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课堂实录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0 18:06:1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堂实录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程娆

一、创设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孩子们,北京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都,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她是祖国的心脏,人民的向往。北京,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夜幕降临后,作者把北京想象成了什么? (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细细游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5段,看看我们今天将要游览哪几个地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一划,北京的什么地方亮起来了? 出示:当夜幕降临,北京的( )亮起来了。

瞧,开往各个地方的旅游车都准备好了,你们打算先去哪个地方游玩呢?(长安街)看来大家都想去长安街,那我们就出发吧。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漫步在北京的长安街上,让我们静静地看,细细地赏,自由的读读这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着这一段,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 生:我看到了**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生:我看到了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通过读书就能让书中的画面浮现在眼前,现在就让我们亲眼去看看长安街吧 (出示长安街全图)

(指导看图)小旅客们,我们现在就走在长安街上,看街道两旁高高矗立的是什么?(灯)看看这长安街上的灯,比比咱们教室里的灯,觉得怎么样?这高高矗立,华丽漂亮,照射出明亮的灯光就叫(华灯高照)谁来读读这个词?长安街上的街灯那么美,那么亮,一起来读读?

这一排排华灯连成一串,就像——

再看看街道上闪烁着点点灯光的是什么(汽车)这一辆辆汽车在街道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孩子们再看这汽车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像什么?(星星)呦,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如果说这闪烁着的车灯是一颗颗星星的话,那这整个长安街不就像银河从天而降。原来“疑是银河落九天”,此景就在长安街啊!多美啊!快把你的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吧。(练读——师生挑战读——评读---齐读) 出示**图

师:小旅客们,我们继续朝前走,看这是哪里?夜晚的**是怎样的? 生:现在的**就像黄金做的一样 生:夜晚的**太美了,把我们都迷住了

师:是啊,**是那么美丽、光彩夺目像洒了一层金子,于是我们可以美美的称它为“金碧辉煌”谁来读读 这么美的**谁来夸夸她?

小朋友们,再抬起头看看广场四周的一幢幢高大建筑物又是怎样的呢?(他们的雄伟轮廓非常清晰)你们一定喜欢画画吧,我们勾画建筑物的轮廓是用笔,当夜晚来临时,是什么勾画出周围建筑物的轮廓呢?(彩灯)

孩子们,欣赏了这么美丽的长安街,你们心情怎样?把你的开心快乐告诉所有人吧(齐读)

(音乐)孩子们,我们就要离开这美丽的地方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北京的夜晚太美了,我真不想回去;我真想就呆在这;我太喜欢这了,下次来北京我还要看看北京的夜晚)孩子们,你们想不想把这美丽迷人的长安街永远的留在你的脑海中?那咱们就试着把它背下来吧(齐背) 三 积累运用

同学们,世界处处都有美,需要的是你要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家乡——抚顺,也正在飞速的发展着,抚顺的夜景更是另一番风味,咱们现在就去瞧瞧。谁能用上我们学过的词语或句子说说抚顺的夜晚。 出示抚顺的夜景 七 总结

北京是一本厚厚的书,书里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

北京亮起来了,这“亮”不仅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这“亮”还让我们看到了北京的巨大变化!这“亮”还指北京这颗东方明珠永远光彩灿烂、璀璨夺目!

课后反思:

在上学期我们就读到了北京,读到了红墙黄瓦,读到了绿树成荫,读到了高楼大厦、立交桥。这篇课文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通过学习这篇教材,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好词佳句进一步了解北京的魅力。它的庄严,它的神圣,它的神秘,它的内涵„„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吸引着我们。

学习本文要注意咀嚼那生动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教学时,我通过示范和评价指导来帮助学生学习朗读,直观图片或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抓住中心句,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言朗读,体会感悟,同时进行语言训练。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喜欢被赞赏、激励,但是他们自制力较差,也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情境激趣、合作交流、讨论感悟、自主朗读与指导朗读、拓展想象等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悟这美好的景色,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意识。然后通过词语运用和观看家乡图片,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之情。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过于依赖课件。二是,学生写字的时间不够。三是课文挖掘过深,运用词句的机会太少,影响了对基础的教学。

总之,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自我,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更喜欢语文的。

评课记录:

刘淑娇: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较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但在对生字的书写教学上还应该做到描述细致、语言准确。

金鹤: 老师利用去旅游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表面是教师随着孩子们的喜好到各个“景点”,实际是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教学。

苏春娜:教学时很有激情,教学准备充分,同一年级时相比,对教材的挖掘和自身的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

刘英: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能做到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自然而顺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较好,层次分明。但还应在基础知识应用上多下功夫。

朱红竹: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很有效。如果在指导朗读上再细致一些,多给更多孩子些机会就更好了。

推荐第2篇:课堂实录

师:说得很好!对于作者想到的补救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弟弟已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年龄这么大的两兄弟,不可能再去放风筝了。

生:第二个办法可行,但“我”却没有得到自己的宽恕。因为弟弟已经把整件事忘却了,这件事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三、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师:说得很好。一件永远无法得到宽恕的憾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可以看到我们同学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要进入重点分析阶段。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把文中存有疑问或较难理解的句子或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研究,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学生自己读课文,罗列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上下讲台指导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有问有答”的环节。比一比谁的问题最精彩,谁的回答最有理。 生1:我的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好,第一个问题提在我们面前,看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A: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惊异”是指“我”在北京的冬季,竟然还有人在放风筝;“悲哀”的是看到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曾经粗暴地撕坏了弟弟的风筝,从此留下了一件让人终身遗憾的往事。

师:回答得真好,他把这个问题分解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比较好懂了。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B:我觉得这个春天应该是指鲁迅回忆中的春天,是故乡的春天,而在是严冬的北京,看到了风筝勾起了鲁迅的回忆,所以说“在天空中荡漾了”。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生C:我觉得是因为作者看了这书以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句话的道理,回想起自己曾经踏扁了弟弟的风筝是不对的,是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件事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感到“不幸”。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融进了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中了。看到这本书让鲁迅认识到了一个令自己终身无法得到的宽恕错误,不能说不是一种“不幸”。好,请同学继续提问。

生4:我以前也看过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包括今天这篇。我发现鲁迅的文章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如“胡蝶”的“胡”字,而我们现在写“蝴”。我想请老师帮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师:老师由衷地佩服这位同学的大胆精神和火眼金睛,敢于向名著挑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乐意并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鲁迅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用白话文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文言文。而鲁迅所处的正是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写作时不免留有文言文的痕迹,出现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而我们编排的课本,为了尊重原著作,保留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因而就出现了刚才这位同学认为的错别字。同学们不妨再找一下,除了“胡”字还有哪些? 生:还有“那里”的“那”,现在应该是口字旁的“哪”。 生:还有“发见”的“见”,现在应该是王字旁的“现”。 生:还有“他”,应该是宝盖头的“它”。“偶而”的“而”,现在是“尔”。

师:很好,大家找得很对。现在大家为我们这位同学鼓掌,他的大胆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真正的学习就应该勇于质疑。 生5:“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句话我感到怀疑。这件事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为什么他弟弟会忘了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弟弟真的全然忘记这件事了吗? 生D:我觉得他真的忘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年。

生E:我也觉得他忘了。因为当时他哥哥阻止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说明他觉得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件小事,二十年过去就忘了。 师:好。有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F:我觉得他没有忘,只是假装说忘了,因为他怕勾起鲁迅的伤心回忆,为了维护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他假装说忘了。 生G:我觉得他忘了,可能他记得更多的是兄长对他的好。而这一件事只是小事,微乎其微,不会放在心上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其实无论忘记与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兄弟之间一种深深的情谊。兄长的忏悔,弟弟的忘却,不是人间真情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问题吗? 生6:文章最后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请同学们从深浅不同层次去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生H:我觉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是说鲁迅想逃避。只要不看到风筝,就不会回忆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故乡的风筝是在春天二三月时放的,所以只要“躲到严冬中去”,就可以不见到风筝。后面一句讲鲁迅想躲却躲不掉,虽然是冬天,可他在北京他又看到了风筝,所以他感觉到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

生I:我觉得除他讲的以外,还有一点,鲁迅只要一想起这件事,他就会感到心头涌上一股悲凉,不光光是外界环境,还有其内心世界。

生J:我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四面”还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从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过,讲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反动军阀大搞复古运动,取缔科学思想。因此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寒微和冷气------可能还包括着鲁迅深深地感到这种反动思想的压迫。

师:说得太棒了!你对课文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看过的知识连贯地来看问题,说明你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好同学,我建议所有同学为你的精彩论述而热烈鼓掌!

四、探究主旨

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提问,一个又一个的精辟论述让老师不得不佩服我们同学那种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文章几个重、难句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该说,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大步。对鲁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你觉得鲁迅在“风筝”这件事上,由“毁”到“悔”的转变,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知错就改

生: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反省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使这件小弟已经忘却的事还20年后还耿耿于怀。在生活中,你们与家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误解和冲突吗?在鲁迅身上,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生:有过,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懂得反省,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得不好?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也可以,等到别人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月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是个什么形象?

五、小结归纳

延伸主旨

师:一次原本出于对小弟负责的举措,却因小弟的全然忘却而给鲁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兄长的忏悔和弟弟的忘却中,不能不让人在肃杀的严冬中感受到“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浓浓兄弟情谊谱写的一首友爱颂歌,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同学们课后去探讨,就文章而言,除了表现兄弟情谊之外,还有哪些主题可以挖掘,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新课标力图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如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面对初一的学生,要学习鲁迅的文章,毕竟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引导、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思维,积极的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之中。

2、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鼓励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做好问题的延伸工作,学生的问题有些肤浅,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追问,以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延伸的问题,更有思考性,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尽最大可能肯定学生的思维。

4、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探究问题的可能了。

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要把课堂变成某个人或几个人的表演舞台。

推荐第3篇:课堂实录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谁更伟大?》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由“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家议一议”四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已经在本单元学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内容,因此教材安排本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察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5.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规模、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理解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探究性强)及学生(“好动”)的特点,本课以“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本课设计了“海上功夫大比拼”“龟兔赛跑”“和平使者与‘海盗’”“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四大活动,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讲述法”、“比较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破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辩论进行的,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了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司其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flash动画配解说词导入。

15世纪,人类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世纪之初,东方浩瀚的洋面上,骤然出现了一支超级舰队,郑和便是这支舰队的统帅。世纪之末,经过大西洋风浪洗礼的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不过,在他的眼中,这不过是东方印度大陆,可是,这件事的影响却改变了西方人的世界观。你愿意跟随他们曾经探险的道路,追寻神奇、惊险的经历么?你认为他们俩谁更伟大呢?你愿意参与这场异常激烈的大讨论么?来!让你的思维穿越时空吧! (新课教学)

本课的新课教学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 活动一:海上功夫大比拼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flash动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本flash动画是教师自制的,如学校条件限制,教师可以用自制漫画代替。

2.教师设问。

为什么我们把郑和的船队叫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规模不同),教师承转:好,先让我们来比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海上功夫。

3.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P88页“动手做一做”中的的问题。 4.师生交流,构件知识。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时利用多媒体插放相关资料加以引导,如航海路线图等。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充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前面独立所学的两个内容连贯起来并加以比较,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规模更大,时间更早、更长,范围更广,航海技术更先进。

5.教师承转。通过“海上功夫大拼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这是为什么?(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至被人称为“水过无痕”,更有学者称郑和下西洋──“杨白劳”(教师可简单解释: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大、时间长、路程远,搞得很张扬(与‘杨’谐音),但却是徒劳无功的,不仅明政府没有从中得利,还白搭了明政府的许多银子,纯粹“白劳”一阵)。你同意什上面的观点吗?

活动二:龟兔赛跑

设置以下活动的目的有三:(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及随机应变、口头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历史问题。

1.提供情境。在上面教师承转的过程中,教师播放flash动画或展示漫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之二“‘小渔船’捷足先登发现新大陆”。内容如下:郑和的 “航空母舰 ”在海上游荡,旁白:“杨白劳”;哥伦布的“小渔船”登上小岛,旁白:“印度到了”„„

2.设置辩论题与讨论题:

○讨论题:新大陆为什么会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辩论题:郑和下西洋──“杨白劳”,你同意吗?

3.学生分组活动。(1)教师让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探讨,其中再把选辩论题的若干小组按同意与不同意分成两大组,各自分析材料,准备论据。(2)教师按各组选题不同发放相关资料。(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

(1)讨论题。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不需要学生有统一的答案。设置本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动因,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大地观及船队性质的不同、组成成员的不同等。

(2)辩论题。本活动的进行可参照正规辩论赛分三步进行:正反双方一辩先简单陈述本方观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正反双方总结本方观点。本活动正方理由可能有:①动机不良:宣扬国威、寻找建文帝、寻宝,②非商非外(外交)、不伦不类,③劳民伤财、难以为继,④嘎然中止、坐失良机;反方理由可能有:①敢为天下先,②举和平旗帜,筑开放里程碑,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④移民海外、开发南洋⑤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⑥厚往薄来,造福亚非。由教师或学生担任主持人,宣布辩论的规则并在学生辩论过程中维持秩序,从而让辩论精彩而不“乱堂”。教师也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辩论的准备工作。

5.评选出“最佳辩手”并给以奖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邮票、书籍、DVD等)

6.教师小结并承转。教师在对上面讨论与辩论做小结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撇开郑和下西洋是不是“杨白劳”不说,在新大陆的发现上,“航空母舰”确实输给了“小渔船”。这是否说明哥伦布比郑和伟大呢?

