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项目社会效应分析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3 12:01:1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企业并购、并购整合的概述

文章来源:中顾网作者:佚名点击数:1658 评论:0条更新时间:2009-7-21 17:09:06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并购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

推荐阅读:并购

企业并购、并购整合的概述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并购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企业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简称。所谓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所谓收购是指一家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它是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追求利润的动机、竞争压力的动机是西方企业并购的原始动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并购的原始动力又是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仅仅由于某一种原因进行并购,实际的并购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西方学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西方企业并购活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发展动机;市场份额效应;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

企业并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有着复杂的实施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失误,都会影响到并购的最终成败。这其中并购后整合是并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并购战略目标的可靠保证,是借助外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并购后整合,就是并购双方在并购战略目标的驱动下,通过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手段和方法,对企业要素进行系统性融合和重构,并以此来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并购后整合所包含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涉及到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方面整合的不利或欠缺,都会导致整个整合活动的失败。并购整合管理主要包括有形整合和无形整合两种类型,有形整合包括管理战略整合、组织与制度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等;无形整合主要是指企业文化整合。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

推荐第2篇:社会效应债券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

四、社会效应债券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

(一)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

从各国实践来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要有合同外包、公私合作、政府补助、凭单制等方式。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购买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一是以项目招标等形式购买公共服务。二是政府直接购买个人服务或招募志愿者提供公共服务。三是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委托民间组织管理国有公共服务机构。四是通过非竞争性购买提供公共服务,让社会组织或机构参与到政府福利事业中,等等。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纳入政府采购法的有关框架之内,要求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以合同管理形式确保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从购买公共服务资金方面来说,主要是政府直接出资,资金来源于税收、土地开发收入、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

(二)我国政府直接购买公共服务主要方式的不足之处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独立性、竞争新、透明性不强。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往往都是高度依附于政府的事业单位,或者由政府成立的社会组织。这导致政府往往选择向下属的组织或机构购买服务,使购买服务缺少独立性、竞争性和透明性。

2.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一方面,政府用来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规模不一,来源多样,而且往往并没有纳入预算。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一般从项目资金或者从业务经费中支出,资金管理不规范。纳入公共预算的往往都是大规模的资金。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购买某项公共服务的价格或资金规模宄竟多少合适,没有形成普遍标志,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核算办法。对承购方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到底是否合理、资金效益的发挥情况,没有很明确的考核机制。

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附加目的较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往往被与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提高就业等其他目的捆绑在一起,精简机构、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目的和功能反而被削弱。这就使得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核心目标发生了偏移,并致使对绩效的考评得不到足够重视。

4.政府直接提供出资加剧了资金紧张。近年来,以土地出让金收入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下降,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赤字规模逐渐扩大。而政府直接垫付资金购买公共服务,不仅加剧了财政资金紧张的态势,而且减弱了资金的运转效率。

(三)社会效应债券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分析

我国发展社会效应债券有其重要意义。一是缓解旺盛的社会需求和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通过上游干预来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扩大社会服务供给,促进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共识。二是缓解政府资金紧张的态势。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巨大且将集中到期,使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还债压力,提高社会服务资金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推动社会力量的培育。通过设定绩效目标、增强监管、引入竞争等机制,可以增强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同时,不同的社会组都有机会参与到综合性服务提供的某一环节,或提供某一具体服务,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因此,中国目前需引入社会效益债券,这既是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扩大社会服务供给的需要,又有助于培养社会组织,促进社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社会效应债券的有利条件。一是政策导向。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 国发„2014‟43 号)中关于“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条款明确赋予了地方政府为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债融资的权限,为社会效应债券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二是具备可以借鉴的成功先例。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社会效应债券在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开展试点。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购买的形式委托给非政府公益组织供给给民众的,这就是公共服务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也是社会效应债券的基础。在我国,公共服务的PPP模式已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基础设施领域得到运用。可以借鉴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深度推进社会效应债券的发展。三是日臻完善的社会环境。高压反腐、建设服务型政府、权利公开透明的政策和形势为社会效应债券的发展提供了健康的土壤。四是我国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如能打通社会资本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的障碍,将为社会效应债券的发展提供较好的资金来源渠道。社会效应债券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基础。

(四)我国社会效应债券发展可能遇到的挑战

1.有能力承接公共服务的社会力量不足。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不够成熟。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不成熟,存在组织资源短缺、运作机制不完善、服务绩效评估缺乏等组织能力不足的发展困境,独立承担公用服务的能力不强。

2.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模还比较小,开展购买的公共服务领域比较窄。目前,相比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公共服务支出总规模来说,我国采用政府购买方式来提供的公共服务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效应债券的发展。过小的规模不利于产生规模效应,也难以吸引大资本的兴趣。

3.政府的公信力可能面临考验。政府是否挑选了合适的公共服务承接者,公共服务是否能够覆盖目标人群,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等等,都可能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项目一旦失败,也会对政府后续开展SIBs项目造成不良影响。

4.相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给社会效应债券的设计、定价、评级、担保、交易带来困难。二是对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在确定合法权威评估主体,建立标准的、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空白。三是监管机制的协调存在困难。社会效益债券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很多项目是跨部门跨领域运行,这就增加了复杂性和协调难度。

(五)对我国发展社会效应债券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支持相关领域研究。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SIBs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项目筹资方式,是高度知识密集型的。从社会干预项目的选取,到绩效指标的确定和合同起草,以及后期的绩效评估,都需要以专业知识和经验作为指导。应搭建SIBs 研究平台,推动相关研究,重点是国外SIBs成功案例分析、程序和方法译介,以及契合中国实际的知识库开发等。此举将会大大加速中国SIBs 发展历程,降低实践风险。

2.大力支持地方试点。SIBs 项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服务组织、效果评估等问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借鉴奥巴马政府和卡梅伦政府的做法,中央政府出资,设立支持SIBs 试点 的专项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于地方试点项目的方案设计和项目执行的资金配套,以此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开展SIBs 项目试点。及时将试点过程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纳入到知识库和工具箱中,为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培育中介机构。SIBs发行机构等中介组织在SIBs 债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只有培育出一定数量的中介机构,才有望形成竞争性的SIBs 市场。建议通过简化SIBs 创办手续、提供启动资金、减免税收等方式对SIBs 中介机构予以政策支持; 建立SIBs中介机构较之传统金融机构较低的准入门槛和更灵活的监管框架。

4.完善配套制度,推动SIBs 持续发展。SIBs 是一个以社会项目为核心,由政府、私营投资者、社会服务组织和中介机构等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要推动SIBs 市场持续发展,要从市场环境营造、扩大需求和促进供给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发展SIBs 的合力。一是简化社会服务组织登记注册手续,降低社会组织创办门槛,促进社会服务组织的繁荣;二是全面实施针对公益性社会服务的税收减免,降低社会服务组织负担,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制定完善包括SIBs 在内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私营投资者参与到SIBs 等社会投资中。四是研究如何建立SIBs 的次级市场,使投资者可出售其持有的SIBs,通过市场交易活跃SIBs市场。

推荐第3篇:色彩心理效应特征分析

色彩心理效应特征分析

当人们看某种颜色或色组时, 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生活经历中所遇到过的与此相关的感觉, 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同时在情感上作出某种反应。尽管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宗教信仰等方面有所不同, 而对色彩的心理效应有所同异, 但对色彩在情感上的反应和情感表达大致上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 光与色对眼和脑的各种效应属于生理学范畴, 它不仅表现在对人的感观刺激上, 光与色几乎对所有的生物均有一定的生理效应。虽然我们不能把色彩的生理效应绝对化, 我们也无法理解在西班牙斗牛场上为什么公牛见到红色就进攻, 见到黄色就退却的真正原因, 但至少可以说动物和人类一样, 在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中确实有着某种共同性的东西, 而这种感受主要表现为动物对外界条件刺激所作出的条件反射。然而对人而言, 这种外界条件所引起的心理反应相对来说就复杂多了。它不仅包括最简单的生理影响, 还涉及自身的嗜好、职业、爱好、年龄、性别、环境和民族习俗以及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的积累长久等等。

从色彩给人的心理所引起的情感反应而言, 积极的色彩效应和消极的色彩给人们的心理刺激和效应是不大相同的, 不同的色彩刺激或使人积极兴奋, 或使人消沉悲伤。这就是为什么在节日喜庆、宴会厅以及商场的色彩设计中, 一般多用积极的纯度较高的暖色的原因: 它可以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 积极、欢快、活泼的环境气氛; 而在丧葬的悲伤场面一般不宜用纯度较高的色彩, 多以素净的单色为主调, 以产生一种肃穆、悲痛伤感的芬围。在一些特殊的行业中对色彩有严格的规定, 例如, 医院医生的服装大致上均为白色, 因为白色在人们的心理上总是给人洁净神圣的感觉。红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被广大人民所喜爱的历史, 它不仅在节日喜庆时被人们采用, 作为欢乐、庆典、胜利时的装饰色,而且连平时的标志、宣传品、大量的包装设计、服装设计也常常采用。有人说, 姑娘们在初恋时爱穿浅红、粉红色的衣裙, 是由于粉红色温柔而易于接近; 热恋时爱穿玫瑰红或深红的衣服, 既热情又内向、含蓄; 结婚时则要换上大红的服饰, 这时的一切都明朗化了, 也更加热烈了( 这只是一种说法, 但从中可以看出色彩带给人们的微妙的心理作用) 。

色彩本身自然无所谓感情, 这里所说的色彩感应只是发生在人与色彩感觉之间的心理效果。人们对于色彩的考虑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的色彩, 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左右和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一般来说, 这种影响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 一是由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导致的某些心理体验, 可称为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应。如高明度色刺眼, 使人心慌;红色夺目鲜艳, 易使人兴奋。这种直感性心理反应强烈时, 就会同时唤起知觉中其他更为强烈、更为复杂的心理感受。如饱和的红色, 在强烈刺激下令人产生兴奋、闷热的心理情绪, 由于它与我们在印象中的火、血、红旗等概念相关联,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争、伤痛、革命等, 这种因前种效应联想到的所引起的在人们心理上更为强烈、层次意义更深的心理反应, 属第二个方面, 即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这种间接性色彩心理效应, 包括色彩感觉的转移, 色彩的联想、象征、好恶、思维乃至记忆等。两种效应相比较, 前者具有更多的客观性、普遍性; 后者则带有较多的主观性、特殊性、复杂性、广泛性。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通常与个人或团体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有关, 随着地域、时间、民族的不同而不同。我们知道, 色彩感觉的产生来源于光线对眼睛的物理刺激, 是一个纯粹的生理过程。而其之所以能产生复杂的心理效应, 是因为色彩的视觉感与人的大脑中平时经验的记忆产生了同构关系, 从而使色彩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 存贮在大脑之中。

然而, 人与人的心理状态, 以及对色彩的感知程度又是各不相同的,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情绪高潮和低潮的情况下, 或在特殊情况下, 对色彩的反应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由各种不同的心态组成, 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联想等等, 而视觉只是包括听觉、味觉、嗅觉等在内的感觉的一种。因此, 当视觉形态的形和色作用于心理时, 并非是对某物或某色个别属性的反应, 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的过程首先是作用于人的生理反应, 其次才是心理反应。另外, 对色彩的嗜好和色彩的象征性也会给色彩带来某种特别的心理效应:心理联想。

