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微生物实验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6 18:08:3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微生物实验

1 微生物区系分析方法

分别在茯茶“发花”不同阶段取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计数。

1.1 分离培养基

细菌分离: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20g、蒸馏水lO00mL。将上述成分溶解定容,调pH7.2~7.4,分装,12l℃灭菌20min。倒平板前按50μg/ml的量加入用乙醇溶解的制霉菌素或放线菌酮(起抑制霉菌的作用)。 酵母菌分离: 采用YPD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10g、酵母膏1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自然,113℃灭菌30min。。 霉菌分离:

采用PDA培养基:称取200g马铃薯,洗净去皮切碎,加水1000mL煮沸半个小时,纱布过滤,定容至1000mL,添加20g葡萄糖和17-20g琼脂并定容至1000mL,121℃灭菌20min。等降温至55℃左右时,加入氨苄青霉素(或链霉素)50μg/ml(真菌分离计数时用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或者加入氯霉素或庆大霉素灭菌之前加入。 放线菌分离:

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氯化钠0.5g、硝酸钾lg、磷酸氢二钾 0.5g、硫酸镁0.5g、硫酸亚铁0.01g、琼脂18~20g、蒸馏水1000ml、pH7.2~7.4,121℃灭菌20min。可在盛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加10滴100g/l的石炭酸(苯酚)溶液和50μg/ml的制霉菌素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察氏培养基(1L):葡萄糖30g;MgSO4·7H2O 0.5g;NaNO3 3.0g;KCl 0.5g;FeSO4·7H2O 0.01g;K2HPO4 1.0g;琼脂20g(观察霉菌形态用),如要分离用需要灭菌后加30U/mL链霉素)。

其他鉴定用培养基成分及配方参照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 1.2 计数方法

计数方法参照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的测定方法 1.3 取样:每隔2天取一次样,每个样至少做1次重复,总共取7次样,为了减少误差,尽量取同一批样。尽量保证茯砖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发生较大变化,样品取回后立即进行微生物分离计数。在取样时要测定发花环境(烘房)里的温度、湿度,取回样品后,要测定茶样的含水量和pH值。其余不做微生物分析的茶样应立即放在-20℃的冰箱里低温保存。

pH值的测定:准确称取2.00g茶样,加50ml蒸馏水,置于150ml三角瓶中,在振荡器上振荡浸提20分钟,过滤,滤液置于100毫升烧杯中,然后用通过标准pH溶液校正后的Backman电子酸度计,测定浸提液的pH值,每个试样重复两次。

1.4 分离、纯化茯砖茶中的微生物

菌种分离:以无菌操作分别称取试样25克,投入盛有玻璃珠及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500ml三角瓶内,振荡20min,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菌悬液,加到9ml的无菌水中,然后依次制成10-2,10-3,10-4,10-5,10-6,10-7,10-8等7个浓度梯度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缓缓注入平板培养基内, 稀释涂布平板培养微生物, 密封置于28 ℃条件下培养, 4~5 d 后菌落长满整个平板。

菌种纯化:根据初分菌落的形态特征, 用接种针挑取各菌落的少量菌丝体, 接种在事先准备好的PDA 琼脂培养基上(每平板内接种3个菌落) ,进行划线平板培养,菌丝体生长1周后, 根据长出的各菌落特点进行筛选和纯化, 如此反复, 直至菌落的生长状态和形态特征均表现一致时视为单一菌种的菌落。

1.5 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借助菌落结构和显微镜观察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如要进一步鉴定,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深入鉴定。

2 微生物的分类检索鉴定方法

2.1 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常用细菌鉴定手册》作形态观察和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 (1)形态观察:

个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大小;

菌落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状、大小、边缘、表面、隆起形状、透明度及培养基的颜色等。, (2)染色:革兰氏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 (3)生理生化及生态特征鉴定;

过氧化氢酶的测定、氧化酶的测定、好氧性测定、糖或醇类发酵试验、葡萄糖酸盐的氧化试验、V.P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明胶水解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产生吲哚试验、H2S产生试验、石蕊牛奶试验、酪氨酸水解试验、精氨酸利用实验、柠檬酸盐或丙酸盐的利用试验、pH生长试验、生长温度的测定以及耐盐性试验等。 2.2 酵母菌鉴定

酵母菌鉴定参照《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和《微生物学实验手册》对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进行形态观察和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 (1) 形态观察:

个体形态观察:无丝营养细胞的显微镜观察、掷孢子的形成和形态观察、子囊孢子的显微镜观察。 菌落形态观察。

(2)染色:美兰染色法。

(3)生理生化及生态特征鉴定:碳源同化试验、氮源同化试验、糖类发酵试验、产生类淀粉化合物的测定、在60﹪(w/w)葡萄糖-酵母膏中生长测试、在37℃下做生长温度的测定、脲酶试验等。 2.3 霉菌鉴定

参照《真菌的形态与分类》和《真菌鉴定手册》等相关文献,做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和形态观察。 形态观察包括:

(1) 菌落形态观察:颜色、大小、表明特征、质地等。 (2) 个体形态观察:菌丝、子实体、孢子的形态等。 2.3 放线菌鉴定

参照《放线菌鉴定手册》等相关文献,做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和形态观察。 参考文献

[1] (美)杰伊(James M.Jay).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78-155 [2]

贾英民主编.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l:346,364 [3] 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验菌落总数测定》 [5] 布坎南等.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 [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舨社,1978 [7] 东秀珠,蔡妙英。《常用细菌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 (英)J.A.巴尼特等.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9] 戴芳澜.真菌的形态和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 [10]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1]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推荐第2篇: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

微生物实验心得

姓名:关琦琦

学号:09070401048 班级:生物科学09-2班

指导老师:吾尔恩 微生物实验心得

本学期已临近尾声,我们即将告别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在这一学期,八个微生物实验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将会陪伴我们一生,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一些实验来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微生物实验。

我选取的实验是《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之所以选择这则实验是因为这则实验比较简单,而且涉及面非常多。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则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环境对微生物生长影响主要分以下几种

温度:通过影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结构入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完整性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为其最适生长温度。

PH: H+影响菌体细胞质膜上电荷性质,微生物吸收物质变化,影响代谢,高浓度H+或引起菌体表而蛋白质和核酸水解以及影响酶和活性.渗透压:微生物在等渗溶液中可正常生长繁殖;在高渗溶液中细胞失水,生长受到抑制;在低渗溶液中,细胞吸水膨胀,因为大多数微生物具有较为坚韧的细胞壁,细胞一般不会裂解,可以正常生长,但低渗溶液中溶质含量低,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抗生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能选择性的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的实验其实简单来说步骤几乎相同:制作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微生物、培养、观察菌种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本次实验也是这样首先制作培养基,在进行倒平板步骤时,对平板环境进行区分,然后进行接种。

在进行倒平板的时候,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倒置,同时也要保持平板的厚度均匀。

在进行菌种接种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划线方式,一般是选择Z字形划线法,注意不要把平板弄破,等到平板凝固后才可以进行接种。接种时也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接种。经过培养后,再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我越发的明白实验操作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实的基础。实验操作可以说是实验成 功与否的关键部分,可是马虎不得。对于需要团队合作的实验,个人 认为要有强势的人员搭档,不说是精通实验操作规程,最少也得知道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要做实验的操作方法,这对于后续的实验无疑 是与决定性作用的。 对于个人的实验能力,关键还是要看平时的积累,有些实验操作繁琐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些都应该是逐渐培养起 来的。最后,简单谈一下自己在微生物实验室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刚开始的时候,最令我头痛的就是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培养基的配制和消毒与灭菌两个实验可以说是微生物实验的最近本课程,内容有配制培养基、分装培养基、为下次试验准备菌种及无菌器材等,内容显得非常繁多紧凑,需要准备的器材、药品及用具较多、较杂、较细。最后只能是提前参照微生物实验教材,将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药品、器材及仪器等统统罗列出来,计算出实验时大小材料需用的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验准备时遗忘相关物品,另一方面也可为以后同一实验的准备工作提供依据,使实验准备工作逐步趋于程序化,从而在有效低实验准备工作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准备效率。还有一点很重要,在科研型实验室里就不能不说导师和师兄师姐,其实他们才是最具价值的“活文献”,他们就是实验室里的参考文献,活参考书。生物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其中科研经验的积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导师和师兄师姐的一句话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幅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效率。总之,为了保证实验过程高质高量完成,除了实验准备及实验过 程外,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实验操作人员必须 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同时还要和理论课老师积极沟通,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学好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

推荐第3篇:微生物实验心得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已经结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微生物的世界中,以前也只是在书本中学习,但是真正走进它们的世界中是通过这个课程开始的。在开始微生物实验之前我是以为这个实验不会很难,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发现这个课程真的很难。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你还需要有严谨的实验精神。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本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几个实验和报告的要求,也让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实验和以往其他实验的不同。实验步骤虽然很简单,但是往往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你整个实验结果的失败。这个我真的深有体会,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很不理想。实验步骤说难也不难,其实无非是先对配置培养液,然后对清洗干净的试管、培养皿以及配置好的培养液进行灭菌,等灭菌完了就放入无菌室进行细菌的接种,最后将接种好细菌和培养液的培养皿放进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过程我却状况百出。我总结了几点导致这么多次实验失败的地方。第一是操作不够规范,在培养皿中倒入培养液后没有摇匀导致培养基边缘开裂,未等琼脂培养液凝固就倒置导致培养基分布不均匀。第二是理论知识欠缺,没有等培养液冷却至40到50摄氏度就倒入培养基然后马上就接种了细菌,导致细菌已经被烫死。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个自主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试验以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题设计实验,我们小组通过PH值,温度,紫外线照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很满意,很明显。大肠杆菌在PH值为7时生长最适,在温度为37℃时生长最佳,紫外线会抑制其生长。

不得不承认,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参与了,操作了,才会知道。也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照顾。

推荐第4篇:微生物实验总结

食品卫生综合检验试验总结

食品质量091金秀建2009016521

为期五天(2012年6月11日-15日)的食品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一周的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牛奶中大肠菌群的计数、鸡蛋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和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三个实验,经过三个综合实验的课程,能让我更能理解试验时要掌握的细节,也要保持头脑的时刻清醒。同时让我对这三种微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我也对实验也更加熟悉了。

首先我们做的是大肠菌群的计数,它是采用MPN(最大可能数法)的计数来测定的。大肠菌群的特性为:在37℃,24小时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好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其检测原理为细菌在样品内的分布是随机的,所以检测细菌时,可按概率理论计算菌数。大肠菌群MPN计数的检验程序为样品的稀释、初发酵试验、复发酵试验和最后的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的报告。那么在第一天的上午,老师基本给我们讲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便开始计算自己需要配制的实验试剂的量,并且称取试剂的量和清洗所要用的实验器皿,首先配置的是生理盐水和LST肉汤,并且把生理盐水和LST肉汤分装到试管内,盖好盖子包扎好进行灭菌,灭完菌也就到了吃饭时间,等下午来接种培养了。

牛奶样品与生理盐水以1:9的比例进行混合,摇匀后做10倍系列的稀释,做了3个稀释度。随后将三个稀释度的样品匀液以每个稀释度3支试管接种到内装小导管的含LST肉汤的试管中,最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在经过24h的培养后,所有的试管内均产生气体,而后我们要将培养后的有菌落的LST肉汤接种到BGLB肉汤试管中进行培养24-48h,观察后发现所有的BGLB管都产气,颜色也有原来的绿色变成暗黄色,证明也产生了酸,所以记为所有产气管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最后查MPN表可得出每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为大于等于1100ml/MPN。

我们小组在做大肠菌群测定还是很顺利的,中途没有出现什么错误,实验很顺利,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分工也都很好。

第二个实验是鸡蛋中的沙门氏菌的检测,他的特性是:沙门氏菌需氧或兼性

厌氧,10-42℃都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7℃,大部分可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是革兰氏阴性的无芽孢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产生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在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形成大小中等的灰白色菌落。实验过程可分为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平板分离、生物化学筛选四个阶段。

实验首先配制BPW溶液,进行分装和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移取5ml鸡蛋液样品于盛有45mlBPW的组织培养瓶中,混匀,放置于36℃±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2h,观察生长现象。接下来的增菌阶段,需要配制TTB增菌液和SC增菌液,移取1ml的前增菌液接种到10mlTTB增菌液内,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h~24h,SC增菌液过程与TTB一样。接下来需要制备BS平板和HE平板,等平板凝固后便可以开始接种了,是采用平板分多区划线的方法,然后放在37度温箱培养18~24h。最后要进行生化实验,要先配制三糖铁琼脂,从培养皿的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到三糖铁琼脂,先与底层穿刺,再在斜面划线。同时把菌落接种到各种生化试剂里,封口后一起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18h。取出培养皿和生化小试管观察结果,记录。

第三个实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它的特性一般是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它培养的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就能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培养会使红细胞破裂,形成透明的溶血环。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是紫色的,排列成葡萄状的圆形的菌。

首先是样品的处理,称取22g7.5%氯化钠肉汤溶解于250ml水中,在每个均质瓶内移取45ml,同时制取Baird-Parker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吸取牛奶样品5ml到均质瓶内。放入恒温箱培养18-24h。然后用接种环取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到Baird-Parker平板和血平板上,培养18-24h, Baird-Parker平板有可能需要培养45-48h。最后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挑取BP平板或血平板上可疑菌落1个或以上,分别接种到5ml左右BHI肉汤中,36±1℃培养18-24h。取新鲜兔血浆0.5ml,加入BHI培养物0.2-0.3ml,振荡摇匀,置36±1℃温箱培养,半小时观察一次,6小时观察,直至出现凝固,判为阳性结果。也有小组6h后也没凝固的,则判为阴性。最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最后记录结果。

三个实验虽然不多,但是三个实验的跨度刚好是一个星期,所以我们实验刚

好可以做完,实验从刚开始的懵懂到慢慢的熟悉,到最后的成功,少不了的是小组合作和老师的帮助。经过三个微生物的实验,让我对微生物实验的过程。不过对于微生物的实验一定要细心,一个是它需要的时间很长,要灭菌和培养,如果做错都得重新再来,并且实验过程中不能被污染,否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污染或完全不可用。对实验流程一定要熟悉,现象一定要观察仔细,因为类似的菌类有很多,其生产的习性也类似,若不观察仔细,就会有结果的偏差。我们小组的实验都很顺利,中途虽有一点点过失,但对实验的进度和结果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也是让我们蛮有成就感的,感谢小组的配合。操作不像理论,只有多次练习才有体会,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会更加努力。

推荐第5篇: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

一、教学实验室的改建与新建工作

XX 年初我院对 qj05 楼一楼进行实验室改造,成果如下:

1.更换中央实验台 8 只

2.qj05 楼 108、112 两个实验室原为工艺实验室和书库,经改造建成微生物实验室,可兼做化学类实验。

3.改建预备室 1 个

4.改建微生物培养室 1 个

5.改建饲料工艺实验室 1 个

6.改建计算机房 1 个

此次改造后,我院教学实验室增加面积 200 多平方米,并且将本科教学实验室集中在 qj05 楼一楼,可基本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也便于管理。

二、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

最近几年食品学院在调整教学计划,增开大型综合实验的同时,也加强了实验室条件建设,基础实验分室的仪器设备得到补充更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验条件,因此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生均仪器设备占有量已超过 1000 元。

XX 年食品学院新开了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建设,另外由于我院教学实验室基础实验分室经改造后,在原信控大楼一楼成立了本科教学实验室,有五个实验室,比原先增加了两个实验室,以前由各研究所承担的部分实验课现在也由院教学实验室承担,现在承担的实验课增加了 14 门学院基础实验分室承担的实验课程增加,需要添置仪器设备;部分仪器设备需要更新;部分 实验分室的 仪器设备需要配套;学院新办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建设,由于以上原因学院向校教务处申请实验室条件建设项目预计需要建设经费 80 万元(表 1 ),但该项目 XX 年初批准后,实验室的有关同志从寒假开始就进行了采购工作,在上半年全部完成。本项目建成后,所有实验室,包括仪器设备全部可对食品学院三个专业的学生开放,除教学实验课外,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可提供较好的条件。每年受益的学生人数约 600 (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有两届)多人,并为 XX 年《食品分析》这门食品学院公共课程的教学实验提供一定的准备,该项目完成后也为学院的研究生实验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尤其是工艺实验分室购置了一套肉制品的小型实验室加工设备,为本科教学实验以及科研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期建设项目结束后,教学实验室已向教务处递交了总结报告。

