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怎样解题(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1 06:07:1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怎样解题

《怎样解题》是由著名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写得一部经久不衰的畅销书,虽然它讨论的是数学中发现和发明的方法和规律,但是对在其他任何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思维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本书围绕“探索法”这一主题,采用明晰动人的散文笔法,阐述了求得一个证明或解出一个未知数的数学方法怎样可以有助于解决任何“推理”性问题——从建造一座桥到猜出一个字谜。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尝到了本书的甜头,他们在本书的指导下,学会了怎样摒弃不相干的东西,直捣问题的心脏。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怎样解题表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这本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出自一位著名数学家的手笔,虽然它讨论的是数学中发现和发明的方法和规律,但是对在其他任何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思维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本书围绕“探索法”这一主题,采用明晰动人的散文笔法,阐述了求得一个证明或解出一个未知数的数学方法怎样可以有助于解决任何“推理”性问题——从建造一座桥到猜出一个字谜。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尝到了本书的甜头,他们在本书的指导下,学会了怎样摒弃不相干的东西,直捣问题的心脏。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波利亚 ( 男) (George Polya,1887—1985),著名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12年获布达佩斯大学博士学位。1914年至1940年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任数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8年后任数学系主任。1940年移居美国,历任布朗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197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还是匈牙利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哲学科学院和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的院士。其数学研究涉及复变函数、概率论、数论、数学分析、组合数学等众多领域。1937年提出的波利亚计数定理是组合数学的重要工具。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对数学思维的一般规律有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的名著有《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等,它们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目录第一部分 在教室里

目的

1.帮助学生

2.问题,建议,思维活动

3.普遍性

4.常识

5.教师和学生,模仿和实践

主要部分,主要问题

6.四个阶段

7.理解题目

8.例子

9.拟订方案

10.例子

11.执行方案

12.例子

编辑本段怎样解题表“怎样解题表”就是《怎样解题》一书的精华,该表被波利亚排在该书

的正文之前,并且在书中再三提到该表。实际上,该书就是“怎样解题表”的详细解释。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将解题过程分成了四个步骤,只要解题时按这四个步骤去做,必能成功。同学们如果能在平时的做题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表,必能很快就会发出和波利亚一样的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第一,你必须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

未知数是什么?

已知数据(指已知数、已知图形和已知事项等的统称)是什么?

条件是什么?

满足条件是否可能?

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

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

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拟定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应用它吗?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它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和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第三,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

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回顾反思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否一下子看出它来?你能不能把这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的问题?

《怎样解题》表是波利亚在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看似很平常的解题步骤或方法,其实却已包含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在这张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

划”和“回顾反思”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的解题表中,对第二步即“拟定计划”的分析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他把寻找并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二十三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操作。波利亚推崇探索法,他认为现代探索法力求了解解题过程,特别是解题过程中典型有用的智力活动。他说《怎样解题》这本书就是实现这种计划的初步尝试,“怎样解题表”实质上就是试图诱发灵感的“智力活动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表中所提出的建议和启发性问题吧。“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波利亚说他在写这些东西时,脑子里重现了他过去在研究数学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解决和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的总结。这正是数学家在研究数学,特别是研究解题方法时的优势所在,绝非“纸上谈兵”。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确或多或少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在解题时,为了找到解法,实际上也思考过表中的某些问题,只不过不自觉,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罢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能又忽略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细节。因此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思路,用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模仿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争取达到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程度。按波利亚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建议去寻找解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必将使自己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养成了有益的思维习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生活中,碰到一个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解决?首先我们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搜集相关情报或者已有的资源,考虑问题关键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接着尝试一些可行的方案,最后选择其中最优的办法实践,最后问题得以解决。对于数学解题来说:首先我们明确未知量,然后明确已知量,确定条件,接着尝试一些可行的方案,最终得到可以获得未知量的方案,解出题目。

然而这里有一个模糊的地方,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一步——想出可行的方案,是如何办到的?当我们对未知、已知、条件都已经了如指掌之后还是想不出任何的方案,这个时候解题面临本质的智力困难的时候,是如何从无到有思考出可能的方案供我们尝试的?

这个问题更有画面感的描述是:数学课,老师出了一道几何题,先让大家试解,无人能解。然后老师开始讲题,前面的步骤

1、

2、3大家都会也都想到了,这时老师添加了一条辅助线,

引出步骤4,问题得解,大家豁然开朗。然而,解题的关键步骤3到4是如何思考到的呢,老师为何就想到做这一条辅助线呢?

《怎样解题》就是在回答以上问题。

书中有一个例子可以形象的问答这个问题:

一个原始人站在一条小溪前,他想要越过这条小溪,但溪水经过昨天一夜,已经涨了上来;因此他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越过这条小溪。渡溪成了这道题目的研究对象,是原始题目中的X。这个人可能会回忆起,他以前曾经踏着一颗倒下的树度过了另外一条溪流。于是他四处寻找一颗合适的树,就构成了他新的未知量Y。他找不到合适的树,但是沿着溪流有大量的树木在岸上,他希望其中有一个树会倒下来。于是他开始想如何使一棵树横倒在溪流上?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未知量Z。这一连串的念头就是分析。如果这个人成功的完成了分析,他可能就成了桥和斧子的发明者。

而这个分析问题的过程,正包含了普遍的解决问题中本质智力困难的方法。首先思考我们是否面临过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即使没有,我们可以尝试想更简单的相关问题,可以是更普遍化的问题、更特殊化的问题,甚至只是问题中的一小部分问题。或者干脆来变化我们遇到的问题的已知情况,观察未知情况如何跟随变化;或者变化未知量;或者同时变化已知未知量,来观察问题如何变化。正是这样一个分解和重构问题的过程,使得我们逐渐逾越了问题的核心部分,得出了疑似可行的方案。然后我们验证疑似可行的方案,如果其中确有可行的,问题得解。如果没有,我们将重复以上的过程。

以上是我理解的《怎样解题》的主旨。

当然原著对分解和重构问题的过程做了更为细致、严谨的分析和探讨,并配以精妙的数学题示例来演示各种细节。作为一本数学方法著作,更难能可贵的是,波利亚颇为人性化的阐释了解题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情感的作用。在书中的第三部分—探索法小词典中,“决心、希望、成功”“潜意识活动”“进展”三个词条都严谨、科学的阐述了情感是如何作用于我们解题过程的。

“决心会随着希望与无望、满意与沮丧而产生波动。如果我们认为答案即将来临,就很容易继续干下去,当我们看不到有什么克服困难的出路时,要坚持不懈就会很难。”“有超常天赋的人主要的优势也许在于一种常超的心理感受力。由于具有极度敏感的感受力,他能感觉到进展的细微标志,或者注意到这些标志的缺乏。”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尤其重要,我们需要敏感的觉察来自情感脑的反馈,并加以利用,来帮助解决问题。举例来说,生活中碰到一个很复杂问题,在长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可能解决问题时没有明显的反馈给我们标志,最后我们沮丧的放弃了解决问题。然而很有可能的是,这个过程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期,实际上也是有标志出现的,只是当时的我们还不理解这些标志。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之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能理解并加以利用。

第三部分的最后,波利亚还举出一个心理学试验:用一个缺了一条边的正方形围栏围住一只动物(狗、黑猩猩、母鸡、人类婴儿),在围栏的另一侧放上一个被试很想要的物体(对动物来说是食物,对人类婴儿来说是有趣的玩具),然后观察他们各自的行为。发现,狗在扒着围栏吠了几声发现无法通过的时候,不久便学会了从围栏的缺口的那一边绕出去,人类婴儿很快就学会了绕过障碍,而黑猩猩也学得很快(黑猩猩是和人类最近的灵长类亲属)。

“母鸡的行为就像那些面临问题的时候浑浑噩噩的人,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靠一些运气碰巧成功,而不去深究成功的原因。但我们甚至也不应责怪母鸡的笨拙。要转过身从目标跑开,不一直盯着目标前进,不沿着直接的道路到达目标,确实有一定困难。母鸡的困难和我们的困难具有明显的类似性。”最后一句话貌似有些哲理,是全书严谨行文之中唯一有些文艺的一句。`

...............

推荐第2篇:《怎样解题》读后感

《怎样解题》读后感

在于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拜读了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学家波利亚的名著《怎样解题》。在未正式拜读之前,我懵懂的认为这只是一本关于怎样在考试中快速解题,拿到高分以及与大量解题技巧有关的书。可是,读完后,才发现,我原来的观点是多么的狭隘与片面。在书中,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他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并非仅仅局限于教学生简单机械地做题,得到正确答案。全书主要围绕“怎样解题”表中的问题与建议展开的,作者在详述例题的过程中也是按照表中的问题与建议来引导学生的,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进而总结出做题的规律。

在“怎样解题”表中,作者将解题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你必须理解题目。我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审题。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审题: 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有可能满足吗?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或者它不够充分?或者多余?或者矛盾?大多数学生或许会觉得审题很简单,把题目读一遍不就是了吗?可是就是把题目读一遍,每个学生读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读完了,什么也没有得到,脑袋一片空白,要想做题的话,还得读第二遍;有的学生读完了,只得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对做题毫无帮助;有的学生读完了,只得到了部分信息,或者可以说是显性信息,在做题时感觉已知条件不充分,做题会遇到瓶颈;而还有一部分学生读完后,则能将题干中全部信息收入囊中,无论显性还是隐性,这样做题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从容镇定了。不难发现,刚才分析的四种学生中,只有最后一种是可以把题目完完整整的做出来的。那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审题不清,完全不理解或者片面的理解题目的意思。读完第一部分,关于审题方面,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在读题的过程中,不要着急,一字一句的读,把我们捕捉到的每条有用的信息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或者式子在演草纸上写下来; 然后看看通过这些显性的已知条件是否能得到一些隐性的也就是隐藏在题干中的其他已知条件,这些条件往往在做题中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最后,我们回到题目所求的问题中,看看用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推导出来。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做题来说,审题就是开端,所以审清题意是至关重要的,大家切不可忽视。

第二部分: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句话来引导学生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你以前见过它吗?或者你见过同样的题目以一种稍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吗?你知道一道与它相关的题目吗?你知道一条可能有用的定理吗?观察未知量! 并尽量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未知量的题目。这里有一道题目和你的题目有关而且以前解过。你能利用它吗?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有可能应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个辅助因素?你能重新叙述这道题吗?你还能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它吗?”作者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老师在做题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即从审题到构思的这个过程。众所周知,对于数学来讲,大多数学生认为构思这个过程是最难的,而正是这个最难的过程也最能体现出学生的做题能力。一道题,读完题后没有思路,那无异于一个人在茫茫大海上漂着或者在荒凉的沙漠里行走,毫无方向,毫无希望。学生在做题时通常都会说:“这道题我是这样做的,这道题我是那样做的。”那这个“这样”与“那样”不正是我们所说的思路吗?现在的大部分课堂上,老师是把这个所谓的思路直接传授给他的学生,而并非像作者提倡的那样用一些简单地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构思。比如一题多解,老师就会在黑板上或者课件上一股脑地把这几种解法都展现给大家,然后大家也会觉得这就是解题的精华,一个解法比一个解法巧妙、精湛,完全沉醉于记录解法与老师精彩的讲课之中。可是,这叫什么呢?这就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复制粘贴”,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学生即使记录了100种甚至更多的解题方法,可是没有一种是自己的,都是老师的,那当他们再遇到相似的甚至是一模一样的题目,还是不会做没有思路,不会切入,不知道应该从何下手,为什么?因为思路全是老师的。这里,我想到了在为期6周的新老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一次一次的备课,一次一次的批课,虽然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可是就像于老师和赵老师说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致命性的错误,那就是不会引导学生。拿我们初中数学组为例,我们组在3个小时的批课过程中,被抽到的前面理论部分还将就说的过去,可是被抽到应用题这一部分时,我们的做法出奇的一致,都是先带大家读题,读完题后找已知条件,然后带大家解题。这个过程貌似进行的很顺利,中间还穿插着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是中间有引导吗?完全没有,我们只是自己会做了,然后把答案给学生们灌输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是没有提高的,因为对于中上游的学生来讲,他们自己看答案也能看懂,根本不需要老师再给他们解释一遍,老师们累的不轻,可是学生们却并没有什么大的收获。因此,以后在备课,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学会构思的过程,而老师只是简单地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引导语,这样才能发挥老师真正的作用,学生们也会很快地提高。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部分:执行你的方案。这部分作者讲述的是执行你的解题方案,检查每一个步骤。你能清楚地看出这个步骤是正确的吗?你能否证明它是正确的?这部分我把它理解成实践。前两部分主要讲的是理论,这一部分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要将他们的思路清晰准确地展现出来。中国有句谚语说:“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而不付诸实践,那终究是“光说不练假把式”罢了。所以,学生既然有了思路,那就要开始做题,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切不可马虎大意,因为如果有一丝马虎,这将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岂不冤哉?这一部分,除了对做题有所帮助外,我觉得对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当今社会,不乏高谈阔论之人,他们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可是在实践上却毫无建树。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没有脚踏实地的执行过,怎知理论是否可行?大多数企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并非理论家,所以这部分我想和大家共勉:只有实践过、执行过,我们才有发言权,否则我们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四部分:检查已经得到的解答。”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你能检验这个论证吗?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最后这一部分作者无非就是告诉学生们两点:

第一点:即使做完题了,也不要洋洋得意,觉得万事大吉了,要时刻回头检查自己写的每一个步骤,看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是不是有确切的根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做过的题不会因为马虎而失分。

第二点:作者波利亚认为:“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是彻底完成了的。”因为即使这道题目你做对了,也并不意味着这道题的终结。当学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看这道题目的时候,或许学生还会发现比之前更简单有效的方法。因此,学生们可以将的原来的解题方法进一步改进、深化,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欧美的数学家曾经呼吁:“学数学的人,要读读波利亚;不学数学的人,也要读读波利亚。”看完《怎样解题》这本书后,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作为学数学的老师,以后在授课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引导这个词语,要教会学生的是数学解题的思维方式而并非解题的最终答案。作为不学数学的人,我觉得在这一本书中,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普遍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数学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实际生活。每天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本身就是一道题目,所以生活的过程就是解题的过程。我们在生活中不妨借鉴这四部分内容,找到生活中真正意义之所在,活出真实,活出精彩。

推荐第3篇:怎样解题表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一,你必须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

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指已知数、已知图形和已知事项等的统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拟定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应用它吗?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它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和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第三,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

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回顾反思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否一下子看出它来? 你能不能把这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的问题?

推荐第4篇:怎样解题表

欧美的数学家曾经呼吁:学数学的人,要读读波利亚;不学数学的人,也要读读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是国际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论述中学数学教学法的普及名著,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他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本书是他专门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后的结晶。全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作者在书中引导学生按照“表”中的问题和建议思考问题,探索解题途径,进而逐步掌握解题过程的一般规律。 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解题分四步走:第一必须理解题意。许多的学生在刚开始解题时,囫囵吞枣,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对题目的理解不完整,这可能是解题过程中最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强调学生一定要细读题目,仔细审题,清楚的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第二: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拟定方案,根据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抓住总体思路,再研究细节问题。如题:李大伯上山采药,上山时他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下山时,他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5米,求李大伯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告诉学生要抓住一条总的思路: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再根据这一思路,分析理解总路程,求出总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后求出未知量平均速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时的总思路,这样学生才能轻松的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不管条件如何千变万化,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点上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的能力无疑也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三:执行你的方案,在执行你的方案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要能让解题者自己清楚的明白每一步的含义及正确性。

第四:检查已经得到的解答.这样的结果是正确的吗?我再将答案放入问题中进行第二次思考,你还有别的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这个结果或结论吗?或者在以后的解题中,你是不是对此类型的题目更加熟悉了呢?在别的什么题目中,你能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 这样的解题思维让我受益颇大,每一步都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教师的价值在此可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者在此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观点:学好数学不只在于练习、操作、演算,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萌发出的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自我归纳理解后的解题思路。 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一定要活学活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将自己的初步认识作简单介绍。 首先,要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我想,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其次,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备课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常常会让我们意料之外,激动不已。当然也更使我们懂得我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第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广阔性思维。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老师传递出的思维信号,使学生的想象有如天马行空,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引导上,做出合情合理而又丰富多彩的回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探询多

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生。我们教师千万不可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推荐第5篇:怎样解题读后感

《怎样解题》波利亚

————读后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他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学生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他专门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一张“怎样解题”表。

在数学学习中,一定量的解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依靠“题海战术”来进行解题训练是万万不可的,“题海战术”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表现为提高模仿力与复制力,而在大学期间的数学学习更注重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与其穷于应付繁琐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波利亚在他的名著《怎样解题》中很好的阐述了这一思想.《怎样解题》一书中对数学解题理论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怎样解题》表”来实现的,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所阐述的,即波利亚“怎样解题”表。第一步:必须弄清问题。弄清问题即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因为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才能正确地树立解题的思维方法,找出解题途径。在这一步,解题者必须了解问题的文字叙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画图等把文字、图形、符号等发出的信息正确的接收下来。把条件的

各个部分分开,充分挖掘题设的内涵,判清题型,审清问题。第二步: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则要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拟订计划即探索解题的途径,这是解题的关键环节。当我们审清了问题之后, 熟悉的问题有一定的解题套路,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而对于不熟悉的题目,我们千万不要急于动笔演算,而是要在头脑中从整体上设计好一个解题思路,稍进一步的问题,需要有一点变化。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涉及解题者的知识因素、解题经验和解题能力。不过,从思维角度看,都是按照由果索因或由因导果而进行的。第三步:实现想法和计划。解题的核心即实现计划,就是根据所探索的思路付诸行动。在解题过程中,这一步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计划拟订完善,实现计划往往是做一些机械性的计算。但计划往往是不完善的,所以往往又需要回到上一步,出现一些反复。另外,计算或操作过程中也会存在某些困难,甚至会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这时原来的计划就必须推翻重来,此时所需要的主要就是解题者的耐心。解题方案给出了一个解题的总体框架。我们必须耐心地对每一步进行严格推导和计算,确保每一步的细节都是正确的,必须考虑问题的所有条件,简明规范地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第四步:验算所得到的解。这一步相当于平时解题所说的“验算”,它不只是简单地核对答案,判断解题是否正确,进而找出错误并予以纠正,而是要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得正确的结果,重要的是对解题结果或方法进行迁移思考,总结解题经验,扩大解题成果。正如波利亚所说:“这是领会方法的最佳时

机”,“当解题者完成了他的任务。而且他的体验在头脑中还是新鲜的时候,去回顾他所做的一切,可能有利于探索他刚才克服困难的实质。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其特点是:明显的普遍性与常识性;一连串的发问,给出思路与建议;提出的问题驱动解题者的思维按一定方向搜索、加工、分析、应用信息。改为现行的解题四程序:审题;思素解法;实施解题计划;检验、回顾、引拓。

“题海”是客观存在,我们应研究对付“题海”的战术.波利亚的“表”虽不如阿里巴巴的金钥匙,但却切实可行,给出了探索解题途径的可操作机制,只要按波利亚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建议去寻找解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必将使自己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养成了有益的思维习惯。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四个阶段对问题解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与完整的元认知理论相比,也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解题表作为一个解题的程序。忽视了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缺乏对认知个体的认识。比如。解题表中没有关于学习者本人特点方面的知识,如学习的能力、动机、目的、爱好以及影响学习的其他各种个人特征与状态.关于记忆、理解等不同水平对不同个体解题活动影响涉及也较少。“怎样解题表”中的元认知观念相对于完整的元认知理论还是比较分散的.还不够系统化,是朴素的元认知,而后提出的元认知结构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的理论系统。

推荐第6篇:《怎样解题》读后感

《怎样解题》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读书,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书籍,但是这学期所看的书,却让我的书史有了大改观。这学期所涉及要看的书,都是和教育有关的,虽然一直有做家教,之前也参加过支教活动,但是看完教育类的书籍后,却有点颠覆教育在我心里的印象。

《怎样解题》这本书初次接触,感觉很陌生,很难看的进去,相对于《小学数学名师同课异构》案例书来说,更加感到差异很大。

第一次看这本理论书,给我最大的不同是,似乎老师每次给学生讲解一道题目,都要从这道题先引申道另外一道题或者先问学生是否曾经做过类似的题目,然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让学生解决类似的题目或者曾经做过的题目,最后再慢慢引到最开始的问题上,利用前面的题目的方法或定理再来解决最初的问题。回想起以前上学的情景,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问老师如何解题,老师都会先把题目理顺一遍,然后再告诉我们思路,最后再一边提问我们相关的定理或者概念,一边把题目讲解完,在这之后,如果题目比较典型,就在错题本或者在笔记本上把这道题记录下来,以后再次遇到类似的题目,则自己再回想之前的题目,想想是否能用相同的方法解题,或者直接翻开笔记本,再自己慢慢顺着思路把问题解决,大概遇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类似题目后,都能够自己把问题解决,不需要翻开笔记或者问同学或老师。两者不一样的帮助学生的解题方法,感觉上都各有各的好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波利亚的教师帮助学生解题的方法感觉有点不太实际。

如果说老师要帮助每个学生解决他们不一样的难题,都需要用到先想类似的题目或者先回忆曾经做过类似的题目,再来慢慢引导学生把题目解决,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每个老师的空闲时间有限,学生的问问题时间也有限,但是学生的难题却无限,这样下来,老师根本不能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不能够完全帮助自己的学生,感觉有点不实际。但是如果老师把这种方法用在课堂上讲解典型的难题的时候,我觉得这却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在之前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展学生的题海,让学生能够更加牢固的学会解题的方法和做类似题目的思路,同时,也可以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该题的做题技巧。

当然,除了在感觉解题方式有点不太一样之外,在这本比较难懂的理论书之中,还是学会了一些解题的相关技巧和步骤。第一步:必须弄清问题,弄清问题即审题,是解题的基础;第二步: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则要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第三步:实现想法和计划。解题的核心即实现计划,就是根据所探索的思路付诸行动;第四步:验算所得到的解。前三步在解题或者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按照这个步骤进行,但是到了第四步骤时,基本上都会忘记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要检验,除非是在考试的时候或者在有答案的情况下才会验算自己的答案。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执行第四步,对学生提出: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你能检验这个结论吗?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者这种方法吗等,则能够让学生再次及时回顾刚才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以这种方式回顾和仔细检查的习惯,会的一些条理分明、随时可以使用的知识,并且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当然,想要做到能利用波利亚的解题方法,也并不是按照这个方法就能做到百分百成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题目在自己的脑海里,以便自己随时能调用,但并不是题海战术就能解决这一切,而是需要每当自己做题的时候,能够同时充分利用波利亚的解题步骤,这样才能更加增大自己题量。不过,在利用波利亚的解题的步骤时,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就是不能根据个人的特点来解题,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缺乏对认知个体的认识。而且在波利亚的解题步骤中,每个人是用都一样的方式来解题,忽略了学生在解题方面的兴趣、目的等,所以我们在解题的时候,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灵活应用,这

样才能根据自身条件地完整地解决了一道题。

当然,这只是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所得的初步感想,或许再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推荐第7篇:《怎样解题》读后感

波利亚(1887-1985)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因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他对数学思维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入的研究。这本开拓思维的《怎样解题》就是其研究成果的总结,并因此而畅销全球。

作者认为一个重大的发现可以解决一道重大的难题,而在解答任何一道题目的过程中,也会有点滴的发现。这句话颇有现实意义,人如果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发现题目的本质,就无法摒弃无关紧要的繁琐条件和层层陷阱,就无法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也就无从下笔解答题目了。

