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09:07: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草 船 借 箭》课堂实录

作者单位:四川省蓬溪县下河街小学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

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

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

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

生:有。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

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

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

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 [板书“妒忌”]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

“妒忌”是什意思?

生: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我想弄明白在这儿的意思。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

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新鲜!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如果诸葛亮没有把握,决不会主动把10天降为3天。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就明确地告诉周瑜“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

来搬箭”。可见他已经想到了利用草船借箭的办法。

师:有道理。假如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

生:[胸有成竹地读]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

江边来搬箭。

师:读得很自信。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生:周瑜啊,周瑜,你怎么这么糊涂?大敌当前,你怎么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倒

把矛头对准了我?

生:10万支箭,要我10天造好?你这不是小瞧我诸葛亮吗?昨夜我夜观天象,

三天后必有大雾。既然你非跟我过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干脆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师:好个诸葛亮!掌声送给她!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怎么样呢? 生:诸葛亮满载而归。[展示课件]

师:而周瑜——

生: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大屏幕显示此句文字

课件并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为什么长叹?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长叹。

生:因为自己再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而长叹。

师:“长叹”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感叹。

师:还不能表达周瑜的心情。

生:哀叹。

师:行。你认为周瑜会以怎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抽3人读]

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在这个故事中,

他又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反复研究,比比看,谁的答案更丰富。[生一边读,一边分析研究。]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样吧,我们先分组交流交流,看看有没有新

的发现。[学生分组讨论]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甚至展开了争论,我感觉到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很浓。

现在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诸葛亮算到周瑜是在设计陷害自己。

师:对。我们刚才研究过了。

生:他算到了鲁肃不会向周瑜告密。

生:他不但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还算到了鲁肃一定会帮自己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军士和草把子等。

师:[板书“算人]诸葛亮很了解鲁肃这个人。

生:诸葛亮还算到了周瑜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计策。

生:曹操不仅不会出兵,而且一定会放箭,这也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 师:诸葛亮称得上知人知面又知心。再从其它角度想想。

生:他算到了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师:[板书“算天”] 如果他算到两天后就有大雾——

生:周瑜问需要几天时,他就会说两天。

师:应该如此。除了准确预测大雾,诸葛亮还预测到——

生: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而行。

师:顺水是算到的吗?

生:不是。江水的流向是不需要算的自然现象。

师:那诸葛亮算到顺风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行驶,曹军即使想追也追不上,才能确保

借箭万无一失。

师:万无一失用得好!其他同学还有新发现吗?

生:诸葛亮算到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就能装满10万支箭。[板书“算

物”]

生:草把子两面受箭也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师: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

齐:神机妙算!

师:就算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们

听听。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他长叹一声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周瑜都叹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诸葛亮真神人也!

师: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真名不虚传!

生: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能够摸清人心,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师:看来,你们对《草船借箭》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还要研究一个问题:

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板书“能算借?”]你要寻求的答案不一定就在课文里,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研究研究。行吗?

齐:行!

师:很好。我等着欣赏你们的研究成果。[下课。]

(写于2003年10月)

推荐第2篇: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师:谁知道这篇文章里有哪些主人公呢? 生:诸葛亮、周瑜、鲁肃。

师:谁能说说他们的性格呢?为什么会有草船借箭呢?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知识渊博。 生:周瑜嫉妒心强、心胸狭窄。 生:鲁肃遵守承诺。

生: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智所以要害诸葛亮。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欣赏诸葛亮是如何草船借箭的。 师:板书:草船借箭

师: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生:用草人绑在船上称为草船、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师: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生:诸葛亮——攻打曹操——草船借箭——借到了

师: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生:草船借箭:原因——经过——结果。

师:给文章分段:一(1~2)原因、二(3~5)经过、三(6~9)经过、四(10)结果。这是(

)顺序给课文分段

生: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第2至第5自然段, 小组: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道第五自然段。 读时要求: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师:比一比哪组读的最好 小组:展示朗读。 师: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小组:合作读、说、议。 生:(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师: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推荐第3篇:《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一、教材版本

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

二、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文章有所改动。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及展开故事情节是其一大特色。同时,学生能在体会人物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三、学情分析

对于这种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人物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白话文式的历史小说,学生特别感兴趣。而对于“算”准天象和地利,仍需要老师较为详细的引导、讲解。特别是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对于一开始的“头西尾东”和后来的“头东尾西”较难理解,因此,老师要借助坐标加以讲解。

四、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①“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②“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一点最适合学习历史性题材的文章时使用,要了解文章大意,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 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就应该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的资料,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

五、设计特色

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六、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

2、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的历史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

1、明确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知道其前因后果。

2、通过分析前因后果,知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2、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紧扣课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形象,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八、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

1、查出“神机妙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发生的背景。

2、初步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九·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前老师请杨济清同学给大家讲个故事,仔细听哦,看谁能听出她讲的是什么故事?(生完整连贯地讲故事)

生:这是“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师:你听得真仔细!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是——(生齐答)诸葛亮和周瑜!根据你对这两个人物的了解,你想如何来评价他们?

生:周瑜心胸狭窄、小肚鸡肠。

师:这两个词用得真好!

生:周瑜妒忌心强,但据我了解他也是个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人。

师:你能一分为二地评价一个人物,很好!

生: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智者的化身。

生:他智慧超群、精明能干。 生: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个人物的了解还真不少,你知道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哪本古典文学名著吗?

生齐答:《三国演义》!

2、师:对!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又一个精彩故事。(板书:草船借箭)你想怎样读这个课题?

生:我想重读“借”这个字,这样可以强调是诸葛亮在向曹操“借箭”。

师:体会得非常到位!那你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课题吧!(生读)

师:同学们,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我们常常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洞悉它的中心内容,读课题时你完全可以带上自己的理解,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课题吧!(生齐读)

3、师介绍“草船借箭”发生的背景(采用图示,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评析]:通过讲“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评价“诸葛亮”“周瑜” 两个人物,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准备。指导学生读好课题,为下面体会“借”字的精妙用法做了铺垫。此环节意在把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课外资源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由“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自然过渡到“草船借箭”,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初读课文,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

1、师: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注意把句子读准确、通顺。(生认真读文)

2、认读词语,师强调“擂鼓”中“擂”(多音字)的读音及“妒忌”中“忌”字的写法。

3、理解词义,师:“妒忌”一词你怎么理解? 生:就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心生怨恨。

师:理解得很准确!谁能结合课文第1自然段再来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生读第1自然段)

生:我觉得“妒忌”就是周瑜看到诸葛亮比自己有才干就心生怨恨。

师:你会怎么读这一段?(生读,注意重读了“挺”和“很”两个词)

师:让我们带上对“妒忌“一词的理解齐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因为妒忌,所以周瑜才会———— 生:想办法来刁难诸葛亮。

生:让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

生:想借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件事来治诸葛亮的罪,没想到他承诺三天就能造好(师相机板书)

师:文中两人是如何对话的?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生分角色朗读)

师总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4、师: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草船借箭”的经过?(一生详细具体地进行介绍)

师:内容介绍得具体又条理,但老师的要求是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谁能讲得更简洁?

(一生简明扼要地讲述)

师:嗯,这次就好多了,既简洁又完整!

[评析]: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我将重点放在了理解“起因”上,结合对“妒忌”一词的理解,比较轻松地处理了课文

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对“经过”只是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讲讲,下一步重点进行研读。

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一)抓住中心句,理解体会:

1、师:整个故事是围绕哪句话讲的?请你画出全文的中心句。谁来读一读?(生读)

(出示句子: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你怎么理解“长叹”一词?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

生:“长叹”就是长长的叹息。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自己强。所以,说这句话时他的语气应该比较诚恳。

生:我的看法和她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无奈地说这句话,因为诸葛亮确实比他聪明,虽然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仰天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说了这句话。

师:大家各有自己的理解,最后这位同学不仅体会到了周瑜当时的语气,还想象了他的动作,非常好!那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读这句话吧!注意要读出周瑜的语气,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生声情并茂地读:或仰天长叹,或紧缩双眉,或捶胸跺足……)

[评析]:从课文中心句入手,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周瑜的“长叹”,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2、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对词语的理解非常准确,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点出中心问题)

[评析]: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此环节我启发学生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自由质疑,逐步归纳、提炼出中心问题,下一步引导学生重点去体会、感悟。

(二)、体会诸葛亮的“知天文”

师:我们常称赞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知天文”主要体现在哪里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用心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生:我觉得他的“知天文”主要体现在“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中(出示句子)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导学生读出雾之大)

师:诸葛亮在大雾漫天之时向曹操借箭,会不会是凑巧赶上这样的天气呢?谁能联系课文说说? 生:我觉得不是巧合,因为文中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生:这说明诸葛亮一直在等待这样的天气。

生:这说明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大雾漫天,才不急不慌、镇定自若。

师:“镇定自若”这个词用得真好!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在这个时间出发的?