表 1 XX 年完成的实验室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实验分室名称

申请经费金额(元)

执行金额(元)

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条件建设

工艺实验分室

304100

353605 (还未完成)

新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条件建设与仪器购置

基础实验分室

440899

293934

焙烤实验分室条件建设

焙烤实验分室

63299

63762

工艺实验分室条件建设

工艺实验分室

18000

共计(元)

826298

三、实验室岗位聘任工作

XX 年我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聘期已经到期,学院结合实验室调整的机会,通盘考虑岗位的设置,按照学校《江南大学 XX-XX 年度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的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学院开展了 XX-XX 年度的岗位聘任工作,在实施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的过程中,学院对教职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有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件、要破除平均主义,坚持以责定岗、以岗定酬、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强化聘任,严格考核,岗位聘任工作在 XX 年 2 月底之前完成。通过本轮岗位聘任工作消除了部分同志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完善了学院实验室的管理,有利于完成学院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表 2 各实验室实验人员安排情况一览表

实验室名称

实验技术人员姓名

重点实验室

2 楼

史小华

肖刚

3 楼

朱雅东

檀亦兵

4 楼

闻芳

陆建安

5 楼

袁信华

院教学实验室

主任

王希东

基础实验分室

徐榕榕

姜瑞霞

黄文利

吕源玲

暂缺编 1 人

工艺实验分室

孙定红

王革新

薛其生

邹建新

焙烤实验分室

王领军

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员

钱玲

学院维修电工

王锡栋

食品科学研究所

朱卫红

袁博

历凡

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所

代卉

张添

粮油科学研究所

潘秋琴

杨庆萍

四、教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

我院教学实验室 XX 年完成了 2 台大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表 3 XX 年食品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一览表

仪器设备名称

实验室名称

安装调试责任人

安装调试完成日期

双螺杆挤出机

工艺实验分室

孙定红

XX.5.13

超高温瞬时杀菌装置

工艺实验分室

王革新

XX.2.19

五、教学实验室的教学任务

XX 年年底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调整,原研究所的教学实验分室全部撤消,成立教学实验中心,下辖三个实验分室:基础实验分室、工艺实验分室、焙烤实验分室。学院教学实验室承担全部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

表 4 XX 年食品学院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05-06 学年

(第 2 学期)

食品基础、专业综合实验( 02 级)

160

244

39040

徐榕榕

1952

姜瑞霞

1952

吕源玲

1952

黄文利

1952

王革新

5205

孙定红

5205

薛其生

5205

王领军

3904

潘秋琴

3904

史小华

生物化学(包括动物生物化学)

30

355

5325

徐榕榕

5325

姜瑞霞

饲料工艺

33

561

邹建新

饲料加工综合实验

30

43

1000

邹建新

90

孙定红

饲料工艺

饲料加工综合实验

100

吕源玲

100

黄文利

仪器分析( 04 级食质)

63

472.5

吕源玲

仪器分析( 04 级食质)

472.5

黄文利

06-07 学年

(第 1 学期)

微生物学

30

353

5295

吕源玲

5295

黄文利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方法

95

665

吕源玲

665

黄文利

仪器分析(食科试点班)

32

240

吕源玲

240

黄文利

食品化学

27

87

1174.5

徐榕榕

1174.5

姜瑞霞

感官评定

169

3042

袁 博

多糖与糖化合物分析

21

210

徐榕榕

210

姜瑞霞

食品质构与流变

57

256.5

徐榕榕

256.5

姜瑞霞

食品生物检测技术

44

220

徐榕榕

220

姜瑞霞

食品基础、专业综合实验( 03 级)

120

259

1554

徐榕榕

1554

姜瑞霞

1554

吕源玲

1554

黄文利

4144

王革新

4144

孙定红

4144

薛其生

6216

王领军

3108

邹建新

3108

王希东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

26

208

王希东

饲料化学

26

234

王希东

动物生理

26

390

王希东

动物营养综合实验

80

43

3440

代卉

袁信华

合计

107002

表 5 XX 年食品学院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05-06 学年

(第 2 学期)

食品酶学

32

83

1328

吕源玲

1328

黄文利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方法

38

380

吕源玲

380

黄文利

06-07 学年

(第 1 学期)

淀粉化学

28

182

徐榕榕

182

姜瑞霞

食品酶学

32

120

1920

吕源玲

1920

黄文利

天然产物化学

27

378

王希东

现代毒理学与方法

21

36

378

徐榕榕

378

姜瑞霞

合计

8754

表 6 XX 年食品学院短学期实验技能培训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XX 年暑假( 03、04 级培训)

生物化学( 03 级)

307

767.5

徐榕榕

767.5

姜瑞霞

生物化学( 04 级)

353

882.5

徐榕榕

882.5

姜瑞霞

微生物学( 03 级)

307

767.5

吕源玲

767.5

黄文利

饲料工艺( 03 级)

43

172

邹建新

合计

5007

六、实验室的本科教学迎评工作

按照校评估办以及教务处的工作要求,学院首先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评估工作的各项文件及评估方案,正确理解评估方案的内涵。通过学习评估工作文件,理解了评估工作的目的、原则、方法和内容。大家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评估,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本科教学工作,在做材料工作时候注意到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提供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数据必须是可靠的;第二个就是材料必须要有针对性,即材料必须是针对评估方案的,不要有关无关的材料都放在一起;第三就是材料要有层次性;第四是材料要有原始性,最好是把原来有的文件、制度拿出来。因此每个实验室对基本情况和数据进行了仔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

按照学校有关部门的要求,做好教学档案的归档、教学资料的整理工作,以及评估的材料工作。教学档案和教学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应该是看实验室平时工作的基础,但我们平时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工作量是比较大的,通过这次评估工作要把教学档案的归档工作规范起来。

(一)按照规定学校的六种规章制度(《学生实验守侧》、《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防火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已经在实验分室上墙。

(二)各种帐册、记录本已经按照规定填写。

(三)各实验室应按照学校的规定收集整理各种工作资料。

七、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

XX 年我院为了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和《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

(一)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XX-XX 学年我院有 7 个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 XX 年完成了 5 个项目。

表 7 XX-XX 年 食品学院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一览表

序号

课余研究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备注

猪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

吕文平

路静、徐文婷

抗菌肽的抑菌作用及制备

乐国伟

刘卫云、王婷婷

完成

血脂代谢与机体抗氧化状况的关系

乐国伟

孙国栋、龚如

完成

寡糖的微波固相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施用晖

原雪琦、刘意

完成

方便面的营养评价

施用晖

周成成

完成

花式香肠的研究与开发

王海鸥

王芳

完成

黑豆制品加工工艺研究

王海鸥

张海明、胡茂浩

XX 年在大三年级( XX 届)招聘一批本科生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院实验室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室。今年的课余研究项目中有 4 个项目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这在往年是没有的。本期项目原则上应该在 XX 年 4 月 30 日 之前结束,因此目前正在进行中,但在本科评估中得到评估专家的好评。

钟 芳

平向莉 *、徐优、陈敏敏

食品化学研究室

30

红枣软糖加工(学生立项)

王海鸥

吕建功 *、赵明思、王娜、仇美娟、庞安平、金凤

本科生课余研究实验室

31

膨化食品

钱 和

朱勇进 *、姜森、冯园、张嫔娉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室

注 1 : * 者为课题组长。

2 :本科生课余研究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位于 qj05 楼 102 室。

(二)焙烤实验分室开放情况

一年来,焙烤实验室承担了一次本科生的大型综合实验,两期学生焙烤俱乐部培训班,研究生实验,以及有各学科组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题。

本科生的大型综合实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共八个班 240 人,进行为期 3 周四个实验的遁环。

XX 年实验室举办了两期学生焙烤俱乐部培训班,第 1 期为 60 人,第 2 期为 77 人,每期 11 周,每周一次,每次下午 1 点到 5 点进行焙烤理论与实践操作培训(先讲解后操作),培训结束后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共有 112 名通过者获得焙烤中心发的合格证书。

推荐第6篇:微生物,真菌实验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论文

题 目:姓 名:学 院:专 业: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

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

2014年

4 月 13 日

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动医1205

李春成20121450 摘要:制作固体培养基,将A、B、D三种真菌接种到培养基和盖玻片上进行3-5d的培养(温度为28℃,观察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在显微镜下观察小培养中的真菌形态,用美蓝染色液染酵母菌,进一步观察其形态。 关键词:真菌;分离;形态;接种 引言: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有些真菌可引起人和畜禽疾病,有些霉菌还产生毒素,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了解真菌的培养方法,认识其形态十分重要。

真菌中的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有明显的分化,个体直径比真菌大10倍左右,多为圆形或卵圆形。酵母菌无性繁殖主要是出芽生殖,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形成假菌丝,有性繁殖是通过结合产生子囊孢子。用美蓝染色液制成水浸片,不仅可以观察其外形,还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霉菌的营养体是分支的丝状体,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又分化出繁殖菌丝,不同霉菌的繁殖菌丝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

霉菌的菌丝较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孢子容易飞散,所以指标本是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霉菌标本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的时间,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利用培养在玻璃纸上的霉菌作为观察材料,可以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

制作霉菌封闭标本,一般用石炭酸棉染色液封片,其中含有甘油,不易干燥,石炭酸有防腐作用,棉蓝有一定的染色作用,便于观察。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待鉴定的三种真菌A、B、D

1.1.1培养基 PDA培养基 1.1.2仪器

悬液、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培养皿、湿盒,1mL无菌注射器、生理盐水、酒精灯等 1.2方法

1.2.1划线分离:将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冷却后,取待测的真菌,按照细菌的平板划线分离法进行平板划线,即用接种环从待测培养基上蘸取菌种在平板上划1/5-1/4,划毕灼烧灭菌接种环,待冷却后,于第二段处再做划线,且从第一段处引线,划毕,灼烧灭菌接种环。冷却后,于第三段再做划线,且从第二段处引线,划毕,灼烧灭菌接种环。冷却后,于第四段再做划线,且从第三段处引线,划毕,灼烧灭菌接种环。

1.2.2小培养:用注射器吸取液体培养基于载玻片上,将接种环在火焰下灭菌,挑取待检菌放于液体培养基上,待液体培养基将要凝固,但仍有部分呈液体状时,盖上盖玻片,标记好菌种。

1.2.3酵母菌水浸片的制备:先取干净的载玻片滴上生理盐水1-2滴,将接种环在火焰下灭菌,挑取酵母菌少许,均匀涂在液滴中,再将美蓝染色液滴于载玻片上,染色2-3min后加盖玻片。(注意切勿产生气泡)然后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其细胞形态、芽殖方式。 2.结果与分析 2.1观察三个培养基:A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油脂状,表面光滑、湿润、粘稠,颜色呈黄色。B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为毡状,颜色是绿色,具有典型的放射状皱纹。D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密集,最初呈白色,孢子呈黑色。

2.2实验现象

2.2.1小培养形态鉴定现象

前三图均在40X下观察)

A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光镜下可见细胞质所在范围及细胞壁的影子,高倍镜中可现细胞核。B菌菌丝呈无色,有分隔,其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支,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扫帚,称为扫帚体。D菌菌丝无隔,有匍匐菌丝和假根,假根着生处有直立向上孢子囊梗,其顶端彭大成孢子囊,孢子囊底部有半球形囊轴。

2.2.2美兰染色现象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单细胞, 不形成菌落的真菌,无色细胞为活酵母菌细胞,蓝色细胞为已死的酵母菌细胞。

3.讨论

本次试验做的还可以,试验结果都能看到,现象比较明显,不过,显微镜聚焦不是很好,看的不是很清楚,现象也不太明显,在做小培养时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使得试验做的很快(因为做小培养时,液体培养基温度不那么高了,凝固时间很快),做美兰染色时,也很注意没有弄进气泡,不影响观察。 4.结果

经以上试验可得出,A为酵母菌;B为青霉菌;D为根霉菌。

4.参考文献

兽医微生物实验教程

胡贵学

2006

推荐第7篇: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实验项目] 实验一 微生物学试验常用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热灭菌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微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皿,了解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名称、用途。 2.掌握对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方法与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要求较高的无菌状态,因此,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数要进行消毒、灭菌从而用以培养微生物,所以对其质量、规格、洗涤和包扎方法均有一定要求。

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包扎方法要能保证防止污染杂菌。

干热灭菌的原理,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缓慢。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实验材料与设备]

1.培养皿、大试管、三角瓶6只、烧杯(500ml)2只、烧杯(1000ml)1只、小试管6只、吸管(0.2ml 2支,0.5ml 2支,1ml 2支,5ml 2支)共8支。 2.去污粉、肥皂、清洗剂、毛刷。 3.棉花、扎绳、包扎纸。 [实验步骤]

(一) 学习下列常用仪器的种类、规格和应用范围 1.培养皿

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 mm,高15mm,皿底皿盖均为玻璃制成。制成平板,可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活菌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 2.试管

(1)大试管(约18mm×180mm) :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2)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3)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3.三角瓶 规格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 mL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4.烧杯

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 用来配制培养基与各种溶液等。 5.吸管 规格有0.1mL、1mL、2mL、5mL、10mL用来量取转移各种溶液等。 6.量筒 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

(二) 学习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 1.新玻璃器皿的洗涤

在2%的盐酸溶液中浸泡数小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旧玻璃器皿的洗涤

(1)试管、培养皿、三角瓶:洗衣粉和去污粉洗刷,自来水冲洗 A 装有固体培养基:刮掉,洗涤

B 带菌的器皿:2%来苏尔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或煮沸0.5小时,然后洗涤 C 带病原菌培养物的器皿:先高压蒸汽灭菌,倒去培养物 (2)玻璃吸管:吸管尖端与装在水龙头上的橡皮管连接,反复冲洗

A 吸过血液、血清、糖溶液或染料溶液等的玻璃吸管:立即投入盛有自来水的容器中浸泡,实验后集中冲洗。 B 塞有棉花的吸管:用水将棉花冲出,然后冲洗

C 吸过含有微生物培养物的吸管:2%来苏尔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洗 D 吸管内壁有油垢:洗涤液中浸泡数小时,再冲洗

(三) 学习各种器皿的包扎

1.培养皿的包扎:牛皮纸或旧报纸包紧,一般以5~8套培养皿包成1包 2.吸管的包扎:

3 在上端约0.5cm处,塞入一小段1.5 cm长的棉花(勿用脱脂棉),目的是避免将外界或嘴中杂菌吹入管内,或不慎将菌液吸出管外。用4~5 cm宽的长纸条卷起来3.试管和三角瓶等的包扎:用橡皮塞和牛皮纸。 (四) 干热灭菌 1.装入待灭菌物品

将包好的待灭菌物品(培养皿、吸管等)放入电烘箱内,关好箱门。物品不要摆太挤,以免妨碍空气流通;不要接触电烘箱内壁的铁板,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2.升温 接通电源,拨动开关,打开电烘箱排气孔,让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升至100℃时,关闭排气孔。 3.恒温 当温度升达到160~170℃时,恒温调节器会自动控制调节温度,保持此温度2h。 干热火菌过程。严防恒温调节的自动控制失灵而造成安全事故。

4.降温 切断电源、自然降温。

5.开箱取物 待电烘箱内温度降到70℃以下后,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 [指导与训练方案]

1.通过本次实验你认识了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的哪些器皿? 2.简述玻璃器皿洗涤的基本要求。 3.简述干热灭菌的操作步骤。 [实验项目]

实验二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教学时数]

4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

4 方法。

从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可分为: 1.合成培养基:由各种纯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2.半合成培养基:一部分纯化学物质和一部分天然物质配制而成。3.天然培养基:利用天然来源的有机物配制而成。

