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秋水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3: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秋水》教学设计

类别:高中语文 编号: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3,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

2、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的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

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走进庄子及对《庄子》一书的了解。(知人论世)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语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

1、教师范读,明确字音,句读。

重点强调字音:泾(jìng)流

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

少(shǎo)仲尼之闻

殆(dài) 断句: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 / 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 / 为尽在己

且夫 / 我尝闻 / 少仲尼之闻

2、齐读,尝试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

3、积累文言实词、特殊句式(分组进行交流) (1)、重要实词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③、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④、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四、研读讨论,进入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探讨对比手法的运用)

1、教师导读: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河伯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两次所见的情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第一次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第二次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

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一宽一窄,不言而喻。

2.、河伯看到“百川”与“大海”不同的情后感受怎样? 学生交流: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后感触“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见到大海后的感触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3、从河伯的不同感触中我们可以看出河伯是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时的他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骄傲自大。一个“殆”可以看出河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像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己若者,我之为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从中看出河伯能够面对现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知错就该。

4、文中对河伯所见后的动作神态对比中可以看出河伯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交流: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为“望洋向若而叹”, “喜”表现了河伯志得意满,目中无人。 “叹”表现了河伯正视自己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顺”反映了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表现了河伯改变了认识,调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虚心认错。

5河伯不同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交流: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是“见小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被他人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体现的是河伯的悔过自新的心态,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变。

五、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对比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现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六、扩展延伸。

1、文章是通过什么形式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讨论明确: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的,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书写的。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七、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八、总结全文:

正如大家所言,我们也知道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当《秋水》中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时候,就必然使他成为了浅陋的井底之蛙。但是他在看到无穷的北海之后,幡然醒悟过来。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形象。一个人难免犯错误,能够意

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能够,这就是最好的了。 附板书:

黄河

景象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难穷

北海

雄壮 开阔 广阔无边

河伯

欣然自喜 始旋其面目

表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望洋向若而叹

骄傲自大 责己狂妄、批己浅薄、贻笑大方

秋水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说课稿

3秋水

秋水(节选)

20.秋水

秋水公开课

秋水读后感

《秋水》有感

秋水广场

秋水
《秋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秋水共 秋水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