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案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1 15:02:2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反思

昆阳二中蔡伟志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反思案例。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 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 都用到了几何知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案例》。 在此基础上老师说:我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案例2:胡玲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 = 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1.连结AC; 2.作EO // DC交AC于O; 3.作OF // AB交BC于F。 AE:ED = BF:FC。 ”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 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次作业本交上来了,一位学生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江乔说,如下图,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天胡玲要找的点。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 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江乔的发现和他的证明,并说,江乔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的p244第22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当时作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静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胡玲那种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胡玲提出的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推荐第2篇:教学案例反思

《背影》教学案例

张海霞

1、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文章在记人、叙事、抒情等方面都十分平实,却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3、教学思路:

从以下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了解作者,激起共鸣;理清脉络,全面把握;师生互动,精心探究;适当拓展,学生巩固。

4、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多媒体课件教学。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作者,激起共鸣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二)理清脉络,全面把握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尤其是最初体验,来深刻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师生互动,精心探究 (展示课件)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四)适当拓展,学生巩固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背影》教学反思

张海霞

这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质朴感人,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个关键词“背影”和“眼泪”。

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四次。

一、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最不能忘记”这一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不同寻常。

二、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全文的重点段,格外详细:

1、先做铺垫:交待“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关于体型和衣着的两处肖像描写,在前作铺垫,让读者与之后的背影特写镜头整合起来,使头脑“背影”的画面更加清晰。

2、特写:攀爬月台,刻画得很精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身体动作,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很到位。写攀爬只写起始动作,不再往下写,形成“背影”的终极定格。

3、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格外感人。

注意一个细节,父亲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 ,做父母的,总是把最好的给了儿女!我们是否对这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爱”有些太习惯了,甚至麻木了?

三、父亲离去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时把“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意味深长。

四、读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读到来信,泪光中又见“背影”,完成了背影形象的定格,这一形象永存作者心中。

文中出现了几次“眼泪”?四次。

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何流泪?抓住一个词“祸不单行”,父亲的工作没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这个部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一篇伤感的文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全文笼罩着哀伤的氛围。

简单介绍朱自清父亲之前的职位,也算是要职,现在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祖母的丧事都是借钱办的,自清正要到清华念书,还有一个兄弟考上了上海交大,为了节约用度,改上当时免费的师范学校。父亲不再年轻,这个时候压力很大。这一环节很重要,学生才渐渐有了共鸣,哎,真是“祸不单行”,“惨淡”。

朱自清的眼泪绝不是懦弱,哭过痛过,之后是行动,干得漂亮!清华大学提前两年毕业,极大地为家里减少经济负担,后来在清华任教。

二、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经济状况不好,这时还去买“朱红的橘子”,不仅仅是感动。父亲很“不容易”地给我买橘子,他的“蹒跚”,父亲老了,作为正年轻的儿女怎能不感到心酸?

三、父亲离去了,我坐在车上,“我的眼泪又来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此刻作者心中,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动于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前程,想到家中光景惨淡,一时百感交集,有依恋、温暖、惆怅,悲凉、沉重、悲悯、辛酸。教人怎能不落泪?

四、读到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时泪如泉涌,当即写下这篇《背影》。每个人都会掉泪,只为这句——“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管是谁都无法让时间停留,留住我们挚爱的亲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千万别说“以后”。

推荐第3篇:教学案例反思

《从现在开始》教学案例反思

乐成二小

倪乐丹

《从现在开始》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在本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我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善学。在开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情境,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情境中,这种浓浓的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很容易接受。在学习课文当中,在情境中,让学生模拟表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走入所描写的意境充分感受语言文字和中心思想。

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我对本堂课进行了课后反思,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

一、训练语言 ,让语文教学扎实有效。

1、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在创设童话情景,让孩子们有滋有味读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对远文字的训练,比如,小动物们,你们习惯的方式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我是_____,我的习惯方式是:“ ____________。”

2、把孩子们当成是猫头鹰大王,感悟它的神气和得意、骄傲。引导大家读出猫头鹰的神气,朗读训练也落到实处。仔细观察画面,还可以说猫头鹰什么极了?这个问题既夯实了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孩子积累词语,丰富语言,也进一步体会到了猫头鹰的得意,还培养了认真看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创设情景,让词语教学形式多样。

于永正老师说:无情无趣就不成教学。低年级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心、好胜心强,注意力易分散,生活经验不足的特点,所以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激发儿童求知兴趣的氛围,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眼、耳、手、口等感官参与学习,理解词义。比如在教学“议论纷纷”一词,先是把学生当成小动物,然后启发他们说说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有什么意见呢?把你们的意见告诉给前后左右的小伙伴们。孩子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然后老师因势利导,很自然地引出“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热烈,这就是——议论纷纷,从而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像这样众人在激烈发言的场面就是----议论纷纷。又如:在理解“直摇头”时,本人叫学生做动作,通过做动作来理解“直摇头”这个词语。又比如:在教学“习惯的方式”这一词语时,我采访了课堂中的几只小动物,他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小鱼说:“我生活在水里,成天在水里游来游去。”小鸟说:“我住在树上,白天飞出去捉虫。”小马说:“、、、、、”等等。我总结说:“这就是你们的习惯方式。”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习惯的方式”这一词语。

三、体验感悟,有层次地进行指导朗读。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这篇文章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体验”一词前后共出现了15次,运用频率之高,次数之多,确为罕见,由此足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对“猫头鹰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睡觉。”这句话的指导,先是读通顺流利,再是读出猫头鹰的“神气”,最后是能适当运用动作等肢体语言逼真地表现出猫头鹰的“神气”,也就是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出来。

四、专项训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理解词语时让学生说话。如本人问:“猫头鹰大王让你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你们愿意吗?”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说完后老师总结:“像这样许多人七嘴八舌地说话,就叫做‘议论纷纷’”。

2、整合时让学生说话。学完课文以后,老师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小猴子能当上“万兽之王”的原因。

3、体验时让学生说话。袋鼠大王要求大家跳着走路。学生模仿笨重的大象示范说话:“我是森林里的一头大象。我四只腿像柱子,身子像一堵墙,每天在森林里悠闲地散步,多舒服呀!可是大王要求我们每天跳着走路,我怎么跳得动呢?”然后让其学生体验其他动物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苦恼。

4、拓展时让学生说话。学完课文后,拓展:“你有什么话想跟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说说吗?”让学生想象,说话。

这些措施都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入手,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说话习惯,做到了以说促写。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本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如:

1、指导朗读不够到位

虽然我意识到了“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也采用了不同方式进行朗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充分顾及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多样性。但我发现在课堂上, 指导阅读方面不够到位,没有达到教案预设的效果。课堂上,几个动物的话读得并不好,脱离了文本,如果在学生没有读好的情况下,通过范读、齐读等形式来帮助学生体验角色的语气,效果一定会更好。因为只有把文本读熟、读透,学生才能真切地进入文中的情境,才能制造出符合文本的课堂气氛,文中的道理也才会自然显现。

2、课程资源没有利用好

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上课前我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个胸卡,上面是他们喜欢的小动物。但在课堂中,我还是直呼孩子的大名,并没有把孩子们当作动物。整堂课,我以一个旁人的身份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故事。自己没入境,如何让学生入境呢?