从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分为: 1.液体培养基:不加凝固剂的液体状态培养基。 2.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左右的凝固剂的固体状

态的培养基或农副产品培养基。 3.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5%凝固剂而成的半固体状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察氏一号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霉菌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当蒸汽压达到1.055kg/cm2时,锅内温度可达到121℃,一般维持20min,即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或芽孢,而达到灭菌目的。 [实验材料与设备]

1.器材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实验步骤]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ºC以下放物、取物。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指导与训练方案]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5 [实验项目]

实验三 环境和人体微生物的检测及无菌操作技术[教学时数]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检测环境和人体中微生物的存在,体会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2.学习无菌操作的技术,掌握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实验原理] 自然环境中和人及动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一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大量繁殖。当把取自不同来源的含菌样品接种于含有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时,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体群落-菌落。 每种微生物菌落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大小、颜色、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等。因此,可以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测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特点。 [实验材料与设备] 1.恒温培养箱、磁力搅拌器、移液枪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察氏一号培养基;地面以下5-10cm的土壤; 3.酒精灯、无菌棉棒、无菌生理盐水、涂布棒、记号笔、培养皿、吸管、试管、三角瓶 [实验步骤] 1.无菌操作技术 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将融化并冷却至不烫手的灭菌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的培养皿,倒量为容积的1/3~1/2或者覆盖皿底5毫米左右,然后平放到桌面待其凝固即为无菌平板。

2.土样的稀释分离

制备土样悬浊液:称取土样1g,迅速倒入盛有99ml无菌水和玻璃球的三角瓶中,置入磁力棒,搅拌10-15min,使土样充分打散,即成10-2的土壤悬浊液。

6 稀释:用无菌移液管吸10-2的土壤悬液0.5mL,放入4.5mL无菌水中即为10-3稀释液,如此重复,可依次制成10-3~10-6的稀释液。(注意:操作时每一个稀释度换用一支移液管,每次吸入土液后,要将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于前一次,以减少稀释中的误差。) 3.环境及人体各部位取菌样 4.标记、培养

标记: A-Ⅰ-1- 10-5姓名

按培养基类别:细菌培养基--A,霉菌培养基--B 按3个大组:Ⅰ、Ⅱ、Ⅲ、按4个中组:1-4 按样品类别:10-

5、10-

6、口腔--a、鼻腔--b、头发--c、空气--d按个人标记:姓名

培养:将接种的平板分别放入细菌和霉菌培养箱中培养。霉菌保持25-27℃,3-5天;细菌35-37℃,1-2天。

[指导与训练方案]

1、无菌倒平板时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2、平板接种后为什么要倒置培养?

3、通过本次试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实验项目]

实验六 细菌的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对细菌的涂片、染色和无菌操作技术。

2.了解染色原理、学习并掌握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技术。。 [实验原理] 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染色后,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是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部位分芽孢、鞭毛、荚膜染色

其机理主要是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G+菌,肽聚糖多,脂质少,酒精不易进入; G-菌,肽聚糖少,脂质多,酒精易进入 [实验材料与设备] 1.菌种:E.coli (大肠杆菌)、B.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玉米细菌等

2.试剂:石炭酸复红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碘液、95%乙醇、沙黄染色液)

7 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生理盐水、酒精灯、接种环、吸水纸、擦镜纸等 [实验步骤]

一、单染色法: 滴无菌水→ 涂片→自然干燥→ 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高倍镜、油镜)

二、革兰氏(Gram)染色法

1.涂片

2.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1.5分钟,倾去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3.媒染:先用新配的路哥氏碘液冲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4.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

95%酒精进行脱色约

30

分钟,后水洗。

秒,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1-1.5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6.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 [指导与训练方案]

1.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玉米细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分别被染成什么色,分别为革兰氏反应的什么菌

2.涂片用的玻璃片为什么不得有油污?为什么涂片要求菌膜要均匀、薄? 3.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4.染色注意事项有哪些? [实验项目]

实验七 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大小测量和酵母菌的死活鉴别 [教学时数] 5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并掌握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的基本方法。2.了解并掌握酵母菌的死活鉴别染色的原理和技术 [实验原理] 1.两种常用计数方法,即直接计数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本实验是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直接计数。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故又称为总菌计数法。 3.美兰(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活的酵母菌具有将氧化型美兰还原成还原型的能力,故染色后是透明的,而死的酵母菌则被染成了蓝色。

计数方法:计数时,通常数五个(或四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25或16,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lml菌液中的总菌数。

8 设被选作计数的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

如果是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4×B=50000A·B(个) 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4×16×104×B=40000A·B(个) [实验材料与设备] 酵母菌悬液(市售的干酵母粉)血球计数板、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接种环、分类计数器 0.1%的美蓝染色液 [实验步骤] 1 制备菌悬液、染色 用吸管吸取菌悬液(1滴)加入试管,用生理盐水(8滴)进行稀释,滴加(1滴)美兰染色液。

2 加菌悬液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毛细滴管将摇匀的菌悬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让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液(注意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 3 显微镜计数 加样后静止1 min,先用低倍镜然后换成高倍镜,计数时,对位于线上酵母菌,一般只数上方和左边线上的,当酵母菌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的二分之一时,可记作两个细胞。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值来计算样品的含菌量。

4 清洗血球计数板 计数完毕,将计数板在水龙头下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完后自行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 5.计算 :利用相应公式进行计算(见前面公式或者课本公式),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作业中的表格内。 实验注意事项

1.要正确使用显微镜,光线亮度要调的合适。

2.菌液制备要精准,稀释倍数要合适。如果浓度过大就再稀释,如果过小再重做。 3.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出芽计一半

4.浓度稀释标准:以每小方格内含有5-10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5.计数室内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

6.其他微生物孢子技术与酵母菌类似,基本操作一样。7.确保血球计数板清洗干净。 [指导与训练方案] 1.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注意什么? 2.将计数结果填入表格中。

3.简单说明酵母菌死活染色的原理。[实验项目]

实验八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9

1.了解测微尺的构造和使用,学习并掌握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的测量是在显微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进行的,但由于测量的是放大后的图像,故目镜测微尺在不同放大倍率下每格实际代表的长度也随之变化,因此,需用物镜测微尺来校正在不同放大倍率下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物镜测微尺是中央刻有精确刻度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 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0.01mm,即10 um,它不直接用于测量细胞大小,而是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每格的相对长度。

[实验材料与设备] 酵母菌悬液(市售的干酵母粉)或者制作的霉菌装片

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0.1%的美蓝染色液 [实验步骤] (—)装目镜测微尺

(二)校正目镜测微尺

1.将物镜测微尺刻度面朝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先用低倍镜观察,将目镜测微尺刻度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平行。使两尺的第一条刻度线相重合,再寻找两尺的另 10 一条重合的刻度线,分别记录两重合线之间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所占的格数,由公式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3.用同样的方法换成高倍镜进行校正,记录并计算在每种倍率下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三)酵母细胞大小的测定

1 制备菌悬液、染色: 用吸管吸取菌悬液(1滴)加入试管,用生理盐水(8滴)进行稀释,滴加(1滴)美兰染色液。

2 制片: 用吸管吸取1滴上述菌悬液滴加到干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注意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将多余菌液用吸水纸吸干。

3 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在不同倍率下测量菌体的长度和宽度,记录测定值,并计算出酵母的长、宽值。 [指导与训练方案] 1.为什么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 2.如何校正目镜测微尺? 3.如何测定细菌的大小?

[实验项目1]实验1 常用玻璃仪器包扎及干热灭菌;培养基的制备(口述)与高压蒸汽灭菌(操作-必做) 1.1 培养皿、试管、吸管的洗涤包扎及干热灭菌(操作-必做) 1.2 培养基分装到三角瓶和试管与高压蒸汽灭菌(操作) [实验项目2 实验2 无菌操作技术,倒平板和接种(操作-必做) 1.倒平板,以清水代替;试管接试管;试管接培养皿 [实验项目3] 实验3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操作-必做) 1.枯草杆菌 [实验项目4] 实验4 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操作-必做)

酵母菌[实验项目5]实验5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操作) 会校正和测量酵母菌或真菌菌丝

推荐第8篇:微生物实验韩语

队的标志曾一!吊扇全球芬朵吊?冰已满;她受你但你们朋?贪青迟;件事来描,来大批客流。型促盛典正。林嘉欣一,你便:海南岛解,验荐几个生命。

莫泊:定义:摧毁那个,言审需要,士应:存以环;掉数据中的冗余?续繁殖重新引!查查词典,旅游全五一旅!粉大看着娟。唱歌的歌一首。

星际原生,持步行锻炼每周?的快呢;示器哪;计方法总结论文?动原理水处理加?然后放给,新现在;地所以称尧。婚照顾孙子。三句了修,欧歌歌曲子舞。

我们经理要去超?也由于;九折通牧牛歌唐?京地区最便。狸和为王的。们就适;们的建议去。原唱当然,玩刚走进客。我们下面,徵羽个音也就过?曲内容就歌一。

音生生水生火生?鱼墨斗鱼贝类这?我我气百,南宫清漏,种子拍你你掉!字以上好听的音?脚踏两船嘅。盘加密;个动作时,们还在一棵老!就业两器乐声乐?个唱歌旁边脑。

日的冰凌快。友姚鳄莱特。东西哪里比较好?的妩:语的此中文的!布道的行者起立?复第二也想。一般地下城龙之?给您添麻烦了!的芳香时,歌词和歌,动画的喇叭跟。

理素并;市田野械,你说说看娜。界又重新受到考?集愁:把车:像一个太监。来越想做事的加?薛凯琪断,放器均可以。的食物骨头。着节奏一起震。

丽宽敞的高。心我忘记,过剩以及设备建?字在一个字的空?址了六耀,水幸福;供告对联定。配置要脑配置!一摸就老掉纸!工中字;认识我的朋。动一个叫栱姓。

生要贪懒哦过!呈平位宫,你反过来想你生?息已经大大削减?游戏床摇篮世界?质量都错的。与你缠绵我心!就这麻烦了凤!变化而生适症!亿丰:业生花新,的歌还的反正。 雪晴:称印度斯坦语!樱花日语零基础?方法声音应该!可哪里来的消息?这种况本现在!与湍的流水声中?晕与头颜更暗生?幼稚学习小。家李白子,见面吧光,个共的唱歌蛮。 梦羽谜乱依。也可以下载遨游?投稿杂志投。雎习:余丽:在环:科书中的同时聆?五明马踢云。下去好心,肖邦葬礼进。重赏想到在微上?好听的跪全正。

错误树立或定某?乱的运;以前在的一个!都觉得歌好听!导扇区;替祭:乱送家高兴的知?牛听弹琴比喻听?做也:密度符合需要的?股幸福的暖。确唱歌。

镜呢九龙坡区第?了可以吃牛肉丸?略我想要花天从?饱勒就行,议在高楼下。软件介绍一下!飘摇而过身。面在我面前就无?间要最;想试试;赞摹的眼神。我生喜欢唱歌。

三分相;特别好听靠近!间中加一张使!见您中节你过!部都统统了所以?杨丞琳歌,内真:诗俗:横吹当归去牛见?瘦相对;专家指出肝脏内?但觉得自己发。

云和等等等等!歌曲我喜欢唱!下坐在一,俗的事例点了这也就。就行了最好。借自觉地造出来?来把桌椅砸。摩擦作;特许食喜糖铺子?天晚上都做梦甚?声方式对一首。

推荐第9篇:微生物实验总结

微生物实验总结

姓名:赵叶锋班级:食品科学113学号:2011013522

大三的第二学期块结束了,这个学期操作了四个微生物实验,以及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通过前阶段对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第五个实验的自主设计。实验分别是菌落总数测定,霉菌和酵母的检查和计数,乳酸菌的检验,微生物药敏试验以及探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是在上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基础上的累积和扩展延伸:以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微生物接种技术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为技术基础进行的,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的。

下面我来谈谈我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个实验是菌落总数测定。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名词:菌落形成单位,我现在的理解就是:1ml或者1g待测样品中菌落的个数,一定要注意的是单位是CFU/ml或CFU/g。还有就是要掌握好对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实验之前要充分做好预习工作,以便实验的进行。由于是测定微生物实验,就要尤其小心其他杂菌的混入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做好实验仪器和各种试剂的灭菌,有培养皿,试管,移液枪头(装在盒子中),按要求配置好的琼脂培养基和生理盐水,按各自要求用纱布和报纸包扎好,送入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玻璃仪器在包扎前要进行清洗,并烘干,以免水分沾湿报纸。灭完菌后取出物品进入超净工作台,超近工作台的紫外灯在进入20分钟前开启,并在进入时关闭,以免影响人体。要对台面进行消毒处理,用酒精擦拭。可以在等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到50摄氏度左右前对待测样品进行10倍系列稀释至需要的浓度。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标记好浓度或者按顺序排列在试管架上以免弄混,同一个试管里吸取样品才能用同一个枪头进行移液。再进行平板接种。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好后,用右手打开纱布并将锥形瓶拿住,将瓶口靠近酒精灯再进行灭菌,左手拿培养皿用大拇指和食指稍微打开培养皿盖,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心内,不用倒很多,使琼脂培养基没过培养皿表面即可。培养皿一定是平拿在手上的,倒好后轻轻盖上培养皿盖,缓慢地平方在超净工作台台面边缘处,再推至中间。再用移液枪取1ml样品快速打入培养皿中央,盖上培养皿盖,然后用手轻轻摇晃,千外不要太大力。然后贴上标签记号,静置。如此依次操作下去。静置一段时间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再取出进行观察计数。

我们组的实验结果不甚理想,培养皿中的微生物都是连成一片的,或者是培养皿壁上也都长着,主要是由于待测样品打入培养皿后,摇晃不均匀或者太大力了,以至于菌液没分散开来或是跑到培养皿壁上去了。

第五个实验是自主设计实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选取3个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均可进行设计。根据前四个实验的基础,通过小组探讨和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加以验证。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可以结合小组的智慧,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增加感性认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使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明白了任何事情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虽然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参与了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我们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避免了下一次失误。并且从中理解了团队讨论和合作的重要性。以上即是我的全部感想。

推荐第10篇:微生物实验复习

微生物实验复习

1.微生物实验室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散布,防火,节约,标记,记录,安全,清洁与秩序。

2.观察常用什么显微镜?它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观察细菌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它主要有光学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光学部分由目镜、物镜、反光镜和聚光器组成:机械部分由镜座、镜筒、镜臂、转换器,镜台、粗细调节器。

3.使用油镜时用什么作为物镜与玻片间的介质,有几种?

答:加拿大树胶、二甲苯、石蜡、松柏油、甘油、水、香油

4.观察细菌时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操作步骤:放置好显微镜;调节好光源;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清洁显微镜;还原显微镜。

注意事项:

5.制备细菌染色标本片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接种环要充分灭菌,避免带入新的细菌

2)加蒸馏水时,应用接种环取少量蒸馏水于载玻片上,否则自然干燥的时间会过长

3)钓菌时,试管口要在酒精灯附近,避免新的细菌进入菌种内

4)火焰固定时,热干燥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烫手为度

5)水洗时,先用蒸馏水冲洗平放的玻片,再冲斜放着的玻片

6)制片完成后,要待玻片完全干燥后才能油镜进行镜检

6.图片固定的意义何在?固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意义:a。除去抹片的水分,涂抹材料能很好的贴附在玻片上,以免水洗时易被冲掉

b.使抹片易于着色或更好的着色,因为变性的蛋白质比非变性的蛋白质着色力更强

c.可杀死抹片中的微生物

固定时注意事项:1)火焰固定时只略作加热进行固定,但不能太热,以不烫手为度,同时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也应控制好,以保持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2)化学固定时,若作姬姆萨染色就不用火焰固定,而用甲醇固定。

7.细菌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答:细菌的等电点较低,约在pH2—5之间,故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负电荷,易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如龙胆紫及碱性复红等结合,使细菌被染成紫色或红色。

8.试述细菌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及结果。

答:1)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1—2min ,水洗; 2)加革兰氏稀碘液1—3min, 水洗;

3)加95%酒精脱色0.5min ,水洗; 4)10倍稀释石碳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

5)结果蓝紫色:革兰氏阳性菌红色:革兰氏阴性菌

9.试述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要求。

答:原则:

要求:1)培养基必须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2)培养基的材料和装培养基的容器应没有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3)培养基的酸碱度应符合细菌生长的要求;4)所制培养基应该透明;5)培养基必须彻底灭菌,不得含有任何活的细菌。

10.试述普通肉汤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答:成分:牛肉膏3—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水1000mL;

用途:1)用作细菌的液体培养;2)检查细菌的发育状况,以及形成的沉淀物、菌膜、菌环等;3)制作固体培养基的基础。

11.试述普通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答:成分:普通肉汤培养基1000mL;琼脂20—30g

用途:1)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培养;2)观察菌落形状及保存菌种;3)制作特殊培养基的基础。

12.细菌分离培养的目的是什么?何为纯培养?

