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8:13: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1.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

1、2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你能做到‚不失人吗‛?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你能做到不失言吗?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

3、4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

历史上‚以言举人‛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孔子所说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句话是千古以来言语虽简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有价值的言论。

4、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什么是君子呢?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提问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如颜渊问仁,孔子说:‚为仁由己‛;仲弓问仁。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颜渊、仲弓、子路等人的性格、经历,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对‚为仁‛这个问题做不同的解释。

六、引导实践,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

2、课外阅读《论语》,积累关于君子之德的言论,看看那些是自己应当具备的美德。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三)《论语〃季氏》(四则之

1、2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佚:同‚逸‛。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2、人生须有快乐,人们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快乐观呢?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孔子曰:‚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读读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为人谈心?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三)《论语〃季氏》(四则之

3、4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君子有三戒。 2.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

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陈亢,字子禽,是孔子弟子。伯鱼,名鲤,孔子之子。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2、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孔鲤)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我‚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这叫‚趋‛。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快步从庭院里走过),父亲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院子里,我快步从院子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行事。‛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陈亢对同是学生的老师儿子孔鲤有所羡慕,理所当然,于是侧面向孔鲤了解孔子在家中是否为他开小灶,而孔鲤回答的也同样听老师说过,但陈亢没有失望,反而能‚问一得三‛。知道老师表理如

一、言行一致,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未因孔鲤是自己的儿子而留有私心。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并存。再读孔子的三戒,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人生活在社会里,无欲无求似不可能,但怎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绪呢?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诗礼传家》讲了‚庭训‛的来历。后来,‚庭训‛专指父亲的教诲。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有时也泛指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你读过知道哪些关于庭训家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1)

目标定向: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归纳析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观点;

3 能结合实际,对孔子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谁知道‚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示例‚~‛?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孔子内心根本就不想去见阳货,所以故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这样种行为本身是不诚实,是一种虚伪。‚邦无道则不仕‛是孔子学术的一个重大原则,可是面对阳货对这一原则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连声称是,可见,孔子主张的这一原则是多么软弱无力。事实上,从孔子为管仲的行为辩护,以及孔子面对弟子的反对和质疑还要坚持去为谋反的公山弗扰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邦无道则不仕‛这一原则,是自相矛盾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由孔子的观点我们亦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个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准的思想则可,要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思想,也许以前曾经有效过,但是在今天,是已经完全落伍和不适用了。

六、拓展延伸

丰厚文化底蕴

1 ‚《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一言以蔽之‛?

2 孔子认为‚好学‛者必须具备哪两点?为什么颜回死了,孔子就说没有了‚好学‛者?

3 孔子说‚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其实质是在强调什么? 4 陈亢为什么要质问孔子的儿子伯鱼?

5 伯鱼的回答说明了除了说明孔子强调学诗学礼的重要性外,还是说明了什么? 6 陈亢为什么而‚喜‛,这个‚喜‛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7 ‚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比喻,那么其中的‚鸡‛和‚牛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8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这话原本是谁说的?它与上一段是怎样关联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强调突出什么?它对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影响?) 9 孔子最后说这句话时应该是怎样的神态?子游和其他同学又应该是怎样的情状? 10 ‚六言‛是指哪六种品德? 11 说这‚六蔽‛其用意是强调什么?

12 学诗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对于做人又有什么意义?至少也有什么作用?

13 孔子告诫儿子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就‚犹正墙面而立‛,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 14 子游为什么瞧不起子夏的学生弟子?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观与孔子与什么关系? 15 子夏为什么又说子游的话是错误的?他与子游的分歧点在什么地方?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2)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

‚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理解恭、宽、信、敏、惠的含义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六、拓展延伸

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四)《论语〃阳货》(三则之3)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孝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我们提倡爱的回报,古人讲善有善报,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译文:

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重点字词:

期(一词多意) 女(通假字)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孔子称之为仁。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可见,所谓礼的本质内涵不是别的,正是仁。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五、拓展延伸

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二、《诗经〃卫风〃淇奥》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明确君子的真正内涵。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君子只叫淡入水,君子坦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下面走进君子形象。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翻译原文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琢磨。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聚合竞茂。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圭璧温润。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妙语如珠活跃,十分体贴温和!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2、君子具有哪些内涵?