色彩心理联想是指当人们看到某一色时, 时常会由该色联想到与其相关联的客观存在事物, 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体, 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色彩的联想与平时生活的经验最为密切相关。例如对于红色, 我们既可以联相到具体的事物, 如太阳、火焰、红旗、鲜花等, 也可以产生抽象的联想, 如革命、激昂、热情等; 又如黑色, 既可联想到黑色衣服、黑色汽车、黑夜等具体的事物, 也可联想到死亡、绝望等抽象概念。从心理学上看, 联想是知觉的产物, 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 还可能同时影响到其他感觉器官, 如听觉、味觉、触觉等。比如, 我们说这种色调看起来很嘈杂, 或者说这两种颜色相配显得很和谐, 这里的嘈杂与和谐均属于听觉的范围。事实上, 这只不过是由听觉经验的积累、记忆直至引起视觉上反应的心理效应罢了。在很早以前, 就有人研究色彩与听觉特别是与音乐的关系, 并建立了音波与光波振动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通常低音代表低明度色彩, 高音代表高明度色彩。在国外一些残疾人学校, 教师就是用音乐来向那些先天失明的人灌输色彩的概念, 如一段激昂的音乐表示红色, 一段欢快的乐曲表示黄色, 黑色则用庄重的音乐表示, 浅蓝色则用柔和的音乐表示等。国外也有一些球队曾利用色彩在心理上的不同效应作用, 把球员更衣室和休息室装饰成蓝色以便使球员很好地休息, 而把动员入场区则装饰成红色, 以便使球员在红色的刺激下迅速进入最佳的运动状态。在医学界, 有人利用红色曾作过这样的试验, 发现在较饱和的红色刺激下, 人的血压会有明显的升高。可见, 色彩心理效应已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无可否认的是, 当对某种色彩的联想在一定的地域、环境, 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被某个民族、某种社会集团所认可并加以推广时, 就构成了色彩的象征。色彩象征体现了色彩联想中共性的一面, 是人们将这种共性普遍化、一般化后所形成的表达某类特定事物的形式。因此, 色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 同样的色彩在世界不同地区往往表示不同的信息。如黄色,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帝王的色彩, 象征着帝王的崇高与威严, 一般平民是不敢随意使用的, 否则就会有欺君之罪; 在古罗马时期, 黄色也被当作是高贵的色, 普通人是不准使用的; 在东南亚各国佛教中, 黄色显示 超世脱俗!等教义, 神与佛头上的黄色光圈代表着神圣; 美国、日本等国则把黄色作为思念和期待的象征; 在基督教中, 由于黄是犹大衣服的色, 故在欧美国家被视为庸俗、低下的最下等色, 流传到我国也是如此。又如白色, 在中国人眼中意味着丧葬, 而在欧洲人则意味着喜庆, 意义完全相反。在中国近代, 红色一直是革命的象征, 人们对红色的敏感甚至到了荒唐的程度, 国民党统治时期, 谁家珍藏了红布则有通匪或赤党的嫌疑;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 红色风暴更是席卷全国, 从红太阳、红海洋到万里山河一片红等, 无不极具强烈的政治色彩, 人们对于具有政治意义的革命的红色顶礼膜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反感红色或拒绝红色则会被认为是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在那个政治生命主宰一切的年代里, 人们生活中的色彩十分单调, 服装色彩流行较为普遍的象征一定意义的和艰苦朴素的军绿、蓝、灰、黑之外, 其他的色彩则一概被冠以 资产阶级!含义的色彩性质。在那些虚伪的政治色彩统治一切的年代中, 人们不敢对其他色彩有非分之想。由此可见, 色彩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效应与象征的特殊性, 有时确实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美国色彩学家切斯金认为, 支配色彩嗜好有三个重要因素: 第一是自我介入( 个人的嗜好, 占20% ) ; 第二是体面的维持( 自我与环境的调和, 占40%) ; 第三是快乐的追求( 追寻流行, 占40% ) 。其中两项均涉及环境影响, 占百分比最高。环境因素包括职业与场合的调和、教育程度、地位的相称、宗教信仰、民族与传统等。当然, 个性仍具有应用色调的很大潜在力量。尽管对色彩嗜好存有个人差异, 但从相对色彩象征的特殊性来讲, 我们同样发现, 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也能在某一范围内存在着共性的因素。例如, 应用在服装色彩中的灰色系列, 无论男女都喜欢。对色彩喜好的不同人群, 大致上是这样的: 男人喜欢蓝、绿色系的色; 女人喜欢红、紫色系的色; 知识分子喜欢含蓄的低纯度色系的色( 这里不包含职业环境影响) ; 民间就曾有红女绿男的说法, 这就是说, 色彩心理效应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总之, 对于色彩心理的研究, 可使我们对色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某种教条上, 而是更好地为发展现代社会经济, 提高生活质量服务。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 我国在经济上的迅速腾飞和加入WTO, 我们社会生活色彩五彩缤纷,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色彩在自己现代物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了。人们在生活中吃、穿、住、行都很讲究色彩。愉悦的色彩常常会给我们一份好的心情、一份意外的惊喜。享受色彩带给我们甜蜜美好的生活已不再是梦想。21 世纪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 色彩将与科学技术一起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推荐第4篇:餐饮消费心理效应分析

餐饮培训手册

每个人都有机会做“食客”,由此形成了巨大的餐饮市场。面对此市场,餐饮业曾因此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此起彼伏”的辉煌周期,但许许多多只留下“流星”的一笔,为何会如此?原因当然不是单层面的,在这里从餐饮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去为延续中国餐饮业的生命周期作一些诠释。

餐饮消费者有什么心态呢?作为消费者进入一家餐馆进餐时,该选择哪家餐馆呢?希望有什么样的消费和招待呢?这涉及到购买过程中的产品、价格、广告、餐厅环境、服务态度及消费者自身文化、社会经济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家庭、教育、地位及餐饮流行时尚的影响。1994年,美国旅游基金会与宝洁公司为研究美国旅游市场上旅行者的偏好,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从餐饮消费者初次和再次选择一所消费地点的14个因素来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清洁、味道、合理的价格、便利的位置与舒适的环境,以及良好的服务。

一、餐饮消费前的心理效应

消费者在进行餐饮消费前具有一定的消费偏好,针对餐饮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进行餐饮消费需求心理和餐饮产品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研究。

首先,从餐饮消费心理角度来说,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可以唤醒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处于一种尚未得到满足的紧张状态(或称不舒适状态),这种状态能促使他去想办法解决其不满足的问题。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消费者外出对餐饮食品的需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替代家中日常的进餐活动;二是把在餐厅进餐看作是消遣和娱乐活动。消费者对餐厅的需求实际上隐含了对情感、社交、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需求方面得到满足。

A、清洁。保持餐厅清洁是对顾客的尊重和自身经营的需要。清洁的餐厅可以唤起顾客的食欲和心情,这也是顾客选择在哪家餐厅进餐的前提,即第一印象。因为清洁的形象会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其选择时,消费者会把第一印象好的餐厅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B、价格。作为消费者,总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什么才是适度的价廉物美,经济学家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研究出科学定价法。比如说尾数定价法,利用价格在尾数上的差别对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20元与25元通常不被认为有何差别,但29元和3l元在消费者看来差别就突出了。因为,消费者常常喜欢一些比平常便宜的商品,并且一旦买到比别人便宜的同样的商品就会有获得胜利的感觉,所以对常见食品打折有很好的心理效应。这些心理定价法在餐饮定价中是很有效果的。

C、位置与环境。餐厅位置是消费价位的间接反应,好的地段肯定在价格上同其他地段有区别,但其中存在着对顾客群定向的选择和餐厅经营类型问题。环境问题就不能停留在狭窄意义上的清洁了。有这样一个例子:重庆大足的“荷花山庄”,巴渝特色气氛浓烈,客人三三两两可以安坐在一艘花艇内观看艇外的各式荷花,品尝巴渝小吃,接受穿着古楼渔家服的“渔家女”热情纯朴的服务,令宾客仿佛来到了市外桃园。这个例子显示的是环境特色的经营理念。舒适的环境能营造食客就餐的情绪,同时也让其得到享受和尊重感。餐饮环境的营造是餐厅的无形资产投入。

其次,从餐饮产品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角度来说,是对外树立餐厅自身形象的一种宣传,如果说清洁、价格、位置、环境在餐饮消费心理学环节是对顾客心理的捕捉的话,那在餐饮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来说就是让自身理念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同。

A、清洁。每个餐厅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和检查制度。当然,消费者的要求程度不同,或许总有一些消费者认为清洁问题做得不够。总之,没有消费者会认为清洁做得过于太好。因而,餐厅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将清洁水准不断提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餐厅应当不断进步。

B、价格。当然是以餐厅生存及盈利为其定价前提的。那是否能为消费者所接受,还要综合考虑竞争对手的价格、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价格政策与优惠结构等问题。作为提高心理效应的方法来说,合理的价格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类似的开业酬宾、节日半价效果不菲。

C、位置与环境。从提高餐饮产品心理效应的方法的角度来说,明显有胜过前两者的趋势。这里并不是在有意夸大地段的重要性,位置的选择对吸引客源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提高心理效应,怎样的氛围能更多地吸引顾客,这都跟餐厅位置和定位取向有关。

当然,提高餐饮产品心理效应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做餐饮的,还是要落实到自身上。这里谈的主要是心理效应中的三个因素。

二、餐饮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所谓餐饮消费过程,是消费者选定了餐饮消费地点后,在进餐过程中的要求、偏好、满足感及所希望得到的服务和招待。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思考,主要从服务态度和菜的口味来进行心理效应剖析。

A、先来看菜的口味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审美效应。一家餐厅不可能为自己的菜肴、糕点等等申请专利,唯一能申请专利的只有标记与名称。这种餐饮产品的无专利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某一新菜式如果能创造经济效益,其他餐厅很快就会模仿。所以,从心理效应上下功夫尤为重要,如果仅仅一两次的餐饮消费就能得到贴心的个性化服务,你是否会觉得格外受到了尊重呢,这样的餐厅你能

“忍心”不多光顾吗?而对菜品口味的审美心理则更侧重于菜品的“卖相”,诸如精致程度,配菜与主菜的颜色搭配,菜盘的修饰等等。顾客的口味不同,好不好吃当然由食客来评价。如鳗鱼,本为时鲜上品,但因刺多有腥,很多人不适应,出骨后用竹签串起来烧烤,就大受顾客的青睐。所以,通过一定的变革是可以弥补这些差异的。老方式总会被淘汰的,要延长餐饮生命周期,就是看你去主动求变还是在被淘汰的边缘时被动地不得不变。

B、再来看服务态度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审美效应。服务态度的审美,主要是在服务方式上树立一种独特的耳目一新的规范,在服务仪礼上力求建立与餐厅主题相符合的标准,以“诚信”为宗旨,让顾客感到亲切与贴心。

现代的服务理念光让顾客满意是不够的,因为通过效仿,让顾客满意的服务是无法形成竞争力的。因而,要从服务态度的审美上赢得顾客的心,就必须使服务态度特色化,人性化,主题化。现在,酒店餐饮为朝这个方向做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为招徕更多的度假休闲客人,重庆大酒店、重庆万豪酒店、重庆万友康年大酒店以及许多其他酒店都在开发“主题”晚会。如在一些酒店客人可以享受到所谓的“皇帝宴”。宴会由身着古装的女服务员提供服务,使用古式银和瓷质餐具及家具,在中国传统的乐器演奏中,客人可以品尝到过去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御膳佳肴。还有,在日本料理馆里,服务员上菜及退盘都是跪式服务的,这种特色服务使得那些渴望得到尊重的人相继而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谈这些方式本身的是与非,从餐饮服务审美的角度来说,确实针对定向的顾客群实施了有效的心理效应。

从餐饮消费个性心理角度来说,由于偏好层次的区别,在菜的口味把握和服务态度上特别要求“人性化”的灵活服务。仅靠规范这种人人都会的固定模式,没法树立特色,获取优势。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拼抢,谁能技高一筹,谁才能独领风骚。

A、菜的口味。基本上就是消费者对菜的口味的审美差异。餐饮经营者做餐饮跟人比的就是菜品的特色、工艺和口味,而餐饮消费者的目的也是品口味、品特色。要延长一家餐厅的生命周期,在菜的口味上就是要特别、特别加特别,这中间就有许多尺度的问题。很简单,四川人多少都能吃点辣,但吃辣也有程度的差别,有的是适可而止,有的是越辣越好,还有些人是怕辣的。这就是尺度问题。当然,个性差异不能局限于以上谈到的这些,我们没必要一一列举,只是从这个角度来寻找延续餐饮生命周期的途径,就是要因地制宜地落实对顾客消费个性的心理效应。

