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2 12:04:0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HB2012-2013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分析

本卷命题范围是必修Ⅰ全册,以现行教材及省学科指导意见命题,很少涉及删减或阅读内容。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满分为100分, 分值设置选择题50分与非选择题50分。试题以“2012年省高考卷及各省新课程卷所呈现精神为命题方向”要求,虽然难度大的题型较多,题量较大,但基本做到“起点适当,坡

度适宜,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命制,下面从几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一、概述

1、试题精心构思设计,既考察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又反映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2、试题设置符合教学大纲,考查范围基本涉及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观题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二、试卷特点:

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及学生做题情况来看,试卷从总体上说结构合理,有难度,有梯度,试题角度新颖灵活,信息量多,知识覆盖面较广,不回避重难点,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如既考查了图片信息题(如选择题22,24题),又考察了材料情景题;既考查了再认再现的识记能力,又考查了历史的比较思维能力。但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一学生来说试题偏难,特别是本校学生相对本市名校基础更是薄弱,所以本试卷并不太适合本校学生。

三、典型错误

1、选择题第2题:本题考查的是“封建”一词的意思,但学生被“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的最盛最美的时代”,理解偏差,以为问的是哪个朝代是封建时代里人性开的最盛最美的时代,因此就判断失误,错选B,正答率仅占13.7%。

2、选择题第4题:本题考查的是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经济的差异造成上层政治思想的不同,出题较新颖,但是难就难在学生不理解,加上A、C说的是制度和思想方面的原因,很贴近答案,因此错选A、C项的非常多,正答率仅占2.2%。

3、选择题第9题:本题考查了孙中山对国家的贡献,受到海峡两岸的爱戴,但学生材料分析能力较差,再加上基础知识薄弱,所以没理解题目意思,就按选项内容错选C、D项,正答率仅占16.2%。

4.选择题第11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共产党军队相关历史的掌握,但是因为知识范围较小,基础知识薄弱,再加上材料中分析不透彻时间没有把握,所以错选C项的较多,正答率仅占25.6%。

5、主观题第26题第(2)、(3)问:考查的是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西方议会制的掌握。课本中第六单元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注意将几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没有对重点知识加以梳理,再加上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较低,因此考试中反映的知识层次就比较低。再加上学生平时基础不牢固,甚至不理解,碰见稍有理解分析能力的题目就不会了。

6、主观题第28题(3)问:本题考查美国外交目的和野心,但很多同学为材料表面文字迷惑,再加上普林斯顿计划同学们不熟悉,很容易失分。

三、靓题亮点

创设新的历史材料情境,图文并茂,这是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创设新的情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所给材料,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也是挑战。

1、选择题第2题、22等题:要求考生通过在全新的历史材料情境下,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答题技巧,寻找正确选项,那种只会死背书,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显然是不能适应要求的。

2、选择题第13题:用电影《金陵十三钗》考查抗战史实,该题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关注民族的未来,热爱祖国,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思想教育的重大作用。

3、选择题第

1、

11、12主观题: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考查,提升历史基本能力的要求。

四、反思

1、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加强综合能力的考查。历史的综合性试题不是从某个孤立的点上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而是从知识的联结点上考查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一定量的知识关联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问题是历史“综合性试题”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知识的交汇点是连接相关历史内容的纽带,知识的迁移只有依靠这根纽带才能实现,能否利用这根纽带调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反映了考生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强弱。

2、试题设计的情景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和现实。找准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结点” ,做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点”上提出问题 。注意考查事关“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3、以能力立意。抓住“理解”的环节,切断命题作答和背诵教科书结论之间的“直通道”,“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重新整合”、“设计新的情景或场景”或“提出不同于教科书的设问视角和方向”三个主要的环节。

育才高中高一历史备课组

2013-1-31

推荐第2篇: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选择题(客观题)全年级均分为33.82分,非选择题(主观题),全年级均分28.79分。选择题:闪光点:单选1.9.10.12.15.16.17.18.20题,薄弱点为单选:2.11.13.19.21题。

单选第二题:难度0.10,均分0.21,选对人数的只有100人,错误的有871人。存在问题:主要是题干文字障碍大,学生阅读古文能力差,不理解题意,读不懂题干表达的意思,以致错误。单选11题同样还是材料式选择题,学生读不懂材料,以致造成失分。单选13题仍是古文阅读,难度0.46,均分0.91,。选正确的443人,错误的有528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学的过死。单选19题难度0.47,均分0.94,选对的人数454,选错517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不能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不能结合材料答题。单选21题的难度0.46,均分0.92。选对者443人,错误525人,存在问题是:学生不会审题,不明白题干的核心意思。同时,不注重看书,看导学方案,自学的主动性差。

主观题:26题(1-2)问满分10分,均分2.89,难度0.29,。第1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1:概念中出现的错别字。如“郡县制”多错写成“群县制”; 第2:历史名词错用。将“监御史”称为“御史大夫”;

第3:不按题的要求作答,只罗列知识点而没有概括整理知识点;

第4:缺乏对材料的深层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多答不出“地方分权”的意思; 第5:出现审题错误,张冠李戴。 改进建议:

第1: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

第2:加强材料题做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审题方法的指导。

26题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1:看不懂古文材料,也就带来答题困难;

第2:归纳能力太差,仅限于翻译古文材料的层次,达不到考题要求。 改进建议:

第1: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 第2:平时多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

27题(2-3)—28题(1)满分13分均分5.95分,难度0.46。存在问题,也是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归纳要点。

本次历史考试年级最高分89分,均分63.16分。及格数619人,难度0.63。本次考试角度新颖,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到位,比如单选第13题。

2.学生审题能力差,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遇到古文,就无从下手,不明其意,不努力阅读。

3.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1:狠抓“双基“,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一步到位。

第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落实好每一个环节: A:让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发现问题,认真上课,有目的的地听课; B: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C:强调学生多动手,该写的一定要写,作业按要求规范地完成,注意书写和卷面。 第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第4: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认真扫清审题障碍。 第5:多加强对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6:结合具体试题,典型试题,讲授方法,教给思路。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