3、描述一下心目中君子的形象?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诗人要赞美君子。却先咏叹翠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体会比、兴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文。

《易经〃系辞》二则

(一)书不尽言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欣赏艺术作品的教诲。 2.明确书不尽言真正内涵。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供资料,入境生趣

《易经》也叫《周易》、《易》,有人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易》在夏朝名为《连山》、在商朝名为《归藏》,周朝才叫做《周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易

经》这本书,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几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最该最高的思想,四书五经等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于《易经》。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之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翻译原文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所要讲的话,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境,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卦象来说明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设臵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有用卦辞来说清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并加以变通来得到全部好处,再加以鼓励激扬来收到神奇奥妙的作用。‛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你怎样理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应怎样欣赏艺术作品?

3、应怎样创作艺术作品?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举例阐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含义。

2、背诵全文。

传统文化:《墨子〃染于苍则苍》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明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道理。

2.明确空间环境对人也很重要。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性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让同学们说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引入课文。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①变。五入必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②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加点字:①亦:也。

②慎:慎重,谨慎。 翻译:

墨子先生见到染丝时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所放入的颜色变了,它的颜色也就变了。将丝绦放入五种颜色(的染缸中),最后就是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仅仅是染丝有这种情况,国家也有如染丝一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别人,凡事都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不可人云亦云,亲近品德修养不高的人,这样只会玷污了自身的心性。

染丝的意思:将丝染色。喻受人熏陶感化。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如何理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环境能改变人的性格,你对自己环境满意吗?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想一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个观点和孔子的‚益者三友‛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

传统文化教育教案 康有为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新课: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 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传统文化:

七、李世民

目标定向:

1.了解唐太宗的思想和成就。 2.学习一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3.结合时代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对待自己的荣辱得失。 教学方法:

采用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由玄武门之变引入新课。

二、介绍唐太宗的早年。

三、了解玄武门之变。

四、对教材选文内容的了解。

1、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第一遍。

2、结合注释会翻译课文。

3、学生提出质疑,大家一起解答。

五、对贞观之治的了解。 贞观盛世的历史因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促进了唐时的南北贸易发展。由此看来,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后世。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五、总结。

天净沙〃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映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 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

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自学生疑

三、学习释疑 1.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 教学目标

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2.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

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四、点难拨疑

1、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2、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五、归纳小结

六、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孟子》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臵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通晓文意

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自译,标注出疑难点。

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三、具体研习㈠《孟子〃公孙丑上》

1、齐读本章最后一段,思考: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 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

2、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涌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可见水的形象蕴涵着德、仁、义、智、勇以及坚定的意志等美好的品德,所以至圣孟子愿意以水比德。

3、‚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养气应注意什么?

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小结并板书: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㈡《孟子〃滕文公下》

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提示:

‚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 (朱熹《四书集注》)

何叔京曰:‚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好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乃妾妇之道耳,何足道哉?‛(朱熹《四书集注》)

五、深入探究

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对我们现在有什么指导意义?

六、吟咏背诵

七、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并总结: 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有了这三气,即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八、课外作业

思考: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作者的气质、才气在文章中彰显出作品中的气势、格调,那么孟子散文的‚气‛是什么?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教案

目标:

