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28 07:50:3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时间与数学_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 教具准备:ppt 月历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历。)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PPT出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日历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合作探究

(一)(PPT展示主题内容及解答要求)小组讨论后,按要求汇报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奇思。(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奇思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生2:我知道了奇思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生3:我还知道奇思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师:奇思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二)、PPT展示题目 小组交流后汇报“哪天是一家人的共同休息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1、观察日历后回答。

小组1:他们可以10日去。

小组2:不对,10日奇思的父亲不休息。

那么我们想想办法,可以在日历上做些标记什么的,是不是就可以又快又准确地知道奇思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我们来试试,PPT展示题目要求,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从9月1日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2、小组里讨论一下,怎样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1)首先请小组合作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找出来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奇思的休息日

(2)再找出他们的共同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3)PPT展示:小组完成情况,帮他们检查一下。

小组3:奇思的休息日我们填的和他们组的顺序不一样。他们小组是按日期的先后顺序填的,我们是先填周六的几个日期,再填周日的几个日期。

小组2:老师,我们认为4日、24日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小组4:你说的不对。4日、24日既然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奇思当然是同时休息了,也应该是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同时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还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小组5:我们同意他的观点。4日、24日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小组6:我们是这样想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所以是每4天就有1个休息日。第一个休息日是4日,第二个休息日就是8日,然后是12日、16日,依次类推。母亲是工作1天休息1天,就是两天有1个休息日。

小组7:我们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

小组8:我们发现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

小结:你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奇思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小组10:他们全家在4日、24日共同休息,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两天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3、小结: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集体:想。

PPT展示合作探究

(三)

1、9月份的日历表。

7、

8、

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选代表汇报:生1:我们发现7和8相差1,14和15 也相差1。

生2:我发现,竖着看,7比14少7,8比15少7。

生3:我是斜着看的,7和15 加起来是22,而8和14加起来也是22,这两个和是一样的。

小结:你们很全面!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2、(PPT展示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选发言人汇报

1、观察片刻:老师,是的。横着看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相加的和相等。

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观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小组讨论。)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那么9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9个数:

7、

8、

9、

14、

15、

16、

21、

22、23)

2、我发现了!横着看,7和8相差1,8和9相差1,下一行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7和14相差7,14和21相差7,其他两列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7。

3、我也发现了,7和23相加是30,8和22相加也是30,9和21 相加也是30。

生4:7+15+23=45,9+15+21=45,8+15+22=45,他们的和相等。

师:你太真善于观察了,真的是爱钻研的小能手。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 PPT展示:父亲和儿子同走台阶情境题

根据刚才的学习,哪个组能用最快捷的办法找出答案来?

生1:我们观察到,父亲是一步跨三个台阶,所以父亲踏到的台阶数应该是3,6,9这样的数。儿子是一步两个台阶,所以他踏到的台阶是2,4,6这样的数。他们都要踏到的第一阶是第6阶,都要踏到的第二阶是第12阶,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台阶的数是6的倍数。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生2:他们说的很详细,观察地很正确。

生3:我们还发现父亲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3的倍数,儿子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PPT展示课本第79页少年高斯的故事。

三、小结。

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自由畅谈。

生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生2:老师,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并不枯燥。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00kg 18t=( )kg ( )kg=6t

2.比较大小

8000千克( )8吨 4500克( )4千克

3t( )3600kg 5kg( )5t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条鱼重500( ) 一枝牙膏重50( )

一头牛重250( ) 一桶油重5(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 吨 有 多 重

(认识吨)

1吨 = 1000千克

1t = 1000kg

教后随记:

学生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 教具准备:ppt 月历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PPT出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日历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日历中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究

(一)(PPT展示主题内容及解答要求)小组讨论后,汇报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奇思。(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知道了什么?

合作探究(二)、PPT展示题目 小组交流后汇报“哪天是一家人的共同休息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1、观察日历后回答。

那么我们想想办法,可以在日历上做些标记什么的,是不是就可以又快又准确地知道奇思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我们来试试,PPT展示题目要求,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从9月1日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2、小组里讨论一下,怎样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1)首先请小组合作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找出来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奇思的休息日 (2)再找出他们的共同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3)PPT展示:小组完成情况,帮他们检查一下。

你们都很善于思考。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奇思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3、小结: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合作探究

(三)PPT展示

1、9月份的日历表。

7、

8、

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2、小组选代表汇报:

小结:你们很全面!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接下来再看一组数字。

2、(PPT展示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小组交流这组数字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选发言人汇报

师:你太真善于观察了,真的是爱钻研的小能手。

三、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

PPT展示:父亲和儿子同走台阶情境题

根据刚才的学习,哪个组能用最快捷的办法找出答案来?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四、扩展延伸

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PPT展示课本第79页少年高斯的故事。

五、全课总结。

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怎样的收获?(举手发言)

六、板书设计

矿区一小刘萍执教

六、教学反思

推荐第2篇: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学习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难点: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全家要一起出去旅游,你们会选择什么时间比较合适。(周末或者节假日)

可是奇思家里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奇思想在十二月找一天全家外出旅游,你们能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必须知道什么?(一家三口共同的休息日),那我们来一起借助日历找出他们的休息日。(日历)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共同的休息日

师:如果12月1日大家开始工作,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例让学生明白)谁再来说一说,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三句) ⑴学会运用符号做记号

师:你打算怎样从日历中知道奇思和他父亲、母亲各自的休息日?

