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江村调查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0-03-02 04:2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江村调查研究综述

冯月根

江村,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所起的社会学学名。村的地理名叫“开弦弓村”,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东南岸。今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

江村调查研究,始于1936年费孝通的实地调查。七十多年来,海内外学者把江村作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对江村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从微观领域到宏观层面加以研究探讨,调研中产生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本文就70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对江村的调查研究作一简略性综述性地阐述。

一、在江村建立了调查研究机构和教学、实习基地

江村,是一个乡土性的江南农村社区。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发表以及江村调查研究中运用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文化社会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费孝通教授的支持和鼓励下,国内1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江村建立了江村调查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如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村研究所、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江村实习基地、上海大学文学院教学研究基地、江苏省吴江市江村研究中心、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研基地、浙江林学院城市管理教学实习基地,还有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等院校。这些高等院校结合教学时序组织师生到江村开展农村社会学教学、研究和实习、实地调查。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拓宽了师生的社会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感性认识,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增长学识和才干。尤其是江苏、上海、浙江等附近地区高校的社会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到江村选课题做研究,从学理上探讨江村的时代变迁。当地的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也在江村建立了苏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二、江村调查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

江村调查研究是以费孝通教授为代表的学院派为主流,学者们遵从“从实求知,文化自觉”的学术精神,从学术观点研究当代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试图为解决中国农村农民问题提供实践路径。

继1936年夏季费孝通回家乡吴江开弦弓村养病期间,利用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一个多月时间对该村进行了系统性的社会调查研究,后经他整理用英文写成博士论文。1939年以《中国农民的生活》为书名在英国出版并重印多次。该书提出了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是社区社会经济调查的早期范本,并证明了以文明社区作为调查对象的重要价值,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他的导师布·马林诺斯基教授在书的“序言”中称:“此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他还说“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和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整个中国的缩影”。江村,从此闻名于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农村的窗口,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农村的基地。

农村社区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组织单位。费孝通教授注重实地调查与研究,长期坚持做“田野”工作,先后26次访问江村,走村入户,以毕生精力对江村进行追踪调查研究。他调查不止、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对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观察与思考,他走出江村就关于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论述。陆续发表了《重访江村》、《三访江村》、《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小城镇新开拓》、《九访江村》、《长江三角洲之行》、《江村五十年》、《吴江行》(《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等。他不断汲取新的学说理论,从学术层面上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见解。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农村社会调查研究也出现空前活跃。自从1981年12月,费孝通教授牵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10个单位19位社会学专家学者,组成“江村”调查组对江村进行首次联合调查以来,诸多中外政界、学界的专家学者深入江村对农村社会问题、农民群体分化及其流动、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结构与功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系统调查研究,通过“解剖麻雀”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全方位解读江村,深度探讨江村社区变迁及其变迁的主因。

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众多学者们从社会学角度就江村在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社区社会形态及其文化变革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参与江村调查研究中,还有地方政府部门从事农村政策研究的同志和实际工作者,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展开深入调查与实证分析。有关江村调查研究的专著和学术论文较多,代表性的著述有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沈关宝《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重版)、刘豪兴《农工之间——江村副业60周年调查》(载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李友梅《江村家庭经济的组织与社会环境》(同上)、沈关宝《解放前的江村经济与土地改革》(同上)、惠海鸣《从土改到合作化的江村》(同上)、政协吴江市委编著的《江村——江镇》(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惠海鸣《江村发展及其背景(1957年6月至1965年)》(〈民族通报〉第一辑2004年)、冯月根《海外学者江村访问五十年(1956——2006年)概述》(三农中国2007年季刊)、《费孝通江村调查与乡村建设》(中国乡村发现网2007年)、《费孝通教授江村访问纪事》(中国三农研究网2006年)等、朱建明《开弦弓村:成就人类社会学发展的两次重要之旅》(吴江日报2005年5月11日)、上海大学周园的《中国农村家庭权威结构的变迁——江村的追踪研究》硕士论文。还有王淮冰《江村报告——一个了解中国农村的窗口》(人民出版社2004年)、周拥平《江村经济七十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祖道著《江村纪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邱泽奇《费孝通与江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即将出版的由吴江市委宣传部、吴江市社科联、南京师范大学合编的《续江村经济》。

“村民自治”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农村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对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薛和博士就江村治理架构、农村权力运作以及村民自治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和种种矛盾进行了细致研究。出版了《江村自治——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基层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一书,全面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草根民主”。

所有这些专著和论文的发表,不仅反映江村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深化我国农村改革以及丰富和发展农村社会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海外学者介入江村研究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的出版,开拓了社会人类学研究当代文明社会的广阔领域,也引起了众多海外学者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兴趣。以葛迪斯教授为代表的海外派学者介入江村的调查研究,自1956年5月中旬费孝通英国伦敦大学的同窗好友,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葛迪斯教授以第一位海外学者来访江村。五十年多来,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朝鲜、新西兰、津巴布韦、冰岛、澳大利亚、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者纷纷踏入江村,访农家、走田头、进工厂、做记录,与村子里的农民谈心拉家常,深刻了解中国农村国情。