1.介绍孙武及《孙子兵法》。 2.读诵《不战而屈人之兵》。 3.讲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4.对待战争应该持何种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与许多篇幅几十万字的军事理论著作相比,古老的仅有五千言的《孙子兵法》显得迷你很多,但是其在军事知识领域的地位和生命力却毋庸质疑。美军曾经出现过三次学用《孙子兵法》的热潮。"9〃11"后,五角大楼专门成立"战略信息办公室",美国防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柯基斯少将在我国防大学演讲时曾说:"美国的信息战理论,其基础观点就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在巴基斯坦,从初级军事学校一直到高级军事学校,《孙子兵法》都是授课的内容之一。巴基斯坦陆军少校拉伊尔告诉记者,在巴陆军里,要从上尉晋升为少校,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而《孙子兵法》就是考试内容之一。"考试的内容很难,竞争激烈,要很用功才行。"还是初级军官的时候,拉伊尔并没有感到《孙子兵法》的精妙,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发现这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价值。不仅如此孙武的很多思想还被后来者运用于非军事领域。下面我就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和他的作者。

二、介绍孙武及《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

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臵、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武生平: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三、读诵《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四、讲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导原则应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能使敌人举军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军的次之;能使敌人整卒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伍的次之。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五、探讨对待战争应该持何种态度。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战争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战争就不可避免吗?战争与和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六、布臵作业:做灵犀一点一题。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 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2. 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1. 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课文叙述故事时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朗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3. 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军细柳:以备胡‛。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部分从‚上自劳军‛到‚成礼而去‛,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第三层从‘至营,将军亚夫……‚到‛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 第三部分从‚既出军门‛到结尾,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4.提出突破口,落实教学重点。

突破口:皇帝到部队慰问将士,部队一般会有什么反应?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遇到的是什么反应?

A.课文开头说‚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提问:‚大‛字在句中强调了怎样的意思? (匈奴大肆入侵,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形势紧张。于是,汉文帝调兵遣将,委派刘礼、徐厉和周亚夫到霸上、棘门和细柳驻扎,‚以备胡‛。) B.这段里的两个分号一个冒号有什么作用?

(两个分号说明三位将军各自独立,是平行的关系,一个冒号,说明三位将军守边的目的都一样,即是为了防备匈奴的入侵。)

C.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思考,相互交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作如下点拨: (1)在对话描写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在叙述描写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豰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在对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中有哪些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分析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提问:除了对话以外,本文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

本文叙述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文帝劳军的梗概, 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 感情色彩强烈。如:写军霸上及棘门驻军的松弛,只用了三个字:‚直驰 入‛,写细柳营军容森严,细腻逼真,也只用了十多个字。写文帝劳军离 开细柳营后,‚群臣皆惊‛。一个‚惊‛字,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 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到家,有损天子之威而惊恐;

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 于军纪而恼怒。可见含义之丰富。

黄山

目标定向

1、

了解黄山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背诵有关黄山的诗歌,了解黄山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提供资料:

出示黄山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黄山的美,导入新课。

二、自学生疑。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提出疑问。

三、点难拨疑,介绍黄山的情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

黄山有‚四绝‛,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一般说,凡有土的方就能出草木和庄稼,而黄松则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

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臵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黄山确实

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四、阅读课本中有关黄山的诗歌,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及文化内涵。

五、名人游踪和名人诗文

六、作业

课后进一步搜集有关黄山的诗文资料,进行整理,办一张手抄报。

《茶文化》教案

〘授课内容〙

《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人文文化‛第三节‚茶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重点掌握茶行为文化中茶的制作工艺和心态文化中茶艺和茶道的精髓和内涵;培养学生辨析我国茶叶主要类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体验我国茶文化内涵的能力;提高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游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容讲解、图片展示和相关视频播放讲解相关知识,再结合课外任务布臵,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的详细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热爱旅游行业的情感;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精神的领会,培养学生追求饮茶之人‚廉、美、和、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茶的种类和功能;茶的其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2、难点与关键: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举例法、影视图片展示法

2、学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臵学生收集跟茶有关的物品,包括各类茶叶、茶具及与茶有关的资料、图片。

2、预习与茶相关的知识。

二、课堂问题导入:

1、教师活动

① 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什么吗?‛引入课堂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3、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知识