作者也认为当你解答的题目并不陌生,有些似曾相识的时候可能会不以为然,但你若因此而感到有兴趣,并被好奇所激发时,你的创造力将被激起,并被发挥出来;特别是如果你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方法做出时,你将饱含成就感。

作者建议我们不要只做一些简单的基础题,它只会扼杀我们对数学的热情;也别一味地做变态级的难题,那样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

虽然在我看来,此书的实践性不及一般的教辅书,但其对数学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快速、有效地解题,有着一针见血的指导作用。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活泼、生动、通俗的散文写法,阐述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作者在此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观点:学好数学不只在于练习、操作、演算,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萌发出的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自我归纳理解后的解题思路。

读完全书,我最深的感受是我也爱上了数学。数学不仅是通向工程、技术的必由之路,它还充满着乐趣。

推荐第8篇:读《怎样解题》有感

读《怎样解题》有感

在老师的强力推荐下,我拜读了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著作《怎样解题》。通过读了这一本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他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本书是他专门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的结晶。全书都是围绕一张“怎样解题”表中的问题和建议而组织的。作者在书中引导学生按照表中的问题和建议思考问题,探索解题途径,进而逐步掌握解题过程的一般规律。

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解题分为四步走:

第一,理解题目,即审题。我们都知道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能否审好题是解答题目的关键。在该部分,作者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审题,即:“为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是否能满足?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或者它不够充分?或者多余?或者矛盾?”。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常常对学生强调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仔细审题,清楚的理解题目的意思。但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最普遍的不足之处——对题目的理解不完整,无法完全挖掘出题目中所蕴含的信息这一状况并没有因此而的得到改善。通过学习该部分,即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个部分对于那些学习好的,有良好的阶梯习惯的学生来说可能其重要性不太突出,但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学会审题将对他们正确解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获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回到定义去”。从理解题目到构思解题方案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为对于一些题目,学生即使做到了理解,但仍会感到无从下手。波利亚启发我们说“好的思路大多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知识。”因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并不一定就是一个曾经求解过的与当前题目紧密相关的题目,而更可能是通过变化、转换或修改叙述方式,找到与某个题目的联系点,从而“重新叙述这道题目”拟定一个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执行方案,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骤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正如波利亚所指出的,假如这个方案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则不容易遗忘,反之,学生则很容易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因此,教师必须坚持让学生检查每一个步骤,以使解题者自己清楚的明白每一步的含义及正确性。

第四,检查已经得到的解答。这样的结果对吗?我再将答案放入

问题中进行第二次思考,你还有别的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这个结果或结论吗?或者在以后的解题中,你是不是对此类的题目更加的熟悉了呢?在别的题目中,你能否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波利亚 认为:“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是彻底完成了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任何解题方法加以改进,深化我们对答案的理解。

这样的解题思维让我受益颇大。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教师的价值在此可得到充分的体现。作为一个即将毕业,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学习这样的解题思维,对以后找工作和教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波利亚认为:“学好数学不只在于练习、操作、演算,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萌发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自我归纳理解后的解题思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经常而自然地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和建议。此外,当教师在全班面前解题时,他应当使其思路更吸引人一些,并且应当向自己提出那些在帮助学生时所使用的相同问题。由于这样的指导,学生将终于找到使用表中这些问题与建议的正确方法,并且这样做以后,他将学到比任何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欧美的数学家曾经呼吁:“学数学的人,要读读波利亚;不学数学的人,也要读读波利亚”。通过读了这本《怎样解题》,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觉得在这一本书中,我们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普遍原则,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指数学问题,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生活本来就是我们每天所要面临的一道题目,所以生活过程就是解题

的过程。对于一个问题的求解,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是关于问题的求解步骤我们却是很少认真关心,求解方法的来源更加是没有时间去想,我们通常的做法只是去接受知识。因此,现在每当我们试讲的时候总是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所以学习《怎样解题》可以说是在帮助我们形成良好解题习惯,为以后走上讲台做准备。

通过阅读《怎样解题》一书,不仅帮助我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为我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我也会将之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去;我还会将之推广给我的学生,最终帮助他们提高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推荐第9篇:波利亚《怎样解题》读后感

《怎样解题》读书笔记

“学习难,学习数学更难”,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大有谈虎色变的趋势。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别人却轻而易举地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你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有这么一个人,为了改变数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很早就开始探索数学中的发明创造,他利用在大学任教的机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的细致观察,认真研究了人们解题的过程,通过和一批数学大家的交流,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一篇著作,这本书指导了人们不仅仅是在数学中,乃至在任何其他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思维,引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学习中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个人就是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这本著作就是《怎样解题》。

波利亚(1887-1985)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上中学时,他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学生,但每当遇较难的数学题时,他也时常感到困惑:“这个解答好像还行,他看起来是正确的,但怎样才能想到这样的解答呢?这个结论好像还行,他看起来是个事实,但别人是怎样发现这个事实的?我自己怎样才能想出或发现他们呢?”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波利亚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累计以及与一批数学大家的交流,最终著出《怎样解题》这本书,一经出版,畅销全球。 在这本书中,波利亚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这样做的?”这就是说,解题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个把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探索的过程。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成你自己的问题了”,“怎样解题表”是《怎样解题》一书的精华,这张表是波利亚在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表中所述看似很平常的解题步骤或方法,其实已包含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怎样解题”表将解题过程分成了四个步骤,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在这其中,对第二步

即“拟定计划”的分析是最为引人入胜的。波利亚把寻找并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二十三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操作。波利亚推崇探索法,他认为现代探索法力求了解解题过程,特别是解题过程中典型有用的智力活动。他说《怎样解题》这本书就是实现这种计划的初步尝试,“怎样解题表”实质上就是试图诱发灵感的“智力活动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表中所提出的建议和启发性问题吧。“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波利亚说他在写这些东西时,脑子里重现了他过去在研究数学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解决和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的总结。这正是数学家在研究数学,特别是研究解题方法时的优势所在,绝非“纸上谈兵”。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确或多或少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在解题时,为了找到解法,实际上也思考过表中的某些问题,只不过不自觉,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罢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能又忽略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细节。因此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思路,用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模仿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争取达到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程度。按波利亚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建议去寻找解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必将使自己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养成了有益的思维习惯。如果能在平时的解题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表,必能很快就会发出和波利亚一样的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在书中波利亚这样说:“一个重大的发现可以解决一道重大的难题,而在解答任何一道题目的过程中,也会有点滴的发现。”这句话颇有现实意义,人如果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发现题目的本质,就无法摒弃无关紧要的繁琐条件和层层陷阱,就无法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也就无从下笔解答题目了。他还认为当你解答的题目并不陌生,有些似曾相识的时候可能会不以为然,但你若因此而感到有兴趣,并被好奇所激发时,你的创造力将被激起,并被发挥出来;特别是如果你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方法做出时,你将饱含成就感,

从而更加激发你学习的热情和对问题探索的渴望。也就是说,学好数学不只在于练习、操作、演算,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萌发出的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自我归纳理解后的解题思路。 书中还讲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解题应该进行怎样的指导,书的第一章节,为“在教室中”,分为“目的”“主要问题,主要部分”在“目的”这一节中,波利亚系统地指导了教师如何让帮助学生,他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生应当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自面对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帮助或者帮助得不够。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但若教师对他帮助过多,那么学生却又无事可干,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当不多不少,恰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学生不太能够独立工作,那么教师也至少应当使他感觉自己是在独立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不过,对学生的帮助最好是顺乎自然。教师对学生应当设身处地,应当了解学生情况,应当弄清学生正在想什么,并且提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者指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想出来的步骤。”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一些相同的问题,指出一些相同的步骤。例如,在大量的问题中,我们总是问:未知数是什么?我们可以变换提问的方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问同一个问题:求什么?你想找到什么?你假定求的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未知数上。有时,我们用一条建议:看着未知数,来更为自然地达到同一效果。问题与建议都以同一效果为目的:即企图引起同样的思维活动。在波利亚看来,在与学生讨论的问题中,收集一些典型的有用问题和建议,并加以分类是有价值的。“怎样解题”表就包含了这类经过仔细挑选与安排的问题和建议;它们对于那些能独立解题的人也同样有用。而在读者们充分熟悉这张表并且看出在建议之后所应采取的行动之后,他们会感到这张表中所间接列举的是对解题很有用的典型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在表中的次序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排列的。表中所提问题与建议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普遍性,当然,除去普遍性以外,它们也是自然的、简单的、显而易见的并且来自于普通常识。如果能够在遇到一些困难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能联想到与之相关却为我们所熟悉的内容,那么我们走的这条路也是对的。波

利亚指出,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教师试图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机会去模仿与实践。如果教师想要在他的学生中发展相应于“如何解题”表中的问题与建议的思维活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可能地经常而自然地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和建议。此外,当教师在全班面前解题时,他应当使其思路更吸引人一些,并且应当向自己提出那些在帮助学生时所使用的相同问题。由于这样的指导,学生将终于找到使用表中这些问题与建议的正确方法,并且这样做以后,他将学到比任何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将此联系到实际中的数学学习问题,在如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都比较的定式化,特别像是数学物理等理科,教师运用题海战术,学生只要多做多练,甚至背好题型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但是学生很难出于自己的兴趣去解题,解题更多地被当做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的运动而不是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去解决。 作为一名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我想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太多,不仅仅解决了自身的学习问题,激发了自己对于解题的兴趣、学会了如何运用“怎样解题”表中的步骤解决问题,更学会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教育学生,读完这本书,我获益匪浅。

推荐第10篇:从波利亚怎样解题

从波利亚《怎样解题》

谈数学学习的习惯培养

沈 斌

摘要:运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来指导数学教学,揭示解题过程的思维训练全貌, 暴露数学学习核心问题的本质,以增进教学效果,同时, 在解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解题能力,而且养成有益的思维习惯,进而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这是比任何具体的数学知识重要得多的东西。

关键词:怎样解题表职业中学学习习惯

正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的职校数学教学面临着一种困境,学生生源质量差且参差不齐,经常听到有教师怨言:“这些学生怎么教呵!”学生基础比较差这是事实,是不是学生智质差?不是,学生也聪明,活泼好动,究其原因是职业中学学生大多,数学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被动等,他们不懂得怎样去思考问题, 怎样将己知未知联系起来, 甚至搞不清已知是什么,总之他们不会学习或者说解题不知从何入手。对于教师而言,面对着一个班级里有许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如何上好课的确是一大难题,如果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模式,其结果只能造成师生互怨。

二、波利亚《怎样解题》的启示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这本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这张表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

波利亚把他本人数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集中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怎样解题”表上。在这张表中, 他按照逻辑思维的顺序和出现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搜集了一系列公式化了的指导性意见, 提出的方式也十分灵活, 有时用建议的口气, 有时则用引导性问题的办法, 尽量顺乎自然, 使学生感到这些意见真是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了, 这就是他们自己所要说的话。波利亚说: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 “教师对学生应当设身处地,应当了解学生情况,应当弄清学生正在想什么,并且提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者指出一个学生自己可能会想出来的步骤”。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教学思想使我受到启示,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大步骤,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应用《怎样解题》思想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一) 通过审题, 弄清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的习惯

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数量关系 ,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什么,并能找出已知条件,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问题创造良好的前

提条件。对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数学教师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提醒学生这样尽力去做, 那么我们的学生不管他对每一道题目是否审的清楚, 但一定可以在这种过程中培养起先弄清问题,分析已知条件的习惯。

例 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垂直于这条直线的平面必垂直于这个平面.

讲解第一步、弄清问题:

你要求证的是什么?

要求证的是平面与平面垂直.

已知些什么?

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 另一个平面垂直于这条直线.

可以用数学语言来叙述题意吗? 可以画张图吗?

