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例证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巧妙利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0: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例证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巧妙利用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论证方法,一是因为它不像别的论证方法那样要刻意为之,只要写议论文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这种方法;二是作为一篇讲道理的文章,“事实胜于雄辩”,说一大堆空话,不如来一个事实有力量,因此它广受欢迎。然而,尽管许多同学对它“情有独钟”,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对这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比如下面这段议论文字: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一点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要论述的观点是“自古英才出寒家”,列举了6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为例,这些例子也不是不准确,但是文章的作者仅仅是罗列现象而已,对事例中隐含的道理没有任何哪怕是只言片语的分析,就得出了结论“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就是典型的“观点+例子”的议论文,这样的文章就是材料再丰富,也是没有力量的,因为只有“例”,没有“证”,材料中隐含的“理”还不能很好地服务所论观点,就像盖房子砌墙,只把一块块的砖码起来是不够的,那样的墙一推即倒,只有用水泥把它们一块块的“焊接”起来,才能成为坚固的壁垒。

那么,用例证法论证论点怎样才能使观点和材料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常用的分析方法:

1、因果分析法。即在列出事实论据后,就论据中事物的成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或由果索因,探求本源,揭示本质;或由因导果,进行推断,寻求结论。

示例: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受诸葛亮委托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当道下寨,以防魏军偷袭,但马谡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最后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书,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失街亭》是大家都学过的一篇课文,从教材中取材做论据材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做法,因为阅卷者熟悉,有亲近感。这段文字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马谡失守街亭,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分析出马谡的失败在于他的狂妄自大,盲目自信。反之,用因果分析也可以倒过来,先说出原因,再列举现象。

因果分析法中常用到一些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2、假设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分析就从反面进行假设;如果事例是反面的,就从正面进行假设,以揭示材料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示例: 幻想是成功的助跑器,拥有幻想,会跑得更快,更远。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华裔科学家高锟,奖励他在光纤通信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当年他弄清光纤通信的理论后,马上意识到这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要将光纤通信应用于实践,对原材料的要求苛刻至极。一般的玻璃载体会损失光携带的大部分信息,只有纯净的无杂质的玻璃才能让信息准确地传送。他幻想着能得到这种玻璃,他勇敢地向很多公司推荐自己的想法,但四处碰壁。他坚持着,一定要将幻想付诸现实,终于他成功了,找到了这种玻璃,自己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果当时的高锟仅知道光纤通信的理论,而不幻想将它实现,那么今天的通信技术也许要退后数十年;如果他四处碰壁就放弃了幻想,也许就没有成功的一刻。幻想助推成功,有了幻想的指引,成功会变得简单。

(2010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幻想引领进步》)

这段文字所举事例为正面典型,叙述完材料后,作者用“如果„„那么„„”“如果„„也许„„”两个假设复句从反面分析高锟不那样做的后果,由此证明段首提出的论点。反之,如果所举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就要从正面进行了。

用假设的方法分析事例,其特征有三步:第一步,列举事例;第二步,从正面或反面假设结果;第三步,得出结论。

3、归纳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大量的现象中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它的共同点,即由个别到一般,点明材料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示例: 千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里的点点残血;千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吹走了北海雪原中牧羊的老者;千百年的黄沙漫漫,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阵阵驼铃。他们是不幸的,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无处释放,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无处照汗青,苏武的一根节杖早已光秃,张骞十年的牢狱之苦无人体会。

但是,当那铁铸的奸臣双膝下跪的时候,当那不死的丹心依旧炽热的时候,当那苍苍老者拄杖回到长安的时候,当那丝绸之路连通东西方的时候,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精神史册已经成了民族的瑰宝,那璀璨的光明布满天空。生命被阴影重重覆盖之后,却又迎来了更加璀璨的光明。

人生有得意与失意,有顺境和逆境,“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人生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0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段文字先列举了岳飞、文天祥、苏武、张骞四个人的人生遭遇,然后归纳出其共同特点:“生命被阴影重重覆盖之后,却又迎来了更加璀璨的光明。”从而说明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有顺境,也有逆境。

归纳分析的主要步骤:①列举多个事例;②找其中的共同点;③归纳其本质特点(结论)

4、对比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将相对或相反的论据摆在一起进行分析议论,把事例中包含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对比起来分析,从对比中领悟深刻的道理,从对比中突出、强化其对中心观点的论证力量。

示例: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德国和日本同是第二次大战的发起国和战败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在对二战的反省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论点。

5、意义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用精练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

示例:

大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崇尚深阅读。毛泽东崇尚深阅读。即便是那硝烟弥漫、敌人围追堵截的行军途中,毛泽东也要抽出时间潜心进行深阅读。因为他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此时的阅读,是在积蓄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领袖的深阅读,读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充满魅力。

季羡林崇尚深阅读。充满奥秘的梵语言岂是三两下的浅阅读就可以弄透彻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论著,季老潜心于家中,一张椅,一壶茶,品茗于天地之间,思想便倘佯于书海之中。读至深处,内心与书本内容形成交融。大师的深阅读,读出了国学的光辉,充满魅力。

余秋雨崇尚深阅读。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四大名著,无一不是余秋雨阅读的对象。在不断的深阅读中,余秋雨的思想渐渐升华,功底日见扎实,于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一系列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相继问世。作家的深阅读,成就了一大批文化上品,充满魅力。

深阅读让我悟出:

流金铄石的力量由深阅读中得来。流光溢彩的思想由深阅读中得来。流芳百世的美文由深阅读中绽放光彩。(2010年高考全国卷2优秀作文《深阅读,魅力永存》)

这是几段论述深阅读好处的文字,所举事例都是正面的,领袖、大师、作家,除在每段举例后有所分析外,例子举完后又集中来了三句对深阅读价值的评价,虽然语言精练,但可谓画龙点睛,深阅读的好处一目了然。

意义分析法在列举完事例后分析时,也可用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表明了„„”“体现了„„”“充分说明„„”等等。

采用例证法,分析事例的方法除了上面介绍的这5种,其实还有辩证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推理分析法、引申分析法„„具体到一篇作文在分析材料时用什么方法,用一种分析方法,还是用多种分析方法,没有一定之规,适宜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各人的所长。总之,要在举出事例后,紧扣论题,分析出事例所含的意义,使它很好地为观点服务,千万不能让材料和观点形成两张皮,油水分离。那样的话,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一 念 之 间

“一念”有多长?或许连千分之一秒都不到。但“一念”的作用有多大?或许人的一生乃至整个世界都被这“一念”给改变了。“一念”这个既小又大的东西,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认为,要把握好“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有善恶。人的善与恶很多时候受感情上的“一念”支配。有多少犯人被审判后都后悔当初不该由着一时冲动做傻事,又有多少想做傻事的人在行动前“一念”顿悟而免于跌入深渊。做错事的人会忏悔没有把握住那“一念之间”,克制了自己的人会庆幸自己把握了那“一念之间”。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或许刘海洋不会把硫酸泼向无辜的熊,或许马加爵还可以继续和室友聊天打牌。刘备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善与恶的一念,多服从于善的指引,抵制住恶的诱惑,我们一定能让心灵充满良善,让世界更加温暖。

一念之间定成败。许多重大的成就,与“一念”都有关系。门捷列夫小睡时梦到了一个奇怪的表格,醒后他立即把它画出来,他研究多年的元素表难题宣告破解,元素周期表诞生了!斯特劳斯在多瑙河边漫步,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一段旋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掏出笔和纸,奋笔疾书,名曲《蓝色的多瑙河》问世了!爱迪生曾说那99%的勤奋在很多时候不及那1%的灵感。那1%的灵感是什么?就是那瞑瞑中的“一念”,那一念之间里闪现的灵感带来了成功和进步。当然,一念之间带来的也不全是好东西。比如拿破仑 在滑铁卢之战时因“一念”的害怕,没有投入预备队,导致战役失败,进而导致他被从王位上拉下,死于流放的岛上。由此看来,对于一念之间产生的东西,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思路和想法,我们要大胆实践;对于犹豫和胆怯,我们要仔细思索,发现不对就大胆抛去。不让灵感跑掉,不为懦怯阻碍,我们就可以抓住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获得成功。

善与恶、成与败都与“一念”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经常会在自己的脑子里出现一闪念,好好思索自己所经历的“一念”,看看把握住了什么,没把握住什么,它们分别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会有利于我们把握住“一念之间”,把握住现在和未来。

点评:

这是一篇有理(有论点)、有据(有材料)、有序(有条理)的议论文。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主要用了例证法,在证明第一个分论点“一念之间有善恶”时,直接用假设分析法对反面典型刘海洋、马加爵进行了正面假设(因为这两个事例人所皆知)。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一念之间定成败”时,用了归纳分析法,指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斯特劳斯创作《蓝色多瑙河》都是因为“一念之间闪现的灵感带来了成功”。而对于拿破仑的失败,则用的意义分析法,指出了由于他“一念”的错误而给国家和他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正因为作者在讲道理时有“例”有“证”,论据才显得有力,论点才立得稳当。