B、再来看服务态度。它对消费者个性心理来说就是要适时、适需、灵活的应变服务,诚信、贴心的人性化服务。对餐饮的心理效应来说,服务态度是最重要也是最灵活的因素之一。有这么一个例子,在重庆某开发区一条深巷内的一酒家天天爆满,亦堪称是人际沟通的成功范例。该店除丰俭由人和菜肴品种繁多外,其服务员多为35岁左右的下岗女工,这些服务员因是重庆当地人,了解社会环境,思想成熟,善解人意,又具备家庭主妇的当家意识,因此服务效果好。或是为客人盘算实惠的菜点,或是与客人聊上几句家常,这种“宾至如归”的服

务吸引了八方宾客纷至沓来。另外,北京的东兴楼、同和居、至美斋、丰泽园等老字号,店里的“伙计”和宾客的关系处得像朋友一样,常来的宾客口味如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伙计”都了如指掌。如果是已订好的整桌菜,“伙计”会先预备一个菜单,总价格也写在上面,就座时请主人看,菜有变动,价格有增减,“伙计”也能提出更适合的建议。更绝的是,假若宾客要一条活鱼,两种做法,他都能满足。饭店老板授权,“伙计”对柜上有绝对的指挥权。在餐饮服务上,个性化服务的特例太多,真正做餐饮也只能秉着对消费者个性心理满足的意识去摸索。餐饮要做久、做大,这些就是因素。

人的心理就是一门学问,餐饮业如何从客人的心理效应上去找寻延续餐饮业生命周期的途径,其道路还很漫长。

一、便利型消费者

便利型消费者较注重服务场所和服务方式的便利,反对繁文褥节。这类型顾客希望在接受服务时能方便。迅速、’快捷,并讲求一定的质量。,这种类型的顾客,大都时间观念强,具有时间的紧迫感,最怕的是排队、等候或售货员漫不经心,不讲效军。因此,对于这类顾客,在餐厅经营中要处处以方便顾客为宗旨,提供便利、快捷、高效。讲求质量上乘的服务。这就要求餐厅在网点建设。服务方式上很好运用便利顾客的原则。如:餐厅经营中设便餐、快餐以及带料加工、回锅加热或设立外送、外卖等服务项目。

二、求廉型消费者

求廉型消费者十分注重饮食消费价格的低廉,这种类型的顾客都具有\"精打细算\"’的节俭心理。十分注重菜肴和服务收费的价格。在比较推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对质量不过分苛求,要求达到\"物育所值\"即可。这就要求餐饮企业在菜品及服务上分开档次:并且要档次配套、合理,以中。低档的服务项目去满足求廉型顾客的需求。如:在餐厅经营中,既要育几十元、上百元的高档菜肴,又要有十几元的中档菜肴,还要有几元的低档菜,这样才能满足人们不同档次,不同价格的需要。

三、享受型消费者

享受型消费者多注意物质生活的享受。注重环境、服务的档次,对价格不太关心。这种类型的顾客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实力,遏求享受型消费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或经济实力:,这些人是高档菜肴和高档服务的消费者。为满足享受型消费者需求。餐厅不仅要提供高水平的设备和高质量的菜肴,还要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四、求新型消费者 求新型消费者注重菜品或服务的新颖、刺激。这类顾客以青年人为主,他们追求服务的新颖、别致。刺激而不过分计较价格的高低。餐厅菜点的新奇,餐厅服务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等都对这类消费者具有莫大吸引力。所以有不少餐厅老板挖空心思去留意制作新奇,以招徕顾客。正是为了迎合人们求变、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许多餐厅或在菜品上遏求创新,或在服务上力求与众不同。

五、健康型消费者

健康型消费者注重食物的营养保健作用,这种类型的顾客希望通过食物的营养食疗达到法痛保健的目的,对于菜品的口味及服务不太在意。回归自然,追求健康和无污染的缀色食品冕这类消费者的主流。为了满足这类消费者的需求,餐厅不但应在菜肴的营养保健上下动夫。开发符合营养保健的菜品,还应在服务上加大营养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使惺康服务从里做到外。

六、信誉型消费者

信誉型消费者非常注重企业信誉,以求得良好的心理感受。人们在消费时,都希望能提供质价相称,具有风味的菜品,提供清洁、完善、舒适、愉快的环境,以获得满意、愉快的心理感受。可以说,一家餐厅经营的成功或失败完全取决于顾客对它的即象。因此、信誉是经商或服务之本,服务质量更是餐厅的生命线。要赢得顾客就必须建立企业信音和提供优质服务。

要赢得市场,必须赢得消费者,仔细研究和揣摩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消费心理和消费情绪,将人们消费动机加以条理化。模式化的细分才会有的放矢。作为企业经营者还应深入到市场中去模透消费者的更正霖求,对自己提供的菜肴和服务进行细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这样,餐厅才会真正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

推荐第5篇:效应

1毛毛虫效应(caterpillar effect):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2音叉效应(tuning fork effect):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你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它的脉搏。由于音叉效应的存在,也有可能产生微小的扰动就带来巨大影响的情况。通过感应对象用巧力而不用强力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作音叉效应。 3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4木桶效应(bucket effect):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

5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6羊群效应(herd instinct;herd behaviour):又称从众效应,指追随大众的想法及行为,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的投资状态。亦作“群居本能”。投资者莫名其妙地随波逐流、追涨杀跌的心理特征。羊群心理或群居本能是缺乏个性导致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在经济过热、市场充满泡沫时表现更加突出。

7鲶鱼效应: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8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9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10责任分散效应: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11帕金森定律: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12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13霍桑效应: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14习得性无助实验: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15虚假同感偏差: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16罗森塔尔效应: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17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

18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19近因效应:是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20乒乓效应: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在一定区域里两基站信号强度剧烈变化,手机就会在两个基站间来回切换,产生所谓的“乒乓效应”。

21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22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种领域。在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即为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在教育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推荐第6篇:效应

效应大全

一、蝴蝶效应:小事经过系统放大,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青蛙效应: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恶化没有亲醒的觉察。

三、鳄鱼法则: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试图去挣扎,越挣扎就被咬的越多。所以,你唯一的好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要求我们学会止损,不得有侥幸心理。

四、鲶鱼效应:在沙丁鱼群中放一只鲶鱼,可以解决沙丁鱼缺氧的问题。鲶鱼起到搅拌的作业,提高水里的空气含量。

五、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群就往哪里走。盲目校方别人,导致他们在一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六、刺猬法则: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七、手表定律:两个手表,就不知道几点了。说明一个人不能同时由两人指挥,否则会使此人无所适从。

八、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去丢垃圾。

九、二八定律:任何一组东西中,重要的只占20%,其余80%是次要的。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

十、木桶理论: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一、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十二、晕轮效应:人的某一优点掩盖了其缺点。

十三、霍桑效应:说明心理作用大,当人们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会产生被激励的效果。

十四、光环效应:对人某一特征印象深,会掩盖对其其他品质的印象。

五、刻板效应:用老眼光看待他人。

十六、成见效应:平时积累起来的对某人某事的看法直接影响往后的评价。

七、首因效应: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

十八、进门槛效应: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十九、禁果效应:禁果引起的逆反效应。

十、黑洞效应: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产生非常强的吞噬和自我复制能力,把它势力所及的大量资源吸引过去,而这些资源使得企业更加强大,形成一个加速循环的漩涡。

二十一、牛鞭效应:事件的起始点只是发生微笑的变化,越向外传递,波动的幅度就越大。二十

二、焦点效应:企业成长像人一样,不同情况焦点和重点也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十

三、刺猬理论: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二十四、磨合效应:要想达到完整的切合,双方都要做出必要的割舍。二十

五、犬獒效应: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推荐第7篇:关于全民创业的社会网络效应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

关于全民创业的社会网络效应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创业是创业者从无到有创造一个新企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多要素整合互动的过程,这些要素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如资金、设备、人员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机会、供销渠道等。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创业资源有重要影响并成为不可缺少的创业要素。基于近年来社会创业群体越来越多,本专业展开了关于全民创业的社会网络效应的研究调查,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有更强的针对性,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进行了本次调查问卷,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次调查问卷由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彭华涛博士设计调查试卷,采用的是结构型问卷形式,从创业过程中受社会网络的影响设计了33个题目,保证了问卷设计的科学性。

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关于全民创业的社会网络效应的研究调查的调查问卷,由每名学生发放4份问卷,分别对大学生创业者、研究人员下海创业者、农民工创业者、下岗职工创业者等各发放一份问卷,并展开问卷调查的比较分析。

三、本次调查结果有以下特点:

1、在最初选择创业时,被调查者大多比较同意是受到正在创业的亲戚、朋友、同学或者其他熟人的影响。然而在他们创业后是否带动周围的亲戚朋友一起创业,则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原因很可能是周边的人都是持观望态度,只有当看到别人获得成功后才会跟着创业。被调查者大多非常同意一起创业的朋友越多创业就越顺利,此外他们完全同意在政府拥有的关系越多,创业越顺利。

2、关于创业后业务的来源,研究人员下海创业者、农民工创业者、下岗职工创业者表示大多数通过朋友介绍的,而大学生创业者则表示很多业务都是自己上门主动拉来的,这体现了大学生创业者在社会经验方面的不足以及社会关系的狭窄。在创业合作伙伴通常只能在资金、关系或者市场等某一个方面提供帮助这一项上,研究人员下海创业者表示完全同意,而其他三者则表现出相对微弱的同意。

3、在关于对待客户与合作伙伴的感情的几项中,研究人员下海创业者则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态度,认为和客户只存在业务上的关系,不注重感情联络,主要依照生意合作伙伴的重要程度来投入相应的时间金钱感情,而其他三者则表示无论以后是否继续合作,都应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在关于利益冲突与人际关系的这几项中,大学生创业者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认为在商业竞争和朋友关系两者同等重要,表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与朋友的关系,而其他三者则表现出相对消极的态度。这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刚迈进社会的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特点。

5、对于关键合作伙伴的作用,大学生创业者和研究人员下海创业者表现出较高的

同意度,而其他两者则略显平淡。前两者都比较赞同很重要的生意伙伴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确实高于一般合作伙伴,而后两者则反映相对平淡。

6、在从事的业务或生意决定了熟人或朋友都是相关行业领域的,四者都表现出较

高的同意度:四者也都比较同意创业使自己结识的朋友或熟人越来越多,并且这些人对自己的帮助越来越大:在“经常合作的朋友或熟人关系越来越好,不经常合作则关系越来越一般”这个观点上,研究人员下海创业者和农民工比较赞同,而大学生创业者和下岗职工创业者则同意度相对较低。在“希望能够结识不同类型的朋友或熟人,保证一个项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实现”这个观点上,大学生创业者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而其他三者则相对冷漠,这反映出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创业者的特质,积极进取、有团队意识。

四、对本次调查的结论和建议

1、在本次的群民创业的社会网络效应调查中,虽然所调查的四类不同创业群体有

着一些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来说,在创业中,都离不开社会网络的紧密影响。首先,社会网络影响创业动机。创业动机与很多因素有关,人们的个性特征会使会使某些人更容易成为创业者。比如,很多公司的所有者创办企业的原因是为了自己做老板;再比如,个人的聊天关系网络中异质性越强,人们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其次,社会网络带来创业机会。创业机会的识别就是去发现需求和资源,机会的识别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人的感知能力,同样的机会,有的人能发现,有的人则不能。第

三、社会网络影响创业团队的建设。密切的朋友关系会提高成员对决策的参与度,使决策过程更有效,质量更高,并有利于减少决策过程中的情感冲突,同时朋友关系也与以后的团队分裂存在负相关,就是减少以后团队分裂的可能性。第四,社会网络影响创业的物质资源。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是创立企业的条件之一,创业者获取资源的能力决定了创业活动能否启动,而创业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可为其所用的资源。第

五、社会网络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与企业的盈利有关,创业者与之联系的社会网络规模以及网络活动的活跃度与企业的成长呈正相关。

2、对于如上述所调查的创业群体,创业者因为自己没有资金实力,他们很难请到

或请得起高水平的人才,也没有太多的钱用于广告或市场推广。所以创业之初的生意来源很大部分是靠社会关系,有了广泛的社会关系,你的产品或服务就有了一个好的销售渠道。它可以让你快速而有效地完成最初的货币回笼和资金积累,从而为你下一步的做强做大打好基础。即便是没有什么社会关系而白手起家创业的人,在创业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去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有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

因此,创业者必须尽力拓展人脉。在你设想创业之前,你就应该开始布局,从现在开始开拓人脉,进而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为几年后的人脉开始订定目标,盲从的拓展人脉只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繁忙与麻烦。早一点规划自己的人脉网络,几年后,将会发现身边到处是可随时协助您的的专业人士,一通电话即可解决您烦恼的棘手问题。在拓展你人脉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人脉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人脉的深度即人脉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达到了什么级别;人脉的广度即人脉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范围(区域与行业)有多广;人脉的关联度指

人脉关系与个人所从事行业的相关性和人脉资源直接的相关性。人脉资源既要有广度和深度,又需要关联度,利用朋友的朋友或他人的介绍等去拓展你的人脉资源,从长远考虑,不要只考虑眼前的作用关系,需要关注成长性和延伸空间。当你拥有了良好的人脉资源,构建好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那么你离创业成功就不远了!