只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抓好学生的落实工作,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推荐第3篇: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学科组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涵盖了必修一到五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左右。

试卷分析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

4、

8、

12、16题,其中第8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2题出错的选择题30小题共6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58分,最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

低分18分 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

1、

2、

3、

4、

7、

9、

15、

18、

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最高10分,最低0分,平均分6,31题,10分 悉,不能正确分析概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15分,最低0分,平均分8,择题32题,16分 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 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3分,最低0分,平均分4,程中答案俗语太多,33题,14分

得分率是百分之二十点九 不能准确答出历史

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3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推荐第4篇: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

7、

14、

17、24题,其中第7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选择题25小题共5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44 分,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最低分6分 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

1、

2、

3、

4、

8、

9、

15、

18、位

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对教材知识不熟

26题,19分 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悉,不能正确分析概

六 括史料,不会从材料

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

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择题27题,13分 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 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程中答案俗语太多,28题,18分 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九 专业术语和标准知

识点

三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3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推荐第5篇: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对试卷的整体评析

本次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第二部分为材料题,由必做两道大题和选作三道大题组成,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试题从总体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高中文科教学和高考的导向性,是一套高质量的、高水平的,并适合高二文科学习特征的历史试题。

二、阅卷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阅卷及抽样的结果看,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学校、学生、班级之间差别大。几乎每袋试卷都呈两极分化现象,差距较大的达40多分(最高分98,最低分49分)。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差距大。学校之间,由于生源问题等多种因素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学校内部班级的差距也较大。如何针对具体的学情实施有效的高效的历史教学成为一大难度问题。

2、学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试卷中,考察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灵活多角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得分较低。

3、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知识要点不明确,时有错别字出现。作为来年即将高考的学子,至今还自己潦草,出现不少错别字值得每位历史老师重视。

4、学生缺乏一定的身体能力。学生做题中,没有注意对关键字、词、有效信息的突破,出现答非所问的答案。这一点在主观题里表现尤为突出。

5、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对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的概括、归纳、分析能力较差。致使大题做答不规范,口头化语言较多,与历史专业术语联系较少,得分率不高。

6、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含糊不定,对答案带有猜疑心理。如对孔子政治思想和孟子政治思想的混淆等。

三、对高三文科教学的建议

1、狠抓基础知识的过手和过关,注重能力培养

从试卷中就突出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混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必须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重在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狠抓基础,要注重抓好主干知识。

2、加强答题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阅卷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比较规范地使用历史术语答题,条理混乱,字迹潦草,无法辨认,很有必要加强学法指导,因此要注意加强答题策略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规范,

3、历史学习中要充实人文思想,建立大历史观

“人文性”是指人文学科发展背后的一种深刻动力,是人们对于自身时代境况的独特敏感,以及由此而生发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必须指导学生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探究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培养人文素质和独立的人格与创新实践能力。

推荐第6篇:—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上)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容量比较适中,对于一个半小时,题量稍显不足。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的所有主干知识。材料题的梯度明显,如材料题28题的第

二、三问都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考查目标立足于三维课标,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立意较高,符合文科综合历史的考查特点。考查的重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西方民主制度等重要知识,这些都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历次考试的热点。考点分布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客观题部分

3、

4、

6、8题均是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一对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考查,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这两个概念学生普遍掌握的不够深入。

11、12题的错误率较高,反映了学生对雅典民主的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到位。

15题错误率较高反映了课程标准“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这一要求在学习中关注的不够。

17、

18、19则反映了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理解不够透彻。

2、主观题部分

第26题第一问分析:本文题目设置较为简单,得分率较高。但也反映出较多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认识不深、理解不到位、概念混淆,特别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第二,本题第二小问的答案隐藏在选择题第六题的选项当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试卷上的有效信息。说明学生阅读、搜集、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培养。第二问分析:本题第一小问得分率较高,第二小问得分率较低。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回到“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措施。具体到本题,即要求回答,明太祖和清雍正时期的政治措施。因此回答“内阁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等均不得分。二是学生对于“内阁制”与“军机处”两个机构的关系与内容分辨不清。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相似知识点的辨析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易混知识点的比较和分析。第三问分析:本题有大部分学生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当作“演变趋势”。这反映出学生对于抽象的历史术语的概念理解得不够深刻,以及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有待加强。

第27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阅读量适中,虽是文言文,较容易理解,基本不存在阅读障碍。问题的切入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基本内容的识记以及对制度背景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1)题,得分情况较好,失分的学生都将选官标准的演变答成选官制度的演变。第(2)题,多数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关系。失分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没有按照要求从原文中找出答案,尽管部分学生归纳得很到位。在引用材料时不加选择的摘抄原文。第(3)题,存在问题较多,失分的学生基本上答不出科举制的原因是士族的衰落和庶族的兴起。另外学生分不清原因和影响,有的学生将科举制的影响作为原因来回答。

第28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认识和理解,试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得分不高。评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答上第(1)题第一问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或君主立宪政体,但第二问答的普遍不好,失分较多,不太理解“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该答些什么,尤其是“两党政治的发展”大都答不上。第(2)题的第一问学生只要答上“三权分立”或“分权与制衡”都可以得2分,第二问答得不太理想,有答“最高法院”的或“司法机构”,还有答“议会”的,答“议会”给1分。第(3)题较简单,由于材料三基本说出答案,所以学生大都能答出来,得4分,较差的也会得2分。

四、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个别题目在练习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2、历史基本概念模糊。本次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历史概念最多,最难理解的部分,难度最大。历史概念理论性比较强,只有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概念,可多补充相关史料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3、考试中的错别字问题,如“群县制”“君主专治”等。这证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少练笔,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抄作业。本来无纸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大大减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作为高一的师生们,学科多、时间少、作业量多,用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很少,学生出现书写错误也属正常,建议可以进行课堂一分钟默写等活动,加强学生的书写机会,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在讲课中注意引入做材料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锻炼学生的材料意识。还应加强对学生审题的指导,对于同一类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以加强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基础知识应常抓不懈。

推荐第7篇: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岳西县店前中学历史组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这次考试了解半个学期以来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搞好下半学期的教学是我们考试的目的之一。所以特地进行本次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的基本思路