已知: 直线a∥平面α, 直

求证:平面α⊥平面β.

效果:通过以上的审题和分析

了题意并数学化,同时大脑中有了

(二) 通过探求解题方法,培

习惯

在波利亚的解题表中,拟定计划是关键环节,“拟定计划”的过程是在“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拟定计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变换问题的过程,把复杂的问题向简单的问题转化,陌生的问题向熟悉的问题转化,最终把待解决的问题化归为已解决的或易解决的问题,这样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拟定解题计划的习惯。学生有了计划, 就不会拉下已知条件, 就会考虑解题的优先顺序,有清晰的目标,就可以通过计划的实施来实现解题的目标。

讲解第二步、拟定计划:

怎样证明两个平面垂直?

要证明平面α⊥平面β, 只要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可。

怎样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呢?

由直线a⊥平面β, 根据直线和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 只要在平面α内找到一条和直线a平行的直线, 这直线必定垂直于平面β。

怎样在平面α内找到这条直线呢?

而由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 只须过直线a任意作一个平面γ和平面α相交于直线b, 则交线b⊥平面β, 由此可证明结论成立.

解题计划:直线a∥平面α,可找平面α内的直线b,a∥b可得直线b⊥平面β,b⊥平面β且平面α经过直线b结论可得证。

(三) 通过实现解题计划,培养学生将计划付诸实现的习惯

想出一个计划,产生一个求解的念头是不容易的,要成功,需要有许多条件,如已有的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等。我们要把来之不易的好计划好念头付诸实现,在解题计划的实现过程中我们必须充 a线a⊥平面β.已知条件,使学生弄清一个立体模型.养学生拟定解题计划的

实细节并耐心地检查每一个细节,直到每一点都完全清楚,没有任何可能隐藏错误的含糊之处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恒心,要时时提醒学生自己解题的计划是什么?按照解题计划坚持让学生检查每一步骤,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因他们的关键是踏踏实实的做每一件事情,将计划执行到底。

讲解第三步、实现计划:

证明:过直线a任作一个

直线b

直线a∥平面α a∥直线a⊥平面β

b⊥平面β  a平面γ, 和平面α相交于而平面α过直线b,则平面α⊥平面β.

检查: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直线和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三个定理清晰保证每步成立。

(四) 通过解题回顾, 培养学生主动回顾反思的习惯

即使是相当好的学生, 当他得到问题的解答, 并且很干净利落地写下论证后, 就会合上书本, 找点别的事来干干。这样做, 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介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如果在获得正确答案后就此终止,不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如果在每一次解题以后都以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同时可能会产生创新的好念头。因此,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加强正确的解题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

讲解第四步、回顾:

回顾解题过程可以看到, 解题首先要弄清题意, 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同时又要及时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 来拟定出一个成功的计划。此题我们在思维策略上是二层次解决问题, 首先根据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找到直线b, 然后根据直线和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证。

四、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摆出良好姿态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一书中自始至终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的思想。因此,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起为学生服务观念, 摆出良好姿态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学好的。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不能带有偏见、抱怨和漠然的态度,应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本着这样一种观念,就会创造出一种让学生处处感到被信任的氛围,没有怀疑,只有理解,其结果则会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强自律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1、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

下架子,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使自己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经常用商量的口吻进行教学。

3、要正视学生的潜能,承认学生能主动发展,视教学过程为学生的发现、创造的过程,而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

参考文献:

G.波利亚著>阎育苏译

>刘云章 赵雄辉 编

从>谈例题教学何双谊高中数学教与学2004 年第12期

>罗增儒

罗新兵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 年第4期

第11篇:怎样解题 波利亚 摘要

怎样解题 波利亚

摘要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曾经掀起欧美数学界的震动。他是一位基础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作为数学家,他在数学的各个分支中,都有璀璨的成就。欧美的数学家曾经呼吁,学数学的人,要读读波利亚,不学数学的人,也要读读波利亚。数学老师要读读波利亚,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要读,数学家也要读读波利亚。他写的怎样解题,介绍了在数学中的普遍规律,几乎全部是文字叙述。为了方便大家更快的阅读,节省时间,我整理了一下,这样,您在10分钟之内,就可以读完。有些地方,值得仿佛阅读,牢记

解题是对过去的回忆

让目标调动你的记忆力。

我能做什么?观察揣摩整个问题,尽量使其清晰而鲜明。暂时先抛开细节。

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你会明白问题,使自己熟悉问题,并把问题的目标牢记在脑海中。这样全神贯注地对待问题也会调动起你的记忆力,

即便非常迟钝和平凡、并且以前没有能力推 任何事物的学生,最后也会被迫对解题的思路至少作出微小的贡献。

我应该从哪儿开始?从问题的叙述开始,

我能做什么?观察揣摩整个问题,尽量使其清晰而鲜明。暂时先抛开细节。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你会明白问题,使自己熟悉问题,并把问题的目标牢记在脑海中。这样全神贯注地对待问题也会调动起你的记忆力,做好准备去重新联想与问题有关的各点。

力图利用已知结果和回到定义去,是引入辅助元素的一些最好的理由;但

它们不是仅有的理由。为了使问题的概念更完整,更富于启发性,更为人所熟悉,我们可以引入辅助元素,虽然目前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怎样才能利用这些

所添加的元素。我们可能仅仅感觉到加上这样那样的元素用那种方式看问题是

个\"好念头\"。

探寻你解题步骤目的和动机

如果一条微妙的辅助线在图中出现得很突然看不出任何动机,并且令人惊讶地解决了问题,那末聪明的读者和学生将会失望,他们感到上当受骗。因为只有在我们的论证及发明会创造的能力中充分发挥了数学的作用后,数学才是有趣味的。如果最引人注目的步骤的动机和目的不可理解,那么我们在论证和发明创造方面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为使这样的步骤可以理解,需要加以适当的说明(如前面(3)中所做的那样),或者精选问题和建议(象第lO、

18、*

9、20节中所做的那样),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是值得一做的。

人和飞虫的区别

一只飞虫企图穿过窗户玻璃逃出去,它在同一扇窗户上试了又试,而不去试试附近打开的窗户,而那扇窗户就是它进来的那扇。人能够或者至少能够行动得更聪明些。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当他碰到一个不能直接克服的障碍时,他 会绕过去;当原来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不好解时,就想出一个合适的辅助问题。构想一个辅助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举出一个有助于另一问题的清晰的新问题,能够清楚地把 到另一目标的手段设想成一个新目标,这都是运用智慧的卓越成就。学会(或教会)怎样聪明地处理辅助问题是一项重大任务。

但是,我将煞费苦心地用清晰的词句来说明所有有才能的人所遵循的研究规则与方法

人们可能认为,这种现象对于处理某个高级问题的有经验的数学家要比那些解决某个初等问题的初学者更有可能发生。可是,具有大量数学知识的数学家比初学者更容易冒滥用知识而使论证不必要地复杂起来的危险。但作为补偿

的是,有经验的数学家比初学者更能重视结果中细微部分的重新解释,并且把它们积聚起来,最终重新写出整个结果。

解题本质,跨越鸿沟

在我们面前有个未解决的问题,一个随便用什么方法处理的问题。我们必

须找出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把我们待解的问题表示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广阔空间,当作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一道鸿沟,在其上需要架桥。我们架桥可以从任何一边(从未知或者从已知)开始

一个高水平的学生对此也可能一筹莫展。当然,有各种办法可试,但帮助学生精神重新振作起来的最好问题是:你能从已知事项导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如果你钻到细节中去,你可能会在细节中迷途。过多或过细的具体情节是脑力的一种负担。它们如一叶障目会阻碍你充分注意主要之点,甚至使你完全看不到主要之点,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我们当然不希望为不必要的细节去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精力用到主要内容上。困难就在于我们事先说不出哪些细节最后会变成主要的,而哪些又不会。

数学的解题是一种组合

当然,重新组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困难的问题需要有一种神奇的、不寻常的、崭新的组合。而解题者的才能就在于组合的独创性。但也存在着某些普通的、相对简单的组合,它们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而言已经够用。对于这样的组合我们应当彻底加以了解并且首先试用,即使我们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不太显而易见的方法。

消去花哨让人犯怵的数学专业术语,回到定义上,看到客观事实的真正联系。(你看到WC你应该像想到厕所,然后,是排泄的地方,然后是具体马桶小便池,于是,就把WC这个专业术语消去,让花哨而让人反感的术语,变成了现实的联系,数学术语也是这样。)

数学中的专业术语有两类。有些作为原始术语不加定义而被接受.

可是数学家却不关心他的专业术语有什么流行的意义,至少他主要不关心.数学定义产生数学上的意义。

消去专业术语。为了消去一个专业术语,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专业术语的定义;但仅知其定义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利用定义。我们在问题的概念中引入适当的元素。我们在定义的基础上建立所引入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完全表 了术语的含义,则我们就已经利用了定义。利用了定义,我们同时也就消去了专业术语。

刚才所叙述的过程可称为:回到定义去.用回到一个专业术语定义的办法,我们除去了这个术语,而代之以新元素和新关系。这在我们的问题的概念中所产生的变化可能很重要。无论如何,对问题的某种重新叙述,\"问题的某种变化\"是与结果密切相关的。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我们只知道概念的定义,别无其他,我们就只好被迫采用这定义。如果我们所知并不比定义为多,我们最好的机会可能是:回到定义去。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有关概念的许多定理,并且已有许多使用这些定理的经验,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找到一个涉及上述概念

合适的定理。

回到定义去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如果我们希望了解为什么字的定义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当首先认识到,字是重要的。如果不用字,不用符号或某种记号,我们几乎不能思维。所以,字和符号是有威力的。原始民族信仰字和符号具有魔力。我们可以理解这种信仰,但却不可苟同。我们应当知道在于字给我们提示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最终所依据的事实

因此,寻求字面背后的意义和事实是一种健全的倾向。对于回到定义去数学家寻求的是:掌握那些在专业术语后面数学对象间的实际关系;物理学家寻求的是:专业术语后面的明确实验;而具有某种常识的普通人则希望找出铁的

事实而不仅仅为字面所愚弄。

决心,希望,成功

(按照《谁动了我的奶酪》观点,一些技巧不要问什么,记住使用,立即行动。)

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半心半意和懒洋洋地同意做一点事情,对于在教室中做代公式题可能是够了但是,去求解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需要坚强的意志才能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

决心随着希望与失望,称心与挫折而波动摇摆。当我们认为解答就在眼前时,决心很容易维持;当我们陷入困境,无计可施时,决心很难 持下去。

当我们的推 成为现实时,我们欢欣鼓舞。当我们以某种信心所遵循的道路突然受阻时,我们又不免垂头丧气,我们的决心也随之动摇了。

锁定你的目标

在科学工作中,决心的大小必须灵活地根据前景而定。除非你对一个问题有某些兴趣,你才去着手解答它;如果这问题看来有指导意义,那么你就定下心来认真地去作;如果它很有搞头,你就全力以赴。一旦你目标已定,你就要锲而不舍,但你的日标对你自己来说不可过高。你不要轻视微小的成功,相反你要追求它们: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问题,首先尝试解决某个有关的问题。

当一个学生的错误实在很大或者迟钝得令人恼火时,原因几乎总是相同的:他根本不想解题,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所以他对问题并未理解。因此,凡是真心希望帮助学生的教师首先应当挑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某种解题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当给学生一一些时间,使他下定决心,定下心来做他的功课。

数学好的人是坚强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的念头,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全力以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学生常犯的毛病

由于思想不集中而造成的对问题了解不完整大概是解题中最为常见的毛病。至于在制定一个计划并得到求解的一个总的概念这一阶段中,常见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毛病。有的学生没有任何计划或总的概念,就急急忙忙地选人具体计算和作图;另 一些学生则笨头呆脑地 等着某个念头的降临,而不会做任何事情去加速其来到。在实现计划阶段,最常见的毛病是粗枝大叶,不耐心检查每一步。根本不检查结果是屡见不鲜的;学生乐意得到一个答案,丢下笔结束,对于最靠不住的答案他们也满不在乎。

由于我们的知识是逐步增加的,我们对问题的概念在结束时要比开始时丰富得多,但现在它怎么样了?我们已经得到所需要的了吗?我们的概念足够吗?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对于求证题,相应的问题是:你是否利用了全部前提?