来访的学者们,围绕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民家庭研究;农村社区(村落)研究;中国农村小城镇研究;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宗教

信仰;农村社会环境等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系统调查。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生活。学者们的实地调查研究亦获得了一批成果,刊载在海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交流。1956年5月12日——16日。时任悉尼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的葛迪斯教授,经周恩来总理同意,来江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查访问。在江村,葛迪斯教授了解村子里的基本概况概貌后,重点调查了村里农民家庭结构、社会风俗习惯、生产关系变革;调查了土地制度、农民分配制度;了解蚕桑业和丝织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民民主政权领导下的基层农村选举制度、农民参与政权的组织形式等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层层剖析农村社会结构,解读中国农村社会历史演变进程。

时隔七年的1963年,葛迪斯教授才把江村调查的翔实资料进行整理,出版成书,书名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该书的出版在国际学界再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葛迪斯教授是继费孝通《江村经济》出版后,对中国农村乡土社会变迁的追踪性观察研究。他在书中写道:“今天开弦弓的人民,看来确实比20年前,在物质上要富裕得多,而且他们有了更大的安全感。这种情景在中国重复数千次,就构成共产党人的最大力量及其最大成就。他们给农村带来了救济和援助。”,在书的结语中,葛迪斯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帝国制度下,官僚统治集团对县一级直接控制。1911年以后又提出了一批新的,在多数情况下更加腐败、更加不可靠的官僚。今天中央政府仍然对县一级进行直接监督,并且也更多地掌握村庄本身。但农民更多地参加到政治组织和管理干部的队伍中去,尽管这些组织有一些错误,但确是为改善农民福利而贡献力量的,因此不易腐化”。还说到“要认清未来是困难的。这次研究的价值只有在20年后,再作进一步调查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葛迪斯教授在江村调查时,还用相机拍摄了诸多反映江村风貌和村民生活的照片,以活生生的真实图景向西方国家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小城镇大问题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观点,得到政界、学界的普遍认同,也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热点。日本日中小城镇研究会的上智大学鹤见和子教授、成蹊大学宇野重昭教授、安原茂教授曾三次踏进江村进行系统调研。还有参与调研的东京女子大学教授山本英治、静冈县立大学教授毛里和子,他们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在江村搞实地调查,探讨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之路。

日本学者的研究“对中国正在开展的小城镇建设,就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对于地区社会的影响,企业的任务,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对地区农业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从行政制度看它所处的地位,与社会主义有关各个领域,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日本学者在江村调查期间还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学术性交流和研讨。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如宇野重昭教授《围绕小城镇建设的中央决策与地方自治》、鹤见和子教授《小城镇工业化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安原茂教授《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变化》、毛里和子教授《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著述。还有日本北海道大学朴红、坂下明彦、市来正光的研究成果《中国苏南地区农业生产体制和土地问题的变化——江村的追踪调查》及《中国苏南地区农村工业化和就业结构——江村的追踪调查》(北海道大学第62集2006年)、常向群的博士论文《礼尚往来——江村社会支助网、交互性和创造性研究》(2004年)等等。朝鲜桑树栽培和养蚕技术考察团、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神户大学、东京农业大学以及日本大阪府市役所的专家学者在江村的调查访问则偏重于桑蚕种养和蚕茧烘缫技术,诸如桑园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簇山管理技术,织缫技术改良,并将江村成功的种养技术移植本国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对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技术、农田水利、农村经济、农业史也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其著述主要有农艺栽培与饲养技术、加工工艺流程等方面,也有深刻的经济学分析与评判。

来访江村的学者以日、美、英为多。英国伦敦市立大学的王斯福教授,津巴布韦大学的恰特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坂下明颜教授、朴红博士,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常向群博士

等多次来到江村,就农村社会状况,历史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村民自治等方面展开调研。众多学者,在江村搜集了丰富的实证资料,就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同时,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学国际学术交流,扩大了学术影响。

从海外学者在江村的实地调查研究,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中国的研究热情,看到了他们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海外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风格。

中外学者以多视觉、全景式地对江村进行考察研究。七十多年已经过去,江村作为中国农村的一个样本,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中外学者们透过江村的“田野”调查,基本把握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轮廓,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迁规律。通过调查与研究,同时也发现了中国农村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尽管江村是个个案村庄,是个微观社区,但他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迁史。

参考文献:

1、葛迪斯,1986,《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载费孝通,《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费孝通,1986,《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3、吴江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国际友人访问吴江县开弦弓村的的活动情况》。

4、冯月根,2006,《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访问纪事》,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网。

5、七都镇开弦弓村档案室资料。

旅游调查研究综述论文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查干诺尔调查研究现状综述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书记驻村调查研究总结

第一书记驻村调查研究总结

江村总结(全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调查研究综述
《江村调查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