根据普通高中期中考试试卷的总体思路,我们结合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考虑到我们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命题原则: 1侧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2 根据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命题,难度系数把握在0.75左右3 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语言的组织能力

本次试卷分两个部分,选择题30题,扩大了基础知识考查的范围。材料题3个,难度虽然不是太大,但是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题做题思路和语言组织能力。在吸收近几年的会考试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整合,符合考试要求。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失分最多的试题,主要是选择题

仔细分析原因,可知学生对材料性选择题理解把握不是太好,不能从材料中找出有关的历史信息,也就是对材料背后的命题意图不了解,因此不能正确把握材料和选项的内在联系。此外对一些同类事件认识模糊。

关于材料题学生丢分也比较严重,突出的问题是不理解材料题的用意,搞不清到底是为什么,而且答非所问。暴露出学生解读材料题方面无论是思维还是语言组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是高一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措施

这次考试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历史极其不重视,基础知识不牢固,只是在考前几天复习了几个小时,平时的书本上知识点没有好好的落实,只是记录的课堂的板书,对课本没有认真的读过。 另外,学生审题不严密,题干中透露的答题信息不能捕捉;不能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古文和表述复杂的文段;逻辑思维判断有误;等等 因此在后一阶段的教学中,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历史的学习,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看课本,不能单凭板书记忆,那样学生的脑子中没有一节课的整体思路和概念,对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没有把握好,是很不应该出现的;

其次,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厘清重要知识点 ,对一些主干知识要让学生进行多次反复练习,加强对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学习习惯; 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材料题的训练。训练做选择题的技巧:题干抓背景材料、具体知识点和题眼。把题干的知识完整化,体会出题者的意图,题支进行比较;把题干反映的小知识点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判断,而不是零碎的猜测;抓住关键词句。教会学生迁移的方式:架起知识点之间的桥梁,培养逻辑思维的基本能力。多做选择题,以教会方法为主。

第三,对重要概念的解析要到位,要学生注意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全面理解。概念要讲透、理解透:从多个角度阐述、理解概念,不能马虎了事,要进一步学习概念阐述的基本方法,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为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坚决地反对死记硬背,要把史实符予“具有一定史学意义的记忆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四、培养语感和题感,很多题目有了语感就能很快地判断出正误。历史的语感从多读、多理解文章中来,新教材的文字非常美、逻辑性强、哲理性强,多阅读课文非常有好处。培养语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缩写、扩写、名词解释、发表个人见解等。

王焰明2010-11-15整理2

推荐第8篇: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李新玲 孙静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有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试内容为历史必修一的1到6单元。5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50分。选择题以书本为基础,以每一课的顺序为纲。主要是以学考考点为核心。每一课都有两道或两道以上的选择题。非选择题共有四道,包括中国史两道,世界史两道。包括了必修一所有的学考考点,分数的分布均衡,能充分检测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对高中历史学考的适应性。

这次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共参加了262人,共有128人及格,及格率为48.85%高一(1)班共55人参加考试,31人及格,平均分为56.25分,及格率为56.36%.高一(2)班,49人参加考试,24人及格,平均分为60.14及格率为49%。高一(3)班54人参加考试,25人及格,平均分为56.25。及格率为46.3%.高一(4)班53人参加考试,平均分为57.75。25人及格,及格率为47.17%。高一(5)班53人参加考试,平均分为56.79,23人及格,及格率为43.40%。这次考试中,选择题的得分状况大概在30分左右,非选择题的得分状况比较低,主要体现在学生无法理解出题者的意图或者是无法理解题意。

在学期的教学中,除了把基础知识要进一步掌握以外,还要加强做题,训练学生审题做题的能力。为学考作准备。

推荐第9篇: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

长安四中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容量比较适中。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的所有主干知识。材料选取严谨、材料题的梯度明显,材料题的第三问都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考查目标立足于三位课标,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立意较高,材料题注重专题间的关联,符合文科综合历史的考查特点。考点分布合理,重点难点明显体现。

(三)对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

试题中选择题25道,50分;材料题3道,50分。由于学生未来是分文理班,而理科班的同学只要通过历史的学业水平考试,做选择题就可以了。所以,材料题的分值和数量稍显大了。卷面设计合理,压缩在四个页面中呈现。答题卡的27题的

3、4问答题空间稍微不足。

二、试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试题导向明确:要强化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的指导。

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课堂上不能讲太多,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作业一定要落实检查。

对试题的建议:27题第4问,参考答案有些呆板。试题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太过于“浓墨重彩”,选择题中有4道涉及了——尽管也关联了其他知识;材料题中27题第3问,也是考查这一课的知识。

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个别题目在期中考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老师们在复习指导方面也不重视方法指导。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如果有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2、历史基本概念模糊,经常写错别字,如“嫡长子”、“权利法案”等。这证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少练笔,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抄作业。作为高一的师生们,学科多、时间少、作业量多,我们难以改变现行的教育高考制度,所以就不能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借口,来掩饰师生们偷懒的行为。“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我们像挤海绵一样,还是能够挤出5分钟、10分钟,来落实学生的听写、默写工作。

3、加强团队合作,发挥集体合力。此次考试,反映出我们老师间的合作不够,文人相轻,导致不同班级间的差距比较大。今后应加强合作,多听课、评课。在备课组团队合作中,我们不应该总看到别人的懒惰,而应该大人有大量,自己主动承担多一点的工作。而且,每个人都有义务 “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寻找和学习团队的积极品质,来提高工作效率;对别人寄予希望,使他释放出对工作的无限热情;时常检查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在缺点中进一步成长,保持足够的谦虚让大家喜欢你;学会赞赏别人既会使人愉快,更会使自己身心健康。”

4、确立更高的目标,“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有时候,我们会对各校的数据评比嗤之以鼻,因为历史材料题的尺度很难统一,所谓“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样灵活的表述,让我们扣分也有理由,给分也有理由。那么,3分的差距,就可以让我们的排名落于孙山。所以,如果能够按照选择题来排名,以选择题作为评价标准,而材料题的排名作为参考,应该会更科学,也更让我们同行们信服。被逼着前进总让我们多少有些不情愿,如果是自己主动前进,那么奋斗的过程就会多几分愉悦。所有的评价标准的尺度都有弊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是一种优秀的习惯。积极进取、勇夺高分,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总体水平才能上去,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2014年1月21日