3、拓展活动设计不够恰当

很可惜,最后的拓展活动:“为什么小猴子能当上‘万兽之王’,而猫头鹰、袋鼠却失败了呢?你们知道什么原因吗?”感觉问题问得太感性化了,课后我在想:如果把问题改为:“你们喜欢哪只小动物?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比较直观点,加上没有时间展开,如果我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再安排得合理点,就能让孩子们都痛快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能使孩子们的感悟更深一层。

4、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整节课,本人感觉前松后紧了,故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导写“轮、路”这两个字的,也没有时间指导书写了。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好,给孩子们留下的这种遗憾,本人会在下一节课时给他们弥补的。

5、自己留下的遗憾

由于本人在比赛前几天一直身体不适,比赛前还在吃药,故那天早上头晕晕的,很不清醒,加上教案不熟悉,所以感觉整节课的后面有点思路不清晰了,给我自己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总的来说,这堂课孩子们还是乐于学,而且兴致非常浓厚,我想在以后的每节课中都要关注细节,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学语文。其次,经过对这节课的认真准备和教学实践,我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了解了更多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受益匪浅。

推荐第4篇: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反思案例:《时间》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是《时间》,我一直是在思考这个单元应该怎么上,尤其是我认为的重点部分——摆。单元中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和《调整钟摆》这是一个系列,我摸索:要学生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必须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本课充满好奇,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通过实验达成目标,我在做摆的材料以及固定摆的装置与教材中的有所不同。我采用了棉线和铁垫圈这样最简易的材料代替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制作出一个最简易的单摆,既简单,又易操作。关于固定摆的装置,刚开始,我想利用学具袋中的装置将摆固定其上,但这个学具过于矮、过于轻,矮导致摆线长只能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轻导致装置不稳,易倒,这样就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既不易操作,又不易观察。于是放弃使用这套装置。我想到了用铁架台,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具有充分的思考、设计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和评点实验方案,培养了他们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只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引导学生经历“选择研究对象---设计完善实验---合作实验验证---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上课前充分的教学设想或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只有在教学细节加以关注,才能使教学走向深刻,走向精致。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重复做;求平均数——计数要求简单性;同时做,由一个人操作——减少误差„„,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渗透实证意识。

教材中在学生探究出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后,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制作活动,以此发现“摆线越长,摆摆动得越慢,反之摆动得越快”的规律。这里学生要非常严谨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而且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玩摆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在十秒钟时间,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从而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问题的假设。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向大家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在学生探究出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的结论后,因势利导,让他们从实验过程中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中发现并验证这一规律,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显得很简洁、清晰。

推荐第5篇:教学反思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兰州成功学校 高正贵

一。对数学概念教学的一点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的等方面去展开。

下面以函数为例:

1。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2。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二。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启示

本人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将近20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目标,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4。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推荐第6篇:教学案例反思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实效性

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用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中,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观看了周进红老师的《渔歌子》、周静老师的《缝纫鸟》和刘欣老师的《围魏救赵》等案例教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以往的语文教学,就是老师带着学生翻来覆去地品味课文中的词句,把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干巴巴地让学生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可无论学生怎么想象,与真实的景物也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许多学生厌烦上这枯燥乏味的语文课,甚至一提语文就头疼。

在周进红老师讲授《渔歌子》时,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体现与信息技术的巧妙融合,再现情境。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利用老师给出的图片(桃花、鳜鱼、流水、西塞山等)自己设计出作者眼前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老师再添加音乐,使学生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周静老师讲《缝纫鸟》一课时,孩子们没有见过缝纫鸟,老师适时地插入了缝纫鸟的图片和视频,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看得兴致勃勃,又直观又省力,真是事半功倍!

在刘欣老师讲授《围魏救赵》时,让孩子在白板前的军事地图上一边批画一边结合人物角色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了白板特有的功能,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效果,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学生们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变得生机勃勃。此时,正是观察植物生长的大好时机。我们教室门口就有一棵玉兰树,当我无意中发现玉兰树上长满了花骨朵时,立刻产生了带领学生观察的念头。于是,我每天都把学生带出教室,引导着他们从花骨朵的大小、颜色、形状和数量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同时,我用数码相机将学生观察的内容照了下来,并制成了演示文稿。

随后,我带领学生一边观赏这些照片,一边指导着他们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各种方法对所观赏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虽然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虽然树上的花香已经随风而去了,虽然那一片片嫩绿的小芽儿已经长大了,可是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又勾起了同学们的回忆,他们仿佛又闻到了那淡淡的花香,又摸到了那丝绸般细滑的花瓣儿……于是,一篇篇生动的习作诞生了!

这次习作训练,我没有浪费什么时间,也没有费什么精力,可学生的收获很大,对写作文也产生了兴趣,这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啊!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第7篇: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案例反思

——西洋中学

李锦

案例背景:

杨同学:男,15岁,初一年级一班学生。父:个体户,年龄较大,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母:家庭妇女,在家,没有工作。

基础情况:

杨同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不强,课下说话比较大胆,课堂上却思想常开小差,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着较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存在问题:

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常开小差,经常与同学讲话,无法约束自己。课下作业拖沓,不及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严重。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表扬鼓励,奏效的持续性短,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孩子在家庭中的依赖心理较重。

诊断及措施:

1、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父亲对孩子甚是宠爱,没有要求,母亲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但耐心程度不够,看到孩子作业出错、学习不理想,便经常发火,大声训斥,罚写,加上孩子比较任性,听到训斥就使性子,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作业出现拖沓现象。

2、孩子比较任性,不时便在家中大耍脾气,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

由于过去家长对孩子的恣肆放纵太过偏袒,使孩子小时形成任性的性格,再加上有哮喘的毛病,难免会有宠溺的心理。长此以往造成父母对孩子的固执、任性无计可施。

采取的措施:

1、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

培养她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2、让他担任班级中的临时小干部(组长),培养他的责任心。

我在班中设立了临时当一天小队长的奖项。看到他有了些许进步的时候,我就让他担任临时小队长,通过奖励,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关心班集体的责任心。

3、与父母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父母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表扬、鼓励是使孩子健康、全面成长的法宝,我们在表扬、鼓励孩子方面决不能吝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对家长的指导、帮助,特别是针对那些自身素质不高的家长。表扬和鼓励不但对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家长也关系重大。要着眼于孩子未来、终身发展的教育,使每个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推荐第8篇:教学案例反思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曹丽萍

虽然我还没有正式上过课,但是在实习、培训的过程中我还是深入的接触了课堂,也通过不少的教学案例得到了不少的启发。下面我就主要谈一下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表自己的一点教学反思。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的时候,对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不管会不会都积极积极举手,巴不得老师每个问题都能叫自己回答。可是后来上了初中,举手发言的同学就少很多。到了高中,直接就看不到举手发言的同学了,甚至害怕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可能是处于青春期时期,包括我在内,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举手发言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看到有同学举手就会觉得他好像不是我们同类。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我也担心我的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幸运的是我碰到了李海勇老师,他的课堂上永远都是气氛活跃,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请教李老师,您是怎样让您的每一节课堂都是这样保持活跃的气氛。李老师告诉我说其实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也是这种现象,学生们不积极,总是那么几个人举手。但是他从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权利,用很多办法鼓励同学们站起来说。实在不行就强制执行,按作为顺序或者抽签,总之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到,最后说着说着,也就习惯了;练着练着也就“炉火纯青”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也进行了思考,大概可以从下面几点改善:

(一)、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

(二)、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让学生不得不站起来说,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畏惧发言了。

推荐第9篇:教学案例反思

去年的公开课,我讲了《杨修之死》。细细地回味,觉得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遗憾。这篇文章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且选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因此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课前我就反复思考,这堂课看起来简单,但要是打破常规,另处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整节课,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了以下方面:

1、倡导创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还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本文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因此,在教《杨修之死》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将课文放在《三国演义》整个背景之中,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

2、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的充分,有层次

《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学生要想深刻理解本文的内容,必须对《三国演义》整篇小说的环境背景及人物性格有所了解。开课时,我用探讨杨修\"死因\"及环境来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理解人物性格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回顾主要人物的死因,可以有比较和粗线条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历史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最大不同,明白强权之下无人权,做人无需做无谓的牺牲。

3、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①自主学习,追求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②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比较民主。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从个体的角度阐释小说文本,主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所体现的意义等方面来阐释,给学生适当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

当然,优点与不足是并存的。在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环节的时间;

二是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的原因,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通过电视作品粗略了解了这本名著,对里面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了解都不够,所以研讨时,许多同学对人物的评价不够准确,对教师设计的意图理解不够充分,甚至“开黄腔”;

三是课件展示的内容没有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因为环节多、内容大,很多时候投影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组织小组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不够。

今后,我将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有所得。

推荐第10篇:教学案例反思

从《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想到的

处于21世纪的新型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是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用的价值在哪里?何时用比较好?怎么用?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等等,我在教学《加减混合》这一课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课例: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如下:

教师出示连加连减题复习引入,然后利用动画课件教学新知,出示主题图图意有4只天鹅在水中玩

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生:水中有4只天鹅

师:课件接着演示飞来了3只,(你们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 生:4+3 师:不要着急,接着看,课件演示又走了2只,(你是怎么想的,该怎么表示)

生:飞来的加上,飞走了的减去(4+3-2) 师:不错,你们会算吗? 生:同桌互相讨论计算方法

师:指名(中等生回答)教师随机板演计算过程 师:叫多名学生说图意,说计算过程 ......