推荐第8篇:社会项目评估

2013年社会工作者考试全攻略

每日一练 历年真题 模拟测试 章节知识点

21 1.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 |区别在于:是否存在控制z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被观察对象按自己的轨迹发生 z在实验研究中,事件被制造出来以便进行研究z如:对服务对象人为分组并采用不用的干预/服务方法,就是实验研究|在社会工作中,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多用于对现象的一个时点的考察。 z如考察一个机构案主的人口学特征 z如研究婚姻状态和健康的关系 z如机构对服务传递的影响|实验研究多为干预研究,多用于评估考察治疗/服务的效果|实验设计就是通过改变现象研究改变的效果 |有助于揭示因果关系zTo establish causality between independent variable (SW intervention/control) and dependent variable (problem or outcome) zExplanatory分类:Field experiment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 zField experiment: in natural settings, usuallyzLaboratory experiment: in lab, rare in social work|(True) experiment and quasi-experiment:z

Experiment: designs with equivalent groups produced by random aignment zQuasi-experiment: lacking equivalent groups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evaluating programs and practice when practical

constraints in agencies make it impoible to conduct experiments•If participants are placed in groups using some other method such as selecting natural groupings (a claroom or community)2.Pre-experimental designs |Pre-Experimental Designs:|(1) One-shot case (group) study|只对因变量进行干预后的一次测量,没有说明相关关系|虽说明了时间先后,但不能说明因变量变化,不能排除任何其它原因解释 |只能通过直觉判断因变量变化情况|(2) One 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比较前后测值|说明了相关性和时间先后,但不能排除自变量以外的其它解释,如:history, maturation, testing, and statistical regreion| 如测量社会工作学生在入学时和毕业时对贫困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其它解释?| (3) posttest only design with nonequivalent groups XO O1XO2XO O

22|比较两组后测值|实际工作中常发生的情况:来不及前测,也无法分等价组 |无法排除:如selection biases|以上三种方案,internal validity都不高|但它们也有实际价值,可用于探索或描述性研究|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的internal validity要高于pre-experimental designs3.实验设计类型|May not be feasible in real social work setting but can be done in some agency settings |Eential components of experiments:z1) randomly aigning individuals 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z可按抛硬币、随机数码表等方式进行;人数越多,随机分配更有效•例如:申请服务的人和未申请服务的人不算等价组,在申请服务的人中随机分组才可能是等价组z如果没有干预,这两组会一样z虽然无法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所有方面都一样或面临同样的发展过程,但是

机分组可帮助实现减少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 z不同于Random sampling (pertains to generalizability)zRandomization or random aignment旨在提高internal validity, 不寻求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而是重在减少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z2) introducing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 program or intervention) to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withholding i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Multi-group:2 or morez3) comparing the amount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change on the dependent variable|再次强调:Key element is random aignment of participants to control or comparison groupszSymbol:R = random aignmentzi.e., each participant has an equal opportunity to be aigned to each group, AND every poible combination of participants has an equal opportunity to be aigned to each group|类型1:

claic experimental design or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Change in scores compared

|古典设计要素: z前后测REO1XO2CO1O2

23 z 实验组和控制组 z随机分配|古典设计zCan control: selection, history, testing,

instabilityzCan control IF groups are equivalent:maturation, statistical regreion zCan

control IF equal numbers & types of dropouts:mortality zDepends on data-collection

procedures:instrumentationzCannot control: nonspecific effects, reactivity|类型2 :

Partial Croover Design

Elements:|Data collection:3 times|

Control group receives intervention AFTER post-test, then 2ndpost-test

|Allows for intervention to be given to all|Partial Croover Design (with Follow Up) 变形PrePostF/U F/U RE O X OO OC OO X O OAble to

determine intervention’s endurance|类型3:Solomon four-group design |两个实验组,两

个控制组|两组有前后测,两组只有后测|复杂,应用少|类型4:

Comparative/Contrast/Alternative Groups Design|比较两个可选干预方案|NO

knowledge of how groups compare to no intervention|变形:alternative treatment design

with pretest |比较三个后测值之间的差异|Same controls in comparing each intervention to

no intervention|其它可能设计:REOXOCOOXOREOXOEXOCOO

CO RE1OX1OE2OX2

ORE1OX1OE2OX2OCOOREOX12OEOX1OEOX2OCOO

24 课堂讨论:|请分为三组,讨论实验设计的后三种类型分别可以控制或不可以控制哪

些threats to internal validityz第一组:类型2 : Partial Croover Design z第二组:类型3: 所

罗门四组实验z第三组:类型4: Comparative/ Contrast/ Alternative Groups Design社会

工作评估第七讲 准实验设计与评估04/06/2011本次课程内容z准实

验设计与评估z在许多社会工作机构中,

控制组经常无法实行z即使实现了控制组,但往往无法实现实验组和控制组间的

随机分配 z实验设计的替代方式:准实验设计zNon-equivalent Groups (aignment through

other means)准实验设计和实验设计形式相同z内部有效性:pre-experimental designs

果的影响Elements of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Pre-test and post-test–Multiple

groups with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Non-equivalent groups:Participants aigned

to groups by non-random meansz形成nonequivalent groups的途径: z(1) use natural

groups–Cla, town, 居住单位,不同社会工作者的案主,等 z(2) aign clients in some

systematic or haphazard way –e.g., every other client;–如, whoever has space on

caseload, 将案主分配给下一个空闲的社工 –接近随机分配,但和随机分配不同(3) the

wait-list or overflow approachz先来的案主进入实验组,后来的进入控制组 z有可能后来者

差异很大,或控制组人数不够(4) time: use a comparable group at a different timeze.g.,

new clients in March vs.those in April, 今年的案主作为控制组,明年的案主进入实验组z如,

上一届学生作为控制组,当届学生作为实验组

25 z无法控制不同时点的差异z准实验设计示意:zNonequivalent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design–Find an existing group that appears similar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研究老人院老人的抑郁情况,假设两栋楼的老人基本情况相同,但一栋楼开始养 猫,另一栋楼不允许养。可考察宠物对抑郁的影响。 –

希望两组前测接近,后测不同

z变形:

z增加多次前测z减少selection, maturation, statistical regreion等z如实验组有强烈的改变意图,则即使两组第一次前测相同,那么在第二次前测上也有区别z 若两组在两次前测上都相同,那么后测的区别更有可能是干预引起 准实验设计与评估z变形:z在后测后对参照组也实施干预z若参照组干预后的后测与实验组不同,则可能是两组间差异引起不同,也可能是干预效果的问题z若两组干预后效果相同,则可排除组间差异,确认干预效果z变形:增加多个控制组 z其它准实验设计示意: zNon-equivalent Contrast or Comparison Groups:zCausality:z(1) Aociation - outcome varies between groups z(2) Time priority strong–if have pre-test, can show change –Independent variable manipulated z(3)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04/09/2011整理

推荐第9篇: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应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应

教学目的:本章是本课程重点中的重点,本章共四节,四节四方面的内容,统统要掌握。每种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提出的内容、每种理论的概念、特点、作用、不足之处等,都要分析清楚牢固掌握。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为渗透为特征的社会信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或是娱乐都是与大众传播密切联系在一起。那么,大众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这些影响和效果是通过什么机制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许多传播学家致力于考察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重要理论观点。本章将对其中若干重要的理论进行考察和分析。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问题、节制人口问题、体制改革问题、物价问题、下岗就业问题等等。在众多的课题当中,哪些是最重要、最迫切,应该作为当务之急优先解决的?哪些课程就目前来说重要性不那么突出,可以往后放一放?对这些问题,每一个关心公共事务和国家大事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形的“议事日程表”,上面“记录”着我们对当前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优先解决的优先顺序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和判断究竟来自何处?对此,“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就物理规律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极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再见与英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研究的两个部门

一是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前美国社会的主要课题极其重要性程度的认识和判断。

二是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在对两者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播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同时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就越高。根据这种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信息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极其重要性的判断。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研究的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探讨的无疑是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该研究与历史的效果研究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 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管,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应,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随着实证研究和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的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二) 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三) 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议程设置与受众属性的关系:

(一)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二)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三)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四)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以前,此前以“传播流”研究主要以个人态度改变的意义上考察传播效果并且不恰当的得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无力”或“有限的结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则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一)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提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二)通过分析媒介议题的来源,深刻提示了媒介背后的控制问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纵和控制的过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真正意义,正在于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学者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它只强调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起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都是常见的。此外应该指出的是,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他的效果绝对化。我国学者范东升曾指出:“传播媒介诚然有时可以造成平地起风浪的效果,但这并不说明社会舆论能追随其后,接受指引。”

第一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一)沉默的螺旋假说:(三个基本命题)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大众传媒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论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不断更新,以后又重新提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建议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特点:

(一)舆论观

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是双重意义上的社会皮肤: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二)效果观

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态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的状态。因此,传媒提示和强大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发生。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出以后,许多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者,例如美国的卡兹、马丁,日本的池田谦一等,都对这个假说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时政考察。由于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各国的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对这个假说尚有很多争议:

(一)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的意义

“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和实证上的研究至少有下列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轮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的作用。这正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重要方面。

第二,他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的不足

“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和实证上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 假设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50年代所罗门.阿什的实验证明,趋同行为的发生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第一个条件是有没有来自他人尤其是来自所属群体的支持,趋同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另一个条件是个人对自己的见解和信念的确认程度。

第二,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具体来说,在有关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可差生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问题上,这正压力未必有效。同时,争议问题是否与自己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也是决定人们对“多数意见”或服从或抵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日本学者平林纪子指出:“就宗教问题而言,在荷兰天主教国家或部分伊斯兰教国家,促使人们趋同的压力显然比其他国家强大的多。”

第四,“沉默的螺旋”假说,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关于这一点,S.莫斯考维西关于群体内合意形成过程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启发。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一)“培养”理论的称谓

“培养”理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二)“培养”理论的起源

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的社会暴力和犯罪特别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三)“培养”理论最初研究的关注点

最初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就越强。

(四)人们对所处社会环境印象和判断的形成

人们对所处社会环境的印象和判断形成,更接近于社会现实还是媒介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1976年,格伯纳等人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过一系列实证调查和分析,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巨大的偏离。同时,这一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他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成为“研究分析”。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一)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队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务、各个部门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由宗教和教育来承担的,而在现代媒介社会则成了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的“熔炉”,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因此,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已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

(二)培养理论的独特的优势

其理论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认为电视除了与其他媒介的共同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

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4.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加以区别; 5.电视广泛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部分。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

培养理论(研究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组成部分。这种研究称为“文化指标研究”,起源于60年代后期,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制度分析。主要目的是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提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

第二是信息系统分析。目的就在于提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第三是培养分析。是信息系统分析的延伸,目的是考察大众传媒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培养分析”的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以 “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信息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现实观、社会观。

四、对培养理论的评价

培养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指出了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培养理论的研究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培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力图通过《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电视片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状况,结果却证明失败了。

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一)“知沟”假说

1.知沟假说的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一是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二是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三是已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四是社交范围的差异;五是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六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所决定。

(二)“上限效果”假说

1.“上限效果”假说提出的时间和学者。

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 2.“上限效果”假说的主要观点。

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即大众传播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艾蒂玛等人认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了三条论据:

一是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大众传播的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是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度或范围的知识。

二是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即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感觉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

三是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如果受众的个人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一)“知沟”理论的提出者与提出的时间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也是“信息沟”。它是卡茨曼1974年提出。

