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4 09:02:0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

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

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

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

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

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推荐第2篇:高中语文听课评课

我觉得夏老师的这堂课有三个特点:

一、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上节课夏老师让学生自学,并疏通文意,而这节课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遇到的困惑,老师再根据学生总结出的问题,进行第二次的探究讨论。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夏老师先让学生自学,朗读并疏通文意,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讨论,接着总结课文中演的文言知识,最后在进行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工具书找出相关的成语。这个设计思路,符合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博大渊深,增添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强。这堂课可以看出夏老师的教育智慧以及扎实的语文功底。学生讨论的如火如荼而没有脱离教学的主旨,是因为有夏老师的引领。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夏老师会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而不是放任自流。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不拘一格,

推荐第3篇:高中语文评课标准

高中语文评课标准

一、教材解读(30分)

1、尊重文本,突出教材的主体地位,从“语文的立场”和“语文的方向”的角度确立教学内容。

2、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认识和再创造,既源于教材又新于教材。

3、注重整体感悟,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力求教材思路的主体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4、知识点的梳理、能力点的确定、思考点的设置、兴趣点的引发、训练点的侧重,都要着眼于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

二、教师教学(30分)

1、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教学。

2、课堂充满活力和张力,“活”有“魂”,张弛有“度”。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

4、开阔学生语文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品格,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成长空间。

5、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学法指导得当,课堂氛围和谐,能从教学过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动态地调控教学。

6、教态大方,板书实用美观,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启发性、激励性和典雅性。

三、学生学习(30分)

1、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具有明确的指向。

2、学生学习的情致高昂,学有兴趣,求知欲强,学得轻松,也学得实在。

3、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多样,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问难,敢发表见解。

4、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享有人文关怀,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享用运用语言文字的智慧。

6、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充分享有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辅助性教学手段的运用(10分)

1、适时、适当、适度。

2、贴近教学需要,凸现资源整合。

推荐第4篇:评课

敬爱的教师们,现已将济南听课的有关内容整理了一下,发给同仁们,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济南之行”二三得

——省优质课观摩心得

为期四天的省优质课拉上了帷幕。回首这20节课,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思考,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加强古诗文的朗读和诵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此次参赛的20节课都很好地体现了对古诗文朗读和诵读的要求。除重视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诵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味、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指导诵读的能力。本次在诵读指导方面比较突出的如11号选手指教的《念奴娇•赤壁之战》,她设置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环节,学生在诵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时,她指导学生注意重读“穿、拍、卷”三个字,同时还指导学生注意节奏与节奏之间要“拖拍”;指导诵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除两句之间要注意“拖拍”外,那个“画”字诵读要“声断,气不断”。由于方法点拨到位,课堂的感染力特别强,听课的老师都忍不住跃跃欲试。

二、重视诗文教学要“言文并重”

本次参赛篇目都是经典古诗文,要想“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进而达成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目的,首先得读懂词句,疏通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鉴赏、品味。大多数的参赛老师都能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句的意思,进而疏通全文或全诗的意思,无论是《赤壁赋》《阿房宫赋》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还是像《登高》《锦瑟》这样的律诗也研读得很到位。如12号选手在指导学生鉴赏诗人的情感时,先引导他们理解“萧萧”“作客”“苦恨”等词的意思,由此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所以说,只有先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才能把握感情,进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在诵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当小组合作学习不但不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反而大大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时,这种合作学习就是失败的。如2号选手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简单梳理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之后,用大量的时间让小组合作朗诵诗歌,最后让全班九个小组一一展示他们的诵读结果,既不做点评,也不没有任何有效性的点拨和提升,直到下课,这样的小组合作的确值得我们思考。而第一名的选手整堂课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也没出现,照样将课上得异彩纷呈。由此我认为,那些思考有难度,且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才是最适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的。

总之,深刻的体会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下面将举办本次省优质课的目的和专家的评课内容奉献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今后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附]:

一、举办本次省优质课的目的:(发言人:厉复东)

1、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全省语文教学水平。

2、为了展示近几年来山东省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成果。

3、丰富壮大高中语文骨干教师队伍。共同探讨,共同经历,共同成长,为教师骨干队伍增添新的活力。

4、探索古诗文教学的规律。

二、专家评课:(临沂大学副教授)

(一)优点:

1、以学生为本,逐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句、情感、意象,让学生展示,尊重学生的体验,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就肯定学生的不同看法,能让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2、重视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体验。初读时,深入读时,回顾提高时,都有诵读的体现。通过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在诵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抓住诵读就是抓住了古诗文教学的根本。

3、言文并重。既注意语言学习,又注意了文学鉴赏。 语言:注音、解释语义、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理解 鉴赏:炼字、炼句、意象、情感等

4、重视教学预设或重视了对教学的整体设计。大部分教师课堂设计环节有层次,逐步推进,逻辑性强,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有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5、重视积累。绝大多数参赛教师重视对古诗文的背诵。短篇的背过全文,长篇的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或教师选取的段落或语句。

(二)缺点:

1、知识教学落实不够。

语文常识,作家作品,艺术特点有的不敢涉及。如《诗经》的“六义”,重章叠句,诗歌的题目:选第一词语作题目,豪放词的特点,辛弃疾的用典等。

2、对文本的学习不扎实。

个别老师对某些文章没有弄清楚,有些教学环节在初读字词解释后接着就进入深入学习,缺乏中间一个过渡环节:对语句的理解。如《氓》《赤壁赋》《阿房宫赋》,应该拿出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疏通文意。关注注释,但有些注释只有表层意思,应让学生深入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大体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这20节课中,大多环节能够充分。一堂课要上好,必须上得实,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真正会了,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 有些老师讲现代文,大量引用古诗词,学生思路跟上了吗?引到哪去了?不要认为优质课就搞些新花样,要扎扎实实地上,作为短诗应该逐句让学生说出来。如《赤壁赋》中最后一段关于“变与不变”的问题,“取与不取”的问题,如何能得出“旷达、人生短暂”的思想?《阿房宫赋》中写宫女可谓“多”矣还是“美”矣,从文本来看应是“多”而非“美”,第二个老师处理得好。

3、存在着新型驾空分析的倾向,把古诗文当白话文来讲,甚至比较严重。如九个组都上去展示那节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节课,没有对典故的理解。

4、部分小组讨论有形式主义嫌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认识不清楚。一般问题去讨论起作用?效率高吗?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心智活动,有价值、有难度的才去讨论。

5、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地肯定,对于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看法不澄清、不否定。允许对有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多元化解读;有些问题是有绝对答案的,就应该弄清楚,如“萧萧”,拟声词,指叶落的声音,学生说是“繁多”的意思,因为这是个复合词,指众多的落叶落下的声音。再如师问“赋”有什么特点?生答“运用夸张和华丽词藻”。实际上“赋”的特点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善用铺叙,也就是直接描绘,注重文采,用了拟人、拟物、夸张等手法。再如诵读方法的指导不明确;提问问题不明确,如《登高》,师问:“在杜甫的生活中有哪些可悲的事?”。

[再附]:

1、本次比赛选取的篇目:

《赤壁赋》《阿房宫赋》《蜀道难》《锦瑟》《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氓》

2、前六名的选手:

11号《念奴娇•赤壁怀古》 8号《锦瑟》 4号《赤壁赋》

5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9号《念奴娇•赤壁怀古》 13号《锦瑟》

马学兵(330796988) 2012-11-2 21:13:05 看来审题不够严谨,自己的感受呢?