反思:

教学中,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但是,就像这样一幅图一幅图出示,让学生观察,发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在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于整幅图的出现,理解不了,也就是说学生对第一幅图与第二幅图的联系理解比较较困难,因为在新知教学时,固定的动画演示,教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没有留给观察整幅图的过程,学生思考的时间也较少,以至于遇到纯静态整幅图,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有一定的难处,所以说,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着许多的优点,可以由抽象变为直观,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如果操作的时机不当(例如我这节课),就会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假设,我先出示整幅图(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游走了2只,让学生充分的说说,看到了什么,)如何解决?这样就让所有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从图中的意思去解决问题。然后,在逐一播放,让差生也有一个重新吸收的过程,对于优等生而言,也是一个诠释与巩固的过程。显然,这对于优等生而言,既开发思维,又有了体验自我成功的成就感,而对于学困生而言,有一个缓冲的阶段,首先,自己观察图意理解,再由优等生说自己的想法,让学困生听,进一步加深记忆,最后,教师再出示课件演示动画过程,让所有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比一开始利用动画演示出示效果要好,我们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时帮扶太多,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多媒体的应用要合理,适时,利用好,它就是开启智慧门的钥匙,利用不好,它就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拔苗助长”,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应该有一个过程,不可以打乱这一个顺序!

第11篇: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反思

做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既传授应掌握的美术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品德,及生活习惯。美术课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孩子天生对任何事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去学一学、做一做,模仿一下,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涂鸦,然后随着认识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这些兴趣都会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美术的热情截然不同,对不同的学生,我们都要用心去感悟,从基础、从学生的根本出发,让他们的身心技能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各种各样的鞋——创意篇》课程时,我例举了许多鞋的创意,有的皮鞋鞋面像鳄鱼的嘴,有的鞋跟是由酒杯组成的、有的鞋面由楼梯扶手构成、有的拖鞋是由绿草组成等等。上课时采用快速抢答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抢答中渗透各种各样的创意鞋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创意的艺术魅力。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营造了课堂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把美术教学的创意形式带进课堂,让学生欣赏到了生活中的鞋和创意中的鞋不同之处,感受到美术课的其乐融融,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现代美术教育特色,有助于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潜质。 我认为,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高效课堂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高效课堂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高效的主体性实践及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第12篇:教学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如何更好的开展小班游戏活动

上传: 王媛霞 更新时间:2012-6-11 21:32:59

案例反思:如何更好的开展小班游戏活动

单位:吉安县保育院 作者:王媛霞

1、案例背景:

昨天在家里还是一个众星捧月的宝贝,今天已需要独立地走向集体生活。这就意味着一天中大部分活动时间在幼儿园生活。刚入园的孩子没有集体意识,在排队走时,自己走自己的,没有队伍可言。更别说圆圈走、听信号等等常规要求,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孩子入园初期设计了这一游戏:《吹泡泡》

二、案例描述:

第一次游戏:游戏开始了,我首先讲解游戏的做法:老师说:“泡泡变大了!”,全体小朋友就手拉手成一个大圆圈,老师说:“泡泡变小了”!小朋友就慢慢地向中间聚拢蹲下,老师说:“泡泡破了”!小朋友在场地上四散跑。老师说:“泡泡变成一条小河了!”小朋友就立刻跑到老师身后一个跟着一个成一路纵队跑步(不按身高次序排列)。当老师又说:“泡泡变大了!”全体小朋友就又手拉手成一个大圆圈。接着我们就开始游戏,游戏反复了

二、三次,我注意到总有那么几位孩子在老师说:“泡泡变成一条小河了!”时,没有跑到老师身后排队,而是继续在场地上跑来跑去,全然不管泡泡们的 \" 热情呼唤 \" ,而且我从大多孩子的表情中发现,孩子对这个游戏兴趣冲开始的有兴趣逐渐到兴趣不高。匆匆几次后,我和孩子们做了放松动作,就结束了活动。

第二次游戏:我将游戏加以了改动。将游戏改为《天晴了,天冷了,刮风了,下雨了》目的是让孩子能根据听到信号(老师说天晴了)泡泡变大了(老师说天冷了)泡泡变小了,刮风了,泡泡破了,下雨了,泡泡变成一条小河了跑到老师身后站好队。这次游戏效果要比上次好。

第三次游戏:为了进一步引起孩子的兴趣,我又对游戏进行了改动(和《吹泡泡》的目标一样),游戏中教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鸡宝宝。天晴了鸡妈妈带宝宝们到外面找虫子,听到妈妈说天晴了,鸡宝宝就去捉虫子吃,下雨了就要回到妈妈的旁边来排成一路纵队。进入游戏场地后,我边叫嚷着“咯咯哒,咯咯哒”,边走母鸡步,这样活动一开始就能很好的诱发孩子的假想。老师也无须再用一般的语言描述法来介绍游戏玩法了,孩子们自然地就能进入游戏的情境地。在结束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将没有吃完的虫子(积木)用小筐装回家去,学小鸡走回活动室。让孩子们在这一情境中结束游戏。

三、原因分析:这个活动目标确定比较恰当,活动内容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也准备了能引发孩子参与活动的材料,可为什么孩子第一次游戏兴趣逐渐不高,游戏不投入呢?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原因。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动作发展速度虽然较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尝试模仿、重复他人的动作,身体自控能力较差,还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因此在游戏一成不变的时候,孩子出现了厌烦心理。因此决定了他们的游戏更需要成人的反复引导、所开展的游戏更因浅显易懂,符合他们动作发展的规律。 随着第

二、三次游戏的更改,孩子的兴趣逐渐提高,可见,小班孩子的游戏必须具有较强的情景性,因为此时的孩子对游戏自主活动能力较弱,依赖于成人所引发的假想情景中,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有角色扮演,如此游戏身份固定了,孩子们不仅投入演出,而且目的性更强,老师再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来引发来诱导孩子进入游戏的情景中,让孩子感受游戏,促进发展。

四、案例反思:

一、小班孩子的游戏必须具有较强的情景性

通过游戏发现,小班孩子对游戏自主活动能力较弱,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游戏中,我用只用了的语言“泡泡变大了”,试图让幼儿把自己想像成泡泡,进入游戏情景中。但有个别幼儿对此没有产生兴趣。

二、小班幼儿的游戏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 小班幼儿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突发奇想来改变游戏的方式。我注意到萌萌小朋友,第一次游戏中总是在老师说泡泡变成小河了,还在学开小火车跑来跑去,没有到老师的身边来。在第二次游戏中,巧妙地利用其需求:下雨了,萌萌开着小火车跑到老师这儿可真快。这样既鼓励了孩子的新变化,使孩子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又间接对孩子施加影响,效果不错。

三、小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小班孩子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在第三次游戏中,有鸡妈妈带孩子吃虫子的情节,我自己一边吃一边念:吃虫子,吃虫子,真好吃┈┈而孩子也会模仿着跟我念,这样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锻炼了幼儿正确发音。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 。

五、教师收获:

1、兴趣对游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注重实施兴趣游戏教学,选择适合幼儿兴趣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幼儿身体、心理健康成长。

2、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把握他们的个性,兴趣,经验,能力,以便因势利导,促进幼儿的发展。

3、只有了解小班孩子的特点,才可能较好的带出有价值的小班活动,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和孩子都得以成长和发展。

第13篇: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案例反思

本节课是依据考纲对不等式证明的要求,根据对学生的学情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备课组老师共同讨论编写的。由于不等式证明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一轮复习中让学生对不等式证明的方法能够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能够运用解决较简单的不等式证明。由于不等式证明方法很多,还有题型多变,技巧性强等。针对此类问题,本节是在运用均值不等式,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之后继续研究如何证明不等式问题。

设置引例、例1意图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分析法,综合法以及二者的区别于联系;同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不等式形式特征去构造解决问题。例1利用数形结合细想(根据几何意义)完成不等式证明,引例、例2可以通过构造函数加以证明,并让学生感受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是解决问题的通法。思考题设置了2011安徽卷高考题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高考中的地位,课后两题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本节能够加以巩固和提升。

通过参加本次在我校举行的高三数学中心备课组活动,我们全组备课组成员受益匪浅。我们上课的模式是依托导学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此种教学模式以及在课堂中的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各位专家、各位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同时,各位专家与老师也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例如颍上教研室任主任,他提到在教学中应灌输让学生如何去想问题,解决问题方法如何得到,注重过程,同时对于公共性问题要提炼出来形成通法,注重系统梳理;荣老师提出在讲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联想、类比推理,让学生动手操作,此外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用鼓励的语言加以赞赏;聂老师提出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不满足一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创新、迁移、一般性等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导学案的编写更应具有启发性,注释解决问题遇到的困难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培养学生的意识,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信息,学会迁移,加强对问题的点播、总结与提升,起到举一返三的作用,多注重思维的发生与发展,注重差异性教学。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为我们在以后工作中起到了督促和引导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组成员加强备课,加强交流,共同研讨进行总结,并化归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得教育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14篇: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反思

大同中学

陈平霞

任务设计 《 新目标英语 》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设计任务?