活动三:和平使者与“海盗”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flash动画或展示漫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之三“和平使者与‘海盗’”。内容如下:郑和的“航空母舰” 来到印度洋边某国,该国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哥伦布拿着枪,驾着“小渔船”登上某岛,嘴里喊:“兄弟们,找黄金去”,岛上印第安人纷纷逃离,嘴里在喊:“强盗来了”„„

2.教师设疑。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人的到来各自的态度是什么? (夹道欢迎与深恶痛绝)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人的到来,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 3.学生探讨,师生交流。本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目的、手段及部分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错误:哥伦布就是“强盗”。

4.教师承转并小结。

○通过前面三个活动,我们对郑和与哥伦布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现在认为郑和与哥伦布哪一个更伟大?(学生再次举手表决,与新课开始时定有变化,因为活动设计的倾向性,估计与课前相比会有更多的学生认为郑和更伟大)

○为什么你的观点会发生变化呢?(叫几位观点转变的同学回答。学生:以前对他们的了解很肤浅)

教师:同样,通过今天短短45分种,尽管我们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做出更客观、公正的比较与评价,还需不断研究。(激发学生的课后探究欲望)

○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个人观点?(设计这个问题用意有三:①这个问题本身并无定论,如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势必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探究欲望②通过展示教师的个人观点来小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③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教师: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称哥伦布是“强盗”,这是片面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功过相当,功魁祸首(功:哥伦布航海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侵略,实行种族灭绝。)郑和尽管没有发现新大陆,但绝对不是“杨白劳”。关于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问题,老师同大部分同学一样,投郑和的票,这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何况客观理由也很充分:

规模 目的 手段 部分结果

郑和下西洋 “航空母舰” 厚往薄来 和平亲善 造福亚非

哥伦布航海 “小渔船” 东方金梦 殖民扩张 祸殃美洲

在出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承转:伟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来纪念他(播放纪念活动的新闻片段)。同学们,我们都认为郑和伟大,那么伟大的郑和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你们认为我们应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活动四: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郑和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初二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的能力有限,本课以情境分析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和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1.提供情境。情境1: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诞生在云南昆明。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把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郑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这段材料蕴涵了郑和的哪些精神?(敬业献身、经略海洋、科学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情境2:

(1)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2)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体现了郑和的睦邻友好精神,正因为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正反例子的比较充分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情境3:

(1)“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2)1984年金秋时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关门主义必然导致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2.学生活动。让各小组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进行探讨,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参考答案见上面)

(教师总结)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后探究)

以班级为单位在九年级几个班中搞一次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征文比赛或知识竞赛。

推荐第4篇:课堂实录

《少年中国说》课堂实录

原创参赛】

“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打造高效阅读课堂”主题

研究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通榆县第二小学

徐春颖

师:(指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胸怀壮志”

生齐读

师:这是第五板块的主题,我们从这一板块的《龟虽寿》中感受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襟,也从《十六字令三首》中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远大抱负和豪迈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又胸怀怎样的壮志?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预习本课,那你对课题是如何批注的,怎样理解的。

生:“少年中国”就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

生:“少年中国”是有希望的中国。

师:“少年中国”只是课题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师:“说”这种文体可以用于记叙、说明、议论。你们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像《爱莲说》《师说》《马说》。

生:节选就是原文很长,从原文中选一段。

师:那你知道原文由多长吗?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原文由3000字左右。

师:课题大家理解得很好,那你对梁启超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还想检查一下你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对字词预习得不错,那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读,正音,齐读。

师:学习一篇文章仅仅读得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

生:读得有感情,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师:说得非常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为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

师:谁来说说分几层?

生:三层,从开头到“红日初升”前是第一层,到“来日方长”是第二层,最后一句是一层。

师:你们在家预习时觉得哪一层好理解一些。

生:第一层。

师:那我们就来读读第一层,说说你的理解。

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层的意思是“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师:在这段话中“故”是什么意思?

生:所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在“故”的上面标上“所以”,听别人的发言做笔记,这也是作批注。“则”字在本段中出现了很多次,怎么理解这个字?

生:“则”就是“就”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请没有作批注的同学做好批注。

师:两个“于”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的“于”是“过”的意思。“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于”是“在”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几个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谁再说说第一层的意思。

生说第一层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从内容上对第一层进行了理解,你还从哪方面对第一层有理解?

生:这层在写法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师:排比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有气势。

师:那你能试着读读吗?

生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默读这一层,概括层意,写在书上。

生:这一层写了“中国少年有责任建设少年中国”

师:“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呢?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一说。

生: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日本称我们为老大帝国,所以作者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他是智慧、富强、独立、自由的。

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是他的理想,他变法失败,实现不了这个理想,想让少年实现这个理想。

师:所以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学生接读“而全在我少年。”

师生共读第一层。

师:第一层我们理解完了,看第二层,同学们觉得难理解是吧,先看第一层有几句话?

生:四句话。

师:哪句容易理解些? 生:第一句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师:“太阳”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

生: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初升的太阳,说少年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师:理解得非常好,这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象征意义。大家之所以觉得第二层难理解,就是因为第二层的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象征意义蕴含其中。拿你默读另外三句话,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生:“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意思是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象征少年中国非常强大,有声势,前途无量。

生:“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意思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小老虎,虎虎生威,其他国家都害怕他。

师:用第一层的词句来概括就是

生:国胜于欧洲,国雄于地球。

生:“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说中国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顶天立地。

生:中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雄踞于世界之林。

师:读读这一层,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齐读第三层。 师:第三层进一步点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作者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他没有见到。但是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你能说说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吗?

生:我们国家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

生: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师:你们就是少年,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的努力。希望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下课。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理想

实现

希望

少年中国

责任

中国少年

推荐第5篇:美术课堂实录

《中国结》课堂教学实录

云门山回中 王凯

教材分析: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吉祥结饰,教材从介绍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入手,展现不同结形所蕴涵的不同寓意,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中国结的形、意与结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义。通过学习几种由简到繁的结形,并提供较广泛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与分析研究能力。课文以赏析的方式导入,促使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逐步深入地了解、制作。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结技巧与经验后,教材列举的图片中提供了几种在盘长结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结形,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寻找其变化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课目设置一方面思考能在民间美术中挖掘题材,另一方面则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通过欣赏、制作的教学活动,学习几种实用的基本结式与变化结式,激发大家学做中国结的兴趣,弘扬民族文化。 学情分析:

学生非常喜欢做手工, 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造型能力, 具有一定的概括 能力,对色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通过欣赏漂亮的中国结,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够制作出精美的中国结。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 了解中国结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初步学会吉祥结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

性,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思路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欣赏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形成视觉冲击引出中国结的课题,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艺术,激发了他们制作的兴趣。

二、学生展示,交流知识

通过学生对所搜集到的材料的展示,起到知识交流的作用, 加深对中国结的印象, 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可谓一举两得。

三、尝试探索,自主学习

出示制造步骤,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自己先来感受一下中国结的制作方法,再让做的好的同学上台演示,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适当的把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具体讲解一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制作时,学生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中间仔细观察,巧妙点拨,发现有创意的作品随时展示,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五、展示作品,师生点评

让学生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中国结到台前展示, 并让学生互相点评,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六、课堂总结,拓展思维

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能局限在有效的教学时间上, 而应延伸到生活

中去, 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始终对美术活动抱有持久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掌握吉祥结的基本编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编织更多富有变化的结饰。

3.能够运用材质、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对编制的结进行装饰与美化。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结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以及吉祥结的编制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幻灯片,中国结作品,示范用的泡沫板、大头针、胶带、编绳等。

学具准备:泡沫板、大头针、胶带、编绳和其他装饰材料。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欣赏图片

师:首先我们先欣赏一组图片,这组图片你在欣赏的过程中,一边思考几个问题,这组图片主要放的是什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在日常生活中,你见没见过这些图片?(放课件)

师:好了,先欣赏到这,这组图片漂亮吗?

生:漂亮!

师:这些图片主要播放的是什么啊? 生:中国结!

师:同学们这个都知道,很简单,是中国结。下面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国结》。(揭题,屏幕出示,教师板书《中国结》,并带领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展示,交流知识

师:老师上节课布置的任务都认真完成了吗?什么任务啊?乙同学 乙同学:准备材料。

师:对,准备材料。光是我们手工制作准备的材料吗?还有什么? 乙同学:还有从家里搜集中国结和有关中国结的知识。 师:同学们,是不是啊? 生:是!

老师总结:老师布置的任务同学们都铭记在心了。先是搜集中国结,再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国结,这些工作回去都做了吗? 生:做了。

师:好。下面由每一个小组推选代表,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搜集到的中国结,以及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结的一些知识。哪个小组先来? 学生展示

同学们踊跃举手,各组代表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中国结

一组:这是我搜集到的中国结,我了解中国结中的结,人们取其谐音“吉”,代表着吉祥如意,幸福平安,可以带给人们好运气。结还有团结的意思,

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

二组:这是我准备的中国结,我知道中国结还有很多种,主要有两大系列,是挂件和服饰上用。挂件有大型壁挂,汽车挂件,室内挂件,还有手机挂件,我手中的这个中国结就可以挂在汽车里,它代表着幸福和平安。 三组:这是我准备的中国结,我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与中国结有关,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我还知道,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品,许多外国朋友也很喜欢。

四组:这是我搜集到的中国结,中国结又叫盘长结,每逢过年过节时,家中挂上几个中国结,更有了过节的气氛,也预示了来年幸福、平安、吉祥。我手中拿的这个中国结下面缀着三个鲜红的辣椒,他代表着日子红红火火,生活平安幸福。

五组:我搜集到中国结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旧石器时期人们便开始缝衣打结和结绳记事,后来便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现在各式各样的中国结。 老师总结:这几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他们几个说了中国结的起源你、分类、寓意等等,说得非常全面。带领其他同学给他们掌声鼓励,并且和学生系统学习,通过三幅图片,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有关中国结的起源,寓意,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播放图片,找学生朗读图片知识。)

师:了解了有关中国结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大的中国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把手中的中国结挂到教室里,一起装点一下教室好吗?(和学生一起挂中国结。)

三、尝试探索,自主学习

1、出示吉祥结的制作步骤,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

教师:在学习之前呢,老师先出示步骤,同学们小组内讨论,自己探索制作,看看哪个小组,那个同学最先制作好。 (学生先自己制作,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制作的很认真,我已经发现了有的同学已经制作出来了。我们有请这位同学先给我们讲解一下。甲同学。 甲同学上台演示,再找一个同学帮助她。

甲同学:我们先根据步骤图,做出第一步。然后再进行第二步,一环压一环,在做这一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压耳的方法,不要压错了,也不能压乱了。压好了只好。抽针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先抽里面的针,再抽外面的针。(教师根据甲同学的讲解和示范,边补充应该强调和注意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看甲同学是怎样做的,你是不是这样做的?有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学生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讨论并提出疑问。)

四、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1、教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出一个漂亮的中国结。

2、教师的建议: (1)(注意安全) (2)(注意卫生)

3、教师在学生中间仔细观察,巧妙点拨,重点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发现有创意的作品随时表扬。

五、展示作品,师生点评 展示作品

教师:同学们,拿上自己的中国结到台前来吧!

教师:同学们,互相欣赏一下,看看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说为什么? 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做的吉祥结很精致也非常漂亮。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老师都很佩服你们。

六、课堂总结,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亲手制作了一个中国结,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希望同学们课下多搜集、多欣赏各种各样的优秀民族艺术,让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课后总结: 本课的设计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欣赏、交流、尝试等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制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体验了手工制作剪、拼、贴的乐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了环保的教育,关爱他人的教育,热爱传统艺术的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作品各具特色,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推荐第6篇: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浙江省温岭中学

田继松

师:先说一个不太好笑的笑话?

生:好!

师:古代有个富翁,他不识字,因此经常吃亏。为了不让儿子不自己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儿子识字。先生对孩子说:“小孽种,今天我们来学写数字,把笔拿起来。”先生说:“一字是一横,会写吗?”孩子回答:“会”。“二字是两横,会写吗?”孩子回答:“怎么不会写?”“三字是三横,你不会写吧?”孩子把一扔,跑去见富翁,兴奋地说:“现在我已经会识字写字,还要先生干什么?”于是富翁就辞退了先生。一天富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喝酒,就叫儿子早晨起床写张请贴。到了中午还没有看见儿子把请贴送过来,富翁就去儿子的书房看个究竟。儿子说:“有那么多种姓氏,为什么就偏偏姓万,我从早上到现在只写了五百画。”

生:(笑)

师:天下没有免费的笑,笑过之后思考一下这则笑话是笑话哪种人?

