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4: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邢兰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学会解答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物体的运行速度求时间的应用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其思考方法。 难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由于运动速度不同,方向不同或起始时间不同等,增加了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和分析解题的难度。因此可以借助生活原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以便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吗? 生:喜欢。

师:羊羊们非常喜欢学习,看星期六美洋洋遇到了不会做的题目,她要到好朋友喜洋洋家去问一问,美洋洋从家里步行出发,每分钟走60米,走了5分钟到达了喜洋洋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

生:一共走了多少米?(两家相距有多远?) 师:这求的是什么? 生:路程。 师:如何计算? 生:60×5=300米。

师:谁能说出这里面包含的数量关系?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它们三者还存在什么关系?

生: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师:美洋洋回到家,发现自家的钥匙忘在了喜洋洋家,同学们,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让美洋洋得到钥匙?

生1:喜洋洋将钥匙送到美洋洋家。 生2:美洋洋到喜洋洋家去取。

生3:两人同时出发,约好地点,拿到钥匙。 师:哪种方法最省时间?

生:两人同时出发,约好地点,拿到钥匙。

美洋洋到喜洋洋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走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二、模拟情境,理解相遇。

师:下面我们来演示一下美洋洋和喜洋洋行走的这样过程。 师出示条件:美洋洋每分钟走40米。 请两位同学演示行走过程。

当学生中途碰到一起时问:这叫做什么? 生:相遇。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什么叫相遇。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中途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叫相遇。

师:刚才在美洋洋和喜洋洋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喜洋洋速度快,美洋洋速度慢,他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

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谁用的时间多?为什么?你能根据信息估计出他们大概在哪里相遇?

师让两位同学在演示一遍。

师:这次演示注意老师的口令,每喊停时,代表走了一分钟。 生演示第一分钟路程。

师:停!此时美洋洋走了多长时间?喜洋洋走了多长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他们共走了多少米?

生:

师:继续走。......停!(第二次)此时美洋洋走了多长时间?喜洋洋走了多长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

生:

师:继续走。......停!(第三次)他们此时相遇了。相遇时他们共走了多少米?美洋洋用了多少时间?喜洋洋用了多少时间?他们分别走了多少米?

师引导:美洋洋、喜洋洋他们是同时走同时停,所以所用时间一样。

三、探究问题,加深理解。

师:你能把刚才行走的过程在纸上用线段画出来,并计算出他们的距离吗?

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把学生画的图在黑板上展示,并让其说明理由。 师:我们理解了相遇,那么你会解决相遇中的问题吗? 生:会。

师:考考你,请看题:甲乙两地相距5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同时出发,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你能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汇报时让学生把不同的问题和方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当小老师说一说解题思路,特别是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要强调找出等量关系是关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在一旁顺势引导:如何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拓展性练习。

(1)挖一条在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挖6米,乙队每天挖5米。挖通这条道需要多少天?

(2)要录入一份5700字的文件,由于时间紧急,安排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开始录入。甲每分钟录入100字,乙每分录入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要多少时间?

2、发散性练习:

王丽和李青同时从学校出发,王丽每分钟走60米,李青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解决此题时学生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可能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60+70)×10=13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教师要及时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会拓展开来,会得出下面两个结论:(1)如果是同向而行,则(70-60)×10=100(米);(2)如果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则答案是介于“1300米”和“100米”之间的无数个。

五、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用哪一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先小组内交流、在集体交流。

六、板书设计:

相遇应用题

同时

相向而行

中途相遇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在本课的设计及上课过程中,我都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并将以上方法相互渗透,交错使用。通过适时的引导、启发,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优化了教学手段,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整个教学中我只起了个引路人的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线,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2、教学过程中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对于能力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与同学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练习时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生活化。 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拓展性练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不仅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层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

4、发散性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进发散性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数学交流,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让数学与生活更贴近 “数学与交通――相遇” 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遇问题》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教学设计

《相遇》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教学设计[推荐]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
《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