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关雎改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3 12:08: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关雎 蒹葭改写

(改写) 蒹葭

早晨,天空刚刚有一点熹微的白色。

深秋的晨露在瑟索的冷风中凝成了严霜,白茫茫的一片,分外萧条。

湖上,芦花飘荡,时而扬在秋风里,时而跌落水面上,激不起丝丝涟漪,却无奈地染白了秋水。

岸边,有一男子,独自立于严霜中,望着芦花掩映的湖水,神情漠然,无一丝流动的气息,只是孤独的站着,好似在守候着什么。

对岸,芦花丛外,隐隐约约有一座房屋,浅浅的瓦,淡淡的墙,在纷飞的芦花映衬下,也有了些许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或许这座房屋里住着一个风姿绰约娉婷玉立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而她,或许不知此刻在芦花飞舞,银霜凝成一片惨淡的时节,对岸有一个愿倾其一生来守护她的痴心人。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呵......芦苇依旧那么多,优雅地随风飘,舒展着纤细的腰肢。大片大片的白霜渐渐融成了浅露,雾气生起,他依旧是站在哪儿,没有别的神情,也无别的动作,眉宇之间,刻画着——坚定。 对岸的房屋,在一片朦胧中变得更加隐约,恍若是海市蜃楼一般,是真实的梦境。她在梦里,可是她是否知道呢?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坻,近了,但是仍然隔着一片湖。秋天,芦花飘荡,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太阳已然露出了脸,芦苇在阳光下享受着温暖的抚摸,雾气渐散,晨露微干,水面上还氤氲着一片朦胧,他仍旧是那样站着,透亮澄澈的眼睛依旧是注视着对岸,那芦花掩映下娉婷的身影,似是闪过一丝黯然。

而她,立于秋风中,乌黑的长发和芦花一样飘荡,望着湖上宛如飞扬的雪海的芦花,那逐渐消散的水雾,却始终未看到那双眼睛,和那些许遗憾……

他和她,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沚,相隔不远,却始终错过……

晚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仍就是站在哪儿,对岸的影子却消失不见。

“夜了,看风景也该回了。”淡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蓦然回头,她转身,他未来得及倾诉自己的爱慕,她离开了……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他怅然…… 他与她,始终隔着一片湖啊! 他木然离去。

可是,他忘记带走他的心了,他的心始终在岸的那边啊。

她是他心头最美的景,芦花飞舞的季节,一颗心,破碎了……————————————————————————————————————————————————

推荐第2篇:关雎

《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3)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2)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3)提高想象力。 3.德育目标:(1)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2)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听)和背诵(读)。

【教学难点】诗歌的赏析(说)和用白话写出本诗的主要情节(写)。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吸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学习《关雎》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简介《诗经》 (提问讲解、课件显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内流传的305篇诗歌 内容分为“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三部分,其中“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艺”。 (“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次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

(三)课文说明

《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诗中描写的爱情,清新朴素,乐而不淫,充满着健康纯洁之气,影响深远。

(四)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抽查、课件显示)

关雎(jū)

窈窕(yǎo tiǎo)

淑女(shū)

好逑(hǎo qiú)

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

寤寐(wù mèi)

辗转(zhǎn zhuǎn)

瑟(sè)

乐之(lè)

(五)朗读课文

(课件显示。先请一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读)

(六)整体感知

1.本诗共20句,可分为哪几层?。(按章分组学习,每章学习先由小组派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涵义,概括本章的内容,老师再订正。课件显示每章大意)

第一层(前4句)爱慕:以河洲上关关和鸣的雎鸠起兴,抒写男子对少女的一片痴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起兴。

第二层(中间8句)思念:进一步刻画男子心仪的少女美丽勤劳,表现男子为少女长夜不寐,相思绵绵。

“流”用得妙!描绘了少女顺势打捞荇菜的忙碌而优美的姿态,生动传神。 第三层(后8句)愿望:直抒胸臆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表示和睦相处,亲密相爱。“钟鼓乐之”写出了婚礼的热闹场面。 2.这是一首以什么为主题的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了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3.这首诗一共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①雎鸠和鸣图②少女菜荇图③长夜难眠图④尽情狂欢图 4.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没有变化的过程?

爱慕-------------思念-------------欢乐 ﹙七﹚具体赏析诗歌

1.第一层从哪些方面来写?﹙所闻、所见、所思、所愿﹚

2.诗歌开始写雎鸠,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起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征什么?﹙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征恩爱的情侣﹚。“窈窕淑女”赞扬了什么?﹙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善良﹚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统摄全诗﹚

4.第二层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刻画女子勤劳美丽②写男子相思不寐﹚ 5.“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运用了什么写法?﹙起兴﹚,“左右流之”写出了少女的什么?进一步刻画了女子的什么?

写出了少女忽左忽右捞取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进一步刻画女子的美丽和勤劳。

6.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7.“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写出了男子的什么心情?

写出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 8.“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又写出男子的什么心情?

写出了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9.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

10.诗中哪几句描写了想象中“君子”与“淑女”成婚时快乐的场面?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1.《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13.这首诗写出了君子对女子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见钟情--------日思夜想----------幻想结合

(七)小结 1.主题:(课件显示)

本诗写一位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的情感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艺术特色:(课件显示) (1)用“起兴”。

“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这种委婉含蓄、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多次运用,产生了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人由雎鸠成双成对联想到君子淑女终成眷属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2)采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各章大致相同,更换几字使内容递进,逐层抒发强烈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铿然。

三、拓展:与《蒹葭》比较

借助工具书,诵读《蒹葭》体会其中的感情,比较与《关雎》有何不同。(课件显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明确:《蒹葭》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苦苦思念一个人却不能相见的衷情,这与《关雎》思而有得、终成眷属的幸福之情是不同的。

四、作业(课件显示)

(一)填空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收录了从

约500年内流传的诗歌,内容分为“风”

2、《关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

诗,在结构上采用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关雎(

窈窕(

)好逑(

荇菜(

)瑟

(三)解词

1、窈窕

2、逑

3、参差

4、寤寐

5、思服

6、辗转

7、友

8、乐

(四)背诵全诗

(五)发挥想象,用白话写出本诗的主要情节

五、板书设计(课件显示)

关关

雎鸠

男子爱慕女子

淑女

君子

荇菜

流之

淑女

求之

女子勤劳美丽

思服

悠哉

男子相思不寐

辗转

反侧

荇菜

采之

琴瑟

友之

愿望实现

荇菜

毛之

充满欢乐

钟鼓

乐之

运 年

用 男

起 子

兴 思 慕

重 追

章 求

叠 美

句 丽 女

一 子

推荐第3篇:关雎

《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品读中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通过朗读、探究、对话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教学设计;

3、说课稿 教学设想:

《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三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作品简介: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 “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 三个部分。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 民间歌谣。

“雅”: 宫廷乐歌 。

“颂”: 祭祀乐歌。

2、三大表现手法:

“赋”: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比”: 即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一读: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

(课件显示)

二读:生动地译读 重点实词: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流:捞取。寤寐:日日夜夜。

思服:思念。琴瑟:弹琴鼓瑟。友:亲近。芼:挑选。乐:使…快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比如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第二章: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第三章: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四、五章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异常。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理清诗歌的结构,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前四句): 爱慕与喜悦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中八句): 相思与失望 琴瑟钟鼓,幻想迎娶(后八句):幻想与愉悦 三读:美美的品读

1、主要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爱慕,相思,幻想成亲的故事。 抒发了由喜悦到失望再到愉悦的感情变化。

2、关键词句:

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

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求

3: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1、从诗中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的情感。

2、从诗中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焦虑、苦闷、失望的情感。

3、从诗中的“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可以看出,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陶醉与幸福的情感。

4、全诗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直率、纯洁、质朴、美好的爱情。

5、《关雎》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写一个青年小伙子爱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姑娘,他朝思暮想、执着追求.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拓展:

(1)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爱情名言

当你真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会忘记自己的苦乐得失,而只是关心对方的苦乐得失的。

——罗兰

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薄伽丘

婚姻的爱,使人类延续不绝;朋友的爱,使人类达到更完美的境界;淫邪的爱,则使人类败坏堕落。

——爱默生

诗 经 两 首《关雎》

教 学 设 计

古浪县第六中学

白素华

推荐第4篇:关雎

关雎 教案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爱情题材的作品,该怎样引导学生去理解此类题材作品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诗经》中的爱情诗也比较多。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符合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还应该受到理智的节制,诗歌情感美的表达要适度、平和,而不能放纵和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充分体现了情感的中和之美,享受爱情带来的欢乐而不过分地宣扬,心怀不安与悲哀却不过分伤痛,情感的外现恰到好处。

