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示范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2课时)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0: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别的学科,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猜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中国的建筑即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史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和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合作探究

一、讨论文章的题目

文章写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特征”一词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界定了地域。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3.“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据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二、研读课文,分析以下文句的用法和作用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明确: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明确: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

3.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

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明确:这里是多个排比手法的混用,先是连用六个“怎样”,然后是在一些小分句中还包含着几个“成为”的句式。用非常简练但不混乱,简单但不遗漏的语句将“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一一数了出来。这一种特殊的长句,只有在对所描写事物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可见作者的文字驾驭功力。

4.建筑的“文章”也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明确: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或“小品”,生动而形象化地将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

5.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明确:“文法”与“词汇”都是文学中的专用字词,运用到建筑上,能够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建筑的某些特点,这样的比喻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趋于生动、形象,让无法理解建筑词汇的人们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知识拓展

重要的修辞——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按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A,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B,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C,这里是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D,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E,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F,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订好计划一样。

作业布置

课后做“研讨与练习”

三、四题。

板书设计

成就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的\"文法\"与\"词汇\"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活动与探究

活动主题:城市建筑的小考察。

活动目的:建筑是城市的立体雕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同时,对传统文化古老建筑的保护,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结合课文的研读,在认真预习,做好提纲的前提下,作一次中国建筑的社会考察,对于扩大学生视野,理解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将语文课的外延拓展到课外,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效果。

活动方式

1.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2.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活动程序

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其他参考课题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建筑风格的变化 3.青瓦·红墙·浮雕 4.飞檐的装饰美

5.×××××英雄纪念碑

习题详解

一、在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描述上,先是从个别建筑物到群体建筑物,然后再是从低到高的顺序一一分列。其中,特征的一至六点是属于结构特征,而

七、

八、九点则属于装饰特征。

二、作者之所以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将之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是由于一般人是很难理解建筑学中专用的名称的,这里作者用写作中的词汇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能够起到一个帮助大家理解的作用。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有一定的“可译性”,其实这是非常正确和客观的。毕竟建筑的基本作用和建筑的基础都是一致的,并且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有利于建筑学研究的广泛性,也能够提醒人们,在总结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借鉴和参考别国的经验的。

三、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1.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

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2.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

3.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或“小品”,生动而形象化地将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

四、本题目可以结合本课设计的课外活动与探究,结合本地区的一些基本的建筑来谈谈本地区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

示范教案 (逍遥游 第2课时)

示范教案 (陈情表 第2课时)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课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示范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2课时)
《示范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2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