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3: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 年制定) 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同一名称不同性质的课程,应制定不同的大纲) 前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后置课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

学 分:3学分(注:学分与课时的折算为1学分17课时) 课 时:51课时 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考核方式: 成绩构成:

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版 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国民收入核算;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三部门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IS-LM-BP模型;第三部分,AD-AS模型;第四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五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中丰富生动的大量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案例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第三,讲授与自学结合,加大学生的阅读和训练。针对宏观经济学本身课程特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重要模型,同时,督促学生加强课后自学,注重教学互动,安排适量学时进行课堂讨论。第四,加大课程训练力度,配套系统完善的习题册,配备研究生助教批改作业并上习题辅导课,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第五,鼓励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写出读书心得,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特点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宏观经济运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揭示国民经济在短期内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有哪些力量决定经济增长的学科。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要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本章以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如何核算为主题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国民收入包括多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在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中普遍采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体系,运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来度量一国的经济活动水平。虽然GDP 和GNP 是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福利水平。本章学习的关键是:掌握GDP、GNP、NNP、NI、PI、DPI、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等基本概念,明晰其相互关系,为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和支出法,了解名义GDP和GDP的关系。了解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二、为什么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收入或总支出

三、用支出法核算GDP

四、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五大总量的关系

二、GDP与GNP的关系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一、名义GDP

二、实际GDP

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失业的衡量 物价水平的衡量 思考题:

1.怎样理解GDP的含义?与GDP有关的总量有哪些? 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3.你对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何看法?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课时分配:9课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从总需求角度阐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学习本章首先重点掌握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知道三部门和四部门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了解其他消费理论。

本章在讨论国民收入如何核算的基础上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即收入与支出的相互作用及其波动是怎样决定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这一分析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第一,实际的国民总产出由总需求方面所确定;第二,只存在产品市

场;第三,短期分析。由此,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 =C+S+T+M。通过学习,弄清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的假设前提存在什么差异;掌握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各种经济状态下的均衡收入如何决定,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外贸乘数怎样计算;了解其他消费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三、投资等于储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关系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

参考书目

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七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曼昆.大卫R.哈克斯.经济学原理学习指南(第六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杰弗里·A·杰里等.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Andrew Schotter.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

执笔人: 年 月 审定人: 年 月 学院负责人: 年 月

6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农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目录)

微观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版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