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以审查我们对问题的概念的完整性为目的。如果我们没有把任何主要的数据,或条件,或前提考虑进去,那么我们的概念肯定不会完整。但如果我们不体会某个主要术语的意义,则我们的概念也不完整。因此,为了检查我们的概念,也应该提问:你已考虑了问题中所包含的所有必要的概念吗?

你知道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吗?(我们要记住曾经发生过什么)

我们几乎不能想象有一个问题是绝对的新颖,和我们以前解决过的任何问题都不相似,都无关系;但若居然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它将是不可解的。事实上,

当解决问题时,我们总利用以前解决的问题,用其结果或用其方法,或利用解决它们时所得到的经验。当然我们所利用的这些问题必须在某一方面与我们当前的问题有关。所以,我们提这个问题:你知道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吗?

画张图

检验你的猜

让几何图形帮助你思考

这个定理看起来比前一定理更好着手;当然,它较弱。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弄清楚它们是什么意思;我们应当有勇气更详细地去重新说明它。用代数语言去重新表述它一遍是有好处的。

已知的条件,用红色的笔写,未知的用黑色

为了强调不同线段的不同地位,你可以使用粗线或细线,实线或虚线,或者用不同颜色的线。如果你尚未完全决定采用某一根线作辅助线的话,你就轻一点画它。你可以用红笔画已知元素,而用其他的颜色来强调重要的部分

为了得到解答,我们必须从我们的记忆中汲取有关的知识,我们必须调动起我们记忆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知识的有关部分(\"进展与成就\")。当然我们事先不知道哪部分知识有用,但是存在可能性,我们不应放弃探索。

集中注意力于我们的目标,集中意志于我们的目的,我们就会想出 到它的方式和方法。 到目的的方法是什么?你怎样 到你的目的?你怎样才能得到这类结果?什么原因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你在哪里看见过这样一个结果?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人们通常怎么办?于是尝试想起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尝试想起一个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结论的熟悉的定理集中注意力于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尝试找出应该引入哪类问题,哪个早已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同未知数的)最适合我们当前的目的。

阿基米德是如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

我们刚才提过,当阿基米德求球面积时,他并不知道任何有相同未知数而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但他却知道各种有相似未知数而早已解决的问题。有些曲面的面积比球面积容易求,它们在阿基米德时代已为人所共知,如正圆柱体的侧面积,正圆锥体的侧面积,圆台的侧面积等等。我们可以肯定,阿基米德曾经仔细地考虑过这些较简单的相似情况。事实上,在其解答中,他利用了一个由两个锥体与若于个圆台所组成的复合体来作为球体的近似(见\"定义\",

数学符号

对数学符号的重要性我们几乎总是不会估计过高的。说活与思维有密切联系,使用文字有助于思维,凡对严肃的数学工作稍具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用文字而只注视几何图形或仅演算代数符号也可以进行一些相当艰巨的思维。图及符号和数学思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的使用有助于思维。使用符号对于运用推理看来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符号看来象一种语言一种构造良好的语言,一种非常适合其目的、简练而准确的语言,其规则与常的语法不同

但在精确性很重要的场合下,我们必须小心选择我们的用词。在解题中,选择符号是重要的一步。应谨慎从事。我们现在花费在选择符号上的时间,以后可由避免了狐疑不定和混乱而节省下来的时间所弥补。此wai在小心选择符号时,我们必须把问题中需加符号的元素仔细想个明白。这样选择一个合适的符号可能大大促进了对于问题的了解。

一个好符号应该是不含糊的、富有意义的、便于记忆的;它应该避免有害的第二重意义而利用有用的第二重要意义;符号的次序与联系应提示事物的次序与联系。

当符号的次序与联系可向我们提示对象的次序与联系时,符号对于形成哉们的概念特别有用

聪明过人的孩子有时也会对数学符号反感

不但班级中最不可造就的孩子可能讨厌代数,甚至聪明过人的孩子有时也会对它反感。符号总不免有些武断和不自然;学习一种新符号对记忆是一种负担。如果聪明的学生不理解这种负担有什么好处,他就会加以拒绝。如果他没有充分的机会亲身体验到\"数学符号语言有助于思维\",那么他讨厌代数是无可非议的。帮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经验体会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分析和综合-------原始人过河的故事 (

同济大学第四版关于二元函数泰勒级数的公式,刚开始引用的辅助函数,实际是在三位空间中,把相对xy轴变量的变动,归结为对角线的变动,然后,通过设比例的方式,同以表达了二元的分别变动,但是,他没有给出说明,我认为,违背了分析的精神,烂)

什么是综合?这就是一步一步地做完这些由分析所预见到的可能的计算。解题者完成他的问题并不需要什么新念头,计算各个未知数时只需要耐心与注意。

一个原始人希望 过一条小河;但他不能用通常的办法 河,因为昨晚已经涨水了。于是, 河成为一个问题的对象;\" 河\"即这个原始问题中的x。这个人可能回想起他曾沿着一棵倒下的树 过其它几条河。于是他到处寻找一棵合适的倒下的树,这就成为他的新的未知数y。他找不到合适的树,但有大量的树立在河边;他希望其中有一棵能倒下来。他能使一棵树倒下来横跨这条小河吗?这是个了不起的念头,并且这里有一个新未知数:用什么办法能弄倒这挺使之磺跨小河。

如果我们接受帕扑斯的术语,这一串念头应称之为\"分析\"。如果这原始人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分析,他可能就成为桥与斧头的发明人了。什么是综合?就是把念头化为行动。综合的最后一个行动是沿着一棵树走过小河。

解决实际问题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意见,即实际问题比数学问题需要更多的经验。这可能如此。但很可能,这种差别只存在于所需要知识的性质,而不是我们对问题的态度。在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们必须依赖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方面的经验,我们经常问这个问题: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只是形式上稍有不同?你知道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吗?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当我们处理纯数学问题时,我们不能放过这些问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应当改变这些问题的形式:你是否利用了可能对求解有显著作用的所有数据?你是否利用了可能对求解显著影响的全部条件?我们估量一下现成可用的有关资料,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再去收集一些,但最终我们必定要停止收集,我们必会在某处划地为界不再越雷池一步,我们不能不忽略某些东西;

进展与成就

你有任何进展吗?主要成就是什么?在解题过程中,你可能问自己或者问一个你督促其功课的学生。这样,我们惯于或多或少满怀信心地判断具体情况下的进展与成就。为了解题,我们必须具备本论题方面的知识并且必须对我们现有的,但原来属于休眠状态的知识进行挑选并收集相关内容。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在问题结束时总比开始时要丰富得多;增加了些什么呢?从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成功地汲取了什么呢?为了得到解答,我们必须回忆各式各样的基本事实。如果是个数学问题,则我们为了得到解答,必须回忆以前解答过的问题,已知的定理和定义。从我们的记忆中汲取这些有关内容可称之为\"动员\"。

工作进展的另一侧面是:概念变换的方式。收集了资料并进行加工以后,我们关于问题的概念在结束时比在开始时丰富得多了。由于我们想从初始的概念前进到一个更满足要求的、更适用的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观点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观察此问题。如果不\"变化问题\",我们几乎不能有什么进展

1,困难的题目需要隐秘的、特殊的、独创的组合方式,解题者的才智在独创中显现出来。

2,成人也要学数学,欧洲人上班族很多学的。

3,心算,尽量少的用计算器,增加脑力,防止迟钝。

4,数学的灵魂在于思考

5,假如,以前基础的东西,你都掌握得很熟练,不用你操心了,你学数学的面貌会怎样。

6,数学家和学数学的人,是铸剑师和剑客的关系吗?

7,假如一个新的问题,无法用新的方法解决。那么,就只能用旧的方法解决了。而如果用旧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那么只能改变新的问题为旧的问题,或者把旧的问题加以改变,以适应新的问题。

8,能否把解题当成一种挑战。

9,不要怕麻烦,慢慢来。不要着急,慢慢来,学数学的人都是慢性子。

10,闲着没事,就做些最基本的题目吧。

11,假如有一个目标,你要登到哪里,需要很多的台阶,你可以一步步的爬上去,但是,如果感觉很困难,你肯定和以前的知识失去了联系

12,人在休息的时候,思维容易发散。

13,学数学,如同走迷宫,仅仅是错误常识的探索是不够的,还要总结归纳,找到规律。

14,遇到难题,思维要发散开,至少,要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15,学数学,狼的哲学,1,信心2,转,发现机会3,穷追不舍4,试探,试验

16,把题目的条件,写一写,列一列

17,不要坐在那里发呆,要动动手,尝试一下。

18,我整体的看看这一部分如何

19,倒着推导,倒着干

20,你些最基本的技术你熟悉马

21,看到它,我想到什么?

22,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绞尽脑汁吧。

23,人无法一下子弄明白一个公式定理。(如同打麦场,你无法一下子碾下所有的粒子)

24,数学灶,-------思维的连续聚焦和广博

25,just do it

26,做题,探索,有时候,要靠较好的运气

27,分析问题,step by step , one by one

28,画一个草图

29,主动学习,爱数学,爱思考。

30,塑造浪漫,不妨对一道你认为不会做的难题,列出所有可能,做他一天,直到思考出来为止。

31,数学教授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是,看吧,直到把这道题看穿。

32,,解一道复杂的难题,往往要比容易题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对难题投入更多的时候,就怎加了解决的希望。

第12篇: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怎样解题第一步:弄清条件

第一:你必需弄清问题

未知是什么?

已知是什么?

条件是什么?

满足条件是否可能?

要确定未知,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怎样解题第二步:拟定计划

第二:找出书籍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表中列出了了若干辅助问题,在遇到困境时你可以逐一把这些问题搜索一遍,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可能是朝向胜利的关键一步!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

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些有关的问题?

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不能利用它? 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

为了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问题?

一个更普遍的问题?

一个更特殊的问题?

一个类比的问题?

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

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数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

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

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他数据?

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或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尊长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

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

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必要的概念?

怎样解题第三步:实现计划

第三: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骤是正确的?

你能否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

怎样解题第四步:回顾

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验算所得到的解。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

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

现在你能不能一下了看出它来?

你能不能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

若条件或结论做些改变,又将如何解决?

第13篇:怎样做好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

怎样做好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

1.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考场上的考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考生的精力才能够集中,思维才会敏捷,从而才能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

2.抓住中心句。阅读短文之前,先看短文是否有标题。若有,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凝聚,它能给我们启发和想象,有利于加深对短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做题效率。另外,在没有标题的情况下,应充分重视短文的首、尾句。因为大多数文章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的。据统计,英语中有60%-90%的主题句位于段首和段尾,短文的其他文字往往是对这些中心句的解释和说明。

3.克服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由于考试的时间有限,在保证不出偏差的前提下,一定要尽可能地提高阅读速度。倘若能注意克服以下不良习惯,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①心读。考场上不能出声阅读,于是有的考生就在心里读,有时考生的嘴唇也在动。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一定要下决心克服。因为这样做会直接制约着阅读速度的提高;②回视(指重新阅读上文)。阅读中的回视是一种无效劳动,所以应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尽量不要回视。这坏习惯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克服掉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当引起注意并加以克服;③一个词一个词地看。阅读时,视线应从左向右跳跃式移动,着重扫描意群,同时注意意群中的重要单词,以寻求主要的语言信息。可将冠词、系动词、助动词及不定式符号等小品词一扫而过,不可一词不漏地全部都看一遍;④只读不记。正确的做法是:一边阅读一边用笔记下或标出那些与文后所设问题有关的信息。这样,在做题时就用不着重新查阅短文,至少不用一句一句地再寻找那些隐约有印象的信息,从而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4.判断要有依据,推理要顺乎作者的意图。对于推理性或评价性之类的阅读理解题目,在材料中一般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读全篇,对所获信息加以筛选、提炼、推断,对作者的思想倾向,对文中提及的人物或事件可能产生的结局等,加以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对这种题,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以个人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意图。

5.遇到生词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中考英语试题中,一般是不会盲目地出现生词的,但不排除出现影响答题的生词,同时也可能出现猜测生词的题目,因为猜测词义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当然也在考查范围之列。遇到这种题目,只要理解了全篇材料的大部分内容,弄清了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出它在文中可能存在的含义是不难的。英语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很多。如: (1)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有些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相关信息,或根据同位语,修饰语等猜测词义。例如:

The people who survived the earthquake cried bitterly over the bodies of their relatives.