1、任务要真实。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教授八年级上册unit5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某同学生日要举行一个晚会,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你是接受还是拒绝,用英语又如何表示?班级要召开新年晚会,你如何邀请科任老师?

2、任务要可完成。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

3、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4、要注意 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阅读教学反思

大同中学

陈平霞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 新目标英语 》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那么,在何时精要地讲呢?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听力课后反思

大同中学

陈平霞

通过这一系列的听力训练,学生对听力训练的兴趣明显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听力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好并编辑好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材料;还有,有时向学生介绍听力技巧时,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过程中等等。在案例实施时,我也意识到:为了激发学生对听力训练的兴趣,教师要在听力课中播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与听力有关的为他们自己愿意听的歌曲,演讲或电影片段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听力兴趣,教师应想办法使听力更有趣;同时,教师也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变单调的听力课练习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视听说课,使学生的视、听和说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在听力题的讲解时教师一定要讲解的透彻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并学会归纳,在遇到同类型的题是可以把握做题的重点;最后,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在听力练习时会运用一些听力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听力题的作答。因为,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延伸,只有将听和说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整个高中英语听力的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

大同中学

陈平霞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大家都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所以本节课是对任务型教学与教材相结合作了一个研究与尝试,本节课的一个大任务就是给自己的笔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为完成这个任务,在课堂上又呈现了三个环环相扣的小任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链,为任务的最终完成奠定基础。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不但可以充分练习语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最终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能了解一些国家的背景知识及地理知识。本节课任务的设置基本上本着以上三条原则,任务真实,活动量大,内容充实,通过group work 使学生积极互动,活动与学习节奏快,学生都能最完成本课设计的任务。而且由于各环节都给予了学生语言支持,很多同学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写作,内容丰富,语言流畅。但如果要力求任务更加真实,本节课应在网络教室上,毕竟电脑已走进家家户户,网络已将这个世界变小,E-mail代替信件成为人们沟通不可缺少的方式。学生上网自己找到自己理想国家的笔友,在电脑上直接完成信件的写作并能当时发送给自己的笔友,这个任务是最具有真实性的,让学生体会到能真正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完成与他人的交流。此外除了英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上网查资料,如何发邮件,这样英语老师也远远摆脱了传统英语教学方式。

教学反思

大同中学

陈平霞

这是一个公开课。第一个反应就是开阅读课。尽管上起来也不易,但总有规律可循,层层深入,不至于上得很失败。但转念又想,既然是研究性学习探讨,何不来点新鲜的?!于是冒险决定上综合技能课,算是一次尝试吧。通过两个月的精心准备,总算大功告成。我没注意到四会词的巩固和填写,有个别两会三会词出现,加重了学生负担。还有最后的写作,有老师建议给一些词语帮助学生,以降低难度,我也采纳了。这些都是我考虑欠周到的地方,后来做了些调整,教学效果果然更理想。

每个环节的设置都是从学生的兴趣、实际出发,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使整堂课学生始终保持学的热情,教师也保持教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述,教师给予肯定和后续性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享受了用英语交流和被老师肯定的快乐。课堂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多彩。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索学习,达到本课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后反思

大同中学

陈平霞 一.反思成功之处

首先,本人在导入新课之前,遵循了激发兴趣,唤起已知的教学规律,先让学生观看一段flash动画,让学生学唱动画中的歌曲并配以动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逐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然后我又顺藤摸瓜,为导入新课做铺垫。接着为了拓展知识领域,引入未知,我巧妙采用flash动画中的一句歌词You are happy,aren’t you?很自然导入新课。紧接着我又采用了模仿体验,初步掌握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声音素材,让学生们猜声音素材分别指的是怎样的天气,并配以图片,我选择了一些特别与中学生心理渴望的生活场景相吻合的图片,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大增,并在课上表现出极度的兴奋,师生互动参与率很高,这为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切实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做到活动实践,深入巩固,我打破惯用的两人一组练习的方法,推陈出新,先让全员参与,进行猜人、猜物大比拼,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课堂气氛尤为活跃。

教学反思

大同中学

陈平霞

1.本节课是一节比较平实的课,很朴素,不象我们平时的观摩课那么富有新意,但是还是有一些大家可以借鉴的地方:

1)知识点落实

课堂最重要的是讲究有效性,上学期一直在学生的兴趣上挖掘,学生的成绩也不理想,该掌握的学生掌握得并不好,这学期下决心在实效上下工夫。本节课除了让学剩多说之外,也让学生尽可能做到当堂背诵,把主要的句型背会,把知识点记

2)不足:

课堂只顾着重实效,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的激发,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而且每次我复习单词的方式太单调,换一种方式,也会让学生感觉新鲜。方法总是有的,比如,让学生比赛看谁能说出关于动物的单词多,比如让学生表演一种动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是很多的,只要用心去想,用心去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First Aid 教学反思

大同中学

陈平霞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内容的结合.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包罗万象的课本,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可以培养学生诸如:信息的获取,信息的重组和加工以及信息的交流\"等多种信息素养.

二. 本节课设计为导入,个人探究,互动交流,协作探究和讨论等.我充分发挥自制课件的优势,使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更加浓厚,积极自主探究,讨论问题热烈,课堂气氛活跃! 管理课堂,要做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乱”。如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利用小组群体力量,使那些对学习英语兴趣不浓的学生也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才能使课上的更加成功。

三.生动的图片演示,其中穿插教师的讲解。由学生自己来从课文中总结出来处理不同common injure的步骤,分清文章的各段的层次,逐步掌握文章内容。

不足之处在于有的学生对个别问题不能很好的回答,不能很好的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另外有的学生只是感兴趣于课件上的一些图片信息,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把握。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自己的提高注重课堂的互动,将自己的课上的更加成功。

第15篇:教学反思案例

课后记

数学课后记案例

1、《商末尾有零的乘法》我事先高估了学生,认为他们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不必有太多的讲解,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事实上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有困难的。上课时,我让学生尝试练习360×24时,他们总是用旧的方法计算,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而按照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简便竖式(即竖式中把零错开对位,计算时先不乘零),于是我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方法,尽管我花费了许多精力,可他们对简便竖式掌握得还是不好。怎么办?利用下午的课余时间,我又重点辅导了部分学生直至88%的同学学会为止。我深思了许久,慢慢地静下心来,才发现今天我的情绪不好影响了学生,今后我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爱和真情感染学生。

2、《接近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除法》我创设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算一算90元钱可以买几本书,还剩多少钱?提供的书籍单价有:一本科技书29元,一本连环画28元,一本《趣味数学》18元,请学生选择喜欢的一本书算一算。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了起来,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探索活动中。整节课,我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当主角展示自己,尽情表演,小小的课堂活跃了起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言、上黑板,我好似一名组织者参与者,只适当地点拨、引导就行了。我发现:没有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更能学好知识,会学知识。我当时还担心这样放手学生的学习质量会不会降低,但通过批改当天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我发现98%的学生都掌握了方法,而且准确率也很高。看来我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学习方式还要继续进行,不断完善。虽然创新难免会出错,但不犯错误又怎么知道这条课改之路怎么走呢?通过今天的这堂课,我进行探究的愿望更强烈了,信心也更足了!