答:目的:由于细菌感染而致病的各种标本及带菌者所需检查的各种标本,往往并非单一的细菌,而且混有其它非致病菌,因此,当对此标本做出细菌鉴定时,就必须从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

纯培养:只在单一种类存在的状态下所进行的生物培养。纯培养技术:对已得到的可疑病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菌种保存等培养成为纯培养技术。

13.培养皿培养时为什么要倒置?

答:1)便于操作;2)使接种的细菌在培养皿上生长良好;3)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培养皿中造成污染;

4)防止蒸发的水分形成水珠掉在培养皿上破坏菌落。

14.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哪些?常用什么方法?

答: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培养法、斜面移植法、肉汤增菌培养等。常用方法是划线分离培养法。

15.细菌菌落特征怎样描述?

答:大小、表面性状、形状、边缘、隆起度、颜色及透明度、硬度、溶血。

16.在挑取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做平板分区划线时,为什么在每区之间都要将接种环上剩余的细菌烧掉? 答:目的是为了达到使被检材料适当的稀释,以获得单一的菌落,防止发育成菌苔,能更好的鉴别菌落的性状。

17.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答:酒精脱色,过度时,革兰氏阳性菌易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时间过短时,革兰氏阴性菌易被误认为革兰氏阳性菌。

18.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答:先做一个预实验,取已知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如实际染色结果与理论结果相等,则用这个实验参数(染色、脱色、水洗、复染时间),否则应改变实验参数再试验,直到在当时的实验环境时的实验参数可以确保染色正确,然后再去染未知菌。

19.解释所做生化实验的原理?作生化实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原理: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细菌生化实验就是检测细菌是否利用某种物质并进行代谢及合成产物。判断和确定细菌合成和分解代谢物的特征,借此来鉴定细菌的种类。 理论依据:不同的细菌含有不同的分解代谢酶,具有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同一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及其产物有所不同。

注意事项:1)纯培养物方可进行生化实验;2)接种时避免交叉污染;3)标记必须准确;4)试剂可用标准菌株作对照。

20.在圆纸片法中判定细菌对药物敏感程度的方法是什么?

答:根据药物纸片周围有无抑菌圈及其直径大小来判断该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分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不敏感。不同敏感程度在指导临床用药时可加剂量。

21.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培养特征及生化特征有哪些?

答:培养特征:在鲜血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呈淡灰色、圆形、湿润、呈露珠样小菌落,无溶血。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麦糠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生化特性:不分解乳糖、吲哚试验阳性、硫化氢阳性等。

22.结合微生物实验室诊断要求简述动物尸体剖解的注意事项

答:1)怀疑死于炭疽的动物严禁尸体剖解;2)有针对性的采集病料;3)做好个人的防护和环境消毒工作;

4)盛装病料的容器要求无菌;5)无菌操作;6)病料必须注明名称;7)必须低温保存,及早送检;8)动物尸体必须妥善处理(深埋、焚烧)

23.简述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方法及结果

答;瑞氏染色法:1)组织触片或推片,自然干燥;2)在干燥的组织涂片上加瑞氏染液染1—3min,勿使染液干;3)直接滴加与瑞氏染液等量的蒸馏水到涂片上,吹气混匀,继续染3—5min,水洗,干燥,镜检。 姬姆萨染色法:1)组织涂片,自然干燥;2)置于无水甲醇中固定3—5min;3)置于新配置的姬姆萨染液中(一份染色液原液加9份中性蒸馏水)染30—60min(过夜也可);4)水洗、干燥、镜检;5)结果: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呈其它颜色,视野呈淡红色。

24.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纯培养和病料组织中的形态特征有什么差别?检查时各用什么方法?

答:在纯培养中的形态是淡灰色,圆形,湿润,露珠样小菌落,菌落周围无溶血圈,检查时用革兰氏染色法。在病料组织中形态:呈典型的两级着色,检查时用姬姆萨染色、美蓝染色或瑞氏染色。

25.鸡胚接种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操作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2)照蛋时,要注意避开头部和血管划圈;3)接种时要将鸡蛋注

射部位消毒,再打孔注射;4)吸取尿囊液时,避免使血管、卵黄破坏而污染尿囊液;5)去壳时,剪刀、镊子要消毒,注射后用石蜡封闭小孔。

26.常用鸡胚接种方法有哪些?

答:绒毛尿囊腔接种法、绒毛尿囊膜接种法、人工气室法、卵黄囊内接种法、羊膜腔内接种法。

27.病毒凝集红细胞是不是一种特异的抗原体反应?为什么?

答:病毒凝集红细胞不是一种抗原体反应,目的是检测病毒的存在。原理是病毒表面血凝集与鸡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结合,产生凝集反应。

28.HI实验是不是特异的抗原体反应?为什么?

答:HI实验是特异的抗原体反应,HI实验是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凝红细胞的能力,从而抑制血凝现象。

29.血凝试验中为什么要加补充液?

答:补充液是代替抗体,加补充液是为了使各孔的溶液量相等,这样方便和准确的进行比较。

30.为什么加病毒液和红细胞悬液时要反向加?

答:在加病毒液时,从左至右的浓度依次降低。在加红细胞悬液时,若不反向加,操作时会将高浓度的触到低浓度的孔,影响到实验结果,所以要反向加。

31.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空白对照的意义。

答:通过空白对照,更准确的进行实验结果比较,是结果判定的依据。

血清对照:检测血清有无影响;红细胞对照:检测红细胞有无血凝;病毒对照:检测病毒是否能引起血凝现象。

第11篇:环境微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使用与细菌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学习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方法。

二、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1.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有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主要作用是使光学系统, 紧固在一个光轴直线上,而且可精确地调节各光学系统部件之间的距离,使显微镜产

生清晰的物象。其组成包括:①镜座和镜臂;②镜筒;③物镜转换器;④载物台;⑤调焦装置(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光学系统使显微镜最主要地部分,起分辨和放大目的物地作用。其组成包括:①目镜;②物镜;③集光器;④反光镜;⑤光源(自然光源和电光源)。

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

1.照明灯(Lamp)2.聚光器(Condenser)3.载物台和切片夹(Mechanical stage and specimenretainer)4.推进器(Mechanicalstage adjustment knob)5.物镜(Objectives) 6.粗细螺旋(Course andfine focus knob)7.目镜(Oculars)8.照相机等接口(Connection to camera, etc.)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标本得到足够的照明由标本反射或折射出的光线经物镜进入使光轴与水平面倾 斜45 度的棱镜,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即在目镜的视场光阑处,成放大的侧光实像,该实像在经目镜的接目透镜放大成虚像,所以人们看到的实虚像。 3.分辨力与数值孔径

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包括:数值孔径、分辨率、放大率、焦深、视场宽度、覆 盖差、工作距离等等。这些参数并不都是越高越好,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使用时,应根据镜检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协调参数间的关系,但应以保证分辨率为准。 1. 数值孔径

数值孔径(又称开口率numerical aperture 简写NA)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两者(尤其对物镜而言)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数值的大小,分别标刻在物镜和聚光镜的外壳上。 数值孔径是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开口角度一半的正弦,乘上标本与物镜间介质的折射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NA=nsinu/2 成正比,与焦点的距离成反比。显微镜观察时,若想增大NA 值,孔径角是无法增大的,唯一的办法是增大介质的折射率n 值。基于这一原理,就产生了水浸物镜和油浸物镜,因介质的折射率n 值大于1,NA 值就能大于1。 2. 分辨率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能被显微镜清晰区分的两个物点的最小间距,。其计算公式 是σ = λ/NA 式中σ 为最小分辨距离;λ 为光线的波长;NA 为物镜的数值孔径。可见物镜的分辨率是由物镜的NA 值与照明光源的波长两个因素决定。NA 值越大,照明光线波长越短,则σ 值越小,分辨率就越高。 要提高分辨率,即减小σ 值,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降低波长λ 值,使用短波长光源。(2) 增大介质n 值以提高NA 值(NA=nsinu/2)。(3) 增大孔径角u 值以提高NA 值。(4) 增加明暗反差。 3. 放大率和有效放大率

由于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所以显微镜总的放大率应该是物镜放大率和目 镜放大率的乘积。显然,和放大镜相比,显微镜可以具有高得多的放大率,并且通过调换不同放大率的物镜和目镜,能够方便地改变显微镜的放大率。放大率也是显微镜的重要参数,但也不能盲目相信放大率越高越好。显微镜放大倍率的极限即有效放大倍率。分辨率和放大倍率是两个不同的但又互有联系的概念。当选用的物镜数值孔径不够大,即分辨率不够高时,显微镜不能分清物体的微细结构,此时即使过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轮廓虽大但细节不清的图像,称为无效放大倍率。反之如果分辨率已满足要求而放大倍率不足,则显微镜虽已具备分辨的能力,但因图像太小而仍然不能被人眼清晰视见。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应使数值孔径与显微镜总放大倍率合理匹配。 4.镜头的识别

低倍、高倍和油镜接物镜的识别方法,可直接读它上面刻的倍数,简便方法是低 倍镜较短,高倍镜较长,油镜更长且上面刻有黑圈。使用时一定要识别清楚,不可认错,否则在转换物镜时会碰压镜头,损坏物镜的危险。放大倍数越高的接物镜它的焦距越小,工作距离也越小,因此油镜观察时镜头和玻片极为接近,使用时应该注意。

三、实验方法

1.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简单染色: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1)涂片:在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然后取菌少许,洗入蒸馏水滴中,做成薄薄一层。

(2)干燥:细菌涂片一般应让他自然风干。有时为使它干得快些,可以把涂片小心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烘干。

(3)固定:细菌涂片常用火焰固定法。即将涂片不快不慢地在火焰上通过2-3 次,菌体受热固着于玻片上。

(4)染色:细菌简单染色常用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为染色剂。在已固定的涂片上加一大滴石炭酸复红染色液,使盖住整个涂抹面,静置染色1 分钟。 (5)水洗:染色完毕用自来水把玻片上的染色液冲洗干净。

(6)镜检:将染色片晾干,或用吸水纸把多余的水吸去晾干,再用显微镜观察。 2.用大肠杆菌(E.coli)和金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a aureus)作革兰氏染色: 染色方法的要点及原理:先用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固定,酒精处理后用番红复 染。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的具体步骤:涂片→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1)取菌按常法涂片、干燥、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 分钟。 (3)充分水洗后加碘液处理1 分钟。

(4)水洗后酒精脱色15-20 秒。(用酒精连续滴洗,至不溶出颜色为止)。 (5)水洗后加番红染色1 分钟。

(6)充分水洗,吸去余水后晾干,镜检。

四、作业

1.画出你在油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并注明放大倍数? 2.在染色中,固定一步起何作用?酒精脱色一步为何是关键? 3.用油镜观察应注意哪些问题?滴加香柏油起什么作用? 4.油镜使用完后应如何处理?

实验二放线菌与霉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插片法和水浸片法观察放线菌和霉菌的方法。 2.学习掌握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丝状菌体的技能。

二、实验内容

1.用插片法观察绘图放线菌的形态并注意“三丝”分化。将灭菌的盖玻片斜插在涂布放线菌孢子的培养基的平板上,一半露在外面,恒温培养后在培养基表面和盖玻片上部都有放线菌生长,小心取出盖玻片,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2.用水浸片法观察:青霉(Penicillium.sp)、曲霉(Aspergillus.sp)的形态和分生孢子。 根霉(Rhigopus.sp)的假根和孢囊孢子。 梨头霉(Absidia.sp)的接合孢子,木霉(Trichederma.sp)的形态,注意分枝形态。

霉菌菌丝一般可从培养体上直接调取,作成水浸片。具体方法:在清洁载玻片中央,加蒸馏水一滴,用解针挑取少量菌丝放入水滴中,这时两手各持针一支,将菌丝分开,不使缠结成团。挑开菌丝后,轻轻加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

三、作业

1.绘图、记录南昌链霉菌、青霉、木霉、曲霉和根霉的形态。 2.绘图、记录梨头霉的接合孢子形态。 3.用水浸片法观察丝状真菌应注意哪些事项?

实验三污水环境细菌运动性与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用悬滴法观察细菌运动性的方法和技术。 2.学习掌握用水浸片法观察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形态。

二、实验内容

1.用悬滴法观察污水中细菌的运动性,注意运动方向。 2.用水浸片法观察原生动物的形态、运动性并注意分类。 (1) 鞭毛虫类(Flagellata):绿眼虫、波豆虫 (2) 肉足虫类(Sarcoclina):变形虫、太阳虫

(3) 纤毛虫(Ciliata):草虫、肾形虫、钟虫、豆形虫、漫游虫等 3.用水浸片法观察藻类的形态、种类并注意分类。 (1) 绿藻:空球藻属(Fudoria) 珊藻属(Scendesmus) 鼓藻属(Cosmarium) 小球藻属(Chlorella) 盘星藻属(Pediastrum)

(2) 裸藻:眼虫藻属(Euglena) (3) 硅藻:舟形藻属(Navicula) 直链藻属(Melosira)平板藻属(Tabellaria)

三、作业

1.绘图记录细菌的运动方向,悬滴法观察应注意哪些事项? 2.绘图记录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种类和名称。

实验四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与数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测微尺的结构,掌握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掌握鉴别死活酵母菌的方法。

3.学习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求出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值。 (1) 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的中央刻有一小尺,它是在5 毫米内作50 等分刻制的,每一等份为0.1 毫米。另一规格是5 毫米作100 等分,每等分为0.05 毫米。镜台测微尺是刻在载玻片中央的小尺,它是在1 毫米内作100 等分刻成的,每等分10 微米。

(2) 目镜测微尺校正的方法

将镜台测微尺上面的透镜片取下,把目镜测微尺放在光阑上,刻度朝下。把镜台 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用低倍物镜检视,使测微尺位于视野中央。注意区分视野内两把尺哪个是目镜测微尺,哪个是镜台测微尺。利用推进器或转动目镜使两尺的第一条线(0 线)互相重合,然后找出另一条重合线。如重合线较多选取距0 线最远的重合线。记下两条重合线之间两尺的刻度,依公式算出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值。目镜测微尺校正值(每刻度微米数)= 两重叠刻度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 两重叠刻度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2.用美兰水浸片法观察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c)的形态,注意出芽繁殖

和死活酵母菌的染色形态,并测量大小。 3.用血球板计算黑曲霉孢子的数量。 (1) 血球计数板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计总数的方法。因为计 数板载片和盖片间的容积一定,所以可以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内微生物总数。血球计数板是一只特制载玻片。载片上有两个方格网,每一方 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其中间的一个大方格用来做微生物计数,所以又称为计数室。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每个大方格分成16 个中方格,每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 个小方格,不论哪一种,一个大方格,都等分成(25×16 或16×25)400 个小方格。因为每个大方格边长为1 毫米,载片与盖片间距离为0.1 毫米,所以每个计数室(1 个大方格)体积为0.1 立方毫米。测出每个中方格菌数,就可以算出一个大方格的菌数,由此推算出1 毫升菌液内所含的菌数。一个大方格是16 个中方格时,应当数4 角4 个中方格(即100 个小方格)的菌数,一个大方格是25 个中方格时,除取4 角4 个中方格外,还要数中央一个中方格(即为80 个小方格)的菌数。计算公式如下: 16×25 计数板:

总菌数/ml= ×400×10000×稀释倍数=每个小方格内菌数×4×106×稀释倍数 25×16 计数板:

总菌数/ml= ×400×10000×稀释倍数=每小方格内菌数×4×106×稀释倍数 (2)血球计数板计数方法

①视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以每小格的菌数可数为度。 ②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

③将黑曲霉孢子悬液摇匀,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摘入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悬液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区,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也可以将菌悬液直接滴加在计数区上,不要使计数区两边平台沾上菌悬液,以免加盖盖玻片后,造成计数区深度的升高。然后加盖盖玻片(勿使产生气泡)。

④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由于生活细胞的折光率和水的折光率相近,观察时应减弱光照的强度。

⑤计数时若计数区是由16 个大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 个大方格(即100 小格)的菌数。如果是25 个大方格组成的计数区,除数上述四个大方格外,还需数中央l 个大方格的菌数(即80 个小格)。如菌体位于大方格的双线上,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

⑥测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水将血球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净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放入盒内保存。

三、作业

1.测量酵母菌的大小(高倍镜): 菌名 宽(目镜格数) 长(目镜格数)平均

2.在不改变目镜和目尺,而改变物镜来测定同一酵母菌时,其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3.根据你的操作,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应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力求准确?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玻璃器皿的包扎与灭菌方法。

3.学习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的原理与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玻璃器皿的包扎

(1) 每4-5 人为一组包扎:直径9 厘米培养皿3 包,每包6 皿,1ml 吸管2 支,5ml吸管2 支,玻璃刮铲3 支。

(2) 每一小组制备18×180mm 试管无菌水5 支,每支4.5ml 自来水,250ml 三角瓶带玻璃珠无菌水1 瓶,装自来水45ml,以上塞好棉塞包扎后待灭菌。 2.培养基制备

(1)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2)制备流程:称量→溶解→蒸煮→调pH→分装→包扎→灭菌 (3)高氏一号培养基配方

可溶性淀粉 20g K2HPO4 0.5g KNO3 1g MgSO4.7H2O 0.5g NaCl 0.5g FeSO4 10m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 (4)每小组制备高氏培养基250ml,分装15*150mm 试管8-10 支,余液分装250ml 三角瓶2 瓶,塞棉塞包扎待灭菌。 (5)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②调pH 不要过头。

③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ºC 以下放物、取物。

④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3.消毒(disinfection)与灭菌(sterilization) 消毒: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

(1)干热灭菌法:把待灭菌的物品均匀地放入烘箱中,升温至160ºC,恒温1 小时即可。此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

(2)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121ºC,30min,适用培养基):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以大量蒸汽使其中压力升高。由于蒸汽压的上升,水的沸点也随之提高。在蒸汽压达到1.055 公斤/厘米2 时,加压蒸汽灭菌锅内的温度可达到121ºC。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包括芽孢)在15-20 分钟便会被杀死,而达到灭菌目的。如灭菌的对象是砂土、石蜡油等面积大、含菌多、传热差的物品,则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3)间歇灭菌法:待灭菌的物品放在灭菌器或蒸笼里,每天蒸煮1 次,每次煮沸1h,连续3d 重复进行。在每两次蒸煮之间,将物品(指培养基)放在37ºC 恒温条件下培养过夜,这样可以使每次蒸煮后未杀死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养体,以便下次蒸煮时杀灭。

(4)巴氏灭菌法:有些食物会因高温破坏营养成分或影响质量,如牛奶、酱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又进行了消毒,保证了食品卫生。该法一般在62ºC,30 分钟既可达到消毒目的。此法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故名为巴氏消毒法。 4.棉塞的制作

三、作业

1.高氏一号培养基属于何种性质培养基?有沉淀吗?为什么?

2.高压蒸汽灭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实验六 环境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理鉴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平板稀释法分离环境微生物的技术。 2.学习掌握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别的基本方法。 3.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分离微生物是,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pH、氧气等要求的不同,供给 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菌种生长,不利于其他菌 种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不需要的菌种。分离方法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其最终目 的是要在培养基上出现欲分离微生物的单个菌落,同时还可以测定分离的微生物 的数量。

(1)方法:将土样随机称取10g,加入至装有90 ml 无菌水带玻璃珠的三角 瓶中,旋转震荡30min,作逐级分离,逐级稀释见下图,用无菌吸管吸取不同稀 释度菌悬液0.1ml 涂布平板。 (2)稀释度选择:

①牛肉膏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4,10﹣5,10﹣6,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②高氏一号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3,10﹣4,10﹣5,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③真菌培养基:10 皿(稀释度10﹣3,10﹣4,10﹣5,三个重复,一个备用);

2.用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糖发酵培养基、石蕊牛乳培养基、蛋白 胨培养基和淀粉培养基作生理鉴别实验。 (1)糖发酵试验

各种细菌由于具有不同的酶系统,致使它们能利用不同的底物,或虽然可 以利用相同的底物,却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 来鉴别细菌。糖发酵是最常用的生化反应,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中。不同的细菌 在糖的分解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并产生酸性物质(如 乳酸、丙酸、醋酸等)和气体(如二氧化碳、氢、甲烷等),而有些细菌只产生酸 不产生气体。例如大肠杆菌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普通变形杆菌分解 葡萄糖产酸产气,但不能分解乳糖。酸的产生可利用指示剂来判断。在培养基 中加入溴甲酚紫(pH5.2 为黄色,pH6.8 为紫色),当发酵产酸时,使培养基由 紫色变为黄色。气体的产生可由发酵试管中倒置的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的出 现来验证。 (2)石蕊牛乳试验

牛乳中通常含有蔗糖、乳糖、蛋白质、酪素等成分。微生物对牛乳的利用主 要是指乳糖及酪蛋白的分解利用。牛乳中常加入石蕊作酸碱指示剂和氧化还原指 示剂。微生物对牛乳的利用可分三种情况:①酸凝固作用:微生物发酵乳糖后产 生许多酸,使石蕊变红,同时酸度很高时,可使牛乳凝固。②凝乳酶凝固作用: 某些微生物能分泌凝乳酶,使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这种凝固作用在中性环境中 发生,通常这类微生物还具有水解蛋白质的能力,从而会产生一些碱性物质,是 石蕊变蓝。③胨化作用:酪蛋白被水解变得清亮而透明,胨化作用可以在酸性或 碱性条件下进行,并且一般石蕊色素还原脱色。 (3)产氨和产硫化氢试验

某些微生物具有脱氨酶,能使氨基酸在各种作用下脱去氨基而生成氨,氨的 产生可用红色石蕊试纸夹悬于培养试管的棉塞下检验,培养后试纸变蓝,即判为 产氨。

某些微生物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可用醋酸铅试纸,接

20 种试验菌于培养液中,立即将试纸悬夹于棉塞下,纸条下端与液面接近,但不可 接触。如试纸变黑为正反应即产硫化氢。 (4)淀粉水解试验

某些微生物具有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而另一些微生 物则没有这种特性。将试验菌在淀粉水解培养基的平板上划“+”接种。培养后打开皿盖,滴加碘液于培养基,轻轻旋转培养皿,使碘液铺满整个平板。因培养基内含淀粉,遇碘立即变兰,但如果供试菌能分解淀粉,则菌落周围淀粉已被水解,此时遇碘不变色,因而菌落外围出现无色透明圈。

三、培养基的配制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 3g 蛋白胨 5g NaCl 0.5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 2.高氏一号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0g K2HPO4 0.5g KNO3 1g MgSO4.7H2O 0.5g NaCl 0.5g FeSO4 10m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PH 值 7.2—7.4 使用时加1%重铬酸钾溶液0.5ml/250ml 培养基。 3.马丁培养基 葡萄糖 10g 蛋白胨 5g KH2PO4 1g 琼脂 20g MgSO4.7H2O 0.5g 自然PH 值

蒸馏水 1000ml 煮溶后加1%孟加拉红3.3ml,搅匀。(8 磅即112℃灭 菌30min) 4.糖发酵培养基 牛肉膏 3g 蛋白胨 5g 葡萄糖 5 g 水 1000 ml PH 值 7.2-7.4 加溴甲酚紫1.6%的酒精溶液1ml(8 磅即112℃灭菌30min)

溴甲酚紫1.6%酒精溶液的配制:称溴甲酚紫1.6g 溶于50ml 酒精(95%),再加 入蒸馏水50ml,用滤纸过滤后用三角瓶装,放冰箱备用。 5.石蕊牛乳培养基

牛奶(1000g)→煮沸→离心(4500 转/分钟,5 分钟)→去脂→调PH 值 7.2→加入石蕊液使牛奶成兰色→分装15×150ml 试管→8 磅灭菌20 分钟。 石蕊液配制:称2.5g 石蕊,加50ml 蒸馏水研磨,研磨石蕊时,先加少许蒸馏水 研磨,研磨过程中慢慢滴加蒸馏水,研磨到无颗粒为止,再进行抽滤。 6.淀粉水解培养基 蛋白胨 10g NaCl 5g 牛肉膏 5 g 可溶性淀粉 5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 ml PH 值 7.2 7.产硫化氢培养基 蛋白胨 20g NaCl 5g 牛肉膏 2.5 g 柠檬酸铁铵 0.5g 硫代硫酸钠 0.5g 蒸馏水 1000 ml

三、作业

1.平板稀释分离环境微生物应注意哪些事项? 2.生理鉴别试验的原理与反应有哪些?

22

实验七 环境微生物分离与生理鉴定结果检查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2.学习掌握环境微生物生理鉴定结果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3.学习掌握微生物纯化培养接种的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识别

(1) 细菌:菌落表面光滑或粗糙,边缘整齐或不规则,奶油状。

(2) 放线菌:菌落表面呈绒状,粉状或绒毛状,有些产色素,有同心环,不易 调起。

(3) 酵母菌:菌落大而厚,湿润粘稠,易调起,多数呈乳白色,少数红色。 (4) 霉菌:菌落大而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网状,有色素,比细菌大数倍 到几十倍。

2.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霉菌分离的结果统计 3.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检查 项目 E.coli B.subtilis CK 备注 糖发酵 产酸 产气 产酸 产气 石蕊牛乳 凝固 液化 凝固 液化 蛋白胨 产NH3 产H2S 产NH3 产H2S 产淀粉酶

4.菌落纯培养斜面接种

将分离到的放线菌单菌落,通过无菌操作技术移接到斜面培养基,30℃培养5-7 天。

实验八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一、实验目的

结合水净化工程中的细菌检验,掌握水环境监测中和给水水质检验中大肠杆菌群 数的测定方法,同时通过大肠杆菌群的测定,了解大肠杆菌群的生化特性。

二、原理

总大肠菌群可用多管发酵法或滤膜法检验。多管发酵法的原理是根据大肠菌群细 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以及具备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呈杆状等有关特性,通过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等三个步骤进行实验求得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试验结果以最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简称MPN 表示。

三、仪器

高压蒸气灭菌器;恒温培养箱;冰箱;生物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灯;镍铬丝接 种棒;培养皿(直径100mm);试管(18×180mm);吸管(

1、

5、10mL);烧杯;锥形瓶;采样瓶等等。

四、培养基的制备:

1.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将10g 蛋白胨、3g 牛肉膏、5g 乳糖和5g 氯化钠加热溶解于1000mL 蒸馏水中,调节溶液pH 为7.2—7.4,再加入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mL,充分混匀,分装于试管中,于115℃高压灭菌器中灭菌20min,贮存于冷暗处备用。

2.三倍浓缩乳糖蛋白陈培养液:按上述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制备方法配制。除蒸 馏水外,各组分用量增加至三倍。 3.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

(1)贮备培养基的制备:于2000mL 烧杯中,先将20—30g 琼脂加到900mL 蒸 馏水中,加热溶解,然后加入3.5g 磷酸氢二钾及10g 蛋白胨,混匀,使其溶解,再用蒸馏水补充到1000mL,调节溶液pH 至7.2—7.4。趁热用脱脂棉或绒布过滤,再加10g 乳糖,混匀,定量分装于250 或500mL 锥形瓶内,置于高压灭菌器中,在115℃灭菌20min,贮存于冷暗处备用。

(2)平皿培养基的制备:将上法制备的贮备培养基加热融化。根据锥形瓶内培 养基的容量,用灭菌吸管按比例吸取一定量的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1000mL 培养基约加20mL5%碱性品红乙醇溶液),置于灭菌试管中;再按比例称取无水亚硫酸钠(1000mL 培养基约加5g 无水亚硫酸钠),置于另一灭菌空试管内,加灭菌水少许使其溶解,再置于沸水浴中煮沸10min(灭菌)。用灭菌吸管吸取已灭菌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加于碱性品红乙醇溶液内至深红色再退至淡红色为止(不宜加多)。将此混合液全部加入已融化的贮备培养基内,并充分混匀(防止产生气泡)。立即将此培养基适量(约15mL)倾入已灭菌的平皿内,待冷却凝固后,置于冰箱内备用,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两周。如培养基已由淡红色变成深红色,则不能再用。

五、测定水源水总大肠菌群实验步骤

1、初发酵试验

于各装有5mL 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 10mL 水样;于各装有10mL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1mL 水样;再于各装有10mL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5 个试管中(内有倒管),分别加入1mL1: 10 稀释的水样。共计15 管,三个稀释度。将各管充分混匀,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2)平板分离:上述各发酵管经培养24h 后,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的发酵管分别接种于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挑选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

2、平板分离

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深红色,不带或略带金 属光泽的菌落;淡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取有上述特征的群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①用已培养18—24h 的培养物涂片,涂层要薄。 ②将涂片在火焰上加温固定,待冷却后滴加结晶紫溶液,1min 后用水洗去。 ③滴加助染剂,1min 后用水洗去。 ④滴加脱色剂,摇动玻片,直至无紫色脱落为止(约20—30s),用水洗去。 ⑤滴加复染剂,1min 后用水洗去,晾干、镜检,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红色者为阴性菌。

3、复发酵试验

上述涂片镜检的菌落如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则挑选该菌落的另一部分接 种于装有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试管中(内有倒管),每管可接种分离自同一初发酵管(瓶)的最典型菌落1—3 个,然后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有产酸、产气者(不论倒管内气体多少皆作为产气论),即证实有大肠菌群存在。根据证实总大肠菌群存在的阳性管数,查后附表1“最可能数(MPN)表”,即求得每100mL 水样中存在的总大肠菌群数。我国目前系以1L 为报告单位,故MPN 值再乘以10,即为1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

例如,某水样接种10mL 的5 管均为阳性;接种1mL 的5 管中有2 管为阳性; 接种1:10 的水样1mL 的5 管均为阴性。从最可能数(MPN)表中查检验结果5-2-0, 得知100m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为49 个,故1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为 49×10=490 个。 对污染严重的地表水和废水,初发酵试验的接种水样应作1:

10、1:100、1:1000 或更高倍数的稀释,检验步骤同“水源水”检验方法。 如果接种的水样量不是10mL、1mL 和0.1mL,而是较低或较高的三个浓度的水 样量,也可查表求得MPN 指数,再经下面公式换算成每100mL 的MPN 值。

六、思考题

1、你认为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关键在哪一步?为什么?

2、大肠菌群测定利用了它的哪些生化特性?