【分析】一般来说,中考“阅读理解”题中的“词义猜测”,并不要求考生根据构词法去分析单词的词义,而是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有关信息对生词的词义进行推断性的猜测。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些人的亲属死了,他们在哭,显然他们在地震中“survive”了。这个词不就是“幸存”之意吗?可见,这种词义猜测也是建立在对上下文的正确理解之上的。又如:

The pupils aembled in front of the school hall.They came together to listen to the headmaster announce the result of the sports meeting.

【分析】下文中的短语came together意思是“聚到一起”,由此可以推断出学生们是“聚集到”学校大厅里听运动会的结果的。故该词的意思是“聚集”。

(2)利用构词法进行猜测。英语的构词法大致可分为派生、转化和合成等。例如:

Man differs from most from all the other animals in their ability to learn and use languages.

【分析】不难发现,本句中的生词differ跟different是同根词,搭配也是from,其前有man,其后有animals,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断定动词differ此处有“和„„不相同”、“与„„存在差别”之意。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大部分阅读题目在设计过程中,已充分考虑到了生词对答题的影响。对于那些对答题无关紧要的生词,如人名、地名、产品商标名称或影视剧目名称等,一般是不加注汉语的,只要能推断出那些生词的类别就可以了,不必弄清其准确含义。对于那些一时难以断定其意思又不妨碍理解的生词,大可不必理会。

另外,熟词新义也是应当引起重视的。英语词语往往具有一词多义,在不同的场合它所表达的意思就不一定相同。如果仅仅用它的主要或常用的词义来理解一篇文章,就可能产生误解,或者根本无法了解作者的意图。如果一时间想不起该词的其他含义,可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该词的词义。特别是那些关键词,必须仔细推敲。

阅读理解在中考英语中所占分数比例比较大,是得分的关键题型。同学们也很想在这里拿到满分。关于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分析如下:

一、专心阅读

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少数同学会因为时间紧迫,心里紧张导致不能专心阅读;这个时候可以采取先看题再阅读,带着问题阅读以节约时间;或者重点看段落第一句,文章首尾句的方法;千万不要紧张,乱了手脚,问题就出来了。更加忌讳心不在焉,一心两用。那样效果会更差。

二、培养快速阅读习惯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占的分数多,阅读量也大,做题费时多。要想脱颖而出,平时就要训练快速阅读,学会快速找出文章的主旨和关键句。可以用笔画出来,以便做 题时很容易就找到。在碰到生词或难懂的句子时不能浪费时间,可以先行越过,个别难懂的词句可以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去猜测、推断。

三、总结阅读技巧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技巧。韩老师认为甚至可以通过反复精做一篇阅读,直到全对,不断总结、调整和强化获取表层信息及内在信息或猜测、推 理、判断、概括的能力;还要善于找关键句,在很多文章里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往往是关键句,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整个文章的主题或某一段的概括。在阅读中, 要注意抓住中心思想(Mainidea),以及文中出现的who、where、when、what及why等关键词。遇到生词或者句子结构不理解,一句话不理解不要急,也不要在那里浪费太多时间;接着读下去,结合上下文就能猜出来,理解了。

四、要坚持每天阅读

每天读两至三篇题材各样的小短文。要多练习富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体裁和题材的阅读文章,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幽默故事、新闻广告、文体娱乐、科普常识、文化习俗,多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时事和身边的话题。将坚持阅读的习惯保持到考前的最后一天。

五、限时阅读

限制时间阅读,或者限制时间做题,对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很好的方法。也有利于在考场上更好的把握时间。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人教学习网韩老师建议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速度。善于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有助于做题能力的提升。

201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在哪里

中考英语试卷,篇幅最长的、最耗时间的、生词最多的、单题分值最高的是什么题型?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阅读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已经成为英语考试成绩的一个风向标。分值越高,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就越多,单词不认识、通篇读不懂、读懂又做不对题„„针对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石家庄 20中学鄢桂凤老师。

■单词不认识

很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平时课本上的单词自己都掌握了,为什么遇到阅读还是有很多看不懂呢?这类问题被归结为单词量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多背单词,除此之外还要摸索规律。

第一、人名、地名没必要较真。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总是大写第一个字母的,而他们也大多属于专有名词,表示人名,地名,事件。如Adela、Manchester、NATO。遇到这类词完全可以视若罔闻。

第二、前缀、后缀有规律。英语中有些词通过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些字母,就会变成另一个词。如,regular-- irregular,kind--kindne,前者通过加-ir变成起否定形式,后者通过在后面加-ne,变成了名词。归纳起来,一般说前缀变 词义(如肯否定),后缀变词性。只要记住这个原则,平时在学习时有意识地去检验,积累各种加前后缀的形式,就不至于稍加变化就不认识了。

第三、有的词是需要摸索的。在阅读题中,有的词是在文章中有提示的,因为英语写作有个潜在的规则,词语若非不得已,不要重复。秉承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构平行处找线索。或是反义词,或是近义词,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同学们不难作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选择。

第四、考纲单词必须熟记。大纲要求的单词、平时做题总是遇到的单词,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单词,这些词是同学们发挥才智,施展所有做题技巧的基础。没有 特别好的方法,就是有恒心一直背:把单词表上的词分类,单独把不会的列出来,分批背,平时总是遇到又不认识的,用一本笔记本把他们都记下来,天天反复天天 背。

■文章看不懂

“单词我都认识,文章说什么我就是看不懂。”也许有的同学会这样说。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第一、单词不是真的都认识。英语中几乎每一个单词都不是只有一个释义,同学们所说的认识,也许只是这些单词的一个意思,有可能在文段中考查的是这个单 词另外一个意思。这类情况要解决它,就把它当个生词来处理就行了。唯一不同的是,同学们对这类词的处理要注重在语境中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不同词义。

第二、语法句式不熟。这个原因更普遍一些。阅读中的句子有的是很长的,有的是很怪异的。长的可能是加了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 句),怪的则有可能是倒装、插入语,这些语法点。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解决语法弱项,认真学好每个语法现象,多去用学过的语法去分析英语句子。

第三、没看到重点。中考英语中的文章还是有规律的,它们基本上都是段首写该段的中心,后面论述。第一段,最后一段容易提出作者的观点。在处理好这些部 分外,还要注意文段中表示转折的句子,其标志词常常是but,while,how-ever,inspiteofthis等。

阅读经常是花时间最多的题型。提高阅读速度大致有这样几条小建议:

第一、平时多读,多读好处有很多,如①考试时能够不紧张,以平和的心态,正常的速度完成。②总结做题技巧,如定位法,上下文联系法,排除法等。③提高反应速度,我们看到一个生词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反应,当经常见到某个词时,他对这个词的反应速度必定会很快。

二、考试时少读。考试时的阅读如果归类于平时练习的题型,它更侧重泛读。考试考查的是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要求的信息的能力,不是复述文章细节的 能力。那考试时读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几类:①中心句,中心段(首尾);②转折句;③问题中出现的词,尤其是一些很有特点的词如,专有名词。在文段中快速找 到相应词语所在位置,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附近。

第三、平时多去积累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如细节题——— 定位法,观点题——— 中心句法。在考试中遇到题目,能够对症下药。

■题目做不对

考试后,总会有同学说:“文章我都看懂了,怎么还错这么多呀?”这时候与其去怀疑答案的权威性,还不如静下心好好分析一下,我真看懂了吗?我看懂的是问题问的内容吗?

如果真看懂了,那么看懂的是不是考卷要考查的内容呢?我们总会有这种心理,在看懂了一些不是很容易看懂的东西后,就很有成就感,就突然觉得这篇文章我 理解了,然后就会在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下答题。这时候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这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做客观题,而是做主观题。阅读考查的是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接受 程度,这就要求同学们身于其中,不能有太多的发挥。图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同学们身于其中,不能有太多的发挥。

还有一种情况是,考试有些题目稍不留心就会看错,最常见的就是,Accordingtothepaage,which of the following satements is not true? 同学们在考场上很容易就看错。

第14篇:波利亚教我们怎样解题

波利亚教我们怎样解题

-------送给渴望学好数学的同学

乔治·波利亚,美籍匈牙利人,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数学家,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方法论大师。波利亚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学知识,先学方法。他的这些解题的方法,对我启发很大!所以特意摘录给同学们看看,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第一步:你必须弄清问题。

1.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

2.画张图,将已知标上。

3.引入适当的符号。

4.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

第二步: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1.你能否转化成一个相似的、熟悉的问题?

2.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这个问题?

3.回到定义去。

4.你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5.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条件?

第三步:写出你的想法。

1.勇敢地写出你的方法。

2.你能否说出你所写的每一步的理由?

第四步:回顾。

1.你能否一眼就看出结论?

2.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论?

3.你能否把这个题目或这种方法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

第15篇:波利亚与怎样解题表

波利亚与《怎样解题》表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杨松扣

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先后在布达佩斯、维也纳、哥廷根,巴黎等地攻读法律、语言、数学、物理和哲学,获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国巴黎科学院、美国全国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的院士。 波利亚毕生从事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工作,他一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和许多专著,他在数学的广阔领域内有精深的造诣,许多数学分支上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术语和定理。波利亚热心数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题。”“解题是一种本领,是只能靠模仿和实践才能学到的本领。”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直接从老师或书本那儿被动的不假思索的接受过来的知识,可能很快忘掉,难于成为自己的东西。”

波利亚说:“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善于解题,不仅善于解一些标准的题,而且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现创造的题。”他认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的训练”,“解题”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才能和教会他们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这种思想得到了国际数学教育界的一致赞同,国际数学管理者委员会把解题能力列为十项基本技能的首位,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理事会把解题提到了“学校数学的核心”这一高度。

“学习难,学习数学更难”,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大有谈虎色变的趋势。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别人却轻而易举地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你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作为数学教授的波利亚为了改变数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很早就开始探索数学中的发明创造,利用在大学任教的机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的细致观察,认真研究了人们解题的过程,通过和一批数学大家的交流,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直到1944年才发展为名著《怎样解题》一书。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直到今天,该书仍被各国数学教育界奉为经典,波利亚的启发式教学和数学解题方法成为数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波利亚指出: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这样做的?”这就是说,解题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个把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探索的过程。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成你自己的问题了”,“怎样解题表”是《怎样解题》一书的精华。波利亚的“怎样解

第1页共4页

题表”将解题过程分成了四个步骤,只要解题时按这四个步骤去做,必能成功。如果能在平时的解题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表,必能很快就会发出和波利亚一样的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怎样解题”表

第一,你必须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

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指已知数、已知图形和已知事项等的统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拟定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应用它吗?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它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和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

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第三,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

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回顾反思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否一下子看出它来?

你能不能把这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的问题?