生:三天前立军令状的时候。

师:也就是说,早在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他就已经料到三天后的四更时候会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所以坐在船中的他才会笑着说——(生接读:“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从“笑着”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诸葛亮信心十足。 生:他非常有把握。

生: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多得会像下雨一样;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能“笑着”读读诸葛亮的话吗?(生读)

师:此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坐在船中,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怎么想? 生:他会感到害怕,心里很着急:雾这么大,要是误入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他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会有这么大的雾啊!

生:他会连声佩服:诸葛亮这是神算啊!

师:不止鲁肃会佩服,假如周瑜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大雾,他一定会长叹一声,说——(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评析]:此环节我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体会,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同时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拓展,学生不再是停留在课文文字的表面,而是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最后落脚到全文的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的体会加深了一层。

(三)、体会诸葛亮的“懂地理”

1、师: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就把船靠近了曹军水寨,他是怎样布船的?

(生读,出示两个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你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一开始先要“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吗?

生:我觉得他是想让船的一侧受满了箭,再让另一侧来受箭。 师:天亮时,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找一个词来概括。 生:顺风顺水

师:你怎么理解“顺风顺水”? 生:就是顺着风向和水流的方向。

师: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标注)

师:长江水由西向东流,受满箭的二十条船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优势,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他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生:不是,这都是因为他事先做好了周密的安排。 生:这是因为他懂得利用地理优势。

师:是啊,假如周瑜知道诸葛亮早就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巧妙地安排好了,他一定会长叹一声,说——(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评析]:此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借助示意图让学生理解了“顺风顺水”一词,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诸葛亮之所以能“顺风顺水”是与他事先的周密安排、巧用地势分不开的,最后又落脚到全文的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体会又加深了一层,朗读更有感情。

(四)、体会诸葛亮的“识人心”

1、师:周瑜、曹操、鲁肃三人性格各不相同,这一切均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他巧妙进行利用才使得“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下面我们分三个小组展开对这三人性格的探究,看看他们的性格分别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巧妙利用的?(三个小组分别展开讨论、交流)

师:下面把你们交流讨论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吧!

生:我觉得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他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文中提到:“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师:诸葛亮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敢大张旗鼓,趁大雾天气假装进攻曹营。

生: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守信、懂得顾全大局,特地向他借船,还让鲁肃事先帮他准备好一切。 师:他是如何准备的?(生读第4自然段)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准备这些东西了吗?

生:这些都是“借箭”时必不可少的。

生: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生:他还知道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自己、给自己设下了圈套,可他将计就计,不仅成功借得十万支箭,还让周瑜心服口服。

师:看来大家对文中几个人物理解已非常透彻了!假如此时周瑜知道一切,包括他自己都在诸葛亮的胜算中,他一定会长叹一声,说——(生接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评析]: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老师只作点拨指导,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学生学得还有实效,最后又一次落脚到全文的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体会更深了,朗读更有感情了。

四、拓展延伸:

1、师:“草船借箭”实际上是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用“借”字?你觉得这个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2、师:《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或人物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五、作业布置:

讲讲“草船借箭”的故事,继续读《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故事。

[评析]:一堂语文课虽然结束了,但“读名著”远远没有结束,我鼓励学生将“读名著”进行到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 ?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 ,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 。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推荐第4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草船借箭》的课堂实录点评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

紧 扣 重 点

循 法 导 学

深 入 研 读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辽宁省东港市马家店镇中心小学

张娟

《草船借箭》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找到了感悟文章的最佳支点,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堂中,以“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分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又不膜拜文本,大胆地、自由地超越了文本,创新中进一步感悟,加深理解。同时教学中紧扣重点,渗透学法,步步导学,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了中华千古英雄,也淘出了一部辉煌的智慧之书,谋略之书。今天,我们将再度走进三国,领略智慧中的精华__草船借箭。(生齐读课题)

(点评:教师的激情导入简洁而又意韵深远)

二、创意读文 分析品味

师:谁能结合上节课所学,说说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巧设妙计,只用三天便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的事。

师:文中涉及到了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文章中涉及到四个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诸葛亮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足智多谋。

生:我也喜欢诸葛亮,他心胸开阔,会神机妙算。 生:周瑜的忌妒心强。

生:周瑜想害诸葛亮,他居心不良。 生:我认为曹操比较谨慎、小心。 生:我补充一点:曹操的疑心大。

生:文章中还有一个人物是鲁肃,他比较老实厚道。 生:他挺讲信用的。

师:大家能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体会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这就叫“会读书”,“会读书”才能“读好书”,接下来请打开书,我们要在阅读中继续享受书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下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仔细细地阅读课文,注意:找出人物的语言,抓住这些语言,进一步揣摩人物内心,分析人物形象。你可以画一画,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开始读书吧。(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点评:《草船借箭》有着复杂的内蕴。怎样使学生对“人物繁多、事理丰富”的本文获得深刻的整体性感知?教师另僻蹊径,从人物形象入手,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对不同人物的初步印象,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进一步加深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感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

师:谁能来结合人物的语言,猜想猜想他的内心,进一步分析人物的特点?请你按照“朗读__分析__概括”的.顺序来汇报。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我先读一下;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想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是因忌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想陷害诸葛亮,在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支箭的时候,他又让诸葛亮立军令状,可见是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诸葛亮痛快答应周瑜的要求,说明他心中有数。

生:周瑜请来诸葛亮,还故意卖乖子,以为诸葛亮这下子完了。 生:诸葛亮在来之前肯定算到周瑜的鬼把戏,所以一点都不害怕。 师:你们能高度概括一下周瑜和诸葛亮的不同性格特点吗? 生: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重。 生:周瑜阴险狡诈。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诸葛亮胸有成竹。 生:诸葛亮谋略过人。

生:诸葛亮足智多谋、胸怀大略。

师:概括的很好,你也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师:一个阴险狡诈,一个胸有成竹,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语言该怎样读?老师给大家读一下怎样?注意从老师的朗读中再次体会人物的不同形象。(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生动吗?带上这生动的感觉,赶紧读读吧!(生自读,提问读)

(点评:对学生的汇报提出要求,实则是学法的渗透,思维的训练,语言的积累。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读,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读了这么多遍,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一部分写得的确很精彩,只是提示语太单调了,因此,我想了个好办法使它生动起来。

大屏幕出示: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只见他正襟危坐,眨了眨眼睛,故弄玄虚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微微扬了扬眉毛,捋了捋胡须,开口就)说:“用弓箭最好。”周瑜(一听,眼睛一亮,欢喜地)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师:(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也能学学老师,把诸葛亮和周瑜的其他几处对话的提示语前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吗?试一试吧!

(生饶有兴趣地试加动作表情读) 师:刚才看同学们兴致这么高,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高见,试着说说吧! 生:诸葛亮(转了转眼睛,从容镇定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生:周瑜(身子向前一探,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 生:诸葛亮(一摇扶扇,胸有成竹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生:周瑜(侧过脑袋,疑惑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生:诸葛亮(亮出三个手指,不紧不慢地)说:“只要三天。” 生:周瑜(眼睛一瞪,佯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生:诸葛亮(一本正经地)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生:诸葛亮(佯装着急地)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师: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更生动起来了!让我们把这些表情动作带入到课文中,再分角色读一次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课堂掀起朗读的高潮)。

师:我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揣摩出了人物的内心,生动的刻画了人物形象,那么演员们又是怎样出色地进行表演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放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一段录像,生观看)

(点评:课堂因创造而精彩。抓住周瑜和诸葛亮不同的语言中表达的不同内心世界,展示的不同人物形象,步步深入,既立足于课文,又跳出课文之外,引导学生大胆的对提示语进行内容添加,更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地理解,彰显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体验,课堂上可谓神采飞扬,思维灵动,学生内驱力得以调动,语言积累得以释放,思想感情得以熏陶和升华)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总结出了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而课文中还有两个人物你也能按这种方法来分析一下吗?