3、这节课以前,我估计课堂气氛可能会比较沉闷,因为计算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讲清算理,强化练习,形成技能,是常规的模式。但真上起来,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让我兴奋不已。教材以买东西为题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把枯燥的计算问题融于跟学生生活很贴近的情境中,使学生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是单纯地计算,减轻了学生的枯燥感。在十分位上商9以后,余下的3个十分之一要转化成3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发展了‚在余下的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的知识。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到全班积极讨论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积

1 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在后面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老师和小医生,给全班同学讲解和诊断问题并进行治疗,同学们兴奋得不得了,连课也不愿意下了,真是我没想到的。

4、在批改学生的课堂作业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对除数的小数点的移动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比如,7.05÷0.94,除数的小数点应该向右移动两位转化成整数94,有的同学只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这样除数还是小数,但他计算时还是按照除数是94来计算的,深究原因,可能是例题的除数是一位小数,所以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时,小数点只需要向右移动一位,给学生的表象是这样,他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为什么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一位,所以当除数是两位小数时,他还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分析到这,我再回顾我的备课过程,我把除数是一位小数的例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重点强调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同时也做了专项练习,但这个专项练习只是练习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移动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竖式,所以学生直观接受的信息还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的竖式,如果我在出示一道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完整地用竖式计算一遍,学生有了直观印象,估计就不会出现这种理解上的偏差了.

5、今天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以后,进一步研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第92页第10题里有三组乘法题,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相同,第二个因数分别是大于1的数、1和小于1的数。通过计算与比较,发现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当第二个因数是1时,积等于第一个因数;当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这是三组题的共同规律,这个规律对学生的数感有两点作用:一是突破了原来的乘法观念。整数乘法的积总是大于因数(另一个因数是1除外)。在小数乘法里还会出现积比因数小的情况,它是由于另一个因数小于1所造成的。虽然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的意义不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至少学生知道了积可以小于因数,这已经是对原来观念的突破。二是可以用于估计和反思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第11题在计算前先根据第二个因数的情况,说出积大于还是小于第一个因数,这是估计。尽管这样的估计与精确计算的误差相当大,但毕竟清楚了积的范围。一旦笔算的得数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能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

6、由于有了昨天的实践活动课《面积是多少》和今天的例1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地想到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高剪开,再平移把

2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且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到利用转化的数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要解决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7、教材安排的例4很有特色,例4提供了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平行四边形,而且每个平行四边形都被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要求学生说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因为学生已经能够直接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很轻松地发现了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并且因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又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从而验证了学生的推测,为后面进行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了良好的铺垫。

8、列举作为一种策略,用来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实际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列举的表现形式是灵活的、可变的。在表格里列举是形式之一,它的好处是有助于思考,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各种答案。今天的两道例题都采用表格列举这种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列举,不丢失信息。教材里的少数练习题已经画出了表格,这些题确实需要这样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在表格里一一列举的,比如‚练一练‛,教材在例题后面呈现这道不能在表格里列举的题目,就是为了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照搬例题的形式,而没有自己的思想。

3 语文课后记案例

1、说实在的,《跳水》一文教了不下六七遍了。今天该上最后一课时,我清楚地记得最后一个问题:课文以 ‚跳水‛作为题目,好在哪里?最近,我总喜欢在铃声响起之前,进入教室,和同学随便聊聊。走到学生身边,她正在看书,见我走近,忙叫住我:‚老师,这篇课文干嘛要以‘跳水’作为题目?‛听这语调,言下之意,‚跳水‛一题并不合适。我俯下身子,饶有兴趣地问:‚你觉得不好?‛她正要答时,铃声响起。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得改一改了。‚同学们,《跳水》一课已经上完了。你们认为课文以‘跳水’为题,好不好?为什么?‛碧红第一个举手:‚我认为这个题目不合适,因为一开始我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是写某个跳水运动员,像伏明霞、田亮之类的,谁知写的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容易产生歧义,不是很好。‛话说得理直气壮,很快得到一些同学的附议。 ‚那如果你是作者或编者,会取个什么题目呢?‛ ‚‘孩子遇险的时候’!‛ ‚ ‘一个帽子’!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帽子’而展开的。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课文《一个苹果》,我看用 ‘一个帽子’做题目,挺合适。‛李丹同学也说得头头是道。 ‚我看就叫‘孩子追猴子’,孩子要不是去追猴子,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话音未落,又一同学笑着说:‚这哪像个题目,倒像个绕口令。‛ ‚我看也不好。这太直露。课文的题目‘跳水’就不错。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办法又是船长想出来的。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断。整个故事,跳水这个环节也最精彩,最扣人心弦。‛ ‚课文中的孩子,跳的是海!我看干脆就叫‘跳海’!‛ ‚跳海?那不成了去海边自杀么?这样的题目怎么行?‛马上又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同学们争得红通通的脸,我也异常激动:‚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跳水》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后来加上去的。给一篇文章取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同学们不唯师,不唯书,善于动脑,敢于向教材挑战,发表自己的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样的学生才是有灵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气的。我希望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不断涌现。‛此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我想,《跳水》一文上完了,但由跳水所激起的,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许,它也会留存在学生的心中。

2、最近读到这段话对我有很深的触动:调查发现,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训,给不堪重负的小学生留下了没完没了的作业。除了如邹静之女儿所作的如对‚灰溜溜‛的解释,对按照‚刻画描摹的非常逼真‛来写出的唯一正确的成语‚惟妙惟肖‛一类的刻板和无谓的作业外,仅仅是小学阶段要掌握的那2500个汉字就足够让他们手忙脚乱了。一个汉字一定要写上几十遍吗?这是一项极为枯燥的作业,小学生因此就足以对语文课产生抵触情绪了,再加上那些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条文,段落等,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说严重点,这甚至对孩子们是一种催 残。对作业问题认真反思,我们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汉字有汉字的特点,也一定有其记忆特点和记忆规律。其它语文知识也一样。心理学界对记忆规律已有

4 大量研究,且已证实记忆是需要重复,但重复的数量是有规律的。超过这个量的规律就成为过度记忆,对记忆是有负面影响的。我们的小学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广泛实验,研究一个合理的练习量和练习间隔。搞清楚想通过某一次课外作业就使学生终身不忘是有悖记忆规律的。如果这种研究得以进行和推广,那么再剔除掉那些无谓的作业负担,减负就会按照教育规律真正落到实处。反过来,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桌面上的负担减了,但这些负担会转入地下,由那些不放心的家长再给补上这一‚课‛。靠行政手段去划一地减负,必将走入另一个极端。如取消掉所有的家庭作业是否合理也需商榷。

读了这段话有很深的体会,作为老师应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着想,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是要靠日积月累的,不是今天就可以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记完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心智没有完全成熟,要想揠苗助长是很难成功的。很多老师成天出试卷,买试卷,还千方百计找别的学校的试卷,生怕自己做掉了,同行的老师也随之跟风,都以为这样才是尽职尽责,才是认真教书育人,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以来彼此相互影响相互的提示给老师学生无形的增加了负担,老师累学生苦的恶性循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我们第一线的老师也很困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把握学习负担的度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第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要研究作业与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的关系,要使作业既能激发学生思维,保持学习兴趣,又不加重学生负担。这不但有作业量的因素,也有作业方式的因素。

3、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课后记 这节课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2、与大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体验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索自然。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积累好词佳句、古诗词的习惯。

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教学环节设计为4个步骤:

1、美文欣赏导入。

2、物我心灵对话。

3、回忆四季体验。

4、学习情景交融。

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布臵学生摘抄关于写景的好词佳句及古诗词。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景物,看看有什么特征,积极的去发现美,描绘美。但是没有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很拘束,课堂上怎么鼓励都不敢起来发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讨论也不够热烈。课后又私下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会说,就是不敢起来。这也许是一个因素,但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没有真切的实际体验,要他们说,觉得没有内容可说。而会说的,说得也很空泛。在交流中不善于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些是模仿书中的描写。不过,能模仿已经走

5 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经过老师的指导,便能逐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老师们对我这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中肯的意见。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自我展示。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收集积累课内外知识的习惯和课前预习的习惯。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态朴实、大方,语言流畅、亲切、自然,特别具有亲和力。

在物我心灵对话环节中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彼此沟通,在讨论过程中对后排学生关注不够,导致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不能畅所欲言。让学生选择自然的一物做朋友,并与之展开对话,只有程度较好的同学做得不错,多数同学不知该怎么说。此时,我及时进行引导,但反而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无法放开了说。好在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设计环保标语,此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在我们校园内就有许多环保标语,学生会说了,敢说了。让孩子教孩子多留心身边的资源来帮助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教学气氛。且为大自然设计标语,也是在让学生与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比如,有个同学为小草设计的标语是:‚谢谢你给我的关爱。‛‚我正在成长,请勿打扰。‛用小草的口吻来向人们诉说,提醒人们爱护小草。学生思维活跃,真正感悟到了自然的生命与灵性。