出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往往兼用赋、比、兴等手法。赋指铺陈直叙;比指打比方;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所以,兴常常用在一首诗的开头。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思)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悦)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幻想)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琴瑟和鸣,成语解释:比喻夫妇情笃和好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翻译: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评价: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名家点评:

1.《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郑玄: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毛诗传笺》) 3.孔颖达:此诗之作,主美后妃进贤。思贤才,谓思贤才之善女。(《毛诗正义》) 4.司马迁: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5.孔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6.朱熹: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诗集传》) 7.余冠英:这诗写男恋女之情。(《诗经选》) 8.陈子展:《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之诗。(《诗三百解题》) 9.赵浩如:这是一首民间的情歌,用兴起的艺术手法,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诗经选译》)

推荐第5篇:关雎

《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诵文章,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诗中“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关雎》的音频)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唱起来别有风味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就是演唱的一首诗,诗名《关雎》,选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论语》中有言:“不学诗,无以言。”这个“诗”指的就是诗经。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里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都能以诗相对。由此可见《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冠于诗三百篇之首的《关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资料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诗多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是祭祀用的,内容多为赞美神灵和祖先的功德。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往往兼用赋、比、兴等手法。赋指铺陈直叙;比指打比方;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所以,兴常常用在一首诗的开头。“风雅颂” “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四、解决生字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参差(cēn cī):不齐貌,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五、诵读

(一)初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

(二)读准节奏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明确:《关雎》是四言诗,“二二拍”。(教师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提供示范,让学生能够更准确、更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三)多种形式朗读,找人点评。个人读、分组读、齐读。

六、整体感知

(一)全诗共5个小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都描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部(第

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部(第

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三)这首诗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关雎》一诗描写了主人公热恋着一位文静美好的姑娘,想象着总有一天会把她娶过来,共同过着和谐、欢乐、幸福的生活。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七、写法赏析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发端的话,但是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既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咏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八、当堂背诵。

九、作业

用自己的话展开描述一下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推荐第6篇:关雎

《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我们换个轻松一点的,你们班有没有谈恋爱的?那你们了解爱情,这里好东西里面有,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篇讲得就是爱情,那这篇叫什么呢?《关雎》

二、读一读

1.初读,体会。

第一次读一定要先自己读一遍,读对读错不要紧,关键是自己的体会最重要。 怎么样,读出它的美了吗? 2.读准确,字音和节奏

先不要有太高要求,读准确再说,下面同学们齐读。

注意:寤寐wùmèi 好hăo逑,逑,是“配偶”的意思,前面的“好”是修饰“配偶”的,应该读三声,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还有一个问题:读诗不能太快,读诗,是要按照它的节奏来读,一般的五言诗,我们采用“二一二”或“二三”的短法,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如果是七言诗的话,一般是“二二三”的短发,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么四言诗应该怎么断呢?一般是“二二”断开,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读慢一点,节奏读准确,字音读准确,再来一遍。(齐读) 2.注意情感的表达

我们要越读越好,还要注意诗所表达的意思,比如“优哉游哉,辗转反侧”,他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想啊想啊的,想得晚上都睡不着觉了,这时候的情绪应该是怎样的啊?对,比较低落的,“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读得时候语速就要怎么样?要慢一些,语调呢?也要低沉一些。还有初见时的欣喜,交往之后,琴瑟友之,与自己爱慕已久的姑娘约会交往,心情应该怎么样?对,应该是高兴,甚至是激动的。所以到这里,语速语调又不一样了。

再来一遍,读正确,还要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情感的表达。(齐读) 这次语速把握的不错,不过情感的表达上还要再加把劲。

三、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疏通诗句的意思,把有问题的地方拿来出讨论讨论,有问题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2.解决问题,翻译全篇。3.再次齐读。

同学们翻译得不错,既然意思理解了,我们就应该把它读得更好。注意,同学们翻译得不错既然意思理解了,我们就应该把它读得更好注意,不管是朗读诗歌还是朗读散文,一般起句要平一些如果起句太高,后面就没办法表现如(老师示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面就要有变化,该强调的就要重读,随着情感的变化就要读出不同的语调如“琴瑟友之”的“友”字就要加重因为从此句来看,小伙子把姑娘追到手了,他们谈恋爱了,小伙子弹琴给姑娘听,所以这个字就要加重,或者以拖长的方法来表现(老师示范)

再比如“钟鼓乐之”的“乐”也是需要强调的一个字像这一句(指屏幕“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小伙子没有追到,肯定心情有点沮丧,我们就读低一点、慢一点 来,同学们再表现一下开始读——(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看ppt,不看左面的部分,只看右半部分这几句:君子好逑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把这些变为红色字体)

这时候我们的思路就很清楚了先是看上了,“君子好逑”;看上了就追,“寤寐求之”;没追到睡不着,“辗转反侧”;经过努力追上了,开始谈恋爱了,“琴瑟友之”;终于把她娶回家了,“钟鼓乐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直接铺陈叙述,就是记叙(板书:赋

记叙)

我们单看后面几句,就知道了这个故事,想想这个故事怎么发展的?我们就背下来了。

2.记住了后半部分,我们再看前半部分,窈窕淑女是君子的配偶,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关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采之,芼之”和后半部分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不清楚吗?我举个例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东方红,太阳升”和“毛泽东”有什么关系?

再举个例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再举个例子,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咱班有个某某某,这是什么关系?对,就是比喻。 对,首先就是比的关系比就是比喻(板书:比

比喻),就像我刚才说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把毛泽东比喻为红太阳了在这首诗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说雎鸠鸟成双成对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一层关系大家都可以理解了,但它还有另外一层关系,可能大家就不知道了

(板书:兴

引发)起兴,。兴,就是引出或引发的意思,就是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刚才我们说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咱们班有个海正卿,可以理解为比,也可以说,海正卿和星星根本不沾边,没有共同点,那纯粹就是为了引出海正卿 这就是“兴”看,我们今天又学了三个字:赋,比,兴(指屏幕)左面的就是为了比,为了兴,好不好记呢?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已经记住了后面的有三句基本一样,“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只有三个字不同,流,采,芼记住这三个字,就应该能背诵下去了中间这一句不一样“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左右两半都是中间一句句式不同其余句式都一样,这叫什么呢?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不问爷娘唤女声„„”这是什么手法?用两个字说,叫做复沓。也叫重章叠句,看,这里面是不是有些词句反复出现的?不仅能加强印象,还能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达到一种回环反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3.梳理脉络,背诵

我讲赋比兴,大家固然要记,我讲复沓,大家也要记你明白了这些写作的手法,这首诗也就印在你脑子里了来,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想想这个故事,想想结构特点,很容易背的开始。

(齐背)

五、深入探究

不错,至少,这节课我们背会了一首诗为了让大家背得好,我说诗中的小伙子看上了淑女,看上了就追,没追到睡不着,后来谈上了,再后来娶回家了这些其实是我的个人理解诗里面并没有明确地说他们开始谈恋爱了,也没有说把淑女娶回家了,也许那个淑女压根就看不上这个小伙子,那个小伙子睡不着,想啊,想啊,最后幻想和这个姑娘好上了,幻想把她娶回家了有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对这样的诗老师不做固定的理解,完全鼓励大家有自己的理解你们有自己的理解,开发自己的思维,比记住老师的一个答案更重要也许有的同学要问,那到底该怎样理解?历代有好多的人在研究,也没有人给它下一个定论,到底是追上了还是没追上?如果是追上了,那固然是“乐”(板书:乐),如果没追上,那就有点哀(板书哀 )孔子评价这首诗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板书: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可能孔子也在揣摩,如果追上了,值得乐,但一切都有节制,在礼法范围之内,这就是乐而不淫。如果没追上,也没有寻死觅活,这就是哀而不伤也许孔子就在借这首诗而教化大家,所有人都应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换句话说,就是发乎情,止乎礼。

(注:淫:过分。指快乐而不过分。比喻表现的情感很有节制。)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据说原本从西周初年流传下来的诗有好几千首,到了孔子手中,他删啊,删啊,选了最好的305首,编了第一本诗集,叫《诗》,就是现在的《诗经》了在这305首中,孔子又把最好的一首放在最前面,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关雎》,这就给后世好多人留下了悬念,大家都在想,孔子为什么把写爱情的《关雎》放在了首位?他有什么用意吗? 可能:后世好多的学者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有三个因素,我们慢慢来分析第一,这首诗里的主人公是谁?(君子和淑女)