生发表看法(用不同的符号把奇思一家三口人的休息日在日历上分别标出来。)符号多样化,你可以选用你喜欢的符号。

师:现在请你们拿出学习单标出父亲的休息日。 请生展示。(引导学生发现从左往右,从上到下标,按一定的顺序。) 师:我们标出了父亲的休息日,那这些日期有什么规律?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师:现在日历上多了三角形标记,它表示什么?你发现这些日期有什么特点? (生:表示母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

师: 图中有些日期是既有○,也有△标记,那它表示什么?(表示父亲母亲共同的休息日)

请你接着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师:这时候日历上用符号标记的更多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同时标有○√的有_和_。师问:那这表示什么?(父亲与奇思共同的休息日)

生:同时标有√△的有_和_。师:那这又表示什么?(母亲与奇思共同的休息日)

生:同时标有○√△的有__,表示全家人共同的休息日。

师:我们通过符号标记的方法,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的休息日,奇思的休息日,也分别找出了他们的共同休息日。那么现在,你还能不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他们的休息日。 生:从星期六,星期日里找。 师:为什么从周六日找?

2、认识集合

师:除了用符号标记的方法,还可以用集合的方法。介绍集合,画一个圈,在圈里记录父亲的休息日,这个圈在数学里叫做集合图。 师生共同在集合里记录父亲,母亲,奇思各自的休息日。 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卡记录父亲母亲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人共同的休息日。 请生上台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师小结:我们借助日历做记号,用集合记录数据等方法,帮奇思找到了他们一家共同的休息日,那现在你能不能很快的告诉奇思他们应该哪一天去旅游。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从集合看出的) 那集合好用吗?---能一眼看出,很直观。

2、日历中的规律

日历中还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出示日历,观察加框的四个数,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不是所有加框的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自己动手找看看,举例说明。

三、理解应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3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飞飞的生日是9月24日,他很早就通过日历表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学校不上课。他非常希望到那一天父母也能同时休息,好陪他去书店看书、去游乐场游玩,可是又不知道到那天父母是不是能同时休息。于是想请同学们帮忙提前算一算,大家愿意吗?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三、日历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其实在日历表中的这些数字之间还藏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推荐第4篇: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1000字]

时间与数学

(一)

钞坑中心小学 蔡致荣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75页——78页时间与数学

(一)

【教材分析】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

、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会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形成初步的解题策略。

【教学理念】

1、的进行学习。

2、

3、

【教学过程】

12月份里找找哪一天可以去

系,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联系实际找出飞飞的休息日

同学们一个礼拜上几天的课啊,(五天)那又休息了几天啊?(两天),那是不是说我们上五天的课后休息两天啊,(是)这两天是星期几啊,你们知道吗?(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知道飞飞也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那么飞飞的休息日是不是跟我们一样啊?(是)同样是什么时候休息啊(星期六和星期天),那好同学们现在看日历,你们能找出飞飞休息的时间是那几天吗?如果我们我到了那一天,我们用什么方法能表示出他的休息日,让大家看的既清楚又明白呢?哪位同学知道?(可以做记号)们都拿出你们手上的日历,我们现在统一用打钩标记出飞飞的休息日。

休息日?(

3、

4、

10、

11、

17、

18、

24、

25、31是怎么找到的啊。(我们看星期六,星期天找到的。)

圈里好吗?同学们动手写一写。

2机是怎样工作的,)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

3号)那么他又是几号休息的啊,(4

飞飞的父亲的休息日?(

4、

8、

12、

16、20、

24、28)同学们都跟他一样吗?

很好同学们都找到了飞飞父亲的休息日,那么现在我们把飞飞父亲的休息日集中写到这个圈里好吗?同学们动手写一写。

3、电脑出示图片展示母亲的工作情况

现在我们找出了飞飞和父亲的休息日了。最好我们还有谁的休息日美找出来啊?(妈妈)那我们现在看看飞飞的母亲作为乘务员是怎么样工作的,(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

同学们知道飞飞的母亲“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是什么意思吗?如果飞飞的母亲从一号开始工作,那么他要工作到几号啊?(就一号一天)那么他又是几号休息的历上标出飞飞母亲的休息日吗?

飞飞的母亲的休息日?(

2、

4、

6、

8、

10、

12、

14、

16、

18、20、

26、

28、

30)同学们都跟他一样吗?(是)

写到这个圈里好吗?同学们动手写一写。

4进一步升华

那么同学们。看看你们手中的日历,

他们哪几号是共同休息的啊?也就是说哪几个数字是相同的啊。请我们把相同的日期写在这个圈里面(父母共同休息日)

找出父母共同休息日的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说你找到了哪几号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4、

8、

12、

16、20、

24、28),其他同学跟他一样吗?(是)

现在我们在用同样的方法看父亲与飞飞休息日的这两个圈,找出父子共同休息日,

同学们动手写到这个圈里来(父子共同休息日)

找出父子共同休息日的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说你找到了哪几号是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4、24),其他同学跟他一样吗?(是)

那么母亲跟飞飞的休息日你们可以找出来吗?

息日(

4、

10、

18、24),其他同学跟他一样吗?(是)

共同的休息日并写到这个圈里(全家共同休息日)

息日(

4、24),其他同学跟他一样吗?(

4、24)

谢谢,大家帮我找出我们共同的休息日,我们一家决定4号要去外婆家,但是爸爸要先回公司一趟再去外婆家,我们去外婆家要做1路车,爸爸去公司要做2路车,所以我们必须分开坐车,但我想跟爸爸一块去搭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1路车和2路车同时到站,你们能帮帮我吗?