生:自以为聪明的人。

师:其实猪都会说他是笨瓜。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应该是嘲笑那些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人吧?

师:地球人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不是有句俗话: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驴。怎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荀子老人家的教导。

生:(翻到《劝学》)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字经》同声朗读音频,只听开头四句。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可能答“三字经”,也可能答读的具体内容,无论如何回答,都要将学生注意力引到所听的四句内容上来。

2.接着投影播放文字画面。请学生翻译这四句意思,重点落在“习”上。

3.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投影展示孟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这句话可以是教师叙述,也可以提问学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小他59岁的荀子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恶”的,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投影展示荀子的生卒年和时代,)

说明:通过比较和投影展示,学生既能复习巩固第三单元有关孟子的常识,又能了解到荀子思想与孟子的区别,另外也明确了二人的生活时代。

师:看注释①:荀子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今存《荀子》,为荀子及门人所著。 生:(作上记号)荀子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今存《荀子》,为荀子及门人所著。

师:荀子只是儒家“三个代表”之一,还有两位代表分别是谁?

生:猛子和孔子

师:司马迁的《史记》分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生:(记)《史记》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师:虽然孔子是野合而生的,但司马迁把孔子列为世家(诸侯的子弟),整篇文章有5600字左右。猛子、荀子都放在列传里面写,写猛子的文字在1200左右,写荀子的文字只有273个。字数的多少反映三个人在司马迁心中位置的高低,其实荀子多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有人认为荀子和庄子包办了中国文化,荀子通过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创建了中国的庙堂文化。庙堂什么意思?

生:(沉没)

师: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与江湖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朝廷和朝野

师:韩非子和李斯一同跟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李斯帮助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担任了秦朝的丞相。韩非子是法家的开山鼻祖,而法家的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说荀子荀子通过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创建了中国的庙堂文化。庄子是不想当官的,在江湖中自由的行走,但他的思想和文章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庄子创建了中国的江湖文化。

生:(津津有味)

师:荀子培养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超级男生,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宝典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认真研究,你很有可以一不小心就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韩非子和李斯,那我就会高兴得停止心跳。

师: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先看标题:《劝学》什么意思?是不是荀子劝说李斯与韩非子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笑)

师:有个成语叫“惩恶劝善”, “惩”就是惩罚,那么“劝”呢?

生:鼓励,勉励的意思。

师:惩罚坏人,勉励好人。劝学什么意思?

生:勉励学习。

师:记下。

生:(记)劝:勉励。

师: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让学习“休克”?

生:不能。

师:荀子是怎么说的?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已”什么意思?

生:停止。

师:学习不可以停止,就像地球不能停止自转和公转(zhuàn)。一旦停止,后果很严重。

生:(笑)

师: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坚持学习,就会成为真正的人;放弃学习,就会退化成禽兽。做人还是做禽兽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值得诸位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做了半个学期的禽兽,后来觉得做禽兽很无聊,就又开始不停的学习,又变成了人。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给自己做禽兽的机会。

生:(笑)

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文中占有何种地位?是总舵主,还是二当家呢?

生:总舵主,全文的中心论点。

师:深山里的尼姑——开门见山。荀子开门见山提出了总论点,真的是“快男”。

生:(笑)

师:学习不可以停止。荀子到底要我们学习什么了?请同学把课文朗诵一遍。

生:(朗诵)

师:荀子勉励我们学习什么?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坑蒙拐骗?偷鸡摸狗? 生:勉励我们学习做人。

师:没有勉励我们做禽兽。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荀子勉励我们学习做人?

生: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请君子坐下。这三句话是荀子送给我们的“做人三宝”,如果我们按荀子所说的去做就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人生就会吉祥幸福,这样“做人三宝”就成了“吉祥三宝”。

生:(笑)

师:×××,请你把人生三宝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谢谢你,祝你吉祥。我们齐读“做人三宝”。

生:(齐读)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请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其他同学也要动手。

生:(翻译句子)

师:×××哪儿没有翻译好?

生1(略)

生2(略)

师:(订正)“日”这个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参省”的前面做“参省”的状语。

生:(记)名词做状语

师:“乎”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不翻译。

生:(记)“乎”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不翻译。

师:“则”,承接关系,就。

生:(记)“则”,承接关系,就。

师:“知”同“智”,智慧。

生:(记)“知”同“智”,智慧。

师: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反错误了。

生:(记)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反错误了。

师:“面壁思过”是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修身养性的方法。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里面的男主角令狐冲,他是华山派掌门岳不群的大弟子。因为接受了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二人的《笑傲江湖》曲谱,被师父惩罚,去思过崖面壁思过。机缘巧合,竟得华山前辈风清扬传独孤九剑。如果同学经常上石夫人面壁思过,也会有惊喜。

生:(笑)

师: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里面有几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能适可而止,那么的意志就有了定力,有了定力就能够安心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就能够静下心来,心能够静来,那么就可以好好地考虑问题和反思自己,从而能有收获。古人的一些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充分利用。一个人如果能常常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特别是反思自己的过失,就能得到一些警醒,避免在以后的日子里重复同样的错误。我建议同学每天在入睡以前反思自己当天的生活、学习:今天我吃饱了吗?学好了吗?睡足了吗?听话了吗?

生:(笑)

师:×××,你上来翻译做人第二宝。

生:(翻译)

师:(强调、订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荀子写的错别字,怎么改?

生:“性”

师:“生”通“性”。有的同学心里想:古代的名人会写错别字?我也会啊,看来我可能成为名人。

生:整理通假字可以增强信心。为了增强你们的信心,我就忍痛牺牲一些课堂时间,给你们找荀子的错别字。

生:(归纳、整理通假字)

师:文中有哪些错别字?

生:①柔同揉(电脑找不到相应的字)②有同又 ③知同智 ④生同性

师: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记)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师:在荀子看君子和小人,他们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没有差别,本性都是恶的。人人都恶贯满盈、无恶不做、凶神恶煞、穷凶极恶。

生:(笑)

师:既然人性都是恶的,为什么会出现善气迎人、择善而从、慈眉善目、与人为善这四大善人呢?哪句话?

生:善假于物也。

师:奥原来是这样,这些四大善人善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像浙江人一样。

生:(笑)

师:对吗?

生:不对。“假”是“借助”的意思。

师:谢谢你纠正我的错误。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手于人、假公济私,这四个成语里面的“假”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应该一样。

师:一样,什么意思?

生:借助。

师:做人的第三宝有详细的注释,我只强调一个字,“圣心备焉”,“焉”字怎么解释?

生:(略)

师:(订正)“焉”兼词,兼有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此”。

生:“焉”兼词,兼有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此”。

师:“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这三“焉”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做人要择善而从,如果坏事做多了,生儿子没有屁眼。

生:(笑)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荀子介绍的学习做人的三大宝典。说到学习,我想到了一个典故:断织劝学。知道这个典故吗?

生:古代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海,于是他就外出就学,但一年之后就回来了。妻子跪在地上问你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乐羊子说:“长时间在外面,想你想得实在不行了,没有其它原因。”妻子于是就拿了一把刀走到织布机的旁边说:“现在如果割断织布机上的线,那么布就织不成了,你外出求学,中途而废,这与割断织不机上的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男耕女织。妻子利用职业特长,割断线来勉励丈夫学习,那么荀子是不是就要杀死耕牛来勉励后人学习?

生:(笑)

师:荀子是男性,他不可能用“断织”来劝学,他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朗诵全文。

生:(朗诵)

师:荀子文章的威力确实很大,效果奇佳。老师只教了20分钟,同学就能熟练地朗诵了。早知如此,《劝学》应该最先教。

生:(笑)

师:你们为什么如此听荀子的话?他主要用什么手法勉励你们学习?

生:比喻

师:《全文》290字,用了21个比喻句。这哪是文章,简直是比喻句博览会。

生:(笑)

师:农村人说话很喜欢用比喻句。我出身在农村,老家的一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关系,我只介绍几句。

生:(很好奇)

师:“你说话好象捣大蒜”(用土话讲),捣大蒜的动作是很快的,你说话的语速太快了像捣大蒜一样。“你牙齿咬起来像烧死的疯狗。”被烧死的疯狗,牙齿是露在外面,而且咬得很紧,有的人骂人是咬牙切齿的。你咬牙切齿就像被烧死的疯狗,样子很难看。如果有人骂你,你

就有这句话回敬他。

生:(笑)

师:“他奥,干蛤蟆都要宁出水”(用土话)。他那个人太固执了,固执到非要从干蛤蟆里面拧出水来不可。

生:(笑)

师:我相信你们温龄方言里面也有很多比喻句,谁愿意向佃老师介绍几个?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生4:(略)

生5:(略)

师:方言里面的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生:本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师:同学总结得很好。比喻论证的特点就是能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阐述深奥的道理。

生:(记)能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阐述深奥的道理。

师:课文里面的比喻句与方言里面的比喻句一样,所用的本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常见的现象。朝阳轮胎啊,自由泳啊,汗血宝马啊,美女蛇啊。

生:(笑)

师:荀子用朝阳轮胎、自由泳、汗血宝马,美女蛇等比喻句来阐述什么道理呢?我们先看第一段,谁来读这一段?

生:(朗诵)

师:这位同学的朗诵能力比我强多了,这叫„„

生:青出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中两个“于”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一个是比目鱼,另一个是美人鱼?

生:(笑)

师:你说说。

生:(略)

师: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另外一个是比的意思。回答问题要完整,不要像挤牙膏一样,挤一下出来一点。

生:(笑)

师:荀子用“青”和“水”这两个比喻句来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呢?如果在后面加一句就容易理解了。(加:人,源于猴而惠于猴)

生:(笑)

师:荀子用“青”和“水”这两个比喻句来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呢?

生1:学习可以使人进化。

生2:学习可以使人进步。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生:(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我们来看第三个比喻句,朝阳牌轮胎。齐读有关句子。

生:(齐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中”是符合的意思,“揉”使动用法,使„„弯曲。

生:(记)中:符合。“揉”使动用法,使„„弯曲。

师:×××,你上来翻译一个句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生:(翻译)

师:哪儿没有处理好?

生:(略)

师:(订正)虽,即使。者,表原因。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生:(记)虽,即使。者,表原因。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师:“金就砺则利”,“就”,靠近、接近的意思。

生:(记)就、靠近、接近的意思。

师:,朝阳轮胎、倚天剑屠龙刀和少林棍这三个比喻句是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

生: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荀子在第一段里面用五个比喻句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①学习可以提高自己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生:(记)学习的重要意义:①学习可以提高自己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有些女同志为了减肥什么恶心事都做得出来,竟然在肚子了养蛔虫。蛔虫把人体里的营养吃掉,人不是就瘦下来了吗?人是瘦下来了,但健康也没了。没有必要这样做,你就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你的体形就好变得苗条,因为荀子说了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学生的学习认不认真,看看体形就知道了。

生:(笑)

师:今年黑龙江省文科高考状元是禹奇锋,总成绩是667分。他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把平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地思考类似的题目。这种学习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今年黑龙江的理科状元是马超,总成绩是718分。马超说自己每次做练习时,总会先总结一下上次做题时出现的错误,认真思考下一次遇到该类型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答题,找到做题的思维方式。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这两位高考状元学习的法宝。荀子会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请同学朗诵第二段。

生:(朗诵)

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这两位高考状元学习的法宝。荀子会认可他们的做法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强调的是学习,荀子认为思考的效果远不如学习的效果。

师:思考是事倍功半,而学习是事半功倍。×××,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

生:(翻译)

师:“而”表什么关系?

生:修饰关系

师: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多。

生:(记)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多。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死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孔圣人既重视学习又重视思考。荀子的观点与孔子的观点不一样,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生:当然是孔子。

师:那我就纳闷,既然荀子的学习观点不对,那为什么他还能培养出李斯、韩非子这样的超级男生?

生:(笑)

师:文章的标题是什么?

生:劝学

师: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劝思”,荀子又会怎样说?

生:(笑)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

师:这叫“卖瓜说瓜甜,卖醋说醋酸”。

生:(笑)

师:这一段里面有六个比喻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哪一句?

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这两个比喻句说明学习能事半功倍。

生:(记)说明学习能事半功倍。

师:后面有四个比喻句:登高、狂叫、驾车、乘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什么意思?

生:借助

师:者,„„的人;利,形容词作使动,使„„快;而,表转折。

生:(记)者,„„的人;利,形容词作使动,使„„快;而,表转折。

师: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去能够达到千里之外。

生:(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去能够达到千里之外。

师:《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他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他凭借什么?火箭?

