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效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0: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效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

——浅谈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引领学生到哪里去?”“如何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什么才叫有效?即教学行为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长期以来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现在似乎以“三维目标”说占主导地位,其实落实到每一堂具体的课,或每一个具体的点上,往往要复杂的多,我们过去总习惯于把一字一句的落实理解为有效,现在看来,不仅狭隘,而且肤浅。一堂课是否有效,更多的是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和关照;此外,有效的期限有多长?过去我们往往喜欢从纯功利的角度来考量一堂课的有效性,所以,常常杀鸡取卵,截根取木,当时看来有效,转眼已成烟云,其实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真正的有效不仅应该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而且要有力久弥新的生命力。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课堂里,怎样的教学设计才算是有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生发出有效的课堂?下面浅谈几点思考:

“弹性”

教学设计的应有之义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预设,但是我们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将要发生的一切。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讲究“留白”艺术,要富有弹性,也就是说要有既定的东西,又有待定的空间。既定是实在的,待定是空虚的;既定是固定的,待定是可变的;既定是有形的,待定是无形的。老子说过: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室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其无有,室之用也。\"意思是说实体的作用尽人皆知,毋用多说,空虚的部分常常被人忽视,而它的作用反而比实体的作用来得大。无形胜于有形,可能性总是高于现实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常常在乎我们看到了什么,而不大注意“看到”以外的东西,其实真正体现价值的地方反而是看不到的待定的空间。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富有弹性的。[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爷爷的芦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课文,特级教师刘红教学这课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让学生带着“在强强的心目中,爷爷的芦笛是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次阅读,学生们自主读书,边读边悟,边读边划,边读边交流。教学时不断引导学生聆听、辨识、品味芦笛,紧紧抓住文中三次出现的芦笛声为明线,深入挖掘主人公强强情感的变化、对芦笛声的感受为暗线,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此的体会,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情感中。课堂上,刘老师用情教学、用心教学,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身临其境,文本与人本交融在一起。尤其值得我学习的是,刘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在必要时,她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引领与点拨。如让学生思考对强强而言,这悠扬的芦笛是什么?学生在已有读书体验的基础上答道:爷爷的芦笛是爷爷平安的讯息,爷爷的芦笛是对强强的鼓励,爷爷的芦笛是爷爷平常对强强的教育等等。刘老师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爷爷的芦笛让强强觉得有一个伟大的精神闪耀在自己的面前,这伟大的精神就是爷爷坚强、顽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学生由这样的一个问题去阅读、思考、品位„„教师没有因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手忙脚乱,使精彩成为“预约”,弹性的设计使课堂充满了灵性。

由此可见,好的教学设计是开放的,开放的教学设计是有弹性的,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才能给课堂教学提供自由挥洒、个性创造的空间。

“本位”

教学设计的永恒主题[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守住语文的本位就是守住了我们的根本,语文的本位就是扎扎实实感受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是本位的设计。那么我们应通过怎样有效的设计,来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呢?

1、

抓文本语言的“亮点”[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准备教学设计时,我们就要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乃至背诵,这样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捷径一条。同时,还能重点突出,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比如《天鹅的故事》中那只老天鹅“„„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像石头似的”这个词是表现老天鹅带头破冰、舍生忘死精神的传神之笔,抓住它细细品味,老天鹅的形象兀然耸立,而作者这一形象的写法也在学生心灵震颤的瞬间得到定格。《烟台的海》中“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方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妙用打比方、列数字等多种描述方法把涌浪之大、声响之高、来势之猛传神的写了出来。《小镇的早晨》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吸引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这种整齐自然的结构美吧。《莫高窟》中“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铿锵有力,浓墨重彩,把孩子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艺术殿堂、飘飘欲仙的精神殿堂、异彩纷呈的语言殿堂。

2、

寻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作为教者,我们就应引领学生遵其路,识斯真,激昂处还它个

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品得个中妙谛。从而,操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爱,或恨,或恶,或仇„„感受生命,倾吐性情。《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但文本的文字看似很简单。“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该如何设计好的方案?教学这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了此残生“

师:a 这句跟他所受的刑罚有什么联系,你揣摩到了什么?