我们要找出1路车和2路车共同发车的时间,是不是要先找出1路车和2路车分别发车的时间啊,我们现在一起来看公交牌1路车和2路车的发车情况,(出示课件)那位同学请你说一下1路车的发车情况(发车时间是从7点开始每3分钟发一次车到八点结束)

同学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从7点出发,下一次出发是什么时候啊,(7:03)那再下一次发车应该在什么时候啊?(7:06)那么同学们能把1点到8

写好的同学举手,你能把你找到的17:0

9、7:

12、7:

15、7:

18、7:

21、7:

24、7:

27、7:30、7:

33、7:

36、7:397:427:

48、7:

51、7:

54、7:

57、8:00)其他同学跟他一样吗?(是)

那位同学请你说一下2点开始每5分钟发一次车到八点结束)

点出发,下一次出发是什么时候啊,(7:057:10)那么同学们能把2路车从7点到8

1路车发车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吗(7:

15、7:20、7:

25、、7:

45、7:50、7:

55、8:00)其他同学跟他一样吗?(是)

1路车和2路车相同出发的时间1路车跟2路车不一样的写到上面,2路车跟1路车不一样的写到下面。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会运用图表做标记等方法找到飞飞一家三口休息日的基础上发散练习,通过去外婆家坐公共汽车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小结

今天, 我们通过帮助飞飞解决问题,知道了时间与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好好学习数学。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现的非常好。

(设计意图:利用飞飞到孤儿院看望那里小朋友的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化知识点。)

飞飞的休息日

爸爸、妈妈和飞飞的共同休息日

教学反思

第一次接触这个“新鲜”的领域——实践与综合运用,它是新数学课程中的一个全新的内容,对于一直教学老课程的我有些陌生。如何促进学生在碰撞中自主醒悟、提升情感、升华智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数学课及实践活动课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选自北师大版的“时间与数学”学目标:

1并能正确地填写集合图。

2生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3

一下三点是我自己对自己今天这节课的一点反思:

1.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研究充、纠正,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包括评价的方式、方法、标准,教师的评价语言等。

3.本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之后,进行全班汇报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小组分工方法进行了评议,花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这样势必缩短学生数学思考以及自主探究的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于小组合作能力的培训可以放在课后充分地开展。

推荐第5篇:《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里的一课——《时间与数学》。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让学生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属于“数学好玩”这一单元,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浓厚,因此在上课前我觉得应该会很成功,结果课堂效果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我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的休息规律后,就直接给出9月份日历让学生标记,部分孩子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在我认为没问题的地方不能顺利的完成下去,而这又会影响到后面找共同的休息日,我只能回过头去将这个规律又讲一遍,耗费了时间,没有很好的体现高效课堂教学,而学生也由课前的兴奋渐渐地失了兴趣,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找日历中的规律时,我只让学生能找出规律,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更多的时间重视培养学生在找规律时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序性、条理性。

课后我积极向教研组教师请教,结合自己班级学生情况,吸取上节课的经验教训,这节课经过改进与调整,课堂效果和学生掌握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首先,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的休息特点后,再出示九月份日历,学生再结合日历说一说怎样理解每个人的休息日,这时,学生已经能初步在日历中找出休息规律,接着用不同符号标记时,学生都能快速准确的标出奇思一家的休息日,以兴趣为出发点,加上稍作调整,学生在经历一次小小的成功后迫不及待的进入下一环节;其次让学生感受、理解并掌握用不同符号解决问题,找共同休息日也可以从奇思的休息日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填的这些数,发现和4有关,是4的倍数,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最后发现日历中的规律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用简洁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时逐步会有条理地表达,互相补充、完善日历中的规律,这个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兴趣最为浓厚,个个都能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争先恐后的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我还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加入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少年高斯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善于观察,从而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乐趣与规律。

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4个大字。本节课就是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生讨论、操作、总结、汇报,教师只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及时纠正、补充,对学生进行积极意义下的评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探索、发现、总结,感受到数学其实充满无穷的乐趣。

推荐第6篇:《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反思

1.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比如:在小组合作寻找共同休息日时,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和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整节课学生讨论、操作、总结、汇报,并及时补充、纠正,教师只从旁点拨并进行积极意义下的评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核心。本课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存在话语霸权,个别生不积极参与,组长分工不够合理等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除了提高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包括评价的方式、方法、标准,教师的评价语言等。

3.本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之后,进行全班汇报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小组分工方法进行了评议,花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这样势必缩短学生数学思考以及自主探究的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于小组合作能力的培训可以放在课后充分地开展。

时间与数学

(二)教学反思

在上《时间与数学

(二)》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创新,开头与结尾新颖,由于备课时想得比较广,所以课上出现了不少亮点,有预设中的也有课堂随堂出现的,这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2、能运用试验操作活动,给学生创设了探究学习的过程。

3、重视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中合理适当的运用了比较再下结论的方法。

4、本课活动的安排、程序的设计就体现了‘统筹方法’,给学生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例。引领学生以身边发生事物为例,思考“时间与数学”的问题。

5、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自主探索法、交流合作、归纳概括等方法和思想,在不同的环节和穿插过程中都有体现,引导和帮助,引领学生很好、很深度地学习了数学,进行了实验,发展了能力。

