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6: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南新乡刘庄农民的幸福生活:\"新幸福指数\"很高

王伟 喜娥 2006年08月09日

刘庄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实现小康,到上世纪90年代,又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向现代化迈进的村庄,家家不仅有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还享受住房、上学、医疗等10多项福利。刘庄村农民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是与刘庄人长期创新、完善和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行专业联产承包,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符合地区实际的经济模式分不开的,这使得刘庄村由一个贫穷的村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近日,记者走访了刘庄,听农民讲起了他们的“新幸福指数”。

河南新乡刘庄村的农民新居一角。 记者王伟摄

共同富裕 幸福源泉

提起刘庄村近几年的变化,真是数也数不清。

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大街小巷规整布局的路灯照明使全村夜如白昼;新村一期159套整齐划一的“智能化”别墅,样式新颖,错落有致;投资2600万元兴建的教育园区,从幼教到高中,设施配套齐全;村中街心花园里,绿草如茵,绿树常青,健身器械,娱乐玩具,一应俱全,不时有老人和孩子散步、玩耍其间。这些都成为刘庄村的几大特有景象,也使刘庄成为诸多邻县“羡慕”的样板,而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厂区,建筑面积13多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园区则是刘庄最大的特色。

2005年,刘庄村企业销售收入近9.5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上缴国家税金5489万元,年人均集体分配现金9000元,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由过去的10项提高到42项,农民实际人均收入近1万元,户户有存款。

刘庄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主要源自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几年来,他们抓住华星药厂这个集体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集体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拉长产业链条,把抗生素产品做大做强,力争在规模、产量、各项技术指标上达到全国第一。同时,与药厂配套的淀粉厂核心工段装置升级改造成功,每天能利用玉米400余吨,年可吸收周边地区玉米18万吨,扩大了玉米的销路。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为村里增加了财富,还为农民就业创造了条件。在刘庄,除了全体劳动力都在工厂上班外,还吸收了周边7000多名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就业,做到农民上班不离村,离村不进城。

提起刘庄村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现任刘庄村党委书记史世领告诉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刘庄村重新完善制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工业为主导产业,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新的工业体系,不断完善集体经济体制,既要把群众带富,还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放下锄把 握起鼠标

要说刘庄人今年的愿望,那可真不少:继续抓好日处理6万吨工业污水的环保治理工程,使其按预期目标实现运行;下大力气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自备电厂热电联产五期扩建按计划有序完工;淀粉厂核心工段装置升级改造工程结束;而其中最让他们挂心的还是华星制药厂五期扩建调试进展情况。

位于刘庄的华星制药厂抗生素原料药品目前年产量可达到8000吨—10000吨,是全国最大的抗生素药品原料生产基地之一,不过制药厂的整个管理队伍、技术队伍、销售队伍都是由普普通通的农民组成的,在这里,过去握锄把的粗手,现在握起了鼠标,过去的“泥腿子”农民,现在是技术骨干。因此,刘庄办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造、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

刘庄人深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刘庄村注重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长短相结合的专业培训班,培养技术骨干和科技能手,使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与开发。与此同时,他们还十分注重为职工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创造良好条件,图书阅览室、科技楼等学习场所,每天对村民开放;2005年又建成了现代化农民远程教育系统,拓宽了村民接受新知识的领域。现在,刘庄华星制药厂的职工均已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其中,有60%以上的职工从事着自动化操作工种,并有400多人获得单科结业证书,180多人获得高、中级技术职称。

为了实现刘庄经济新的跨越式发展,他们还兴建了北京刘庄华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北京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抢占市场经济的战略制高点。

改善环境 美化家园

刘庄村的工业起步较早,在由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业向大规模制药业转变的过程中,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难以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污染。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刘庄人把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作为重点,不断加大治污力度,投资1.23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了刘庄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业、生活污水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刘庄村十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把形成生产能力的所有装置有效运作起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把推广废气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连接技术作为重点。