研修孙玉杰(2522945038) 2012-11-2 22:19:07 省优质课板书简洁明了 15 乐 V悲 喜 旷达

四、板书简洁明了15 悲 喜 旷达

赤壁赋赤壁赋乐 V

推荐第5篇:评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唠叨没完,学生自然就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不是自己思维的知识,自然就得死记硬背了。所以要“授之以渔”,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子:就怕学生听不懂,讲一遍又一遍,就怕学生听漏了,讲一遍又一遍,真是难为你们了。老师们,大部分学生没有那么笨。可见,教法改变了,学法自然就改变。提到教法,全组老师都觉得集体备课很重要,它是获得好的教学方法的集散地。碰撞中能产生很多的好点子。另外,围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还讨论了很多话题:分层次教学、分层次留作业、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等等。提到威信,想到了自己。举例略。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教案--我的祖国多辽阔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国政区图。

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祖国有多大、按组准备中国政区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祖国有多大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课件出示:欣赏祖国风光图片

看祖国的地图,祖国有多大?它像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

二、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活动一:“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1、做“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先来看看要走的“路线”。(学会看图例,认识国界和海岸线。)

2、开始旅行吧!从哪里出发?(了解家乡浙江在我国的哪边,复习地图方位。

3、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祖国的最南边、最西边、最北边、最东边分别在哪)。

4、计算:沿祖国大陆的边界走完一圈,至少要花多少时间? 通过这样的计算,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活动

二、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海南地图,比较本地与海南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海南与中国的面积。

3、结合世界地图,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面积。

三、比较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一)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

1、读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一般城市等图例。

(二)模拟旅游,充分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1、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

2、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

3、汇报交流:(1)路程。(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的辽阔。)(2)温差。(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3)时差。(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四、总结升华

1、欣赏音乐《祖国有多大》。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师总结。

第二课时:拼地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拼一拼中国政区图。

二、拼地图。

1、课件出示:把中国政区图贴在硬纸板上,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剪开,对照完整的中国政区图,用剪下的硬纸板拼成一张完整的地图。

(1)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2)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3)展示汇报。 (4)学生互评。

三、观察描述。

1、结合刚才的拼图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思选择某个省份进行外形描绘,说出于其相似的物名。

2、大家相互交流,或选一些同学在班上介绍。如:云南省上方式对称的弧形,下方是一个小尖,像蝴蝶。

3、其他同学进行评论。

四、在生活中感受行政区划。

1、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周边体现行政区划的事情的资料,交流自己的发现。

2、正确写出自己家乡的地址,并说一说地址上体现出的行政区划。

3、如果没有这样的行政区划,我们的生活、工作会有哪些不便?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谈谈你的想法或建议?

3、教师总结。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教案--江山多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知道我国的主要地形、地貌、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

2、探究多样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4、知道祖国山河壮丽、秀美,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多视角欣赏自然之美,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中国地形挂图

2、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祖国就像一幅画

一、导入新课。谈话引课题。出示中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她有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板书:江山多娇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板书:五种地形齐全

②请读小资料:P5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③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④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水平面。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面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进母亲河。(板书:我们的母亲河。)

1、思考: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

2、收集资料,请你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

4、歌唱母亲河。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 ①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 ②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

③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四、小结。

祖国就像一幅色彩丰富的水彩画,13亿中国人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

五、延伸课外。

课后收集祖国风光的图片、资料,自制一个祖国旅游观光路线图,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板书: 江山多娇

祖国就像一幅画:西高东低 地形齐全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岛屿……

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第二课时 神游祖国(活动课)

一、讲我的旅游故事。

请几名同学讲一处自己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

要求:

1、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

2、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二、小组活动——“我的旅游观光梦想”。

1、展示自己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旅游路线图。在小组内介绍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

2、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

三、我会表演——小品:我是世界自然遗产。

1、学生分组,看书查资料,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以及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2、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了解它的景观特色、被保护情况,合作编小品脚本,进行排练。如扮成游客、导游、当地居民、拟人化的山水树木等……。

3、请两三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四、总结升华。

祖国有壮丽的山河,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板书:

神游祖国

我的旅游故事 我的旅游梦想

保护世界遗产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教案--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问题的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富饶是人们千百年来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2、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源,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了解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台湾问题解决,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教学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地缘、血缘关系,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前准备:师生收集与台湾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美丽的宝岛——台湾

一、激发兴趣,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在二年级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日月潭》,还记得吗?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台湾)说到台湾,你们对台湾有哪些了解呢?说说看。(生自由交流) 对,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去进一步的了解美丽的宝岛——台湾。(读题)

二、学习了解台湾。

1、台湾在哪里

教师出示祖国地图,学生从地图上找到台湾,看看与祖国哪个省最近?然后用尺量一量(两地的距离,根据比例尺算一算实际距离。) 师:台湾本来跟祖国大陆是一体的,为什么现在分开了呢?请同学们阅读58页文字,了解台湾岛的形成。

(教师补充):台湾海峡的深度,宽度。用数据说明台湾跟大陆是原来是一体的。

2、台湾的美丽与富饶

师:台湾岛是什么样儿的呢?

(1)(课件或者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欣赏富饶的台湾,美丽的台湾。 (2)学生谈看后的感受。 (3)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4)教师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对于台湾的富饶,老师应把台湾的别称一个个说出来,学生根据名字说出理由。如:米仓、东方粮库、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方盐库、兰花王国、蝴蝶王国、鱼仓等。对于台湾的美丽,老师建议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游一游台湾岛。领略台湾的“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重点游览日月潭,在游览中配上相应的图片。

(5)老师小结。

3、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人们千百年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师:我们惊叹宝岛台湾的美丽与富饶,这可是人们千百年来开发经营的结果。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指导学生看书59页)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开发台湾的故事?讲一讲。

4、画一画台湾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或设计一下未来的台湾。画好后在班上交流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根脉相连

一、激发兴趣,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台湾的美丽和他渊源的历史,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台湾,进一步去了解台湾传统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

1、了解台湾的习俗。

(1)课件展示或者图片欣赏台湾的习俗(也可看书上60页的插图) (2)交流看后的感受。

(3)师小结:闽台一水之隔,同根同源,台湾的民俗大多是从闽南传来,和祖国大陆有很多同样的传统习俗,并一直保持到现在。一年中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是两岸民众最主要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因为一年到头工作辛劳的人们,要乘春节期间好好享受一番悠闲,人们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玩好,为此台湾民众在节前忙得不亦乐乎。 ( 4)请知道的同学演一演台湾人民怎么过春节。然后大屏幕上出示教学用书资料袋中的《台湾人民过年》。

(5)你还知道台湾与大陆有哪些相同的方面?节日风俗、、饮食文化、语言文字、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等。

(6)师补充:如:速冻食品中的汤圆,快餐食品中的台湾方便面,餐馆中的台湾菜,台湾电视剧,台湾新闻节目等。

2、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

(1)了解台湾故宫博物院、孔子庙。大屏幕展示博物院和孔子庙内部结构。

(2)简单了解台湾作者写的一些书。比如:蔡志忠的漫画或者其它文学作品、青少年读物等。

三、两岸情深

师:同学们,台湾和祖国大陆虽有一峡之隔,可它隔不断我们的血脉相连,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也无法阻隔的,请读于右佐的感叹吧——(见书61页)

1、自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2、结合注释,领悟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

3、师: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心相系、脉相连,我们不仅从于又佐的感叹中感受到了这中根脉相连的亲情外,还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台湾青年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了这样深厚的情谊。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熟悉的文章。

4、师:是的,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你还有哪些类似的诗词、歌曲、故事等,让我们来唱一唱、讲一讲。