当然,结合自己的反思及听课课老师的建议,本节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1、课堂气氛相对来说,如果再调动、调整和渲染一些,情感会更积极,师生也更在相互的影响下,情绪更高昂地投入活动。

2、学生的言语能力的表达还需要在平日课堂中多加训练和强调,一是有孩子会说,说得很好,只是声音不够响亮,没有感染力;二是有部分孩子不愿意主动去表达,表现的意识相对薄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再调动一下。

3、在引导学生探究意识方面要多下功夫,学生主动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太少,略显学习有点被动,教师要多激励学生发表见解。

推荐第7篇:时间与数学教学案例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一)”。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想创设在一个完整情境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穷举、排除等数学方法,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汇报能力及全班交流的能力。

对于整节课的安排,我结合教材提供的找淘气一家三口人共同休息日的内容进行“重组”。首先选取书上的内容做为新授内容,又加入寻找淘气与姑姑共同去爷爷家的日子为练习。这样,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进行活动、探究,学习兴趣盎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创设情境,理解条件。 课始,我向学生们出示飞飞、爸爸、妈妈一家三口人的照片,并介绍他们的职业。同时,请学生们猜测飞飞一家三口人想在明年3月份一同去参观sos儿童村,可具体在3月份的哪一天,没有确定的原因。学生很快就猜测到是因为不知道三口人的共同休息日。于是,我就出示“淘气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的信息。并请学生们说说对父母休息日的理解。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地交流。在说道“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时。

学生1:“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上1天歇1天,再上1天再歇1天。” 学生2:“我想举个例子,比如说妈妈今天工作,妈妈明天就休息。”

学生3:“妈妈周一工作,周二就不工作。如果每周

一、

三、

五、日工作,那周六就休息,淘气周六也休息,这就能找出妈妈与淘气共同的休息日。

学生4:“妈妈不是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吗?也就是把2天看成一组,2天里1天工作1天休息。”

(我暗自佩服我的学生,小学三年级的他们,就会如此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从他人的发言中受益,你看他们的发言不正是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过程吗?)当说到对爸爸休息日的理解时,学生很快就提出“4天一组,每隔3天后休息1天”的想法。(我想,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出3人共同的休息日,就必须深入理解每个条件的含义。虽然在此环节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必要。因为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找三人共同休息日是哪一天?

在学生理解了一家三口各自的休息日后,我把“一家三口什么时候才能同去sos儿童村”的问题推给学生。学生们马上提出:要找三人的共同休息日。那想什么办法才能找到三人的共同休息日呢?只见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商量起办法来。讨论的结果决定是先找爸爸﹑妈妈﹑淘气各自的休息日,再找三人共同的休息日。(此环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找爸爸﹑妈妈﹑淘气各自的休息日。

在找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时,一位同学提示要利用3月份的日历去解决问题。同时,他还强调了从3月1日开始工作这个重要条件。(学生们寻找资料或条件去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逐步养成的过程,这是提升自己创造力的前提。)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找出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而是让学生想一想,再说一说,最后再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去找出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在学生介绍自己找爸爸﹑妈妈休息日的方法的过程中,又一次让我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欣赏我的学生。

学生1:“妈妈上1天歇1天,那你就看1日上班,2日休息,你就隔1天做一个标记。”

学生2:“所有2的倍数都是妈妈的休息日。” 学生3:“那所有单数都不是妈妈的休息日。”

学生4:“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 这时,我用一句“这里还有乘法?

的问话,沟通了本节课与旧知的联系。在找爸爸的休息日时,学生围绕是找3的倍数还是找4的倍数展开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又对基数与序数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见,对于旧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新问题的解决情况。

3、找三人共同休息日。

在学生找到爸爸、妈妈、淘气各自的休息日后,很自然地发现爸爸、妈妈休息日的规律及联系。学生1的发言最具概括性:“大家说的正象我刚才想的那样,妈妈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爸爸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4是2的倍数,所以爸爸的休息日肯定就是妈妈的休息日。”学生2马上把话题接过来说:“爸爸、妈妈的休息日都是双数,淘气的休息日里有单数也有双数,那在飞飞的休息日里,双日子就有可能是一家三人的共同休息日。”我接着学生2的话题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三人的共同休息日。有的用做标记的方法,有的用填集合图的方法……。这些方法在第一小组的汇报中有明显体现。“我们组共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找出各自的休息日,再找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填集合图的方法);第二种是日历上画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有三种符号在一起的日子,就是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做标记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是爸爸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肯定爸爸的休息日就是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再在其中找出淘气的休息日,这就是三人共同的休息日。”他们组的汇报刚刚结束,就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其他组的一位同学站起来与这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我认为你们组应先汇报做标记的方法,再说其他的方法。这样先记简单的方法,再说复杂的方法比较好。”我带头为这位同学鼓起掌来。(通过三年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尤其是合作后的汇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汇报前,学生能做到先在小组内把组里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再发言。汇报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汇报,使其他同学能听清楚。)找到三人共同的休息日是12日和20日,哪一天去好呢?有的同学提出周六去好,周日就可以休息一天。有的学生说周日去好,周六可以把作业完成好。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能看出学生做事有条理,分析问题有理有据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为了尽快去参观,决定于3月12日去。于是引出了本节课的练习情况:淘气想把这个消息尽快告诉姑姑。姑姑每隔2天去一次爷爷家,飞飞每隔3天去一次爷爷家……。学生独立操作,全班汇报方法及结果,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全课结束之前,我请学生谈感受,很多同学提到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感到很高兴……。我随之出示课题,结束全课。