同学回答后,总结‚对,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另外我国古代文人也有七件宝,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对一般百姓生活,还是读书的文人,有一样东西都是少不了的,那就是‘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茶有关的文化知识‛

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本节课主要知识

知识点一:了解我国茶的种植、饮用历史及茶的功能

教师活动:引用古代经典有关茶的记录,讲述我国茶的历史,茶的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还知道哪些有关茶的记录,功能还有哪些。 主要内容:

1、茶的历史:战国时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并记述了茶的药效和作用,‚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陆羽《茶经》中记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

2、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茶多酚(降血压、防癌、保护心血管等)

儿茶素(天然的抗氧化剂,对抗衰老、清除自由基作用明显)

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可提高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分辨率,并能利尿,消除支气管及胆管痉挛)

芬芳类物质(芳香开窍,抗毒消炎,利肺排痰)

知识点二:掌握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主要内容:

茶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

物态文化:茶叶的栽培、加工、保存以及茶具、水茶事物件等

制度文化:从古到今,行政管理阶层都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贸易、消费,有明确的标准和律条

行为文化:茶叶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服、茶艺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态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应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品茶所追求的意境,所油然而生的联想,对人生价值深层次的顿悟,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礼仪和韵味,以及反映茶叶加工、品饮情趣的文艺作品等,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知识点三:掌握茶的主要种类及其代表名茶

教师活动:结合茶的图片,讲解主要茶的类型,其制作工艺区别,名茶代表。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浙江省有哪些名茶?

主要内容:

我国茶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

1、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清绿茶(滇绿)。

2、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3、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4、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知识点四:掌握茶艺、茶道的内涵及其联系

教师活动:用VCD播放我国传统茶艺表演,总结茶艺表演的顺序,讲解茶艺、茶道的内涵

学生活动:观赏茶艺表演的VCD,体验茶文化的魅力,思考并回答茶艺与茶道之间的联系 主要内容:

茶道: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是陶冶心情的一种方式,是以沏茶、赏茶、饮茶等美心修德传承礼节的和美仪式。

茶艺:制茶、泡茶的表演艺术,是发展个性、顿悟人伦的方式

知识点五:了解其他茶文化

教师活动:用PPT介绍其他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喜爱饮茶的名人、对联、诗歌 学生活动:继续体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总结

教师结合上述教学内容的讲解,总结本节学习要点。

五、课后实践

布臵同学自发结成学习小组参观台州市主要的茶楼,茶商店,在实践中继续体验我国茶文化的魅力!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 茶文化

一、我国茶种植、饮用的历史和茶的功能

1、茶的历史

战国时的《神农本草》 唐,陆羽《茶经》

2、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茶多酚 儿茶素 咖啡碱 芬芳类物质

二、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茶的物质文化 茶的制度文化 茶的行为文化 茶的心态文化

三、茶的主要种类、制作过程及其代表名茶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黑茶

其他茶(黄茶、白茶、花茶、药茶)

四、茶艺、茶道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五、其他茶文化 〘教学后记〙

对于已经工作的成人学生来说,采用多媒体课件和VCD播放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师生互动交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加了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提高了他们对客服务的技能。

风土画卷:中国的几个传统节日介绍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有关节日的知识、民俗、神话传说,拓宽知识。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能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二、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三、教师介绍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

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

五、布臵作业:

继续搜集整理传统节日资料,写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视卒如子,而不可骄》教案

目标定向:

1、读诵《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2、讲解《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3、谈谈本章对员管理、教育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什么样的军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读过本文,你就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诵《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三、给学生2分钟时间展开背诵竞赛。

四、讲解《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看待士卒如同看待婴儿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共患难;看待士卒如同看待爱子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同生死。但若一味厚养而不能使唤,一味宠爱而不能使他们听从号令指挥,违法乱纪而不能整治,那就有如娇生惯养的孩子,不能用来打仗了。