对,是君子和淑女孔子想告诉世人,男子都要做君子,女子都要做淑女。 第二,怎样就是君子呢?在这首诗中,写君子的感情,只限于睡不着觉,限于弹琴、敲钟打鼓,没有其它亲昵的动作和语言这个淑女呢,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也没有什么过分的举动,这正符合君子和淑女的标准,也就是说,爱要符合礼仪,爱要有所节制,要守规矩这正孔子教育大家的内容

第三,本诗一开头写君子看上淑女了,马上就想到“好逑”,好配偶,换句话说,他想到的就是建立婚姻关系,建立家庭这也是孔子教育大家的内容,意思是你如果看上了对方,那你的目的就是建立家庭,而不是搞一时的激情,这个意思毛主席也表达过,毛主席说:“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统统都是耍流氓”这和孔子说的是一个意思既然看上了对方,就应以建立婚姻家庭为目标就整个社会而言,家庭是其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密切,

所以,孔子才教化大家:爱要有节制;既然爱了,就要以婚姻为目的;男子都要做君子,女子都要做淑女

从这三个层面来说,孔子把《关雎》放在第一位,意图在于“风天下,正夫妇”(板书:风天下

正夫妇),意思是教化天下人,让夫妻关系纯正这样来看,《关雎》就是一个很好的道德教材。

七、拓展延伸

《诗经》的影响有多大呢?相信大家都读过一首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呢?《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

推荐第7篇:关雎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生:《关雎》。

师:不错,是《关雎》。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朗读。

师:

生: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生:还要注意语气感情和表情。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学习诗歌的经验。现在,请大声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读,师板书课题。)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他读的怎样?

(生说,师评。)

师: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齐读)

师:字音、节奏把握的不错。

师:说说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师:语言准确、简洁。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生自读,想像画面)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我在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际。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样美丽。

师:好一幅清新怡人的少女采荇图。

生:我在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牵梦萦,意醉神迷。

师:生动的语言描摹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画面。

生: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红对联,红窗花,红蜡烛,红衣,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

师: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好生让人羡慕。这是现实吗?

生:想像之景。

师:雎鸠和鸣、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生读,做陶醉状。)

师:哪两位同学读一读君子长夜难眠的诗句?

(两生读)

(师生同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挺投入,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齐读)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 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

)美” 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

生:我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师板书“人物”)

生:这几句诗写出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生:我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诗中,品出了采荇女是一个文静美好,贤淑善良的女子。

生:我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诗中的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师:你很有发现的眼光。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语言美。(师板书“语言”)

师:何以见得?

生:押韵,读起来很好听。

师:有道理。仅此而已吗?

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句式大致相同,听起来悦耳。

师: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这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停顿)——

生:重章叠句。

师:除这几句外,还有哪些诗句也是重章叠句?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刻画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

生:使采荇女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可以看出君子对她爱慕之切。

生:表现了君子对爱情的执著专一。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关雎》的语言美还体现在用词的准确传神上。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流”、“采”、“芼”这三个动词,“流”是“捞取”的意思,“采”是“采摘”,“芼”是“挑选”,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荇女劳作时的情形,严谨有序,一丝不苟。

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字词用得好?

生:“参差”二字修饰“荇菜”,写出了长短不一的荇菜在水中漂流的具体情态。

生:“窈窕”用得好,刻画了淑女的美好品德。

生:“优哉游哉”的“悠”用得好,“悠”,“长”的意思,这个词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伙子长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形。

师:这首诗用词准确传神,同学们找的词也极具代表性。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用心品味,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发现——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意境美。(师板书“意境”)

师:简述你的理由。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师:由景及人,触景生情,这就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起兴”。

生:我从这首诗中还品出了《关雎》的情感美。

师:何以见得?

生: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我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师: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师: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个组的朗读技高一筹。(生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师:男同学读出了阳刚之美,女同学们读出了柔情之美,平分秋色,不相上下。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共同演绎《关雎》之美。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再轻声朗读前四句。)

(师生美读,其乐融融。)

师: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

生:(大声)想。

师: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齐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

(课件播放歌曲《关雎》,

[结束语](音乐再次响起)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三、拓展延伸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然而她的曲已经丢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称为西北之魂的“花儿”是活着的诗经,是有词有曲的依然传唱的民歌。

四、课堂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是初生天地的源泉,简单、洁净。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情去诵读,用心去传唱,让这古老的歌谣在祖国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熠熠闪光。

教学反思: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想借助这首《关雎》,引导学生学习《诗经》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重章叠韵的形式和语言上的双声叠韵。所以在介绍《诗经》常识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课堂上要求“读出诗的韵味”时设计了诗歌赏析的问题,也是侧重于其表现手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老师在听课的缘故,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好,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想着在学习《蒹葭》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还要有所侧重。这节课,也让自己深深认识到了教学上的欠缺,那就是课堂语言的苍白无力。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讲不出《诗经》里古诗的韵味的。在今后,我应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读书上,多读书,多思考,沉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尽量让自己变得内涵以来。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当堂成诵方法与过程:点拨引导、品味赏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与价值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真挚纯洁的感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汉语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不能理解。 3【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1、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关雎》导入语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三百之首的《关雎》。

活动2【讲授】《关雎》教学过程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改称《诗经》。其中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类,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关于四书五经:

《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活动3【讲授】《关雎》教学过程二:正音、朗读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标注生字 教师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

雎鸠(

) 窈窕(

好逑(

) 参差(

)荇菜(

)寤寐(

) 左右芼之(

学生分男女生组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展示

再次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随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活动4【讲授】《关雎》教学过程三:理解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诗歌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讨论明确:写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美丽女子的相思之情 这首爱情诗是怎样抒发相思之情的? 分组讨论 多媒体明确: 首章四句写青年男子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愿;次章八句写青年男子日夜相思,不能忘怀窈窕女子;第三章八句写了青年男子幻觉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场面。

活动5【讲授】《关雎》教学过程四:探究诗歌艺术 提问:本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全相同,之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痴情,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活动6【作业】《关雎》教学过程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活动7【讲授】《关雎》板书设计 《关雎》 第一章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第二章

寤寐求之

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

相思之苦 第三章

琴瑟友之

亲密友爱 钟鼓乐之

热闹欢快

活动8【讲授】《关雎》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朗读教学为主,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体会了诗中的画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了《诗经》诗歌的复沓手法。不足之处是淡化了字词含义的理解,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备课之前对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单纯地凭自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

推荐第8篇:关雎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①成语 ②名句 ③诗词 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 。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 tiǎo 淑shū女 好hǎo逑 寤寐wù 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

2.师生交流:

预设以下内容:

①意境美:

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君子,左右飘摇的荇菜……

②情感美:

喜悦、爱慕→苦闷、惆怅→陶醉、幸福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③形象美:

淑女:勤劳贤惠、娴静美丽 君子:重情重义、志趣高雅

④语言美: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⑤艺术表现美:

以景起兴、情景相融

六.诗意栖居再读《诗经•关雎》

1.师生美读(背诵)

2.冠之《诗经》首篇的《关雎》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流传了三千年的经典还为我们的中华文化留下了些什么?

①天人合一,万物和谐

②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③周礼对婚姻关系的重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PPT显示:《诗经》——中华文化创生时期绽放的精神之花。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简单、丰盈而纯美。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亲近它,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作业布置: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三(比较阅读,体会情感) 活动:为诗配乐,古诗吟唱

三、板书设计:(使用课件:是)

诗经•关雎

形象美 艺术风采

意境美 诗经 思想观念

语言美 精神准则

情义美

四、教学反思:

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拿到课题备课时我很长时间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要让学生感知哪些内容?训练哪些能力?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 “教什么”?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诗经》作为国学教材的重要篇章,透过这篇课文,作为诗三百开篇之首,《关雎》肯定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舍弃,有重点,有突破。否则,内容越多,越是走马观花,水过无痕,不能给学生留下印象,也不能锻炼其能力。作为九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在初中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高点遇上这么经典的文本,应该有一场思想碰撞的盛筵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是的,应该如此。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的《诗经》元素,让学生走近《诗经》,亲近《诗经》。而后在此基础上进入文本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的教学设计以读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了达到每一步的要求,根据课堂生成灵活设计相关小活动或小问题。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本课重点放在“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图片引领,美文示范,走进《关雎》、走进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劳动中的文字产生,把文本还原为求偶场面,劳动场面,婚恋场面,朗诵场面,让一个个文字“活”起来,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让他们吟咏朗诵诗歌的声音靓起来,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

推荐第9篇:关雎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观刈麦】(白居易•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欢】(李煜。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 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过零丁洋】(文天祥•明)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推荐第10篇:关雎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今天,在每一首歌曲中我们都能看到爱情的身影,在倡导大胆表达自己情感的时代。我们不妨安静地坐下来,乘着时光飞翔的翅膀,来到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一起聆听来自远古的天籁,一起来见证他们美好的情感。我们今天学习《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是诗经的第一首,可见它的重要性。在学习关雎之前,我们先 来了解下诗经

二、诗经简介

师:同学们自己看课下的注释一两分钟,要求能记下关键信息,我一会提问,要求关上书回答。(学生看书)

问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

2、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共多少篇?