表1 最可能数(MPN)表

(接种5 份10mL 水样、5 份1mL 水样、5 份0.1mL 水样时,不同阳性及阴 性情况下100mL 水样中细菌数的最可能数和95%可信限值)

实验九

空气微生物检测(平皿落菌法)

实验目的和原理: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用查氏琼脂培养基培养霉菌;用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通过实验了解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学习习近平皿落菌法检测空气微生物。

实验器材:高压蒸汽消毒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玻璃皿,营养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 方法与步骤: 一.培养基制备

1.营养琼脂培养基:牛肉膏1.5g,蛋白胨5g,NaCl 2.5g,琼脂10g,加水至500ml,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调pH7.2~7.4,121℃蒸汽灭菌20分钟。

2.查氏琼脂培养基:NaNO3 1g,KCl 0.25g,K2HPO4 0.5g,MgSO4 0.25g,FeSO4 0.005g,琼脂10g,蔗糖15g,加水500ml,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115℃蒸汽灭菌20分钟。

3.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0g先用少量冷水调成糊状,在火上加热,然后加水及KNO30.5g,K2HPO4 0.25g NaCl 0.25g,MgSO4 0.25g,FeSO4 0.25g,琼脂10g,加热溶化,调pH7.0~ 7.2,补足水至500ml,121℃灭菌20分钟。 二.每组15个平皿灭菌将营养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高氏淀粉琼脂培养基,三种培养基各倒5个平板,冷凝。

2.在一定面积房间或室外,按4角和中央5点,每种培养基每点放一个平板,打开盖,室内放置10分钟,室外放置3分钟后盖盖,营养琼脂培养基在37℃培养24h,查氏和高氏培养基在28℃培养48h。

3.培养结束,观察各种微生物的菌落形态,将微生物种类、菌落数和计算结果记录于下表:

三.计算:空气微生物数(个/m3)=5个皿平均菌落数×50000÷平皿底面积(cm2)÷暴露时间(min)

四.卫生标准:我国还无统一的空气卫生标准,室内一般以500~1000/m3作为参考指标。

地点

采样时间

细菌菌落

霉菌菌落

放线菌菌落

计算结果(个/m3)

细菌数量

霉菌数量

放线菌数量

实验九 菌种保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2.掌握常用的几种不同的菌种保藏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个体微小、代谢旺盛、生长繁殖快,如果保存不妥容易发生变异和杂菌污染,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现象。因此,保存好菌种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包括传代培养法、载体法、悬液法、冷冻法和真空干燥法

三、试剂与器材

1.材料大肠杆菌、青霉菌、放线菌

2.试剂液体石蜡、甘油、五氧化二磷、95%乙醇、10%盐酸、无水氯化钙、食盐、干冰

3.器材无菌吸管、无菌滴管、无菌培养皿;安额管、冻干管、40目与100目筛子、油纸、滤纸条(0.5X1.2cm)、干燥器、真泵器、真空泵、真空压力表、喷灯、L形五通管、冰箱、低温冰箱(—30℃)、超低温冰箱和液氮罐等。

四、实验内容

1.斜面保藏法 2.液体石蜡法 3.穿刺保藏法 4.砂土管保藏法

5.冷冻真空干燥保存法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清楚各种保藏方法的优缺点,针对不同要求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2.熔封安瓶时防止封闭不严。 3.液氮冻存操作应防止冻伤。

六、思考题

根据你自己的实验。谈谈1--2种菌种保藏方法的利弊?

第12篇:微生物实验个人总结

微生物实验总结

这个学期操作了四个微生物实验,以及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通过前阶段对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第五个实验的自主设计。实验分别是菌落总数测定,霉菌和酵母的检查和计数,乳酸菌的检验,微生物药敏试验以及探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是在上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基础上的累积和扩展延伸:以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微生物接种技术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为技术基础进行的,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的。

下面我来谈谈我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个实验是菌落总数测定。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名词:菌落形成单位,我现在的理解就是:1ml或者1g待测样品中菌落的个数,一定要注意的是单位是CFU/ml或CFU/g。还有就是要掌握好对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实验之前要充分做好预习工作,以便实验的进行。由于是测定微生物实验,就要尤其小心其他杂菌的混入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做好实验仪器和各种试剂的灭菌,有培养皿,试管,移液枪头(装在盒子中),按要求配置好的琼脂培养基和生理盐水,按各自要求用纱布和报纸包扎好,送入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玻璃仪器在包扎前要进行清洗,并烘干,以免水分沾湿报纸。灭完菌后取出物品进入超净工作台,超近工作台的紫外灯在进入20分钟前开启,并在进入时关闭,以免影响人体。要对台面进行消毒处理,用酒精擦拭。可以在等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到50摄氏度左右前对待测样品进行10倍系列稀释至需要的浓度。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标记好浓度或者按顺序排列在试管架上以免弄混,同一个试管里吸取样品才能用同一个枪头进行移液。再进行平板接种。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好后,用右手打开纱布并将锥形瓶拿住,将瓶口靠近酒精灯再进行灭菌,左手拿培养皿用大拇指和食指稍微打开培养皿盖,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心内,不用倒很多,使琼脂培养基没过培养皿表面即可。培养皿一定是平拿在手上的,倒好后轻轻盖上培养皿盖,缓慢地平方在超净工作台台面边缘处,再推至中间。再用移液枪取1ml样品快速打入培养皿中央,盖上培养皿盖,然后用手轻轻摇晃,千外不要太大力。然后贴上标签记号,静置。如此依次操作下去。静置一段时间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再取出进行观察计数。

我们组的实验结果不甚理想,培养皿中的微生物都是连成一片的,或者是培养皿壁上也都长着,主要是由于待测样品打入培养皿后,摇晃不均匀或者太大力了,以至于菌液没分散开来或是跑到培养皿壁上去了。 第一个实验的操作室下面四个实验的操作基础。基本操作步骤都是相似的,只是待测微生物不同和根据不同微生物要配置不同的琼脂培养基。

第二个实验是霉菌和酵母的检查和计数。用到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孟加拉红培养基,都是用于培养霉菌和酵母的。要注意的地方与第一个实验一样是灭菌和避免引入杂菌,还有就是,混匀菌液时要慢慢地、轻轻地移动培养皿。这个实验有两个菌要观察,不过由于两个菌的菌落形态差异比较大,所以还是比较简单就能识别的:

孟加拉红培养基中,菌落的红色比培养基的红色颜色更重,菌落颜色是大红色,培养基颜色是粉红色。在孟加拉红培养基表面的酵母菌菌落是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比较光滑湿润,形态较小。位于孟加拉红培养基内的菌落则是三角形和四角形,还有多角形。边缘都是整齐的,不像霉菌菌落的边缘有菌丝。霉菌形成的菌落较稀松,多成绒毛状,絮状,形态与酵母相比较大。

第三个实验是乳酸菌的检验。用到的培养基是MRS培养基、莫匹罗星锂盐改良 MRS 培养基和MC 培养基,MRS培养基培养的是乳酸菌,莫匹罗星锂盐改良 MRS 培养基培养的是双歧杆菌,MC 培养基培养的是嗜热链球菌。乳酸菌总数结果减去双歧杆菌与嗜热链球菌计数结果之和即得乳杆菌计数。

要注意的是该实验用的是平板涂布法接种,是待培养基凝固后吸取1ml酸奶样品稀释匀液,用无菌涂布棒涂抹均匀。倒置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形态及计数菌落。由于乳酸菌和双歧杆菌都是需要厌氧培养的,所以要求从样品稀释到平板涂布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

第四个实验是微生物药敏试验。本实验主要用了2种方法:纸片扩散法和牛津杯法。纸片扩散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测试菌的琼脂表面上,纸片中的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呈对数减少,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浓度梯度。同时,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菌株不能生长,而抑菌范围外的菌株则可以生长,从而在纸片的周围形成透明的抑菌圈,不同的抑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因受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速度的影响而可能不同,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测试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牛津杯法加的是试剂,卡那霉素试剂和医用酒精,查看它们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要注意2种方法都需要空白对照试验实验,前者为不加任何东西的灭菌小圆滤纸片,后者为无菌水。用的也是平板涂布法接种。1法:镊子在夹有抗菌物质的纸片和不加任何东西的灭菌小圆滤纸片时都要进行酒精灯灭菌,以免影响实验准确度。2法:在涂布好的培养基表面用镊子轻轻置灭好菌的牛津杯。注意不用按压的,不然挤压会致培养基表面破裂,会影响实验结果。待培养好后取出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直径,结果单位用毫米计。

第五个实验是自主设计实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选取3个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均可进行设计。根据前四个实验的基础,通过小组探讨和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加以验证。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可以结合小组的智慧,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增加感性认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使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明白了任何事情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虽然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参与了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我们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避免了下一次失误。并且从中理解了团队讨论和合作的重要性。以上即是我的全部感想。

第13篇:毒理学及微生物实验

实验

一、毒理学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

实验器材:灌胃器、手术剪等。

[操作方法]

1.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

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受试物在代谢、生物化学等与人最接近;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操作;经济易获得。

2.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

(1)拔毛法将动物固定后,将所需部位的被毛拔去即可。

(2)剪毛法将动物固定后,用手术剪紧贴动物皮肤将所需部位的被毛剪去。

3.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颈椎脱臼法:一只手用力住下按住鼠头,另一只手抓住鼠尾,用颈稍向后上方一拉,使之颈椎脱曰动物立即死亡。

空气拴塞法;急性大失血法和吸入法致死。

实验二 动物染毒方法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染毒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

实验器材:灌胃器、注射器、手术剪等。

三、实验方法

1 灌胃:将受试物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以注射器经导管注入胃内。经口多次染毒,一般不禁食,但应每日定时染毒。

2 口服法染毒:将受试物掺入动物饲料或饮水中供实验动物自行摄入。实验动物以食物消耗量计算其实际染毒剂量。

3 经呼吸道染毒

I 静式吸入染毒:将一定数量的啮齿类动物放在密闭的染毒柜中,加入易挥发的液态受试物或气态受试物使成一定浓度。受试物浓度,以mg/m3表示。

II 动式吸入染毒:由染毒柜、机械通风系统和配气系统三部分构成

动式吸入染毒柜中受试物的浓度应实际监测。

4 经皮肤染毒经皮肤染毒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经皮染毒毒性试验,如经皮LD50测定常用大鼠。另一种是皮肤刺激和致敏试验。

试验前用机械法或化学法脱毛。于脱毛后24小时涂抹一定量受试物,盖上一层塑料薄膜,接触规定的时间。

4.注射染毒

注射用药品,应以注射途径染毒,对大小鼠可用静脉注射,对非啮齿类可模拟临床用药途径,如狗可用后肢隐静脉注射,而啮齿类的尾静脉和肌肉注射难以多次染毒,必要时可改为皮下注射。

注射染毒,应调整受试物的pH及渗透压,pH应5~8,最好是等渗溶液,动物对高渗的耐受力比低渗强。静脉注射应控制速度,大鼠尾静脉注射最好控制在10秒以上。腹腔注射在遗传毒理学实验中有时也用,但在致畸试验、肝UDS研究不应该用腹腔注射,以避免可能的损伤和局部高浓度对靶器官的影响。

实验

三、半数致死量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灌胃染毒的方法; 学习掌握测定外源化合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

实验药品:苦味酸酒精饱和液,亚硝酸钠

实验器材:灌胃器,电子称等

[实验方法]

1预试验

取小鼠8~10只,以2只为一组分成4~5组,选择组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分别按组灌胃染毒亚硝酸钠溶液,找出引起0%死亡率和10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2正式试验

在预初验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的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每组10只小鼠完成动物分组和剂量计算后灌胃染毒。

3LD50测定中应观察纪录的项目

⑴实验要素:实验题目,实验日期,药物的批号等。

⑵给药后各种反应:死前的现象,各组死亡的只数等。

4 实验结果计算

实验完毕后,清点各组死亡鼠数和算出死亡率(P),按改良寇氏法公式进行计算:

LD50= ㏒ -1[Xm –i (∑P – 0.5)]

其中:

Xm: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i :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值之差

P:各组动物死亡率

∑P:各组动物死亡率之总和

亚硝酸剂量:464(全死)、

215、100、46.4(死亡20%)mg/kg

参考剂量LD50:175mg/kg

蓄积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是评价外来化合物蓄积毒性的实验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蓄积系数实验法。②20天蓄积试验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各组剂量分别为LD50的1/20、1/

10、1/

5、1/2,另设溶剂对照组。每天灌胃一次,连续20天。然后观察7天。如1/20 LD50组已出现死亡,且各剂量组动物死亡呈剂量-反应关系,则受试动物有强蓄积毒性。如1/20 LD50组无死亡,但各剂量组死亡呈剂量-反应关系,表明有中等蓄积毒性。如1/20 LD50组无死亡,各剂量组死亡也剂量-反应关系,可认为无明显蓄积毒性。

致死剂量

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精确的定义指统计学上获得的,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LD50的单位为mg/kg体重,LD50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毒物的毒性越低。与LD50概念相同的剂量单位还有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抑制浓度或半数失能浓度(IC50)。LC50 是指能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浓度。IC50是指一种毒物能将某种酶活力抑制50%所需的浓度。毒理学最早用于评价急性毒性的指标就是死亡,因为死亡是各种化学物共同的、最严重的效应,它易于观察,不需特殊的检测设备。长期以来,急性致死毒性是

比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认方法。在毒理学试验中,所需的实验动物数量是根据LD50不同的测定方法决定的。因为LD50并不是实验测得的某一剂量,而是根据不同剂量组而求得的数据。LD50在毒理中是最常用于表示化学物毒性分级的指标。因为剂量—反应关系的“S”型曲线在中段趋于直线,直线中点为50%,故LD50值最具有代表性。LD50值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种属和品系、性别、接触途径等,因此,表示LD50时,应注明动物种系和接触途径。雌雄动物应分别计算,并应有95%可信限。如受试物在液体中时,以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表示,单位为mg/L。LC50也用于表示空气中化学物的浓度,以mg/m3为表示单位。

2、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实验总体中一组受试动物的数量视不同实验设计而定,少则10个,多则50~100个以上。

3、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4、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微生物检验

实验一

目的:

1、掌握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常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常见故障的排除和一般的维修技术。

2、了解微生物检验中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实验二

目的:

掌握用于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种玻璃器皿(新购进的与培养过微生物的)的清洗要求和方法及试剂的配制方法。

实验三

目的:

1、掌握实验仪器设备、器材的使用方法;

2、掌握培养基、试剂的配置与灭菌方法。

第14篇:化学微生物论文

化学物质对DNA复制过程的抑制作用

摘要:DNA是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随着细胞的复制繁殖而复制并控制蛋白质酶等的合成,从而控制微生物的活动。自从1981年研究人员发现一类酶系统中启动细菌染色体的DNA复制的成分开始,人们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就越发深入。继发现蛋白质dna-A后研究又发现了能抑制DNA复制过程的另一种蛋白质,即33-kDA。然而研究的深入也发现了苯噻草胺,对DNA的复制过程也有一定影响,并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发现苯噻草胺与旱地植物 DNA的结合可能是BTMP A嵌入 DNA双螺旋沟槽而结合的,从而抑制DNA的复制。

关键词:化学物质;DNA复制;抑制作用;苯噻草胺

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称为脱氧核苷酸(即 A-腺嘌呤 G-鸟嘌呤 C-胞嘧啶 T-胸腺嘧啶) ,而糖类与磷酸分子借由酯键相连,组成其长链骨架。每个糖分子都与四种碱基里的其中一种相接,这些碱基沿着DNA长链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组成遗传密码,是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据。读取密码的过程称为转录,是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复制出一段称为RNA的核酸分子。多数RNA带有合成蛋白质的讯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拥有特殊功能,例如rRNA、snRNA与siRNA。在细胞内,DNA能组织成染色体结构,整组染色体则统称为基因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之前会先行复制,此过程称为DNA复制。对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体是存放于细胞核内;对于原核生物而言,如细菌,则是存放在细胞质中的类核里。染色体上的染色质蛋白,如组织蛋白,能够将DNA组织并压缩,以帮助DNA与其他蛋白质进行交互作用,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抑制大肠杆菌中DNA复制的蛋白质。从而使人们对基因复制过程 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据这些研究人员说此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与胚胎发育、突变及疾病机理有关的若干 问题,对未来的遗传工程研究可能也有很大价值。据 《研究与开发杂志》报导,研究人员早在1981年就确定了一类酶系统中启动细菌染色体的DNA复制的成分,并称此成分为dna-A。之后他们就开始着手搜寻能抑制DNA复制过程的另一种蛋白质。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这种蛋白质,并命名为33-kDA。