在刘庄,以玉米为原料的淀粉厂年产12万吨,又是制药厂的原材料供应配套企业,通过管道把淀粉直接输送到药厂,减少了烘干和重新稀释两道工序。玉米制作淀粉后产生的玉米浆可供药厂发酵制药;玉米胎可以榨油,玉米渣、玉米饼可以喂养牛和羊。刘庄村的热电联产项目也是循环经济模式,电厂通过燃料发电,余热气体通过高压降低压力,转化成液体,可以满足需求,发电形成的软化水,又是药厂必需的水源,电厂余热能解决药厂高温消毒问题,还可供应村民的家庭取暖,既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目标,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史世领告诉记者,刘庄要把环保工作作为头号工程,刘庄人要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为创建秀美家园带个好头。

争做学习型村民 河南新乡刘庄党员干部每晚读书两小时

2008年09月04日10:24 来源:新华社

“每天晚上8点到10点,是村里规定的干部党员学习时间,你走进那一排亮灯的房子,可看到每个房间都有人在读书。”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史世领指着村里一排灯光明亮的房子对记者说,村里目前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知识和信息的氛围。

刘庄村是全国著名劳模史来贺生前生活、奋斗过的村庄。“千好万好不如老百姓的生活好,千高万高不如群众的文化素质高。”老书记生前的这句话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刘庄人。随着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村民,全面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已成为这个村的奋斗目标。

据刘庄村党委副书记刘名宣介绍,近年村里制订了学习远景规划、定期学习计划和一系列学习规章制度。村级领导每人每月都要带领村民进行专题学习,村民小组也要召集村民学习。鉴于村民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的不同,村里专门请高校教师分层次分阶段为村民讲课。“这就是我们村发明的„差异培训‟。”史世领说,“我们的会议室基本上没有闲过,每天都有培训在进行。”由于河南师范大学离刘庄较近,这所学校的不少教师已成为刘庄的常客。

坐落在刘庄村的新乡华星药厂,是我国最大的青霉素原料药品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出口到印度和欧洲的数十个国家,村里多数年轻人都是这个厂的职工,对职工进行经常性培训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厂里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到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学习进修,接受系统教育。还组织2000名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另外,还同大院校合作,开办大中专班,定期聘请中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为职工讲课。

药厂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清亮对记者说,他们目前正在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全员培训,由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授课。为了提高制剂方面的业务水平,厂里还请河南大学药学院的教师到村里办学习班,组织集体进修,集中授课,一般每班50到60人。通过这种方式,目前厂里拿到专科学历的就有300多人。至于到外面参观学习的机会,“我每年参观学习的次数都在10次以上,基本上每月一次。”刘清亮说。

为了创造学习条件,刘庄村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青年民兵之家,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开通了远程教育,鼓励组织青年上电大、函大。为树立永远学习的理念,建立学习型家庭,在村集体统一建设的别墅里,户户都配有书房和电脑。刘清亮说,由于目前药厂正准备进行国际认证,他现在主要看的是从事医药管理方面的书。“购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籍,可以到部门报销。”

刘庄村曾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记者采访中看到,这里的村民统一住着别墅,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全部免费。此外,村民还享受外出旅游、看病用车等40多项福利。史世领对记者说:“不读书,就是知识贫穷的乞丐,就不可能把全村引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新华社郑州9月3日电 记者张虹生)

(责任编辑:姚亦)

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河南新乡刘庄、张青村掠影(图) http://www.daodoc.com 2008-4-21 9:40:04 红网 字体: 【大 中 小】

大河网讯 新乡刘庄:村民住着免费别墅 等着发小汽车

 

2007年10月21日 09:06

来源:东方今报

[发表评论]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7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大河网讯

今报记者奚春山\\文闫善良\\图

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昔日曾是个“方圆十里乡,最穷属刘庄”的村庄。刘庄村如今声名远扬,是我国2000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明星农村之一,而史来贺这个名字则比刘庄更响亮。史来贺这位1949年入党、9次见到毛泽东主席的农民,领导刘庄51年,将一个豫北黄河故道上的贫瘠村庄缔造成了“红色亿元村”。他与雷锋、焦裕禄等一起,被中组部命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2003年4月史来贺病逝,但是刘庄村奔跑的速度丝毫未减。2006年刘庄村人均纳税居然达到5万元,明年,这里的村民,将全部住进村里免费提供的别墅。