3、诗经中的诗歌是如何分类的?

4、这些诗歌的作者是谁?(不详,没有专业的作家或者诗人)

诗经按照内容分为风雅颂,刚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风是民歌,老百姓的作品,反应老百姓的爱情,生活等情感,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是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祀 乐歌。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属于国风部分。 (补充在注释一旁边)

三、师生诵读,读出感情

师:把诗歌中的生字给大家梳理出来, (板书,刻意安排双声叠韵)

师:找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诗,你们听的时候主要听字音和节奏。

师:下面呢,大家慢读,要注意感情的变化。

提示诵读技巧:第一节平静,第二节思念之深,第三节单相思之苦和求之不得的着急, 第四五节热情和欢乐。

师:自己练习一遍,练习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听了觉得好了,你就可以来展示 给我们大家听了。

(自读和相互读,气氛比较活跃,走下讲台,聆听,顺便管纪律)

师;勇士招募,是自告奋勇一下,没有的话就找读得一般的同学起来,

师:全诗读来朗朗上口,和谐悦耳,想想为什么呢?

1、反复,重章复沓,(可以想象下那些节奏感较强的流行音乐,基本上都是几个音节的重复)

2、句式整齐,且都是四言,这也是诗经的特点。

3、(结合板书)双声,叠韵词

四、初步感知内容

1、重点词语串讲,学生理解大意

雎鸠:是一种对情感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个绝不苟活,也会忧郁而死。

河:黄河

逑:配偶

流:择取,与下文的采和芼有动作上的先后

琴瑟:弹琴鼓 瑟

友:亲近

钟鼓:敲鼓击乐

乐:使快乐

2、结合课下注释和小方框里提示,想想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什么事,抒

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写了一位青年男子对心仪的女子的爱慕和思念以及追求的过程,抒发了求之 不得的着急和幻想着和她快乐生活的热情和喜悦,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3、大家看看这首诗歌的内容跟关雎有没有关系呢,具体来说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跟后面的句子有没有关系?那么这两句又有怎样的作用呢,可以删去不呢?

明确:没有关系,这是诗经中的起兴手法,什么是起兴呢,就是写其他的事物来引起真正

想要说的话,文言的说法叫做: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实际上借写关雎和鸣, 表达了诗人自己也想要像雎鸠一样找到自己的意中人。给大家举个较通俗的例子,

鱼靠水,箭靠弓,打仗要靠毛泽东;鸟靠林,树靠根,打仗要靠新四军;船靠舵,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

诗经中除了这种手法呢,还有另外两种,叫做赋和比,赋就是陈述,比就是比喻,这就是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和风雅颂一起合称诗经的六义

五、想象的翅膀,文采飞扬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作诗的境界,也是诗歌的画面美,那么下面我们用想 象当画笔,诗歌当原料,绘出美丽的图画。请李胤洁或者王煦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跟随着诗人的脚步想象。

师:把你看到的画面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来,让我们感觉画中有诗。可以给你的画取上诗情画意的名字。

参考: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君子思慕图,梦中友乐图。

笼罩着淡淡的雾气,雎鸠关关,荇菜摇摇,我独立河州,抬头远望,远方有美人如玉,如荷花悄然绽放于田田之间,羞涩恬淡,我的心儿摇荡,不禁喃喃自语:“窈窕的淑女呀,可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六、结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我们大家把书关上,一起来吟诵这样一首诗。如果还有时间,就随堂抽查,背诵起兴的句子,表现男子心理活动的句子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第11篇: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

一、内容:今天我讲的是《关雎》。这是本单元诵读欣赏的内容,而《诗经关雎和蒹葭》是最能代表我国诗歌源头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读准字音;理解大意;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理智把握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二、方法: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和学校五步教学法的要求,我决定设计四大板块,即诗经相关知识介绍、诗经朗读、诗经理解翻译、诗经画面想象,为了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情景教学法,首先用十堰市吕家河关关雎鸠民歌导入,创造一定的诗经学习氛围,接着介绍尹吉甫(诗经采风官)的贡献,用诗经文化熏陶学生,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ppt给学生介绍雎鸠鸟和荇菜等知识,介绍了诗经六义等知识。

(2)反复咏叹教学法:我采用了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和学生试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雎鸠的内容,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法,如运用小组讨论五个画面,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归纳总结雎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等,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4)现场作业法: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些作业练习,让学生填空、解答、朗读,让学生思考问题,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我按照四大板块内容,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5~8分钟)用吕家河民歌雎鸠的情境导入,其意图是用家乡的观念激 1 发学生学习诗经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组织朗读:(15分钟)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组织朗读,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让学生分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和学生试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雎鸠的内容,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意和情感(20分):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深入领会文中思想情感,我在组织学生逐节翻译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其画面意境,把握主人公感情变化线索,领会主人公“君子”和“窈窕淑女”的美好感情。这是教学重难点,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理智思维在现实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归纳诗歌特色(5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幻灯片,帮助学生品读全诗,探究特色,让学生对照五个小节的异同,找出了托物起兴;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四言咏叹的艺术特色,让学生领会诗经的美妙。在结束时,我让全班激情背诵全文内容,让学生对诗歌回味无穷。

5、板书设计:

我主要是利用ppt来展示课文的重点,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做到和教学内容同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重点页面有四个画面图“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琴瑟友好图、钟鼓爱慕图 ”和“四个美点”(语言美、人物美、意境美、情感美)

6.布置作业。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1)整理笔记:(2)在网络上搜寻同步作业。

目的是巩固所学,保护学生求知欲,在练习册找合适的作业。

第12篇: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与《蒹葭》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3篇: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理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爱姑娘思念和追求的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焦虑和即便如此仍然对爱情不懈追求的朝气,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说学情

《关雎》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这首诗并非易事。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有了朦胧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学习《关雎》这首爱情诗,想象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爱情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阅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对阅读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以及“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等若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2.通过抓取关键词语,分析诗中“淑女”“君子”的人物形象。3.感受古代人民对于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分析“淑女”“君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情境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问题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对材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正所谓“教学相长”,合适的教法使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法如下:

(一)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抓住诗中关键词语。

(二)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朗读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韵律之美。

六、说教学过程(1课时) 第一环节:学习新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第24课《诗经》两首。在学习开始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因全集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 按用途和音乐分 “风 ”、“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相信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四书五经”,《诗经》便是“五经”之一(请学生回忆“五经”名称),并被称为“五经之首,文学之源”。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则是居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入应该做到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关雎》的学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在语文课上接触《诗经》,所以导入环节就从《诗经》相关文学常识入手。在了解新知的过程中插入旧知复习,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并导入学习内容。

第二环节: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读要把握节奏,字正腔圆)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好逑(hǎo qiú):配偶。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诗中易误读的字音,并勾画出来。(生自由朗读,标注。)

1:“窈窕”是两个三声连读,第一个字“窈”变调,读得近于二声。 2:“芼”比较生僻,应着重记住读音和字意。

3:“钟鼓乐(lè)之”不能读成“钟鼓乐(yuè)之”。“乐”在这里意思是“使她快乐”,为使动用法。 4:“君子好逑”读 “(hǎo)”而不读 “好(hào)”,“好”在这里是形容词“美好,适宜”的意思,而不是动词“喜欢”的意思。

(二)教师指导诗歌朗读节奏,并范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通过刚刚自己反复朗读,并听了老师的范读之后,同学们觉得《关雎》这首诗读起来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

答: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有许多重复的句子,好记好背等。

师:在《诗经》当中,诗歌的形式基本都是四言诗,四句独立成章。当然也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同学们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原因是因为二节拍的四言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诗中有许多相似的句子,这是《诗经》中极具特色的“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句数相等,且语言几乎相同,只是在中间变动另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句”的运用,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听配乐配画朗读,并指名学生进行朗读