推荐第10篇: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过去,这次没有考好的,接着努力。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只要努力了,以后定会取得好成绩的。所以不要气馁,上课要好好听,不要说话,有些同学脸皮真厚,说几遍人家照样我行我素。课下也要拿出点时间看看,做做题,找规律,找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自己学习做题过程中,要多思考下,要善于总结。

总体来看,这套卷子不难,以基础题为主,许多题咱发的优化探究那本习题册上也有类似的,还有许多教材没有涉及,但我在课上给你们讲过的,所以看下你们的笔记。

1、这个题给了六个甲骨文文字,我们仔细观察下不难发现吧,都是什么什么的农具吧,农具的先进也表明着农业的发达,所以从这些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原始农业较发达,当时的农业工具耒耜已普遍使用。我们知道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我们也知道在商周时期,随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只应用到酒器、礼器等方面了,在农具上的应用很少很少,可以说在文明时代的初期,耒耜普遍应用到农业也不见怪了。

2、这个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我们在第一课不就讲了三大特点吗?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本题的材料出自《晋书》,魏晋南北朝的晋,中国早就进入封建社会之小农经济社会了。而你们还选大规模简单协作,一是它不是三大特点之一,二是它是奴隶社会下的耕作方式,“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这书上也有的,所以看书认真点。本材料的关键两句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力。”就是说好的收成不在你有多少土地可耕,而是看你下的功夫到了没有。所以它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精耕细作,就是要高投入才有差不多的收入。

3、《耕织图-耕图》,上面有一人一牛和水田。但不要一味的从图上得到全部信息,还要看图的解说分析吧。你们光从图上看到的就选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我问问你们,牛耕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春秋末年开始出现吧,西汉时发明了犁壁,牛耕开始普及推广了吧。西汉是有二牛抬杠,东汉时期有了一人一牛的耕作方式。还有,你们选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我来问问你们,唐朝时在哪发明了曲辕犁?书上写的明明白白的吧,曲辕犁又叫江东犁,江东已经可以说算南方了,而且书上还说了适合用于水田,唐朝时人家都在水田用这个犁耕作了,那唐朝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了吗?经济重心南移的那三个阶段好好看看理解一下。材料上还有一句话你们注意了没有,大意就是说这个耕织图虽是南宋作品,康熙命人重画,这个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说明在清代时主要的耕作方式也是铁犁牛耕。那么牛耕从产生到清康熙年间,大家可以粗略算下,都有两千多年了吧,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选项里的 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还是老一套,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4、这个图是北宋末年东京城的示意图,里面有两处错误。咱看看里面给的问题:咱学农耕时代的城市时分析过两个城市,一个是唐朝的长安城,还有一个就是北宋的东京城。通过分析咱们知道,长安城的市坊是严格分离的,也就是说做生意的地方和睡觉的地方不是同一个地方,白天你一地去做生意,晚上你要回到另一地睡觉,而且到了晚上不许再做生意了,你就乖乖的老老实实的在家睡觉吧,没什么事情就不要乱跑,你可以乱跑,不过当心巡城的把你抓起来。而且城市里还专门设了市长或市令来管理,总之你做生意我要管着。但是到了北宋呢,由于经济的发展,市坊界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突破了限制,我可以在住宅区做生意呀,多方便不用来回的跑。晚上也可以做生意,而且可以通宵达旦的做买卖,照常有客人来光顾。所以,夜市在北宋的城市里是有的。关于这个彩瓷作坊,咱学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那课里,明明白白的写着,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所以,除非有人玩穿越,不然你在北宋东京城里是看不到彩瓷作坊的。关于瓦子,这个初中历史课本上都有的知识点。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阶层的兴起,许多人闲着没事干,又没玉米棒子啃,怎么办?有些人就开了这么些娱乐场所,即所谓的瓦舍勾栏。所以你要生活在北宋,在东京城闲着没事干,你也是可以去天桥下听说书的,也可以喝喝茶唠唠嗑,看看表演杂技的。关于这个徽商会馆,咱书上也有吧,首先问一下,商帮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明清时期吧。商帮做生意在当时一些大的城里都有根据地呀。所以在北宋你是看不到徽商会馆的。

5、这个题要注意“宋朝的黄金时代”,还要注意那四个字“商业革命”,咱在初中历史上也学过吧,北宋商业的繁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再说咱好好看看选项,用排除法也可以排除其它三项。所以,你们要多注意某个事件的时间段,这样好分析背景不是。

6、这个题,你们选扬一益二的多吗,咱讲课时说过,扬一益二是说唐中期以后南方商业城市的繁荣。而苏湖熟,天下足则是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这个题我在讲汉代四个经济区时就说过的,可能你们忘了。我说过,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哪个经济区?书上也有明明白白的话,是山西经济区吧。这个题出的和我说的差不多呀,人家首先问你这个水利工程是什么?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一块,成都平原上吧,所以答案出来了。

8、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在咱学的古代农耕经济时,咱知道小农经济下,农民很容易满足,只要社会够稳定,没有什么苛政和天灾人祸,他们还是乐意过这样的日子的,不会轻易出来造反。所以,选项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符合题意,自给自足的日子就是稳定。

9、这个题咱只关注六个字,粉彩和珐琅彩,上课讲过的,它们是清朝才有的彩瓷。所以根据此可以判断这座古墓不早于清代呀。

10、两个信息:一是图,二是图的标题《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税相对稳定,因为它的变动幅度太小;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工商税都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开手工工场和做生意的多呀,这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1、这个题考查的是知识点的识记程度。有5个句子,让你填到上面的空里,和语文的天空题差不多。有四个朝代,让你填这四个朝代的纺织技术都有哪些。西周,教材上就有,工艺发展,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朝,教材上没有,但讲过的,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唐朝,教材上有,出现缂丝技术和“通经断纬”手法;元朝,书上也有,棉织技术革新。