5、请班上有台湾亲戚的同学或者有台湾来大陆工作的子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台湾同胞们,我想对你说。

师: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写一段对台湾同胞的寄语。可以是小诗、一句话、一幅画、一篇日记、一封信等,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在班上展示交流。或者办一个专栏进行展示。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祖国一定要统一

一、谈话揭题。

师:从上节课大家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两岸人民是多么渴望早日团聚呀。确实,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大家只有一个宗旨:祖国一定要统一。读题——

二、学习和了解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和我们的努力。

1、学生先阅读教材62页的资料。教师结合台湾历史进行讲解。

2、小组交流学生查找的有关资料和关注近期媒体中有关台湾报道。(如台独份子搞分裂活动,我要政府的态度和声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斗争等。)

3、实践作业(课前完成):结合前两个主题的学习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份声明或者公开信。也可以写一份希望祖国和台湾早日统一的呼吁书。 4.模拟新闻节目:“两岸儿童盼统一”。

(1)一个主持人主持节目,每组找个播音员,宣读本组的呼吁书。 (2)还可以请几个小记者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随机采访。

5、教师小结: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我国政府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一定会赢得一个大团圆。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1、师:中央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逐渐从隔绝走向交流,从陌生走向熟悉。两岸人民在经济、文化、贸易、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

2、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专题节目,可接取片段观看。

3、学生交流自己通过查、问、看、访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或是图片,或是文字,或是一些物品等,如果本地有台湾到大陆的留学生,请他来讲一讲更具有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实践作业。

推荐第6篇:评课

听了树老师的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品位,一起赏析,一起感悟„„树老师的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既品味了文本的语言,也提升了语文能力,不论是理解词义还是朗读、说话都训练扎实到位,具有实效,学生学习兴致很高,乐于参与。老师把识字融于课文的阅读当中,让孩子们在具体的词、句中和生字见面,在多次的阅读中不断地熟悉他们,认识他们。识字教学不再与其他环节分离的一个板块,没有单个字型的分析,看不到我们学生识字时的枯燥乏味。遵循识字规律,借助具体的语境,在阅读中渗透识字教学,让识字与阅读在语境中共存共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树老师的课堂上,教师不在旁枝侧叶上纠缠,不逐词逐句过场,教师选准了训练点,抓住了重点词句。围绕一个中心词——“鸟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读书体会。因此,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目标明确。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而树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扎实。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是二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树老师的这堂课中,紧紧抓住鸟岛“鸟多”这个特点,在文本的语言中走了几个来回,品味文本中表现鸟多的词语。如:一群一群、陆续、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到处等词语,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词语真切体会到鸟岛上的鸟真多。实际从孩子们课堂上的朗读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把这些词汇内化,赋予了自己的理解。

《下雨啦》是一首描写春雨的儿歌,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春季吮吸雨水的植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有童趣,是识字和学习拼音的语言材料。高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有三个亮点:

1、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上课伊始,高老师让学生听下雨声,并跟着老师读:滴答滴答;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完请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由于学生能力较差,所以一遍不行,高老师又让学生听第二遍。最后让学生听《小雨沙沙》,听听还有谁也喜欢小雨呢?一个“倾”字,包含着“专心”与“主动”的含义,它是一种心、身、眼、耳统整的活动。将“倾听”置于“表达”和“交流”之前,也足见倾听的重要。“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教学目的。

2、注重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教学“雨”和“花”,高老师通过播放生动形象的多媒体以及根据笔画来帮助学生记住生字,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

3、注重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读书,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感情,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这节课高老师带领学生虽然读得较多,但是朗读的形式可以再多点,比如男女生读,表演读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悉尼歌剧院》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老师在教学中,重点抓了字词的理解和学习,教得很扎实。例如:“滨海”和“晶莹”这两个词,重点是正音。“三面临海”这个词语,老师先让学生理解“临”字,进而要求把意思放入词语中。怎么理解“相互衬托”?郑老师充分结合课文内容“(悉尼歌剧院„„与远处雄伟的悉尼大桥相互衬托„„)”借助画面,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了这个词语。

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悉尼歌剧院的美丽神奇,重点抓了描写悉尼歌剧院独特美丽外形的一句比喻句。她先让学生齐读句子,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歌剧院的美,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演示歌剧院外观之美,然后启发学生为什么歌剧院更像“白帆”,并适时点出其中隐含的意义,最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仿写。由于对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导理解到位,学生在仿写时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语言表达得到了训练,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学好语文就是要扎实地学好语言文字,学会自己感悟。因此,邵老师在整节课中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朴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整堂课教学容量很大,学生课内学习逐步向课外延伸,延伸到广阔的生活空间。提倡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味,给充分的时间去读文品句,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老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不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训练文字,更带着学生观家乡的桥独特的造型美、赏充满情趣的桥名、赏雕刻桥名的字体„„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浓浓的家乡情。

另外,老师课外收集了大量的桥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在理解知识上的片面、不深入等缺点,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读家乡的桥名时,通过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让学生理解“撷取”的意思;通过出示篆隶楷草四种字体,让学生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的含义,欣赏不同的桥名字体,感受中华书法的美妙,并积累一些描写字体美的词语;通过介绍“题扇桥”的传说,让学生聆听了桥的故事。一座桥一个桥名,一个桥名一种字体,一个桥名一个故事。学生走进了文本,内化了课文语言,真是入情入境。

听了张老师所上的《月光曲》一课的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综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推荐第7篇:评课

12月13日下午,室外寒气袭人,而世外小学的体育馆内却暖意融融。走进一看,一个大块头男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同学上课,这正是外高桥保税区中心小学的卢雷老师。 为提升本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徐汇区教育学院特请卢雷老师借世外小学

二、四年级各上一堂展示课。在堂听课的还有市、区教研员,除此许多语文教师也慕名而来,一起感受他的教学风采。

卢雷老师对二年级教学的是《只有一个儿子》一课,对四年级教学的是《扬州茶馆》一课。无论是哪一堂课,他总是笑眯眯地、充满激情地进行讲解。学生也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能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学习的热情始终饱满,讨论问题时气氛热烈。四年级的同学甚至出现一犹未尽,不想离开课堂的心情。课堂教学效果之所以那样好和卢雷老师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个人的文学素养密不可分的。在他的教学中自然地融入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在座的老师深受启发。

课间,市教研员薛峰老师进行了小结和指导,并且根据卢雷老师教学的两堂课向我们在场的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教师应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怎样读好教材。卢雷老师的课就是做到了这几点,他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以一种最佳的方式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比如在上《只有一个儿子》时,他抓住低年级读文识字这一教学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生字教学。他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自己的板书也是工整有力。与此同时,他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逐步使学生读懂课文,深入感悟,提升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教学即扎实又有内涵,恰到好处地整合了三维目标。卢雷老师和世外的学生是第一次见面,但在课堂上,他们却一点也不陌生。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他以亲和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学生沟通,既做了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在教学《扬州茶馆》一课时,他十分注重学法指导,通过读内容、品词句、想象制作过程、体会情感、感情朗读等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各类点心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品读出各自的特色。整堂课上,师生互动极为热烈。除了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外,他纠正了部分学生的朗读习惯,要求学生看着教材字字过目地朗读,要求朗读时不急不慢、读清楚。这些简短的要求给了我们在座的老师一个启示,那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要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卢雷老师的课虽然结束了,但他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他不是演员,但他拥有个人的教学艺术魅力。希望能有机会多听这样的展示课,并且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来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推荐第8篇:评课