(二)“知沟”理论的主要观点

“知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换句话说,现有的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换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平,而“新沟”不断出现。

知沟理论以及它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

(三)“信息沟”、“知沟”理论的研究领域

目前重点研究的领域主要有两个: 一是新媒介的普及研究;二是地区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研究。

(四)“知沟”理论研究的意义

“知沟”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知识层面宽的受众,不断扩大知识面,输送新鲜信息;也可以为知识层次较低的受众不断补充基础知识和灌输新鲜知识,进而开阔其知识视野。

(五)缩小受众“信息沟”乃至“知识沟”的对策

许多学者认为,在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缩小社会的“信息沟 乃至“知沟”至少在两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是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者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二是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推荐第10篇:浅析我市减免税政策的社会效应

浅析我市减免税政策的社会效应

作者: 刘娟萍 日期: 2013-02-19 字体: 大 中 小 | 保护视力色:

【摘要】 减免税政策,是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一个重要内容,对某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鼓励或照顾措施,是为了解决按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时所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结合我市2011年度减免税的操作和效果,从正面、负面影响分析我市执行减免税政策的多方效应,分析有效利用好税收减免政策、发挥减免税政策对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增加地方经济活力的良好社会效应。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税收政策 社会稳定 苏区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构建地方税收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而减免税政策,则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一个重要内容,减税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鼓励或照顾措施,是为了解决按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时所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同时也是税收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从局部和短期来看,国家少收了税款;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有利于照顾到纳税人的负担水平,有利于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对于我市而言,今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市涉及的减免税项目类型将更多、更广。所以,充分了解和掌握我市的减免税政策情况,有效利用好税收减免政策,发挥减免税政策的最大效应,这对有力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增加地方经济活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显得尤为重要。

一、2011年我市减免税的总体情况

2011年度,我市共有纳税登记户数126207户,其中有减免涉税事项的纳税户数为68575户(人),占总户数的54.3%;减免总额118510万元,占2011年度地方税收835083万元的14.2%。其中:企业登记户数23801户,享有减免户数1352户,占企业登记户数5.68%,减免金额93090万元,占减免总额的78.55%;个体登记户数102406户,享有减免户数67223户,占个体登记户数65.6%,减免金额25420万

元,占减免总额的21.4%。

二、减免税政策对地方经济和税收的正面影响。

(一)符合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经济是以内资经济占绝对主体的经济体系,2011年度来源于内资企业的地方税收占地方税收总额的87%以上情况,而内资企业的减免额也占减免总额的78%以上。作为内资经济占绝对主体的地区.我市经济结构与享受国家减免税政策种类多和范围广的特点基本上是相适应

的。

(二)征前减免提高纳税人资金使用效率。征前减免较之于退库减免可以缩短税款的周转时间,有利于企业及时利用和合理安排资金,2011年度我市征前减免税118414万元,占减免总额的99.9%,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社会稳定。2011年度我市继续严格落实下岗再就业政策、提高营业税起征点政策、提高个税扣除额等减税惠民政策,共对188023户(人)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减税地方税收15311万元。这些政策由于受益面广、受益直接、受益公平的特点,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扶持了社会弱势群体,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社会更加和谐。

三、减免税政策对地方经济和税收的负面影响。

(一)有的减免税政策的期待值和实际效果相差甚远。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相应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用以发展民生、造福百姓,但是实效效果和初衷却相差甚远。如目前教育和医疗支出是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国家也对学校和医疗机构制定了很多诸多的减免税政策,扶持其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方面名校、名医院享受税收减免税较多,优惠较多。另一方面广大贫困地区基本医疗、教学资源都欠缺,享受的税收优惠少,连运转都困难。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大城市资源浪费过多,小地方特别是偏远地方资源欠缺,无法保证百姓正常的教育医疗需求。

(二)有的减免税政策在具体内容上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政策失位和执行失位。一是政策软化。现行减免税规定多表现为一系列临时性通知、补充规定。有的减免频繁,层次过多,稳定性不强、透明度不高,税务执法人员难以适应,纳税人也无法遵从。二是执行 “偏差”。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在纳税人的界定上存在漏洞。税务机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部分纳税人借下岗职工之名,行合理避税之实,存在免税户将发票违章转借给非免税户的偷税现象,严重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

(三)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一些漏洞,致使在执行的过程中让基层无所适从。如对下岗再就业政策,由于对从业人数和生产规模缺乏应有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扶持弱势群体的职能作用,还有对开业资金来源没有严格审核过程。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被投资方利用合理避税,政策难以真正惠及下岗失业人员,应当考虑经营规模而给

予区别对待。

四、对提高减免税政策社会效应的思考和建议

要正确认识减免税的功效,赋予其准确的定位,积极培育规范的税收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减免税对经济的正面效应,有效减少其负面效应,达成实现良性减免税的目标。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的税收氛围。要转变对税收减免政策的依赖性,当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时或某项事业发展需要扶持时,不要一味只想到靠减免税去帮助。要注意维护税收制度的规范性,尽量减少各减免税措施和变相减免,要把过去过于依靠减免税吸引投资的做法,转变为通过提高整个投资整体环境来吸引投资。要强调依法纳税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偷税逃税是违法犯罪行为。突出税法的严肃性,要突出“严管重罚”的思想,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尤其是利用或假借减免税之名行偷

逃税之实的犯罪行为,培育良好的纳税氛围。

(二)健全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税法的严肃性。要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利用减免税政策来偷逃税的行为。通过严查重罚,增强税收执法的威慑力,改善税收执法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有序运行。要严格税收管理权限,正确执行减免税政策,严防随意调整和扩大减免税范围,不准越权办理减免税。要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水平确保严格执法、准确执法、规范执法,保证减

免税政策落实到位,管理到位。

(三)严格管理,加大检查力度,做好事后监督工作。对减免税政策不能一劳永逸或放之任之,要大力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了解和监督纳税人是否按照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真正使用好减免税。对减免不符合规定的纳税人,要坚决取消,要切实加强对减免税明细数据分析管理利用工作,逐步实现减免税数据信息的系统化和精细化,积极开展一系列综合和专题政策效应的量化分析,为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及税收征管、稽查工作的不断加强提供全面的、有价值的减免税信息和分析资料。

(作者单位:市局计财科)

第11篇:FDI技术效应实证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采用地区层面数据,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FDI的进入东道国并非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而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因素相结合的结论。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

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代写论文。

Blomstrom和per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

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

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

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

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

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

陈涛涛(2003)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进入我国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找到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

二、模型及数据的选取

1. 研究模型。借鉴Feder(1982)的研究思路,将整个经济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每个部门的生产过程用一个生产函数表示(1)。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u(1)

其中,Y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总产出;K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资本投入;L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投入;Kf表示三资企业的资本投入;u为残差。C

1、c2分别表示内资企业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c3表示三资企业的资本积累对内资企业的边际产出弹性,它的正负与大小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力度。

为考察人力资本、制度变量和R&D投入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3个变量,其中H表示某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GY代表制度变量,表示某地区的制度环境,RD表示某地区人均R&D投入,由此建立模型(2)如下: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c4ln(Kf*H)+c5ln(Kf*GY)+α5ln(Kf*RD)+u (2)

2.数据描述。本文计量所采用的数据是根据2000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部”网上数据整理得来的。利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在内的地区数据。具体数据的选取上,资本投入选取各地区资产总计表示;劳动力投入采用各地区工业增加值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所表示的平均从业人数来表示;内资企业的产出、资本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是通过各地区工业行业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与各地区工业行业内“三资企业”相对应的指标相减得出的;人力资本,采用各地区高校在校生人数与该地区年底总人数的比值来表示;制度变量,采用各地区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出与各地区工业行业总产出的比值表示;人均R&D投入,用各地区年R&D投入与该地区年底总人数的比值表示。

三、实证检验

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基本模型检验。表1中①,是对基本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2003年,工业部门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从总体上看,外资投资企业的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行业中内资企业的产出增加0.33个百分点。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Kd的系数为正,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内资企业的资本投入对行业经济的增长起正向作用。但是,Ld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国内企业劳动力投入的水平相对较低,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2.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扩展模型检验。表1中②是利用扩展模型,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制度变量、人均R&D投入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Kf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单纯的外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技术溢出,而应当以其他的因素为前提,比如制度变量、人力资本和人均R&D投入等。

表1中③是模型(2)去掉kf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去掉Kf后,Kf*H、Kf*GY、Kf*RD均通过了显著性1%的t检验,其中,Kf*H、Kf*GY对技术溢出存在正效应,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若要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确需要以一定的东道国人力资本和东道国制度环境为前提条件。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制度环境的改善,都会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产生。Kf*RD的系数为负,这是因为R&D具有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两方面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R&D的吸收能力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的R&D吸收能力较低,导致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未通过与R&D结合促进内资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影响了内资部门的产出。

四、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FDI虽然对全国样本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1中①),但是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并不是主动的,而是需要与东道国的一定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相结合(分析结果表1中②、③),所以建议如下:

1. 提高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宏观上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提高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只有将各地(下转第81页)区人力资本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正效应。而对于微观企业来说,企业内相应技术的专业人才存量是决定企业吸收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对引进行业内专项技术的吸收效果以及对所吸收的技术向现实的产品,进而向企业的效益的转化能力。同时,人才存量构成整个国家(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促进整体的技术溢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提高R&D的吸收能力,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为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需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企业与技术水平较强的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对于吸收能力较强的行业,可以采取开放政策;对于高科技行业,由于内资部门的市场份额下降和人才流失,会造成向外资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所以高科技行业应采用逐步开放的政策。

3. 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企业建立有利于其竞争和能促进其自主研发的制度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二是,逐步建立支持创新支持体系和创新风险承担机制。三是,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健.“技术溢出”的几个问题.天府新论,2000,(5).

2.江小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国际经济评论,2004,(3).

3.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世界经济,2003,(9).

4.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5).

5.赖明勇,包群,阳小晓.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6).

6.方希桦,包群,赖明勇.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7).

7.何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2000,(12).

8.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6).

9.沈坤荣,李剑.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3,(5).

10.何洁,许罗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1999,(2).

第12篇: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摘 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又对宏观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我国金融创新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及其操作面临新的问题。金融创新起源于1960 年代,1980 年代在金融自由化趋势的推动下形成高潮,至今扔如火如荼。在这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创新浪潮中,金融创新究竟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

1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

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必须选择可跟踪的中间目标,并加以控制。中间目标的选择虽然因各国金融市场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但是对充当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的“三性”-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却被视为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间目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模糊了中间目标的含义,使得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观察、监测和分析。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增强,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之间、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货币的定义和计量日益复杂化,而货币供给量统计的精确性原本在所有社会经济统计中一直就是比较差的。

2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1) 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为传导的主体-金融机构提供了规避管制的场所。(2) 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同质化,使货币政策传统的传导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的作用下降。

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这个传导主体的反应来影响经济变量,才能取得效果。在这个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要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传导时滞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不仅产生了新的金融机构,而且改变了各种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这就有可能延长传导时滞,加重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提高,从而给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带来较大的困难。

3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1金融创新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缩小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创新工具的使用,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准备金制约的非存款工具,更充分地利用货币市场。这样做既能确保其负债规模,又能规避存款准备金对其的约束。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的创新,调整其负债结构,降低寸款比例,增加其他资金来源,减少应交准备金。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创设不受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新机构(如设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 ,使存款准备金对其鞭长莫及。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弹性。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商业银行才

能对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出反应,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才能起到收缩信用或扩张货币和信用的作用。金融创新却破坏了这一基本前提。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从而使超额准备的弹性增大。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商业银行不愿收缩信贷时,商业银行可以减少超额准备,以维持其贷款规模。至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其结果是中央银行难以达到紧缩信用的目的。可见,超额准备金的增强,削弱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

3.2金融创新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

第一,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实施再贴现政策时的被动性进一步加大。再贴现政策因受到一些诸如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及贴现窗口管理过严、贷款期限过短等非市场或非价格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被动性,金融创新则使这种被动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市场上兴起的贷款证券化、融资证券化、发行短期存单、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等筹资渠道的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避开贴现窗口,获得资金融通的机会。商业银行能通过金融市场,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或以较优惠的条件将剩余资金贷出去,以保持资产的良好流动性。随着愈来愈多的市场筹资方式的创新,能一次解决所有需求的金融超级市场得以产生。这使得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窗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中央银行运用贴现率政策,调控经济的做法渐渐失去了意义。