12、这个题,关键词,康熙年间,还有那副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人家问解读不正确的是?我们知道康熙年间也是在封建社会呀,在封建社会,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等级观念就会存在着,咱也知道,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很有名,这书上也有吧。

13、这个题对的比率高些。16——18世纪,美洲大陆是关键话语。新地名出现,而且后缀都是欧洲的国家,说明这些国家占领了美洲的这些地方呀,就是选项的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4、这个题对的比率也很高。赞美郑和的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张班是指,张骞和班超呀,一个西汉出使西域,一个东汉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出使西域。哥麦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是指麦哲伦呀,他的船队开辟了环球航线。问题是想让你先说出对联中的麦是谁,说来了就知道他做了什么,再指出他开辟的环球航线是哪条。就是那条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今天菲律宾群岛后,又进入印度洋,再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大西洋回国的那个选项。

15、17世纪,还有,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这个题,注意时间,17世纪和在下两个世纪里,我们先想想,英国在17世纪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个世纪里,英国分别进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看看选项,有那个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就是以那个《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的。在下两个世纪里,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答案出来了吧。

16、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谁革封建制度的命,答曰: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资本主义都有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7、17世纪后期,荷兰衰败的原因。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就是因为人家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发达,但是工业基础却很薄弱。英国为了打击荷兰,颁布了《航海条例》。此后,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荷兰战败。而英国呢,人家的工业基础好,搞商业贸易比荷兰更有优势。

18、这个题,注意第一个说法,从语文的角度上看“孕育”什么意思,就知道这个说法不可取。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首先看这个时间段,1913至1921年,看到这个时间我们应该想到此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那么原因应该记记吧,虽然西方在1914至1918年进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无瑕东顾,给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不意味着外来经济控制消除;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没有终结。

20、这个题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因为它们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所以,它们一方面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防止封建官僚的反对,另一反面它们也具有革命性。

21、从1934年后和外部原因可以看出,那个资金少、技术弱是内部原因呀,用排除法做。

22、时间段1927年到1936年,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给你们说过的,这段时期的影响是: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资基础。

23、1913年,章太炎的征婚广告。虽然民国政府建立起来了,但是从这个广告上可以看出,他还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24、以前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现在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25、你们选错肯定就是第一问没有理解好,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启了近代化之门,这个句子说的对呀,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近代化之门,那80年代肯定是已经开启了呀,所以那个已经的说法是对的,所以,这个题的答案都是对的。

第11篇:试卷分析 高一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高一期中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未出现难题,出题形式按高考的题型出卷,让学生提前熟悉高考的出题形式和题型。以下是本次考试的试题详细分析:

一、翻译题试卷分析(王小芳)

翻译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也是对句子里面关键字词的考查,可是两次考试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1)学生对文言文文章内容理解不全面,归结于文言文基础知识薄弱。(2)没有抓住关键字词的翻译,瞎编乱造,导致很大程度上的失分。(3)对基本字词的意义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学习态度差。(4)大多数同学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5)语言不符合规范

提几点提高学生们文言文翻译分数的方法: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要想到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3、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高中常用的虚词。《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4、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应照顾语境。

5、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二、诗歌鉴赏试卷分析 (曾楠)

问题:

1、学生不清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就找到相应的诗句。

2、学生审题不认真。题干上说的是两个字,学生写的是词语。

3、学生答题不规范。不清楚怎样回答炼字的题。

4、第二题,很多学生只答情感,不联系材料。解决方案:

1、组织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和方法。

2、学生文言文基础太弱,很多人不理解诗句的意思。平时加强基础练习。

3、要求学生答题规范,卷面整洁。

三、默写:(李红卫)

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必修一课本,平时都已经学习了解,年级平均分达到3分,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得不了高分,对于情景式默写,学生掌握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同时很多学生记住了句子,但是致命的是错别字太多。消灭错别字需要从日常做起,今后教学一定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四、实用类文本第二题分析:(杨景瑶)

该题平均分3分左右,相比于上次月考,学生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1.学生有分点的意识,多数同学条理清晰; 2.学生有筛选文本信息的意识,立足文本作答,且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少部分同学做到了简洁.全面.表述合理.精准,所以得到满分的同学也较上次多出很多不足之处也应引以为戒,加以改进:

1.许多学生答题没有将话说完整的意识,表现在只罗列几个词语:中国的天气预报、国际研究、青藏高原气象学等,基本的表述都成问题,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及时纠正;2.审题不仔细,没有限定条件“作为气象学家,叶笃正的贡献”,许多同学扩大答题范围,例如回答他作为老师的贡献,则是明显没有认真读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问题也有可能是学生本身还没有养成这个意思,应该加以引导和强调; 3.部分同学答案罗列将近十点之多,有定位不准确或者不会总结的缺点,应引起注意。

五、阅读3试卷分析:(宋星卉)

这道题考查的是提取、概括文章信息,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如下:

①打破常规的教学:他的学生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②一切从事实出发,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③朝前看:1984年,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题目的具体要求,自己归纳,提取精要。 出现问题:

①学生作答原文意识不强,不能结合文本寻找答案。 ②缺乏概括能力与意识,未能根据文本予以信息整合。 从答案来看学生对相关技巧的术语缺乏了解,答题时也未从本义与比喻义出发。 个人总结如下:

①学生答案分点作答意识不强; ②内容要点不够全面,只涉及一个方面。 应对措施:

(1)加强现代文技巧的模式训练,让学生明确作答方向;

(2)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原文意识、分点意识和整合意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题

温婷婷

(一)试卷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2、问题限定了文中某句话所体现人物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纵观全文。

(二)成绩分析

总分:8分

全校平均分:2.91分

(三)错因分析

1、学生看问题不清楚,没有看到题目中已经限定了某句话,从中看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并且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导致在组织答案的时候,答非所问。很多学生的答案虽然也是人物的人格魅力,但却不是所给的句子所体现出来的。

2、答题过于简单。8分的题目,很多学生就简单的写一句话,没有分析,没有启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此类型的题目,不会概括人物的人格魅力,不会找到原句在支持观点。