观摩名师课堂有感

近期视频观摩了一组名师课堂,在敬叹之余,发现有几点共同之处: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已经不是个新名词。但是,课堂上老师讲授过多或是用所谓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仍然普遍。在名师的课堂上我看到的是他们尊重学生最初对文本的感受,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信心去实践取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成了很好的引导者、协作者。如袁源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孔乙己》后简介人物;徐培鸿老师让学生在听读课文时注意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张丽老师让学生在听读中思考是谁在哪儿发现月的踪迹;李凤老师在《枣核》中与学生亲切的交流,将“枣核”中的民族情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兴之所至,歌以咏之„„同学们没有公开课录像课的紧张,而是师生课堂上娓娓道来的交流,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

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张丽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月迹》,划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与同学合作读;王生福在《甜甜的泥土》中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时,要求学生挑选一个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来拍摄,以“我(们)选的是„„我(们)想这样拍„„我(们)想表现„„”的模式合作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的理解;袁源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微笑着示意学生可以讨论一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比比皆是。

三、深入独到的文本解读

李凤老师在教《枣核》时,深刻地挖掘了枣核所寄托的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情怀后,又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不易察觉的意象:“垂杨柳”,先让学生诵读有关柳的诗句,领悟在古诗文中选取“柳”的意象,是取谐音“留”的意思。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又延伸到2008残奥会9秒钟的景观烟火——杨柳依依;观音将甘露用杨柳洒向人间——解除人间苦痛,安抚寂寞心灵。从而更深地理解老友种柳的中国味道、中国文化。“枣树”枣的颜色、味道表示红火甜蜜,寄托着游子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由意象更深地挖掘文章的主旨,既指明了知识的发散领域,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其实,我们的对话教学就是与文本、作者对话,而文本中不同的人物以及环境等这些都是我们对话的对象。至于如何去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解读的深度,不是根据教材以及教师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的。

当然以文本的解读程度来评判一堂课的好坏有些不公平。文本解读要结合学生存在着的年龄、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只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最大潜能与教师引导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就应该算是成功的课。我们没有必要去面面俱到,我们也没有能力与精力去面面俱到。

一堂课,我们要看它是在什么理念的支撑下展开,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怎样去调动一切因素去解读文本,如何去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至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与深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好的课堂必然有这样一个标准,那就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前者是学生与文本的亲近,后者是生生师生的互动。

由此可见,一堂好课的要素应当包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深入独到的文本解读。

推荐第9篇:评课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评课

今天上了一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任老师课后给我进行评析,任老师认为这节课上起来有些沉闷,没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任老师提供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以竞赛的形式来上这节课,把全班分成两个组,让两组学生分别用普通算法和简便算法来算看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既好又快,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简便算法的好处,练习课时我采用了这种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推荐第10篇:评课

评课: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看教学思路设计:(1)、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否符合学生实际?(2)、教学设计是否具备新教学特点—具备独创性?(3)、教学思路、层次是否清晰?(4)教师所作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是否有很好的效果?看课堂结构安排:(1)、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2)、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效率高?

【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 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3)、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4)、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是否得当?(5)、优差生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6)教师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

4、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分析:(1)是否量体裁衣,优选活用?(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

(3)教学方法是否有改革和创新?(4)现代化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否相互呼应?(是否使用现代教学科技进行讲课)

5、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分析:(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第11篇:评课

珍珠老师

听了全国阅读课老师一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形象的思维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

开始并不直接播放梅花山美景的录像,而先进行文本对话,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构建自己头脑中的梅花山的景色,其后再观看梅花山片段录像,辅助学生进行合理地思考,将学生抽象的思维具象化,完善学生头脑中艺术世界的构建。另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进行整个教学活动,例如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播放音乐,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关注到学生美育的同时也不忽视德育。

通过朗读,播放梅花山录像(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仿佛身临其境地观赏梅花的晶莹透亮,感受梅花的清新淡雅,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从抽象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形象的思维,再现了梅花山的美景,给学生美的感受,但这时又以一首古诗为契机,引领学生体会梅花不畏寒冷,傲立风雪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将学生由对梅花外表的喜爱提升到对梅花内在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不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最后再播放音乐(电教媒体),指导学生朗读,在音乐中诠释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将自己在朗读时的所思所想说出来,在学生的回答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教师的步步设疑是学生思考的台阶,学生通过自身的朗读和自我的思考,渐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整个教学过程立足课文本身,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方式,边读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边读边联系以前所学进行思考,变机械地读字为开动脑筋地读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五、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相结合,相贯通。

不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而是有机的结合课外知识,以前所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从而也将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另外,老师丰富的教学语言也推动了教学的高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学,在思考中有所学,更好地接受知识。

第12篇:评课

评课材料

今天两位老师讲的都是绘本故事。故事的阅读教学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次很新颖的尝试。所以,在我们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集体观看了杨老师下发的国家和山东省的阅读教学示范课视频,同时,老师们都做了详细的听课记录,在观看的过程中,如果有老师对示范课的某一个环节提出异议,我们也会停下来讨论,商议无果的情况下,我们还会在网上的相关文章中找寻答案。

当然,网上找出的答案一定不是万能的,真正的备课环节开始,两位执教教师为主备教师,她们在经过前面的学习和思考后,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了自己初步的教学想法,这时,我们进行了组内集体教研,对于两位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商讨和争论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次试讲后,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拓展环节实用性不强,整堂课下来,学生多为孤军奋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较少,评价方式单一,板书不够规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方面做的不够等等,很多很多问题罗列在我们面前。所以,第二轮第三轮的集体备课和试讲就又开始了,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组的老师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摸索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在这次活动中讲出一节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现在,我就分别针对今天两位老师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陈昕老师执教的是丽声妙想绘本系列故事之一《Presents For Baby》。这是一节温馨的故事教学课。在教学中,陈老师结合自己家也有一个小baby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让学生用心灵触摸故事。整个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故事主人公逐段理解故事内容,板书的设计也对学生理解整篇故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温馨有亲和力!

张晓洁老师执教的是一个经典的英文绘本故事《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这是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英语绘本故事。课前,张老师积极收集相关资料,给孩子们呈现了一节好听,好看,好学又好玩的小学英语阅读课,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觉得更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一项是让学生完善自己的英语读书记录本,可见,我校五年级的部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培养下,已经养成了每天进行英语阅读,并书写英语读书记录的好习惯,相信能够坚持这一做法的孩子,在不断的积累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希望我校有更多的学生能在老师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下,体会阅读技巧的成功运用,享受阅读的乐趣,并带动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最终成为独立的阅读者。

第13篇:评课

《北风和小鱼》是一则有趣的童话,写的是肆虐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小鱼却不怕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弱者面对强者时毫不畏惧的情景。 王老师整堂课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语言价值,着重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老师设计了多处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后,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听到了什么,以及听了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再如:让学生观察北风向梧桐树、草地、鸟儿吹一吹,梧桐树、青草、小鸟发生变化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情景,通过看图不仅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又如:“北风气急了,它怎么想,学着北风的口吻来说一说”等等,像这样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王老师课上还有多处。可以看出,整堂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高于一般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平时王老师这样不断训练的结果。 王老师整堂课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十分善于煽情,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抓住学习重点。老师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投入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因此,整堂课上自始至终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的热情,如:一开始,由“呼呼地吹”去体会北风的凛冽,王老师不仅仅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说了自己的感受,还让学生也模仿北风的样子来吹一吹,当学生吹得不够用力时,老师引导学生“北风吹得还不够大,再大一点”,全班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力地吹一吹,很自然地体会了北风凛冽,不仅化解了难点,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北风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王老师让学生来演一演北风的样子,模仿北风的样子来说说北风的话,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再进行朗读指导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只是,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课文还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读课文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应是书声朗朗。还有,对于朗读的指导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有些地方,如“北风气急了,猛吹一口气”等处,应该不仅仅是因为读就是读,得有感情,老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试着比较一下怎样读更好。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有要领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则可引路。 评课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创见,需要一种智慧去演绎。 评课形式多样,如: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评课稿的撰写当然属于书面评议式,这种形式可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咀嚼回味课的全程,冷静地用相关的理论去审视剖析,较从容地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到位。