生:文中还写了鲁肃,关于他的语言和做法有这样几处,我读一下。(生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肃这个人忠厚老实。

师:你认为从哪一处最能看出鲁肃忠厚老实? 生:从诸葛亮让鲁肃不要把情况告诉周瑜,鲁肃“果然”不说能看出来。 师:你确实独具慧眼!

生:第八自然段曹操的语言和做法证明他做事小心谨慎,而且多疑。 师:曹操做事一向多疑谨慎,对此诸葛亮早有所料,所以在第七自然段里有这样一段话:(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你从这一“笑”和“一定”中体会出了什么?

生:体会出诸葛亮算到曹操不敢贸然出兵,草船借箭会成功。

师:是啊,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本事,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谈笑风生,轻松取胜。因为他知周瑜,知鲁肃,知曹操,一句话,他__知人心,这是他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那么你知道他借箭成功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生: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算到三天之内有大雾。 师:这说明他晓天时。(板书:知天) 生:借箭成功的原因还有诸葛亮通观地理,知道借箭的船会一路顺风顺水。

师:(板书:知地)

师:知天,大雾弥漫,造成假象;知地,顺风顺水,刹那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看来,这一计策确实妙,诸葛亮确实高。难怪周瑜最后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__神机妙算)

(点评:《草船借箭》的故事性很强,教师并不因此离开读书而去搞情节分析,在对人物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只一点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跃然纸上。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能力得到提高。)

三、概括总结 教给学法

师:你能借助板书说说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

师:很好,你能把一篇1200多字的文章用一句话给概括出来了,说明你是聪明的人,因为,聪明的人善于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而聪明的人还善于把一本薄书读成厚书__我们刚才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处理就是把薄书读成了厚书。

2、你能再结合板书说说周瑜哪儿比不上诸葛亮? 生:周瑜的气度不如诸葛亮大。 生:周瑜的才能也不如诸葛亮。

四、升华情感 拓展读书

不同的历史人物,演绎着不同的历史故事,一段故事,一座丰碑。在这里,老师要告诉你,“草船借箭”只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中的“一气”,还有“二气”更是智高一筹,使得周瑜最终只能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壮志未酬就气绝身亡……想看吗?赶紧到三国演义的浩瀚书海中遨游去吧,你一定会得到醇美的艺术享受。

(课堂教学是戛然而止,但读书方法的有效渗透却超越了课堂之外,激情拓展又使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把阅读教学放在课内,更有效的延伸到课外。)

总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规律和方法,促成学生的语言向高一级层次发展。本节课教师有步骤的抓住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由于目标集中,重点突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是深厚的。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方法的有机渗透,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了扩展和延伸。相信,只要我们抓住语文学习的根不变,课堂教学定会异彩纷呈,语文教育定会不断创新。

推荐第5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及科学依据,在次基础上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围绕“三天”,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发问“三天”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1至5自然段,大家还记得草船借箭的起因吗?

生:周瑜问诸葛亮“十天造得好吗?”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生:“只要三天。”师:“哦,只要三天。”(出示句子课件引导生):爽快地说!干脆地说!坚决地说!师:当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借兵的时候,他再次保证:“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出示句子课件引导生)十分肯定地说!十拿九稳地说!胸有成竹地说!

2、学生质疑:同学们,接下来,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生:为什么要强调三天,第三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第三天诸葛亮是怎么借到箭的?)

二、自由读书,自悟“三天”

1.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已经大概知道,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借箭,是经过仔细推敲,周密计算的。

2.那么大家再想想,在第三天,哪些地方是诸葛亮预测的?哪些地方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的?请你用两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把这种有前后联系的句子找出来。(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学生汇报:总结:(1)、诸葛亮算准了时间天气──知天时(2)、诸葛亮算准了曹操性格──识人性(3)、算准了地理位置和精于谋划──懂地理、巧谋划

三、品读课文,聚焦“三天”

师: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如何神机妙算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预测时间和天气的吧! 1.预测时间天气。

(1)(课件出示句子)请大家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①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预测此时会有大雾)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说明他预测准确) (2)生汇报:说明诸葛亮时间选得准,算准了第三天必将有大雾。

(3)抓住“四更时候”“这时候”展开联想。凌晨1──3点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借箭?(出示课件)(大家都睡熟了,曹操也睡熟了,而且有大雾。)这个时间选择得好不好?

(4)A、找个诸葛亮来读这句话?(生1读),不像不像,太急了。再找一位来读。诸葛亮心情怎么样?(生:沉着冷静)

B、你还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诸葛亮这种冷静?(不见、仍然不见、直到),哦,我们看,作者还在每一句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所以读的时候应该停一会儿。来,大家把这些词语强调着读一读,把分号读好,不急不慢地读。(齐读)

C、从大家不慌不忙的朗读中,老师似乎感觉到了诸葛亮内心非常──生:胸有成竹、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心中有数。

再看看这一句:

A、大雾来了,鲁肃在哪?你读。不像不像,雾不够大,没把你吓着。再找一位。你来。很好,这么大的雾,你心情如何?

B、大雾来了,诸葛亮在哪?你读。不像不像,你最需要的大雾来了呀!再读。好,你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C、引读: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读──

引读:果然不出我诸葛亮所料,这真是一场非常及时的大雾啊!读── 引读:有了这场大雾,十万支箭就并不遥远啦!读──

(5)再看这一句:(课件出示下面句子)③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谁来读?你来。这时候,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还预测到了什么──大雾持续时间足够他得到十万支箭。)

(6)教师总结:说明诸葛亮非常了解时间与天气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称他为:(板书:知天时),从四更时候到天快亮的时候,诸葛亮一共花了多长时间来借箭?仅仅两三个小时啊! 2.预测曹操。

(1)诸葛亮又是怎么预测曹操不敢派兵的呢?(课件出示句子)请继续把这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2)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说明诸葛亮非常了解曹操,算准了他不会派兵,而是放箭过来。也看出诸葛亮十分有把握有信心、心情也很高兴。)

B、(出示诸葛亮的话词语变色)大家看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诸葛亮对曹操十分了解?(生:一定不敢、只管、就)“一定不敢”改成“应该不敢、也许不敢、可能不敢、大概不敢”行不行?诸葛亮是非常肯定,非常自信。读──

(3)诸葛亮是怎么回答鲁肃的?(笑着)

A、找一位鲁肃,你来问我?(出示课件吃惊句子)还不像,鲁肃是吃惊地问,再找一位。不错,你最像鲁肃。来,到前面来。

B、(课件去掉曹操的句子)你是鲁肃,我是诸葛亮,你问我,开始──师生合作演读。

C、大家同桌像老师那样互相读一读,谁来安慰安慰鲁肃?学生再读。

D、鲁肃啊,你真是个老实人那,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这叫什么笑?──生:幽默宽厚的笑。

(4)十万支箭就要到手了,此时诸葛亮还有可能笑谁呢?他会怎么笑呢? A(生:笑曹操):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说明诸葛亮对曹操了如指掌。 B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再读、齐读) 师:这叫什么笑?生──这叫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C、诸葛亮还可能笑谁?(生:笑周瑜)笑他陷害落空。

D、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同桌读,齐读好) 你们笑得对。大家想一下,诸葛亮回去之后要把箭交给谁呀?(生──周瑜)这就对了嘛。交完箭回到家他还要继续笑呢?

