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秋水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6: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3《秋水》

一、单项选择

1.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 B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孔子

2.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不为的思想家是( C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3.下列文章中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的是( B )。

A、《论语·学而》 B、《秋水》

C、《郑伯克段于鄢》 D、《论学问》

4.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冰”作喻来说明( B )。

A、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B、人的知识受时间限制

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二、多项选择

1.庄子散文的特点是( ABD )

A、善用寓言 B、援譬设喻 C、借用历史 D、想象丰富

2.下列作家常被后人并称的有( ABC )

A、老子 庄子 B、韩愈 柳宗元 C、李白 杜甫 D、王安石 苏轼

三、词语解释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尽头。

2.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视的样子。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或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语:谈论。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6.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停止。 虚:空虚。

四、翻译句子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翻译: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

2.“闻道百,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翻译:“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耻笑。

4.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大理矣。

翻译:才知道自己的浅薄,这样,就可以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

5.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五、作品分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这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

描写了河水上涨、两岸不能分辨是牛还是马和海水浩瀚、不见水端这两种自然景物。

(2)这两种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两种景物衬托了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

(3)河伯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河伯望洋兴叹,是因为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浅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了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和后天教育的限制。

(2)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了类比论证法。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1)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2)这段话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

这一段采用了逐层推进的论证手法。主要是由大到小,层层剥笋:由“天地”到“四海”,再到“中国”,这是一例由大到小的论证;由“万物”到“人类”,再到“个人”,这也是一例由大到小的论证。

(3)指出其中的反问句。

反问句: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练习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

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

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

《秋水》教案3

秋水

秋水

秋水读后感

《秋水》说课稿

秋水(节选)

20.秋水

秋水公开课

秋水读后感

《秋水》有感

3秋水
《3秋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秋水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