在正规的教学论文范畴内可能找不到评课稿的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难道不是最好的教学论文吗?起码可以避免一线教师充当某些专家的传声器的两难境地。

一、存在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呼喊声如海浪拍击,生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日趋浓烈,但在评课时,我们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忽略学生通过学习到底发展了没有,发展了多少。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更甭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有幸提到了学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之,循环往复,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难理解了。请看下面一篇评课稿:这节阅读课总体上感觉①教师教学理念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教师能着力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互动中学习;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课改的趋势;④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需要探讨的问题:①教师既要注意语文教学内容活动化有要注意做到活动内容语文化。②师生互动不要停留在表层上,要通过互动,实现师生在知识、情感、心灵上的双赢,这是深层次的问题。③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超越现有的知识,勇于创新。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评课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比较深入,但是他自始至终居高临下地站在教师角度俯视学生,评课的视角基本上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较多地存在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选择教学形式时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深度、训练广度、训练的灵活性、层次性等因素都缺乏考虑。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视野、增加信息,为创设间接的教学情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现代教学媒体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扼杀想象力。但不少教师对现代化的理念把握不很准确、不很全面,尚未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认为运用现代化媒体就是现代化了。在评课时,往往把是否运用媒体作为象征性的指标,贴上媒体标签的就加以充分肯定。

这重形式轻目标还表现在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位目标,评课时,较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外围上的因素,诸如:氛围、情感、合作,很少涉及到课文的特点体现、重难点落实、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例如:有位教师评《一株紫丁香 》教学如下:①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沉浸在动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悟师生之情。②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为后面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扮演角色的领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的机会。③在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汇报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④最后,又一次音乐响起,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声外的旁白是对这首诗最好的注释。 这样的评课稿很显然是重表象轻实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学科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这样的评课思维盛行的话,就会导致教学实践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模仿和研讨上,缺失理念的观照,缺失新课程精神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但实践中有些评课往往面面俱到,试想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肯定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感谢大家来到咱们这个外貌看起来已经不怎么时髦的校园里参加这样一场意义深远的活动,感谢大家如此真诚地聚到这里来倾听与研讨!下面,我把自己对语文综合活动课的理解以及参加这次活动展示的心得跟大家作一个汇报。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我觉得这段话是可以用来阐释语文教学的综合活动趋势的。沽名生意,语文综合活动课,要以语文为主线,综合各类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我设计的语文综合活动课《我爱读书》,以指导阅读为主线,除了上好一堂课,还延伸出了一系列活动,如“相约书城”、“诵读比赛”、“让摘录更快乐”等,目的就在于扎扎实实地引导孩子们成为爱阅读、会阅读的人。

在上课之前,我组织“相约书城”这个十分有意义的活动,目的是一举多得:一是利用良好的城市文化资源,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感受书本带来的快乐;二是推荐好书更加便利,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与家长明白三年级开始阅读哪些书更好;三是为课堂交流积累资料。上课一开始,我出示的那些照片都是在活动中拍下的,用意在于唤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出自己写的诗歌《书》,再次激发他们对书的喜爱,接着引出阅读这个主题,就顺理成章了。

指导学生摘录这个环节,体现了活动课的养成与发展的功能。这堂课里,摘录是作为辅助阅读的活动方式出现的,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在阅读中发展思维、想象、感悟等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对一边阅读一边摘录的好处认识不深,他们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浅层,比较懵懂,要摘录什么,他们的概念比较模糊,摘起来很茫然,容易带着功利性,为了完成任务而摘,为了摘成语或者摘歇后语、格言而摘,我想要学生明白的是要摘录自己有感悟的,可以引起共鸣的词与句,这样的摘录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进而使他们具备得心应手的写作能力。

最后要提到那些小书签,这是我比较得意的作为课堂激励的一个小招术,小小的书签上,那些意义深刻的话寄托着我对孩子们的期望,虽然一小片一小片剪着的时候手比较酸,但是看起来效果很好。看到孩子们想得到书签的急切表情与得到书签时的自豪神情,我真的很开心。

一堂课上完了,接下去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一切为了孩子”,我想,不管是传统的常规的语文课,还是新兴的语文综合活动课,这个教育宗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第14篇:评课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订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我的感受共有三点:

一、依托文本,抓住灵魂

老师用统领教材的“苦”这个核心的大问题来通观全文,紧扣“苦”字,住得苦、吃得苦。老师以“为民造福”为主题,引领学生感悟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和“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进行教学。

而为了突出主题,使学生能走进人物,感受李时珍为了为民造福而甘愿吃尽百般苦。张老师还善于联想

二、巧用联想,善于点拨

老师提出问题:李时珍还会吃哪些苦?让学生充分联想,教师在引导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句段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李时珍为访药材要晓行夜宿、跋山涉水的行之苦;面对住古寺不能洗澡,不能热水洗脚脸,没有安榻的住之苦;面对又破又脏的衣之苦;面对啃干粮,喝泉水的食之苦。面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思之苦。李时珍却仍然能“笑”问徒弟,李时珍的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怎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三、补充资料,烘托人物

在什么情况下补充,补充的效果课堂中老师为学生补充了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资料,让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对李时珍的高大形象,进而为感受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的精神做好铺垫。

四、学以致用,升华人物

对文章重点段的理解,张老师从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及动作这三方面着手展开,条理清晰,而且这三个方面也是写人的基本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积累,又得到技能的发展。

见笑,又多说话了

第15篇:评课

观异曲同工之妙,赏殊途同归之效

——湖北省第12届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评课 孝感市实验小学 方杨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上午好!

很荣幸能受到刘老师的委托担任数学低段评课工作,由于自身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与理解还不足,对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还不够,对课程教材的思考与挖掘还不深,说的不当、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谨代表个人观点,在此真诚地与大家沟通。

我评课的题目是《观异曲同工之妙,赏殊途同归之效》。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呢,原于上个月刚听完刘老师关于同构异构的讲座和看到课题时感受,说来14节课,其实就是7组同课异构的呈现。如刘老师所说,同,同一个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为着数学教育工作者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孩子们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异,学生之异,教者之异、教学方法手段之异。根据教师特点,各参赛地教研员及参赛学校数学团队协助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根据现场学生实际,参赛教师们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从事探索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正是有大家的共同付出,才会有近两天赛课教师们的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与其说是赛课,不如说是省数学教研室为我们创设的一个极好的研究平台,供在座全省的数学精英们互相学习、研讨、交流。

下面我从课堂中两个方面来观赏: 聚焦学生:

一、教学情境丰富多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7组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创设情境,与往相比,情境创设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目的变得明确了,重点变得突出了,内容变得更贴近实际了,思维变得有深度了。如:荆门黄莉老师执教的量一量比一比一课,教学创设魔术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魔术棒由短变长,学生依次在身边找出与之差不多的物体,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描述,找出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测量标准。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恩施谢运芝老师在教学《四边形》一课时,在黑板上摆放、移动四个磁扣,引导学生根据磁扣的位置想象图形,并画在点子图上,调动学生对原有认知经验的回忆,展开想象,感受到这些图形都是四条线段组成,初步建立四边形的表象,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十堰的陈前茜老师执教《解决问题》一课时练习拓展解决旅游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

