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秋天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0-03-04 04:13: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秋天》课堂实录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金竹中学 蓝国祥

一、课前学生唱歌

二、导入

师:描绘秋天,你会选择哪些景物、词语?

生1:秋高气爽。

生2:叶子下落。

生3:菊米飘香。

生4:肥硕的果实,叶子由绿变黄。

三、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1:“青鳊鱼似的乌桕叶”读得不整齐。

生2:没有感情。

生3:“丁丁”读错字音。

师:我们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请看导读:“……深情絮语”(“深情”就是“有感情”,“絮语”就是“轻声诉说”)

四、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师:听了这首诗后,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肥硕的果子:桔子、苹果。

生2:露珠披在荷叶上。

生3:一片金黄色的稻田。

生4:绿油油的草野。

生5:芦苇在微风中摇晃不定。

生6:一条清晰的小河。

生7:渔人捕了很多青鳊鱼,脸带微笑。

生8:湖面上飘着一条条渔船。

师:“飘”字用得好。

生9:小河里有许多美丽的小鱼。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诗,品味语言:你觉得哪些诗句美,美在哪里?或看到了什么?

(可以边独立思考边写。)

生1:1、2句露珠很美,伐木声很优美,环境清静。“满披”、“丁丁”、“飘出”用得好。

师:“丁丁”为什么用得好?

生:用声音来表现静。

师:“飘出”能否改成“传出”?

生:不能。因为“飘”有“轻轻地、慢慢地”的意思,更能体现出清静。学生齐读这两句。

生2:3、4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有肥硕的瓜果,“饱食”说明镰刀割稻谷割得很多。学生齐读这两句。

生3:9、10句“轻轻”写出了渔人:依依不舍、看风景(描述:岸上长着芦苇,湖里游着小鱼,湖面上飘着小船。),渔人不忍打破幽静的气氛。学生齐读第二节,抽读“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一句,再齐读。

生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小鱼在捉迷藏。

生5:“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读这两句。

师:谁在吹笛?

生齐答:牧童。

生6:3、4句吃穿不愁,为农民带来幸福。

生7:11句蟋蟀在跳来跳去。

师:有没有听到过蟋蟀的声音?

生8:12句水清、浅,鱼往上跳。

五、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1:乌桕是什么东西?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乌桕叶,摘下一片,形状像青鳊鱼,并作解释(叶子会由绿变红,可以做蜡烛)。

生2: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生:叫得遥远,可见辽阔。

生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怎样理解?

师:指的是什么?

生:夏夜的笛声。

师:现在还存不存在?

生:不存在。

师:牧童不在?牧羊女梦寐什么?

生:想着牧童的笛声。

生4: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生1:秋天是农民丰收的季节,家里果实很多。

生2:还有其他三季,只有秋天才丰收。

师:鸟栖息在树上歌唱,悠闲自在。

六、学生有感情地一起朗读整首诗

七、分组各背一节,看哪一组背得快(先准备,接着尝试背,实在背不出可瞄一眼)

八、作业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整理并点评(海盐实验中学 华华)】

以上是遂昌县教育教学服务月活动送教到片的一堂公开课。来自金竹中学的蓝国祥老师为石练中学仅有

三、四十个学生的初一唯一一个班学生上的一堂精彩的诗歌教学课。这些都是山区农家的孩子,据说好的一些学生跑县城去了。但谁也没有想到在蓝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面对陌生的老师,学生那么会说,那么会想象,那么会质疑,那么会解疑,课堂气氛十分融洽。这得归功于蓝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点拨,老师柔和、自然、亲切的语言是那么富有亲和力,且与诗的情调相吻合。在教学中,老师注重朗读,在朗读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学生的元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入到诗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用老师多加分析,一节课时间,学生很透彻地赏析了这首诗,并当堂朗读成诵,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课堂上老师还让学生大胆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尤为难能可贵。袁振国教授曾指出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蓝老师在这堂课中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相当好的表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秋天》课堂实录

执教教师: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第二中学 赵建英 开课地点:青田县方山乡校

记录整理:谢会兰 粱晓勇 鲍建忠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我们这下雨了没?