(四)改进措施

1、加强人物传记的阅读训练。

2、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见解能力,能概括出问题的主要信息。

七、语言文字运用试卷分析(王齐颜)

15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文字语意连贯的能力,难度不大,但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严谨导致失分严重。平均分才2.53分,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得要加强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

16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出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未写出构图要素,导致3分的丢失,望以后教师注意。

八、作文(李作民)

审题不抓关键词。批改评卷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审题不抓关键词,这样在写作时就很难抓住重点,容易跑题。如 “动力来自„„”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是“来自”,考生只有将“来自”作为重点才能写出好文章。不少考生没有审题抓关键字的意识,看一眼题目就急着动笔,有的考生考前背过一些范文,一到考场就往里套,不仔细审题,这样最容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学生要养成审题的习惯,对作文题目要逐字细看,明白题目的 要求后再下笔。

语言贫乏缺少文采。考生在平时就要注意对语言素材的积累。 一方面可以多看看名家大师的文章,看看别人的遣词造句,自己在写到相关文章时就可以参考借鉴;另一方面,学生还可多关注同龄人的优秀文章,和同学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平时,考生可抽出时间阅读一些报纸杂志,如《读者》,每期都有不少亲情、励志方面的文章,对作文素材积累很有帮助。此外,还要注意古 诗词的积累,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也是让文章增色的好办法。

文章较“平”缺少细节。一些考生写的文章没有细节,没有重点,记“流水账”一样洋洋洒洒一大篇。学生在写作时要有两把剪刀,一把剪出自己最擅 长的一件事,另一把在这件事中剪出要重点描写的部分。

第12篇:历史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卜素坤

焦安静

(一)基本情况

纵观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1、选择题部分:第

2、

6、

8、14题,是平时练习中已经做过的题,但是失分率还是比较高;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有些题是对书本知识最简单的呈现,但学生还是审题不清发生错误;不注重与现实思想观念相联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完善,不能灵活使用。例

7、

15、23题。有些学生看不清题意,最简单的问题也出现失分,如第

12、

17、25,学生答题出现错误,可见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完全;对于曾经做过的题不能保证较高的得分率,换个形式考查知识时学生就容易犯错误。

2、材料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理解不够,导致答非所问,出现较多的是32题对材料理解不准确,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三)教学反思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进行改进:

1、从教师方面:对于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并注重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习题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并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等。

2、从学生方面:从思想上重视历史,不能因为分值低和开卷考试而放松自己对历史的学习;订正作业时要做到理解,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准备一个错题集,避免出现做过的题一错再错;做到主动学习,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出来,积极与老师互动;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规范答题;学会思考,提供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从家长方面:同样家长也要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平时作业时要做好监督工作等。

第13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5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史(14分)

1.原始农耕文明遗址“河姆渡村落的干栏式建筑” 2.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唐朝开放的具体表现“实行科举制度”

4.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5.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的具体措施“金奔巴瓶掣签” 6.(26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史(23分)

1.清朝反抗侵略的战争中“驳斥放弃新疆,挥师收复新疆”的人是左宗棠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重点是“军事技术”

3.红军长征经过的重大事件“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的雪山”

4.毛泽东赴蒋介石的鸿门宴“重庆谈判”

5.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

6.(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名称

7.(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会后中国爆发的运动“五四运动” 8.(28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辛亥革命”的名称和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什么?

9.(28题2分)从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辛亥革命”你得到什么认识

三.中国现代史(22分)

1.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2.新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3.农村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大增

4.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5.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6.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进入现阶段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7.(27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万隆会议”名称和中国在会议上发挥的作用

8.(27题2分)根据材料“中国派遣维和部队”写出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9.(29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列举两次著名战役

四.世界古代史(6分)

1.(26题2分)看地图写出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和古印度”

2.(26题4分)列举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事例“马可波罗来华”,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过去的辉煌而灭亡,阿拉伯文化因为交往而发扬光大”谈谈得到的启示

五.世界近代史(21分)

1.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 2.三角贸易中黑人在运输船上的悲惨情景

3.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是“章西女王”

4.近代文学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5.(28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英国用什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

6.(28题4分)根据材料写出“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索社会改造方面的努力 7.(29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化学武器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的态度 8.(29题3分)根据材料写出建立联合国的目的,建立联合国是那一次会议确定的

六.世界现代史(14分)

1.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2.20世纪50年代,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

3.1947年印度独立到1959年古巴革命看出“亚非拉的独立和奋起”

4.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5.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第三次科技革命”

6.(29题4分)根据“德国意大利扩张图和日本偷袭珍珠港图”写出战争形势“吞并了西欧”,1942年反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对策

第14篇: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朱管粮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

1

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建议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 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2

第15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为了总结得失,寻找差距,找准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后一阶段的教学工作,现作试卷分析如下:

一、试卷题型、难度及成绩汇总介绍

这次考试从整体来看成绩基本达到预期水平,年级均分40分左右,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选择题情况介绍:

选择题含盖了必修2八个单元的内容,在命题时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难度系数较大。总分50分,年级均分40分左右。从整体上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错,如第

10、

10、

11、

13、14题,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很明显,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颇为欠缺,如第

3、

6、

8、

9、10题等,正确率50%都不到。另外,从客观题正确率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5道选择题,没有一题是正确率达到100%的,哪怕是很简单的基础题,说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而且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之间差异较大。

2、主观题情况介绍:

31题是一道问答题,针对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的变化涉及到了

1、

3、4三个单元的知识。满分13分,平均得分在7分左右,学生对于考过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如“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等理解不清楚,造成答题时张冠李戴,失分较多。12题:材料分析题,本题由于涉及到了必修一的知识而且材料大容量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满分10分,平均得分在12分左右。13题涉及到第六单元,因为平时对该知识点讲的多练的多,所以该题得分率较高,满分8分,均分6分左右12题重点考核学生对第八单元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的把握,满分7分,均分5分左右。

13、14题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9题、10题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几题满分多,低分也多,说明学生自身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今后的复习计划