分给别墅,水气免费,发面发油

10月15日,平时不爱看电视的刘清琦早早坐在电视机前,“十七大今天开幕,我得看看党对农民又出台了啥好政策。”

刘清琦是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村民,今年67岁了,在村里办的华星药厂供应处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但他和老伴却住着472平方米的三层别墅,还有一个地下车库。

两千块工资,怎么住得上价值上百万元的别墅?刘清琦说,这是村里分的精装修别墅,2005年2月入住时,包括双气、中央空调甚至厨房的橱柜都安装好了,一分钱没掏,别墅免费给个人了。

刘清琦不但住别墅一分钱也不用掏,就连用水、用气也都是免费的。电费虽然自己掏,不过每度电只有0.38元,新乡市的电费是每度电0.56元,中间的差额由村里补助。

刘庄村的最高领导,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史世领说,村民包括来刘庄打工的,有6000余人,小到面、油,大到修路、绿化、房屋维修、孩子上学等费用,全部由集体“埋单”,村里每年每人需补贴一万元。

刘清琦的身体还硬朗,没有生过大病,他说,他的邻居老张,去年在新乡市人民医院住院两个月,花了10多万,个人只负担了1万,因为在刘庄,村民生病住院,不管花多少钱,个人只需负担10%。

按照刘庄村的规定,再过一年,刘清琦就要退休了,他的退休工资仍然由刘庄村集体发放,目前制定的退休工资标准是350元一月,不过村委会准备提高退休工资标准,因为物价在上涨。

刘清琦最小的孙子今年10岁,在刘庄上小学,这个10岁的孩子也在享受村里的福利,他上学不用花钱,连书本费也不用掏,这笔钱当然也是村里出的。

按照刘庄的政策,孩子们从幼儿园上到高中,一分钱也不用出。

刘清琦说,学校的条件也不错,2004年,村里投资2600万,建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为一体现代化的教育园区,比新乡市的很多学校都漂亮。

村委会目前正在研究对村里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的补贴政策,下一步可能连上大学的费用也由村里出。

记者数了数,刘庄村的三层别墅有159套,面积、档次甚至装修都一样,也就是说安排了159户村民,而刘庄村共有357户村民,那剩下的村民住啥房?为啥这159户先分别墅?

26岁的村民刘超说,分配别墅的原则是年龄大的,家里人口多的先分,村干部靠后,刘超家人多,所以先分到了一套别墅。不过明年“五一”前,全部村民都能住上别墅,现在新的别墅正在盖。

在刘超的别墅对面,有一栋灰白色的五层楼房,史世领就住在五楼,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他的弟弟和母亲一大家人,房子的面积是170多平方米。

刘超说,史世领的父亲史来贺,刘庄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制定了个规矩并身体力行:群众都住上好房子了,他和村干部才能去住。史世领也明确表态,只要有一个群众没住上别墅,他就不会搬进别墅。

第一代住宅是二层楼房,第二代住宅是五层楼房,第三代住宅是三层别墅

刘庄现存三代住宅,第一代住宅是二层楼房,第二代住宅是五层的楼房。第三代住宅是三层别墅。第一代住宅目前仅存一栋,是当年史来贺住过的,本来准备拆掉,但村民们说,不能拆,这象征了老书记的艰苦奋斗精神,可以用来教育年轻人。

刘清琦回忆说,第一代住宅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他也参与了建设,当时,全村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烧火做饭的老人,自己拉料、烧砖,干了6年,盖起了1400多栋双层向阳住宅楼房,一时轰动四方。1994年,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刘庄开始建设第二代集体住宅——14栋五层单元式住宅楼,每户150平方米。2005年2月,刘庄的第三代别墅竣工,形成了别墅群连片的集体新村。

令刘清琦等乡亲们感到遗憾的是,老书记只住过刘庄的第一代住宅,他说只要有一户村民没住上新房,他就不会搬进新房。2003年4月老书记病逝,到死住的也是旧房子。

走进刘清琦家,一眼就能看到墙上挂了幅高约一米、宽约0.6米的巨幅照片,照片上的中年人就是被村民称为“老书记”的史来贺,他1949年入党、9次受到毛泽东接见。他领导刘庄51年,将一个黄河故道上的贫瘠村庄打造成了“红色亿元村”。