生(齐):下了。

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生(齐):雨水。

师:除了雨水还带来什么?

生(齐):秋天。

师:感觉到了没?

生(齐):感觉到了。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说说秋天,好吗?先说说我们眼中的秋天。(板书“秋”)

生1:我眼中的秋是高高在上的,很美丽。

师:高高在上?为什么?

生2:麦子收割了。

(众生笑。)

师:要不要更正一下?

生3:噢,是稻子收割了!

生4:我眼中的秋非常的冷。

生5:我眼中的秋是一片金黄色,农民喜洋洋的收获着这一年的丰收。

师:真会关心人!

生6:我眼中的秋是稻田里到处金黄色。

生7:大雁南飞了。

生8:硕果累累的秋天,也给农民带来了丰收。

师:这是我们眼中的秋,美吗?

生(齐):很美。

师:有人说诗人笔下的秋更是充满诗情画意。我们能不能当诗人?

生(齐):能!

师:我们也能当诗人?

生(齐):能!

师:好,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现在开始读秋(教师板书:读)

师:是齐读呢,还是自己七嘴八舌的读?

生(齐):齐读。

师:选择了齐读,那读的时候脑子里要有什么?

生(齐):秋。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齐):感情、停顿(节奏)

师:好,预备,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美读感受

师:我还沉浸在同学们的精彩朗读里,平时我很羡慕记者这一职业,现在让我来当一回记者,采访一下各位。(教师以记者身份对学生进行采访)

师:这位同学,你对这次朗读满意吗?

生9:满意!

师:为何满意?

生9:读得有感情。

师:请选择自己最满意的片断读一遍。

(生9读,师纠正错字。)

师:刚才同学们向我推荐了朗读最棒的哪两位同学?(生⑨站起)请说说。朗读要注意什么?

生10:有感情,注意标点符号。

师:请读一读。

(生10读。)

师:还有一位呢?(生11起)噢,请说说你平时注意什么?

生11:感情。

师:怎样才能有感情呢?

生11:投入诗中,把自己当作者。

师:哦,把自己当诗人。我们就是诗人何其芳。怎样才能投入呢?《艺术人生》采访播音员,她说,播音时要心无杂念,还要对课文理解。下面我们来品一品“秋”(板书:品)。昨天预习及刚才的朗读中有没有很喜欢的句子?和同桌说说自己的快乐,呆会儿和同学们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

三、研读探究

师:好,刚才是窃窃失语,下面请大声的说给同学们听。哦,有同学手举得很高了。

生12:“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师:为什么喜欢?

生12:早上很早出去,山上都是雾。

生13:我喜欢第一节的第一句,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清晨空气非常清新,在幽谷里的心情也非常好。

师:嗯,清新的空气,幽谷……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再美美的读一遍。

师:美在哪里?

生13:我认为露珠被伐木声震落的一瞬间很美。

生14:第一段的3、4句。“肥硕”因为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师:要收果子了,是肥硕的瓜果!

生14:农民们吃饱了,到稻田里去割稻子。

生15:我觉得不对,农民们用镰刀割,应是镰刀闻到香味,把稻谷的香味比作米饭(众生笑)。

师:我倒拿不定主意了,同学们来说一说。

生16:后一个说得好。

生17:前一个说得好,因为人吃饱了才有力气去割稻子。

生18:两个都好,人吃饱了才有力气,镰刀也是一样。

(师生笑。)

师:汽车不是要加油吗?不吃饱我就罢工不干

(众笑。)

生19:这里是把饭香比作饱食,应是割了很多的稻子。

师:哦,是个丰收年。这里让我们产生了误解,主要是哪个词?

