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理解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8: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

朱昌球

闻名全国的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课堂教学三层次重建理论的三个方面的要义:

一、生成——课堂价值观;

二、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

三、互动生成——教学资源观。

一、生成——课堂价值观。

课堂教学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丰富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认识、体验、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使学科教学能实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价值。这就是课堂教学既教学知识,又培养兴趣,还生成能力。

其中最主要的要求是:

第一,把本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由点状积累转化为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并作出“长程两段”的教学设计。

第二、客观上看,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群和结构链,学生对结构的学习与内化,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这对于学生能在身处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当代人所需要的基础性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础。

第三,将结构化后的以各种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三方面实现沟通,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可能和提升主动探求的欲望与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需要,而不只是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教书和育人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就朝着统一的方向转换。

二、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

根据学生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与“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的不同特征,把教

学基本任务定位为: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它使每个人从共有精神财富中获取的内容、方式都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并形成其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特质和促进个性的丰富与发展。因此,学生不会因为都从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中汲取而变成“千人一面”,个人精神世界和社会共同精神财富之间的转换也非“千篇1律”的过程。

“创造性的占有”过程,一方面是指这一过程不是知识的灌输与简单积累,而是用科学、文化内含的创造力,去激发、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是对创造性活动的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生成意义,它不仅表现在丰富、形成和发展了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各种能力和加速社会化的进程,而且表现在学生对自我的期望、信心、发展意识和策略等方面提升。这一任务观还内涵着不能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少数尖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而是要关注和创造条件,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实现健康、主动发展提供可能与服务。

“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是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三、互动生成——教学资源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关系。所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全体或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处于多元变动之中。教学中的“生成”,一是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资源生成”。

正是这种“多向互动”与“双重生成”,改变了课堂教学作为预设教案的执行过程,使“新”的课堂质量呈现出“开放”和“弹性”,师生思维活跃,随时可能面临新的情况和意外挑战。正是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的创生者,使课堂本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教学转型实践中,首先要从“还”字做起,要求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等“五还”。

教师要做到“还”,并认同“还”的意义,首先要改变在课堂中把学生仅看作是“学习对象”或“学习主体”的传统意识,树立起学生也是教学的资源的观点。我们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带着自身的全部丰富性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学生已有的差异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

可避免,它不只是教学要面对的事实,而且是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互动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是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即使是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错误,只要巧用,也可能成为资源。

因此,教师在课堂关注的重心应放到课堂中的学生身上,放到对课堂生成的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组上。但如果教师连“还”都不敢,那么,互动与生成不可能出现,根本不可能出现新教学过程,高质量也无从谈起。因此,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再被动,从静听的模式中走出来,呈现出活的状态,而后,才能进入再进一步探讨。

面对一个“活”起来的课堂,怎样使教学过程有效和形成新的逻辑?那就是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使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再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继而经网络式的生生多元互动,形成对新问题多解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性资源”,然后,再就方案性资源进行研究讨论,形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进而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这就是我们所指的“互动生成”式教学的内在逻辑。

为此,确定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要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而且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少;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少;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六多、六少”现象)。

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主张在构建各学科教学的三大系统上开展探索和实践:

一、构建学科知识结构系统。

二、构建学科方法操作系统。

三、构建学科思想文化系统。

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充满生命活力”!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内涵的理解

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应用的体会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培训反思

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

我理解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
《我理解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