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都江堰

发布时间:2020-03-01 19:27: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都江堰》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地位:

《都江堰》是选修课《现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这个单元的总话题是:“一粒沙里看世界”。 散文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散文的最爱。散文就是通过客观外物的抒写为读者提供了心灵上的磁场空间,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情感上的完善与人格上的提升。它包含三个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中虚实结合的用法,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 “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人格精神上对李冰高度赞美。

3、理解现代散文中 “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以小见大”是指散文选材虽 “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散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小处着墨,大处着眼或“以小喻大”,即通过小事物来展现大境界。《都江堰》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人格构成。因此《都江堰》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写李冰,不如说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的精义,这正是“以小见大”的手法。《都江堰》这篇文章正是这三个能力训练的典范。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能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

1 化,让学生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人格。

2、学生情况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高二经过前两个单元的散文的阅读,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上还有待加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散文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都江堰》这篇文章就是集语言美、艺术美、情感美、文化美于一篇的优秀散文。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A.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B.理解本文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C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品味、讨论探究的方式梳理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的高度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对比、以小见大等方法的运用。

2、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的高度评价,树立正确的生观。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二、说教法学法

2 根据我校主动、和谐、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我采用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全面理解的教学方法,即阅读(背诵)——理解(联系)——探索(质疑)——领悟(审美)——审视(研讨)——评价(创新)等六个基本环节。前三个环节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质疑环节是学生把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在书本上,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后三个环节是上课时完成,学生通过提问、探究、展示、互动交流来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序言中曾说: “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那莽莽苍苍、山重水复的大地上”,“我发现自己特别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那么都江堰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一个“脚印”?具有怎样的人文精神?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都江堰。(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领学生关注人文精神)

2、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收集资料,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会话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形成知识的构建。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

3、提问:文中三个部分具体写了哪三个对象?(设计意图:明确文章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便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

4、分析第一部分。提问: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雄伟,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都江堰直到现在依然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了天

3 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是长久的,是朴实的,是实用的)

5、分析第二部分。

(看录像:都江堰水)提问:欣赏完水景后,我们找一下都江堰的水,岷江的水,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水是怎样的? 哪些句子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你最能感到震撼?哪些句子最美?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的感受。(设计意图: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感受都江堰的水,从狂野不羁,改恶从善到驯顺规整的过程,运用看录象的方式更形象,使学生便于理解都江堰突出作用,自然引出都江堰的创始人李冰)

6、分析第三部分:

都江堰的水有了改变是因为有了都江堰,而李冰父子是最伟大的设计者、制造者。李冰是何其人也?有一段李冰的资料,大家请看—下

(课件:李冰简介)

提问:简短的介绍之后回到课文,对李冰这位人物,余先生写得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色彩。找一下,作家是怎样评价李冰的?

(让学生明确课文中李冰 “失败”指什么, “胜利” 指什么。从而明确务实求真、为民造福与立身、立名的区别,在权力斗争中李冰是失败者,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他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接着让学生探究问题:李冰站在水中指挥着都江堰的水,找到了他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那么,一个人“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引导学生站在人民利益一边就不会站错位置,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用齐读的方式温习臧克家的诗——《有的人》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课件显示该诗和话)(生:齐读)

在分析文章三个部分时,教师要注意以问题来切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对文章内容的全面了解。

4 教师只起到主导、引领的作用。当然也会产生一些教师没有预设的问题,如在对都江堰和长城的比较时,有的同学就说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长城要比都江堰伟大:在对李冰的评价上,学生也很容易片面理解,甚至是偏见。这些问题就要通过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及课堂上的相机调控来弥补。

7、教师总结:都江堰是朴实的,象乡间母亲一样,李冰是求真务实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心系民众的人,有了这样一份踏实、坚着的作风,才有了都江堰的汩汩清流,文明千年而下,得以延续 (板书:文明延续) 时至今日,中国仍在发展,我们的文明不断地前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阻挡他的脚步。

8、作业:

1、(必做题)

面对都江堰,作为一位文化旅行者,余秋雨先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深沉的思索,并且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而这些又引发你怎样的思索和感悟昵? 课后阅读余秋雨的其它作品(《道士塔》、《莫高窟》、《三峡》等),进一步感受余秋雨的人文情怀。请将感悟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二名同学在班内交流。

2、(任选其一,800字左右)

(1)我们每一个渺小的人又应该为这份文明的前行做些什么呢?请以“文明的前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请大家选出中外历史上的一处文明遗迹,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选做题关注了学生的原有视野和个性,更符合选修课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都江堰

都江堰 —朴实实用

5 都江堰的水 —化害为利 →文明延续 李冰 —求真务实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学案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赏析

都江堰
《都江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都江堰介绍 都江堰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