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南工大导师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23:55: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许仲梓,1958生,博士,教授、博导,材料学院院长,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市首届\"十大科技之星\"。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国家研究院(NRC)从事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无机及复合新材料,超高强胶凝材料,重点工程水泥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以及多孔材料电化学和材料物理化学基础理论。

目前承担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省级重点项目,指导在读博士生12名,硕士生3名。在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高性能水泥制备与应用、高孔隙低碱度胶凝材料、特种玻璃材料、纳米透明功能涂料等,特别是新型特种玻璃材料的研究,为本学科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和建立了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国家 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际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26篇,出版专著4部。

沈晓冬,男,196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宿迁)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计划团队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第二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第八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江苏省人事厅“六大人才高峰”建设优秀人才,兼任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长期从事高性能水泥材料基础研究、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无机新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等研究,在高胶凝性水泥熟料基础研究及制备工艺、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及水泥的绿色制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及高性能气凝胶新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在内的10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和多项企业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成果先后获得近十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高胶凝性高复合性高C3S水泥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胶凝性水泥熟料及高掺量复合工业废渣辅助性胶凝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境友好型水泥混凝土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2篇,其中SCI检索34篇、EI检索47篇;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公开17项、申请4项,申请PCT国际专利3项;参与编写专著5部。

丘泰,195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材料制备中心主任。1984年获南京化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88~1989年、1997~1998年曾先后在法国国立工业陶瓷高等学院、法国南锡矿业学院从事科学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江苏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陶瓷材料(结构陶瓷、微波及电子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

近十余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八六三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江苏省攻关项目、江苏省高科技项目等。目前在研的主要国家级项目有:大功率微波管透波材料、BN基材料、衰减复合材料、分布衰减薄膜材料等。

完成成果鉴定20项,包括陶瓷材料超塑性成形、氮化铝粉末及高导热氮化铝基片、氧化锆超细粉及氧化锆陶瓷气流磨内衬、氮化物及碳化物精细陶瓷制品、PTC热敏陶瓷系列产品、碳化硅基微波衰减材料、新型氮陶瓷、高韧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性能柔软微波吸收体、高导热微波衰减陶瓷、高频低损耗LTCC生料带、热电子发射材料及新型基体、增益均衡器复合材料、分布衰减复合陶瓷、多功能吸波密封胶、超小型化微波器件组合材料等项目,成果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检索收录1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其中12项已获得授权。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航空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从事本科生教学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研究生教学课程:《无机材料科学导论》、《高温结构材料》、《法语》等。

张少明,1940年11月生,教授、博导,中国水泥协会理事、江苏省硅酸盐学会理事、江苏省颗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水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85年-87年英国伯明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

1、超细粉体制备与分级技术、材料深加工技术;

2、纳米材料的制备、处理及应用;

3、机械力化学的理论与应用;

4、特种功能粉体材料、特种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研究;

5、材料工程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高性能水泥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研究(973项目);

2、水泥清洁生产工艺及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

3、超细粉制备系统的优化设计与配套NHCF超细分级机的系列化;

4、NH系列分选设备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5、粉磨系统操作参数优化与改造。

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1、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2、获国家专利5项;负责承担并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攻关项目4项;

3、获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项;

4、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

邓敏,男,教授,博导,1992年5月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获工博士学位。

现主要科研方向: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碱集料反应和硫酸盐侵蚀),特种水泥混凝土材料(植物生长混凝土,膨胀和延迟膨胀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功能混凝土)和特种工程材料(油井水泥膨胀降滤失剂,镁质混凝土膨胀剂,混凝土修补加固材料)。

主要承担的重点课题: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高性能水泥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的安全性”,国家电力公司重点项目“MgO筑坝关键技术在高RCC重力坝建军坝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低压低渗油藏调整井固井技术研究”,空军重点项目“机场混凝土大尺寸道面板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教年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励计划基金,江苏应用基础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科研成果: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研究类),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计划青年教师奖;12项成果通过部省级以上鉴定,其中”混凝土安全性专家系统”和“集料碱活性颁图”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腐蚀损坏原因及预防”和“预防混凝土工程碱集料反应智能系统”项目分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混凝土碱含量限定标准”被列为我国标准(CECS53);发表论文71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中文论文39篇,论文被SCI收录11篇,被EI收录9篇,被SCI-CITA收录20篇,被国内外科技论文引用50余篇次,出版译著1本。

郭露村,1957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工学博士。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理事、校高技术陶瓷研究所所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陶瓷材料、固体燃料电池陶瓷材料、表面化学、陶瓷材料热性能。

主持及参与的主要项目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环保生态陶瓷的产业化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招标项目“纳米复合体材料的制备与成型研究”、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硅晶片线切割用6HSiC微粉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等。