对于学生的发言,有许多精妙之处,表示了肯定,在一位男同学结结巴巴地描绘他喜爱的季节景物特点时,表扬他激励他,这位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此后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这以后的几节课,他不仅能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还常常督促旁边的同学认真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我抓住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有的同学的发言我给予的肯定和激励不够到位。比如两位学生组合,进行蓝天和白云的对话,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描写,两人的口语表述确实精彩,我只作了简单的评价,没有就说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在学习情景交融写法这一环节中,时间也显得较仓促。这样,整堂课虽然教学内容很完整,但教学重点不够突出。究其原因,是在处理教材时考虑太全面,面面俱到,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活动落到实处。俗话说得好‚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不到‛,这样下去势必走入处处刨坑的境地,被流程模式所累。如果将这堂课的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就让学生感受自然,下一个课时再指导学生描写自然,坚持一得,可能更好。所谓‚一课一得‛,是指在每堂语文课上,除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朗读品味之外,只确定一个重点。因为目标明确,任务单一,学习的时空相对宽松,就可以变着法儿引导学生去深入感受、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是说,课堂上目标

6 单一了,教师就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需要而上课,达到高效的发展学生的目的。

4、美的呼唤——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后记。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用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第一课时以‚课本‛导入,让学生漫谈课本里有什么,以及打开的好处,为总结课文时铺垫。再把课题补充完整,给学生充分的质疑时间,吸引学生去读一读这首诗。由于字词简单,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熟这首诗。

第二课时讲解了总起的第一小节后,我是按小节顺序教学的。后来感觉这种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显得古板,成了机械的理解学习。既然学生已读熟了诗歌,那肯定就有自己喜欢的章节和自己的理解。那么中间的四个小节就可以打乱了让学生自由谈一谈,效果应该比老师的刻意引导要好。当然,在学生谈感受和朗读的时候老师应注意引导想象,描绘,力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诗歌的含义。

结尾处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最后一小节与第一小节虽然内容相同,但表达的含义又不一样。一个总起邀请,一个总结升华,学生理解了诗歌重复的原因,明白了朗读不一定全靠用劲,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调节不同的情感才能让朗读绘声绘色。

不足的是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描写景物的意境时除看文中插图外,再没有其它图片可供观赏,只有通过诗文的诵读来体会。朗读训练也不够,如果能找各示范带和学生一起听听会更好

7 英语课后记案例

1、本堂课结束后,我感觉设计的几个趣味操练、扩展活动、探究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们兴趣很浓,积极参与,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趣味操练中他们轻轻松松的掌握了单词和句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见一堂充满趣味性的英语课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去挖掘,去拓展去想象。我认为本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知道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对英语感兴趣,还要真正能将学到的英语运用于实际,这些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要求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去动脑筋思考、分析、归纳、运用英语,自己学习,自己创造,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因此,本课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其中有个人、两人、小组和全班性的形式,有教师指导性的,也有需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活动均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并能够安排在一定的语境和情景中进行,突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体现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了自己角色的转换与控制,在启发与示范后,能够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实践与展示自己。例如,学完新知后,设计一项圈单词、填词练习竞赛,学生6人小组合作完成进行比赛,培养了学生合作进取的精神。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韵律性,帮助学生快而准的掌握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一些动词和现在进行时句型,在设计上采用分解难点、分步呈现、逐步扩展、层层深入的方式,注重示范质量,保证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通过各种模仿和操练活动,使学生掌握新的语言形式。例如,在教学单词sing和laugh时,加入象声词,具有节奏韵律感,学生很容易上口;在学习cry和 talk时,伴以动作,使学生能在动中学;课后设计一项师生比赛游戏,通过大小声朗读,朗读某句数遍,拇指点句练习等进行比赛,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乐于参与,气氛活跃。

注重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能力是英语课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的。本课教学设计了较多听的练习,如教完新单词后,让学生听课文,猜意思,这项练习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映,好的同学能模仿一两个句子,而稍差的同学可记下几个单词,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又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同时,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应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把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课堂上应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发挥语言功能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高这方面的训练。

2、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起初还感到很得意,因为根据教学内容

8 的特点,我选择了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先以Simon Says的游戏引入,复习各种表示动作的单词,然后再以‚拍照‛的方式将学生的动作‚定格‛,我的身份变换作记者,采访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由此引出动词的现在进行时I’m drawing a picture/I’m looking out the window…….这样的设想在我看来很特别,还为此沾沾自喜了一番。

然而,在课堂上,我却乐不起来。五年级的学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配合。我在备课时没有将学生的因素考虑进去。学生对draw a picture,read a book, ……以前早已复习了很多遍的动词短语陌生得很。以致复习这些短语花去了太多时间,而重点what are you doing?I’m…..却没有太多时间操练。没有办法,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单元的重中之重:现在进行时,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教学第二课。

课后我问学生,是不是这课内容太难了,连游戏都不知道该如何做?但几个女孩子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五年级存在的课堂沉闷问题并不是因为学生知识跟不上,而是青春期心理在作怪。看来,我还得好好研究一下心理学才行啊。

3、第六册 Leon 3---第四周。游戏开课,依然是simon says 和拍照的游戏,以复习现在进行时,与上次不同的是,我在游戏之前宣布了奖惩措施,采用竞争机制,孩子们的热情渐渐调动了起来,也渐渐喜欢上这个游戏了。

在对课文进行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提炼出几个问题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孩子们手中都有一个自己制作的‚帮助牌‛,我要求他们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我在巡堂的时候给予指导帮助,别的同学看到了有人举起帮助牌也可对其进行帮助。

学生们看起来很认真,举牌的人也很积极询问不懂之处,很有自学的热情。但个别基础太差的学生仍不能自己阅读,满篇课文都被画上了问号。

检查的结果让人欣慰,大部分学生都能流利读课文,并能理解课文内容,下课的时候我有了个偷懒的念头:如果能培养学生自学的好习惯,以后课文教学就不用那么繁琐吃力了。

4、第六册 Leon 4---第四周。这一课的内容都是以复习为主,原本以为学生对课文内容应该很熟悉了,因此放心让学生进行自学。但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句子would you like…?都有疑问,于是我迅速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将黑板布臵成一个餐厅,让学生作顾客点餐,我不停地询问:would you like--?学生在不停地语音输入中对句型有所了解,然后再培养几个称职的‚侍应生‛以点带面,不一会全部学生就能将句型掌握了。

9 美术课后记案例

1、教学内容:包装设计(五年级)

教学小结: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包装设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给瓶罐进行设计包装,用任意图形进行装饰美化,用醒目的、简明的美术大字写出品牌名字,学会自己命名,学生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按时按量按质的完成好作业。

达到了预是的目标。个别学生构图较差,色彩搭配不太协调,图形与背景底色处理得不恰当,今后在这方面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2、教学内容:(认识素描、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五年级) 教学小结:当人们在观察景物时,于人眼的高度处设一条假想的水平线,我们把它称为视平线。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我采用边讲边带画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起初第一次作业不理想,后来通过手把手的带画,生跟画,学生一次比一次有所进步,他们明白了仰视、俯视、平视构图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明白了所有与观察者对面垂直的各种线,都退缩到视平线上某一假想的点,这个点被称为消失点。这点位臵因正对着观察者的眼睛,所以又称视点。学生因明白了这一道理,所以表现得一次比一次都准确。达到了训练的目的,画面能表现出空间感,黑、白灰也比较清楚。

3、教学内容:火花设计(五年级)

教学小结:通过欣赏各种火花集,让学生对火花有所了解,掌握设计方法和技能,培养设计意识。学生积极性很强,兴趣特别浓厚,有创新意识,没有受范例约束,题材鲜明,纹理简结,色彩明快,基本上达到了很高的设计水平。个别学生画面表现得较差,希今后多多练习,加强提高。设计出更优美的火花画形来。

4、教学内容:套色纸版画(花卉)(四年级)