周瑜啊!害人之心不可有啊!想跟我斗,你还嫩了点吧!这叫什么笑?生──这叫会心的笑,自豪的笑。 (5)总结: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对曹操、对鲁肃、对周瑜每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都怎么样?──了如指掌!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识人性) 3.预测地理及排兵布阵。

好,同学们,好戏还在后头呢!诸葛亮预测地形和排兵布阵,那个才真叫精彩呢!(出示课件句子):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要问诸葛亮的吗?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先生,我想问你──

(2)我们不忙着回答,请打家先看这张《草船借箭地形图》:(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3)请大家再到借箭的现场去看看吧!播放《草船借箭》现场录像。

(4)刚才的问题,根本不用劳驾诸葛亮来回答!你们就去问那船长和士兵吧?(出示课件)假如你就是那二十条船的船长,你知道为什么船要一字摆开吗?为什么要调转船头呢?假如你就是那船上的士兵,你知道为什么要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吗?,请大家带着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5)谁来说?(学生汇报)

(6)多聪明的船长和士兵呀,我替诸葛亮谢谢你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出示课件):

之所以一字摆开,是因为──;之所以调转船头,是因为──;

之所以擂鼓呐喊,是因为──;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为诸葛亮──

(7)是呀,请大家回顾一下三天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什么?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②“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重读“自有妙用”。

(8)现在你明白诸葛亮借这些东西有什么妙用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9)(出示课件):③“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现在你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就要借二十条船了吗?(生自由回答)

(10)十万支箭终于到手啦!所以:(出示课件句子)生齐读:④“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的时候是顺风顺水,说明诸葛亮对地形非常──(生:熟悉),说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非常──周全、巧妙,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晓地理、巧谋划)诸葛亮的借箭过程简直是天衣无缝啊!简直是──生:完美无缺!简直是──生:滴水不漏!简直是──无懈可击!)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出示课件句子)“诸葛亮(板书: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回读“三天”,明白写法学法。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句子:(出示课件句子)①②③④。你会发现课文为了写清楚诸葛亮通晓地理和巧妙谋划,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生:前后照应!)是的,其实,前面写他预测时间天气、预测曹操不敢派兵时也都用了这种方法,(出示课件句子)前后呼应是《三国演义》这类小说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呢?(生:可以让课文更加有节奏、有起伏、有悬念。)我们刚才在学习的时候正是遵循了这种写作方法,找前后联系的句子来学习,前面是诸葛亮的预测,后面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是不是?

五、回归课题,反思“三天”

1、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你 们想想看:他到底什么地方比周瑜厉害呢?读板书内容(生:知天文、识人性、懂地理、巧谋划)总之,就是这个词──(生:神机妙算)!面对十万支箭的任务, 周瑜想到的是用材料来──(生: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生:读课题:草船借箭。)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呀!正如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的(出示课件)(生读:“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给诸葛亮三天时间,他就能──生:借十万支箭!实际上,诸葛亮不仅箭是借的,还有什么也是借的?(生:鲁肃、船、军士、青布幔子、草把子)(出示课件)瞧,诸葛亮可是白手起家呀!什么是神机妙算?你现在真正弄懂了吗?(生自由回答)(出示课件)神机妙算,就是──独辟蹊径地算!就是──知识渊博地算!就是──知己知彼地算!就是──准确无误地算!

六、总结人物:

同学们,现在看我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来评价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想到的请举手。

七、质疑问难,走进经典。

老 师有一个疑问,想问问大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里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一生下来就神机妙算了呢?请看这则材料。跟我读。读得懂吗?这句话是说诸葛亮隐居 南阳、一边种田一边刻苦读书,淡泊明志、爱好思考、关心国家大事。他才能神机妙算啊!你们知道周瑜是怎么死的吗?你们知道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死的吗?欲知详 情,请看《三国演义》。(课件出示课后作业)请将《草船借箭》故事及人物改写成诗歌、歌词或写读后感。课外认真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

草船借箭

晓地理

知天时 识人性

神机妙算 巧谋划

1、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三天”这个关键的时间词探究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 ,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从而使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走进了人物的世界,叹服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推荐第6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隰县第二小学 宋小华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法与学法】 师:激励引导法 生:合作探究法 【设计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的情形。

二、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

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

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五、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同学们,你们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那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2.用四字词语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六、小结延伸 鼓励学生多读名著。

推荐第7篇: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双凫小学

潘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3、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英雄的故事却说不完道不尽。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那充满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二、回顾全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划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取得了成功。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请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是呀,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神机妙算,究竟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呢?我们一起来读书。

三、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下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然后再仔细读一读,并旁边做好批注?(巡视)5分钟

四、交流汇报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请你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预设: (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1、知天文 句子

一、“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朗读、谈体会。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 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2个学生读。 师:评学生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PPT出示对比句)

学生谈理由:只有这样写,才更能体现出诸葛亮沉得住气,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师:诸葛亮是这样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比起在一旁干着急的鲁肃、在一旁不知内情的鲁肃、在一旁火烧眉毛的鲁肃,他哪里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 也就是说他算准了第三天的天气。(板书:识天文) 师:这就是诸葛亮! 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就是用前后联系的方法,把诸葛亮的预测和后面发生的事实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到了他的神机妙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你们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哪句话连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生发表意见。师:潘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请你把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重读1遍。 师: 声音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生2读。

师:比他大了,谁还能比他更大?

生3读。

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此时诸葛亮和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现在就是鲁肃,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出鲁肃的心情来。

生1读

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惊讶、吃惊、害怕) 师: 比较惊讶,比较害怕,是不是? 那你应该表现出惊讶和害怕呀,你再试试。

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 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大一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学生齐读)

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他又是怎么的心情呢? (请三个同学读。你们体会到诸葛亮怎样的心情?)(自信、如愿以偿、高兴)

师:但是潘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高亮的神机妙算。因为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实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生1:我找出来了,“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2、晓地理 句子

一、“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 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句子

三、“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请大家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教师小结: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晓地理)

师:难怪鲁肃详详细细把这一切告诉周瑜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3、识人心 句子

一、“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子

二、“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同学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笑着说的)

教师引导: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他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

A(笑曹操多疑) 把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B(笑鲁肃吃惊、害怕) 把宽慰的笑、幽默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C(笑周瑜阴谋失败) 把潇洒的笑、会心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D(笑自己神机妙算) 把自豪、自信、胜利的感觉读出来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 句子

三、“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和“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师:说明诸葛亮对鲁肃的为人也是了如指掌。从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用人谨慎。他早在立军令状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教师小结:诸葛亮不仅算准了天气,算准了人心,算准了地理位置,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是这样的周密细致,在后人的歇后语中有这样的表达,我们一起来读读。(详见PPT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坐享其成、多多益善、神机妙算) 你们说诸葛亮的谋略高不高?智慧高不高?曹操用兵八十万,而我们的诸葛亮只用了区区602个人轻松取回了十万之箭,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课文读到这,你认为这句与文章开头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形成了一个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使它更加的连贯,更加的紧凑。 师:你认为周什么比不上亮?

师: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课后请同学们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里面。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推荐第8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猴王出世》

21课《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同上一节课时,总想先上为好,以免步别人的后尘。这一次同事大概也有同感,执意先上了。我的教案便只好在同事上完之后作了修整,吸取了同事课件中的精华部分,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设计了学法指导,继续贯彻先疑后读,边读边想,课外延伸的原则。这一方面的构想是较成功的。板书也仍旧保持提纲契领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另一不足是朗读的指导欠缺时间,几乎没法进行。细想想,如果这一节课能真正放手自主,把教师琐碎的解析删除也许真可以面面俱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在介绍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呢?又从哪儿入手进行突破呢?带着问题,我反复读课文,仔细研读教学参考书,同时参照优秀教案,尽量想有自己的体会与发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突然发觉可以从奇丽二字入手,抓奇字可以感受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抓丽字,可以欣赏德国优美的风景,积累语言,奇丽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点。

有了这样的体会与发现,在教学时,我从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来组织教学,紧扣‚奇丽‛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新奇与美丽。

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新奇‛的景色,学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础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顺势抓住三个‚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景色的新奇与独特之处。

接着,我由女房东与作者的对话,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领学生感受德国美丽的景色,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想象奇丽的景色,同时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入情入境地感觉德国的奇丽景色,积累优美语言。

至此,难点尚未突破,如何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从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问学生‚仅仅是花造就奇丽景色的吗?(不是)那还有什么呢?‛问题一抛出,大部份学生找到了答案,成功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只有置身于其中,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学生被带入文段中理解这种境界,我又趁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解到受到启示与教育,感觉较深。最后由这种境界,点明这就是奇丽景色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回到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从课文中感受到了这个有着奇丽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后,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而再次突出主线。