1、紧扣教学要求,以课本为主、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新一轮复习。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看书。期末考试基础题

仍然会占相当比重,这是奠定总均分的关键,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打牢学生的基础,不管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能力强的能力弱的学生,这一块都可以争取过来。

2、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历史教学的重点已经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了。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是近几年常见的题型,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来源于课本又远高于课本,它仅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考查学生的一个切入点或载体,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解这类题就不能是光靠死记硬背了。

学生的能力如何得到提高,我认为一是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另外要加大对学生的习题训练量,循序渐进,层层加深,让他们在训练中自己体会解题的思路,掌握典型例题中所蕴涵的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卷面书写规范化的习惯。这是历次考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错别字、病句、字迹潦草等现象层出不穷,屡申屡犯。这一点只能从平时抓起,督促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做起,时时刻刻当作一个教学任务严格要求学生。

第16篇: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武威十九中学 张宏平

历史试卷在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其主要目的既为学生提供考查能力的机会,又为教师提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前进方向。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8小题: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稍低,这是由于学生对华佗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

7、

10、

11、

12、

16、20、21,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如30小题(2)问: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的都是“民族融合”之类的话!失分十分严重!还有26题: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为代表的班集体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此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失分严重。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8小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把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关内容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

- 12 -

第17篇:历史试卷分析

2009-20010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山湾子中学

于国友

一、试卷特点

从试卷测试的内容上看:

1、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内容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等等。

2、试题引用文字材料较为丰富,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灵活性,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一问一答方式。

3、试卷考虑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次是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把经济全球化影响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联系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大事。如奥巴马当选总统。

从试卷范围来看:现代史占大部分内容,分布在选择和列举题部分,重点考查的还是现代史部分。

从试卷难易程度来看:

1、难易适中,既有对基础知识记忆的再现,也有对学生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卷44%是客观性试题,只要学生学习努力,落实到位,就容易完成,照顾了大面积的学生。比如选择题的

11、

13、

19、20题,材料分析题25题的第二个问题,26题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这些试题学生都要通过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答案,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显得困难一些,容易失分。

2、测试方式多样化,试卷内容叙述较为灵活,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比如问答题26题的第一小题,本来内容是平时熟悉的,但测试方式换成了填空的形式,就蒙住了一部分学生,填不上来。

总之,整套试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能拉开一定的距离。最亮的地方就是重基础、重能力、灵活不呆板。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学生答卷中的可取之处。

1、期末测试是大型考试,学生都较为重视,态度比平常更为端正,竭尽全力答题,所以答卷整体来看是规范的。

2、大多数在学习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3、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如对材料题23题第5问的问题,学生能概括出来,真是难能可贵!说明新课程改革之下,一部分老师身先士卒,充当了新课改的先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答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期末阅卷过程中,各组题目阅卷的老师都发现了学生答题中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错别字严重。

答案错得是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也有的关键字词,学生用同音字代替,如《权利法案》答成《权力法案》,说明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得注意强调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

2、学生审题不严密,不准确。

如材料23小题第4问,经济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答得不完整,随意发挥,说明没有认真审题。又如问答题25题第1问中的“美国黑人祖先是怎样到达美洲”的内容,结果有的学生,审题极不严密,不准确。

3、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如材料题23小题第3问,答出当今政治格局是这怎样的,学生就答出了“多极化”和“多极化趋势”的概念是模糊的,混淆的。因为学生是记得这些基础知识的,只是历史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改意识。

初中新课改的步伐已经迈开了,高中新课改也即将开始,做为新一代的教师,只有迎着新课改的步伐前进,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立足于教师之林。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素质。这次考试命题符合新课改要求,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不是简单地把历史知识搬到试卷上来,也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搬到答卷上来,从选择题灵活而非直接的问法,从文字题谈认识,概括特征,完成知识结构示意图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看来我们按照传统的“教教材”的办法教学是不能应付当前形势的,只有实施“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才能真正改变学生完全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考试改革的新形势。其实新课改并非我们想象的,就一句话而已,它已经真实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不欢迎它都不行!

2、立足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历史考试,不管难易程度如何,都是万变不离其中,都离不开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哪次考试都一样,都得考基础,这次考试大多数也是考的基础知识,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上本上的基础知识。

而初中历史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一周两节课堂外,其它是基本上是没有时间的,老师上课就像与时间赛跑一样,时间非常紧!但是考试与其它学科要求又是一样的,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得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有所获,而不是等到要考试的时候才要求他们去记忆。

当然,要帮助学生课堂上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并非易事,虽然比不上难于上青天,但老师是要费一些精力的。如果能灵活驾驭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好办一些。根据这次考试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比如上课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或者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写易错的字词;学生多动,代替老师多讲,请学生绘制表格梳理知识点,或者请学生设计问题训练他们思维能力,或者请学生讲讲课,或者请学生自己找找知识的相似点、不同点等等,学生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就轻松了。

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答题技巧指导。

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老师的眼中是很简单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对好多学生来说是难以记忆的,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益。比如什么对比记忆,熟读记忆,谐音记忆等等,在平时上课时有意无意的灌输,学生自然就跟着这样去记忆了。考试是老师进步的阶梯,也是学生进步的阶梯,每次考试后,都做针对性的评讲,适时给学生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4、教学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们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材,教材本身是系统完整的。每上完一个主题,要适当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记忆。一本书上完了,又要对知识全面梳理,不一定很详细,大的基本线索应该让学生清晰。

第18篇:历史试卷分析

峄庄中学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本次历史试卷难易适中,紧扣课本、试题容量较大,知识覆盖面广,基本涵盖了上册所有重点内容。题型多样、新颖能与当今社会热点联系起来。但优秀人数较少,两级分化严重。

本次试卷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牢固,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

2、

8、10题

2、不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题27题:“向莎翁致敬”是谁?学生联系不到文艺复兴所学的具体内容。再如:28题:“烧水顶开壶盖”的是谁?等,导致失分。

3、不认真审题,走马观花地读玩就答,粗心大意以致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也出现失分现象。

如21题及材料题26题:第一问有两问,个别同学只回答了一问。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如28题:第三问:“蒸汽”的“汽”与“电气”的“气”不分。

