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04:24: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少年劝说的“妙”,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少年的聪明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是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劝说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隐含中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初步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忧。本课时教师将放手让学生质疑、朗读、感悟等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寓意,进而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敢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1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2、你觉得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吴王和少年)(贴图)

2、课文主要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两个关键人物,继而为学习下文发生在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故事作铺垫。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过渡: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它的前因后果。

二、精讲点拨(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前因)

1、指名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本节的三句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a、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弊大于利 b、可吴王是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c、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堪设想)

小组讨论:你能想像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有多严重吗?

2 【开展小组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形势,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指导朗读:读出吴王的蛮横、固执、独断】

(二)第十二自然段(后果)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恍然大悟(着重号标出)最后,打消(着重号标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1、齐读第一和第十二节。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过渡:现在我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吴王的变化主要

3 是由于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三、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自由读读课文9-11自然段,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想一想,同桌可以议一议,你觉得少年那句话最重要?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

2、小组探究:“蝉、螳螂、黄雀”在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的时候有什么表现吗?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引导学生查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时的贪婪和得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无这方面的体验,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增强课堂活力。】 你觉得作者描写这三种动物的动作、神态是多此一举吗?有什么用意吗?难道少年真的在给吴王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吗?

【教师发挥指导、提问、设问、概括等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3、在写三种动物表现的时候,作者还连用了三个“却”和两个“身后”,哪个同学能谈谈你得看法?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4、“螳螂捕蝉”的故事讲完了,(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5、假如吴王特别笨,他没有理解少年这个故事的含义,你要是少年的话还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还好,吴王都像同学们一样聪明,他谈听了少年的话,引读最后一节。

6、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7、少年成功的说服了吴王,这些道理是少你直接告诉吴王的吗?原来少年表面上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强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 “巧劝”“智劝”“妙劝”) 【教师设计生活情境,学生练习劝说技巧】

四、评价人物:

1、你觉得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固执己见、知错就改)。 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勇有谋、机智勇敢) 从哪看出来的呢?

2、学完了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你能谈一谈自己学习课文后最大的收获吗?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播放音乐,渲染气氛】

六、总结提升:

1、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

5 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就是这个理。

2、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在犯“螳螂捕蝉”的错误,我们也该好好劝劝它们,让他们反省反省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 【新课改研究表明,教材是载体,教学力求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文章说明的道理,但不能脱离生活实践。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滥采滥伐、严重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让学生知道这样做必将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严重后果。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哪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那点知识反反复复地解剖,反反复复地操练,要想让学生获得广泛的认知范围,必须在更好地促进、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前提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阔学生视野。】

七、作业布置 排练螳螂捕蝉小话剧。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寓言故事内容非常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读明白了。

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关键人物。

6 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主人公的表现,借用文中的相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吴王的开始说的话体现他固执己见、蛮横霸道,在此情况下少年的劝说就显得不一般了,除了危险之外就更要讲究技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少年之所以劝说成功,一方面靠的是勇敢,另一方面靠的是技巧。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劝说的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紧扣前因后果。

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激发学生探究事情过程的愿望。教学开始,我抓住事情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并固执地不听劝阻。” 与结果“吴王明白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进行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学生对探究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重视基本能力。

我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学习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有了清楚地了解,为体会寓意作了充分的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如果脱离了生活实践就失去了意义。课堂上,学生从大臣和少年的对比中,体会到少年的劝是“智劝、巧劝、妙劝”。通过比较,我觉得“巧劝”包含了机智的劝说、委婉的劝说等,学生体会到劝说技巧的重要性。更重要一点是我能引导学生从螳螂捕蝉这

7 个故事中走出来,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其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这个设计看起来对于六年级学生有点难,但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学生很容易接受。比如:电视曝光的小煤窑泛滥,无节制开采,造成地方地质灾害频发;有些人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使地球失去生态平衡;有些工厂,制假贩假,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通过这些社会现象,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道理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就轻而易举了。这些人普遍的错误就是一心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从不考虑事情的后果。这不就是当代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现象吗?这样的一节课,做到了最后一步,我觉得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林燕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案教学教案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