最后拓展时,我本想让学生收集资料,办个专题汇报,但考虑到课后费时较多,难以实现,我就想:学校不正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吗?我为何不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向学生推荐书籍呢?于是,我推荐了《德国印象》、《再返哥廷根》、《剪掉一半的窗帘》、《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学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了解季老,感受德国人的境界。

课上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材钻研不够透彻,教案不熟,是本堂课最大的问题。不熟教案,我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也没能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还未能很好的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2、未能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是前一个问题的后遗症,因为不熟教案,所以我被教案禁锢,被教案牵着走,当学生的表现与我的预设有偏离时,我不能灵活处理,只能机械地按教案流程走,掐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体会新奇与美丽的景色这一环节时,我问新奇在哪,学生找到的却是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我没有顺水推舟体会‚美丽‛二字,而是将学生的答案压下,继续品味新奇,使课堂有了牵强的感觉。

3、没有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例如:抓住三个‚都‛深入体会德国新奇的景色具体体现在哪时,我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来,而是自己一股脑儿说出三个‚都‛,这样,学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体验,无法进入情境。 这一堂课讲下来,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更深刻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断磨砺和成长。特别感谢小姿和同组的老师们给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我会记住:用心,才能做好!

推荐第9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词语“妒忌、军令状、自有妙用、呐喊、果然、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意思。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物的特点,通过研读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

运用“研究性阅读”学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并用“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长文短教法”:先快速弄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结果,再由结果切入重点——诸葛亮神机妙算,重点剖析“借”箭成功的原因,从中认识人物特点。“重难点突破法”:由课题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草船借箭”的原因与结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结果?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感知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感受借箭的经过,感悟课文人物形象。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感悟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

2、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前准备:

1、假期已经布置学生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感受书中典型人物形象;课前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

2、课前预习要求: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初步了解“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与结果,初步认识人物特点,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圈出难句。

3、制作《草船借箭》的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草船借箭》影片的短片。 教学过程:

一、导新,理解课题(创设情境,感悟精彩)

老师在课前五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从画面感受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 老师导入【课件展示《三国演义》图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了发生在什么时期的故事?书中哪个故事、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生: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诸葛亮、曹操、关羽、周瑜等。

【老师展示课件:三国鼎立的示意图片】

2、导题:书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中,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

→板书课题:19 草船 借 箭

3、释题:

【课件展示:文中图片,并出示课题19草船借箭 】 .师问:草船是什么样的船?谁向谁“借箭”?“借”到了多少? →学生:指装满草靶子的船。诸葛亮向曹操“借”到了十万多支箭。 →老师引导:这就是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件出示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师问:诸葛亮“借”箭还给曹操了吗?→学生:没有! →老师引导:这真是“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课件出示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二、授新,感知内容(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一)弄清“借箭”的原因(学习1—2段)

1、导入课文: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具体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2)有一天,周瑜借商议军事的机会,命令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陷害他。 →师问:诸葛亮是推脱?还是爽快答应? →学生:从容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师问:诸葛亮明知道周瑜是故意为难他,陷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答应他三天内完成任务?联系时代背景来答。

【→老师展示课件: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各据一方,互相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他们联合抗曹时发生的。】(并用课件展示“三国形势图”)

→学生(老师点拨):当时处在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时期,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联合抗曹,并不点破周瑜的诡计,还答应他三天完成任务。

→师问:周瑜听了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后,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展示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用弓箭最好。”(脱口而出)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心中暗喜)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从容一笑) “十天造得好吗?”(迫不及待)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将计就计)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试探) “只要三天。”(胸有成竹)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威胁)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态度坚决)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学生交流:(1)周瑜高兴极了,赶紧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2)如果诸葛亮完不成任务,可以处罚诸葛亮。

→老师解释“推却”:推辞,推脱。“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3、老师:师导:同学们从以上的精彩对话中,认识了周瑜、诸葛亮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周瑜妒忌心强,为了陷害诸葛亮,假公济私,是个心胸狭小、心狠手辣的人;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为了联吴抗曹,不计个人得失,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老师展示课件: 诸葛亮

胸怀宽广

顾全大局 周瑜

心胸狭小 心狠手辣

→老师小结(同时课件展示):这就是 【“草船借箭”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并陷害他,诸葛亮从容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

(二)揭晓“借箭”的结果(学习第10段)

1、老师导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能否完成任务?文中哪段点明了结果? →学生交流:文中第10段点明了结果:诸葛亮第三天如期交箭。

2、老师:这时周瑜什么反应?请全班同学齐读周瑜的话(读出他叹息与佩服的心情)。

→学生齐读句子【课件展示此句】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

→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3、师导: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回答。 →老师完善词语意思:

【课件展示——神机妙算:神机,灵巧的心思达到神奇的程度;妙,巧妙;算,谋划。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判断情势,决策高明。】

(三)体会“借箭”的过程(学习3-9段)(重点突破)

→老师切入重点,提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把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语段画出来,用心体会。

1、师导:诸葛亮首先预算到了什么呢? 找出文中词句。 →学生交流:(1)首先,诸葛亮三天前就算到了第三天早上江面会有大雾;(2)从6-7段中的两个句子【课件展示此两句】: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导: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有什么才能? →学生总结:会看天象,知天文。

→老师板书:神机妙算 知天文(三天后必有大雾)

2、老师深入:诸葛亮为什么在大雾天气邀请鲁肃呢?

→学生交流:(1)只有江面有大雾,诸葛亮叫鲁肃准备的草船才敢靠近曹军水寨去“借”箭。(2)因为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能放箭,这样才能“借”到箭。

→老师: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读句子(老师展示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导:诸葛亮早就意料到了有大雾时,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他用草船借箭的计划马上要成功了。所以(课件展示此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中的“虚实”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算准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学生交流:(1)“虚实”指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2)诸葛亮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一定会射箭。

3、老师紧紧扣住“笑”字提问:全文只有这个地方写了诸葛亮“笑”着说,他此时在笑谁?是什么样的笑?

→学生思考交流:(1)他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2)他在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是讽刺、轻蔑的笑,是一种嘲笑。

→老师板书:(笑)识曹操(胆小多疑

不敢出兵)(神机妙算)

→师导:说得真好!请全班同学当一回诸葛亮,齐声对曹操说这句话,注意读出嘲讽之情。(学生齐读)

→师再深入问:他此时心里还在笑谁? 又是怎样的笑?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点拨):他还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借“造箭”来陷害他,还用各种方法阻碍,却被他一眼识破了;而他将计就计,利用大雾天去曹营“借”箭。现在,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所以他笑了。这是一种轻视的笑,骄傲的笑,胜利的笑。他真神啊! →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对着周瑜读这句话。

→学生读:要求学生读出轻视、骄傲、开心之情。

→老师板书:(笑)识周瑜(心胸狭小

自不量力)(神机妙算)

4、老师深层导入:这还是感谢的笑!用笑声告诉鲁肃:谢谢你帮助了我,我们的计划就要成功了!你不用担心的!如果没有你帮助我准备草船,我的计划不可能成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鲁肃帮助诸葛亮的语句。→请按小组分角色朗读,要读出鲁肃的忠厚,诸葛亮的信任;老师读旁白。 【课件展示段落: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老师导入:鲁肃可是周瑜派来探听情况的, 诸葛亮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请他帮忙?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交流:(1)鲁肃是东吴周瑜手下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厚、守信。(2)诸葛亮知道:为了联合抗曹,顾全大局,鲁肃一定会帮助自己。

→老师:文中的“自有妙用”“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1)“自有妙用”指自然有它巧妙的用途,文中指草船的妙用是用来向曹操“借”箭; (2)“果然”是结果与预料的相符合,文中指鲁肃向诸葛亮叮嘱的那样,没有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果然”说明了鲁肃忠实守信、顾全大局;也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识人心! →老师导出:是啊,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果没有鲁肃的帮助,借箭计划就会落空!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课件展示此句)这时,诸葛亮怎样回答?

