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4.5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1:19: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5节

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都是在感性的认识上学习新内容的,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第三册物质溶解度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也非常明显,起到过度、衔接的作用。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的溶解性。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难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五、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学生对平时看到的物质的溶解现象只是感性的认识。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本质,要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物质溶解性的正确认识。

六、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七、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两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小组两个烧杯、一次性杯子、试管、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天平、温度计、水、汽水、酒精、香蕉水、食盐、蔗糖、色拉油、氢氧化钠、硝酸铵。

八、教学过程

师:用一幅龙港农村水乡的风景----清澈的河流,碧绿的蓝天,勾起学生对龙港河流里水的一些回忆,与他们平时看到的河水有巨大的反差。你喜欢这样的河流吗?而龙港镇内以前河流里的水和这幅图中的一样,现在河里的水怎么会变得乌黑了呢?

生:许多生活垃圾扔到河里腐烂引起的、工厂污水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到河水里引起的等等…

师:可见现在乌黑的河水里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一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时,它的溶解能力大小受什么因素决定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板书

生:思考…议论…猜测…

[设计意图]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画面里水和学生平时见到水的比较,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要热爱大自然。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索,进行再创造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意识,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师:你们桌子上有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天平、温度计、水、汽水、酒精、香蕉水、食盐、蔗糖、色拉油、氢氧化钠、硝酸铵,齐全了吗?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请你们来做这样的实验:把少量的蔗糖加到20毫升的水中,并不断搅拌,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蔗糖全部溶解。

师:请继续往你的烧杯中加入蔗糖,你又看到什么现象?

生:学生继续动手实验后回答,还是全部溶解(提示学生再加些蔗糖),但也有些同学回答说,部分蔗糖不能溶解。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思考… 议论…

生: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有限。(师:板书)

师:现在有没有办法让刚才不溶解的蔗糖溶解了呢?利用桌上的这些器材和物品或其它工具(设计)进行实验。

生:许多学生都能做出这个实验(把未溶解蔗糖的烧杯放到酒精灯上加热)… 师:提醒学生烧杯加热要垫上石棉网、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等。实验后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蔗糖又全部溶解了。

师:温度升高,蔗糖的溶解能力增强了。那么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有限这个结论要加些什么吧?

生: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有限。(在原有的板书上加上在一定条件下,) 师:可见,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就像蔗糖这种物质,它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始终要在巡视和提醒学生注意的事项,还要对学生的实验一一作出评价,并明晰学生的科研思路。

[设计意图]本人认为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入手,提高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课本中实验顺序做了调整,把加热的实验放到前面来做,这样做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在一定条件下的含义,能明白物质的溶解数量有限。在这个过程中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展示自我;让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会更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习会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师:现在请大家再来做这么一个实验,将汽水倒入杯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实验后回答:杯壁有许多气泡、有气泡冒出。 师: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生: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设疑):炎热的夏天,我们如果喝从冰箱取出的汽水,很舒服;可过不了多久,会产生打嗝现象,这是为什么?

生:思考…议论(很想知道答案)…猜测…(学生有各种答案)

师:请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现在开始动手做实验,把汽水倒到烧杯中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烧杯中又重新冒出很多气泡。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液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反而减弱了。(副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使学生处在一个很想知道结果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问题,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实验能找到答案,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主动性也就提高了许多;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及总结能力和合作精神。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两个问题?

1.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么?

2.我国内蒙古有一盐湖,夏天可以晒盐,而在冬季结冰的时,湖底却有一种纯碱的固体从湖水中分离出来,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每一小组间可以相互讨论。 生:每小组思考和讨论后回答。 师:评价。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之后立即运用,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并起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思维的作用。有些学生在讨论时可以学得一些自己遗漏的知识,也能增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通过学以致用,也检验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师:刚才我们学了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现在我们接下来学习不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如何呢?现在请大家做这样的实验:把10克的蔗糖和10克的松香分别加到20毫升的水中,并不断搅拌,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蔗糖全部溶解,松香没有全部溶解。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思考… 议论…

生: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水的体积相同,温度相同,让学生明白变量控制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师(设疑):衣服上的油渍为什么用水洗不掉?

生:思考…议论(很想知道答案)…猜测…(学生有各种答案)

师:请动手做实验,将一滴色拉油滴在水中和将一滴色拉油滴在香蕉水中,它们能溶解吗?(提示香蕉水易燃,要避免明火。)你观察到什么?

生:色拉油不能溶解在水中。色拉油能溶解在香蕉水中。呈浑浊。 师: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即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师:板书)

师:刚才的题目又怎么解决呢?现在明白了吗? 生:回答。 师: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问题,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实验能找到答案,学生的动手的主动性也就高了很多。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师(豁然开朗):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可以用汽油能洗掉衣服上的油渍的原因了吗? 生:(思考后很自然的想到)油渍容易溶解在汽油中。

师(举一反三):做汤时,把食盐、味精加到汤中,很快不见了;把胡椒粉加到汤中,却形成了一层膜,这是什么缘故?

生:思考-----

议论---- 生:食盐、味精能溶解在烫中,而胡椒粉不能溶解在烫中的缘故。更能说明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豁然开朗和举一反三的环节,巩固了学生刚才所学的知识,这样也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师:关于物质的溶解性,你收获了些什么呢? 生:思考---- 总结---- [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发现自己不足的和可以弥补的环节。也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

师:物质在溶解的时候是放热还是吸热?你的猜想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充分应用你桌面上的药品。)

生:思考-----

讨论------ 师:那一个同学来描述你的假设是什么? 生:回答(评价)。

师:现在哪一小组派个代表来描述一下你们的假设和讨论后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师怎么样的?

生:将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师提示:水尽量的少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根据刚才这个同学的设计(将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开始动手实验。

生:动手操作实验。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计的读书变大,温度是升高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计的读书变小,温度是降低的。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师放出热量;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降低,是吸收热量。

师:所以物质溶解时,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质溶于水会放热和吸热,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现场生成新知识、获取新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这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会更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习会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同时也培养学生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师:你可能听说过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故事,其实林则徐并不是用火去焚烧,而是把鸦片放入水中,然后在水中投入大量生石灰,把鸦片给煮熟了。

这说明生石灰溶解于水时要(

)热量。 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应用、讨论、小结,指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到。

师: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忆----------

思考---------。 生:学生自己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化,也培养了学生勇敢的品质;学生之间的互评,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师:除了收获知识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感想吗? 生:思考----

讨论----- 生:提出了许多有自己想法的问题。 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设计意图]一节好课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上完课后学生肯定还有更多新的问题生成,这个环节就是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条件。

师:这里有这么一则故事——爱迪生的问题。看了后你能替爱迪生提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发明“万能溶剂”是不可能的?

生:学生在很积极的思考--------

讨论---------

后提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 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设计意图]一个小小的创造往往都是从自己的小小的想法开始的,学生能有自己的问题和答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的信号,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在这里还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做课堂练习。 生:…练一练… 生:…回答…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在成功品尝喜悦和通过实践的应用、学生的讨论、总结,指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到。

[设计意图]学生对描述性的知识点都很紧张,通过这个题目,不但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表达时,老师要及时的指导学生不但要把语句表达清楚,而且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描述,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现象。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请同学们整理好器材。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后整理器材的良好实验习惯。同时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延续到课后,有助于科学探究的延续性。

注明:两个Flash是备用的。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教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参考教案1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7.4.5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3.2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西亚》第1课时教学设计

4.5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4.5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