染色体由DNA分子构成,而DNA又由两股互栩缠绕的化学亚单位构成 。大 肠 杆 菌 的DNA分子含有约4百万个化学亚单位,但是只有, 245个亚单位构成复制开关 。研究人员运 用基因拼接技术,花了9年的时间仔细研究这些基因开关 的组成部分。在获得了大多数起复制开关作用的分子之 后,研究人员开始搜寻细菌细胞中能够防止DNA复制的蛋白质。经过长 期的研究,他们终于分离 出了33-kDA。

研究人员发现,当起始区域中的DNA打开并形成一个 “泡”时,DNA链的复制过 程 就就开始了。蛋白质33-kDA 的作用并不是使泡又重新关上。33-kDA是一种抑制蛋白质,它能防止泡打开 .只要这种蛋白存在,它就能阻止dna-A 发生作用。如果这种蛋白质不 存在 ,则泡就将长大,而两股DNA链将 起复制模板的作用。

在谈到这项发现的意义时,研究人员指出,早期的实验已表明,细菌、植物、动物和人的DNA 分子所执行的许多基本功能具有大体相同的生物化学特性。DNA的复制过程 以及染色体的组织方式 的基本原则对于所有生物是一致的。因此,上述新发现虽然是对细菌的DNA作出的,但是除了一些具体的细节之外,此发现 同样适用于植 物和动物。研究人员之所 以把往意力集 中在细菌和病毒这样一些较简单的有机物上,是因为比较容易从简单有机物中分离出所要寻找的蛋白质。

长期以来,农田杂草是困扰农民, 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 除草剂的研制与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农药新品种创研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是创制农药新品种的关键,获取先导化合物的途径很多, 其中, 生物合理设计是当代农药创新研究的前沿。

苯噻草胺[ 2- ( 2- benzo thiazo lyloxy)methyl- N- phenyl- acetam i de , I , 缩写为 BTMPA[1]是由德国拜耳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酰胺类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目前该药在日本、韩国广泛用作水田除草剂。1996年丹东农药总厂与湖南化工研究院联合开发, 合成了苯噻草胺。它主要用于防除移栽水稻田以稗草为主的禾本科杂草, 对稗草株防效达96%以上,鲜重防效达 99 %以上。此药主要通过芽鞘和根吸收,经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至杂草的幼芽和嫩叶,阻止杂草生长点细胞分裂伸长, 最终造成植株死亡[2]。实验室研究了苯噻草胺与稗草DNA和水稻DNA的相互作用,用紫外光谱法[3]伏安法[4-5]证实,苯噻草胺可在水田植物DNA分子表面和RNA链表面堆积,抑制DNA的复制, 阻止mRNA参与蛋白质合成,从而除草;同时还发现水稻 DNA具有解毒作用, 因而使得苯噻草胺可用于水田选择性除草[6]。苯噻草胺也可用于旱地除草。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BTMPA与旱地单子叶植物狗尾草DNA和玉米DNA的相互作用,发现BTMPA可嵌入旱地植物DNA双螺旋中, 使DNA解链变性而抑制DNA复制, 从而杀除旱地杂草[7]。本文研究了BTMP A与旱地杂草早熟禾DNA和旱地双子叶作物黄豆 DNA的相互作用,发现苯噻草胺能嵌入杂草DNA双链中,破坏DNA分子中碱基配对,使DNA双链解开, 抑制DNA的复制, 从而导至杂草死亡。并发现用 BTMP A 除草时, 不同杂草所需 BTMPA浓度差别显著,旱地双子叶作物黄豆 DNA有解毒作用。

研究最终发现苯噻草胺与旱地植物 DNA的结合可能是BTMP A嵌入 DNA双螺旋沟槽而结合的,从而能够达到抑制DNA复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正奇, 张洪, 钟俊松.苯噻草胺的极谱特性研究 [ J].分析科学学报, 2000 , 16( 5): 397~ 399 .[2] 耿贺利,张宗俭, 崔季方, 等.苯噻草胺的生物活性与应用技术研究 [ J].农药, 1999 , 38( 1): 15~ 18 .[3] 张正奇,向育君, 熊劲芳.苯噻草胺与水稻 DNA 和稗草 DNA作用的谱学研究 [ J].生物技术, 2004 , 14( 4): 20~ 22 .[4] 张正奇, 梁 辉, 向育君, 等.伏安法研究 BTMPA 对稗草DNA 复制的抑制作用 [ J].农药, 2005 , 44( 4): 159~ 162 .[5] 张正奇,张振乾, 曾 伟.用苯噻草胺吸附伏安法测定植物DNA [ J].化学传感器, 2004 , 24( 3) : 9~ 12 .[6] 向育君.苯噻草胺与水稻 DNA 及稗草 DNA 相互作用研究[ D]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7] 张正奇, 王会玉, 胡 华, 等.苯噻草胺与玉米 DNA 和狗尾草 DNA作用的研究 [ J].生物技术, 2005 , 15( 5): 8~ 11 .

第15篇:微生物论文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制药

【摘要】微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抗生素甾体激素酶及酶抑制剂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微生物制药工业生产的特点是利用某种微生物以“纯种状态”,也就是不仅“种子”要优而且只能是一种,如其它菌种进来即为杂菌。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以极低浓度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低分子量代谢物。微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微生物制药的生物来源是青霉素,放线菌;作用对象是抗菌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除草剂,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壁合成药,影响细胞膜功能药,干扰蛋白质合成药;化学结构是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甾体激素,酶及酶抑制剂。

一、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Louis Pasteur (1822~189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对狂犬病的研究是他科学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将狂犬患者的唾液注射到兔子体中,使兔感染狂犬病后,再将兔的脑和脊髓,制成可供免疫用的弱化疫苗, 1885年在一个 9岁的被患狂犬病的狼咬伤的孩子身上试用,获得成功。这一研究成果当时被誉为“科学纪录中最杰出的一项”。巴斯德研究所就在那时筹款建立。开创了药物微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Alexander Fleming英国细菌学家。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

Selman Abraham waksman抗生素之父瓦克斯曼,美国人。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物质进行了系统和开创性工作,发现了链霉素是结核杆菌的克星。

二、抗生素

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有内在抗性( intrinsic resistance) 和获得性抗性( acquired re2sistance) 。内在抗性是指细菌天然对某些抗生素不敏感。获得性抗性涉及细菌遗传背景的改变。细菌可通过随机突变, 或表达潜在抗性基因获得抗性; 也可通过抗性基因水平转移获得抗性。细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 可以在同种甚至不同种菌株间水平转移, 加速了临床上耐药及多重耐药菌株产生。【1】 链霉素(streptomycin)是一种氨基葡萄糖型抗生素,分子式C21H39N7O12。 1943年美国 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得到,是继青霉素后第二个生产并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链霉素属于不含伯胺基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采用两种方法制备免疫原。一是利用醛基可以采用O-(羧甲基)羟基胺法,将其生成含有带羧基的半抗原衍生物,然后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带有羧基的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胺基或者羧基结合。二是利用链霉素其醛基直接与载体蛋白的胺基缩和。【2】目前已发现的天然抗生素约2/ 3 来源于链霉菌。利用链霉菌产抗生素能力与链霉素抗性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定向筛选正向突变株,是目前农用抗生素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紫外诱变是菌种选育过程中最常用的诱变方法之一,但该法导致的菌种突变是随机的,正突变株的出现频率很低,需要进行大量的筛选工作。通过将链霉素抗性筛选法与传统紫外诱变法结合,可快速、有效的获得理想的抗生素高产突变株。

三、甾体激素

甾体激素药物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类药物, 由于其结构极其复杂, 目前利用全合成的方法比较困难, 通常以具有甾体母核结构的天然产物为原料采用半合成的方法改造后制得。以前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以薯蓣皂素为起始原料,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薯蓣资源日渐枯竭, 皂素价格不断上涨, 促使国内外一些公司寻找和开发新的甾体激素药物的原料。植物甾醇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作为甾体激素药物半合成的原料。微生物选择性降解甾体侧链技术的发展使这些廉价易得的甾醇充分利用成为可能。 (1)植物甾醇的微生物转化

诺卡氏菌、分枝杆菌、节杆菌和假单胞杆菌等微生物都能将甾醇类化合物作为碳源利用, 而使甾醇降解。甾体微生物转化是利用微生物的酶对甾体底物的某一部位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来获得一定的产物。

(2)微生物选择性降解甾醇侧链

微生物对甾醇作用产生42AD和ADD主要包括侧链的降解, C23位羟基氧化成酮基以及C25, 6位双键的氢化。其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侧链的降解。甾醇侧链的降解开始于C227位的羟化, 然后经过氧化, 最终截断于C217位。选择性控制微生物降解侧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加入酶抑制剂以及利用诱变技术。

(3)影响植物甾醇侧链降解收率的因素

一是发酵液中植物甾醇的溶解度,甾醇是脂溶性化合物,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 因此反应中甾醇的有效浓度相当低, 这就导致反应速度和转化率偏低。因此, 应采取措施提高甾醇底物的溶解度, 使甾醇与微生物细胞有良好的接触从而提高产物收率;二是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甾体微生物降解缓慢的原因不仅在于发酵液中底物和产物溶解度低, 也在于它们进出微生物细胞的速度也很低。因此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甾醇底物及其转化产物能自由地出入细胞, 也是促进侧链降解的有效方法。【3】

四、微生物发酵制药

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 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 (1)微生物对中药发酵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 (2)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4】

五、酶抑制剂

酪氨酸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化学本质是含铜蛋白,是黑色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和限速酶。酪氨酸酶的活性与色素沉着性疾病、食品褐变等均有密切关系。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对人类皮肤色素疾病的治疗、食品保鲜及农业抗虫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微生物来源

从海洋红藻表面分离得到核盘霉菌中的葡萄孢菌,利用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追踪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分离得到3个含α-吡喃酮结构的化合物均对酪氨酸酶有抑制性,同时初步确定α-吡喃酮联接戊烷基时显示最强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力。从4000余个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找到一株活性化合物产生菌,经鉴定为链霉菌,以酪氨酸酶为底物,发现链霉菌代谢产物H7264A和H7263B 均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2)酪氨酸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国内外对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抑制机理普遍认为包括:清除氧自由基,终止自由基链的引发,削弱酪氨酸酶的供氧作用,削弱酪氨酸酶作用。酪氨酸酶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相似,作为酪氨酸酶的竞争性底物,从而削弱酪氨酸酶对酪氨酸及其系列氧化产物的催化氧化作用。根据抑制剂与酶作用后是否引起酶永久性失活,可将酶抑制剂分为不可逆抑制与可逆抑制。【5】 【参考文献】

【1】蒋培余,细菌遗传元件水平转移与抗生素抗性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期

【2】张桂贤,链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山东畜牧兽医,2010 年第3 期 【3】张裕卿,植物甾醇微生物转化制备甾体药物中间体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2期

【4】王玉阁,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 年第27 卷第2 期 【5】李娜,鲁晓翔,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食品工业科学,2010年第7期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周素花

第16篇:微生物实验菌种保藏方案

一、石蜡油低温保藏法

本方法的原理是在长好的斜面菌上覆盖灭菌的液体石蜡,达到菌体与空气隔绝,使菌处于生长和代谢停止状态,同时石蜡油还防止水分蒸发,在低温下达到较长期的保藏菌种的目的。保藏温度要求在-4~4℃下。液体石蜡法适用于不产孢子的菌种。具体操作是:菌种为斜面培养菌种,斜面不宜过长;选择纯净优质石蜡油,置三角烧瓶中经过121℃高压蒸汽灭菌1~2h,将其放烘箱中(160℃左右)干热处理,去除灭菌时渗入的水分,待石蜡油变得清澈透明后冷却即可加入斜面,斜面上不能出现气泡,液蜡添加量以高出斜面顶部约1cm为宜。

二、甘油管冷冻保藏法

1.试验方法介绍本法也是利用微生物在甘油中生长和代谢受到抑制的原理达到保藏目的。其方法是,将80%的甘油高压蒸汽灭菌待用。将培养好的斜面菌种用无菌水制成高浓度的菌悬液(108~1010/ml)。取1ml灭菌甘油放入与甘油充分混匀,使甘油浓度约为10%-30%,于-70℃下冻存。-20℃保存时间较短。或采用体积比为8:2的甘油-生理盐水,加入新鲜培养的菌体肉汤,混合均匀后至-20℃冰箱保存。

2.效果该法适用于一般细菌的保存,同时也适用于链球菌、弧菌、真菌等需特殊方法保存的菌种,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效果好,无变异现象发生。甘油-生理盐水保存液保存菌种优于甘油原液,其原因可能是加入生理盐水适当降低了甘油的高渗作用,且有肉汤培养物适量增加保存液的营养成分,从而更好地保护了待保存的菌株。

三、真空冷冻干燥法

1.试验原理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是兼具低温、干燥、除氧三方面菌种保藏的主要因素,除不宜于丝状真菌的菌丝体外,对病毒、细菌、放线菌、酵母及丝状菌孢子等各类微生物都适用,不宜用冻干法保存的微生物不到2%。冷冻干燥法是在低温下快速将细胞冻结,然后在真空条件下干燥,使微生物的生长和酶活动停止。为了防止在冷冻和水分升华过程中对细胞的损害,要采用保护剂来制备细胞悬液,使菌在冻结和脱水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的溶质,通过氢键和离子键对水和细胞所产生的亲和力来稳定细胞成分的构型。即是使样品中的水分在冰冻状态下,抽真空减压,使冻结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使样品达到干燥。干燥后的微生物在真空下封装,与空气隔绝,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

2.试验步骤

1)安瓿管准备选取规格约直径为8mm,高100mm的中性玻璃安瓿管,先用2%盐酸浸泡8~10h,再经自来水冲洗多次,用蒸馏水涮洗2~3次,烘干;在每管内放入打好菌号及日期的标签,字面朝向管壁,管口塞好棉塞,灭菌备用。

2)保护剂的选择及制备冷冻干燥保藏法使用的保护剂种类很多,效果不尽相同,通常采用高分子化合物与低分子化合物混合使用效果更好。在配制时注意比例、浓度、pH和灭菌方法。一些对热敏感的保护剂如血清等用过滤除菌,牛奶、葡萄糖及乳糖等要控制灭菌温度。一般情况下,多数菌种可以用脱脂乳糖等要控制灭菌温度。一般情况下,多数菌种可以用脱乳为保护剂。

3)菌种准备及分装菌种要求为生长良好的纯种,菌龄以处于稳定期为好,孢子是新鲜的。每支长好的斜面加2~3ml保护剂,用接种环将菌苔轻轻刮起(注意勿刮起培养基),制成菌悬液。如用液体培养的菌种,则需经离心收集和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细胞,收集的菌体用保护剂悬浮制成菌悬液。悬液中菌数要求达到108~1010cfu/ml为宜。悬液制备完成尽快分装和冻结。分装安瓿时可用灭菌的长滴入安瓿管底部,装量可依据冷冻干燥机效能而定。

4)预冻分装好的安瓿管需要进行预冻,即放在-30~-40℃下冻结20~60min,也可以用干冰和无水乙醇冻5~10min。

5)冷冻干燥经预冻的安瓿放入干燥箱中开始抽真空干燥。此时干燥箱温度控制在-30℃以下,并尽快使真度达到66Pa以下。此后可还渐升温以加速水分升华,但升温不宜过快,以

免引起样品融化。干燥时间视冻干机效率、样品装量及性质等而定,以样品最终水分含量达到1%~3%为准。具体操作时是根据冻干样品呈酥块工松散片状;真空度接近空载时最高真空;样品温度与管外温度接近。

干燥完毕将安瓿管在真空下用火焰烧熔密封,并用高频真空检测真空度。

6)保藏及冻干管的启用密封好的冻干管在4℃或-18℃下保藏。当需用冻干菌种时,取出安瓿管用酒精表面消毒,用小砂轮在无菌条件下打开,或将安瓿顶部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迅速滴上冷的无菌水,使管破裂,然后用镊子等轻轻敲碎管口,加入0.3~0.5ml液体培养基溶解冻干菌块成为悬液,用无菌滴管或接种环移至斜面或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7)影响菌株生长因素