师:读了全诗,相信同学们对于《关雎》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了解。请同学用简洁的语句为我们概括一下(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

设计意图:在诗歌教学当中,朗读诵读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既能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韵律之美的感受能力,也能够为之后分析诗歌细节打下基础。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配乐朗读、指名朗读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基调。

第三环节:抓取字词,解析人物

(一)1.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男子是在哪里恋上女子的?请同学们在诗中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伴随着雎鸠鸟的鸣唱,河边花草丛生。“参差荇菜”,荇菜在清澈的河水中漂流,水中还有游鱼不时窜过。河州之美如在眼前。

2.师:为何这首情诗要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文学常识补充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示:《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教师小结:雎鸠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永生相伴的一种水鸟,而“关关”则是这种水鸟雌雄双鸟相对啼鸣的声响,是它们在春天求偶。

(二)师:那“在河之洲”,男子恋上了怎样的女子呢?请同学们在诗中找一找相关词语并勾画出来。

答:首先,诗歌描写这位女子用了“窈窕”,说明女子文静、美丽,“淑”说明女子不光外表优秀,内心也很美丽。其次,诗歌描写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用了三个动词“流(捞取)”、“采(摘)”、“芼(挑选)”。从捞取到采摘再到挑选,一个动作比一个动作精细,这也说明女子做事非常认真、细致,定是位勤劳能干的女子。

师:请根据刚才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老师的补充,总结出《关雎》中女子的形象特点。(秀外慧中、勤劳能干、对待爱情理智慎重等等)

(三)师:请同学根据刚刚老师引导大家分析女子形象所使用到的方法,自己分析总结出男子的形象特点。(学生自主讨论、分析)

答:执着、懂得尊重、才子...设计意图: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凭借文本本身来进行解读。以关键词语为中心,分析、勾勒人物形象,并以此为基础探究诗歌主题,这是语文文本解读的魅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第四环节:关于爱情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为何男子会对女子如此执着?那么最后这位男子有没有追求成功呢?为什么?(学生自行发言)

师: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教师小结:因为诗中女子自己秀外慧中,勤劳能干,“君子好逑”,非常优秀,所以男子才会为了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诗中这位男子对于追求自己爱慕的女子执着不放弃,并且懂得尊重女子,还会弹琴鼓瑟、敲击钟鼓,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男子。这才是“旗鼓相当”的爱情。什么样的人值得你去爱慕,你又怎样获取恋爱的资格,《关雎》以诗歌的方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古老却又正确的标准,这首《关雎》也可以说是对“君子”“淑女”内涵的诗化表达。

设计意图:以人物形象为基础,探讨《关雎》中的爱情观,实现它走进语文课本中的教学价值。不是一般地“让学生去恋爱”,而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教学中,不必一味回避“爱情”,反而要借助优秀诗歌来正确引导。这就是具有永恒价值的诗歌的魅力。

第五环节:小练笔

小组合作,将《关雎》译为现代诗,要求语言流畅,符合诗意(押韵更好)。 例:雎鸠鸟在河州之上声声鸣唱着:关关—关关。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是君子爱慕的好配偶。 水荇菜长长短短,她在船的两边顺流而采。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啊,让我日日夜夜想要与你相见。 不能相见的时候,我便日日夜夜不停歇地思念着你。 这思念绵长,让我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水荇菜长长短短,忽左忽右采摘到筐里。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啊,我愿弹琴鼓瑟表白我对她的喜爱。 水荇菜长长短短,忽左忽右地进行挑选。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啊,我愿敲钟击鼓地使你感到快乐。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1.背诵《关雎》全诗。 2.

第14篇:《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何为?文学作品的教学何为?古代诗词教学何为?《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了如下诠释:

1、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2)。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15)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16)。

4、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22)。

5、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22)。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诗歌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兴趣。他们正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爱情”在他们心中因朦胧而好奇而神秘。

如何把一个年代久远的,我们先民的爱情故事诠释给青春期的孩子们,而不是一般地简单地让孩子们又受到一次“早恋”的启迪?

如何深深地理解“淑女”“君子”的内涵,借助诗歌的魅力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正确对待爱情,而实现先贤圣达“风天下”的愿望,把当下的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这正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回避,亦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说教材: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纂而成。它收集了西周

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诗经》多是四言诗,隔句押韵,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中国诗歌发展始终有着重大的影响。

《诗经·关雎》位于《诗经》篇首。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经》,但做出具体评价的只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毛诗序》则认为《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诗经·关雎》被多个版本的初中的语文教材选用。依据《教师教学用书》,和相关的网络资料,大多数的教者把《关雎》作为爱情诗解读,其教学流程大多是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点到为止。如何解读《关雎》?如何领悟孔子把《关雎》置于篇首的用意?怎样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开挖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这值得我们探讨。

古代儒者重视夫妇之德。如果我们抓住诗歌中关健词句进行解读,不难发现,《关雎》正是以诗歌的方式对“淑女”“君子”作了诗化解释和表达。

淑女:“窈窕”淑女,“流、采、芼”荇菜过程,既是劳动的过程,从“比”的角度看,亦可解读为是淑女择偶的过程。从而我们发现“淑女”是:文静美好、勤劳、对待爱情慎重而明智、情趣高雅(从君子“琴瑟鼓之”,“钟鼓乐之”可看出)。

君子:从“求、思、友、乐”淑女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君子”是:爱得执着,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

由此,我们不仅走进了文本,而且明白了“爱情”的内涵,这对于当下的少男少女,我们的中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次“爱情观”的启蒙教育。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具有了永恒的“诗教”魅力。

四、说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体会《诗经》特有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3、诵读体会《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在抒发感情,在营造音韵美、意境美上的作用和效果。

4、解读“淑女”“君子”的内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健康美好的情感。

5、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其中,教学重点为:

3、

4、5;教学难点为:

4、5

五、说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法,朗读法

六、说学习方法:

标注诵读法,比较探究法

七、说教学流程:

㈠、走进诗经,激发兴趣

1、导入:今天天气开始降温,在生活中我们开始踏上寒冷的冬天之旅。不过,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那三千年的远古,我们便走进了人类文明的春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的《关雎》,感受我们三千多年前的先民那温暖的情感世界。

2、走进诗经:(投影:关于《诗经》的知识)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窈窕淑女,寤寐思服。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

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㈡、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2) 交流讨论:预习时在词句理解上的难点 (3)指导整体朗读: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自读: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音韵之美。

只读

一、二章,与五章整读比较

㈢、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用诗词中关健词句加以提示。(初识:赋)

2、学生体会:“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体会“兴”营造的意境美的意味。(初识:兴)

一条清清的小河,河中水波荡漾,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洲上相亲相爱的水鸟,自然引起君子无限的遐想和情思。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3、朗读:读出君子的情感变化。

(四)、自主探究,品读鉴赏:

自主探究:(抓住写淑女和君子的词句,加以分析感受。初识:比)

1、孔子为什么把写爱情的《关雎》放在了首位?他有什么用意吗?

2、这首诗里的主人公是谁?怎样的淑女和君子?写了他们怎样的爱恋?

注意体会:

淑女:“窈窕”淑女,“流、采、芼”荇菜过程,既是劳动的过程,从“比”的角度看,亦可解读为是淑女择偶的过程,对待爱情的慎重和明智态度。

君子: “友、乐”淑女的过程,是为爱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过程,也是用高雅的方式讨得淑女欢心和博得芳心的过程。

交流总结:

《关雎》用诗化的语言,诠释了爱情的内涵,“淑女”“君子”的内涵。让女孩子明白,只有勤劳,情趣高雅,努力学习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男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子,要学会尊重,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这给我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懂得了自己当下真正需要做的事情。这首诗从而具有了永恒的诗教魅力。

孔子把《关雎》放在第一位,意图在于“风天下,正夫妇”,意思是教化天下人。 其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3、诵读:

(五)、总结回顾:

1、关于《诗经》:

2、背诵: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第15篇:关雎赏析

关雎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关关雎鸠:关雎鸟不停地鸣叫。 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好逑:喜欢追求为对象。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参差:长短不齐。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睡醒;寐,睡着。 思:语助。服:思念、牵挂。思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辗:半转。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友,交好。 芼:选择,采摘。 乐:使淑女快乐。

荇菜:浅水性植物,叶片形睡莲.

