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论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8:14: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论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论我国高校基础课中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精神塑铸进程,但这种改革越来越多地受到大班授课的制约。文章从教学方法改革的合理性入手,提出了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 道德观 教学方法

在21世纪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遇到了许多难题,具体体现在课堂纪律差、学生听课积极性下降等具体现象中。

一、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与困境

在教材理论体系既定的情况下,国内学者纷纷将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作为突破口,试图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来增强道德观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进而提升相关理论对大学生成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些学者普遍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应该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教学理念,转而以充分体现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强化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而不应将德育观教学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正是在这一层面,近些年基础课中的德育观教学方法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如案例式、参与式、对话式、情境式、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在道德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必须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上的改善也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至于这一群体有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这些方法侧重考虑的范围,这一判断可以在学术界对这些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严肃严格地重视发挥学生的内在主体性,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使‘知识被嵌入学生’转化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趋向积极的一种教学行为。”“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和艺术手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入角色,在情趣盎然中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对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情境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有些学者将这些方法加以改造,用于德育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但仍然还是拘泥于如何使学生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逻辑链条上;另外,这些教学方法对德育课教学环境的改善也仅仅是在小班授课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2008年1月10日,《工人日报》曾经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公共课》一文,文中指出:“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必须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然而高校的大部分公共课都是大班授课,老师学生缺乏互动,交流思考的空间较窄。”文章还援引了中国人民大学秦惠民教授的质疑:“大课堂的存在‘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发问、讨论的权利与机会’。”

二、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

上述问题涉及了我们对教学方法改革合理性的认识。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的合理性源于道德观教学目标、任务。毫无疑问,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想把大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就必须使他们认同、践行相关的道德价值体系。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学生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另一个是大学生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以往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解决大学生如何成为具备、认同、践行相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人的问题,即如何让他们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方向上。这种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的有效性在于道德价值观体系的一元化社会历史背景,而在多元道德价值观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我为什么要信仰这种道德价值观”的挑战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今天的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的合理性、有效性基础应该是基于有助于回答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授课教师所宣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之上。很显然,就实践或是理论层面而言,要想在当下语境下做到这一点,仅仅靠简单地对“学生发问、讨论的权利与机会”的形式主体地位回归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们的基础课中的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新方向应该是以有利于体现作为实践理性精神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对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终极关怀为指针的。这就为我们在理论层面破解以往教学方法改革在基础课中道德观大班教学情况下遇到的瓶颈找到了突破口,也为我们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三、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突围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德育观教学方法改革从理论层面来看,具有哲学与心理学依据。首先是哲学依据。这种教学方法改革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要想创造历史,首先就要进行生产,即生产生活本身。而人的生活又是现实的、分层次的,它由多方面的需要构成,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道德作为实践理性精神,就是在适应这些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被认可的。因而,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进而在我们倡导的主导道德观的理论框架下给予正确疏导,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认同、接纳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其次是心理学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在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同化外部信息于自身结构中,同时又不断地改变着自身认知结构以顺应外界环境。这就告诉我们,道德管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要体现出受教育者的形式层面的主体价值,另一方面也一定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关怀,惟其如此,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主导道德观才可能为到学生群体所接纳。

从实践层面来看,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在德育观教育方法方面都具有彰显受教育者真实自我心理体验,为受教育者提供终极关怀的特征。美国教育界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父母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父母在给予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美国公民教育提倡“批判性思维法”,

使学生通过反思研究来分析主要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能力和决策技能,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民主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力。在道德教育中,英国同样采用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方法,澳大利亚则通过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参加社会生活,形成积极的品格特征,包括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宽容、坚定、礼貌和同情等。这些国家德育工作方法的“实效性”源于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发挥,但这种主体地位绝不是我们经常理解的形式的主体地位,而是受教育者形式主体与内心世界心理体验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新时期基础课中道德观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体现对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终极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于忠宁.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公共课[N].工人日报,2008-01-10.

管理学原理论文

管理学原理论文

期末管理学原理论文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概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论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论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