《怎样解题》表是波利亚在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看似很平常的解题步骤或方法,其实却已包含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在这张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的解题表中,对第二步即“拟定计划”的分析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他把寻找并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二十三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操作。波利亚推崇探索法,他认为现代探索法力求了解解题过程,特别是解题过程中典型有用的智力活动。他说《怎样解题》这本书就是实现这种计划的初步尝试,“怎样解题表”实质上就是试图诱发灵感的“智力活动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表中所提出的建议和启发性问题吧。“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波利亚说他在写这些东西时,脑子里重现了他过去在研究数学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解决和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的总结。这正是数学家在研究数学,特别是研究解题方法时的优势所在,绝非“纸上谈兵”。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确或多或少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在解题时,为了找到解法,实际上也思考过表中的某些问题,只不过不自觉,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罢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能又忽略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细节。因此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思路,用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模仿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争取达到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程度。按波利亚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建议去寻找解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必将使自己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养成了有益的思维习惯。

下面举个例来说明“怎样解题表”的应用。

对于[1,1]的任意任意实数a,求使不等式()x

212ax12xa1恒成立的x 的()2

取值范围。

解题过程如下:

1、弄清问题。重新叙述问题如下:当1a1时,x2ax2xa1恒成立(即与a的取值无关),求x 的取值范围。换种说法:g(a)(x1)ax22x10在

[1,1]上恒成立,求x 的取值范围。

2、制订计划,建立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为了得到x的取值范围,可分别令a1和a1。

3、实现计划。注意到g(a)是关于a的一次函数,将a1和a1分别代入g(a)0,联立两个不等式,可得x0或x2。

4、检验反思解题过程,看每一步是否合理、充分。

从上看来,弄清问题的本质就是重新叙述问题;制订计划的关键是将条件与结论进行沟通;实现计划的过程是选择合理、简捷的解法;反思回顾是检验每一个步骤,力求解答简捷、完整。

弄清问题要慎之又慎;拟定计划要盯着未知数,方法取决于目的;实现计划要善于转化;反思回顾要到位,温故而知新,再思则明。

“怎样解题表”中的指导性意见,具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不能独立解题的人,而且更适用于那些能独立解题的人;不仅适用于数学学科,而且可适用于其他学科。

【参考资料】

1.《怎样解集》,G.波利亚.

2.王敬庚著《波利亚教我们怎样解题》.

3.刘云章著《波利亚的解题训练与“题海战术”的辨析》.

第16篇:运用波利亚_怎样解题表_

百度文库专用

运用波利亚“怎样解题表”

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

(原载《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08年第11期)

时红军严晓凤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和技能技巧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必须通过解题教学来实现。而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方法和套路,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运用波利亚“怎样解题表”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

【关键词】

怎样解题表解题教学数学问题

乔治·波利亚(G.Polya,1887-1985年)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数学解题方法论的开拓者.他十分重视解题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对解题方法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绘制出举世闻名的“怎样解题表”,被各国数学界奉为解题宝典.“怎样解题”表的主要内容,分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阶段。弄清问题,即明了已知数、未知数和条件;拟定计划,即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或者考虑辅助问题,并具体拟定一个求解的计划;实现计划,即实现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回顾,即验算所得到的解,并将结果和方法试着用于其他问题[1]。每一个阶段又有一系列启发性问句。譬如:未知数是什么,(在证明题中要求证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能利用它吗、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你能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吗,等等。

数学解题教学不同于平常的概念教学,它是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一些特殊方法来解数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数学素质,是目前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本文试图对如何利用波利亚“怎

样解题表”有效实施数学解题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弄清问题”阶段,重述问题,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文字叙述。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新叙述题目,并能够指出问题的主要部分。

其次,要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数学问题的给出是通过“数学语言”达到的。符号语言简洁抽象,图形语言直观形象,而文字语言则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数学语言的转换来培养学生好的审题习惯,形成正确的审题方法。例如:对于文字应用题,可以指导他们借助图像、图表将题目中条件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将冗长拗口的文字叙述,直观的体现在图上,一看就能明白。这样用简洁明了的图形呈现的视觉形象进行问题表征,能简化看似复杂的问题,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再如:对于几何题,要求他们尽量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标在图上,这样文字与图形相结合,就不用看一下题,看一下图,分散时间和精力了。

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已知条件与所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挖掘题

3nn中的隐含条件。如计算C383n+C21n,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也有学生用组合数公

式展开后一看烦琐而丢笔,其实在组合数公式Cm中隐含着限制n38n3n可求得n=10.条件mn且mN,nN,所以先解不等式组即3n21n

二、“拟订计划”阶段,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传授解题策略

很多时候,解题的过程并不是从已知条件到问题目标,而是从问题目标层层向上反推的过程,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分析课文内容似乎顺利流畅,讲解例题、习题似乎一气呵成。然而,这种表面上的“顺利流畅”,其实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也可能掩盖教师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曲折或失误。这就容易给一些学生造成错觉:“为什么老师这么聪明,我这样笨?”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

有些教师愿意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学生问到某些较困难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和学生共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们不但有机会学习数学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原来数学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遇到挑战,也会经历曲折与失误。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观,树立自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时,他常常把

自己置于危险困难境地,对要讲的内容总是现想现推。这样一来,就使得同学们有机会瞧一瞧高明的数学思维过程如何进行,数学家是如何接受困难挑战的。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时候,失败的教训往往能让成功的过程更加深刻。例如,求函数yx24x22x10的最值。第一次探索:解析式右边含根式,常用方法是将两边同时平方,得

y22x22x142x24x22x10,

经过一次平方后右边仍然含有根式,还得再次平方。可是再平方一次后会出现x4项,运算非常麻烦。因此不得不转入第二次探索阶段。

第二次探索:通过观察发现右边的被开方式是二次式,能配方。

配方的结果是yx24(x1)29,

进一步变形为y(x0)2(02)2x(1)]2(03)2

由此可看出,这个式子表示直角坐标平面内x轴上的点P(x,0)到两点A(0,2),B(1,3)的距离之和,通过画图就可以找出最小值,判断无最大值。这种解题方法确实巧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而不向学生暴露探索过程,学生只能陶醉在美的享受中,而受益甚微。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在解题时由“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

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数学解题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把解题过程概括、提炼,形成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传授中学数学解题常用的解题策略:模式识别、问题转化、以退求进、正难则反等等。

三、“实现计划”阶段,加强基础教学,善用一题多变加深和提高解题能力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规范运算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品质。在运算训练中,要抓好教师板书、学生板演、平时作业等环节,对解题格式、解题过程要作严格的规范;要帮助学生克服运算的惰性,鼓励学生敢于运算、合理运算、认真运算,不怕麻烦;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认真审题、不认真分析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2、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强化运算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区分邻近概念,对基本公式、法则透彻掌握。如运用公式和法则的错误:(ab)3a3b3,loga(MN)logaMlogaN等。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理解—掌握—熟练的要求,编写一些使用概念较多、形式

较灵活的习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为运算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

3、在教学中利用变式教学,将题设条件或结论作相应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梯度设置变式题。如对那些铺垫题、迁移题、深化题的练习,会使学生快速反馈,并能通过变式练习,将所学知识串成一线,联成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如在讲解二次函数闭区间上的极值时,设置变化题组:(1)铺垫题:求下列函数的极值。①yx22x3,x[0,3]②yx22x3,x[2,0]③yx22x3,x[2,3];(2)迁移题:求函数

(3)深化题:求函数ysin2x4acosx3,x[0,3]yx22ax3,x[1,3]的极值;

的极值。显然,通过题组的练习,使学生总结归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极值的求解方法,得到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

四、“回顾”阶段 ,加强解题后的反思教学

所谓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了数学问题后,通过对审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途径、题目结论的反思来进一步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开发学习者的解题智慧,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地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强化和揭示,对它的内容、规律、运用等有意识地适度点拨。在解题后,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反思:

1、反思审题过程。对审题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活动完成后,对自己最初审题时在理解题意过程中是这样“获取信息”进行再思考。特别是对那些有过反复曲折过程的问题进行反思,比如获得过哪些信息?遗漏过哪些信息?为什么会遗漏这些信息?题意中的哪些信息是自己比较清楚的,哪些信息自己还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是被题目表面形式所迷惑,还是遗忘了?对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哪些关系没有发现,关系转化是否有错误?对条件和结论是否作过适当讨论?讨论是否全面?以后在理解题意时应该怎样去做?等等。

y3集合N例如:设集合M(x,y)|(a21)x(a1)y15,a1,(x,y)|x2

且MN,求实数a的值。错解:M(x,y)|(a1)xy2a1,要使

(a1)xy2a1无解,所以a满足条件MN,就是使方程组2(a1)x(a1)y1

5a112a1,解之,得a1。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集合M的转化是215a1a1

否是等价变形?它与由x3得出x6有何本质区别?由方程组无解得出2

a112a1的根据是什么?(两条直线平行)(a21)x(a1)y15一215a1a1

定表示直线吗?

2、反思解题思路。做完一道题后,应考虑能否根据该题的基本特征与特殊因素,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路,也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一般的,学生学会的第一种解题思路是老师交给的,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信和依赖这种思路,然而在解题实践中,解题的思路常常不止一条,当原来的惯用思路受阻时,学生就会开始迷茫。这就需要老师在解题教学中,指明多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找出新的解题思路,这有助于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由局部向整体发展。同时,在做完一道题后,应认真分析解题过程有没有思维回路,哪些过程可以合并或转换,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题途径?这样的反思,有助于缩短解题长度,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促进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例如已知|a|1,|b|1,求无穷数列:1,(1+b)a,(1bb2)a2,(1bb2b3)a3,„的所有项之和。大多数学生从分析通项入手来解答:an= 1bn

n1an1b (1bbb)aa(ab)n1,所以所求数列所有项之和为1b1b1b

1bS(1aa2an)[1ab(ab)2(ab)3] 1b1b

111b1 1b1a1b1ab(1a)(1ab)233

该法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易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但解题过程较长且有一定的计算量,易于出错。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将已知题目与过去学过的知识比较联系,若注意到题中含字母a恰好构成等比数列,联想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便可得到如下简洁解法:设

S1(1b)a(1bb2)a2(1bb2b3)a3,

则aSa(1b)a2(1bb2)a3(1bb2b3)a4,两式错位相减,即可求得S。通过这一反思,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广阔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3、反思题目结论。事实上,就问题解决的一个周期而言,问题是问题解

决的端始,而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一个新问题的产生。在做完一道题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思考该题所得出的结论:能否检验这个结论?能否以不同的方式来推导这个结论?能否在其他的问题中应用这个结论?能否从其它的角度重新审视题目,将问题的结论进行推广?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如已知圆(x2)2y21与抛物线y22px(p0)有公共点,求p的范围。这个问题在众多学生心目中是一个简单问题,他们知道两曲线公共点的问题等价于两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的问题,从而容易由方程组有解得出0,进而求出错误答案0p2或p2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从图形上检验你的结论?为什么p2不可能?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最终发现方程组有解且1x3,从而得出正确答案(0p2)。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谈到:在你找到第一个蘑菇时,继续观察,就能发现一堆蘑菇。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组合,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炼和升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平台,优化解题过程。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使学生完成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过程,提高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G.Polya著,阎育苏译.HowtoSolveIt[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

[2]刘云章,赵雄辉.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3—4

[3]苗建成.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J].数学通报, 2007年46卷1期.54—56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http://shop63695479.taobao.com/

第17篇:数学小论文 怎样解题 北科大学生

题目:

作者:

目录:

摘要:解题表(摘自《怎样解题》)

关键词: 怎样解题

小论文正文:

引用: 1.2.3.4.

怎样解题表

“怎样解题表”就是《怎样解题》一书的精华,该表波利亚排在该书的正文之前,并且在书中再三提到该表。实际上,该书就是“怎样解题表”的详细解释。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将解题过程分成了四个步骤,只要解题时按这四个步骤去做,必能成功。同学们如果能在平时的做题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表,必能很快就会发出和波利亚一样的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

(1)你必须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

未知数是什么?