→学生读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课件展示此句)

→师问:鲁肃为什么“吃惊”?→学生大胆想象,交流:担心与害怕雾大,敌人反攻。

→师导:诸葛亮面对这么善良、顾大局的鲁肃,对鲁肃的笑是感激的,是忠厚善良的。再请一位同学来对鲁肃笑着说这句话,笑出感激,说出感谢!(→学生读) →老师导出: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看懂了鲁肃的心。所以,他对鲁肃笑了。 → 老师板书:(笑)识鲁肃(忠厚守信

顾全大局)(神机妙算)

5、老师小结:诸葛亮笑得真好:嘲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傲笑周瑜心胸狭小,自不量力;善笑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他自信地笑出了自己识人心、知天文。

6、领悟诸葛亮“懂地理” →师导:再请同学们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他还自信的笑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诸葛亮还笑自己懂地理,科学地摆船受箭。 →师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知晓地理常识?→学生找出文中句子。 【课件展示句子:

(1)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2)“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 „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1)因为江上有雾又有风,二十条船容易散开,所以要连起来,也容易受箭;(2)因为曹营在长江北岸,又靠西头,周营在南岸,靠东头,所以,草船靠近曹营时,船头直接向西,一字排开,既节约时间又容易受箭;(3)受箭后,又掉转船头向东,让另一面受箭后,船身也平衡了,受满箭的草船刚好直接开往东头南岸的周营,既节约时间,又顺风向与水流方向。所以,二十条船像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科学地利用地理位置,真是神机妙算啊!

→老师:他根据长江的地理位置,安排周密;怪不得他笑得那么自信,请全班再当一回诸葛亮,齐读(课件又展示此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板书:(笑) 懂地理(船头朝向,顺风顺水)(神机妙算)

→感受画面: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受箭的示意图,其余同学画在稿纸上。 →老师与学生:一起点评、指正;→【老师展示课件:受箭示意图】

7、感受“草船借箭”的整个经过

→老师:正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他才笑得那样自信与开心,草船借箭才得以成功。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经过。

→学生交流【老师展示课件】: 准备草船→连船→朝北岸曹营开去→靠近曹营→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船头朝东(调转船头)→再受箭→开回南岸周营(满载而归)

三、课堂训练,感受人物特点

→老师【播放影片《草船借箭》的片段】: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诸葛亮“借”箭的精彩画面,感受人物特点。请同学们思考:用四字词语形容诸葛亮的才干。 →学生交流: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

四、课堂总结,感知全文重点

→老师总结课文内容(同时展示课件:“板书设计”):我们领略了诸葛亮“草船借箭” 的英雄气概,从文中诸葛亮一次“笑”感受到他的神机妙算:(1)他自信地“笑”自己知天文,能预测三天后江上会有大雾;(2)开心地“笑”自己识人心,嘲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傲笑周瑜心胸狭小,自不量力;善笑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3)高兴地“笑”自己懂地理,他算准地理位置,科学合理地摆船受箭。因此,他利用草船“借”箭,轻易取得了成功,真是足智多谋啊!他这次行动为赤壁之战准备好了大量的箭,以三万军士战胜了曹军的八十万大军,为蜀吴两国联合抗魏立了大功!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请大家去读读他的故事。品读名著,你会有很多收获。

→领会本文结构:本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描写生动,用词准确、精练,内容精彩、感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领悟本文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或选择《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与同学交流。

推荐第10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谁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名著有哪些?

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师:好,现在我们在增加点难度,谁能说出四大名著以及它们的作者?

生:《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 师:其中哪一部是智慧之书,谋略之书?

生:《三国演义》。

师: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人物或是故事么?

生:曹操、刘备、关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生词),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开火车读

师:通过读课文,文中那些自然段写了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以缺箭的名义设计让诸葛亮造箭(1-2);经过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其中包括为借箭做准备3-5,借箭的经过6-9);结果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那么周瑜跟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呢?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课文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将周瑜的话与诸葛亮的话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出来。

师:通过读周瑜的话,你认为这里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奸诈,阴险,妒贤嫉能

师: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师:通过读诸葛亮的话,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聪明,懂得将计就计,对事胸有成竹,立军令状

师:你们认为军令状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

师:(出示句子)为什么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思考: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如果你是周瑜你会怎么想?

师:既然已经接下这个认为,就应该为造箭做准备了,请大家读3-5自然段,看看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

师:(出示句子)当诸葛亮不让鲁肃吧计划告诉周瑜时,鲁肃“果然”没提,从这个词中你感觉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生: 忠厚守信、顾全大局,可以信赖

师: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所以才向他借船也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的事,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什么的特点啊?

师: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一下借箭的过程也是本文的重点,之前有让大家写出借箭的过程,哪位同学能够起来说一下?

师: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 师: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师:诸葛亮神在哪里又妙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

第11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赵县职工子弟学校六年级3班刘泽兵 今天我贪婪的读着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发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于自己,于是他一心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不但满口答应了他,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就能造出十万支箭。果然,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借”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详情后,对他称赞不已、自叹不如。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今天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发现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他顺利地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推测第三天有大雾,实操君不知虚实,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来回地调换,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

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向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12篇:草船借箭

19 草船借箭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生字。

2、分角色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磁带、录象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引入、板书课题

读导读,明确本组的训练重点。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提问:从题目中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先听课文录音,然后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提问: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的那一段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播放录象,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进行初步的理解。 3、找出重点、深入理解: 利用录音磁带听课文录音。

指名朗读第三段,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诸葛亮是怎样用草船借箭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投影片的自学提纲,组织小组讨论自学。诸葛亮借箭选择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什么方法?

诸葛亮约鲁肃去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哪些语句证明诸葛亮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

曹操是怎样知道上当的?军士们高喊的话包含什么意思?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2、检查自学情况:

放草船借箭的录象,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感受借箭的情景。

引导学生谈谈对本部分的理解,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选择对人物理解最深刻的一个进行朗读练习。 3、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其他部分: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这些准备工作是委托谁做的?为什么诸葛亮对鲁肃的分析是正确的? 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周瑜设了什么计来陷害诸葛亮?

你从诸葛亮的“愿立军令状”到周瑜的“很高兴”体会到什么? 总结交流自学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补充总结。 4、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几个?

四、课堂练习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起因及结果,体会到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有胆有识。

六、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妒忌(起因) 诸葛亮

借箭(经过) 大雾漫天 直到 去 一定不敢 摆开 攻 放箭如雨 逼近受 顺风顺水 飞 回

自叹不如 结果 如期交箭

七、作业设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兴趣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1、课文为了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着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找一找,读一读,归纳一下。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这样首尾呼应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不仅在整体上注重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且在每一故事清节也都注意了这一点。结合思考练习3,自学讨论。

4、学生教师评价。

三、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重难点的字,如“惩、寨”是翘舌音,并注意字的间架结构。2、练习用“委托”、“轻易”造句。 3、小练笔:

运用从本课中学习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写你周围熟悉的一个人,要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诸葛亮这个形象之所以刻画的鲜明典型,是因为作者注意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在写叙事作文的时候,在叙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妒忌(起因) 诸葛亮

借箭(经过)

自叹不如 结果 如期交箭

六、作业设置

书写生字词,继续完成小练。 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的。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三国的故事,讲一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诸葛亮的“笑”,通过这一“笑”的理解,理会《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如周瑜的心胸狭窄,疾贤妒能,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谨慎,鲁肃忠厚守信,从而深刻地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13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第14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诸葛亮,他神机妙算,即懂天文,又懂地理,还知人心。他知道周瑜的险恶、嫉贤妒才;知道鲁肃的忠厚诚信;更知道曹操的谨慎多疑。他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所以,他可以借到这十万只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十天早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但是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十万只箭三天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就像周瑜一样。而诸葛亮却心地善良,而且善于动脑,有困难会及时动脑,很快想出解决的办法。那为什么我不能呢?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要善于动脑筋,遇到困难要镇静,要好好把心静下来仔细的思考思考,这样就会想出来了。嫉妒心不可有,有了嫉妒心,好人也变坏,像周瑜那样,心里嫉妒心很重,想方设法的要陷害诸葛亮,有时还会把自己给害了,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嫉妒心重会使一个人的心变黑,有时还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们不能有嫉妒心,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第15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读了《上下五千年》的草船借箭,知道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

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读了《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小肚鸡肠,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相反,把考得好的同学的卷子拿来,东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错误,将分数与自己拉平。这事看起来虽小,

但其实这也是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妒忌心。

第16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案

五图小学

刘淑霞

201004

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

2、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答题内容。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委托

疑惑

弓弩手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二、我会填

十万(

)箭

一千( )草把子

二十( )船 六千( )弓弩手

一( )快艇

一( )扁舟

三、我知道

1、《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有关情节改编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

),(

)、(

)、(

)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

),有派兵进攻(

),于是,(

)和(

)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2、《草船借箭》写周瑜忌妒(

)的才干,要(

)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

)“借箭”,挫败了(

)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

).