师:是呀,不是受到奇耻大辱,不是受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怎么会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呢!

b短段的一句话,几个词,你体会到所遭受的奇耻大辱了吗?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的侮辱,后来又是什么原因打消了这个念头,继续发愤写《史记》的呢?

C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这部史书”

a师: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些什么?有是怎么理解的?请同学们自由再读读这句话。

(学生发言,引导死得有没有价值上来,引导到司马迁的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定上来)

指导朗读:司马迁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得很深刻,也一定能够读好,再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 师:从起初的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再去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朝这几个方面说,1父亲的嘱托 读2黄河的滋养,古代英雄人物3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等 目的在于回文,全文融会贯通)

c师:听着同学们的发言,老师高兴地知道,大家读进了语言文字里,读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里了,再齐读这段话。

D

师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在上面„„。

出示插图

师:请看这副图,司马迁在干什么,联系刚才读的句子,想想你有什么新的感受?[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学生充分自由表达

师:请大家边想象画面,一边再读一读,再次感受他的发愤。练读

齐读。

师:不辱父命,忍辱负重,就这样,司马迁夜以继日地一行行而又工整地写着,让我们把第

2、3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这样,学生边读边揣摩,边读边感受,边读边设身处地地去想。他们才会与文本人物同悲、同恨、同爱,才会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真谛,真正为他们的精神成长奠基。

“深度”

教学设计的理想追求[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张庆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倡简”,自有其历史的意义。新课标的执行,让许多的课堂在无效的对话中呈现新质的“少慢差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老师提出“倡简”,其实是一种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人文”,进行片面的语言训练,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同样需要“深度”,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从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维,使师生在课堂中一起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和无限魅力。

干国祥老师的《丑小鸭》、《斑羚飞渡》,窦桂梅的《秋天的怀念》、《晏子使楚》都是深度语文的典范。窦桂梅老师上《秋天的怀念》,她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史铁生的好好活,还感受自己的好好活,感受人类的好好活。上《晏子使楚》,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主题越来越鲜明、深刻,最后,归总到“每个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于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最后以一曲雄厚浑圆的《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结束课堂,像一部大剧的徐徐落幕,“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更带不走人类那永恒的声音„„”窦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歌声把学生、把课堂,也把听课的老师带入了时空的隧道,在绕梁的余音中体会人类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尊重”。下面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谈谈如何让我们的设计有深度、我们的课堂有深度?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名篇。行文平朴,从容不迫,明净的文字,纯粹老练,看似不经意的笔墨用字,传达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极高的语言素养。窦桂梅老师充分考虑了文本的这一特点,教学中紧紧扣住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里走了个来回。不得不提的两处经典:一是引导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谁言寸草心”的母亲形象,也在学生心头“悄悄地”站起,且一次比一次丰满、厚重;二是关于母亲动作的描写,窦老师抓了一句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扑”与“抓”与上句中的“悄悄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失控中体会母亲的焦灼痛苦,

接着通过一个“忍”字,展开对话,母亲忍住的是什么?是自身的病痛的折磨,是对失去生活信心的儿子的一万个不放心,是身心俱苦的肝肠寸断,一“忍”三叹,层层递进,“把所有的苦都一个人扛”,如此坚毅的母亲,怎一个忍字得了!这一环节,窦老师的高明之处,不仅仅让学生体会毫不张扬的母爱之伟大,而是更多感受母亲用自身的行动来诠释“好好儿活”的真谛。

如果仅仅从字眼上做文章,多少带着点匠气的话,那么对文本的拓展与扩充,则体现了这节课的另一个高度。窦老师把《秋天的怀念》放到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中理解,《合欢树》《有关庙的记忆》《病隙碎笔》相关文本段落的呈现,丰富了学生情感的深度体验,这样的拓展,不是孤零零的“阳春白雪”似的“曲高和寡”的 “凌空舞蹈”,而是对文本加工后的再创造再回归。这样的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大泼墨的写意,也有工笔细描的精致,这种平衡,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突破呢?[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教师对文本深刻而独特的解读含而不露,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含应咀华,自我感悟,自我生成。窦老师的设计、窦老师的课真是语文教学的上乘境界。

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有有效的教学设计,也才能有有效的课堂!

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 有效反思

浅谈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读后感

浅谈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讲稿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实施方案

有效课堂小结

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有效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有效课堂设计 设计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