已知数据(指已知数、已知图形和已知事项等的统称)是什么?

条件是什么?

满足条件是否可能?

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

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

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2)找出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拟定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应用它吗?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它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和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

(3)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

(4) 验算所得到的解。

回顾反思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否一下子看出它来? 你能不能把这结果或方法用于其它的问题?

《怎样解题》表是波利亚在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看似很平常的解题步骤或方法,其实却已包含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在这张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的解题表中,对第二步即“拟定计划”的分析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他把寻找并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二十三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操作。波利亚推崇探索法,他认为现代探索法力求了解解题过程,特别是解题过程中典型有用的智力活动。他说《怎样解题》这本书就是实现这种计划的初步尝试,“怎样解题表”实质上就是试图诱发灵感的“智力活动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表中所提出的建议和启发性问题吧。“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波利亚说他在写这些东西时,脑子里重现了他过去在研究数学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解决和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的总结。这正是数学家在研究数学,特别是研究解题方法时的优势所在,绝非“纸上谈兵”。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确或多或少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在解题时,为了找到解法,实际上也思考过表中的某些问题,只不过不自觉,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罢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能又忽略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细节。因此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思路,用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模仿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争取达到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程度。按波利亚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建议去寻找解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必将使自己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养成了有益的思维习惯。

范例一:

1.《高等数学上册》173页22题第二问

已知f(x)在上连续,在(0,1)可导,且f(0)=0,f(1)=1.证明:

存在两个不同的点ŋ,Ɛϵ(0,1),使得f’(ŋ)f’()=1.

分析(根据解题表)

①.弄清问题(略)

②.分析问题,(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a.导数之积为1----------------已知原函数与反函数之积为1(知识点) b.出现f’(ŋ)f’()----------------要用两次中值定理(之前解题经验)

c.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上可导-------中值定理(之前解题经验) d.f(0)=0,f(1)=1--------------

③实施计划:

令g(x)=,h(x)=x

所以g’(Ɛ)=,g(0)=0,g(1)=1,

= g’(Ɛ)====f’(ŋ)

证明完毕。

④检验,正确

证明完毕。

范例二:《高等数学上册》总习题三236页6题证明第二部分

设f(x)在上具有二阶导数,且f(a)=f(b)=0,f’(a)f’()>0证明:存在f’’(ŋ)=0 分析(根据解题表)

①.弄清问题和已知条件(略)

②.分析问题,(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f(a)=f(b)=0 -----------罗尔定理,

f’(a)f’()>0,且证明:存在f’’(ŋ)=0-----------零点定理

且已知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③实施计划:

由罗尔定理得存在 f’()=0,f’()= f’() -f’(), f’() =f’()- f’()

(a- b-)

因为f’(a)f’()>0,所以

由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得存在mϵ[a,Ɛ],nϵ[Ɛ,b]使得f’(m)f’(n)

④检验,正确致谢 5.

6.

敬! 7.

完成日期: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参考文献: G 波利亚 ( 男) (George Polya,1887—1985),著名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著作《怎样解题》注释,个人见解,如果有不当之处希望审阅者指正,另外向杰出的教育家波利亚致

第18篇:波利亚教我们怎样解题

每个同学差不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老师却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老师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如果这个解法不是很难时,“我自己完全可以

想出,但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对回答上述问题非常感兴趣,他先后写出了《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和《数学与猜想》。这些书被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出版,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数学教育名著。对数学(http://luntan.flycity.cn )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当波利亚93岁高龄时,还被国

际数学教育大会聘为名誉主席。

波利亚1887年出生在匈牙利,青年时期曾在布达佩斯、维也纳、哥廷根,巴黎等地攻读数学、物理和哲学,获博士学位。1914年在苏黎世著名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教。1940年移居美国,1942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他一生发表达200多篇论文和许多专著,他在数学的广阔领域内有精深的造诣,对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概率论、纵使数学、数论,几何和微分方程等若干分支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留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术语和定理。他是法国科学院、美国全国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的院士,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波利亚热心数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解法,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波利亚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这本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在这张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的解题表中,对第二步即“拟定计划”的分析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他指出寻找解法实际上就是“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http:// )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出一个求解计划。”他把寻找并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23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的“慢动作镜头”,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的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表中所提出的建议和启发性问题吧。“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看着未知数!试指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联系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

同的方式重新叙述它?......”

波利亚说他在写这些东西时,脑子里重现了他过去在研究数学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解决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的总结。这正是数学家在研究数学教育,特别是研究解题教学时的优势所在,绝非“纸上谈兵”。仔细想一想,我们在解题时,为了找到解法,实际上也思考过表中的某些问题,只不过不自觉,没有意识到罢了。现在波利亚把这些问题和建议(http://tuan.flycity.cn )去寻找解法,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养成了有益的思维习惯。而这是比任何具

体的数学知识重要得多的东西。

波利亚教我们怎样解题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被译成16种文字,仅平装本就销售100万册以上。著名数学家瓦尔登1952年2月2日在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会议致词中说:“每个大学生,每个学者,特别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我想,波利亚关于怎样解题的思想对于广大中学

生同样也是非常需要的和有益的。

波利亚强调发现,不仅仅是指发现解法,而且也包括数学的创新发现。他把阐述自己“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的书取名为《数学的发现》,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他在这本书的第二卷中,还专门详细介绍了数学大师欧拉发现凸多面体的欧拉公式(顶点数—棱数+面数=2)的全过程,生动地再现了欧拉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归纳和猜想,最终得到上述公式的。也就是把处于发现过程中的数学,照原

样提供给我们。展示教学家创新发现的思维活动过程,自然而生动地显示归纳和猜想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这在教科书和一般的数学著作中是极少见到的,而这对于学习数学(http:// )却是非常重要的。波利亚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证明,而且要学习猜想。也就是不仅要培养和提高解题能力,而且要学习和培养创新

能力。

第19篇:考研数学怎样攻克大题解题难关

2012考研数学怎样攻克“大题”解题难关

大家都知道“擒贼先擒王”这句老话,套用到考研数学复习上更是获取高分的一大妙招。想要在数学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要设法攻克考研数学的重头戏——解答题。

解答题无疑是考研数学的重中之重,数

一、数

二、数

三、农学数学卷面的解答题都占94分,超过全卷总分的60%!从往届考生的成绩来看,考生在解答题部分得分差别很大,直接导致数学成为最能在分数上拉开距离的考试科目。很多同学说,我很想做好解答题,但就是做题无从下笔,或者做了也这错那错。那么,怎样准确把握解答题的复习要领和作答技巧,在这一部分直取高分呢?在此,文都考研命题研究中心从最利于同学们高效复习、稳步提高的角度提供以下主观题高分攻略:

一、攻略一:立足基础,融会贯通

解答题作答的基本功还是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性质以及基本解题方法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因此首先做好的有两个层面的复习:第一,把基本概念、定理、性质彻底吃透,将重要常用的公式、结论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做到不靠死记硬背也可得心应手灵活运用,这是微观方面;第二,从宏观上讲,理清知识脉络,深入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脑海中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明确纵、横双方向上的联系,方可做到融会贯通,对综合性考查的题目尤为受用。

二、攻略二:分类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

主观题分为三大类: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三类题型分别有各自独特的命题特点以及相应的做题技巧。例如计算题要求对各种计算(如未定式极限、重积分等)常用的定理、法则、变换等烂熟于心,同时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证明题(如中值定理、不等式证明等)则须对题目信息保持高度敏感,熟练建立题设条件、结论与所学定理、性质之间的链接,从条件和结论双向寻求证明思路;应用题着重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生运用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要求很高。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三种不同的题型分别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及时归纳做题时发掘的小窍门、好方法,不断提高解题的熟练度、技巧性。在做题的过程中,保持与考纲规定的范围、要求一直是首要原则,可以选一本根据最新考试大纲编写的主观题专项训练题集,对三大类解答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深入剖析,在做题的过程中提炼解题要领、解决各类题型的关键环节与作答技巧,做到触类旁通,活学活用,获取知识掌握与解题能力的同步提高。

三、攻略三:抓好两个基本点

这里的两个基本点指的是对每一位同学解题备战至关重要的两大要素——核心题型及易错题型。核心题型包括近年考试常考的题目类型,如高等数学中的洛必达法则、复合函数求导、二重积分计算,线性代数中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矩阵对角化,概率统计中的随机变量密度函数、独立性、数字特征等问题,都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题目解法,落实到底。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掌握不太好的题型、经常做错或者感觉无从下手的题型也要多花时间彻底搞懂,弄通,并且通过更多的同类题目的练习加深巩固,直到对此类题目及与此相关的题目都能够轻松破解,变难题为拿手题,长此以往解题能力必可获得显著提高。

上面提到的三点可以帮助同学们把握攻克主观题难关的正确方向,更多的还是需要同学们脚踏实地搞好每一部分的复习,认真做好总结与归纳。祝大家复习顺利!

第20篇:波利亚 教我们怎样解题

学习波利亚《教我们怎样解题》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法国科学院、美国全国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的院士,杰出的数学家。波利亚一生发表达200多篇论文和许多专著,他在数学的广阔领域内有精深的造诣,他热心数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解法,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每个同学差不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老师却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老师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如果这个解法不是很难时,“我自己完全可以想出,但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

波利亚对回答上述问题非常感兴趣,他先后写出了《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和《数学与猜想》。这些书被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出版,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数学教育名著。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当波利亚93岁高龄时,还被国际数学教育大会聘为名誉主席。

波利亚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这本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在这张包括“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大步骤的解题全过程的解题表中,对第二步即“拟定计划”的分析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他指出寻找解法实际上就是“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出一个求解计划。”他把寻找并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分解为五条建议和23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们就好比是寻找和发现解法的思维过程的“慢动作镜头”,使我们对解题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一书中的精髓是启发你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表中所提出的建议和启发性问题吧。“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看着未知数!试指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联系且早已解决的问题。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叙述它?......”

波利亚说他在写这些东西时,脑子里重现了他过去在研究数学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解决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的总结。这正是数学家在研究数学教育,特别是研究解题教学时的优势所在,绝非“纸上谈兵”。仔细想一想,我们在解题时,为了找到解法,实际上也思考过表中的某些问题,只不过不自觉,没有意识到罢了。现在波利亚把这些问题和建议去寻找解法,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思维受到良好的训练。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养成了有益的思维习惯。而这是比任何具体的数学知识重要得多的东西。

波利亚强调发现,不仅仅是指发现解法,而且也包括数学的创新发现。展示教学家创新发现的思维活动过程,自然而生动地显示归纳和猜想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学习数学却是非常重要的。波利亚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证明,而且要学习猜想。也就是不仅要培养和提高解题能力,而且要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

附:波利亚解题表

一、弄清题意

1) 已知是什么?

2)未知是什么?

3)题目要求你干什么?

4)可否画一个图形?

5)可否数学化?

二、拟定方案(核心)

1) 你能否一眼看出结果?

2) 是否见过形式上稍有不同的题目?

3)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题目,是否知道用得上的定义,定理,公式?

4) 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题目有关且你已解过的题目,你能利用它吗?

5) 已知条件A,B,C……可否转化?可否建立一个等式或不等式?

6) 你能否引入辅助元素?

7) 如果你不能解这个题,可先解一个有关的题,你能否想出一个较易下手的,较一般的,特殊的,类似的题?

三、执行方案

1) 把你想好的解题过程具体地用术语,符号,图形,式子表述出来.

2) 修正解题方向以及原来拟定的不恰当的方案.

3) 解题要求是:严密具有逻辑性.

四、检验回顾

1) 你能拟定其它解题方案吗?

2) 你能利用它吗?你能用它的结果吗?你能用它的方法吗?

3) 你能找到什么方法检验你的结果吗?

怎样解题
《怎样解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