四、我不解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的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你认为文中的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是怎样的人?

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课堂检测

一、我会写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二、我会连

曹操南下 尽是计谋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来得凶败得惨

草船借箭 面不改色心不跳

诸葛亮开口 糊里糊涂

三、我会填

1、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想( )。

2、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心里想( )。

3、鲁肃看到大雾,心里想( )。

4、诸葛亮看到大雾,心里想( )。

四、我会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长叹不如

第三天四更

大雾漫天

知天文

有胆有识 诸葛亮:才干

头—尾—头

顺水顺风

晓地理

才智过人

鲁肃同去 ,只管…….

善知人 十天造箭十万支——————————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

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17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章“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前半部分改写而成的。这一单元的课文均是从中国古典小说中节选出来的,编者的意图很明显,令孩子从小就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进而能够自觉阅读古典名著。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用一篇文章带动全面深入的阅读。所以我设计的阅读教学想要充分显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多方位展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增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懂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道理。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草船借箭》这类课文的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借助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能力。

重点难点:对课文材料的深入感悟和体验。

基本理念:语文课是学生体验学习、享受生命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搜集的有关三国的诗词、成语、歇后语等。

2、讲一个自己最佩服的三国人物的故事。

(二)、导入本课,继续学习:板书《草船借箭》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排座次的顺序可能不一样,但是一定会把诸葛亮放在第一位)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先学后教,自悟体验

1、确立研读问题。你认为最精彩的是什么?请你抓住有关的精彩语段,和你的合作伙伴一起借助阅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

2、围绕问题小组活动,研读探索。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与读精彩段落相结合,适时补充课外资料理解。学生自己归纳,上讲台板书。(注意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或写,以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4、品读精彩语段。

(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可否把介绍前两天的两句话去掉,直接说“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 已料到的。)

试着以鲁肃和诸葛亮的口吻分别读这一句。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此句中你认为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试着读出来。

(四)、练习概括,创作展示

1、正因为有这样天衣无缝的计策才能使诸葛亮以自己的神机妙算使“草船借箭”为“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口皆碑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奠定了基础。读这样的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感叹想对故事中的人物说一说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交流。

2、展示交流,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五)、神游怀想,引向课外

历史上人们评价曹操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为什么在“草船借箭”中却遭如此失败?„„周瑜真的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吗?草船借箭后还发生了哪些故事,诸葛亮又是怎样施展他的神机妙算的呢?„„我相信这一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里同学们能够找到答案。教师相机将内容引向课外阅读。

2、看完后选一个感兴趣的人物或故事写写小评论。

四、本课简析:

本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现了如下五个层次:首先是让学生运用课前查阅资料所得交流学情,“关于‘三国’你有哪些了解?”由此师生进入学习情境,那是体验活动的开始,目的是建立生命主体与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第二个层次是引导学生研读探索,“你认为‘草船借箭’中最精彩的是什么?”将说精彩点与读精彩段落相结合,使学习实践更为深入。第三个层次是引领学生品读作者遣词造句的目的,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第四个层次是概括评议人物特征、创作展示活动。以读引写。第五个层次是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念,将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使学生生成新的积极学习的体验,不断推进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一、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课设计的目的就是想满足学生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欲望,从而产生读原作的强烈愿望。如品读精彩语段的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就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这样写我们可以想象到鲁肃这两天一定是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有的说周瑜一定是幸灾乐祸,而且放松了警惕,只等着要拿下诸葛亮的人头;还有的说这样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前两句不能去掉,去掉就不能给我们留出这么丰富的想象余地了。再比如当我问道“你认为诸葛亮会笑谁?请你模仿并说出来”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了,男孩女孩谁也不甘示弱,这个说笑周瑜、那个说笑曹操、还有的说笑鲁肃、笑自己、笑刘备„„既说明理由,还模仿笑声,边笑边说。听课的老师都被孩子们的表现吸引了。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如的氛围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积极自主的参与其中,积极发散思维,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

所以说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你只需要抛出学生感兴趣而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剩下的工作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研究,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研究出来的答案就是教师想让他们知道的,有时甚至会更丰富。

二、不过,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的处理不是很恰当。

1、给作品中人物排队时,只是排列了顺序而已,没有让学生说明理由,应该让学生简单说明。

2、品读环节耗时较多,一方面是学生太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自己不忍心打击学生积极性。因而影响下一环节,使以读引写,交流展示用时太少,学生没能充分交流展示。

第18篇:《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写了诸葛亮知天时懂地识人心,顺利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草船借箭》读后感,欢迎阅读~《草船借箭》读后感篇1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文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因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在10天内造10万支箭。诸葛亮一下子就识破了周瑜的阴谋,但他从大局出发,不与周瑜斤斤不计较,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不得不甘拜下风。

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认识到妒忌的公理是有害的,它既损害了别人,也损害了自己,这样的事在我的生活中也是常见的。这个学期的几次数字测试中,我的好朋肆,成绩都比我好,我产生了一种妒忌心理,闷闷不乐,总想找机会和她吵架,可她毕竟是我的好朋友,我又不太好意思,读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认识到了妒忌心理的危害,同学考试成绩好,我应该为她高兴,同时自己努力学习,争取下次测验中取得好成绩,怎么能不高兴呢?这样一想,心情就通畅了。

在生活中,像周瑜这样妒忌心强的人,虽然很多,但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不为小事斤斤计较的人也不少。

有一次,在操场上玩耍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把我碰倒了,马上向我道歉,我一咕噜爬起来,怒气冲冲的向他吼道:“对不起就完了吗?\"于是我们俩个人闹翻了。下课后,他对我说:“对不起,你也把我推倒吧!”现在回想起来,他为了我们的友谊,可以不记前嫌,而我却认为他是应该的,我真糊涂!

如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克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否则就会像周瑜那样,害人害己。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2

寒假期间,我读了《草船借箭》。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高出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生出一计,以借箭为名,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出,周瑜不仅嫉妒心强,而且狡猾阴险。然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大雾天,擂鼓呐喊,用草船“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完成了任务。诸葛亮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流产”的同时,衬托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在别人取得成绩时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功的原因,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能的表现啊!

由此我也反思自己。每当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不是去分析原因,找出差距,以便脚踏实地赶上去,而是希望学习好的同学在考试中多出错,这样就不会超过自己。这种心态不正是妒忌的表现吗?假如我任由嫉妒这根毒草肆意生长,它就会使我失去健康的心态,也不可能团结同学,而且即使自己学习再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想起这些,我是多么惭愧啊!其实学习好的同学是榜样,又是尺子,他们可以让我找出差距,只要自己更勤奋、执著,总会有进步的。

总而言之,妒忌的危害性非常大,它害人又害己,书中的周瑜正是被自己的嫉妒心气死的。所以,我要从小就把嫉妒心根除掉,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3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名著之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的故事也不断地被拍成各种电影、电视剧。趁着暑假,我就从书架上抽出了《三国演义》,趴在床上静静地看着,去了解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动荡岁月,去体会书中所描述的爱恨情仇。