生:(沉默)

师:戴宗会一种惊人的道术,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甲马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再神的人要想跑得快,跑得远都必须有所凭借。

生:(听)

师:“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游泳。

师:“绝”,什么意思?

生:横渡

师:别说蛙泳、蝶泳,有的人连狗刨都不会,但是他能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为什么?

生:坐船呗。

师:登高、狂叫、驾车、乘船这四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哪一句?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这四个比喻句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生:(记)这四个比喻句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师: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生:(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师:有学者认为天才是基因错排的结果。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被打乱了,于是有人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才能。爱因斯坦的基因排列是有问题的。

生:(笑)

师:你们的基因排列有问题吗?

生:(笑)

师:没有。毕竟天才,几百年才会出一个。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但为什么做人的差距往往很大呢?

生:学习

师:关键是学习。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学习态度,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第三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哪三个?

生:(阅读)

师:关键词是哪三个?

生:积、不舍,用心一

师:这三个词分别可以换成哪些成语?

生: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年累月;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师:这就是荀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生:(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的办法。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生:(记)无以:没有„„的办法。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师:学习在于积累,一口是吃不成大胖子。大胖子也是日积月累的狼吞虎咽的结果。

生:(笑)

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

生:(翻译)

师:(订正)“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上”和“下”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的意思。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去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生:(记)

师:荀子在《劝学》里面写到了一种动物:石鼠。石鼠的外形像兔子。它有五种本事:能飞而不能上屋,能爬树却不能爬到树顶,能游泳却游不过河,能行走却没有人走得快,它会五种技能,能挖洞,但洞很浅,连自己的身子都藏不了。石鼠会五种技能,但没有一种精通。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什么就要精通什么。

生:(点头)

师:大量地运用比喻是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学会使用。下面我们来完成一道小练习。濮存昕拍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电视公益广告很好:有人这样问过我:播出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条公益广告就好象是一盏灯,灯光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而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象是

,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师: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比喻句完整。

生:(补写)

师:轻同学读一读自己补写的句子。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师:同学很有创意,句子写得很好。这则广告的原句子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

来。把这句广告词齐读一遍。

生:(齐读)公益广告就好象是一盏灯,灯光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而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象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师:我暑假看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幅对联: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生:(抄)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师:三上:欧阳修说自己所写的文章多数是在马上、枕上、厕上完成的。说明他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治学,从而取得令人钦敬的成就。三余:三国时,人想拜魏国的董遇为师,董遇说:“你想跟我学习,必须先得自己把书读上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人一听就为难地叫苦道:“我是愿意读书的,可是哪有那么多时间啊?”董遇说:“你可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啊。”那人问什么是“三余”,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董遇的“三余”,就是泛指一切可以利用的余暇时间。五车:成语“学富五车”的接缩。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四史: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由于这四部史书被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因而也称“前四史”。千户:官名。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希望同学都够像韩愈一样在马上、枕头上、厕所里都没有忘记读书。

生:(笑)

师:齐读对联。

生:(齐读)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师:下课以后可以去上厕所,但不要带作业去做,不方便,有不雅观。

推荐第7篇:倒数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呈现一组分数,让学生从中找出几组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感知倒数的意义,引出倒数的概念。教材注意通过具体的例子突出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接着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观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关系,掌握倒数的意义,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和大家相处的这四年,最令魏老师难忘的是大家在课堂上的风采:端正的坐姿、认真的思考、积极的发言、不断的探索„„这节课老师想再看一看大家的风采,准备好了吗?先考一考大家 1.交流

师: 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呢? 生:因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因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类数——倒数。

二、复习巩固

先看一下课前同学们完成的2道题目

1、把下面的小数、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

0.25= 0.7= 3= 1 2/3=

2、口算

5/6×6/5= 7/11×11/7= 1/5×5= 1/19×19= 师述: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乘积是1)

【设计意图:课始,设计了一组由倒数组成的乘法口算题,学生在进行口算时,会发现“结果都是1”这一奇怪而有趣的现象。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急欲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让学生初步地接触和感受到了倒数的特征。】

二、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习倒数的定义

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1页,尝试完成以下任务:(完成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学成果)

1) 什么是倒数?你认为哪几个字或词是重点?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倒数是几个数的关系呢?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5/6×6/5=1,我们就说„„

2)指着7/11×11/7= 谁能照上面的样子说一说?(指生说)1/5×5=1,1/19×19=1(小对子说)

明确了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后,你能正确判断下面各题吗?请大家根据倒数的意义作出判断。 练习:

(1)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判断下面各题。

① 7/9是倒数。( ) ②1/3 和3都是倒数。( ) ③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④ 16/11是11/16的倒数。 ( )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倒数的意义后,及时加以练习辨析,既巩固了新 知,又为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做好充分准备。】

3)你能根据倒数的概念,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例子吗? (

)×(

)=1

)×(

)=1 (

)×(

)=1

)×(

)=1 师:太厉害了!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无数个)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的例子,让学生在“找”和“试写”乘积为1的数 的过程中,再次体验倒数的特征,然后请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的有关知识,使倒数的概念从初步感知的模糊状态逐渐明朗化。接着,在表述倒数意义和小结的环节中,着重强调了“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这一教学的重、难点,使倒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完整化、清晰化。】

三、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有什么小窍门吗?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写的算式,除了乘积是1,还有其它特征吗?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一个数的倒数,不能用“=”连接。)

2、全班汇报,小结求倒数的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小组讨论:整数的倒数该怎样求呢? 1)出示:6的倒数是多少?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6可以看作6/1,它的倒数就是1/6,也可以这样想,因为6× 1/6=1,所以6的倒数就是1/6;

2)整数中还有什么特殊的数字吗?1的倒数呢? 0有倒数吗?为什么? 明确:1×1=1,所以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的乘积都是0 3)师述:现在,你会求一个非0的整数的倒数了吗? (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4、除了分数和整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小数 0.75的倒数是多少?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

5、其实,假分数常常被写成带分数的形式,带分数的倒数又该怎样求呢? 例如2 3/8 (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师补充,而且是一个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 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延续前面对倒数意义的理解,直接让学生独立思考求分数的倒数的方法,让其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并在和同桌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得出求分数倒数的方法。有了这层基础,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发现“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还延伸至“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使其认知不断提高,不断深化。】

6、现在你会求任一数的倒数了吗?试一试吧(ppt出示题目)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可以求出一个分数的倒数,其实生活中调换物体上下或左右的位置就可以得到美丽的图案。我们一起看一看吧(PPT出示倒影图片)! 美不美啊?希望同学们能用发现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好不好?

五、课堂小结

现在,哪位同学想把本节课的收获说给大家听?(课堂小结)

六、课堂检测。

相信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有了不同的收获,现在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了吗?请认真完成当堂检测,注意握笔姿势。

1、填空:

1)(

)×115=9×(

)=(

)×=1 472)一个数乘它的倒数,积是(

)。

3)两个质数的乘积是

1的倒数,这两个数是(

)和(

)。 10

2、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倒数吗?

2 94

0.25

210

5【设计意图: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采 用了一些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这些习题都紧紧围绕本课重难点的突破而设计,如判断题,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求倒数的方法的基础练习;这些习题也有为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而设计,如填空题(3),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还联系了前面分数乘法的知识,追加的问题更使题目具有了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对新知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 题吗?

教学反思: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征,由一组倒数的乘法口算题设置悬念,但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的倒数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在学习“倒数的概念”时,在“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都让学生采用了自学、合作交流等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真正在探究中得到了发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采用了一些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这些习题既有基础性的练习,也有开放性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对新知的实际应用能力。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如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学生有了前面对倒数的认识和理解,基本能独立解决的,就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尝试,然后再和同桌交流归纳方法。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

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和带分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决问题

推荐第8篇:课堂实录观后感

《产业转移推动工业化进程》课堂实录观后感

主讲教师:齐欣学校广渠门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三人教版最后一章最后一课时,本内容课标的重点不是讲产业是如何转移或为什么要转移问题。当然,在讲到产业转移很自然的要涉及上述问题,但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这种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产业转移过程中已经有了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基础,本节课重点在学心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好以身边的例子来理解,联系实际才能收到最大的未完习效果。

三、观后体会:

1、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合理

教学中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通过精心创设情景,一路与学生一起摸索,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真正的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得出结论,再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产业转移原因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主动参与,采取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认识产业转移,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在整节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现,让他们主寻找问题的根源,注重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

2、运用“导学案学习、小组讨论式”教学,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日本产业转移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分析说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目的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接着通过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升产业转移对转移对象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推荐第9篇:《黄河颂》课堂实录

【教学理念】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指导思想】

“情境体验与反复诵读,合作交流与探究思考”。“感人心者莫乎情”,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课堂上,应通过情境设置、反复诵读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民族感情与爱国热情。同时,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所以我想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而是让学生自身合作交流,探究思考,从而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播放MTV《黄河颂》)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是保护祖国的天然屏障。

„„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想像力真丰富!老师也想说一句:我听到了黄河巨浪在咆哮,我仿佛看到了黄河那恢弘的气势,我感受到了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今天让我们带着满腔的豪情来学习《黄河颂》!

(屏幕出示课题)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孙婉婷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

(师生鼓掌)

师: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

(师朗读课文)

师:在诗歌最开始有一段特殊的文字是什么?

生:朗诵词。(齐声回答)

师:这段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生:引出下文,是一段序曲。

师:非常正确!

师:从诗歌的题目“黄河颂”上看,整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生:“颂”!

师:大家真是“慧眼识字”,没错。是不是诗歌立即就歌颂黄河了呢?

生:不是。(七嘴八舌)

生:是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写。

师:对!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直接描写的诗句:“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学生齐读)

师:这么优美的文字是由哪一个字统领的?你能体会出黄河的什么特点呢?

生:“望”统领了这段文字。

生:我从“惊涛澎湃”体会到黄河的汹涌澎湃。

生:我从“浊流宛转”读出了黄河的美丽,从“辟成南北两面”感受到黄河的雄壮。

生: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生:我还感受到了黄河的勇敢坚强、顽强奋斗的精神。

„„

师:很好!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内在精神,难怪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

生:啊,黄河

师: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三个“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

生:(齐):啊,黄河!„„

师:那么它是不是把后面分为三个部分呢?这三个部分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呢?重点从哪一方面?

(学生分组讨论)

师:如果要概括部分的话,是不是应该找每节重点词语?你们发现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你认为这里哪个词是重点?

生:摇篮。

师:为什么?

生: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师:我们的文明是从黄河起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师:第二部分的关键词?

生:屏障。

师:为什么说黄河是“民族的屏障”呢?

生:黄河是天险,起了抵御敌人的作用,它保护了中华民族。

师:对,而且黄河的那伟大坚强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精神屏障”!第三个方面呢?

生:,臂膀、民族精神。

师:我们怎样理解“臂膀下的民族精神”?

生: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师:所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那么就让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我们的朗读中升华吧!请同学们齐读剩下的部分!

(学生充满激情地齐读)

师:这里所说的黄河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生:伟大坚强!(齐声回答)

师:“伟大坚强”究竟是什么呢?你个人的理解呢?

生:坚强不屈。

生:勇往直前。

生:势不可挡,不畏艰险的精神。

师:我想此时此刻,每个同学的心中对黄河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都有了各自的诠释。最后让我们用心朗读,来诠释这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吧!老师来分一下角色。万埊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声情并茂。

生:黄河颂,光„„

生: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教学反思】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推荐第10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 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学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板书:

《岳阳楼记》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悲

春和景明------喜

古仁人 :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第11篇:盲人摸象课堂实录

《盲人摸象》课堂教学实录2011-05

教学实录:

(一)印象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课件出示:象)

生:认识,象。

师:那你们见过大象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生自由发言。

师:星期天老师给大象画了一幅画,你们看老师画的像不像?(课件出示:大象简笔画)

生:„„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总结:

(课件出示: 长长的象牙大大的耳朵

粗壮的象腿庞大的身子细细的尾巴)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大象,说说它的特征,齐读:长长的象牙、大大的耳朵、粗壮的象腿、粗壮的身子、细细的尾巴。

师:我们都见过大象了,可是却有的人说大象是一个长萝卜„„是一把大伞„„是一根柱子„„是一堵墙„„是一条绳子。

生:哄笑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生:„„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盲人摸象》的故事中去寻找答案。

师:出示课题:盲人摸象

师:“盲”是什么意思呢?生:„„

师:我们把这个字拆开来:“亡+目”。

生:“盲”就是看不见东西,这个字是由“亡”和“目”组成的,和起来就是眼睛坏了,眼睛坏了,当然就成了盲人了。

师:回答的真好。盲人看不见东西,那他们摸象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知道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尝试着读过这则故事了,那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

(二)阅读短文。

师:我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个成语故事再读一遍,注意认真读准每一个你们

认识的字,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好标记。(小圆圈)生自由朗读短文,并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做好标记。

师课堂巡视,并提醒学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尽能力解决不认识的字。对于还是无法识别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等到全班交流。

师:好,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来读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请看大屏幕。(背景盲人摸象插图,出示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大胆地把第一自然段念出来。(师帮读)

师:真不错。这些汉字一点都没有把你们难倒啊。今天的课堂里除了同学们和这么多老师以外,还从全国各地来了许多词语朋友,他们特别想跟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 那 老师先请出两位:围观 争先恐后(词语卡片)

师:教读“围观” “争先恐后”

生:跟读“围观” “争先恐后”

生:老师,“围观”和“争先恐后”是什么意思啊?