时 间 与 数 学

教 学 案 例

推荐第8篇:许彬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到了周

六、周日,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玩儿?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兴地抢着说去动物园,生2接着说我们去图书大厦看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小朋友飞飞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孤儿院和那里的小朋友玩儿。可是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飞飞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飞飞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到孤儿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呢?你们能不能帮飞飞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师:飞飞的父亲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教师边提问题边出示飞飞和他父母休息的情况。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学们表示认可,教师紧接着又问: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有了上个问题做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2.出示教材中9月份的日历,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标出后请你分别写出他们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填在下面相应的圈内。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很快就把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找了出来,并分别填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紧接着请同学们分别观察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中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稍一迟疑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教师此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很快学生有了答案。

生1:我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双数,而飞飞休息日的数都是相邻的两个数。

生2:我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3:父亲休息日的数都是4的倍数。

师:为什么母亲的休息日的数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的数是4的倍数呢?

生4:因为母亲是工作1天后休息1天,一共是2天,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一共是4天,所以母亲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

生4:母亲的休息日就是每2天里有1天休息,所以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天里有1天休息,4天一个循环,所以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

师:(肯定并表扬了学生后)你从这些数字中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还发现飞飞的休息日的数字中后两个相邻的数比前一组的两个数分别多7。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感知有关倍数、公倍数等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飞飞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生1:我能知道飞飞和父亲的共同休息日,飞飞和母亲的共同休息日。

生2:还能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共同休息日。

生3:(抢着答)还能知道飞飞和他父母哪一天同时休息。

教师一一地把学生所说的展示出来,然后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填的方法。 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把填好的图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是怎样填的。

生4:我是按九月份的日历填的,同时有三角形和圆形的就是父母共同休息日;同时有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就是父子共同休息日;同时有圆形和长方形的就是母子共同休息日;同时有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那天就是飞飞一家三口共同休息日。

生5:我是按父亲、母亲和飞飞休息日的图找出答案的。

这时教师再次鼓励并引导学生观察父母共同休息日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数字都是双数,而且都是4的倍数。

师:(再次追问)为什么父母共同休息日中的数是4的倍数而不只是2的倍数呢?

生:父亲的休息日是4天里休息一天都是4的倍数,而母亲的休息日是2天里休息一天,父亲的这4天里包含着2个2天,也就是说母亲休息2个休息日,才能与父亲的一个休息日相同,所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的数都是4的倍数。

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从日历中找图形的方法,从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的图中找出了父母、父子、母子以及一家三口的共同休息日。你知道飞飞在九月份的哪一天能实现与父母一起去孤儿院的愿望吗? (三)理解与运用

飞飞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和父母一起来到孤儿院,孤儿院的小朋友正在楼上做游戏呢,飞飞要上50级台阶才能到,飞飞恨不得一步到楼上,可是飞飞一次只能迈2级台阶,而爸爸一次能迈3级台阶,这时爸爸问飞飞:“我们俩人从第一级台阶开始,哪些台阶能同时踏到?”飞飞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父子俩共同踏到的台阶,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吗?

(设计意图利用飞飞到孤儿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边创设情境提问题,边出示教材中的图和解决这个问题所需的图,通过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推荐第9篇:时间与数学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时间与数学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时间与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9月份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观察日历找规律:9月份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2比11多1,……

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课后反思:

时间与数学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4、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3、补充练习。

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

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时间与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洪水学区数学备课组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能把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感受时间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训练。

二次复备

填空:

(1)1年5个月=( )个月

(2)29个月=( )年( )个月

(3)5月最后一天是( )日,是第( )季度。

(4)7月和8月共有( )天。

(5)2000年是( )年。

判断:

(1)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每月30天。( )

(2)凡单数的月都是大月。( )

(3)二月份只有28天。( )

(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 )

(5) 1800年的2月有29天。(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到了周

六、周日,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玩儿?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兴地抢着说去动物园,生2接着说我们去图书大厦看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小朋友飞飞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孤儿院和那里的小朋友玩儿。可是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飞飞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

二次复备

息。飞飞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到孤儿院看望那里的小

朋友呢?你们能不能帮飞飞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初步尝试。

师:飞飞的父亲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教师边提问题边出示飞飞和他父母休息的情况。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学们表示认可,教师紧接着又问: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有了上个问题做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四、小组交流,解疑释惑。

1.出示教材中9月份的日历,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标出后请你分别写出他们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填在下面相应的圈内。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很快就把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找了出来,并分别填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紧接着请同学们分别观察

二次复备

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中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稍一迟疑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教师此时给

予充分的时间。很快学生有了答案。

生1:我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双数,而飞飞休息日的数都是相邻的两个数。

生2:我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3:父亲休息日的数都是4的倍数。 师:为什么母亲的休息日的数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的数是4的倍数呢? 生4:因为母亲是工作1天后休息1天,一共是2天,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一共是4天,所以母亲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

生4:母亲的休息日就是每2天里有1天休息,所以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天里有1天休息,4天一个循环,所以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 师:(肯定并表扬了学生后)你从这些数字中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还发现飞飞的休息日的数字中后两个相邻的数比前一组的两个数分别多7。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感知有关倍数、公倍数等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飞飞这一家三口的

二次复备

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生1:我能知道飞飞和父亲的共同休息日,飞飞和母亲的共同休息日。