其中草船借箭的那一部分让我觉得特别精彩。当时的吴、蜀两家刚刚结盟,曹操却率领大军杀来。东吴的周瑜虽然智勇双全,但是气量太小,一心想借机会除了诸葛亮。他们知道曹操的军队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就准备与曹操在水上作战。周瑜找来诸葛亮,命他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备战。但诸葛亮却笑笑说只需三天就够了,还立下军令状。鲁肃等人都觉得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诸葛亮只向鲁肃借了20条船30人,然后一、二天却一点行动也没有。到了第三天凌晨,江上布满大雾,诸葛亮带着装满稻草的船开往曹营,船上的士兵擂鼓呐喊,但当时雾茫茫的,看不清楚,曹操怕有埋伏就不敢出兵,他命令弓箭手不停地射箭。就这样,诸葛亮的草船上插满了箭,趁着顺风逃走了。回去一数,船上密密麻麻的有整整十万多支箭呢!真是太精彩了。

通过这个故事,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可诸葛亮偏偏料事如神。我想这完全依靠的是他平时积累的科学知识,还有遇事冷静思考的好习惯。再说说周瑜,真让人看不起,一个大将军却这么小气。如果他和诸葛亮能够团结一致的话,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还有那曹操也太笨了,如果当时用上一些火箭的话,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诸葛亮恐怕是逃都来不及喽。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4

《草船借箭》写了诸葛亮知天时懂地识人心,顺利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先看天象,知道三天后有大雾,察看水流知道船回来是顺风顺水,还了解鲁肃是个老实人,曹操生性又多疑,不会出兵追赶,所以能借箭成功,因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就拿军训来说吧,军训进行了艰苦训练,我们每天6:00起来跑步,队列训练……7:30吃早饭。我们吃早饭时也是非常严格的,不准有一个人说话,只要有一个人说话就让所有的人站起来全部不准吃饭。由于这样的长期训练,有了良好的习惯,我们以后都会遵守规矩不乱讲话。

大到部队的严格训练,小到一个学生的学习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打有把握之仗。

每节课前我们都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把书都放在桌上。例如上美术课要把水彩笔,油画棒等美术工具准备好;体育课时,我们要穿运动鞋,要做热身运动……这些准备工作是为了上好课,学好本领。

《草船借箭》告诉我们,要打有把握的仗,必然要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军训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考试前要全面复习。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草船借箭》读后感篇5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想颇多。

这篇课文讲了三国时期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强,便怀狠在心,想害死诸葛亮。于是,他以军中缺箭为名,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了,还说只要用三天,他趁着漫天大雾,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使周瑜的诡计落了空。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于他知人。熟话说得好:知己彼己,方能百战百胜。诸葛亮对这句话理解的十分到位。这一点,从文章中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出。而军中最近缺箭,定是要让他去造箭,却又不给他备齐材料,让他在规定的时间里造不好箭,被孙权处死。所以,他夜观天象,就已经想好了对策,要趁第三日大雾只是去“借”箭。

而他在为借箭做准备时也体现了他的知人。他没有请别人去帮自己准备船、草把子、青布幔子和军士,而是单单请了鲁肃。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言出必行,非常的可靠,而且还不会泄露问他借船的事。所以,诸葛亮才选择了他帮助自己准备材料。难道这还不算知人吗?

而去借箭时,也体现了他神机妙算。他之所以敢在雾天大摇大摆的来到曹军水寨前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雾天不会出兵。而他又知道曹操肯定会用箭去射他们,所以才去曹营前“借”箭。果然不出他所料。雾天,曹操怕江上有伏兵,就命令一万多名弩手朝江中放箭。这样一来,正和了诸葛亮的心意,轻轻松松地得了十万支箭。可以说,如果诸葛亮不了解身边的人和敌人,拿他根本就借不到箭,只能乖乖地被周瑜杀头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妒忌会让人心眼变细,良心变坏,所以我们应远离妒忌,要心胸广阔,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19篇:19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想成为聪明的人吗?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位非常聪明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在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

二、根据课文小标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主要写周瑜借商议军事用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感叹佩服。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文章中有一句话对他进行了总的评价,是那句话?读(板书)

三、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周瑜用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几位历史人物知道了他们的子孙们仍在学习他们的故事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来再现当时的历史现状。我们请几位小演员来表演文章的第一部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1、学生表演。

2、●都督,别忙着下场,同学们,你们有问题想问周瑜都督吗?当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周瑜都督号吗?也请周瑜都督回答小记者的提问。周都督,你就别不好意思,实话实说。

3、同学们从故事的开头发现诸葛亮聪明没有?诸葛亮的聪明表现在哪里呢?

四、学习文章第二部分:3-5自然段

故事向前发展,诸葛亮开始做造箭准备了。

1、分角色表演读。其他同学划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2、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诸葛亮一手谋划的,你从诸葛亮所做的准备工作中看得出他的神他的妙表现在哪里?

五、学习文章第三部分:6-8自然段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故事的高潮部分表现的尤为突出,自由朗读草船借箭的经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课件展示要求)

1、诸葛亮借箭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的天气呢?

不是,因为这样的天气曹军看不大清楚,不容易被曹军识破计谋。

2、船是怎样停的?又是怎样摆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

3、诸葛亮叫兵士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诸葛亮让兵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曹军在大雾之天不敢冒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先指名读,后齐读,要读出气势)

鲁肃看到这情景有什么反应?很吃惊,也很害怕。万一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是怎样回答的啊?他却笑着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面对危险,诸葛亮是多么沉着冷静,泰山压顶腰不弯呀!这种功夫不是一下子修炼出来的啊!是他在长期的战争环境锻炼的结果呀!同学们你们也要在学习生活中抓紧机会锻炼啊!(分角色读)

4、曹操是怎么做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了解曹操吗?

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动。(指名读)

5、诸葛亮为什么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做手势)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这样安排是为了草把子上都受满了箭之后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先指名读,后齐读,要读出气势)

船的两边受满了箭,诸葛亮他们可谓是满载而归了,你们猜猜,他们的心情怎样?课文中有一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将士们的心情?是哪一句?(齐读)另一方面船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船的速度就快,诸葛亮也考虑到了,他还懂得地理知识呢!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不及了。(指名读)

演示课件并配音:(演示课件)并配音:我们来看看借箭的具体情况: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点击)诸葛亮下令将船“一字儿摆开”,在船上,诸葛亮和鲁肃谈话,在曹营中,曹曹下令弓弩手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船的一面受满了箭。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继续受箭,船的两边受满了箭,太阳出来了,诸葛亮他们的船顺风顺水,曹操想追都来不及了。

五、学习最后一段:

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到了箭,周瑜怎样感叹?(读感叹语气)

六、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有四个原因:①识天。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②知地理。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周瑜面善心狠,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两边排上草把,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板书:

七、教师小结全文。

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如果你目睹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你有什么话想对诸葛亮说呢?

八、后人用小诗赞美诸葛亮:齐读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九、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教学反思:

这次“创新杯”教学比武,我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曾两次试教,两次改课件与教案,因此上课时教案比较熟悉,整节课以中心问题“你从哪里看得出诸葛亮身机妙算?”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紧凑,重点突出,收放自如。《草船借箭》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我把通过了解故事的情节草船借箭的过程来探求故事主人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为文章的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按故事情节的展开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周瑜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为难诸葛亮我安排了学生表演来再现文本,然后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周瑜来探求周瑜的心理,从而达到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中他对周瑜这个人的认识与了解。在评课时,有老师说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安排是画蛇添足,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点不妥。虽然周瑜不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但诸葛亮对他的了解与把握也是他能成功借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的这种安排我不认为是头重脚轻,相反,在突破分析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之外,让周瑜的表演者回答“小记者”的提问这个环节,使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使教学过程显得有些摇曳多姿。

这堂课教材难度大,班上学生平常虽然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不习惯举手回答,课堂上显得不大活跃,这是我的教学存在的失误的地方,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思考与活动,这也是我参加这次教学比武最大的收获。

第20篇:《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是妒忌。

一天,他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三天内赶造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罩着,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吩咐不能让周瑜知道,

到了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他吩咐把船连在一起,朝北岸开去。船渐渐逼近曹军水寨,他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十分吃惊,而诸葛亮却让鲁肃只管饮酒取乐。曹操见此情景,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让弓弩手射箭。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暴雨似的箭很快扎满了二十条船的一面。诸葛亮又下令将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擂鼓呐喊。待整个船都扎满了箭时,诸葛亮命全体将士高声大喊:“谢曹丞相借箭!”后,便带着船队满载而归。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只能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