目前在研项目: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温特种陶瓷弹簧的研究”、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纳微米改性陶瓷粉体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SHS纳米增韧陶瓷复合钢管”。

横向及预研项目:“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陶瓷材料热稳定性的评价”、“超韧性纳米陶瓷材料的研究”、“陶瓷晶须及其增韧陶瓷材料研究”、“陶瓷分散体系稳定性研究”、“高性能超节能陶瓷发热体高温电炉的研发”等。

申请/获得国家专利15项,多项成果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1)。

承担研究生《无机材料科学导论》学位课、《无机功能材料》选修课的教学。指导的研究生近5年(07~11年)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论文32篇,影响因子IF总和达70,其中:Journal of Power Sources(IF4.3)3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Hydrogen Energy(IF 4.0)4篇、Electrochimica Acta(IF3.3)2篇、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IF2.1)2篇、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F2.1)6篇、Colloids and Surfaces A(IF2.0)5篇。

李李泉,1955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获南京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理学硕士;2000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金属材料专业工学博士。2000年7月前,国家轻工业局电光源材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2000年8月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2.7-1992.10,美国Connecticut州立大学海洋物理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10-1994.12,英国Warwick大学制造业管理中心访问学者;1997.10-2000.2,日本东北大学素材工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01.1-2001.9,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访问学者,2003.7-2003.9,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聘用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发光材料和新型能源材料制备技术及其性能研究。先后承担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和江苏省科技厅高技术研究计划重大项目。1998年以来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40余篇在Inter.J.of Hydrogen Energy、Intermetallics、J.of Alloys & Compounds、Materials Transactions.、J.of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ing和Materials Science Forum等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均被SCI或EI收录。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课程:《固体物理》、《材料结构与性能》和《科技英语写作》等。

李东旭, 1956年2月生,博导, 教授,博士后,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学士,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98年获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材料学院材料物理化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从事新型碱胶凝材料、环境协调性胶凝材料和生物材料的物理化学原理等方面的研究。

承担国家“973”-\"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担任第3课题\"性能调节型辅助性胶凝组分的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从事固态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

从事本科生课程有高等数学、经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等,从事研究生的课程有材料断裂力学、材料研究动态、工程应用数学、软化学制备方法等。

节能型钢渣水泥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优秀论文奖和研究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近五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被SCI收录论文9篇。

曾燕伟,男,1956年生,材料专业工学硕士,凝聚态物理专业(南京大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本校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主任,江苏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固体物理》、《固体表面物理》、《材料物理导论》等课程教学。 科研领域:铁电、铁磁、半导体、固体电解质等功能材料先进制备、微结构-性能关系研究与应用开发,其中包括薄膜、纳米组装等低维材料合成制备(化学法、MOCVD、磁控溅射技术等)、材料结构-性能计算机模拟研究和传统材料功能化或功能复合化技术的研 究。

科研简历:曾从事含铁矿物微结构及其性能的Mobauer谱学研究和改性PZT压电陶瓷高机电耦合各向异性与电畴微结构的研究。90年代学习与工作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威尼斯大学、地里亚斯特大学、第三世界科学院理论物理中心(ICTP)以及SACMI研究中

心。从事YBCO高温超导材料电化学氧插入改性、纳米ZrO2短程结构与颗粒分形结构的X 射线大角与小角散射测定分析、分形结构体系小角散射理论、纳米ZrO2及其固体酸制备与微结构分析、无宏观缺陷铁电薄膜材料胶体化学法制备、高温承载陶瓷构件表面结构改性等课题研究,在《物理学报》、《硅酸盐学报》、《J.of Materials Science》,《J.of Non-crystalline Solids》,《J.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J.of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J.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材料科学导论》(师昌绪、冯端主编,2002,北京)等多部专著和教材。

在研课题(国家与省部级项目):1)单分散铁电纳米晶化学制备及其平面阵列结构自组装研, 究; 2)大功率低磁矩低损耗微波旋磁材料研究;3)高织构化纳米单畴六角晶旋磁材料研制;4)金属-石英玻璃高性能封接材料与技术研究;5)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与技术研究。

叶旭初,1957年3月生,博导,教授,1982年浙江大学毕业,本科、1986年清华大学流体力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1998获化工大学化, 学工程博士。现担任:材料工程系主任全国非矿协会理事、碳酸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水泥干法生产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工业大学纳米、超细粉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事湍流、多相流、燃烧、化学反应流等过程的数值模拟的模型与软件开发研究20多年,1999年开始使用CFX4系列的CFD( Computational Fuid Dynamics)计算软件,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发软件的各种应用功能,将致力于在燃烧、凝固、成型、环保、建筑、化学反应、流体机械等工业过程中的推广。现有课题:(1)中国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5500吨/日生产线的燃烧分解炉优化分析;(2)江苏德邦化学工业集团:大型搅拌反应器的开发。