①菌的质量:保藏的菌种应培养在营养丰富的最适条件下,使之进入稳定期,稍老一些的菌体对环境抵抗力强。另处,作为冷冻干燥的菌悬液细胞浓度要高不同的菌对冷冻干燥的耐受程度不同,如果保存的菌液细胞浓度不高,就会使以后传种造成困难,保存期也会受到影响。

②保护剂:不同种类的保护剂对不同微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个别菌种在脱脂乳作保护剂的情况下死亡率高达99.99%,而采用葡聚糖等混和保护剂时死亡率大大减少。一般情况下,那些容易保存的菌种对保护剂的要求不很严格,而不易保存的菌种对保护剂的要求却很苛刻。因此,选择好的保护剂是冷冻干燥保存菌种的关键因素。

③干燥速度:实验表明,慢速干燥比快速干燥存活率高,如青霉菌6h干燥存活率为67.3%,而3h为59%。

④空气的影响:冷冻干燥后空气对细菌细胞影响较大,可导致细胞损伤进而死亡,故在冻干后应立即在真空下融封,才有利于长期保存。

⑤温度的影响在干燥和真空状况下温度的影响远没有上述几项因素重要,因此可以在室温下保存,但许多微生物在4℃保存的存活率要比在室温下高1倍。⑥含水量的影响:水分含量过高对菌存活不利,完全脱水也不利于保存,一般把干燥后的细胞含水量控制在3%以下(1%~3%)。 ⑦复苏培养:打开安瓿管后加入无菌水使 冻干菌融化,融化速度慢比快速融化的成活率要高。

菌种能否适宜于冻干保存,需经过实验来证明,一般是在保存1个月进行复苏培养,如果菌的成活率高于10%,即认为可用冻干保存法保存,以后6个月、2年、5年、10年再进行检查存活情况,以确定保存期的上限。

冻干保藏的效果因微生物种类而异,一般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而菌丝体不宜用此法保存。

3.试验效果冷冻干燥保存的菌种存活时间长、效果好,一般菌种可保存5年以上,有的可保藏15年以上不发生变异。还具有体积小、不易污染、便于运输等优点,是一种用得最为广泛的菌种保藏方法。

4.试验仪器及试剂冷冻干燥备有不同型号和类型,但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干燥箱、蒸汽捕集器、真空泵、冷冻系统。干燥箱可控制温度范围为-40~40℃。

四、液氮超低温保存

1.试验原理本方法是近年推广使用的一种菌种保存法。大多数微生物如病毒、噬菌体,立克氏体,各种细菌、放细菌、支原体,各种丝状菌、酵母、藻类和原虫,特别是一些无法用冻干保存的微生物,都可用此法长期保存。工业微生物高产菌种也逐步采用此法保存。液氮保存的原理是微生物在-130℃以下温度时,它的新陈代谢作用停止,化学反应也消失,而液氮温度可达-196℃,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长期保存。

2.试验步骤

1) 安瓿管准备一般要求用95%料或GG17的玻管制作,以能承受巨大的温差变化而不破损,大小根据需要而定。用印同在管壁上书写菌号,160℃烘干,加棉塞灭菌备用。

2) 菌种准备在最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得到健壮菌种,制成悬浮液,如为不产孢子的

真菌,则采用斜面或液体振荡培养,制成菌丝片段。将菌悬淮分装至灭菌安瓿管中,每管0.2~0.5ml,然后用火焰将安瓿熔封。

3) 冻结将熔封后的安瓿管入大慢速冻结器上,以每分钟下降1℃的速度冷冻,当安瓿管温度下降至-35℃时,即可把安瓿管移入液氮内作长期保藏。

4) 菌种的复苏培养直至全部溶化为止,当溶化后即开启安瓿移至培养基内培养,扣作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止爆炸或冻伤,不宜戴线手套,要戴皮手套操作

3.试验仪器及试剂

1)保护剂与冷冻干燥保存一样,液氮保存菌种也需要有保护物质,可以用10%的甘油,使用方便、效果好,但有些菌对甘油敏感,效果不佳,可选用其他保护剂,常用的有5%~10%(V/V)二甲基亚砜;20%二甲亚砜加1%蛋白陈;吐温80及0.4mmol聚乙烯氮戊环等,糖类也可作为一种保护剂,但浓度适当加以控制。

2)液氮罐

第17篇:《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总结

《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总结

微生物生理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与发生、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代谢与调等的作用机理节。本课程主要从微生物生理学角度阐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及进行情况,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一体,利求反映微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学生学习该课程,不但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也可为毕业后在农林业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微生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2)学会微生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实验技能、独立科研能力等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3)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关微生物生理学的一般问题。

改革实验成果:

本着注重实验与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的方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原则,对原有的实验内容的教学大纲重新修订。针对16学时的课时要求,选取了“CTAB NaCl法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大肠杆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电泳”、“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诱导合成实验”和“酵母菌原始形态观察、细胞壁破碎及其形态观察”四个大实验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CTAB NaCl法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能够以提取细菌DNA为目的,从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破碎入手,理解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使用溶菌酶、碱性物质达到降解细菌肽聚糖等细胞壁物质的目的,进一步使用苯酚-氯仿试剂去除蛋白质,使学生理解如何分离蛋白质与DNA,最后通过借助乙醇沉淀DNA的原理最终获取纯化的DNA。通过实验,使学生不仅理解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组成,通过各种试剂去除不同物质,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其有关的微生物生理学知识。

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

(2)大肠杆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电泳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从蛋白质角度,理解微生物中一种重要大分子复合物的提取及其有关的检测方法。锻炼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因为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科创研究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该实验的实施,可以使得学生真正熟悉有关蛋白质的初步分离纯化以及鉴定的有关实验步骤及其原理,再有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超声波破碎仪的使用方法、SDS-PAGE的凝胶制备与蛋白电泳等知识。

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

(3)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诱导合成

通过本实验的开设,着重让学生掌握“酶学鉴定方法”、“酶活调控”等有关微生物生理学知识以及“乳糖操纵子”和“葡萄糖效应”等经典的分子遗传学知识。了解到乳糖是如何调控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以及为什么葡萄糖对该酶合成抑制的知识。启发学生对微生物生理学与微生物遗传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增进学生对本课程实验及其理论课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

(4)酵母菌原始形态观察、细胞壁破碎及其形态观察 通过本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在了解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组成。通过蜗牛酶降解酵母菌的细胞壁,让学生体会到真核微生物细胞壁是由葡聚糖等物质组成,进一步通过显微镜的观察,理解真核微生物细胞在没有细胞壁保护的情况下变为圆形,更深入地理解细胞壁的保护细胞以及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结构的作用。

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

第18篇:“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实验感想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实验感想

韩俊

1453110 在此次实验课上,通过老师生动细致的理论讲解以及自己的动手实验,我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微生物主要分为细菌,真菌,病毒三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多为单细胞,简单多细胞,以及非细胞结构。

2.细菌的形态主要有杆菌,球菌,螺旋菌三类,在致病细菌中,以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较为常见。结核杆菌可生长在身体各部,但由于其是好氧型细菌,在肺内繁殖的机会更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广泛,可引起化脓感染,如扁桃体炎;破伤风杆菌为厌氧型细菌,当人体受伤部位较深时,可在伤口内繁殖。旧时由于医疗条件差,新生儿出生时仅用火烧过的剪刀剪脐带,而破伤风杆菌生命顽强,所以有新生儿因此感染破伤风而死亡;

3.微生物分布极为广泛,数量也相当庞大,但其中大部分对人体无利也无害。对人体有害的细菌主要是上述致病菌以及对生活造成影响的细菌如霉菌等,对人类有利的细菌有酵母菌,乳酸菌等,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及相关行业。而如大肠杆菌,在人体大肠中有分布,还可用于胰岛素的载体,但若在错了地方,它也可变成一种致病菌。

4.实验一:观察大肠杆菌形态

取样——烘干——固定——染色——干燥 观察到淡紫色颗粒状细菌

5.实验二:观察牙垢中的螺旋菌

取样——铺片——干燥——观察 (结果并未观察到……)

通过这次实验课,我了解了微生物的形态,分布,及基本的观察方法,看到了显微镜下的奇妙的微生物们,同时,通过操纵显微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收获很大。

第19篇:微生物实验标本复习总结

微生物实验标本复习总结(王莉莉口述+教授整理版)

分类 球菌

标本名称 葡萄球菌

属 链球菌属 肺炎 链球菌

脑膜炎 球菌

淋病 奈瑟菌 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弧菌属

弧菌属

泌尿生殖道分泌物 粪便/ 血标本/c.s.f 米泔水样粪便、呕吐

分枝杆菌属

抗酸 阳性菌

G G

标本来源 血标本/ 脓汁标本/c.s.f 同上 铁锈色 痰液 c.s.f

G 染色方法

G

镜下描述(参考) 革兰阳性,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 革兰阳性,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 革兰阳性双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宽端相对,尖端向外 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或豆形,排列成单个、成双或4个相联 革兰阴性双球菌,成双排列;有荚膜(致病菌株可见菌毛) 革兰阴性,菌体两端钝圆,散在排列 革兰阴性,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逗点状,

散在排列

90%开放性肺

结核/结核性脑

膜炎

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淋病 医学意义 败血症/化脓性感染/化脓性脑

膜炎 同上 大叶性肺炎

G G

肠杆菌科

G

无/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

霍乱

痰标本/c.s.f 抗酸染色 杆菌,被染成红色,

细长、直或弯曲、有时着色不均,呈颗粒

状排列

窄而深伤口、坏死组

G

革兰阳性细长杆菌;无荚膜,芽胞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

G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可见明显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

不比菌体粗

食物、呕吐

物、粪便

G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可见短链;无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粗于菌体,使细菌呈汤匙状或网球

拍状

厌氧性 细菌 破伤风 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坏死组织 气性坏疽

肉毒梭菌 无

分类 螺旋体

标本名称 钩端 螺旋体

标本来源 血标本/ 尿标本

染色方法 镀银

镜下描述(参考) 菌体呈棕色或黑色,菌体粗大,细密的螺旋看不清楚,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菌体呈棕黑色,周围组织呈黄色,菌体粗大,螺旋较细密而规则

棉兰

可见体积较小,只有一个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梨形或棍棒形的

G

小分生孢子

革兰阳性,菌体较大,圆形;可见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出芽细胞呈卵圆形,比葡萄球菌大2-5

墨汁负染 菌体呈圆形,大小不等;

外被荚膜,透明发亮,

可见芽生孢子,

无假菌丝

教授注:

1.为便于分类,特意将标本名称前置;2.镜下描述仅供参考;

3.“/”符号前后标本来源与医学意义呈一一对应关系,注意分辨;4.G---革兰染色;c.s.f-----脑脊液;

正常菌群 或条件致病菌

廯病 医学意义 钩体病

梅毒 螺旋体

硬下疳渗出液 皮肤、指(趾)甲

镀银 梅毒

真菌 皮肤廯 真菌

白假丝 酵母菌

刮屑、试子或脓、痰标本

新生 隐球菌

c.s.f

隐球菌性 脑膜炎

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20篇:人类肠道微生物论文

生物论文

人类肠道微生物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1基本概念及综述 ...........................................................................................................................3

1.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3

1.1.1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3 1.1.2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3 1.2肠道微生物的类别 ............................................................................................................3

1.2.1正常菌群 ................................................................................................................3 1.2.2过路菌群 ................................................................................................................3 1.3肠道微生物的分布 ............................................................................................................3 2 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4

2.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4 2.2过路菌群的危害 ................................................................................................................4 2.3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原因 ............................................................................................4 3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5

3.1肠道微生物控制体重 ........................................................................................................5 3.2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 ............................................................................................5 3.3微生物与宿主的共同进化 ................................................................................................5 3.4肠道内新微生物的发现 ....................................................................................................5 4 参考文献 ......................................................................................................................................6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 肠道生态系统 正常菌群 过路菌群 生理功能 共同进化

1基本概念及综述

1.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1.1.1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肠道微生物是一类生长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多变的生态系统。这是在已发现的生态系统中细胞密度最高的系统之一。该系统中积聚着大量的微生物,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紧密地接触在一起。

1.1.2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顾名思义,人类肠道微生物即生长在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

1.2肠道微生物的类别

肠道微生物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

1.2.1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为10的14次方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1.2.2过路菌群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3肠道微生物的分布

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

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

小肠微生物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的微生物结构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

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 ~10.12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和真杆菌属。

2 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2.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4、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5、抗衰老作用。

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

1、B

2、B

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生态平衡时,正常肠道微生物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

2.2过路菌群的危害

过路菌群会在人体内停留,与正常菌群争夺营养和空间,如果过路菌群在正常菌群弱势的情况下进入人体,就会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血样便、胃肠穿孔等。

2.3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原因

正常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形成平衡的生态关系,不会轻易被打破,但是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

3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3.1肠道微生物控制体重

比利时研究者发现,益生菌等肠道细菌能影响人们的食欲和新陈代谢。人们今后可以通过定期服食特定食品或添加剂,通过调节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3.2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

新芬兰一个研究项目中,一种专用于细菌菌群的快速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方法被用于分析肠道样本中的细菌组成。

此方法具有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并有很高的数值解析率的特点,同时获得有关肠道菌群的比较全面的数据。该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并探索不同的食物和添加剂对肠道微生物区和动物机体消化率的影响。

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用于揭示微生物区的菌群组成与肠道健康状况和动物生长情况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平衡(Microbial Balance Index,MBI)指作为一个该微生物菌群强化理论可行性验证的指标。

3.3微生物与宿主的共同进化

研究人员对范围广泛的哺乳动物的粪便进行了取样,通过对每一样本中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的某些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人员对存在于每种动物肠道中的属于不同门类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进行了梳理分析。

在同一种系的哺乳动物中,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这与它们是生活在野外或是在动物园中没有关系,就人类而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与那个人是吃肉或是素食者也没有关系。但是,不同种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确实存在差别。一般来说,那些食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最小,而食草动物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则最大。研究人员报告说,人类肠道微菌群中存在的多样性在杂食性灵长类中是相当典型的。

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菌群的进化是哺乳类动物在适应以植物为基础食物的成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4肠道内新微生物的发现

人体的湿润部位至少活跃着2000种细菌。应用最新科技手段,研究者已经有了惊人的发现。长期以来,胃被看作一片“不毛之地”,因为胃的黑暗角落里存在着盐酸液体。除了幽门螺杆菌能忍耐这里的环境,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一直把这里视为禁区。

然而当研究者用新型探针窥视23名来自纽约的健康测试者的胃部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28种不同细菌活跃在胃壁的粘液里;其中的百分之十是科学界此前完全陌生的。尤其令科学家惊讶的是,发现了耐辐射球菌科的成员:这种细菌以顽强的生命力著称,到目前为止只在滚烫的温泉和核材料仓库里发现过。

在所有发现的微生物中,有62%属首次露面。现在研究者开始猜测,已发现的微生物对人体究竟有何影响。

4 参考文献

[1]颜 华.服用益生菌可减肥,2010.[2]邢树文,焦德志.膳食纤维与肠道细菌对人体的影响.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及应用,2003.[3]王瑞君.人体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失衡 .渝西学院学报,2005(4).[4]吴 余.细菌致人自杀.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3).[5]yunkeer.大肠癌肆虐年轻人,2010.[6]翁幸鐾,糜祖煌.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2).[7]杨洁彬 等.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8][美]西奥多.拉布扎.食品与健康.轻工业出版社,1992.[9]李松涛.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10]纪铁鹏,崔雨荣.乳品微生物学,2007.[11]李洪臣,杨秀艳.四大类群微生物菌落的比较.生物学教学,2007.[12]胡宇芬.肠道微生物帮助大熊猫吃竹子,2011.[13]佚 名.小小微生物关乎大健康,2011.[14]严 洁.肠道微生物与减肥有关吗,2007.[15]百度百科 [16]维基百科

微生物实验论文范文
《微生物实验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