师:别急,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礼物呢!谁想看一看。请第二小组的同学看一看。(七八个学生跑到老师身边,争着看礼物)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是大象。

师:同学们刚才围在老师身边看礼物,借用词语朋友,这就是——生:围观。 师:(指名学生问)刚才你为什么跑那么快,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很着急,想第一个看到礼物。

师:对,像大家这样争着抢着就是——

生:争先恐后。

师:那现在我们都认识他们了,一起来读好它们。

生:围观 争先恐后

师:把今天认识的词语朋友一起带到故事中好吗?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只小瓷象就让你们争先恐后地围观,更别说是一头从王宫里牵出来的真的大象。(课件标注“王宫”)

师:带读“王宫”。

生:跟读“王宫”。

师:想一想,盲人摸象时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我从来没有看过象,我要好好摸摸。

我真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的。„„

师:我想一定是这样。 那 老师想问问大家,故事中一共有几个盲人在摸大象呢?

生:五个

师:(课件标注“一 二 三 四”)很好,你是从汉字一 二 三 四中找到答案的。可是老师没有看到五啊,你们怎么知道有五个?

生:„„

师:你们真会读书,还有一个藏在这里(课件标注“最后一个”)师:带读

生:跟读

师:好,这五个盲人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第一个盲人摸象的话。(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指名读。(师在一旁帮忙,也可请其他同学续读)

师:他摸到了大象的什么?

生:象牙。

师:(出示词语卡片“象牙”)带读“象牙”。

生:跟读“象牙”。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象牙吗?是什么样的?

生:长长的„„弯弯的„„

师:是呀,你们都亲眼见过大象,所以清楚地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可是盲人见过吗?(生:没有)对,因为他们的眼睛看不到,那第一个盲人摸到这长长的,弯弯

就以为大象就像是——

生:一个长萝卜。

师:哎呀,我们的大象成了“长萝卜”啦。(出示词语卡片“一个长萝

卜”)带读“一个长萝卜”。

生:跟读“一个长萝卜”。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第一个盲人多兴奋啊,他大喊起来。那把词语卡片上的朋友一起放进去,跟他一起喊一喊(课件标注:象牙 一个长萝卜)千万别读错了哟。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别忙着笑,盲人们还在继续摸大象呢,快来看看第二个盲人摸到了什么吧。再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谁愿意的?都可以来。

生:自愿读第三自然段。

师:啊——吓我一跳!出什么事了?第二个盲人怎么一来就大喊,“不对”呢?

生:„„

师:哦,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另一个地方——

生:象耳朵。

师:(出示词语卡片“象耳朵”)带读“象耳朵”。

生:跟读“象耳朵”。

师:那你们觉得象耳朵像什么呀?

生:„„

师:嗯,所以,第二个盲人就觉得大象就像是——

生:一把大伞。

师:(出示词语卡片“一把大伞”)带读“一把大伞”。

生:跟读“一把大伞”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个盲人摸象的话。(课件标注:象 耳朵 一把大伞)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好,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自己来往下读,读读第三个,第四个盲人,他们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什么地方?他们各自觉得大象像什么?四人小组帮忙,大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拿出来相互请教,老师也来帮助大家,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就开始啦,小朋友们的试试自己的本领吧。

(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训堂,并相应做指导。)

师:好,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们学得真带劲,一定有不少收获吧。那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好吗?生:好。

师:哪几个小组想来读第三个盲人摸象的话?

生:各小组自愿起立读第四自然段。(教师从旁指导)

师:谁来说说,他摸到了什么?他觉得大象就像什么?

生:他摸到了象腿,觉得大象就像柱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可以自己读书了,真棒!

出示词语卡片“象腿 柱子”师带读“象腿 柱子”。

生:跟读“象腿 柱子”。

师:还记得在认一认3中,我们学过这个字吗?板书:住

生:记得。

师:住,是人住在里面,所以边上有个人。

柱,这里的柱子和木头有关,所以你们看到边上有谁?

生:木。

师:好,让我们记住它,柱子。生:跟读柱子。

师:一样,我们也把这两个词语朋友带到故事里,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三个盲人摸象的话。(课件标注:象腿 柱子)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别停别停,第四个盲人已经在叫了,谁想来读下去?

生:自愿起立读第五自然段。

师:好,又有不同意见了,怪不得他喊得这么急,他摸到了哪里?生:他摸到了大象得身子。

师:他觉得大象像——生:一堵墙。

师:(出示词语卡片:身子 一堵墙)带读:“身子 一堵墙”。

生:跟读“身子 一堵墙”。

师:大象的身子又高又大,可结实了,我清我们班的男生把这段话读一读,注意我们的词语朋友,别喊错了哟。(课件标注:身子 一堵墙)

男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一个盲人,摸到了什么?你们一起告诉我好吗?

生:„„

师:(出示词语卡片:尾巴 一条绳子)带读“尾巴 一条绳子”。 生:跟读“尾巴 一条绳子”。„„

师:最后一个盲人摸的地方还是不一样,他摸到了细细的尾巴,他觉得大象就是一条绳子,所以他说“你们都错了!”。那我请我们班的女同学一起把最后一个盲人摸象的话来读一读,注意把词语朋友放进故事里,同样也不要读错喔。

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理解寓意。

师:(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哎呀,盲人们各说各的,互不相让。他们谁说的对呢?生:都错。

生:把他们的答案放在一起就对了。„„

师:是啊,没有一个盲人说对了,因为他们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个部位,就开始猜测了,要摸到了整个大象才能判断出大象的样子。

他们知道了大象的一部分,就以为知道了整个大象的样子,于是就闹出这样的笑话来了,我们可不能学他们呀。

(四)总结。

师:这一节课,通过小朋友的课前的努力,和课堂上的用心,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朋友,收获真大呀,我们一起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好吗?

生:读词语卡片上的词语。

师:真不错!那最后,我们一起大胆的把这些词语放进故事中,一起再来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

生:齐读成语故事《盲人摸象》。

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能自已阅读故事了,老师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加油,我们一起读更多的书,认更多的字,明白更多的道理。

第12篇:蝶恋花课堂实录

《蝶恋花·柳永》课堂实录

汕头市实验学校

吴琼红

一、回顾词的基本常识。

同学们,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词。词我们接触过,谁能背诵一两首曾学过的词?

生1:李清照的《如梦令》„„„

生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好,刚才两位同学所背诵的都是词作中的经典名篇。根据我们学过的词再来温习一下关于词的基本文学常识。首先,词,又叫什么?(多数学生只记得“长短句”这个名称)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等。长短句,从句子字数看,句子有长有短,长短错落;曲子词,词是可配乐入乐的。标题又如何呢?

生:有词牌名。

师: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 “如梦令”、“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师:有些词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题目是后人以词的第一句为题加上去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词牌名与题目都有了。那么词牌名跟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但答不出来。)

师:词牌与词唱出的调子有关,词牌规定的是词的词调,是音乐上的规定。所以一首词的标题中,一定得有词牌。另外,词的风格通常认为有哪些?

生:豪放和婉约。

师:是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再好好品味两者的不同之处。 (课件展示词基本常识)

二、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艺术创作。

柳永的词我们学过,高一我们学过他的《雨霖铃》,现在大家跟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师生配乐朗诵,背景音乐为葫芦丝演奏曲《梅花三弄》)

(课件展示柳永其人及其艺术创作) 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在词中我们读出了词人与恋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而对情人深深的依恋之情在另外一首词中表现得更为充分,请看《蝶恋花》。

三、阅读词作,理解内容,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

师:先看标题,“蝶恋花”是„„? 生:词牌名。

师:对了。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下这首词,理解一下词句内容,并且思考:本词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 (学生先自学)

师:哪个同学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首词该有的感情基调。谁来? (学生朗读,并请它组同学评价,教师予以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赏析词作。

这首词该读出低缓、哀愁的基调。词句中已经明确体现了出来,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春愁“。 师;“春愁”,那么接下来,我们各自探讨一下:词中主人公的“愁”具体地

是指什么?“愁”生何处?“愁”是怎么在词的上阕中抒发出来的?面对“愁”,下阕中,主人公怎么消愁,有效吗?最后又怎么自我安慰呢?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视讨论情形结束小组讨论,组织组间交流,对学生的赏析予以鼓励、点评、引导)

小结:从全词来看,大家较为容易地判断出,“愁”是里边主人公的相思。词句中明确地写到,“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此“愁”生自天际,在凭栏远望之中,望着望着,渐有了种对远方的思念。这一句,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很形象。 师:说得好,形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很形象地写了出来,我心里的愁绪,幽幽暗暗,密密麻麻,就如同这春草一样,绵延不绝,也望不到头,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可感可见。在这远望之中,主人公感受到“细细”的风,看到春天的草色、如烟似雾的光色,眼前所见似乎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惜黄昏已近,美丽的景物都笼罩在夕阳的冷光中,让人愁绪顿生。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在这上阕,主人公因望景而生春愁,触景生情,情景相生。

面对“愁”,下阕中,主人公怎么消愁,有效吗?最后又怎么自我安慰呢?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结:面对此“春愁”,主人公试图一醉,对酒当歌,却是“强乐还无味”,最后,不得不自我安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因思念而身形渐瘦,可是,后悔吗?不!再憔悴也是值得的。这里,主人公真切而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矢志不移,体现了柳永词作的婉约风格。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个孤独却坚贞于爱情的艺术形象。

其中,最后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生: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执着。

师:对的。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

好,最后,我们带着对词的理解,带着对主人公形象及其情感的体味,走入词境,一起朗读一下。(师生齐读,播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

(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五、学以致用。

我们一起来看看另外一首《蝶恋花》,晏殊的作品。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起句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作者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适时点拨。)

小结: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哀愁。采用的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

在哪里? 生1:“望”字用得好,流露出诗人对远方的人的思念之情,又与前面的“离恨苦”相呼应。 生2:“西风凋碧树”说明天气较冷,树叶凋零,这萧条的景象烘托“我”内心的愁苦、孤独。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西风凋碧树”比喻相思对我的煎熬和摧残之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行为描写,通过行为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三句纯用白描,语言洗净铅华,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颓靡的气息。

六、小结。

《蝶恋花》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阙写登楼伫望的情景,以“春愁”为核心描摹春愁之景,笔意婉约含蓄。 下阙先写词人欲借醉酒狂歌来解相思之苦,但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一再铺垫,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但词人 “终不悔”。

全词曲折达意,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七、配乐齐读,再次体会词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背诵本词。

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从几个角度去赏析一首词,一是通过抓关键词、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二是赏析词句创作的艺术特色,三是赏析关键句或是经典名句。对于刚刚系统地学习诗词赏析的学生来说,首要的就是教给他们诗词的一般阅读方法。所以我并没有把这首词讲得多深,只是点到为止,也没有纠缠于某些细节,例如在赏析“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一句的艺术特色时,我重在描述诗句的内容,强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我并没有提示学生这句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隐喻这一手法并非广东高考考纲里所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之一,另一方面,这个句子也可以说是用了通感的手法,把春愁这种看不见的情绪当作从天际开始生长蔓延至眼前的可以看到的东西来写。像这种有多种理解或有争议的知识点完全可以避开。平时在完成诗歌鉴赏题的时候,我也是教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点到为止,不宜做过多的延伸或毫无根据的猜想,否则就会因为想太多而“节外生枝”。

学生们在学完柳永的《蝶恋花》后意犹未尽,此时再让他们学习晏殊的《蝶恋花》就正好是提供了一个比较阅读和鉴赏的好机会,学生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入手来解读这首词,大多能够正确理解晏词的意思,老师所要做的,就只是略作点拨和引导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讲授此课是我还有一个处理得比较好的环节就是朗读,从开头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开始通过师生齐读,配合缠绵悱恻的背景音乐——葫芦丝演奏曲《梅花三弄》,为课堂渲染浓浓的“柔情蜜意”。学生很快沉浸在”谈情说爱“的意境中。不过,我发现整节课都播放背景音乐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带来听觉的审美疲劳,所以对于配乐的运用还要慎重。