生2:还能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共同休息日。 生3:(抢着答)还能知道飞飞和他父母哪一天同时休息。

教师一一地把学生所说的展示出来,然后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填的方法。

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把填好的图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是怎样填的。

生4:我是按九月份的日历填的,同时有三角形和圆形的就是父母共同休息日;同时有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就是父子共同休息日;同时有圆形和长方形的就是母子共同休息日;同时有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那天就是飞飞一家三口共同休息日。

生5:我是按父亲、母亲和飞飞休息日的图找出答案的。

这时教师再次鼓励并引导学生观察父母共同休息日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数字都是双数,而且都是4的倍数。 师:(再次追问)为什么父母共同休息日中的数是4的倍数而不只是2的倍数呢? 生:父亲的休息日是4天里休息一天都是4的倍数,而母亲的休息日是2天里休息一天,父亲的这4

二次复备

天里包含着2个2天,也就是说母亲休息2个休息日,才能与父亲的一个休息日相同,所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的数都是4的倍数。

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从日历中找图形的方法,从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的图中找出了父母、父子、母子以及一家三口的共同休息日。你知道飞飞在九月份的哪一天能实现与父母一起去孤儿院的愿望吗?

五、尝试练习,巩固新知。第79页第一题。。

(1)先独立完成,提醒注意,弄清题目要求。 (2)全班交流反馈。

六、拓展应用,课外延伸。出示课件: (1)先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

(3)师:观察一下,还有什么规律?如果接着走上去,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还可能有哪些? (4)生讨论汇报:每6级台阶他俩就会同时踏到一级,因此还有19,25,31,37,43,49。

七、畅谈收获,分享成果。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收集家人的身份证,你能从上面获得哪些数学信

二次复备

息?身份证号与他们的出生年月日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时间与数学 父亲: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母亲: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二次复备

30 奇思: 教后随记:

3 10 17 24

第11篇: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设计思路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充分利用日历这一记录时间的工具,通过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使他们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设计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日历中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多项的有条理的思考。

注意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好,拥有电脑、实物投影等电教设施。学生可以从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因此在本课利用日历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休息日,你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玩儿?”学生有的说我希望他们带我去森林动物园,有的说去圣亚海洋世界,还有的说去老虎滩极地馆„„此时,我随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道:“有一个小朋友叫飞飞,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带他到极地馆去玩儿。可是他们工作太忙,飞飞只知道他们各自在哪一天休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家三口才能同时休息,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

学生对日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先出示书中第74页的9月份日历给学生看,然后介绍: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是一名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飞飞跟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快速而准确地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顿时议论起来,有的冥思苦想,有的交头接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可以先分别找出爸爸、妈妈和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一天一起休息。

生2:边找边做上记号,不容易出错。 生3:我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更好一些。 看来小组合作的需求有了,简单的数学方法也产生了,于是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出飞飞一家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并填在集合图里。 (2)再讨论填写父母、父子、母子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集合图。

(3)填完以后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告诉飞飞他哪一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4)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得好。

听清要求后,同学们迅速拿出了9月份的日历,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好工,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发现有的小组每人一项任务,同时行动;有的小组一人记录,其余的人认真讨论。但也发现有的小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在一边,因为他回答不出,就不用他了,这时教师提醒组长给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机会,帮助他把想法说清楚。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话语霸权的现象,教师应随时关注班里的学习有困难学生,并提醒组长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教育学生,小组合作时一荣俱荣,集体荣誉感很重要。)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然后再汇报结论。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及时补充、纠正,或向他们提问,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生(组长):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我请他们三个人先用做记号的方法,每人找出一个人的休息日,填在图中,再相互交流,把(1)中的三个图补充完整;然后把三个图中的日期对照起来,找出并填写父母、父子和母子共同的休息日,也是每人完成一个;最后对照日期一起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负责帮助最慢的同学,我请他们三个人分别汇报一下。

组内学生汇报。

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8,12,16,20,24,28日。

生2:母亲的休息日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日。

生3:飞飞的休息日是3,4,10,11,17,18,24,25日。 生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是4,8,12,20,24,28日。 生2: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24日。 生3:母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10,18日。 生(组长):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4日。

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便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组同学,他们边听边对照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做记录。汇报一结束,他们便举手补充纠正。

生4:我补充,你们组的答案有错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还有16日,母子共同休息日还有24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9月4日和24日两天。所以这两天飞飞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我立刻表扬他,你很会倾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给予评价。第一个小组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期待能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他们组这样分工虽然速度快,但是容易出错,漏掉几天。我们组认为这样分工比较好,我们先在9月份日历上自己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再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这样从日历上一下子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休息日在哪几天,共同的休息日有哪几天,不会轻易漏掉,然后再像他们组那样分工合作,填写集合图。

生6:我们组的方法和你们(生5)差不多,不过我们组先选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然后其他人负责观察,说答案,这样,一个人回答,有两个人监督,一个人记录,既节省时间也不容易出错。

他们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响应,看来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我表扬了学生,同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小组合作时不仅要快,更重要的是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从中发现的信息。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而且都是双数。

生2:我知道原因,这是因为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2天休息1天。

课前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我的灵感,对啊,还可以利用倍数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特点来很快找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学生听了也恍然大悟。