3、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宜昌龚菊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在生活中选取的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魔方、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学生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的操作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再次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龚老师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现在我只给你们看一点点,你们能不能猜出是什么形状的?”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

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互动生成,学生经历体验、创造性地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我理解的“互动”不仅是指师生间多向、多维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强调师生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投入与交流,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7组课中,学生除接受学习外,教师都用给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过程。

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凝聚过程。“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数学现实出发,经过教师引导、自我反思,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确实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与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是一脉相承的。如:武汉市江汉区的万琦老师执教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在学习了笔算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迁移类推笔算乘法的算理,经历了乘法竖式的形成过程。总结算法时,用3×

2、23×

2、123×2引导学生体验感知: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那有千位呢、有万位呢?连续地追问,引导学生思考,顺势轻松地总结出算法。

2、让学生经历动作、映象、符号的同构过程。

在黄冈朱小龙老师上完解决问题的第一天中午我便收到了尾号是966的一位老师的短信,他

他说:有人说,如果把一勺盐放进嘴里很难咽下,但是这勺盐放进一碗汤里随这碗美味的汤喝下,就不是那么难了。朱小龙老师创设“排排队”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之间”的含义,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非常好。我的回答是同感,通过学生排队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在谁和谁之间的含义,当老师要求画图有学生将之间的四个圆圈了起来,用符号更直接地表示了对“之间”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开放的思维过程。

以往的公开课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但因为“不放心”,怕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拖延教学进度,所以设置种种铺垫,为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呈现出形式一片大好的局面,但是掩盖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差异,知识的生成大打折扣。天门市钱会娟执教二年级表内乘法《解决问题》一课,较好地把握了开放的尺度和形式,创设出能让学生开放思维、开放活动的环境,“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出2×5+3吗?”,作为练习中第三个层次,放手让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思维过程。

4、让学生经历反思推广的过程。

武汉水果湖第一小学的陈京京老师执教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时,先在分数加法计算时引导学生该用什么方法研究?(提示: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借助了图形),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并理解算理积累了经验,在学生接着研究分数减法运算时,老师又问怎样研究,学生脱口而出“借助图形”,经过再次反思巩固,后面的1-1/4便迎刃而解了。正如史宁中所说,知识的掌握、积累的经验,思维的训练三主面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小学数学教育 将转入更加注重内涵的改革深化阶段:其一,注重思考力的培养;其二,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其三,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是四基四能复合思维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思考探究、多元化地学数学 教好小学数学,是要多方思考的。在内容上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

数学成为生活数学和社会数学;在功能上应该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数学成为人文数学;在教法上应该加强学生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使数学成为做的数学和实践数学。本次7组课除了运用了以往的情景教学法、归纳演绎教学法法、模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的运用外,更突出地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这里的“数”指数学术语、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及用语言文字表现的数量信息和呈现方式;“形”不仅仅指几何图形,还包括各类图像、实物类教学资源等形象材料,以及用这些材料呈现数学信息的方式。我觉得在低年级教学中渗透数形思想犹为重要,使问题由繁化简,由抽象到具体。应城市程大欣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其一:数上构形。让学生通过涂一涂、填一填并展示操作过程,明晰算理引导学生归纳算法。天门市钱会娟执教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一课时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其二:“形”中觅“数”, 孩子们手中每人有一张座位示意图,通过合作研究,把自己的想法在座位示意图上画一画,然后根据所画的,列出算式求座位数,这样的处理通过寻找形与数关系,

学生思考探究使问题获解。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时,两位教师都将数形结合进行了充分的运用,突显了数形结合概念的本质:要看到图形,借助数看图形!要看到数,借助图形看数!把数学画出来!把事物量出来!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第16篇:高中语文兴趣导入课

高中语文兴趣导入课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第一课非常重要,既关系到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定要精心准备,一炮打响,让学生在观念上重新认识语文课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从此“死心塌地”的爱上语文。这便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第一步——甚至是一多半了。此外,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转变如山谷中的急转弯,如果不使学生懂得它们的区别,不使学生知道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不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就难以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其结果很可能就会误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语文课本,从而跳不出语文课本,跳不出语文课堂,最终学下去就是越学越不得法,越学越枯燥。所以,第一节不忙于讲新课,而主要是调动学习兴趣,讲明语文学习的理念,介绍学习方法,明确要求等等。

关于语文学习的价值、意义、重要性——对高一新生也要讲,而且要大讲特讲,因为他们在初三时因为“应试教育”已对语文产生了深深的误解甚至反感。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前所未有的好感,让他们明白:语文学习除了关乎其前途命运,更关乎其生命质量。有一种“大语文”的认识 ,树立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意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应考:不论高考怎么改革,语文也稳居榜首——永远的“三分之一”。

2、交际工具:立身处世之本,建功立业之基。过程与方法:

1、在复习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由浅入深的分析方法。

2、师生互动,共同回忆,引导学生养成勤作笔记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同学们对语文的兴趣。

2、加深大家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3、素养:文化传承、积淀,形成民族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磁核”。

4、人格形成:是精神的建筑师、心灵的守护神,生命的别名。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略)

二、自我介绍

(板书:缘)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寺院里常有一对联“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四百多名的高一新生,偏偏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就恰巧分到这一个班级里来,彼此成了同学甚至同桌,用流行语说“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分,也没有晚一秒,我们就这样相遇了……”这就是缘。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职业的极至赞美。但我一点也不喜欢,蜡烛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并且含着泪,过于悲壮。可我做

1 教师想快乐的点亮你们的一生,却不想毁灭自己,而且现代科技看来,蜡烛的光太暗了,不如日光灯亮,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惜缘)时下流行一种说法,表明关系的亲密,缘分的可贵:同过窗(同学),扛过枪(战友),下过乡(知青)。你们正好赶上了第一条,不管是你们遇到了我,还是你们彼此成为新的同学,请记住,这都是缘分,将来的生命中,你还会不会记得高中的生活,还记不记得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有个我,这很难说,生命是个变数。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岁月,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句唱词“今生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慢慢地体会,你会发现各种无穷的奥妙。

三、激发兴趣

(针对学生兴趣不浓、消积被动的学习态度,首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产生不学不行、欲罢不能的心理需求,以高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贫乏。)

1、澄清语文的概念:

①流行的几种说法:

语言和文学、听说读写、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③大语文概念:应试、应用、人格修养;文史哲不分家;语文的社会生活化

④雅和俗: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个人魅力和生活层次。

小结: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2、认识语文的魅力:为何要学好语文(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先问一下,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中国的应试教育害人不浅,但它仍是目前中国人最适用并且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所以,请大家不要恨高考,也不要怨中考。

在中学的历程里,语文——文学作品,他能通过写作者真实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历程与你交流,向你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取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你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作者的精神家园,中学里没有哪一门功课是这样的内容,在精神上为你做引领。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你不一定要踏入大学的门,可你必定要跨入社会的门,你可以不懂数理化,没有任何特长,只要领工资会签自己的名,但你不能不会做人,你可以失掉一切,但你不能失掉尊严。

希望大家在高中阶段,不要把语文看成是在应付考试,那样你会学得很吃力很疲倦,我希望大家把它当成一种欣赏,一种享受,这样你才能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小结:语文知识是有温度的,它融入了写作者深厚的生活体验以及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语文教师是在二者之间搭一座桥梁,让我们体验靠自己也许一生都无法感知或体验到的生