教学小结: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绘画与制作得到提高,积极性很高,兴趣浓厚,本课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大多数都能克服困难,认真、仔细地工作态度,自觉地掌握好套色的方法的技能、技巧,表现力强烈,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聪明才智。缺乏的是干与湿的掌握得不太好,有的印得太清楚,模糊,有的干后印,有的模底是用一般白纸做的,应用厚纸,使之产生凸凹现象,才能够拓印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加强多练、多印让学生从中体会这一道理。

5、教学内容:命题画 赛龙舟(四年级)

教学小结:每年端午节,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许多地方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大龙舟竞赛活动,师边讲边示范,范画在黑板上,为了庆祝这一热烈场面,可采用横构图、两三只船正在比赛,船上人多,坐一排或二排,前后有打鼓的人,中间是队员们,

10 后面船尾有掌舵的人,边上(左右)或上下有观看的人群,好不热闹,色彩艳丽、构图饱满、刻画仔细,这一场面学生积极性很高,表现力强烈,大多数学生都很好体现这一声势浩大的赛龙舟活动,轮廓清楚,是一幅比较对的作业,效果尚好。

6、教学内容:蜡笔水彩画 瓶花(四年级)

教学小结:通过本课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都能按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描绘瓶与花,轮廓清楚,瓶花表现很清楚,比例好、背景桌面都外理得适中,花卉艳丽,投影欠佳,个别学生作业表现较差,颜色过浑或过浅,正确的是用浅紫色,涂水彩颜料。今后加强这方央的指导,力求完美。

7、教学内容:中国画——荷花(四年级) 教学小结: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抓住荷花的花、叶、梗的表现,依靠用笔来保持笔墨挥洒感觉,如:画花叶这种放射式的大侧锋涂抹,靠用笔抓出荷花叶的组织结构,我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荷花、荷叶,从而在表现时可以颇随意地画出荷叶的感觉,画荷花,自古以来文人画家多有偏好,主要通过荷花来寄托清高,并常题为‚出淤泥而不染‛等词句,以表白画家在腐败社会中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洁身自爱的情愫,这些蕴含在画荷花中的历史背景在讲时稍加提示,学生画得生动,有趣,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较熟练地使用侧峰、中峰、浓墨、淡墨画出荷花。有的学生还能表现出莲蓬的特征。总之,学生兴趣浓厚,表现力很强,但缺乏‚干湿‛两字的掌握,由于宣纸很浸,因此有些学生掌握不好墨与水分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多多练习,多多体会从中的干湿变化规律。在今后教学中详细讲解如何调墨和水分的控制,帮助他们解决绘画中的问题和难点。加强多范画带学生一起手把手的练习,从中体会这一规律。

8、教学内容:命题画 欢乐的校圆(五年级)

教学小结: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情况,课间十分钟是同学们在校园玩、活动的时间,洋溢着欢乐和热烈的气氛,在校园里总是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把这一情景画出来表现在画面中,我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学校环境、情况,启发学生的形象表现力,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校园画得有一定的空间感、(立体感)学会表现前后,人物、景物、动与静的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表现力强,今后在教学中注意加强,人物比例的仔细刻画,有些学生在画人物时,把人画得粗糙没有仔细描绘人物动态,高兴表情及热闹景象,有待加强。

第16篇:教学反思案例

关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课的反思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线性规划是利用数学为工具来研究一定的人、财、物、时、空等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何精打细算巧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渗透了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建模法。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结合出解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许多学生来说,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的困难是不会持实际问题转化或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思,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弄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考虑单个问题情境,不能多联想。 三 设计思想

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成就感,一切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以问题是驱动,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域、可行解、最优解等基本概念;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等。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问“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即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结合出解答。 六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会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个小时,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小时,该厂每天最多可以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月生产安排是什么? 由学生列出不等关系,并画出平面区域,由此引入新课。

(二)问题深入,推进新课

①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引入问题中的实际问题,怎样安排才有意义?

②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最大?

设计意图:

由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抓不住问题的主干,需要适时的引导。

(三)揭示本质 深化认识

提出问题:

① 上述探索的问题中,Z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结合图形说明

②结合以上探究,理解什么是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什么是线性规划?弄清什么是可行域解?可行域?最优解?

③你能根据以上探究总结出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吗? (四)应用示例

七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成功之处:①以问题为驱动,逐步深入学生的探究和认识。积极主动地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动态,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逐渐清晰,明朗。虽然本节课表面上看内容最小,但学生的思维容量并不小。②在上课时校验了解学生后有的认识水平,对本节课的设计有很大的作用。

失败之处:①对于引入新课的问题,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章课的难点,即“数学建模”问题的解决,学生拿到问题无从下手,经过适当的引导才有部分学生能够列出不等式组,画出平面区域,这一定程序上影响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较长;②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各不相同,在此过程中未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使部分学生无事可做。

下面我将主要谈谈我在平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及教进措施,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

查和学生意思收集、发现学生反映学校一些问题:①上课能完全听懂,感觉没问题,下课一做题就一片空白,毫无想法;②小部分程度较好的同学反映,一节课收获知识并不多,由此就有这样的矛盾: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起来与部分程度稍好的学生吸取知识的容量小的矛盾;③课前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最近发展区如何做到较好的了解;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否应该有区别。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认真反思了自己平时教学中在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听懂了,但当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老师也不例外,只是老师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失败的地方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自己的思维过程真实地暴露在学生的面前,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合理造成的,教学未能很好地针对学生有问题的地方点拨,而是过于程式化。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力求处理好这一 矛盾,有针对性地施教,教学容量合理地扩大,教学深度适度地加深。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今后我将注意把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及早地告知学生,学生有清晰的目标,程度较好的同学也就不会无事可做了。

第17篇:教学案例反思

苹果引发的收获

曲才华

“教育犹如在森林里游弋,每天总会遇到一朵奇异的花,一株不知名的草,或一颗耸壑昂霄的大树,带给人欣喜,引起人思考,使得人震撼。”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出现了许多教学预设之外的的情景和事件。如何巧妙应对这些意外,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学机智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

案例描述:

这个班级在全校以“吵”而著称,对老师来说上每一节课都像是挑战。今天是12月25号圣诞节,铃响后,八年级四班还沉浸在热闹中,站在教室门口的我惊呆了,教室的地板上躺了好几个红红的大苹果,让人看了禁不住真想咬一口,可是再继续往前看是一个摔得粉碎的苹果,还有一个已经踩成稀泥,讲桌上还放着一个用一张漂亮的包装纸包好的大红苹果……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我怔住了!肯定是哪个捣蛋鬼在作怪,一时间怒火充满了我的大脑。镇定片刻之后,我调好状态走进教室,指着讲台上的苹果说:“what’s this ?”“It’s an apple”这声音倒还整齐,但有点低沉。“It’s an apple”我顺势将单词写在黑板上,说道:“I know you all like apples, but whose is it?”真想快点就出小捣蛋来,问个清楚。“It’s ours.It’s for you.”稀稀落落有几个声音。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句:“why?”“Merry Christmas!我心里“咯噔” 一下,好一个意外!顺着声音找去,那不是张宁吗!他终于开了“金口”。我冲他微微一笑,想到自己刚才有些责怪的语气,我的脸颊有些发烫。一个念头忽的闪过我的脑海,为什么不借题发挥呢?“Thank you for your apple.But don’t you have angthing else to say on this special day? Do you know about apples”我开始用汉语引导这个在英语方面有困难的小捣蛋鬼:“apple 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最常见的一种水果,酸甜可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是健身防病的食物,它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都很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大夫第一药”。“有谁知道有关apple的著名谚语?”这时班里的“万事通”说道:“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我让同学们翻译了这句谚语。接着我顺势又问了同学们:“Do you know what’s the meaning of ‘apples’?”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说出来一些有关苹果的喻意,结合学生学习了“Thanksgiving Day”有关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有关圣诞节的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运用和扩展,表现好的学生可在课后分享苹果,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连基础差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完全跳出了教材的局限性,各显身手。这时捣蛋鬼向我示意走向讲台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I’m sorry! Mi Qu! ”然后他收拾了弄坏的苹果。最后我总结:“Appl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us , we should cherish every apple.let’s eat an apple every day! Thanks to the apples,they makes our English cla so fun.”师生之间融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教学反思: 一 妙用教学机智。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尤为重要,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根据当时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地调节和消除矛盾的行为,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很投入、很开心。这堂课改变了我对这个班级的印象,也树立了我在学生中的威信。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把愤怒的姿势换成握手,让一句厉声的呵斥变得温和,轻拍对方的肩膀,给忧怨一个宽容的眼神,用心倾听他人的话语……营造一种融洽愉快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人性的温馨,它需要教师用心领悟。