翻译赏析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反映了一个青年对一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本诗第一好在音乐。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就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寄托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诗歌意思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方言》说:“秦晋之好,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形体(人的外形美)(窕)所吸引,而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对方的心灵(心灵美)(窈),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它虽然从异性形体美的感受开始,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注意的是女子的形体美,但是越到后来,越消失了对她的单纯形体美的感觉(此过程在文本中需要一个过渡),随之而来的是女子的情绪对他的情绪的严重干扰,体现在诗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女子态度的不确定引发了男子的无尽相思。“心有灵犀一点通”,待到两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后,爱情就产生了。诗到这里,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前面说过,《关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 读后札记

据说关雎这种水鸟雌雄情感专一,如果一个死了,另一个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极笃于伉俪之情。这让我想到了皇太极的爱情,那一段淹没在历史中的生死恋曲。皇太极穷极一生爱的是庄妃的姐姐,哲哲的侄女,海兰珠。她入宫的时候是26岁的年纪了,比庄妃晚入宫九年,而且之前嫁过人。但是这个女人却一入宫就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宠冠六宫,被封为关雎宫的宸妃。当时皇太极的后妃住的地方,正中是清宁宫,东宫为关睢宫,西宫为麟趾宫,东宫下首为次东宫衍庆宫,西宫下首为次西宫永福宫,统称台上五宫。五宫的主位,就是当时后宫,也是大清国最尊贵的女人了。海兰珠仅位于正宫之下,因为满州向东,所以认为东比西尊贵。而庄妃是这五宫中地位最低的。

关雎宫,取自《诗经》开篇《关雎》,取名特别,不同于其它四宫的名字只是讨个吉祥喜庆的彩头,这名字是专为海兰珠改的,苦心孤诣,且宸妃的封号又是何等的尊贵。一个嫁过人年纪又不小的女人,德不如皇后,才貌不及庄妃,据记载脾气和操行还不太好的女人究竟有什么魅力呢?也许就是那“女性的温柔”。只有她,不是用景仰和害怕的眼神或者是欲利的眼神看他,只有她,把他当作自己的丈夫,用一腔柔情去化开他的愁绪,只有她,对他耍着黛玉般的小性子,喜怒娇嗔全是为了他。他是她生命中的唯一,于是他全心全意的宠爱着她。当“宸妃病危”消息传到,皇太极竟丢下前线紧急军务,飞驰回京。宸妃香消玉殒,皇太极心痛至极,狂吐鲜血,不久也撒手尘寰,用生命来铭刻爱情。 自我理解

看完《关雎》,自是浮想联翩的。都说中国文化封建,对爱情,对性情,都讲究个隐晦曲折。那是将人性压抑了。对窈窕淑女和帅气男儿的渴望,是人心里最正常也最本质的欲望。热情催生奔放的作品,诗经里的民歌不少都很大胆直白开放。比如说这里的“君子好逑,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钟鼓乐之”,先钟情,再为情所急,所热,所困,再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用尽手段——“友之,乐之”。追求的过程还得绅士,先文质彬彬的做好朋友,再请唱歌,最后还有可能发展到才艺展示。不过这还挺高难度的,必须得这位追求的人够有才华。

《上邪》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能说这话的女子,真是个痴情而勇敢的真女子。大胆追求真爱,大胆表白真爱,大胆坚持真爱。语言朴质而真实,读来让人荡气回肠,爱也爱的直接明白。

中国女子在爱的路上,一直是被压抑的。封建社会给女人套上了太多枷锁。女人就该躲入深闺,看花叹月,盲婚哑嫁,从一个高墙进入另一个高墙。古来幸福的女子有几个!就连好容易幸福了的唐婉,也被她可恶的婆婆逼出家门,原因竟然是她和陆游太相爱了!相爱一度是女人的错,女人不该有欲望,不该有自我,不该有追求„„好在我没生在那样万恶的旧社会!现代的中国,女性自由了太多。新时代的女性站了起来,拥有自主权,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情以及婚姻。

《关雎》赞美纯情真爱,颂扬坚贞不渝,倡导对女性人格的尊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古希腊神话中有关爱情的描写相比,中国古诗词中对于爱情主题的表现更富于一种人性美。男女相悦,是人的天性,倾注真爱,付出真情,爱情才会甜美。

ID

姓名:夏晓露

学号:2012210925

院系: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语127

手机:15757120715

http://zhidao.baidu.com/ http://www.daodoc.com/GuShiWen_3cdf7d2ec3.aspx

《诗经原始》上册(中华书局) 【清】方玉潤撰 李先耕點校 七一~七五 關雎 樂得淑女以配君子也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興起却兼比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承明正意,仍是總冒。O一章 參差荇菜,興而比,下同。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二章 求之不得,根上【求】字,忽生出【不得】一層,文心乃曲。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三章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以下皆言既得情景,而用字自有淺深不同處。O四章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五章 右《關雎》五章,章四句。姚氏際恒曰:从鄭氏,今仍之。《小序》以為【后妃之德】,《集傳》又謂【宫人之咏大姒、文王】,皆無確證。詩中亦無一語及宮闈,况文王、大姒耶?竊為風者,皆採自民間者也,若君妃,則以頌體為宜。此詩蓋周邑之詠初昏者,故以為房中樂,用之鄉人,用之邦國,而無不為宜。然非文王、大姒之德之盛,有以化民成俗,使之咸歸於正,則民間歌謠亦何從得此中正和平之音也耶?聖人取之,以冠三百篇首,非獨以其為夫婦之始,可以風天下而厚人倫也,蓋將見周家發祥之兆,未嘗不自宮闈始耳。故讀是詩時,以為詠文王、大姒也可,即以為文王、大姒之德化及民,而因以成此翔洽之風也,亦無不可,又何必定考其為誰氏作歟? 【梅評】[一章] 此詩佳處全在首四句,多少和平中正之音,細詠自見。取冠《三百》,真絕唱也。[三章] 互轉繁弦促音,通篇精神扼要在此。不然,前後皆平沓矣。[

四、五章]「友」字「樂」字,一層深一層。快足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也。

【附錄】姚氏際恒曰:《小序》謂「後妃之德」,《大序》曰「樂得以淑女配君子,優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因「德」字衍為此說,則是以為後妃自詠,以淑女指妾媵。其不可通者四:雎鳩雌雄和鳴,有夫婦之象,故托以起興。今以妾媵為與君和鳴,不可通一也;「淑女」、「君子」,的的妙對,今以妾媵與君對,不可通二也;「逑」、「仇」同,反之為匹,今以妾媵匹君,不可通三也;《常棣》篇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今云「琴瑟友」正是夫婦之義。若以妾媵為與君琴瑟友則僭亂,以後妃為與妾媵琴瑟友,未聞后與妾媵可以琴瑟喻者,不可通四也。夫婦人不拓則亦已矣,豈有以己之坤位甘遜他人而後謂之不拓乎?此迂而不近情之論也。《集傳》因其不可通,則以為宮中之人作。夫謂王季之宮人耶?淑女得否何預其哀樂之情!謂文王之宮人耶?諸侯娶妻,姪娣從之,未有未娶而先有妾媵者。前人已多駁之。況「琴瑟友之」,亦非妾媵所敢與後妃言也。要之,自《小序》有「後妃之德」一語,《大序》因而附會為不拓之說,以致后儒兩說角立,皆有難通;而《關雎》詠淑女、君子相配合之原旨,竟不知何在矣。此詩只是當時詩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以見嘉耦之合,初非偶然,為周家發祥之兆。自此可以振邦國,風天下,不必指大姒、文王,若非《大明》、《思齊》篇實有文王、大姒名也。案:此說駁《序》、《傳》可謂詳且明矣,及其自詮詩旨,則仍不離世子娶妃之說。夫世子為誰?周宮中之「淑女」、「君子」,孰有如大姒、文王者?是慾駁正前說,而仍不能說前人窠臼,故備錄之,以見古今說《詩》之難得通論也如此。

《诗集傳》 【宋】朱熹集注 一~三頁

毛传之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放此云。汉匡衡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化之端也。可谓善说诗矣。

参差:长短不齐之貌。荇:接余也。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茎寸余、浮在水面。或左或右、言无方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或寤或寐、言无时也。服:犹怀也。悠:长也。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转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此章本其未得而言。彼参差之荇菜、则当左右无方以流之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当寤寐不忘以求之矣。盖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则无以配君子、而成其内治之美。故其忧患之深、不能自已至于如此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锺鼓乐之。(兴也。采、取而择之也。芼、熟而荐之也。琴、五弦或七弦。瑟、二十五弦。皆丝属。乐之小者也。友者、亲爱之意也。钟、金属。鼓、革属。乐之大者也。乐、则和平之极也。○此章据今始得而言。彼参差之荇菜旣得之、则当采择而烹芼之矣。此窈窕之淑女、旣得之、则当亲爱而娯乐之矣。盖此人此德、世不常有。幸而得之、则有以配君子而成内治。故其喜乐尊奉之意、不能自已、又如此云。)