第13篇:《小蜜蜂》课堂实录

《小蜜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蜜蜂》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2/4拍,F大调。这首歌仅用五个音写成。旋律多为级进和三度音程的小跳,节奏简单、有规律。歌曲由三个乐句从全曲的最高音开始,一拍一音级进而下:5 4 │3 0 │这是个简洁而能引起人们注意的主题,仿佛是勤劳的小蜜蜂在振动翅膀寻找采蜜的方向。第二乐句的节奏全部以八分音符构成:旋律与歌词是一字一音的结合,加上急呼吸的运用,生动地刻画出小蜜蜂为采蜜而繁忙飞舞的形象。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完全重复,音乐上形成首尾呼应,仿佛是小蜜蜂辛勤劳动的一天结束了。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学会歌曲《小蜜蜂》,并能用创造性的表演表现歌曲,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歌词卡片、花草卡片、小动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播放音乐《去郊游》,师生共同律动进教室。

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环境,集中学生注意力。

2、师生问好,师生互相认识,握手做好朋友。

设计意图:新颖的问候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把课堂引向轻松和

谐的气氛。

二.聆听活动

1、教师分别模仿几种小动物让学生猜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猜动物并模仿,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2、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小蝴蝶、小喜鹊去看看那些动物小伙伴的生活。(播放《劳动最光荣》的 动画)你们最喜欢里面的 哪种小动物?它们都干些什么活啊?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聆听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并暗示“劳动最光荣”的理念。

3、学生随着音乐做即兴表演。

师: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它们的快乐吧!(播放《劳动最光荣》第二遍)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三、节奏训练

1、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学校都参加哪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2、师:真能干!下面你们猜一猜我在干什么?(教师做扫地和擦地的动作)

3、教师将动作配上节奏,要求学生随着节奏X、XX做扫地和擦地的动作,再分左、右两大组合作。学生按老师要求随着节奏做动作。 设计意图: 将游戏活动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的内容为学习新课程做铺垫,强调了音乐的节奏。

四、歌曲学唱

1、师:今天哪,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小伙伴,同学们看(出示小蜜

蜂卡片)。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歌曲。(出示课题《小蜜蜂》及歌词卡片。)

2、教师播放《小蜜蜂》动画。学生认真观看。 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3、师:老师也想唱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教师边表演边唱)学生认真聆听老师范唱。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 乐。

4、请学生跟随老师伴奏 学唱,看谁学得好、学得 快?

学生随音乐自主学唱,试着唱出自己学会的乐句。 鼓励学生充分 发挥自主能动 性,学会自我学习。

5、师:有没有觉得困难的地方需要大家一块儿解决的?

学生找自己觉得较难唱的乐句,请老师或同学帮忙来解决。 设计意图: 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歌曲的难 点,在学习过程 中扮演“自学 者”、“问题解决 者”的角色,教 师只是“辅导者”。

6、歌曲处理。

师:第一段好象是小蜜蜂在寻找花丛,唱得连一点;第二段, 好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 着采蜜,一会儿飞到这朵 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 花上,要唱得跳跃一点,最后一句小蜜蜂采了蜜回家,应该怎样唱呢?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的 分析,让学生更有感情地演唱歌 曲。

7、师:那我们来学学小蜜蜂采蜜,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表演唱歌

曲。(播放歌曲伴奏)

8、师:老师让你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学得更快?

9、学生边表演边演唱歌曲。

10、学生分组表演唱。

师生在音乐中飞舞采蜜,感受音乐所表现的 “飞”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 演欲望。

五、创编活动

1、师:除了辛勤劳动的小蜜蜂,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啊?请你们分成小组,把这些小动物辛勤劳动的情景进行创编,并表演、唱出来吧!

设计意图:设计最有特征的动物动作,模仿动物的叫声,边唱边跳,尽情嬉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组创编可培养团结的精神和合作能力。

2、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并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学生个别汇报或小组表演。让学生勇于尝试以及同学之间 的合作、协作精神得到充分的肯定。

3、评选出优秀小组并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感受。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六、音乐小游戏

1、师:我们的小蜜蜂都是舞蹈家,它们会跳“8” 字舞和圆形舞,你们想和 小蜜蜂一起采蜜去吗?

设计意图:学生戴上花朵和小蜜蜂头饰准备跳舞。 营造气氛,为每

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 机会,调动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2、播放《小蜜蜂》音乐, 引导学生模仿小蜜蜂随音乐跳舞。

设计意图:学生模仿小蜜蜂随音乐跳舞。让学生体验在玩中学,在动中学的无限乐趣。

七、小结

1、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师总结:我们从小要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人人争当环保小天使!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丽!

2、学生认真聆听老师总结。渗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学生边唱歌边飞舞地离开音乐教室。

师:让我们唱着歌曲 飞到教室外面去和可爱的 小蜜蜂打个招呼吧!

让学生带着愉 快的心情“飞” 出教室。

第14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堂实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指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生(齐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师:发现了吗?这是一个八字成语,谁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1:尺虽然比寸长,但它也有短的时候,寸虽然比尺短,但它却有长的时候。

生2:尺和寸比是长的,但它和丈比就短了,寸和尺比是短的,但它和分比就是长的了。 生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 师:一个比一个理解得深刻,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3:一开始我也觉得很迷惑,后来查了字典就明白了。

师:看来查字典的确是自学的好方法。我们再来读读,记住它。 生(齐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师: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们会对这个成语有更深的感受。

【四年级的学生对“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这个成语应该是不陌生的,直接从课题导入,既唤起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又为深入学文作了铺垫,同时从学生中来,强调了查字典这一有效的学习方法。】 片断二

师:获奖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儿,但张国强却因此变得孤单寂寞了,万分苦恼的他于是写信向柯岩老师求教。那么柯岩老师是怎样分析原因的呢?他到底给张国强开了一张怎样的疗方?让我们静下来心来默读第二封信,把柯岩老师的观点划出来。 (生默读,师巡视。) (交流) 生1:“你的信使我很难过,不是为你的处境,而是为你的心态。”柯岩老师认为是张国强的心态出了问题。 (板:心态) 生2:“既然同学们不可能一下子突然都变成了‘红眼病’患者,那么,是不是我们自身出了毛病呢?”柯岩老师让张国强先从自身找找原因。(板:从自身找原因) 生3:“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课件出示) 师:这个句子确实很难读,发现了吗,这里有个分号,所以这是一个长句子。谁还想试试? 孩子们都颇有挑战精神,一时间小手如林,但都读到“形单影只”又卡住了。 师:这儿还藏了个新的成语“形单影只”。确实不好读,咱们开列火车记住它吧。

(生开火车读。) 师:明白它的意思吗? 生1:我从“单”和“只”知道,是很孤单的意思吧。 师:没错,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生2:孤单失群。 师:反义词呢? 生3:成群结队。

师:学会了这个新成语,谁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学生基本上能比较通顺了。

【这样一个长句子,学生一开始读得坑坑洼洼是在情理之中。针对这一学情,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分号的运用,并抓住该句中的关键成语“形单影只”层层递进,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义到切换近反义词,有效提升了词语的灵活运用能力,在学生体会词语所包含的孤单寂寞情绪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还要找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 师(指板书):是呀,浓缩成八个字,就是„„ 生(齐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师:这样的道理还藏在这封信的哪些地方呢? (生快速默读上文) 生1:于是我学着发现人家的长处,一点一滴改正自己的不足„„ 师:那她小时候明白这些道理吗? 生2:不明白,“我小时候是个骄傲的孩子„„” 师:还从哪里看出来? 生3:“青年时代,写出了一些作品,也曾飘飘然过„„” 师:是呀,直到后来不断碰钉子,摔跟头,这才慢慢理解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深意。 师引读:于是„„“我学着发现人家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我还做得不是很好,但已经受益匪浅,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乐趣五穷了。这也是我虽已年逾古稀,身患重病,却至今仍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课前搜集过柯岩资料的同学知道,柯岩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到了晚年,她患了绝症,动了大手术,但仍然积极乐观,坚持写作。

师(指板书):她的人生之所以能如此灿烂光鲜,正是因为她谨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至理名言。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捕捉中心,层层研读。从说这个句子的含义到联系上下文,了解柯岩老师的亲身经历,到拓展补充其个人资料,始终紧扣“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这一主题,进行反复地品读,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引起情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取长补短的意义。】

师:两种不同的心态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样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 生1:我表妹每次见到我们,总是说“我又考了一百分,你们呢?”“我当上班干部了,很厉害吧?”慢慢地,我们都觉得她太骄傲,不喜欢和她一起玩了。

师(引读):是呀,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 生2:我以前跑步很不好,看到闻栩榛跑得那么快很羡慕,就常常向他请教,跟他一起比赛,现在我也跑得很快了。

师(引读):对的,如果一个人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师:同学们,带上你此时的体会,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

【发散思维,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哲理的切身体验。】 片断三

师:柯岩老师的这封信采用现身说法,亲切感人,字字在理,看得出来,大家学习后都有很大的触动。张国强看了回信,更是久久不能平静,请拿起你的笔帮他写下此时的感想吧。 【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已在心头酝酿多时,单纯的朗读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情绪。在这里安排一个小练笔,学生自然才思泉涌,喷薄而出。这一处设计既强化了语言训练,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交流

师:相信张国强从自身找到原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一定会重新获得友谊。同学们,让我们也一起谨记这些格言,不时勉励自己吧。 出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上有人,天外有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齐读。

【交流到兴头处,及时补充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应的格言,在更大程度上渲染了学生的情感,将德育在学生心底扎根。】

师:通过这两封信的学习,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的格言来激励自己。再去看看这两封信(板:信),你还收获了什么? 交流信的格式,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称呼:顶格,后面加冒号。

正文: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按常规的写作格式。 祝语:“此致”、“祝你”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另起一行写。

师:我想张国强收到柯岩老师的回信后,不但会有想法,还会有行动,今天的作业就让我们遵照这些信的格式,帮张国强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吧。

【掌握写信的格式是这篇略读课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课后让学生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既能促使学生再深入地读原文,更有益于学生实践书信的格式。】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四年级语文上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堂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第15篇:《有的人》课堂实录

《有的人》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课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刘胡兰》,相信大家还有些印象,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刘胡兰,你如何选择呢,是叫一声“军大爷,饶了我吧,我说”(学生笑)还是大喊一声“不说就不说,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呢?

(有些学生急叫“当然不说”,也有反驳的“就凭你那样,会么?”但更多不再笑,而是不说话了。)

师:哈,看来是为难大家了,那我们就先来学习一篇文章,让它来告诉大家答案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请大家翻开书第9页。

师:大家先把诗歌认认真真地默读一篇,看一看,想一想,然后选择诗歌当中的一节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众生思考,师巡视)

生1:老师,我来谈谈,第二节中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一小节中写出了两种人:前半句写的就是欺压人民的人,后半句写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而且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觉得那句诗就是根据这个改写的。

师:嗯,很好,请坐。刚才这位同学说课文的“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根据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改写的,你们觉得呢,是不是?

生2:老师我觉得不错,因为我们的课文副标题就叫《纪念鲁迅有感》,再说这样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鲁迅先生以及他那种伟大的精神。

生3:我觉得也是,我们诗歌的第三节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根据了鲁迅先生的《野草·题辞》里的句子。

师:嗯,非常好,你们怎么 都 知道呀?(众生笑) 生(众):课后练习题中有!

师:看来大家都阅读得很仔细。那哪位同学能够把一小节读一下么? 生4: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骄横地)‘呵,我多伟大!’有的人,/(诚恳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学生鼓掌)。

生5:老师我觉得刚才那同学该把“多”字拉长一些更好,更有讽刺的味道,读成:啊,我多(夺)——伟大!(笑,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们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6: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我觉得很到位。

师:既然如此,大家能把这节诗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吗?(学生朗读)

师:我们刚才的同学谈到了第二节,还有没有其它同学想谈谈你对其它哪一节的理解的?

生7:诗的第一节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老师,我有些看不懂!

师:就是,我听着怎么也有些糊涂啊!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那我们就请我们同学来看看这一节吧,谁来谈你的理解!

生8:这里的两个“死”两个“活”字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的意思则是精神已经消亡了;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师:经你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那么哪些人是虽生实死,而什么样的人是虽死犹生呢? 生9:我觉得司马迁的一句话可能用来形容他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觉得“重于泰山”的就是虽死犹生!

师:具体找些例子么?

生10:雷锋,焦裕禄他们都是!还有《谈骨气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生11:还有本课题目中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

师:很好,那么刚才谈的是虽死犹生,那哪些人虽生实死呢?

生12: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比如汉奸,再比如害死岳飞的秦桧。

生13:是《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他认贼作父,为非作歹,虽生实死,我最不喜欢他了!(学生笑)

师:好嘛,武侠都来了!应用得很好,不过平时可不敢过份沉迷于武侠噢!看得出大家对这两句诗都理解了,那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用一些词来形容这两种人呢,把“有的人”具体化一下?(学生思考)

生14:害人民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爱人民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15:剥削人民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为人民服务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16:卖国求荣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精忠报国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17:骑在人民头上叫“啊,我多伟大!”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死着/他还活着。还有呢,老师,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还有呢,(学生笑)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oh god,very good!(学生笑)他是怎么做到的? 生18:都在书上呢!(学生又笑)

师:看来,好些同学已经发现了一个秘密。你呢告诉我么? 生19:每一小节写的都是不同的两种人,进行了比较。

生20:还有,就是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分别和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一一对应,把两种人的表现和结局进行比较!