第二,金融创新使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金融创新使再贴现的有关规定向自由化方向发展。目前,大多数中央银行不再对再贴现作出严格的规定,其原因有二: ①金融创新使“真实票据说”的理论影响逐渐消失,活跃的金融工具创新使新型票据都能符合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②金融机构可以以政府债券为抵押,从中央银行借人准备金。这种方式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并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由此可见,创新使合格票据规定的作用逐渐丧失,导致再贴现政策的效用不断下降。

3.3金融创新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手段和场所。金融创新导致的资产证券化趋势为政府融资的证券化铺平了道路。它不仅满足了政府融资的需要,而且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提供了多样化的买卖工具;同时,它还创造了回购协议等灵活有效的买卖方式,使中央银行能更加主动地按既定的时间和数量注入或减少基础货币。

第二,金融创新使公开市场业务能够更直接地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在金融创新的证券化趋势中,金融机构调整了其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了有价证券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特别是政府债券已成为金融机构举足轻重的二级准备。这使得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资产的重新组合中,对公开市场的依赖性增大,而这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果。

4 启示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受到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使货币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第一,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金融创新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对象上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只盯住基础货币,应当面对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同时,由于各种金融资产在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过程的程度、途径不同,因而,中央银行在调节和控制货币

供应量时应有所侧重,基础货币永远构成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这也是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分别控制的依据所在。

第二,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金融创新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但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渐进调整的策略: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并将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同时参照短期利率指标,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参考文献

[1 ]杜询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创新[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 ]钱小安.金融创新因果[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 ]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凯文•从德.金融与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第13篇:央行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分析

央行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分析

摘 要:近年来,央行频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这些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出现了与以往相悖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采用股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指数和股市成交金额作为相应的代表变量,在建立线性模型和对数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价指数;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 

1 变量选取和模型构建

一是货币政策。主要指标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虽没有定论,但大多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自1996年以来,政府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控制指标,每年提出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预期目标。通过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分析,也可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我们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一般可用GDP相应指标来表示,但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月度数据不可得,而本文主要分析2006年至2007年股价的变化情况,时间段较短,季度数据不够,因而我们采用了另一些相关的指标代为表现,包括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之所以选取这两者作为解释变量在于两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体现出宏观经济环境,特别近两年CPI和RES成为人很十分关注的指标,颇具代表性。三是股票市场本身。股票成交量对股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将它引入模型自然无可厚非。

至此,我们建立如下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总体回归方程如下:CISH=C+M2+RES+CPI+STV+ε

LOG(CISH)=C+LOG(M2)+LOG(RES)+LOG(CPI)+LOG(STV)+ε

其中,CISH:上证股票综合指数,由每月末的收盘指数得到;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CPI:消费价格指数;RES: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STV:上证A股成交金额。

2 回归模型分析

我们选取了自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共20组数据,数据来源:金融界网站数据中心和搜狐财经历史数据。运用EVIEWS软件采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根据拟合优度,参数显著性水平及自相关性等各种检验,选取了以下方程作为分析对象:

CISH=-32846.920.024558M2+156.0565RES+98.91914CPI+2.32STV

N=20, R2=0.9749, Adjusted R2=0.9683, D.W.=1.8517, F=145.8596

CISH=-34926.3+0.0281M2+259.9868RES+2.36STV

N=20, R2=0.9737, Adjusted R2=0.9687, D.W.=1.8344, F=197.0963

LOG(CISH)=-59.0654+3.9049LOG(M2)+3.1036LOG(RES)+0.1414LOG(STV)

N=20, R2=0.9863, Adjusted R2=0.9837, D.W.=1.8091, F=384.2491

从以上回归模型的结果,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货币供应量M2与股指CISH呈正相关关系,M2每增加1亿元,股指上升0.028个点,M2每增加1%,股指上升约3.9%。

(2)房屋销售价格指数RES与股指CISH也呈现出正向关系,RES每增加1个点,股指CISH

上升259.99个点,RES每增加1%,股指CISH上升约3.1%。

(3)上证交易所每月成交金额STV也是股票指数变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成交额每增加1亿元,股指增加约2.36个点位,成交额每增加1%,股指增加0.14%,这个影响是很显著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VAR模型。在进行VAR模型分析之前,先要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CISH对数的一阶差分,M2对数的一阶差分,CPI对数的一阶差分和M2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于是用EVIEWS对LOG(CISH),LOG(M2)和LOG(CPI)进行VAR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对于股指CISH,上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对其影响是显著的,并且系数为正,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使股价上升;上期物价CPI的变化率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且也呈正向关系。这与我们之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相同。

接着是脉冲响应图。

结果显示,M2的变化不能引起格兰杰的股指变化的可能性为0.04815,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原因;而股指CISH变化不能引起M2变化的可能性高达0.84699,因而我们认为只存在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单向影响关系,这和大多数的研究结果类似。3 原因分析

3.1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股指:

(1)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说,就是资金比较充裕。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便流向了股市、房市等投资领域,带来了投资过热(经济过热)的现象。而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而紧缩银根并不能改变中国贸易顺差的地位,于是美元储备越来越多,国家不得不向经济体系发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当过多的资金流入股市,而新股上市的速度跟不上资金的增加速度时,在供需关系的推动下,大量的资金追逐相对少数的股票,就会带来股价的上涨,即出现了由经济过剩带来的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2)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标志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全线升值,那么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当然应该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加上对其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会对国际资本,尤其是投资性资本产生巨大吸引力,吸引它们流入购买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而在股市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市场,房地产及金融券商便是金融资本短期内流入的最好投资平台。于是,金融资本在短期内流入,这无疑会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货币供给,增大M2,进而刺激股票市场行情上涨。具体关系为: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M2增加→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3.2 通货膨胀

近年来,CPI不断创下新高,尤其是今年8月份CPI指数更是达到6.5%,创十年来新高,更显现出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央行近两年虽不断加息,但加息幅度不大,至今为止,一年期存款利率还不到6%,无法改变银行存款负利率的现象。另外,加息主要是对于工资影响的物价产生效果,而导致此次CPI上升过猛的主要因素来自国际,而不是国内。国际粮价上涨,推高整体CPI,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加息会抑制需求,但现在供求没有问题,所以加息对抑制通胀的效果不会很显著。通胀的压力加上在牛市的背景下,投资股市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存款利息,使得居民更热衷于投资于股市来获取更高的收益,所以加息并不会使居民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而转存银行。

3.3 楼市

房价的居高不下推动房地产板块一路上升,进而对股价也有一定的影响。

3.4 市场预期与货币政策的滞后作用

最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于央行的如此频繁地采用货币政策,市场已经习惯,甚至预期的加息幅度还大于央行实际的调整幅度,外加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效应,所以央行采取的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市场来说,就像是温水里煮青蛙,就算有作用,也不会立刻反映出来。

4 政策建议

(1)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结构和贸易结构,逐步减少或取消外资企业在中国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增强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使出口主要由低成本低价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过渡,建立公平合理的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

第一,鼓励合法合规资金进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改变现今散户撑盘的局面,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第二,加快批准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加投资者的选择,这样集中炒股热钱也会相对减少。第三,完善市场的资源配置与金融秩序,建立统一有效的全国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

(3)通过加薪等手段提高居民收入,以缓解通货膨胀的冲击,并通过冻结房价来解决三大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价格失衡和配比失调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月晓.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全息经济学解释和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校,2007,

(1).

[2]叶冬梅.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上海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界,2007,(2).[3]黄秀海.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脉冲效果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1).[4]陈健,陈昭.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央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

(1).

第14篇:债务融资的效应分析论文

摘要:债务融资是企业常用的融资手段,尤其是我国企业,债务融资在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活动。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在分析债务融资时,应站在企业价值的角度,分析其成本与效益,既关注其带来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风险。本文分别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债务融资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债务融资 经济效应 代理成本 企业价值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获得经营所需资金的活动,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种融资方式——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其中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负债的方式获得经营所需资金的活动。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资金的需求也是越来越迫切,金额也越来越大,所有者自有资金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规模的迅速增长,亟需从外部融得资金。而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债务融资是被企业广泛采用的方式,人们对债务融资的分析也越发成熟,在进行负债前,充分权衡债务融资的收益与成本,力图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债务融资的收益

1.解决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代理问题,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委托经理对公司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形成了代理关系。而股东和经理之间目标的不一致性,使得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经理没有勤勉尽责,而股东却无法观察和监督,进而出现经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股东的利益,这就出现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因而产生了代理问题。而债务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代理问题,一方面,通过债务融资可以改变股权相对结构,使管理者拥有的股份相对比例提高,从而减轻代理问题,;另一反面,债务融资会增加外部债权人对公司的监督,从而使经理偷懒的可行性降低,代理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2.债务利息的抵税效应。根据税法的规定,负债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利润里扣除,这样就给企业带来税收的优惠,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从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债务利息的抵税效应是相对于权益融资来讲的,对股东的分红必须在税后利润的基础上再进行扣除,因此股利分配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抵减,从而也不能带来抵税效应。因此在债务利率和所得税税率一定的情况下,债务金额越大,利息抵税效应也就越大。

3.财务杠杆效应。由于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固定金额,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盈利水平的多少无关,也就是说债权人对公司剩余权益的索取权是固定的,当企业经营状况很好时,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而收益剩余的大部分全部归股东所有,提高了每股收益,也就产生了债务的财务杠杆效应。由于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在投资利润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下,会显著提高企业自有资本利润率。

4.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可能发生贬值,债务发生时的利率与通货膨胀时的利率差,会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没有发生通货膨胀时的价值要小,也就是说债务人把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损失。

二、债务融资的成本

1.带来财务危机的风险。债务融资的特征为到期还款付息,因此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无法到期偿还本金或支付利息,则会面临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而且由于债务融资杠杆效应的存在,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此外,由于债务的偿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现金流,因此即使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也有可能出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无法足额及时地支付到期的债务,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2.产生债权代理成本。债务融资虽然降低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股权代理成本,却增加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代理成本。所谓债权代理问题是指由于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性导致的冲突。债权人对于企业的剩余权益的索取权仅限于固定的利息,因此对于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有限,在借债给企业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限制企业的投资选择,但是股东为了追求高收益,往往会寻求高风险的项目,因此就产生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此外,债权人可能还会在签订债权合同时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增加了债务成本。

从上面对债务融资的收益和成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债务融资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同时也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成本,因此并不是说债务融资金额越大越好,如果债务融资超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无法到期偿还,则会对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既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又损害企业的形象,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企业的债务融资应适度,才能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伟.2008.企业负债融资的分析与策略[J].财会研究,17:60~63.

[2]冯萍.2006.企业负债融资的分析与策略[J].特区经济,6:259~262.

[3]申晓中.2009.我国企业负债融资的风险及其控制[J].财经界,4:13~14.