当我们错过了播种的季节

播种于新春,埋下的种子就是希望;收获于金秋,收获的果实就是成功。如果我们错过了播种的季节,扔掉种子,就是放弃成功;留下种子,就是保留希望。如果想要品尝收获的喜悦,那么就不要为错过播种的季节而懊恼,收起种子,静侯来年新春的到来。 当我们错过播种的季节,放弃努力,我们将前功尽弃,一无所有。乌江岸,四面楚歌,项羽的军帐中,昔日雄踞一方的西楚霸王,怀里躺着奄奄一息的虞姬,面前站着神色焦急的乌江亭长。项羽知道垓下之战自己大势已去,昔日风光不再,成功的机遇已从指间逝去。是跟着亭长夜渡乌江,隐忍苟活,以待东山再起,还是与爱姬一起悲壮地自刎乌江?历史告诉我们,一世之雄的项羽又怎么会懂得隐忍坚持的宝贵呢?他那不屈的脊梁上顶着一颗高傲的头颅,于是,他选择了放弃,随着宝剑落地和喷涌的鲜血,错过成功的项羽,放弃了日后成功的种子。在后世人的眼中,他只能算是汉王刘邦辉煌成功的注脚。

当我们错过播种的季节,隐忍坚持,我们必然会再次赢得成功的青睐。同样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样是亘古不变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会稽山下,被围困的越王勾践在昔日接受百官朝拜的金殿上踯躅,他知道败局已定,吴王夫差才是此役的胜者,是以九五之尊的王侯之躯出城受降,以保全未来的希望,还是顾及气节,以死换得那虚无的流芳百世?最终,勾践选择了前者,因为他不甘心在这次错过成功后善罢甘休,对成功的渴望使他选择了隐忍苟活,留下了希望的种子,以伺成功机遇的再现。苦心人,天不负,十年生聚,十年忍辱,勾践最终以三千越甲吞吴。同样是错过成功,隐忍坚持的勾践等到了播种的第二春,他再没有错过,横扫吴国,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当我们错过了播种的季节,轻易言弃,那么将会与成功渐行渐远。高三的我们,若有知识上的遗漏,亦更应在复习中亡羊补牢,奋起直追,方能把握下一次成功的机遇。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过之后,与其驻足怅然若失,何不隐忍坚持,静侯来年春天的到来? 简评: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议论文。首先,作者审题准确,把错过的“季节”定义为成功的机遇,当我们错过了此次的成功,不应放弃,应该争取彼次的成功,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其次,作者选用的材料恰当,用项羽和勾践两个同是君王的例子,地位一样,处境相同,但一个选择了隐忍苟活,最终成功,一个选择了慷慨自刎,舍身成仁。再次,从论证方法上看,全文于正反对比中,主体部分又各用意义分析法,对项羽的慷慨自刎和勾践的隐忍坚持的结果指出实质,以突显观点的正确。文章结构清晰,总分总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特别是文章结尾处由历史回到现实,结合学习的实际,奉劝所有同学不要因为错过了以前的成功而放弃现在的努力,使文章具有了现实意义。

培植善念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古老的三字经道出了深奥的哲理。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还会出现罪不容诛和舍己救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呢?这些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差异。如果你种下恶种,就会得到恶果;如果你种下善念,就会收获善果。

那么,什么才是善念呢?

我觉得很简单,就是没有恶意。看到别人身陷困难,需要帮助,你不会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意,而是有雪中送炭、伸出援手之念,这就是善念;看到别人取得成功,获得成就,你没有嫉贤妒能、破坏他人好事之意,而是有诚心祝贺、虚心请教之念,这就是善念;当自己获得胜利,而别人功败垂成时,你不会有过河拆桥、上屋抽梯之意,而是有真心帮助、共同提高之想,这就是善念。这些都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善念,如果你有普渡众生,博爱一切,救民于水火之念,那就是最高级的善念了。长此以往,就可以达到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了。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培植自己的善念呢?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离开了群体,谁都没法生存,要想在群体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植善念。一个不善之人做出了坏事,会令他人厌烦、愤怒,久而久之,就会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会被人群孤立。有谁想成为这种人呢?不想,那就得培植自己的善念,做一个以人为善之人,去赢得众人的敬仰。假如我们的社会,人们都不心存善念,那情景真的无法想象,恐怕就会象鲁讯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描写的一样,人人都生着一双狼眼,虎视眈眈地盯在别人身上,对谁都想置于死地。这样的社会必将灭亡,与我们提倡的建立和谐社会南辕北辙。因此,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人人心存善念。

怎样才能培养起自己的善念呢?