师:嗯,对,看来大家读书真的非常仔细。那么通过我们刚才对第二节和第一节的探讨和理解,我想大家也同样能把其它小节看懂的,是吧!那么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看看你能不能用准确的情感把这一首诗歌朗读一遍。(学生小声朗读,教师巡视)

师:根据刚才那位同学归纳的特点,现在我请男生来读每一节的

1、2句,女生来读每一节的

3、4句,好不好,男生准备!

(学生大声朗读)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朗读过程中哪些地方读得不够的?

生21:语速太快!另外在读“不朽”两个字时,可以用一种轻视的语气,就像这样“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生22:女生最后的“很高,很高”读太连在一块了,该分开些,慢些。 生23:“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一句后一个活字要把那种蛮横的以及内心的气愤都读出来。我觉得可以读得夸张一些。我读一下吧: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强调“活”字)。

师:妙,看来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到位,对诗也都理解透了。好,那再给大家一次机会,请我们女生朗读第

二、

三、四小节中那些人的表现,男生来朗读这些人的结局。

(学生很有兴致地朗读) 师:非常好,我们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了作者的态度。那就是„„ 生24:热爱对人民有益的人,憎恨对人民有害的人,爱憎分明。

师:嗯,好一个爱憎分明!那我想我们的同学对于我们这节课开头我问的那个问题,心时应该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25:我想我也会向刘胡兰那样,因为那们人死了才有意义!

生26:老师,我还是做不出选择,我是想做那样的人,但是我真想想,还是有些怕,不知道有没有那种勇气!(大家笑)

师:我看出了,好多同学都在思考,但却一时做不出回答。其实我也想,如果是我可能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像刘胡兰那样,毕竟没有在那时那地,我们说的话也都是靠不住的(学生笑)。不过,我想这也不要紧了,我已经看出了大家对生命存在的思考与珍惜,对于生与死现在来谈好像显得有些沉重,但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想大家都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明白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我想每位同学都会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做一个爱人民,一个为人民服务,一个大公无私的,对于敌人敢于“横眉冷对”的,对于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吧!

第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师:昨天我请大家预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246页。(生翻书)

师: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是比较了解的,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不少优美的文章,我想问问大家,都学过哪些文章啊?

生(齐答):《春》、《背影》、《威尼斯》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记性很不错!我又想问大家了,我们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这么多文章,你能不能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语言等等。先思考一分钟。(生思考)

师:好,一分钟时间到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无人应答)

师:啊,可能有点难度。没关系,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不管你的看法是对是错,说多说少随你,一句话也行。

生:我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朴实,他没有华丽的词语来做修饰,而是非常自然的流露,他的每一个字词里面都包含了他深深的感情,比如《背影》,几乎每一个字都在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都在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师:恩,很不错!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举了例子,很有说服力。还有哪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几幅春意图,盼春、迎春、送春,非常有诗意。

生:《威尼斯》写景细致,运用了很多新鲜的比喻,并且多用口语,显得亲切自然。„„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心中的看法,看来我们同学是非常有头脑的嘛,以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像这样,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幻灯机展示朱自清像。

放音频文件,学生听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刚才的朗读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好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他是怎么读的?

生:读得很舒缓、很轻柔

师:哦,是的。我们以后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要带着感情去读,多读几遍,慢慢的就能读出味道了。

师:在昨天的课堂上,我提出了学习课文的要求,就是研究性学习,要求大家回去把课文与注释结合起来读,把课后练习与课后资料结合起来,仔细研读课文,发现什么问题就做好笔记,那么我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弄不懂的地方说出来。哪位同学先来?生:为什么作者要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师:哦,不错。在读书中发现了问题就说明有一定的思考。(一些赞扬的话,以下赞扬学生的话就不写了。)

生:为什么作者说“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从哪里体现出来?作者不是说月光是淡淡的吗,又怎么能如流水一般泻下来呢?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认为用歌声比喻清香不恰当,老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为什么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生:“弥望”是怎么一种望法?

生:“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作者是不是说得很矛盾?两组相反的情况怎么会都喜欢呢?

生:前面都是写荷塘,为什么后面要写《采莲赋》《西洲曲》,有什么意图?

生:“背着手踱着”,这是怎么走的?

生:“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作者为什么要说“过人头”,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生:“峭楞楞”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状态?

生:作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什么使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究竟是什么呢?老师能不能介绍一下?

„„

(可能还有一些问题,不记得了。有些问题当时就解决了,比如“峭楞楞”,“过人头”,写作背景等。讲了写作背景后,我马上问学生“热闹”句,“无福消受”句,“不宁静”句弄懂了没有,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大家提了那么多问题,说明我们很有探究能力,这些问题可以说都切中了要害,只要把刚才的问题弄明白了,这篇文章也就差不多了,我希望以后大家还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将在课文研读的时候具体分析。

师:研读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具体的说,就是要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怎么表达的。我想请大家先看一段资料(幻灯出示金志华有关《荷塘月色》结构的话),这里有金志华的一段话,我们看他的前几句,金志华说《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从内结构看„„(那段话省略),我想请问同学们,这几句话你有没有弄懂?什么是外结构、内结构?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讨论

(学生相互讨论)

师:讨论时间到。哪位同学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啊?

生:(她怎么说的我不太记得了,大概说了不宁静、求静、得静是什么意思,并没有把内外结构理解到位。)

生:我认为外结构指的是作者写了什么,具体到本文就是作者到了哪些地方;内结构就是指作者的情绪变化,内心世界的变化。

师:还有什么看法

(环视片刻,没有学生举手)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更赞同哪种看法?

(生举手赞同第二个同学的多,问不赞同的能不能说出理由反对,没人举手于是宣布)师:既然没有同学反对意见,那么我们共同研讨出来的就以大多数赞同的为准。

师:金志华认为《荷塘月色》的内外结构是圆形的,你这样认为吗?能不能找出理由?生一致认为:文章开篇是从家里出来,最后是回了家,从起点到终点,都是家,是圆形的。师:那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首尾呼应

师:你开始读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文章是首尾呼应?

(生有的摇头,有的说“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留意到呢?

生:写得太自然了。

师:是的,太自然了。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手法,而我们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首尾呼应总是很造作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以后我们就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种写法,努力做到不留痕迹。

(下课铃响)

师:请同学们回去再次认真地研读课文,就是否赞成金志华的看法进行思考。好,下课!

第17篇:jqx课堂实录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拼音王国逛一逛。准备——动身!

2、师:拼音王国到了,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瞧,他们来了!逐个出示拼音字母:g p h l k (自由读——指名读)

3、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把这些声母的名字都记住了。

4、师:太棒了!看到小朋友们到拼音王国里能认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们的老朋友小鱼娃(课件出示:ü戴帽子的形象)也想到拼音乐王国去玩一玩。那么,我们和小鱼娃一起认识今天的新朋友。 【讲授】

二、教学声母jqx

1、学习“j q x”的发音。 (1)学习拼音“j”。

师边出示课件“j”边出示(鸡头上有蝴蝶)边述:小鸡的“鸡”跟这个声母朋友的读音相同,有小朋友认识它吗?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名试读)真了不起!你们把它读对了,你瞧它朝你们笑呢!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叫叫它,同它有礼貌地打个招呼好吗?(师范读——同学跟读)

师:小鱼娃着急了,也想快点认识它,谁能来帮帮它?(指名做小老师领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2)学习拼音“q”

师继续讲述故事:小鱼娃很高兴自身也认识一个声母朋友。哎?小鱼娃刚才还挺高兴的,现在又怎么啦?哦!原来它看见公鸡爸爸手里拿着气球正分给小鸡们玩呢。它大概也想要吧!

师边出示课件气球图边述:气球的“气”读得短一些轻一些,就是这个声母的读音。(出示拼音卡片“q”)

师:小朋友,你能猜出它的读音吗?(自由试读——指名试读) 师:听听老师怎么叫它好吗?(师范读)

师:现在谁来做小老师教小鱼娃,让它快点高兴起来。(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习拼音“x”。 师述故事: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鱼娃怎么还不高兴呢?公鸡爸爸好像看出了小鱼娃的心思,可是它只有七个气球正好分给了七个小朋友,怎么办呢?忽然,公鸡爸爸拍了一下脑门,转身回家捧来了大西瓜,切了一大块递给了小鱼娃,这下,小鱼娃“嘻嘻嘻”地笑了。

师边出示课件西瓜图边述:西瓜的“西”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声母的名字。(出示拼音卡片x)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已经猜出它的读音了。(指名读——齐读)

师:小鱼娃高高兴兴地来到拼音王国,它一会儿跟b捉迷藏,一会儿和d比跑步,玩得可高兴啦!后来,它看见三个新朋友j q x,小鱼娃忙说:“j q x三位好朋友,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j q x说:“做游戏当然好,但我们有个条件,你跟我们在一起,必需摘下帽子。”小鱼娃很想和j q x玩,它二话没说,连忙摘下帽子,拉着j q x的手去玩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 【活动】

三、jqx与ü相拼

(1)、课件出示音节:j —ü—j u q —ü—q u x —ü—x u (2)、引导小朋友,拼一拼,看看发现了什么。 (3)、交流各自的意见。

2、揭示规则

1、j q x不和u相拼。

2、j q 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要省略。

3、j q 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去掉后忍然读ü,千万不能读成u。 活动】

四、学儿歌巩固

小朋友们很聪明,谁能想个方法把j q x与ü相拼的规律记住呢? 儿歌:小ü见了j q x,摘下帽子笑嘻嘻。 小ü碰见j q x,去掉两点还读ü。 j q x,小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 【练习】

五、拼音练习

小鱼娃今天还要考考我们,看看我们聪明不聪明。

xǐ jī qì qù jú xǔ

出示j—i—jia

q---i--a—qia

x---i--a—xia 同学自由拼读。指名拼读。

1、看图识字。

(1)看懂图意。

师:小朋友很会动脑筋,大家齐心协力,闯过了难关。我们进了拼音王国。先来观赏明明家的院子。出示插图。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图,可以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图意。 师归纳。

(2)认识:下、洗、衣、服、鸡

指导同学拼读音节:

xià qí xǐ yī fú dā jī mù

下棋洗衣服搭积木

先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3)摘苹果

学生读苹果上的音节和字,读对后就能得到苹果。 【测试】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见到了老朋友——生答。

认识了新朋友“下、洗、衣、服、鸡”,你们快乐吗?那老师就快快乐乐地和小朋友说声再见了。

第18篇:作文课堂实录

作文《父母的爱》课堂实录

一、铺设情境,引发谈论,感知亲情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视频画面,激发学生情感,引出话柄 师:同学们想看电影吗?黄老师播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的一段给你们看,你们要认真看,用心感受,一会儿把你们的感受说出来,好吗?

2、播放录像,师旁白:有一个叫小强的孩子出疹子又加高烧,医生说如果到第二天高烧还不退,小孩就会有生命危险。看看,这时他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小强的病好了吗?

3、师:看完了,你想说什么?

生1:我从这位妈妈焦急愁苦的神情上感觉到她十分爱她的孩子。 师:是的,你从她的神态感觉到她的爱!(板书:神态)

生2:这位妈妈一步一跪一磕头,在祈祷上天能保佑她的孩子,额头都磕出血来了。我被深深感动了,眼泪都差点流出来了。

师:这“一步一跪一磕头”是这位妈妈的动作,“额头都磕出血来”是这位妈妈的外貌,通过动作和外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位母亲伟大的爱。(板书:动作、外貌)

生3:这位妈妈祈祷的话语让我体会到她深深爱着她的孩子,把孩子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师:是啊,你是从她的语言感受到了她对孩子的爱的。(板书:语言) 师问:面对神像,你知道这位母亲在祈祷些什么吗?说说看。

生1:神仙大爷,请让我的孩子好起来吧,我一定不忘记您的大恩大德的。 生2:大慈大悲的观音,我孩子如果好了,我一定带他来给您磕头拜谢。 生3:神仙大爷,保佑我的孩子吧,我不能没有他,否则我的生活将失去意义。 生4:菩萨啊,保佑我的儿子健康地活着吧,不然我也活不下去了。 „„

师:是啊,你们的想象真实合理,都说到这位妈妈的心里去了!我替这位妈妈感谢你们。视频中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师指着板书小结),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与坚强。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在我们的身上倾注了无穷无尽的爱,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吃了很多苦。现在,我们就用我们一双智慧的眼,一颗特别的心,一起来好好发现发现,把发生在你和爸爸妈妈身边的最感人的事情说出来给大家听好吗? 片段评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情动而辞发”,产生交流欲望,自由地参与,理解父母,体贴父母,感悟真情,增进亲情。教师根据学生的言语加以点评小结,帮助其归纳小结写作方法。加强语言的规范训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使学生掌握把话说完整、说具体的方法,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文辅导只有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运用多媒体等其他手段,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叫《妈妈的账单》吗?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体现妈妈的爱的?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从妈妈的帐单中体会到了母爱是无价的。

生2:通过小作者的帐单和妈妈帐单的对比,我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师:《可贵的沉默》又是怎么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又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从父母总记得我们的生日,而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多么的无私。 生2:我体会到了父母对子女从不计较,他们的爱真伟大啊!