[4]苏斌.2008.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J].新疆农垦经济,10

第15篇: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目录

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状研究

摘要: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小受到的教育,谈人口问题必提“人多地少”,到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人口安全”,即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在内的人口问题,是中国客观存在的许多基本国情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人口政策或者说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的允许二胎的新政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实实在在地关乎社会细胞即每个家庭的利益,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所关注。

关键字:计划生育 二胎新政策 对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可以选择上述理论进行政策分析。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提出,从马寅初50年代发表“新人口论”[1]开始进行讨论,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的基本国情判断不明,“新人口论”的观点没有被接受,马寅初先生也受到严厉批判;60年代人口高峰出现后,人口增长太快的问题,开始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逐渐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政策,其后三十年只是对某些方面进行微调。计划生育现行政策一直实行到今天,基本格局未变,还于2002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从我国的国情而言,为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度的人口政

策,使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即是鉴于现时的形势,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得出应该调整现行政策的结论,主张采取适度宽松的人口政策,从而统筹人口发展以缓解人口安全的压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还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人口理论的发展

1、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认识到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他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他说:“我们的经济是计划经济,生育也必须要有计划。这两件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要给经济带来很多困难。”[3]

2、毛泽东的人口主张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认识,总体上讲他认为人多不是坏事, 1973年7月,毛泽东又建议成立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地区亦相应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牵动亿万个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了。[4]

3、严格控制人口的政策出台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国内专家基本上是秉持马尔萨斯和“人口爆炸学说”的观点,在1980年前后提出了“生一个孩子正好”的口号。

4、现阶段对人口政策的争论

我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

人口政策又有了新一轮的讨论。人口计生系统的许多官员,还有部分专家学者鉴于我国人口总量仍然庞大,人均资源紧缺,继续主张严格控制人口以适应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实现中国人口总量的零增长。

概述上述人口理论方面的观点,是为了明晰现行政策制订和评估的理论依据,以便我们持有理智的态度。因为各种理论毕竟是理论,它们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和客观环境,经过实践的检验后已经清楚地表明,人口主张的提出,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都带有客观环境和历史背景制约下的局限性,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置人口理论于不顾,但也不能片面地对某种理论产生迷信,一定要结合客观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人口及政策的变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及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这是国家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规定.具体生育政策则是由各省制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虽有区别,但简而言之是“一个半”政策,即一般夫妇只能生一个,而诸如农村夫妇第一胎是女儿、夫妻双方是独生子女、第一孩是非遗传的病残儿童等特殊情况,才能经批准生育二孩。

根据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的规定,只有符合以下几种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

才可以申请才育二胎,具体中国计划生育二胎新政策如下:

(一)只有一个子女,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

劳动力的;

(二)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

(三)婚后五年以上不育,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四)再婚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

(五)从边疆调入本市工作的少数民族职工,调入前经当地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

(六)兄弟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均系农村居民,只有一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又只生育一个子女,其他兄弟不收养他人子女的;

(七)男性农村居民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书面表示自愿赡养老人的(女方家姐妹数人只照顾一人);

(八)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一方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深山区长期居住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女孩,生活有实际困难的,另外,有其他特殊情形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需经市计划生

育行政部门批准,依照中国2013计划生育新政策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间隔不少于四年,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二十八周岁,第十九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农业人口,下同),已生育一个女孩的,但一方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职工或一方从事工商业一年以上以及双方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年以上的除外;

(三)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四)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只适用于姐妹中一人);

(五)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六)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七)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八)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九)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十)已生育一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病残儿童鉴定机构确诊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为了保证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贯彻,从而达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生育政策在基层强有力地得到推行。首先是自上而下的约束性制度得以确立,即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等,从省级政府一直到行政村(居)和各企事业单位,每一级都有计生考核的具体目标。其次是避孕节育方法、意外妊娠补救措施的大力推行,计生系统形象地概括为“一环二扎三引产”,这些措施在实际推行中非常严厉,对抑制人口数量增长十分有效。

三、对现行生育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人口结构遭遇困境。建国以来我国的生育计划经历了由完全放开→适度节制→计划生育的过程,人为的产生了1949-1957年、1963-1970年和1980-1987年的三波婴儿潮。这三波婴儿潮拉动了自80年开始的30年人口红利,但也带来了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两大困境:①人口红利拐点陡峭化。首先,劳动力供给由于1990年开始的新生儿锐减大幅下滑;1950-1970年第

一、二次婴儿潮的人逐渐步入退休年龄。劳动人口将“入不敷出”,拐点可能在2014年。②老龄化加速。未来20年中国老年化进入“加速陡峭坡”,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接近30%。

四、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的具体建议

(一)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控制

(二)生育政策需要城乡统一

(三)全国范围内普遍准许生育二胎

五、结论

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安全的压力或者说巨大挑战日益显现出来,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领域,我国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结构面临的

重大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男女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少儿人口绝对数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人口红利”出现挑战等,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突出矛盾;另外还有人口素质不高,啃老族涌现、独生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依我看,现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已经完成,必须利用这一契机,认真扎实而不是遮遮掩掩地对我国的现行生育政策开展政策评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9月3日经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9月第1版。

3、张维庆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

4、XX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浙江省XX县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内部资料),2002年5月。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文件。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文件。

9、《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1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引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11、徐康宁:《70亿人口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人口报》2011年7月11日第3版。

第16篇:社会热点分析

社会热点分析

人大否决局长任命

【背景链接】

2012年2月23日召开的珠海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珠海市长提请梁兆雄为珠海市口岸局局长的任命案未获通过,有不愿具名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梁之所以未获通过,是因为其发言内容比较空,没有结合拟任命的本职工作阐述履职思路,有种不知所言的感觉。

【预测题目】

珠海市长提请梁兆雄为珠海市口岸局局长的任命案未获人大通过,你怎么看?

【京佳点拨】

人大否决局长任命,严肃对待官员的任免权,是对人民赋予权利的尊重。

【参考答案】

市长的提请任命被人大常委会否决,比较罕见。若我们细细追究其原因,就会发现人大否决局长任命并非坏事。

首先提名程序过于简单。在此次珠海市人大常委会上,市长提请任命梁兆雄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的评价,这让人大审议和表决无从依托。市长提请的任命案未获通过,提名者(市长)应当反思,是不是忽视了人大在官员考察、提名过程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如果党委或政府考察推荐、提名官员人选过程中,很少和人大沟通,在提请人大任免时,也只是作简单的一句介绍,那么人大对拟任免人选缺乏了解,其决定就可能无法达到任免公正、为民选官的价值追求。

其次参与主体发言单薄。在此次珠海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提名者(梁兆雄)的发言只有短短的两分半钟,过于简单的发言或许是导致常委会组成人员不投赞成票的重要原因。在提请任命时,拟任人员必须将任职前工作表现和任职后工作思路向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全面陈述,陈述结束后,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先行审议和询问,然后再进行表决,两分半讲话显然让人大的审议和询问无从谈起。

因此,人大否决局长任命是有充分理由的。选举任免权、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最重要的四项权力,是各级党委、人大和“一府两院”都必须严肃对待的权力。人大严肃对待官员的任免权,xds.lgwy.net真正体现了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是对宪法和法律的尊重,也是对人民赋予其权力的尊重。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应当正本清源,健全党委推荐管理干部和人大选举任免干部的良性互动机制。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在提名考察拟任命官员过程中,应当保障人大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让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工作机构参与需经其选举任命的官员的考察工作,在确定拟任命人选后,党委组织部门应当与人大常委会党组提前沟通,介绍拟任命的官员人选名单、任

命理由、拟任命人员基本情况、工作业绩等,使人大代表或者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议前就充分了解相关官员的情况,以便作出决定。

三公消费公开的意义

首先,公开让人大和民众对政府开支的监督权落到了实处。没有公开就没有监督,没有监督权力就会无限膨胀。一直以来“三公”经费作为民众、媒体最关心的一个环节,迟迟暗箱运行、不透明操作显然是与我们政治现代化建设格格不入的,在审计中也发现很多部门也不乏用此冲账或谋私利的现象。可以说,“三公”消费这一部分成为了违规甚至违法的高发区间,只有公开透明才是从根本上杜绝其产生问题的基础。

其次,可以预见的是,这还会引发全国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浪潮。中央对地方一贯有很好的示范效果,不管是好是坏地方政府都会模仿一番。而对相比之下还算较正规和合法运作的中央部门“三公”消费来说,长期以来备受高接待费、高出国费用指责的地方政府才是更应该首先公开的对象。

最后,“三公”经费的公开标志着政府政务公开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在一直以来被视为政府开支中最隐晦部分的“三公”经费公开后,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面向群众公布的了。我们也希望在此之后,公务员个人财产公开制度也能尽早提上议程。 向社区举报违规

没有理由唱衰中国经济

一段时间以来,质疑中国经济、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什么“投资拉动不可持续”啦,“不公平竞争”啦,“国企垄断”啦,“地方债务风险巨大”啦,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客观地说,这些问题确实或多或少地存在。而且,历史的发展是不可以跨越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即使出些问题也是正常的,不出些问题反倒有些不正常了。但是,会不会出问题是一回事,能不能把问题处理好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不能被浮云遮住视线,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坚实的,我们对当前问题的认识是充分的,应对措施是有力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7.3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或将超过11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资本技术吸纳能力。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家底,能够承受得起转型期的阵痛。陕西人事考试网

中国经济的家底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已完成初级工业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拥有强大的自持发展能力。中国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中国拥有世界45%的钢铁产量,中国的汽车产量已和整个欧盟或是整个美洲的产量相当,中国有2000多种商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相对许多国家的转型,我们应更有底气。

中国经济是富有活力的。一位来自新加坡这个在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国家的同行告诉我,他对中国移动通讯服务商连帮用户裁剪手机卡这种小事都能做感到惊讶,他认为中国经济太有活力了。别人对我们有信心,我们也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是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必然会引发生产方式改变、产业布局重构、利益分配调整等重大变化,这其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跨越的障碍。态度决定结果。面对问题,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胸中是有数的。我们调降经济增速,为转变增长模式留出了空间。我们集全国之力,总结经验,着眼全局和长远,拿出了我们的顶层设计——“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实施一年多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57项重点工作,绝大多数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新增贷款减少5%。国家投入近3000亿元资金,推进企业技改,扶植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25个地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超过20%。“三农”投入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教育经费增长28%,今年要再进一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社保和新农保试点已扩大到60%的县。中国经济正稳步向前。

前面的路是艰险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坦然面对各种声音,我们就能够战胜挑战,将机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相信历经风雨后的中国经济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阶梯电价重点应在价格结构调整

发改委副主任彭森28日表示,居民阶梯电价要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资源能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已经讨论、争论了多年。当前看来,今年全面推动资源能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从宏观经济环境看,统计局公布的当前物价水平处于较低位置,给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改提供了宽松环境。从环保节能节约资源压力看,能源资源类价改已经非常迫切。从企业经营成本和运转压力看,加快改革,理顺价格,也不能再拖。

在看到促使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有利环境和必要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些不利因素。从宏观经济层面看,经济下行压力是最大的不利因素。前两个月,我国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都在减速,出口对经济拉动力已经连续几个季度为负值。投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严重,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隐患正在暴露。同时,房地产、汽车行业等受调控和高油价、环保压力影响,对经济拉动作用正在大幅度降低。中国经济在痛苦转型时期的拉动力究竟在哪里呢?社会各界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需消费上。但是,消费受到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影响,启动非常之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水电气油价格再打着价改名义提高,必将增大百姓生活负担,挤占消费支出,阻碍消费扩大,甚至抵消减税等其他刺激消费、刺激经济手段的威力。这是格外需要注意的。陕西人事考试网

资源能源价格改革的难点在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油价格改革。牵扯居民使用资源能源成本利益的调整,涉及到公平公正问题,稍有不慎,社会反响巨大,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今年上半年在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时,一定要把握好几点:

首先,居民阶梯电价改革主要应按照用电量多少以调节价格结构为重点,居民用电价格总水平不应提高。这就要求按照发改委设定的第一档基本用电,80%的居民家庭用电价格不是不作调整,而应该略有下降。第二档覆盖95%的居民正常用电应该保持稳定、不作调整。第三档高质量用电价格可以适度提高。总体来看,应当基本保持居民用电量价格总水平不提高。

其次,应保证用电公平公正。阶梯电价核心在于以用电量多少为标准、以价格为手段、以鼓励节约用电为目的,对节约用电、用电量少的家庭给予价格优惠,对用电量多甚至奢侈享受型给以较高价格,实际上是用电价格以用电量为标准进行的结构性调整。要将收入较高者多用电多交的钱补贴给公共事业,进而补贴给收入较低者。因此,对城乡困难群体享受免费电量的幅度可以再大一些。

最后,由于电水气油等都是经济的基础性产品,价格不能过高,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下滑压力增大和通胀上行压力增强的宏观前提下,更应该如此。水电气油价格如果增加幅度过大,一方面提高了生产企业生产成本,挤占了居民消费支出,还可能抵消了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抑制了整个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商品成本,必将推高物价,进而助推通胀,这是我们格外需要警惕的。

莫让“代理扫墓”戏谑清明

清明节扫墓,竟有人推出了代理痛哭、磕头喊爹妈等一系列服务。在天津,日前,记者对推出这项业务的“老板”探访发现,为了获得丰厚的报酬,“老手们”不到10秒钟,眼泪就能不断往下掉!