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盖德如雎鸠挚而有别,则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见其一端矣。至于寤寐反侧琴瑟钟鼓极其哀乐,而皆不过其则焉。则诗人性情之正,又可以见其全体也。独其声气之和,有不可得而闻者。虽若可恨,然学者姑卽其词,而玩其理以养心焉,则亦可以得学诗之本矣。匡衡曰、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大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自上世以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

第16篇:关雎 教案

关雎 教案

一、

二、简介 诗经、六义、国风、周南 爱情诗

关关——象声词,鸟鸣声。雎鸠——王雎,鱼鹰。洲——水中陆地。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如《楚辞 九歌 山鬼》“既含 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逑——动词,匹配、匹偶;名词,配偶,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荇菜——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嫩茎可食。流——寻求、采摘;寤——睡醒。寐——睡着。寐语——梦话。服——思念。哉——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友——亲爱,友爱。芼——拔取,择取。乐(le)——使高兴,使欢乐。

三、毛诗序

诗序:

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释义:

《毛诗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

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四、家庭伦理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韩诗外传》五)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的择偶标准——站在男子的立场上对女子提出的要求——贞、夫妻有别、礼 雎鸠——《禽经》:“雎鸠,鱼鹰。”《尔雅义疏》:“能扇波令鱼出,食之,故《淮南说林训》谓之‘沸波’。” 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雎鸠——(1)鹫(JIU),鸠类,大小如鸱(CHI 鹞鹰)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谓之鹫(雕) (2)类似鹰的鸟,善捕鼠。

(3)金口鹗(E 雕)鹗鸟能翱翔水上,捕鱼而食,后世谓之鱼鹰。

(4)鱼鹰,能扇波令鱼出,食之,谓之“沸波”。

(小结)雕类、凶猛、善捕鱼、有可能是鱼鹰。

(一)、雎鸠之德

古人认为“关雎”这种鸟是很有德行的,是懂得“礼”的。常赞美其为“关雎有别”的

“贞鸟”。“别”,内外的分别,可以理解为“礼”,为什么呢?

1、夫雎鸠之鸟,犹未尝见乘(SHENG)居而匹(三声)处也。乘,成双成对。如张华《鹪鹩赋》(鹪鹩,一种善于做巢的小鸟),“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匹,成对,如《文子 上德》“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鸟不双。”充满力量的生物是不屑于成双成对或者成群结队地出现的,必定是单打独斗,独行天下。这里提到了鸷鸟,凶猛的鸟类,比如《《关雎》中的雎鸠。据古人观察到的雎鸠的生活习性,发现这种凶猛的鸟类从来都是独自出行的,而不是雌雄二鸟比翼双飞,也就是“游不双侣”。

2、照着古人的观察,这种鸟外出的时候,往往都是单独行动,从来没有双宿双飞的时候。这会不会显得夫妻关系太冷淡了呢?古人之所以赞美雎鸠是因为它们夫妻关系冷淡吗?显然不是。古人认为雎鸠“非不乘匹,而人弗见之。”当雎鸠感情热情,比如说求偶之时,它们并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卿卿我我,而是在哪儿?“在河之洲”“洲”、水中的陆地,“和鸣在无人之区,有别于众见之地也。”“以声相求,必于河州隐蔽无人之处。”“以洲上有林木,此鸟有别,其和鸣必在林木隐蔽之处,故君子取之。”一般人轻易上不去,绝对是一个闲人免进的僻静之所,在这样的地方,既可以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不必顾虑到别人的眼光,更不会有碍观瞻,甚至是妨碍到别人,别人能感受到的只是从那郁郁葱葱的水中小洲中时断时续传来的优美的和鸣之声,充满了柔情蜜意,引人无限遐想。

3、“游不双侣、死不再匹。”“死不再匹”,一方死亡,另外一方绝对不会再娶或再嫁,确实可称其为“贞”。

4、古人称赞雎鸠是“摯而有别”的“贞鸟”,所谓“摯而有别”,“摯”即“至”,“摯之言至也,谓王鸠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情意至”表现在哪儿?除了“死不再匹”外,还有“关关”二字也可反映出雌雄二鸟的情意深厚。

关关——教科书上的解释,“雌雄二鸟相对而鸣的和声。”可是,你听过那种鸟和鸣时会发出“关关”的声音呢?也许鸟儿的和鸣之声跟“关关”之声相差甚远,但古人为什么又一定要听起来似是而非的和鸣之声一定用“关关”二字来拟声呢?用“啾啾”、“叽叽喳喳”这样的声音来拟声,岂不是更像吗?这里其实很有古人的深意。“关关”确实有鸟儿一起鸣唱而形成的和鸣、和声这种意思,但其含义并非仅止于“和声、和鸣”。 “关”,有“通、交、贯”这样的意思。“鸟之情意通,则鸣声往复相交,故曰‘关’,重言之曰“关关”,谓鸟声之两相和悦也。”雌雄二鸟它们的和鸣声之所以如此悦耳,正是因为它们彼此间情意绵绵,相亲相爱。为什么要和鸣?多半是正在求偶的表现。

活着的时候,情意相通,一方死了之后,也绝不再嫁或再娶,这就是古人认为雎鸠“情意至”的原因,是“贞”的表现。那什么又是“有别”呢”内外有别之义,虽然雌雄二鸟柔情迷情,但古人认为它们懂得内外的分别,在公共场合从来不会双宿双飞,要表达情感时,也一定会选在无人可见的“河之洲”上。

至而有别,是古人赞美雎鸠的着眼点,是“关雎之德”。

儒家真正赞同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夫妻关系,既“贞”,对爱情、对婚姻忠贞不渝;又符合“礼”的规范,懂得内外的分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之句,绝对不是随便写的,起兴之句和其所引起的诗句在意思上一定是有联系的,你把兴句的意思揣摩清楚了,也大概就知道诗人之后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啦~~“此鸟德最纯全,故诗人取以起兴。”雎鸠之德——贞、礼(如夫妇内外之别)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侧重于德行;幽深的样子。仇——(qiu)配偶。逑——动词,匹配、匹偶;名词,配偶,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1)好貌也,长得要漂亮,妇容;

(2)善心曰窈,善容曰窕,不仅要长得漂亮,还要有美好的德行。妇容、妇德。

淑,水清澈;美好、漂亮。

解释一:“窈窕”既指女子的容貌,也可兼指女子的德行;“淑”指女子的德行,容貌美丽,德行美好的女子,才是君子理想的伴侣。

窈窕 “窈”,冥、深暗的样子;“窕”深远也。“窈窕”,幽闲也,幽深而安静的样子。 “淑”已然说的是女子的德行,所以“窈窕”就不再指女子的德行,而是指女子所处的幽深而安静之地,比如幽深而安静的宅院。“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形状窈窕然。” 解释二:“窈窕”,幽深的样子,能够安稳本分地居住在幽深的宅院中,懂得内外的分别,这样的淑女才是君子理想的伴侣。女人就应该向退进水中小洲的雎鸠一样,退入深深的庭院内,“庭院深深深几许”,那才是女人应该待的地方,安稳安分,深居简出。这样的女子才是有“雎鸠之德”的所谓淑女,是儒家为女子提出的要求,所以有人说,“关雎”是戒女之诗,如后汉张衡传,“呬(XI 喘息、休息)河林之蓁蓁(ZHEN 茂盛的样子)兮,伟关雎之戒女。”

同时,借《关雎》一诗,儒家也为男子设想了理想的择偶的标准,什么才是你的“理想型”呢?有雎鸠之德的淑女。要夫妻情意深厚,要对爱情忠贞,要能安稳本分地守在幽深而安静的宅院里,要懂得男女、夫妇、内外的分别。儒家很重视一个女子的德行,但容貌也是不可缺的,虽然相较于“美貌”,儒家更看重的是“美德”,但能在“美德”的基础上再来点美貌,那是再好不过了,毕竟“妇容”、“妇德”都是女子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男人们一定要搞清楚,鱼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在“自古德貌难两全”这样痛苦抉择面前,应该选哪一个,而舍弃哪一个?所以《关雎》这首诗其实很有意思,也很不简单,其中既有对女子提出的要求,也有为男子设想的择偶标准,而绝不仅仅就是为了歌颂爱情。