五、谈谈本章对员管理、教育的启示。 《孙子兵法》与商战之十四 刚柔相济

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提出"父子之兵"的思想,即将帅与士兵之间亲如父子。吴起任职期间,为了培养造就一支"父子之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深受将士的爱戴和敬重。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吴起部下一个士兵的母亲在路边哭泣,过路人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人回答道:我儿子伤口溃烂,恶臭熏人,吴将军知道后,亲自用口替我儿子吸吮脓血,清洗敷药。那人说,这不是很好吗! 你儿子的疮毒不就好了么! 为啥还要哭呢? 老太太说,我正为此事哭泣呢! 过去我丈夫也在吴将军麾下当兵,有一次也生了疮,流着脓,吴将军也是这样亲自用嘴替我丈夫吸吮脓血,清洗敷药。痊愈后,他打仗时,争先恐后,英勇无比,结果血染沙场,战死在疆场上。现在,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疮口脓血,我的儿准会像他爹那样,奋勇杀敌,死在战场,一定没命了,故此在这里哭呢! 由于爱兵如子,吴起率领的队伍与诸侯作战 70余次,其中有 64 次大获全胜。

吴起"父子之兵"的思想,与《孙子兵法》倡导的"视卒如爱子"的观点可谓一脉相承。"视卒如爱子"是说将帅对待士兵要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体贴。孙武在提出"视卒如爱子"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士卒要严格要求,不能过分"厚爱",以免把士兵惯养成"骄子";主张爱严结合,赏罚分明,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一定要罚。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派马谡去镇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不听王平劝阻,屯兵山上,说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叫他片甲不回。"王平只好领了五千兵马在山下按一个小寨。结果山头被司马懿领兵团团围住,断了汲水道路。蜀军大乱,失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重赏有功的王平,而且还引咎自责,上疏刘禅,请求自贬三等,连降三级,从丞相降为将军。

这是信赏必罚的典型例证。

企业家治厂犹如将帅治军。治军要有统御谋略,治厂要有领导艺术;将帅要恩威并用,企业家要刚柔相济。"刚"是以厂规制人。有道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定规章制度,难以治厂。如意公司制订了具有本公司特色的管理条例,建立和健全上至经理、主任下至全体后勤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核算、财务、考勤、劳动人事、岗位责任、治安消防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公司上下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凡达不到工作标准或违反规章制度的均处以罚款,不讲情面。"柔"是以真情感人。公司以规章制度约束人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以情感人,关心体贴职工的疾苦和生活。如为职工修建宿舍、食堂、篮球场、乒乓室,购臵彩电,井为职工支付劳动保险金,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每年都要评定先进生产 (工作) 者,在全厂大会上进行表彰,戴大红花,拍照片,挂宣传窗,在《如意报》刊登。公司还设立"西林杯"

一、

二、

三、四等奖,凡有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 (被采纳) ,根据效益大小,分别给予奖励。最高奖金为 1 万元。2001 年度,评出"西林杯"最高科技奖 1 名,

"西林杯"革新奖 1名。评出公司标兵 6 名、先进生产(工作) 者 20 名,表扬 41 名。你给职工一片情,职工给你一颗心。以情感人产生了柔情效应,如意公司关心人、体贴人,赢得了职工的"心"。

如意公司的实践证明:刚与柔、爱与严、赏与罚是不能偏废的。若是不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职工疾苦和生活,使他们得不到体贴、关怀,那么就会离心离德,人心涣散,企业没有凝聚力。若是不以规章制度约束人,那么职工就会像娇生惯养的孩子,企业一盘散沙,局面混乱。如意公司高明之处就是以厂规制人和以真情感人两手交替使用,互补互促,把刚性效应和柔情效应结合在一起,充分地发挥了领导效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公司生产搬运车 16万台,居世界同行第一。产值 2 亿元,销售 2 亿元,实现零库存,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公司越来越兴旺发达。

六、布臵作业:直面人生第2题.

八年级《传统文化》(19)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110课

初中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一课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左传》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四课《礼记》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八年级】【传统文化】端午节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三课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六课《庄子》选读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九课《荀子》选读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