5、分析问题、组织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如26题:第五问:

针对上述问题,我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

一、夯实双基,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突出重点,多提问,尤其多检查背诵问答题,注意知识的落实。坚持讲练结合,做到堂堂清。

二、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与训练,加强答题的规范性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

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审题。从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成为影响历史成绩的一大因素。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年级:七年级

科目:历史

学校:峄庄中学

本次期中检测试题满分100分,从总体上看难度不太大,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份不错的试卷。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两大类,各占50分,符合我们经常要求的复习比例。试卷整体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题目紧扣教材,难易适中,即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能照顾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第一题共25个小题50分,全年级的满分的不多,其中第

5、

6、11、

17、21小题错误率较高,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失分。第二题材料分析题共50分,第26题第3 小问对墨子和孟子对战争的态度易混淆,把他们写反。第4小问学生不理解题。第27题第一小问材料出自何人之口?学生把“商鞅”两字写错。“何时开始变法?”时间写错,有的把公元前的前漏掉。第28题第二小问写出这10年指哪10年?写错的较多。

下一步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精讲多背,提高课堂效。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

4、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5、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第19篇:历史试卷分析

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九年级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

2、

3、

6、20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本次试题紧扣教材,没有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例如选择题第9题和第12题,材料解析题第

25、26有二幅图,并能融合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初中教师重视图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比较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具体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范围比较广。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

5 9 12 13 15等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多的是第1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4题、第5题 第9题、第16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

材料分析题第22题第(2)小题“上述三种宗教产生最早的是?材料三中自己指的是谁?”学生做错很多,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第24题的第(3)问“从材料二 三所体现的人权有何共同点?体现了近代史上哪一进步思潮 ”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对所学历史死记硬背,不善于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善于对比比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总体来说,其它填图题 材料题做得还可以,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还是比较熟悉的,准确率较高。另外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萨拉热窝”的“萨”好多学生写成“沙”,“耶稣”的“稣”误写成“酥”,《权利法案》的“利”误写成“力”,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5、建议及构思:

(1)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再多渗透一些能力考查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开卷考试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翻书抄书,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2)本次试卷虽然涉及范围也比较广,但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比例不太合适,古代史占的比例较大,应多侧重近代史;重点不太明显: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工业革命等涉及的比例太少。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20篇: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期末统考是苏人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全册内容,分值50分,试卷由判断题、单择题、简答题、探究题四部分构成。试卷内容覆盖全面,难易适中,结构合理,形式新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立足学生实际,紧扣时代热点。试卷中很多题目都立足于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如第10题中学生报名培训班被侵权;第12题和13题子女与父母的交往;18题(2)学生在网络空间转发分享信息时,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同时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人脸识别技术、全国交通安全日、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全国首个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网络安全法的颁布等。

2.重视能力立意,兼顾基础知识。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核理解,既紧扣教材重点,又不照搬教材。如第2题未成年人的含义;第11题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20(1)四大保护的辨别等。但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如20(2)结合情境二,分析小张走向犯罪的原因。

3.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德育功能。试题中利用文字、漫画、图片、故事等内容,创设情境,如

13、16题的漫画;19(1)的图片;20题围绕七年级学生李强“上学的一天”创设连续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4.开放试题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试题形式别出心裁,具有开放性,如19(2)让学生从三则故事或者名言中选择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谈理解和思考,展示人文关怀,给予学生更大的答题空间。19(1)选取传统哲理故事以及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话,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品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

1.值得肯定之处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答题素养初步形成,这从学生的卷面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材料和设问上都或多或少留有痕迹,这说明学生比较注意审题和审材料,简答题的答题规范比较好,条理清晰。学生能合理安排和分配政治和历史考试的时间,来不及做的情况有所减少,答题的心理素质有所改善。

2.需要改进的地方

(1)基础知识尚不牢固。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误解,以为开卷考可以查书,知识点不太熟悉没关系,致使做题时仓促应战,要么不分析题意狂抄一气,要么偏离书本知识。如第

2、

3、11等题,考查未成年人的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知识,明明是书本上的原话,却有部分学生出错,说明对书本知识不熟悉。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如20(1),请学生判断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哪些特殊保护,然而部分学生不会区分四大保护。第10题的错误率较高,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于诉讼和非诉讼的区别认识不到位。

(2)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审题时,学生往往忽视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第7题,题目中强调“学生”这一主体,所以要注意排除下列选项中“非学生”的做法。第10题和第15题都是逆向选择,题目中强调选不正确或者错误的,部分学生误选成正确的。18(1)失分比较严重,题目要求“运用行为与后果关系的知识,说明网络安全法颁布的现实意义”。这题需要先论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然后说明网络安全法颁布的意义,而很多同学要么漏答原理,要么漏答意义。19(1)要求将材料编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部分同学填成文字。

(3)答题角度比较单一。答题要点随意化,更谈不上全面性,考虑问题缺乏辩证性,容易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面,以偏概全。如18题(1)中,网络安全法颁布的现实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如对国家、对犯罪分子、对公民等,而学生仅仅从某一个角度论述,造成失分。19(2)中,对故事和名言的理解和思考需要多角度,而有的同学草草几句,角度单一。20(2)中,小张走向犯罪的原因要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部分同学只写一个角度。

(4)答题规范技巧不足。主要表现为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语言表达不规范,表述混乱,没有序号,缺乏条理性。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轻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心态,可以从其作为中考科目的重要性角度来论述,也可从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的角度等等。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认真领会新课改改革的精神,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身边的典型案例,也可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2.强化知识点的落实。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必定没有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知识点的要求不能是简单机械的识记,更重要的是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清知识点的本质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同时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和探究,把知识放到实际问题情境中来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问题。

3.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手边的练习资料或者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提高训练的效益。学生做完题后,要及时讲评,讲评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答案,而是要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答题心理等目的。在练习讲评中,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每种题型的特点及解题规律,提醒学生严谨答题,语言要精炼,用词要准确,尽量使用政治术语,条理要清晰,布局要合理,提倡答简答题前心中要有提纲。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