(二)、夫妇为王化之原;夫妇之性,人伦之重

(过渡)那么,在婚姻问题上,儒家为什么如此苦口婆心呢?为何如此重视夫妻关系,重视家庭生活呢?原因在于,儒家认为“夫妇为王化之原”,“夫妇之性,人伦之重。” 夫妇关系是一切伦理关系的原点和基础。

儒家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大家最熟的那句,大丈夫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一个男人施展抱负的起点、原点,如果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家庭都搞不明白,天天鸡飞狗跳,试想连一个小小的家庭都治理不好,这样的男人又怎么能指望他出社会之后能有多大的发展,更别说“治国、平天下”啦。这是典型的儒家式的思维方式,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呢?即便是当今社会,也还是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基础的。

而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夫妻关系。儒家有三纲五常之说。在这三纲之中,“夫为妻纲”显然是最为基础,“夫为妻纲”做到了,才能进一步谈到“父为子纲”,以及最高级别的“君为臣纲”,这夫妻、父子、君臣这看似毫不搭边的三重关系到底是按照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方式联系起来的呢

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夫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这个逻辑关系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夫妇有别,则性纯子孝,故能父子亲也,孝子为臣必忠,故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既敬,则朝廷自然严正。朝廷既正,则天下无犯非礼,故王化得成也。

(三)、“夫妇”、“君臣”伦理上的类比关系

而且,古人甚至直以“夫妇”喻“君臣”,臣子常自比为妻子,而将君主比作自己的夫君。典型的例子就是屈原。在屈原的《离骚》中,这种“夫妇”、“君臣”伦理上的类比可说是俯拾即是。我们知道,《离骚》作于屈原政治斗争极度失意之时,屈原将自己比作美女,将楚怀王比作自己的夫君,而那些陷害自己的奸臣们则被屈原比作了嫉妒自己美貌与才华的其他女人。屈原以一种“怨妇”的心态和口吻追述了自己和楚怀王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表达这种“怨妇”情绪的诗句在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很多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昔君与我诚言兮, 曰黄昏以为期。——《抽思》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惟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离骚》

这样的诗句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不免怀疑起屈原的性向来,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该不会个GAY吧?这种疑虑在学术界早就有,竟然还引发了一场论争。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在当时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孙次舟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家朱自清同情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 事实„„”

屈原到底是不是GAY,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的重点是要说以夫妇喻君臣,这种伦理关系上的类比早在屈原时代就已经有了,以夫妇喻君臣这种思维方式是身处楚地的屈原早就有了的,还是受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影响后产生的,这也很难说,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以夫妇喻君臣,这种思维方式在古人是有的并且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我们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诗句,尤其是诗人失意的时候,表面上你看到的是表达对负心郎的幽怨之情,其实若联系该诗的创作背景,往往会发现诗人其实是在写自己不被君主理解,郁郁不得志的失意之情。如曹植,“恨不相逢未嫁时”

(四)、夫妇关系的和谐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夫妇关系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等一切伦理关系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了家庭关系,夫妇和睦,建立在家庭夫妇关系之上的一切一切的伦理关系才有可能和谐,即“夫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最终使整个社会和谐,达到“朝廷正、王化成”的最终政治目的。

这很有可能就是在被封为儒家经典的《诗经》中,《关雎》会被放在首篇的重要地位上的原因所在,也是孔子为什么会认为“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的道理所在。《关雎》确实是一首爱情诗,但绝不仅仅就是一首爱情诗,爱情诚可贵,伦理更重要。

对于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实现,夫妇关系居然处于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民间的小夫小妻尚且如此,更何况帝王之家呢?君主与其后妃(王后与妃子)的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所以,诗序直言,“《关雎》,后妃之德也。” (总结)《关雎》是《国风》中的一首,应该是朝廷的采诗官从各地采集而来的民歌,是老百姓自己有感而发的心声,所以《关雎》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是充满了训诫意味的伦理诗呢?还只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呢?愚见,其本义应为爱情诗,但之所以能被儒家奉为经典,称其为《诗经》,就绝不会仅仅停留于原初的爱情层面了,而看重的是从中生发出来的伦理道德因素,从而为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服务,有着强烈的现实功利目的,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为国家政治而服务,有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伦理的有序,这也是《诗经》多为历代王朝所大力推崇的原因。的确,通过历代经学家从儒家观点出发对《诗经》做出的解释,的确极大地提高了《诗经》的政治地位,但《诗经》中那种源于民间的朴素情感也在极大程度上被曲解。比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解释。“逑”,仇也,怨偶为仇。“和”、和好。“言贤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也。”“不嫉妒”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 更有解释认为,《关雎》这首诗描写的是后妃对淑女的渴望,认为“后妃有关雎之德,乃 8

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君主的后和妃要有关雎之德,不能嫉妒,要主动为君主寻找淑女。而且后妃采荇菜是为了祭祀做准备,这是后妃应尽的职责,于是“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希望能找到贤女和自己一起采荇菜,完成祭祀的工作。为了得到这样的淑女,是后妃在“寤寐思服”,是后妃“辗转反侧”,并且幻想着如果真得得到了这样的淑女,一定要“琴瑟友之”,和她和睦相处,一定要“钟鼓乐之”,使她欢乐。你觉得这样的解释通吗?不仅牵强至极,而且透着令人厌恶的陈腐气。

用儒家思想来阐释《诗经》也未尝不可,像把《关雎》解释成家庭伦理诗的程度,人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至于说《关雎》就是写后妃之德行,如此生搬硬套,妄加曲解,则实在是过头了,难免让人生出厌恶心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说是站在男子的立场上,对女子提出的要求,只有达到“贞、夫妇有别、礼”这样的道德要求,你才能成为我的“好逑”,这是男子的择偶标准。

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对男子的教训:在采取行动之前,克制、慎重。(节制) 参差荇菜,左右材质,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对男子的教训:在下定决心之后,恋爱阶段——琴瑟友之;

婚姻阶段——钟鼓乐之。(仁爱)

相敬如宾、齐眉举案,给妻子一个幸福婚姻,钟鼓乐之,让她天天像喝了蜜一样哈哈哈~~~~~ 9

第17篇: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导——文化常识

“四书五经”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机械朗读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

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

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关„„在„„窈„„君„„

参„„左„„窈„„寤„„

求„„寤„„悠„„辗„„

参„„左„„窈„„琴„„

参„„左„„窈„„钟„„

六、二背——个人赛背

七、延伸阅读

1、《诗经 蒹葭》

2、《诗经 木瓜》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第18篇:《关雎》教案

重庆市渝北区南华中学校际交流课教案

课题名称:关雎

执教者:重庆市南华中学校

代璐 时间:2013年11月15日 班级:初三5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感受全诗的音乐美、画面美、韵味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课前播放《关雎》音乐,营造氛围。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几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二)介绍文学常识《诗经》。

二、诵读诗,感受诗的意境

(一)配乐美读

1.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2.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男女生分角色读

(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描绘自己感受到的诗中的画面。

2.教师描绘其中的一个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此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诗,感受诗的内容美 1.诗中讲述什么内容?

2.诗歌中的君子对女子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3.诗中描绘的君子和淑女是怎样的形象?

重庆市渝北区南华中学校际交流课教案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联系乐府《江南》理解女子美好善良的形象

四、小结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已不知如何去爱了,很庆幸我们还有这么一篇《关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责任的男子向自己的心上人郑重许诺婚姻的模样,庆幸还有这么一篇《关雎》让我们重拾了究竟什么样的女子才值得深爱。也难怪那么多的学者都认为“君子”即指周文王,“淑女”即指其妃太姒了,也难怪人将它推举为了歌颂“后妃之德”的典范。希望三千多年前的这一份纯洁质朴的爱情能让我们的男生学会做一个有责任、识分寸的君子,让我们的女生学会做一个勤劳善良、德才兼备的淑女。

第19篇:关雎教案

关雎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好逑(

)(

寤寐(

)(

溯洄(

)(

坻(

) 荇菜(

) 2(1) 《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篇,包括风 、雅 、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赋 、比 、兴 的艺术手法。

3.诵读这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5《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6.《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7、《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8.“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①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9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形容青年男子热烈追求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的“

、窈窕淑女”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 ” ,现今已成成语。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

”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蒹葭内容

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4(1)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2)“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

孤独寂寞

(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6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7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重章叠句

8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9.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2分)( D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关雎和蒹葭各表现主题以及写法上的异同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8.《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答:《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

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 境地。

第20篇:《关雎》教案

《关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师生分析课文。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记) 2 翻译全诗(写)

关雎改写
《关雎改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