从事超细粉体制备技术、分级与工业化研究10多年,设计、建成了超细重质碳酸钙、硅灰石、高龄土等生产线年产2万、1万吨各一条,现正在各类中低硬度非金属矿的深加工过程中工业化推广。目前科研重点是:化学合成、表面处理与应用。现有课题:江苏十五攻关:高质量氮化硅超细粉体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

先后6次主持或主要承担国家、原化工部、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攻关及基金项目,并通过鉴定或验收,获专利2项,发表论文50多篇。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课程各2门。

张其土,1962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导,材料学院复合材料系主任,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先后被评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另外,分别获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二等奖一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南京工业大学优秀课程一等奖一次、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主要研究方向:新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稀土玻璃和新型复合材料。在Si3N4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组成设计和复合制备工艺、Sol-Gel法制备超细粉末、石墨导电胶的研制、新型特种玻璃等方面都做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近五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国家级料重点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项目、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科研资助项目等八项,已通过省部级鉴定的科研项目有五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近五十篇。

姚 晓,男,196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江苏省非金属基复合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石油学会钻井工程学会固井学组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固井工程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建材协会科技评审专家。为西南石油大学首届及第二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5年获四川省南充地区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先后承担《油田化学》、《油井水泥外加剂原理》、《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生态环境材料》和《材料学概论》等课程教学工作。主、合编出版石油高校统编教材两部:《石油专业英语教程》、《油田化学》,在国内外 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EI收录10余篇),译文6篇。曾获CNPC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华东地区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CNPC优秀电教片三等奖1项。

主要从事油田材料化学和油井水泥外加剂的研究工作。负责国家“十五”863项目(油田固井用水泥基多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和国家“十一五”863项目(低渗透油气藏复杂井用非水泥基固井材料研究)2项、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CNPC重点推广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攻关项目等多项,油田横向课题30余项,江苏省教育厅产业化项目、南京市产学研基地建设项目及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各1项。参加国家\"十五\"973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CNPC \"八五\"及\"十五\"攻关项目等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鉴定成果8项,横向项目鉴定成果30余项。公开发明专利2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主持研发的油井水泥外加剂系列产品在国内二十多个油田推广应用,部分产品获江苏省和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证书。

吕忆农, 1962年7月生,硕士,教授,博导,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2001年赴日本静冈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借助超高分辨透射电JEM-2010URP以及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高分辨像模拟分析软件,从原子尺度(0.1nm)对固体材料的原子排列或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材料的组成、原子排列和结构缺陷等信息。进行低维纳米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表征,如氮化铝纳米管、纳米线结构表征,碳纳米管的结构表征,氮化硼纳米管、纳米线的结构表征,各种氧化物、半导体化合物纳米晶体结构表征。高性能压电陶瓷的研制。新型环境协调压电陶瓷的研究和开发。新 型功能陶瓷和光电薄膜材料的研究。固体材料组成和结构的剖析。利用现代最先进的大型分析仪器,可对任何固体材料进行分析解剖,确定其组成和结构,为研制和生产这种

材料提供依据或方案。从事本科生的《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及研究生的《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的教学工作. 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周洪庆, 1963年生,材料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微波材料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电子学会会刊《电子元件与材料》编委。 科研方向:信息功能材料与元器件研发及其工程化。领域涉及微波毫米波复合介质与金属电路系列基板;高频微晶玻璃生料带与低温共烧无源集成多层微电路基片;新型微波陶瓷介质系列材料与元器件;高调谐低损耗铁电移相材料;高频MLCC与高性能磁性材料;耐高温金属陶瓷天线材料;大功率宽频高稳定复合介质材料;微波材料电磁性能测试评价与计算机模拟研究等。项目组已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各种实验与工程化工艺设备、性能测试仪器等平台建设。

科研成果:近年来承担863在内的十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微波复合介质基板、微波毫米波带铝衬低介复合材料、微波多层电路材料与层压工艺、高频低损耗LTCC生料带等8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拥有重大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微波毫米波复合**系列材料与金属电路基板,09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获得国家与江苏省产业化支持。目前正在朝着建设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微波材料科研开发与产业化基地而努力。曾获江苏科技进步三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SCI、EI检索20多篇。

从事《复合材料工学》、《材料学概论》、《信息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复合型复合材料专业人才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培养博士、硕士近30名,大多分布在高校、十四所、天合光能、长电科技、西门子等从事信息产业研究开发与生产。欢迎有志学生加盟创新与创业!

合肥工大导师

南大导师

南工大二手书市场调查问卷

南工大测量学实习心得体会

南工大生产实习报告

辽工大最全的资料

南工大学子走进福利院,走近老人们

1011南工大土木学院心理月活动方案

南工大生产实习之汽车发动机拆装实习(材料)

南工大09届土木院欢送毕业生晚会策划书

南工大导师资料
《南工大导师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