据“老板”介绍,他这里的代理扫墓价位一般是3000元左右,如果是在河北省,最高则要两万元。要是去外地扫墓,那就另做计算。“趴在墓前哭”则是这里面收费比较高的:最少可以哭10分钟300块钱;最多可以哭30分钟,需要900块钱。

当然,谁也不能武断地说,有“代理扫墓”需求的客户,都是一些钱多情淡的“不孝子孙”,客观地讲,现代人都很忙,清明节虽然有法定假期,但对于离家太远的人来说,专程回去扫墓,时间也未必允许。再者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清明假。对于这些人来说,花钱让人代替自己给亲人墓地清理一下杂草、摆上一束鲜花,其实同样也能代表一份遥远但真诚的孝心在里面,不妨宽容待之。

但从本质来讲,清明的拜祭,表达的是一种对已逝亲人的怀念,这种内心的感情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虽然祭扫的仪式和方式都可以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但情感应该保持纯真。如果离开了这种亲情的内涵,恐怕任何形式的“代理扫墓”都只会沦为一种虚假的表演。

对于那些职业“代理扫墓”者来说,无论怎么毫无心理障碍地在陌生人坟前磕头喊爹妈、泪如泉涌,说到底都不过是一种练就的技艺,毫无情感因素在里面,目的还是为了丰厚的报

酬。事实上,依据传统的伦理,死者为大,对逝者寄托哀思的方式,作为生者,无论磕头还是痛哭,都应该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难以想象,让一群陌生人代自己在坟前“磕头喊爹妈”、“放声大哭”,到底是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与尊重,还是戏谑与侮辱呢?

国家将清明节设为法定假期,体现了对于民俗民风的尊重,作为普通民众,更不应该践踏这种风俗。别人可以代理扫墓,但不可能代理哀思,对于“代理扫墓”的行为,理应有一个伦理上的底线,否则,无疑是对逝者的不敬。

第17篇:社会热点分析

2013年社会热点分析

一、关注食品安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6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5月4日起施行。 2013年5月5日,央视记者探访山东潍坊地区农村,发现有农民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播种使用的方法也违反了相关的规定,这种情况同时还严重污染地下水。而当地农民不吃用过这种药的姜,称“这个药挺厉害的,自己吃的不使这种药,另外种一沟。

1、为什么关注食品安全?①生命安全;②消费者权益;③经济秩序等

2、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

①生产者、销售者见利忘义,不讲道德良心,背离诚信原则;②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③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等

3、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献计献策。①国家②生产者销售者③消费者

二、中国梦

1、中国梦是什么?

2、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树立自己的个人梦想,要符合自身实际,更要适应祖国和人们的需要,要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个人梦想的实现,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青春正能量。

3、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作为当代青年,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应当如何去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②承担历史使命(责任);③努力学习,全面提升素质;④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等。

三、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辉煌的科技成就

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小谟颁发奖励证书。

1、作用:①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观念,提高科技含量;②是第一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建设,物质财富;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④提高了科技整体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升综合国力等

2、取得的原因(经济成就取得的原因)

3、青少年如何成为创新型人才?

四、雅安芦山强震

据新华社电北京时间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闻讯后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切实防范次生灾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方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在第一时间向灾区集

结。这说明了什么?

五、制止公款消费与光盘行动

①基本国情

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发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问题,也是对劳动的尊重。营造良好的节约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节约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三个代表,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

六、网络反腐——依法治国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③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公民权利的行使

⑤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七、青少年健康成长

①悦纳自我,克服逆反心理、盲目从众心理、自卑心理

②良好的心理品质

③明辨是非善恶,慎交友

④培养高雅情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⑤一般违法与犯罪,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⑥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掌握自救技能

⑦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八、最美中国人——传递正能量(英模人物)

①良好的心理品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强意志,战胜挫折;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等) 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③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

④与人为善,友爱助人,践行亲社会行为等

⑤追求真善美,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⑥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

九、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①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

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理论、现实)

③环境问题的危害

④雾霾天气:(2013年1月,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气)

原因: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布局不合理;燃煤污染排放;汽车多尾气排放大;建筑工地多;生态环境恶化等

国家: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大资源节约和环保宣传力度,引导公民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等;

公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依法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

争等。

材料一:2013年2月28日,中国东部再次被雾霾笼罩,北京再受雾霾侵扰,全城一片“灰黄”;3月8日上海松江黄浦江水域开始出现漂浮的死猪,据调查,死猪来源为浙江嘉兴。“沙逼北京,猪投上海”,成了2012年春季的网络热词。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表明“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必须选择一条什么发展道路?

(3)我国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答:

(1)我国目前的环境、资源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必须选择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3)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经济建设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完善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

政治建设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等。

文化建设上: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四个尊重”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

社会建设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十、国际社会倾听中国的声音

①时代的主题与发展趋势(经济一体化、格局多极化)

②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③综合国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④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⑤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繁荣的重要力量。

十一、民生问题(“幸福蚌埠”建设)

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②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③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共同富裕、促进和谐生活建设、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⑤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发展创设好的环境等

问题设计:

1、对建设“幸福蚌埠”重要意义的理解。

2、作为一个蚌埠小公民,请为“幸福蚌埠”建设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

3、作为一个泰安小公民,打算如何为“幸福蚌埠”建设做贡献?

参考答案:

十二:青少年应当怎么做问题

①理想与意识

②承担责任(历史使命)

③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立志成才(创新型人才、国家需要的人才)

④奉献他人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努力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第18篇:社会政策分析

社会政策分析

社会政策分析的参考框架

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为例 过去是运用何种政策来处理该社会问题的?

政策的发展及推动力

过去的政策实施效果如何?

对旧政策的价值与法理分析

1、人身自由与正当程序

2、平等权

3、公平之差别待遇

目前的政策是如何处理社会问题的

“救助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1、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2、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平等

3、维护受助者的基本生活权益

新旧政策的比较

“救助管理制度”运行的困境

1、救助对象目标与现实发生了偏离

2、应对职业乞讨等类行为的效果欠佳

3、治安管理功能的缺位加剧了流浪乞讨现象的复杂化

4、救助管理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衔接不力

第19篇:社会热点分析

社会热点:

在学校.还是在任何公共场所,我们随处可以听见“MM”“霉女”“衰哥”等这样的网络语言,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一些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的语言,逐渐成为网语的主流。网络语言作为青年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的出现也是年轻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

然而,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不断冲击着眼球,很多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深表担忧,认为现行的语言规范正面临着“礼崩乐坏”的时代。有人指出: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用语,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

分析:

1.发展具有普遍性。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网络语言正是汉语的发展 ,也是新时代的体现。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上升,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网络语言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和淘汰者,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3.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网络语言发展至今,它的形式,经过诸多的变化。它一直在网民的使用中进行改变和淘汰。可是网络语言的发展还是让人期待的。它符合网民的需要。

4.注意量变会促进事物的质变。要有积极的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用语,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这正是量变促进质变的表现。长期生活在这个环境,难免会耳濡目染。

5.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网络语言是汉语的发展。在交往中,会出现一些低劣,恶俗的语言,我们应该舍弃掉。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我们不应该用有色眼镜看待网络语言,要分清精华与糟粕。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网络语言是网民们辛苦构思出来的,营造出来幽默风趣的氛围,使人民从现实社会中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网络语言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新鲜事物,爱它的人爱得发狂,恨它的人恨得刻骨!爱它的人能说出一大堆爱的理由。

我的观点:

我倒是认为,我们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甄别的全部拿来。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多媒体,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式一直在演变着。语言也存在“物竞天择”,变化往往带来新的发展。网络语言虽给汉语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给汉语言的发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事实上,一种语言,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就是活的、变化的语言,就必然会随时进行新陈代谢。任何社会,只要它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只要它还在不断地进展,就必然会经常出现新的词语。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更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语言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如果能积极引导,驱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第20篇:在商品经济下的发展及社会效应

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演讲业最发达的国家,每年仅“直接演讲业”的产值就高达二十几亿美元,可见其演讲商品化的发展程度。我国的演讲活动虽然并未形成一种产业,也尚未出现职业演讲家,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演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如下:

一、商品经济意识的介入客观地说,在商品经济意识的作用下,今天的人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演讲者,重新以商品经济的眼光观察社会、透视人生、辨析复杂的人际关系,阐发深刻的思想哲理,以把握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

“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竞争已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优胜劣汰中,每个有识之士都会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然而人才何在?在于发现、寻找,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自我推销。”

这是陈驹在题为《时代需要推销你自己》的演讲中说的一段话。演讲者以充满商品意识和竞争观念的“推销”一词立论,深入阐述了在人才竞争中勇于“自我推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们翻阅报刊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诸如《市场——一所新大学》《幸福未涨价》一类的演讲题目。由此可见,商品经济意识的介入,使演讲这一现实活动,体现出了多么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商品经济活动的介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无论是商品广告、市场营销,还是商贸洽谈、交易论辩,都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演讲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手段,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无庸置疑,正是一些商品经济活动的广泛参预,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片独具魅力的风景所在。例如:

“恩格斯说过这么一段话:‘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乐、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所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公司经营从根本上是服务于顾客,但绝不能以‘庸人’暗中所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来迎合与满足之,用这种方式赚来的钱也必然是肮脏与不洁的,因为它损害了人类至高无上的尊严!”

这是胡平在公司开业典礼上以《商道与尊严》为题发表的一段演讲。演讲者引述恩格斯的言论,旗帜鲜明地鞭挞了在商业经营活动中损害人类尊严的“一切龌龊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给人以强烈的警示。这类商品经济活动的广泛参预对演讲业的发展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商品经济语汇的介入演讲是一种语言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量传播商品经济信息的语汇已介入到各种商务演讲中来了。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经济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许多体现现代商品经济色彩的外来语汇也被大量地吸收过来,并派生出各式各样的新语汇,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交际语言的实用性与表现力。这种符合语言发展客观规律的文化现象,也就成了演讲业发展的一个强力推动剂。例如:“在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着生产建设资金投入短缺问题的同时,消费品的生产量和进口量的强势增长却偏偏要处处挤投资,争原料,抢能源,占市场,形成难以抑制的、居高不下的膨胀刚性,而这又恰恰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初始阶段的大忌。难怪一些海外朋友曾不客气地指出:国内的进口狂热和超前消费简直就是‘破产行为’!”

这是史策在题为《快从集团消费中警醒》演讲中的一段话。演讲者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矛盾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集团消费”的严重危害。语势强烈的表达中融入了不少经济语汇,鲜明地体现了具有时代信息的语言特色。

四、新形势下演讲的社会效应那么,新形势下演讲的这种新的发展态势将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效应呢?

(一)交际效应。演讲是一种社会性的交际活动。它采取商业性实践活动方式的意义,不仅反映在扩展的交际领域上,而且表现在获取的交际效应上。不管是开业庆典、公益赞助,还是商务宴请、经贸馈赠,演讲者的致辞都将产生特定的社会交际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又能够增强社会效益。

(二)广告效应。演讲是一种公开性的现实活动。它势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发挥作用。强烈的广告效应,就是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竞选、应聘、营销、义卖等社会活动中,人们就是充分利用了演讲的广告效应,为自己或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的。这不仅可以向社会展示个人的才智,而且能够为群体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要采集我的

(三)信息效应。演讲是一种交流性的信息活动。它的社会作用的增强,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演讲的商业性实践活动中,信息的传播和反馈,就成了演讲者语言表达的动因和现场交流的实效。正因为这种信息效应体现了演讲的巨大优势,所以,这种优势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价值效应。演讲是一种功利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讲者运用演讲的方式,向听众传播思想、学识、经验、技术等等,其目的就是促使听众提高认识,努力行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就是演讲的价值效应。目前,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听取著名经济学家的学术演讲和成功企业家的事迹演讲报告,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实践表明,在现代社会中,演讲已经开始采取商品式价值实现手段,因为这不仅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也是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们相信,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势必为我国演讲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只要我们用社会主义经济观和价值观引导这种走势健康发展,那么,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演讲事业,前程一片辉煌! 

项目社会效应分析范文
《项目社会效应分析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