生3:通过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以后也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学会孝敬自己的父母。 生4:我知道了我们也要懂得感恩,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父母的爱。

师:是啊!俗话说,大爱无痕,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在我们身上倾注了无穷无尽的爱,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爸爸妈妈吃了很多苦。父母的爱虽然平凡,但是可贵!上节口语交际课,黄老师听了同学们叙述发生在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最感人的事情。这节课,我们就要写这篇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母(父)爱》(板书) 片段评析:

从文本入手,感悟爱的主题思想,引申到生活中来,既是对本单元的总结,也是对本次作文的一个提升。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是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更要考虑儿童的情感实际和需要,必须触及到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习作指导:

1、师:首先先来分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的这篇作文确定要写谁?确定要写她的什么事?教师相机指点,规范学生的语言:

(1)不仅要说妈妈好在哪儿,而且要用上具体的事例,让你的话更具说服力。 (2)先说具体事例,再谈自己的感受。(指名回答)

2、投影场景表格。

上学时 迟回家时 下雨了 天凉了 生病了 我的成长 我的生日 我的学习嘱咐我小心车辆 坐立不安 送雨具

提醒我多穿衣服,把手套脱下了给我先戴。 焦急;充血的眼睛;温柔;熬夜;摸我额头。

每天为我做饭;把好的菜夹到我的碗里;半夜为我掖被子。 招待我的小伙伴,忙里忙外。

成绩差了„成绩好了„作业没有完成时„

片段评析:

在设计题材时,我就考虑到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体现作文与生活相伴。为了照顾部分“留守孩子”或者是后进生的无话可说,在学生回顾叙述事例的同时,我适时出示事先制作好的语汇场景幻灯片课件,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通过指导快速拟中心的方法,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命题作文,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去写,原来,作文并不是没啥可写,写作文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语文课堂应是开放的,学生要写出真实的作文,必须要有真实的生活观察和生活经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点,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教师抓住中年级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点,创设了几个情景,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与爱有关的方方面面。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为写做好铺垫。

四、讲评习作:

(投影学生作品2篇)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位同学的文章吧!请小作者上台,给大家读读自己的作文,底下的观众要及时发现优、缺点哦! 发现优点师问:你觉得这段话好在哪儿?

发现缺点师问:哪些地方可以稍作修改,你能给点建议吗?

五、延伸课外: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并让父母给你打分评价好吗? 片段评析:

习作的交流赏评是进行口语交际、渗透习作指导的又一次言语实践。本环节重点是在学生完成初稿后组织、引导展示赏评。在全班品赏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双丰收。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和时间。作文评价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例:教师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家长评价等。特别是学生间的评价,效果尤为突出:评价别人的作文,对别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来说则是一个真正的取长补短的机会。评价别人的作文,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新鲜感,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表达真情的积极性,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在这一本该属于他们而又缺失许久的平台上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了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双丰收。

第19篇:白杨课堂实录

一、

激趣设疑入课 课前播放西部的极其艰苦的大戈壁。

师:(教师手指大屏幕)上节课,大家结合书上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了说大戈壁的样子。大家在电视里看过吗?(学生摇头)同学们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对,就是这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

师:今天让我们继续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西部的戈壁滩,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去看看守卫在边疆的这些“白杨”。(板书课题:白杨)用洪亮的声音齐读课题两遍。

生:白杨

二、

展学评导定教

师: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了吗?(出示词语让学生读)比一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师:小声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举手不是很积极,教师等待了会,一生举手回答。)

生:主要讲爸爸带我们去新疆,在路上向我们介绍白杨树。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声音真洪亮,概括得也很准确。谁还向他学习再来说说。

(听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举手的多了,教师又叫一名学生) 生: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教师微笑着肯定学生的回答,用手势示意学生请坐下)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对课文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课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我觉得还有别的用意。 生:爸爸想表白自己的心,那他到底想表白什么呢?

„„

师:下面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能不能通过学习得到解决。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同学们,在新疆戈壁滩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兄妹俩和父亲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笔先画画他们的谈话。

生:白杨树很高很直。 生: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生:我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到了父亲不光是为了介绍白杨,他还想介绍边疆建设者们。

生:我读了父亲的话,感到白杨有一种精神,它们不怕困难,很坚强,很无私。

师:同学们不简单,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是想借白杨,歌颂边疆建设者。下面我们好好品味品味他们的话。

四、细品思路言语

(一)品味白杨的外在特点 (出示兄妹俩的谈话)

师:从兄妹俩的谈话中,找出能概括白杨特点的词语。 (生自由读文) 师:谁先来说说

生:我找到的词语是直和大。

师:白杨树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书上的白杨图)

师:我们分角色读读兄妹俩的话,思考看到这又大又直的白杨树,你会用哪个四个字词语概括。小组内先练习读读。

(学生读得很尽兴,大家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分角色朗读) 生:我用“高大挺拔”来概括白杨树。 生:我用“高大挺立”来概括白杨树。

师:那课文中用的哪个词概括呢? 你们觉得用哪个词更好呢? 生:高大挺秀

生:用高大挺秀好,因为“秀”字表示秀美。

生:我也同意他说的,我觉得“挺拔”“挺立”都是表示很直,并没有写出美来。

生:白杨树不仅外表美,还有内在美,“挺秀”表示白杨树很直,也很秀美。我觉得用“高大挺秀”好。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教师带动同学们鼓掌表示对同学们回答的赞许)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板书:外在:高大挺秀)

师:同学们,齐读兄妹俩的谈话。

(二)感悟白杨的内在精神

师:听了兄妹俩的谈话,父亲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父亲的话,大家可以用以前老师交你们的品词析句法,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自由读文)

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从来”“这么”我体会到白杨树的性格是坚强的,始终如一的。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我能感受到白杨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能体会到白杨树的生命力极强,它们不怕困难,坚强执著。尤其是“不管„„不管„„总是„„”我觉得用的很好,写出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程度。

师:是呀,它们生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适应能力极强,从不软弱也不动摇。(课件播放: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的大戈壁。)咱们好好读读,再次体会。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狂风突起,黄沙满天——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风雪交加,极其严寒——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遇到了罕见的旱灾——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洪水泛滥,情况危急——

(生每一次都接读: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精神,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内在:无私奉献)他们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借物喻人的连接点。

(板书:借物喻人)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咱们把这段话背下来好吗?(生背诵)

师:父亲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当时孩子们不能理解,那我们是否能理解呢?(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出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却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却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却不知道(

)。)

生: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生:那里的条件好不好? 生: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做?

生:爸爸妈妈为什么还来?

师:读到这里,你明白爸爸的心了吗?

生:爸爸是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爸爸希望孩子们也能在边疆生活,长大建设边疆。 师: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以白杨自勉,勉励自已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三)抓住“沉思”升华情感。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试着提提问题。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生:父亲觉得那高大的白杨树是谁?几棵小树又代表了谁? 师:你们可真会提问呀,那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我知道高大的白杨树是指爸爸,几棵小树代表孩子。(小白杨 孩子 迎风成长)

生:爸爸沉思是想孩子们能在这么苦的地方生活吗? 师追问:这是爸爸第几次沉思?

生:第二次,第一次沉思是爸爸看到白杨树回忆自己和边疆建设者是是怎样工作的。(出示两次沉思的句子)

师:这次呢?

生: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他觉得后继有人,所以很高兴。 (课件播放如今的大戈壁)

师:如今的大戈壁在边疆战士的建设下,已经发生了天翻覆地。我们不能忘记战士为改变西部所做出的贡献,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来建设边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迁移练习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体会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那你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借白杨树赞扬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生:我知道了本文在人物描写上很有特色,写了兄妹俩的对话,突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描写了爸爸的神情变化,先是出神、沉思,然后微笑、严肃,最后又陷入了沉思,写出了他的心愿。

师:是呀,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让我们也拿起笔来赞美这些边疆建设者吧,请你用上“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总是„„”的句式赞美一下像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生小练笔)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流下的汗水。 生:哪儿需要建设者,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从不动摇。

师:课下,我们还要多了解祖国建设者的事迹。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

第20篇:拔萝卜课堂实录

《拔萝卜》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语:小朋友们好,今天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红眼睛,白皮袄,长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爱吃草。(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下面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预习情况。 生:我们小组都预习过了,张子豪书写工整。 生:知道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 生:我们会解决的是小白兔和小黑免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生:我们小组有一个疑惑:怎么计算呢?

师:同学们,预习的很好。请看咱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师: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牢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走入咱们今天的新知识。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再次自学数学课本。 生:学生独立完成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主持讨论解决自学提纲中的所有问题和在自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算器等。并由小组长推选出小组代表准备展示学习成果。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小白兔拔的少,小黑兔拔得多。

生2:我知道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小黑兔比小白兔拔得多。

生3:小黑兔拔得比小白兔多一些,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一些。(该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教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图中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么,根据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小白兔和小黑免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生2: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 生3: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多少根萝卜?

生4:小白兔再拔几根萝卜,就和小黑兔同样多了?

(教师把这四个问题板书到黑板上,问:谁还有问题?) 生5:小黑兔再给小白兔几根萝卜,他俩就同样多了? 师:这个问题不简单,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5:因为白兔妹妹力气小,拔得少,所以哥哥想把他的送给妹妹一些。这样,两人不就都可以得到书包了吗?(该生不仅积极动脑想问题,而且有一颗爱心。教师很是激动,马上奖给他一颗黄色的智慧星和一颗红色的友爱星,对他的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指出这个问题很不简单,目前你们还没有能力解决,如果谁有兴趣,下课后老师和你们一块探讨。)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想。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呢?(大多数学生提出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这个问题。这一段的设计主要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决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6+23=59(根)。(一部分学生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师:算出得数的同学,现在用小棒或计数器验证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其他同学探究36+23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 生1:我是心算的,个位上6+3是9,十位上3+2是5,合起来是59。 生2:我是这样想的,6+3=9,30+20=50,50+9=59。 生3:36+3=39,39+20=59。

生4:我是把23分成20和3,36+20=56,56+3=59。 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师板书“竖式”。)

师:你们谁会用竖式计算呢?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算法的?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指名生5在黑板上边板书竖式,边说计算过程。) 生5: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算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

生5: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1)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像排队一样,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千万别站错队哟;(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同学们一下子想了这么多算法,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感到自豪。那么,在有了自己的算法,并且听了别人的算法后,你现在比一比,然后再想一想,哪种方法适合你自己,最后把你喜欢的算法告诉你的同桌。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生1:我喜欢用竖式计算,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不容易出错。(许多学生都喜欢用这种算法,大约有一半多。)

生2:我喜欢用口算,因为这种算法快。(这一少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计算能力强,计算快的。)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2,3,4题,四人一小组,你们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共探索了三种算法。第一种是:先算36-20=16,再算16-3=13;第二种是:先算30-20=10,再算6-3=3,10+3=13;第三种是用竖式计算:先写36,再在36下面对齐写23,在23前面写上“-”,然后画一长横线,在横线下面对齐写得数,个位上6减3得3,十位上3减2得1,合在一起就是13。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算法吗?

组2:我们还有一种算法,就是先算36-3=33,再算33-20=13。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算法中,你将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同桌两个小伙伴悄悄地说。)

师: 总结:列竖式时,数位要对齐。

师:这节课在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中,大家积极动脑,发现了这么 多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挑战一下。

师:第1题,指名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

25+71= 66+13= 40+49= 生:25+71= 96 生:66+13= 79 生: 40+49=89 师:孩子们,真聪明!

师:湖里有55只天鹅,又飞来14只,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生:55+14=69(只) 答:一共有69只天鹅。 师:用列竖式的方法算一算。 生:黑板上板写

师:宝贝,太厉害了!完全正确。 师:下一题谁来挑战!学生读题

生:小白兔收了24棵白菜,小黑兔收的白菜棵数和小白兔一样多,两只兔子 一共收了多少棵白菜? 生:24+24=48(棵) 师:真棒!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生:我认为我自己表现的很好,回答问题积极。 生:我会用竖式计算了。

生:我会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很大。从你们的收获中看到了你们的快乐,从你们的遗憾中看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数学课会更精彩!以后我们要

师:作业:用“读、做、思、标”的方法预习:《收玉米》。

课堂实录范文
《课堂实录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