生3:我知道了,根据这个特点,利用4和2的乘法口诀,爸爸的休息日就是4,8,12„„妈妈的休息日就是2,4,6,8„„再互相对照找出共同的休息日。

生4:我发现飞飞的休息日就是把3和4分别加7,再加7„„

生5:我还发现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和爸爸自己的休息日是一样的,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和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一样的。

„„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敢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战?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利用倍数关系是我课前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见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观察日历找规律。

为了让学生对找规律产生兴趣,我出示第75页第3题的9月份日历,带领他们举办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息、发现规律。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和有阴影的9个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再分别另换一组试一试,仔细观察,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2)以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要求进行讨论,获取信息,记录下来,限时5分; (3)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不重复;

(4)每发布一条信息小组得10分,得分最高小组获得“最佳发布信息奖”。 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学生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迅速把信息记录在题单上。5分后,我先询问了各组信息整理的情况,然后请一个获得信息最多的小组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组长1:我们组发现的信息有14条。

生1:观察加框的4个数,横看,12比11多1,19比18多1;竖看,18比11多7,19比12多7;交*看,11+19=30,18+12=30,和相等„„

生2:我补充,我们另选一组,6,7,13,14。横看,7比6多1,14比13多1;竖看,13-6=7,14-7=7;斜看,13+7=20,6+14=20,和相等„„

生3:观察有阴影的9个数字,横看,每一行一个比一个多1;竖看,一个比一个多7;斜看,7+15+23=45,9+15+21=45,和相等„„

生4:我换另一组8,9,10,15,16,17,22,23,24,横看„„

组长1:我们在日历中还找到了这些规律,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竖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这是因为日历一行是7天„„

组长2:我们组补充,可以斜着看。从左向右斜,如5,13,21,29或6,14,22,30,一个比一个多8,从右向左斜,如7,13,19,25,一个比一个多6„„

„„

学生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发现了很多信息,找出了很多规律。汇报结束后,我们一起评选了“最佳发布信息奖”。我鼓励其他小组也要像他们这样,开动脑筋,善于发现信息,寻找规律。

(评析这一环节我变枯燥的找规律为“信息发布擂台赛”,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多向观察能力、开放性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1.第76页第1题。(1)先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父亲踏到的台阶有1,4,7,10,13 儿子踏到的台阶有1,3,5,7,9,11,13 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有1,7,13 (3)师:观察一下,还有什么规律?如果接着走上去,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还可能有哪些? (4)生讨论汇报:每6级台阶他俩就会同时踏到一级,因此还有19,25,31,37,43,49。

2.第77页第2题。

(1)先独立完成,提醒注意,弄清题目要求。

(2)全班交流反馈:1路车和2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15,从7时起,1时内1路车和2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5次,分别为7:00,7:15,7:30,7:45,8:0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2篇: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3)在具体情境中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12月份的月历(大一张,小的按组一组一张;带有四个集合圈的纸,每组一张;),小黑板(抄写例题)与合作要求,带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啊,我想在你们班来个小调查,同学们能帮我吗?星期六与星期天能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度周末的请举手(学生举手),你们真的幸福。说说你为什么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周末?(学生回答)我们学校有位同学叫飞飞,他也不能在周末常和爸妈在一起,你知道为什么吗?猜一猜。(可能是他爸爸妈妈太忙,周末还要工作;可能是„„)

师:你们的想法可真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你们就知道了。(出示例题与日历)师:看到了这些资料,你们得到了什么信息?能告诉老师吗?(学生畅所欲言,重点要理清题目的意思,如“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工作1天后休息一天”)我班有位小朋友飞飞想和爸爸妈妈在元旦来临之际一起来华桥的外婆家去看外婆和他的表哥、表妹们。可是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妈妈是一名汽车售票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飞飞是学生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飞飞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到华桥来看望外婆和这里的小朋友呢?看来时间与数学还真有联系,板书课题:时间与数学。你们能不能帮飞飞解决这个问题呢?(出示例题)

二、小组探究,发现规律。

1、发现单一规律(个人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先想想,有什么也办法。(引导学生说出又对又快的方法一:可以在日历上做上标记再看他们三人有没有相同;方法二:可以将他们的休息日记录下来,再找出相同的休息日;方法三:可以小组合作。)

师:好,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请听清要求:

1、根据他们的休息规律找出每个人的休息日。

2、4人小组合作,其中3个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飞飞,你扮演谁就在日历上标出谁的休息日,小组长负责监督3人作标记情况。

3、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一个汇报。师: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做法。 生:我们用△表示爸爸的休息日、用○表示妈妈的休息日、用√表示飞飞的休息日。发现爸爸的休息日是:

4、

8、

12、

16、20、

24、28;妈妈的休息日是:

2、

4、

6、

8、

10、

12、

14、

16、

18、20、

22、

24、

26、

28、30;飞飞的休息日是:

2、

3、

9、

10、

16、

17、

23、

24、30、31。

师:除这些发现还有其他发现吗?其他组呢?

