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6: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164B3 学时:54课时 学分:3分 适用对象:本科(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考核要求:考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曼 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宏观经济学属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和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和理论的争论,宏观经济的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为学生理解宏观经济的现实提供依据。

要求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领会其基本原理并能熟练地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运行中的相关问题。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鼓励学

1 生自学指定的参考书目,完成适量的课外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获取与宏观经济有关的知识。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4 2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6 3 4 5 6 7 8 9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8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4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4 第十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6 第十八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6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 8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4 10 课堂讨论 2 11 课程论文 2

合计 5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庞杂,争论颇多,不同教材版本的结构差异较大。对本科生要讲清其中主要的基本原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一定要结合现实,尤其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所学理论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宏观经济理论的流派和争论较多,要讲清争论的现状、原因以及目前已经达到的共识。

五、教学内容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的核算

1.基本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宏观经济学的简要发展历程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述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2.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三、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1.国民收入核算的概念 2.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四、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GDP的概述

2.GDP的核算方法 (1)生产法 (2)支出法 (3)收入法 3.三种核算方法的一致性

五、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相关总量指标的关系 1.NDP与GDP的关系 2.NI与NDP的关系

3.PI与NI的关系 4.DPI与PI的关系

六、不同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1.两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2.三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3.四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七、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与矫正 1.现行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的缺陷 2.GDP指标的矫正

2.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将研究与宏观经济核算有关的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民经济核算找茬SNA体系和MPS体系;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大总量指标及相互关系;储蓄-投资恒等式;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3.教学重点难点: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大总量指标及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重点;收入支出的循环流动图和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本章的难点。

4.教学建议:

理解收入支出的循环流动图,通过计算题的练习掌握核算的三种方法和五个指标体系 3 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1.基本内容:

一、均衡的产出 1.几个假定

2.均衡产出的概念 (1)均衡产出 (2)图形 3均衡的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社会消费函数

三、其他消费函数 1.相对收入假说 2.生命周期理论 3.永久收入假说

四、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3.乘数及其理论

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

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4.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

1.基本内容:

一、投资的决定 1.投资的边际效率 2.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3.投资需求曲线

二、利率的决定 1.货币的需求

2.货币的供给 (1)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量 (2)货币的供给曲线 3.利率的决定

4.货币政策与利率的传导机制

三、IS-LM模型 1.IS曲线

(1)IS曲线的由来 (2)IS曲线的斜率 2.LM曲线

(1)LM曲线的由来 (2)LM曲线的斜率 3.两种市场的同进均衡与IS-LM模型

(1)IS-LM模型 (2)市场的推移及其调整 (3)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四、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总需求

五、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投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IS 曲线和LM曲线的概念及其移动,掌握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了解利率的决定,掌握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和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内容。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中推导IS曲线和LM曲线、投资的概念,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4.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推导IS-LM模型和总需求曲线。

第十五章:宏观政策分析

1.基本内容: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5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二、财政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效果和分析 2.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3.挤出效应

三、货币政策效应

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2.古典的极端情况 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运用IS-LM模型的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分析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3.教学重点难点:

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产生不同效应的原因,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4.教学建议:

代数和几何方法的共同运用,结合中国的政策现实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和“规则”的争论。

第十六章:宏观政策实践

1.基本内容:

一、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概述 1.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必要性 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政策效应时滞

1.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的划分

6 2.财政政策的时滞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争论 1.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的争论 2.有规则和无规则争论

2.教学基本要求:

在现实经济中,正常的经济运行往往受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测因素的干扰,在这些干扰的冲击下,经济运行会偏离其正常的均衡位置(即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形成经济过热或衰退。由于价格变动的缓慢性,靠市场机制调节去消除冲击产生的经济波动过程是漫长的,因而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去抵消经济冲击的影响。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保证经济政策去抵消经济冲击的影响。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保证经济的平衡运行,消除有可有出现的衰退或过热。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必要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财政政策时滞与货币政策时滞。

3.教学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是本章的重点;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演变是难点。

4.教学建议:

结合近年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理解宏观政策工具的使用;结合中国的政策现实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和“规则”的争论。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基本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时间范围的划分 1.短期与长期的区别