生(齐):饱食。

师:“饱食”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拟人。

师:把它圈出来。

生20:我喜欢“肥硕的瓜果”,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生21:我喜欢第四节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因为牧羊女做梦都想到了秋。

生22:她说错了,是第三节。

师:真细心啊,粗心的女孩说成了第四节。如果都像刚才这样上课,肯定很棒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就提出来,要知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生23:“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

师:应是叶子,而不是“青鳊鱼”。

生24:为什么第三节1、2两句这么说?

师:谁愿意来帮助解决?

生25:蟋蟀声响说明是清晨。

师:早晨安静,蟋蟀声特嘹亮,又感到特别宁静。

生26:应该是在原野上,原野上蟋蟀多。

师:由于安静所以声音传得更远,由于是原野,蟋蟀特多。

生27:蟋蟀声的回荡感觉原野特大。

师:同学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再说一下。

生重复。

师:还有一句,为什么水特澄净?

生28:以前看不见石子,现在看到了,水枯了。

师:像成语“水落石出”?

生29:不是水枯了,而是水清。

师:哦,到底是哪种?

生30:我觉得是水清。

生31:应是枯了,因为有“枯涸”。

生32:“枯涸”之意是“干涸”,没有水了。

生33:“枯涸”是水枯了,但是“清冽”是水很清的。

师:何其芳真是给我们出了难题。

生34:脏水没有了,清水还在(师生笑)。

师:真是太妙了!脏水没了,清水留下。

生35:脏的搞掉了,只剩下清水。

生36:如果水没有了,船就不能在河上了。

师:第三节主要写哪里?

生(齐):在草原上。

师:刚才同学说“水没有了,船就不能在河上了”应是第几节的内容?

生(齐):第二节。

师:“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应理解作秋天的溪水日渐干枯而显得更加清澈。

生37:为什么说秋天在渔船上游戏?

生38:渔民把打鱼当作一场游戏(生哗然)。

生39:因为好玩。

师:因为好玩?

(众笑,举手声迭起。)

生40:捕鱼捕不到,捕到树叶,很高兴。

师:捕不到鱼,很高兴?这渔夫肯定是个乐天派。

生40:树叶好像和他开玩笑一般。

师:然后就很快乐了?

生41:秋天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和渔民做游戏。

师:看出来了吗?

生(齐):看出来了。

生42:渔民以捕鱼为生,很高兴,像孩子在玩游戏。生43:渔民是捕鱼为生的,但秋天像个孩子。

师:讨论了那么多,都是哪个词惹的“祸”?

生(齐):“游戏”!

师:圈出这个词。看来他不急着打鱼,不愁吃不愁穿,把打渔当作一场游戏。好,以渔民快乐的心情来读这一段。(生读)

生44: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生45:因为有饭吃了,很高兴。

生46:秋天雁南飞了,栖息在屋顶上。

生47:农民稻子收完了,很累了,休息了。

生48:丰收了,农民很高兴,雁子也栖息了。

师:好,能给这段文字取个名字吗?

生49:《丰收》。

生50:《大丰收》。

生51:《秋收》。

生52:《分享劳动》。

四、课外拓展

师:真不错!刚才我们说秋、读秋、品秋,留下一个任务:“绘秋”。怎么绘呢?写诗、散文、说相声,演秋,有机会跟同学们好好分享。这里还有一篇写秋的散文《秋之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诗歌和散文不同的地方。

下课!

【点评】

《秋天》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秋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体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从而感受秋天的美。

赵老师在设计教学时,紧紧抓住了重点和难点,通过说、读、品、绘,让人着实过了一把“秋”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能循着这一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对文本进行了细腻的品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拓展。正是由于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快乐的音符。这一切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新课程的学习收获多多,不仅轻松,而且富有情趣。 (点评者:楼春富)

留住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的图画》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秋天的图画》课堂实录

秋天的怀念 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秋天的节日》课堂实录

九册秋天的怀念 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张梅)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