2 命。比如死亡,比如吸毒比如……。

语文老师只是一时的,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去体验,一个意象,一段文字,一位作家,在你最快乐,最痛苦,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它,而它又给了你温暖和欣慰,这时的文字才是你的,你才真正的理解了语文,或者文学,这时文字――已经融入你的生命中。而这种温暖与欣慰,随着你阅读范围的扩大,频率越来越高,你成长的越来越快。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成长)史。

文字是一种美丽,一种遭遇,用心灵和他相逢是一种幸福。

四、方法介绍

引言: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1、相信自己,勇敢挑战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不要去想过去,想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很差,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强调高中语文学习积累要坚持)

3、自我规范,养成习惯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强调: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

4、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五、学习要求

1、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2、大家要有钻研精神。相对大家而言,我接受教育比你们早,对于很多问题,我已经形成了我的一套看法。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的观点肯定带有我自己思想的影子。孟子说的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别人的观点、书上的既成观点,大家要自己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举例子略)

3、注意积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厚积薄发。积累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感悟。

4、具体的作业要求:

a.一个星期一篇随笔 。

b.坚持摘抄。内容比如:名言名句、诗词、优美文段、新颖的观点等等。

c.坚持作笔记,日常积累不可少。

d.每天中午练习10—15分钟字帖。

附: “学习语文十条秘笈”

1、练好语文基本功。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消灭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

2、优秀诗文勤记诵。在高中三年内,早读时要努力做到——引吭高歌式大声读,诵读讲究停顿、节奏、速度、语气、感情等,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材规定的必背诗文的基本任务,再熟读非基本篇目,在此前提下再向课外延伸,诵读一些适合中学生的名篇。动手写,用心记,勤引用。教材内要求背诵的篇章我们一律默写过关。

3、报纸杂志常翻阅。推荐《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语文报•高中版》、《作文点评报》、《作文与考试》、《读者》《中学生阅读》、《语文月刊》《小小说选刊》《杂文选刊》等等。 还可以剪报——看到有好文章就剪下来,贴在自己的语文摘抄簿里。日积月累,你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而骄傲。

4、看书买书做书虫。多逛逛书店,多进阅览室,多去图书馆,你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们应尽量买一些有收藏价值的书,丰富小书柜的藏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成语典故词典》、“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文史哲方面的书。喜欢看书、勤于思考的人,语文一定学得好!一个学期“一本书主义”: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伟人促膝长谈。让外在的视野与博大的境界引领提升个体内心的力量。我要求

4 同学们在一个学期内读完一本经典作品。第二周内将自己选择的书目报给语文课代表,期中考试时候选一节课开阅读经典交流会。第十五周上交读后感悟一篇,不少于1000字。

5、语文笔记贵坚持。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对联、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及写作技巧归纳,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这些都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在测验时候收集错题,集成“错题本”,到高三的时候就会成竹在胸!

6、课外练笔不放松。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青春的精神成长。写多了,思维就敏捷。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剧本、对联……什么都可试试。长短也可随意,每次既可写全篇,也可写片段,还可写“小说连载”式的文学作品。写作时间最好固定在某个时间段的十分钟左右,如中午饭饱之后,傍晚遐思之时,晚自习结束之前回顾一天的点点滴滴,展望明天等等。如此坚持,高考作文到时就像写日记一样思如泉涌,一两千言,一挥而就。在高一阶段,我们首先要有量的积累,养成写的习惯,我相信同学们习惯形成之后就会对自己思想情感的抒发欲罢不能的!我要求同学们每周至少完成五篇日记,每周我值班的晚上我来检查,课代表在自习前收好放在讲台上。可能有同学会说我的日记有隐情什么的,不方便老师看。可以,我只要同学们能写就好。所以如果你愿意老师分享你的生活感悟,与你交流写作方法,你就在文末标明“可阅”,否则我不会侵犯你的隐私的!

7、生活处处皆学问。跳不出语文课本,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看电视、听广播,开校会,乃至听其他人聊天,也一样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8、他山之石把玉攻。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平时就应多向身边的人请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从而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借人所长,为己所用。如果有人向你请教,你也要耐心热情地解答。《团队激励》一书中讲到“学习金字塔”是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学习效率构造而成的,听讲的学习效率是5%;阅读是10%;声音和图片是20%;示范和演示是30%;小组讨论是50%;实际演练和做中学是75%;马上运用和教别人是90%。

9、基础知识早复习。

10、课本学习贯始终。从应试的角度,语文主要是考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直接考课本内容很少。但经典篇章的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从高一起就自觉地开始复习这些知识点,而不是到了高三才复习,那么,你就会赢得主动。

六、结束语:

在我看来,语文是一门滋养生命的学科,我希望等大家走出我的课堂后,能像章士钊在《挽百里》中说的:“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不管什么时候,你们都能首先拥有一种儒雅之气,像一个“读书人”,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不与世俗同流,在如今的复杂社会迷失方向,高尚而卓越。

第17篇:高中语文说课通用

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几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的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文章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一)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我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是: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体味与把握。

(二)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本课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识;理解文中所出现的生僻词以及意义特殊的词语;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在语言,结构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能力目标: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感情和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我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品味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感情。认真体会文章的写作风格。

二、说教法:

文言文(散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篇课文,我将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知识

1 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诵读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学生的语感,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内心的思想感情,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因此,本文会采取诵读法进行教学。

讲授法: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问题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则是为了让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归纳法:从高一开始,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通假、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适用于文言文)

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课我还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把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在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朗诵,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 进入新课的学习:

首先,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谁的主要事迹。

第二步是,通过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本篇课文的语言特色。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诵读之前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出文中重点字词和知识难点,作为之后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是(文言文需要,现代文可以舍弃这一步)由小组合作,逐段疏通疏通文意。在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之后,由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讨论,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合作探索中尝试自己总结文章重点内容,进行就够分析,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请同学指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对于这些难点问题则由教师重点向学生进行讲解。)

第四步是分析课文,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在以上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读全文,划分出文章结构,把全篇文章化为几个整体部分。并归纳总结出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指出整篇文章的逻辑安排。然后我会请学生说明自己这样划分的依据,并指正存在的问题。

第五步是有重点的解说全篇课文。

第六步是,结合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思考,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七步是对新课的拓展延伸。请同学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在学完本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第三个环节是进行小结。最后对课文整体进行梳理和总结,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将本篇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合理的运用到自己平时的作文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是布置。作业则主要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找到并真正的理解本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二是要求学生背诵本篇课文中写作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三是要求学生进行下节课的预习,并比较这两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结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8篇:5高中语文说课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二)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通过写小传,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4、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5、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6、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二) 作业布置 写一则“三·一八”简讯。 板书设计

第19篇:高中语文学习起始课

《祝福》教案

高一语文免费教案

2006年2月23日12: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2、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2、如何读小说

三、基本功训练: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2)进一步锻炼学生读说写能力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小说的整体面貌:

提问:

1、什么是小说?我们应该如何读小说?

明确: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小说不同于其他叙事性的作品,它可以用各种描写、叙述方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等)

我们读小说就是要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要读情节,情节是在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读小说不仅是为了消遣、娱乐、猎奇。在课堂上读小说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学会文学鉴赏去研究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形成取决于典型环境,而小说则是通过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的。因此我们学习《祝福》就是要关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明确: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是鲁镇;典型人物是祥林嫂

(二)明确典型环境: 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

明确:发生在鲁镇。鲁镇的风貌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

提问:就读第

一、二两段,从环境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鲁镇的特点。

明确:①鲁镇这个地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旧中国到处是鲁镇,可以说鲁镇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儒:旧历年底忙着“祝福”。“祝福”是这里的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一年的好运气。

释、道:。。。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的“寿”字;还有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一旦民俗成为人民呢的生活习惯,它就会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中国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宗教的,统治者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他们只是利用宗教来愚昧老百姓。

② 封闭保守、不开化、不理解革命;如四叔大骂新党

③ 有严格的游戏规则封建礼教制度森严:恭请福神们来享用福礼的只限于男人

( 三)、明确小说中的人物:

提问: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哪些人物出现?