史来贺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当选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代表,7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次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他与雷锋、焦裕禄等一起,被中组部命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人均实际收入15000元,人均纳税5万多元,村办企业的利润属于全体村民

现在领导刘庄的是史世领,史来贺的长子,他被村民们称为“新书记”,村民对他的评价是“能挣会花”。“能挣”是指他善于创业。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不到十八岁的史世领和村里几个能人,靠自己摸索试验制造出拖拉机上的喇叭,“叫响”全国。1986年5月,刘庄人自行设计自行安装设备的华星制药厂建成投产,“能人”史世领成为负责人,企业成功生产出红霉素、青霉素系列等几十种成品药和原料药产品。

史来贺去世以后,刘庄党委遵照史来贺生前嘱托,在村里公开直选新的党委书记。2003年5月13日,在刘庄村全体党员大会上,史世领以满票当选党委书记,同年7月又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2004年,史世领根据国际医药市场信息,在北京昌平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基地,兴建北京刘庄华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刘庄又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史世领说,现在刘庄最需要的是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006年刘庄人均实际收入15000元,人均纳税5万多元,目前户均存款都在20万以上,这是发展带来的。“会花”是说他舍得为村民投入。截至目前,刘庄实行的还是纯粹的集体经济,村办企业的利润属于全体村民。所有18岁以上、68岁以下村民,全部安排工作,90%的村民在华星制药厂等企业上班。只有19个人在村里1000亩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少数人在村里做行政工作。每个村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每天都记工分,工资年底发,每人每月的收入差别不大。

在华星制药厂工作的一位刘姓工人告诉记者,他来自长垣县,但和其他工友,包括领导们每月的收入差别不大,年龄大、工龄长的,岗位重要的收入稍高一些。企业对他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不错,分有房子,不过不是别墅,是刘庄的第二代住宅,5层楼房。史世领说,不论时代怎么变,共同富裕的理念不能变。

村领导说准备用股权激励吸引高级人才,村民说下一步可能要给村民发汽车了

村民福利这么好?刘庄挣的钱够花吗?史世领说目前经济形势很好。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但也有压力,他这个带头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抓经济上。

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差别不大的工资能吸引高级人才吗?史世领说,没有股权激励等手段,确实难吸引高级人才。村委会领导刚刚制定了一项政策,准备把村里的增量资产(新赚的钱)拿出来作为股权,用来激励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这种现代企业运作中常见的做法,也会出现在刘庄。史世领说,江山是老一代打的,所以只能拿增量资产作为激励。

透视刘庄的发展不难看出,集体经济是刘庄经济得以腾飞的基础。刘庄的集体经济为什么没有走向“大锅饭”反而越变越强?

1956年,上级要求刘庄合作社并入七里营公社,这被称为“小社并大社”,史来贺则坚持“一村一社”,尽管受到政治冷遇,却保存了羽翼未丰的村集体经济。

“文化大革命”中,史来贺不允许村民串联和大鸣大放,尽管他被指责为“唯生产力代表”,刘庄却拉开了集体工业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来贺认为,刘庄集体经济初具规模,如果一分了之,反而阻碍生产力发展,于是他提出了一种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河南大学马列主义教育研究室马树功教授说,发展模式的变与不变,应从实际出发,刘庄的集体经济道路,坚持了党的领导,发展了生产,让村民们变得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体现。

在刘庄,记者注意到,村民家的别墅没有一家装防盗门,有些人家白天就开着门。刘庄村党委副书记刘名宣说,几十年来,刘庄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也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

村民刘超说,自己家现在就缺小汽车了,不过他不想买,因为看刘庄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就要给村民们发汽车了,等着吧!

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

河南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对策

走访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庄活动总结

河南新农村补偿

河南制定—2020年建设新农村规划纲要

新农村建设论文资料系列 (16)

选调生面试资料新农村建设基本知识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河南农村规划,郑州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
《新农村建设资料(河南刘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