这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只要不为一己私利,而是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别人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能如此想问题,那就算是在心里种植善念了。但要真正做到大善大义,那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它需要在任何时候都以大众利益为重,甚至需要舍己为人的态度。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达到这种境界,只要绝大多数人能达到前种境界,就盛世太平了。

只要我们齐心种下善果,就会开出和谐社会的美丽之花。

点评: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命题作文急就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是审题准确。许多同学由于审题不慎,把文章写成了“行善”、“善举”的堆砌,忽视了题目中的关键词“培植”。而作者却准确抓住了“培植”大做文章,精准审题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错了,后面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的。命题作文,除独词题外,无论是短语或是句子为题,它总是有关键词的,抓住了关键词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二是结构清晰。全文除首尾外,主体部分按“什么是善念”“为什么要培植善念”“怎样培植善念”三个层次行文,思维的条理若行云流水,这种用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展开的文章,让阅卷者在快速的评卷中一目了然,抓住要领。议论文写得有没有条理,它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考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反映的是考生在动手行文之前袖手思考的程度,只有想得明明白白了,才能写出这样明明白白的作品。

三是语言平实。用平实的自己的语言,讲中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种应该提倡的文风。现在许多中学生一写作文就爱堆砌辞藻,掉书袋,一味追求语言的华美,不顾内容,有的甚至故作深沉,好像真的“曾经沧海”一般,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应该引起所有同学的注意。写身边的事,讲平常的理,说自己的话。

钝感带来美好生活

“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生活中我们或许更喜欢那些心思百转千回的人精,可殊不知木讷、钝感的人内心深处更是蕴藏着一种绝妙的处世哲学,它能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充满美好积极的生活向往。

平日里的钝感能让内心安宁。生活中充斥的多是琐屑小事、烦心事,当心灵被它们堵塞,难以排解时只有钝感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宁。世人常说“借酒销愁”,很多时候我们喝酒不为那杜康之盛名,只是要让自己在酒后变得迟钝,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人饮酒,最是如此。有了钝感,就会忘却周遭的烦心事,诗仙太白吟出了“夫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无欲无求,苏子了然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澹泊,智慧的化身孔明更是诫子十书,让他们澹泊名利,宁静致远。这种将万事钝化的纯粹的心,用于生活中,虽不至于像宋荣子“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般无欲无求,也能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家园。 遇挫折时的钝感让内心坚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最可怕的是遭遇对人生影响重大的挫折,那么一次两次我们是不是就要被打倒在地了呢?这时钝感的突出好处便显现了出来。曾有位美国总统竞选失败了无数次,可最终这样一个失败了99次的“失败者”去赢得了第100次的胜利。正是因为他内心拥有超强的钝感力,不烦恼,不气馁,不在乎别人的反应,不在乎下次是否失败,只是一心反思失败的教训,一往无前,屡败屡战,他最终得以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途一切的艰难险阻也便跨过了。试想一下,如果他是个敏感而脆弱的人,第一次州议员竞选失败还勉强鼓起勇气,第二次副总统竞选失败就无法承受外界的质疑与耻笑,灰溜溜地退出政治舞台,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了。

钝感是一种抵抗能力,它的智慧深藏在内心,平日里,它带给人以安宁,遇挫时,它更能化身为一层坚硬的盔甲,保护你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现在的高三生活,更是需要如此的钝感,不受外界影响,专心备考,不怕挫折,相信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简评:这是一篇有关“钝感”的材料作文,作者从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来谈“钝感带来美好生活”。在摆出了证明观点的材料进行分析时,第二段用了意义分析法,通过李白、苏轼、诸葛亮三个例子说明,人要是让自己迟钝一些,内心的安宁就会多一些;第三段用了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先摆出林肯总统迟钝地坚持参加选举最终成功的事实,再指出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最后又假设他如果过于敏感中途放弃的后果,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分析,说明一个人适当地迟钝,会让自己变得坚强。

高考议论文例证法运用指导

议论文例证法训练指导(OK)(优秀)

议论文写作如何叙例

巧妙地利用

议论文写作中素材

高考议论文写作议例策略

学案 议论文 写作 例后分析

教师 议论文 写作 例后分析

sat写作中如何巧妙举例

引证法写作指导(推荐)

例证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巧妙利用
《例证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巧妙利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