(注意:四叔、四婶、卫婆婆、柳妈、“我”,要将那些不属于鲁镇的人排除掉。)

(四)、通过人物关系分析祥林嫂的死因:

提问:这些人和祥林嫂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是和祥林嫂最早接触的人

明确:是有着特殊身份的“我”。(读“我”与祥林嫂的相见与对话)(第五页、第六页) 提问:

1、祥林嫂在听完“我”的答话后,心理上起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恐慌和焦虑。祥林嫂的内心是矛盾的。她既希望又不希望人死了之后有灵魂:希望有是因为可以和自己的家人见面;但又害怕自己会被锯成两段,由两个男人来争。“我”的答话非但没有消除她的疑虑,反而加深了的恐慌。

2、小说中谁与祥林嫂的接触最多? 明确:是柳妈。

3、柳妈给祥林嫂带来了什么?(读二人的对话 14页 87——100段) 明确:是恐惧和不安,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双重重创。

在二人对话的时候,祥林嫂“笑“了,这是小说中她唯一的一次笑,但给我们留下的是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无尽的思索。这笑是回忆到过去的会心的笑;是无情的显示中的含泪的笑。屠格涅夫说过:”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

4、柳妈的“善”却无意间伤害了祥林嫂。怎样评价柳妈的“善”?

明确: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不以为然,还将与她的对话传出去供大家谈笑。

柳妈的“善”实为对祥林嫂的“恶”。它不是对祥林嫂进行人身的压迫,而是对他进行心灵的伤害与摧残。她不杀生,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

5、四叔和四婶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鲁镇的其他人呢? 明确:冷漠、嘲讽、取笑。

6、讨论:祥林嫂是如何死的?

明确: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用鲁迅自己的话说:“那是一个拼命硬干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过早的离开的人世,为什么?

① 祥林嫂的本性使然。在她的骨子里封建礼教比较根深蒂固。可以说她是封建病毒的携带者。如:捐门槛

② 更多的人不自觉的将她往死路上赶。千百年来传统积淀,已无形中根治在人的思想意识中,甚至是进入了人的遗传因子。现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残余呢?有的。这更揭示了封建文化的残害性和隐蔽性。

总结:祥林嫂的死是自杀+他杀。她先是心死,然后是身死;先是灵魂死亡,然后是躯体死亡。封建礼教是一张无形的网,一条沉重的锁链,一个无底的黑洞,一点点地把祥林嫂吞噬了。

五、思维拓展:

读鲁迅《祝福》补充资料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了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就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它的母亲不忍心了,劝他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舅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么?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选自20年代初《新青年》

评: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决无仅有的一个贞烈女子的故事。封建礼教扭曲人性、摧残精神、吞噬灵魂。翻开中国的历史 ,这历史没有年代,只是写着这样的两个血淋淋的大字——吃人!祥林嫂就是这样被吃掉的。什么是理想的人生?中华民族最缺少的是什么?病根又是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如果《狂人日记》是主题曲的话,《祝福》就是它的参照本。

六、总结反馈:

看课本前祥林嫂的插图,结合所学,写一段观后感。

第20篇:高中语文说课思路

昨天考完说课,课文是《烛之武退秦师》,恰好之前看过,感恩好运。

之前在网上搜集说课稿时,有不同版本,整合了一下,提炼出自己的思路,放在这里,希望对以后考说课的同学有所帮助。 【本文的使用说明】

本文仅仅是提纲挈领地点明了说课稿的行文思路,并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加以简要说明,也列举了不同文体的处理方法和备选的教学方法,但细节不进行详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以一概全,且纲举目张,自然文思流畅。建议备考的同学多搜集不同类型课文(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文言文等)的说课稿,掌握不同文体的教学思路,借鉴成品说课稿中的语言表述,将其各就各位地套入本文所讨论的框架中来。本文与具体的说课稿好比轮廓与色彩的关系,写说课稿的你,就是要结合具体的篇目内容,完成一个简单的填色游戏。另外,作为应试策略,本文脱不了机械之嫌。以后有机会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学,一定要营造一个生动的语文课堂,沟通阳春白雪的文学舞台和下里巴人的生活现实,帮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文字,更爱生活。本文难免有不周之处,望指正。 壹、说课的含义

说课,就是说说你打算如何教课,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与之相对应,说课稿要体现出你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既有具体的实践,也要有理论的支持。在说课考试中,考生按顺序提前40分钟进入备课室,抽签决定说哪篇课文,然后进行备课。备课结束后,进行现场说课。

说课VS试讲:说课与试讲不同,说课是阐述你的教学思路,而试讲是模拟实际的教学过程。 贰、说课稿的写法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文题目是《xx》,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解说。(注意:不要介绍姓名,只说考试序号即可,保证评分公平。)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概括总结(体裁、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意义和影响)

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古代叙事散文,主要讲了„„,展现了„„,是一篇千古流传的散文佳作。

2、课文的定位与价值(本文在教材中所处位置、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本单元是古代叙事散文单元。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能力,本单元旨在进一步培养„„,提高„„。(参考每个单元首页的介绍)

3、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提高„„。(知识与能力层面)

如:掌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意义,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了解春秋时期政治局势;提高浅显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等。(过程与方法层面)

如:提高学生运用工具书进行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领会„„,陶冶„„,培养„„兴趣。(情感与态度层面)

如:感受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感受逻辑思辨的智慧之美,培养对文言阅读的兴趣和对国学经典的热爱。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类: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体悟诗中的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反复诵读,掌握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文。 (2)教学难点 诗歌类:感受诗歌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现代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和行文风格。 文言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1)诵读法:培养语感,领悟感情。

(2)讲解法:理清思路和重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问答法: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练习法:通过强化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标鼓励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结合本文的情况,我设计了“朗读-讨论-欣赏”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图片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注意】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一大重点,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最能考察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处仅罗列要点,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加以说明。建议在说每一步教学过程时,遵循“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方法)-为什么这样教(效果)”的思路,与之前提到的教学目标相呼应,体现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并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问题。

1、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背景知识介绍(由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完成,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3)诵读课文(播放录音或视频,营造氛围,感受韵律,完成注音;再由学生自由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语言之美)

(4)分组讨论(尤其适用于文言文,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5)文本整体分析(采用问答法、讲解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掌握教学重点,把握行文结构等)

(6)课文小结(总结文章内容主旨,重申教学重点和难点) (7)拓展延伸(可参考课后习题) (8)布置作业

2、板书设计

如:《烛之武退秦师》 出处:《左传》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实词、虚词、判断句等

叙事逻辑顺序:秦晋围郑 烛之武出山 烛之武说服秦伯 晋国撤军 结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注意】备课时间有所限制,一般40分钟左右,不要看着还没轮到自己应试就慢悠悠地写~~ 我的备课时间用完后,监考老师接着就把教材收上去了,然后又等了20多分钟才轮到我说课~~ 幸好老师比较好心,允许我待考时在无课本状态下继续写字~~ 各地情况不同,但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备课。

【附】《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通稿》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很有帮助,推荐,可文库搜索。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
《高中语文评课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