2.宏观经济模型的分类 (1)短期模型 (2)长期模型 (3)超长期模型

二、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AD) (1)总需求的含义 (2)总需求的构成 2.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函数 (2)总需求曲线的形状 (3)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2)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

三、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AS)和总供给曲线 2.长期总供给曲线(LAS) 7 3.短期总供给曲线(SAS)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2)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上倾斜的原因 (3)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4.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四、总供给曲线的类型 1.古典总供给曲线 2.凯恩斯总供给模型 3.常规总供给曲线

2.教学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在短期内的波动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主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章将建立一个简单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与均衡,这个模型是以后各章分析的基础和概括。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联系和区别;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特点及其与长期均衡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数学小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建议:

结合中国的现实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第十八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1.基本内容:

一、失业的种类及原因 1.失业及其衡量 2.失业的种类及原因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职业搜寻理论

(1)职业搜寻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 (3)失业保障制度对失业率的影响 2.贝弗里奇曲线

(1)岗位空缺与失业的并存 (2)贝弗里奇曲线 3.奥肯定律

四、失业的成本

1.失业造成的经济损失(1)社会产量损失 (2)失业者的收入损失 (3)人力资本损失

8 2.失业的社会成本 3.失业对分配的影响

五、失业的构成和失业治理措施 1.失业人员的构成 2.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趋势 3.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4.失业治理措施 (1)主动的失业治理措施 (2)被动的失业治理措施

六、通货膨胀的描述

1.通货膨胀的概念 2.通货膨胀的衡量 3.通货膨胀的分类 4.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七、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3.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八、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1.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 2.收入政策

九、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2.教学基本要求:

失业既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经济学家研究失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其原因,指出失业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有利于降低失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典失业理论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区别;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的划分及原因;宏观经济处于一般均衡时失业的特点;工资刚性的含义及原因;失业的成本;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措施。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要话题,又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难题。西方经济学家已经对通货膨胀的类型、成因和影响,以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有关措施做了大量研究。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影响。此外,要掌握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9 职业搜寻理论和贝弗里奇曲线是本章的难点;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是重点和难点。

4.教学建议:

建议学生用失业理论思考我国的下岗工人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来理解通货膨胀问题。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基本内容: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1.经济增长的含义

2.经济增长的源泉与总量生产函数

(1)经济增长的源泉 (2)总量生产函数 3经济增长恒等式与要素贡献率

(1)经济增长恒等式 (2)经济增长率的分解 (3)要素贡献的计算

二、新古典(索罗)增长模型 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 2.资本积累与稳态 3.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1.人口增长时的稳态 2.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黄金律稳态的条件

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1.技术进步与劳动效率 2.技术进步时的稳态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技术进步与黄金律稳态的条件

五、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 1.基本模型 2.两部门模型

六、政府政策与长期经济增长

七、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1.经济周期的含义 2.经济周期的特征 3.周期理论的回顾

八、乘数-加速数模型 1.加速原理 2.模型内容

10 2.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什么样的增长是合乎理想的?一个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增长?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掌握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乘数和加速数原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新古典(索罗)增长模型的推导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4.教学建议: 要从模型的假设条件起掌握索洛模型的推导及其含义,结合现实理解索洛模型的政策含义。建议通过习题理解各个变量在模型中的作用和现实中的意义。

第二十二章:宏观学在目前的争论与共识

1.基本内容:

一、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1)基本假设 (2)主要内容 (3)古典两分法 (4)萨伊定律 (5)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结论 2.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1)产生的背景 (2)有效需求理论 (3)政策主张 3.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观点的比较

(1)供给决定与需求决定 (2)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 (3)市场出清与政府干预

二、货币主张学派 1.概述

2.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3.货币主义与现代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比较 4.货币主义者的政策主张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模型:附加预期的供给曲线 4.李嘉图等价定理

四、新凯恩斯主义 1.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2.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11 3.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五、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2.教学基本要求: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章在前面各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作进一步的分析的归纳。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货币主义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3.教学重点难点: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的对比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对比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建议:

建议学生阅读经济思想史的相关内容,了解目前宏观经济理论争论的现状。建议结合学派的基本假设理解争论。

执笔人:马 昊

审核人:

分管教学院长:

2006年09月28日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农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目录)

微观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版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