这个片段只是我在教育生涯中遇到的千千万万个意外中的一个,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有把握吗?如果在公开课上遇到又会怎么办呢?灵感只垂青辛勤耕耘的人。我想只要在平时多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注重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坚持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努力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将教学机智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 将课堂“意外”视为资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课堂并不是单纯的教案的演示,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会出现不可预设的“意外”,这是一种丰富的生成资源,是课堂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道美丽风景。如何使其为我所用,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并因势利导。

案例中,面对走进教师的“节外生枝”,我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以师道尊严去抹杀一切,而将教师的教变成学生主动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我们谈论了苹果的价值,对学生起到了自我教育的作用。以苹果作为奖品与学生一起分享,激起了学生参与的愿望,又增进了师生的感情。由此,苹果贯穿了一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身为人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发展。案例中,我捉住了捣蛋鬼的一句珍贵的回答,及时对他的参与表示肯定。在引导学生谈论圣诞节的有关知识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连基础差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这就提醒我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他们的表现并不杰出,但我们的课堂会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多样的个性而精彩。

本案例中,一个苹果成了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一首歌、一句话、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次共同的经历都可能成为这把金钥匙。

第18篇:教学反思案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大家说的这两句话认识非常深刻。一是: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二是: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的。

本节课的缺点,我认为有:一是在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方面不到位。二是我本人普通话不是很好。三是在因材施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对学困生的照顾做的不是很好,课后的“拓展应用”对学困生来说就有相当大的困难 ,在这一环节没有呈现出梯度性。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对数学教学活动充分渗透新课标理念,为学生营造数学活动空间,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要把准教材,关注学生探究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以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暴露问题,再指出问题所在,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1、选取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运算问题,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学习归纳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学生感到轻松容易的掌握了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本节课内容我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并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课堂学习效果较好。

3、课堂训练过程中采取生生合作,学生出现的计算问题由学生改正并说明理由,一个没将问题找完,另一个再找,直到连细节学生也不放过。课本上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结论当然不同,只要有道理就应鼓励,不要把学生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框中。

4、存在的问题:(1)由于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欠缺,或有些细节没注意到,计算上还出现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2)时间安排不是太恰当,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设计的环节没完成。以后还应加强细节的设置提高课堂效率。(3)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还差了些,在黑板上的板书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答题规范性练习。(4)数学学习方法的应用,本节课用到转化、猜想、归纳的数学方法,以后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

5、学生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里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效果还有些欠缺,争取以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都能达到,让学生学的轻松,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本节课课本上关于购买西瓜的练习题,几位老师在一起商量后认为设置的不是太好,问题过难耽误不少课堂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会合理的去整合教材,才能很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利用学生主动的探究,学生对三角形判定和性质掌握比较好,而且由于学生对每一个判定和性质都进行了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书写练习,因此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在习题课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写出比较完整的证明过程。

不足:

1、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差、如:“ASA”与“AAS”“HL”判别不清。

2、几何证明题一直是学生的一个弱点。学生存在会分析,但是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3、构造三角形全等的能力不足。如:适当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

4、从复杂图形中抽出基本图形的能力不足,导致问题解决不了等。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是一个需要改变和提高部分

第19篇: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2011—2012)

刘宝善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这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收获多,反思亦多。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第20篇:小学教学反思案例

篇1:小学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英语重在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选用的单词和句式,一般都是社会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他们的语音、音调。尤其是一些较难读的单词。

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凭一时的兴趣学习。他们对课堂上动手、游戏的部分十分感兴趣,而对英语基本技能(单词及语音的模仿、记忆等)一开始还有板有眼的,时间长了,加上有些单词比较难读,他们就感觉索然无味,于是就不专心听讲。这样,他们既使在课堂上记住了一些语音知识,下了课就忘得一干二净。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这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更加突出。后来,既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学习吃力,就自信心大减。最后甚至有不再要上英语课的想法。

有些学生由于内向,孤僻的性格。他们不愿开口,不善交往;而开口少,与他人接触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这就使及他们更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问题常常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降低自我价值。因此,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就连不得不参加的 “one by one”都是极低的声音,试图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学生,不仅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而且语言知识也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进行“pair work”时,他们总是不投入,缺乏跟同学的合作精神。

目前,大部分学生每周只有三节课能接触到英语,加之班额较大,既使在英语课堂上也只有少数优秀的、积极的学生想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一堂课上单词、对话或课文等教学内容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看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根本掌握不了。

同时,课后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学生语音掌握更加困难。由于不知道英语的基本音标,有些学生面对已遗忘的单音节词不知所措,对他们来说,英语单词实在难记,这使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如果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点,就会使教学“机械化”。使得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小学生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由于原因的错综复杂,一味简单地进行知识到课,搞反复操练,只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情绪。只有摸清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困难。

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对策:

第一:从一开始就适时的渗透一些规则的、基本的音标知识。对其中有规律可循的音和词加以归纳学习,这样在课后,让学生在遗忘时可以有一个记忆的线索,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一知识自己去学拼简单的单词,并且对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几次成功的尝试会使得他们更有兴趣去学习,在预习和复习时能积极参与进去,并乐在其中。

第二:因为中西方的发音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小学生辨别能力有限,使得学生对一些音不能很好的区分,这就可利用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进行反复跟读练习,针对一些相近的音加以区分。如:/ai/ /ei/、/u:/ /u/、/e/ / /、/ / / /等。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如:听音连字母、听音圈单词等,让学生对典型的单词中的音标,做到耳熟能读,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第三: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才刚刚起步,困难较多。没有一个象学习普通话那样的好氛围,但是,我们老师可以自创,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对话和活动,让学生进行表演,在动手的同时多动动口,使简单的句子落到实处,能够脱口而出。而且,可以要求学生在英语课上要用英语交谈,在平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尽量多用英语,不管语法是否对,你能讲就是值得表扬。

第四:可以让学生注意收听一些用英语播音的节目,如中央九台的节目,既能听音,也能看画面加深理解。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听懂它所讲的内容,着重在于让学生熟悉和了解英语的发音模式和方法,为纯正语音的学习作一个辅助。

总之,只要教师能针对学生的语音缺陷,用开发智力和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和学生一起多练多说,我相信这一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

篇2:小学教学反思案例

英语是一门国际的通用语言,小学英语教学也就成了热门的话题。英语教学在很多时候都要经历考试,因此很多学生都被考试压的喘不过气来,而小学教学则拥有了这个优势,从小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身为教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反思学习的环境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教室要整洁、优美之外,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全面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智力发展,而且还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学生来说,他们就会主动接近教师,拥有自我表现的冲动和欲望。也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浓烈。在学习My family 这课时,我在导入部分则用了歌曲“Boy and girl”。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没有压抑感,自然而然学起来就轻松很多了。

二、反思学生

教师就像是导演,而学生就是演员。一部电影是否能成功上演,演员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学生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态、导入方式等形式,学生是否能接受。同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喜欢,这些都是要及时考虑的问题。在教学结束后,反思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没有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有必要经常走近学生,不断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使课堂形成富有情趣的、精彩纷程的教学过程。所以说,一堂课的成功于否不在于自己设计的有多么的精彩,同时还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加要反思我们的学生。培养自己和学生的情感,多多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才能上好一堂满分的课。

三、反思教材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块内容。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影响整堂课成功于否的重要因素。在课前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的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让学生做这样的活动等等。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班级就要有不同的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与能力都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学习单词的速度就很快,有的学生上课活泼好动,但他的纪律性不强。这就要求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做到及时地、有效地反思,全面的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有必要的。 篇3:小学教学反思案例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

在我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生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英语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我的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其他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会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教学中,注重交际活动

学习英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两人之间的交际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语言训练中应常开展二人活动。

两人之间的对话活动是最常见的两人活动。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某一张图片、某一个人等进行一问一答形式的对话,

也可要求学生发展一个发指令,另一个做的活动,还可以开展两人之间的讨论、辩论、商量等活动。

两人活动,很容易在课桌上开展,不需要学生离开课堂,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提供更多与不同人进行训练的机会,可以让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的学生进行两人活动。

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反思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