生1: 我发现飞飞的休息日有:

6、

7、

13、

14、20、

21、

27、28。

生2:我发现妈妈的休息日有:

2、

4、

6、

8、

10、

12、

14、

16、

18、20、

22、

24、

26、

28、30。

生3:在20、28号上有三个符号,我就知道这是他们一家人共同休息日。 生4:我发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双号。 生5:我发现爸爸休息的时候,妈妈也休息。

生6:

4、

8、

12、

16、20、

24、28是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生7: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有:

4、

8、

12、

16、20、

24、28。„„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老师可佩服你们了。(抓住现场问题,如: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是:

4、

8、

12、

16、20、

24、28。)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将爸爸的休息日圈出来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一试,然后同伴交流。

师: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好方法吗?(投影学生作品) 生1:我是写成花瓣的样子。 生2:我是用方格。 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刚才你们在做的时候,老师也在做。(出示老师方法)我用 把爸爸的休息日集合起来,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称为集合圈。作为集合圈的图形很多,比如花瓣的形状、□、△、○、☆、◇等图形都可以作为集合圈。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作集合圈表示出飞飞或者妈妈的休息日。

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在选图形作集合圈时,一是自己喜欢的图形、二是选择的图形要简洁、大方。

师:我们认识了新朋友——集合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集合圈中数有什么。 生1:我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双数,而飞飞休息日的数都是相邻的两个数。

生2:我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3:父亲休息日的数都是4的倍数。

师:为什么母亲的休息日的数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的数是4的倍数呢?

生4:因为母亲是工作1天后休息1天,一共是2天,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一共是4天,所以母亲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

生4:母亲的休息日就是每2天里有1天休息,所以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天里有1天休息,4天一个循环,所以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

师:(肯定并表扬了学生后)你从这些数字中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还发现飞飞的休息日的数字中后两个相邻的数比前一组的两个数分别多7。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感知有关倍数、公倍数等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发现三者间的规律。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飞飞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生1:我能知道飞飞和父亲的共同休息日,飞飞和母亲的共同休息日。

生2:还能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共同休息日。

生3:(抢着答)还能知道飞飞和他父母哪一天同时休息。

教师一一地把学生所说的展示出来,然后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填的方法。

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把填好的图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是怎样填的。

生4:我是按十二月份的日历填的,同时有三角形和圆形的就是父母共同休息日;同时有三角形和√的就是父子共同休息日;同时有圆形和√的就是母子共同休息日;同时有圆形、三角形和√,那天就是飞飞一家三口共同休息日。

生5:我是按父亲、母亲和飞飞休息日的图找出答案的。

这时教师再次鼓励并引导学生观察父母共同休息日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数字都是双数,而且都是4的倍数。

师:(再次追问)为什么父母共同休息日中的数是4的倍数而不只是2的倍数呢?

生:父亲的休息日是4天里休息一天都是4的倍数,而母亲的休息日是2天里休息一天,父亲的这4天里包含着2个2天,也就是说母亲休息2个休息日,才能与父亲的一个休息日相同,所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的数都是4的倍数。

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从日历中找图形的方法,从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的图中找出了父母、父子、母子以及一家三口的共同休息日。你知道飞飞在九月份的哪一天能实现与父母一起去孤儿院的愿望吗?

三、理解与运用

飞飞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知道明天就能和父母一起来到了外婆家,高兴地极了,下午一放学就往家里跑,刚到楼下正好遇到下班回来的爸爸,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爸爸很高兴,就说:“那我们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你妈妈吧。”说完迈开大步就向楼上赶。从楼下到家里要上50级台阶才能到,飞飞恨不得一步到楼上,可是飞飞一次只能迈2级台阶,而爸爸一次能迈3级台阶,这时爸爸问飞飞:“我们俩人从第一级台阶开始,哪些台阶能同时踏到?”飞飞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父子俩共同踏到的台阶,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吗?大家打开书第77页,请你们完成。 同学们也和飞飞一们聪明,很了不起!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飞飞明天要来华桥,说不定还能见到他呢!下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生动开放的学习乐园,学生在轻松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获得健康的发展。本片断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在学习寻找飞飞一家的共同休息日这一内容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做记号、一一对应、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填写集合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使他们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上完一节课改年级的课,感觉到真的很累.一是备课累。课改年级的教学内容生活性强,实践操作多,有趣有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将教学内容理解透,还要备学生,备教具学具。这教具与学具如果不上心去备,要让课有趣有味,是真的难。二是上课累。低中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只要你一不留神,课堂就成了菜市场了。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用些强制,低年级的学生可不管你,要动的还是动,要说的还是说,非得用高帽子给他们戴不可,你说我一个大男人,天天给学生戴高帽子还真的不习惯。上了一节课,我真打心理的佩服长年教低年级与课改年级课的老师。说一句,你们真辛苦了!

第13篇:教学设计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

数学科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

作者:余琴

指导老师:郑木木

连江二实小

二00九一月七日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关于最优化问题,教材中安排了两道例题,分别是沏茶与烙饼。两题侧重点各有不同。我的理解是烙饼倾向于空间上的优化,而沏茶更倾向于时间上的优化。如果一节课两个问题都安排上,觉得内容过于饱满,留给学生探究感悟体验的时间太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我只选择了沏茶即合理安排时间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3《数学广角》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运用统筹思想安排时间的过程,体验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注意力。请你们认真倾听一段话,看谁能发现问题,好吗?请听:小明是个珍惜时间的孩子,星期天的早上,他起床后,一边折被子,一边刷牙,之后,他来到厨房,见妈妈还没煮饭,他就想表现一下。他赶紧一边淘米,一边煮饭。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他煮好了饭,就悠闲地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 师:从这段话中你能获得什么启发?

生: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有些事情却不能同时做,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能注意倾听,还善于思考,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好品质来上课。

(设计意图:课前活动它是教学的一种热身运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的精神,而且引导孩子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还初步体验到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有些事情要先后做的道理,为新知的探究做了铺垫。)

一、揭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在电视上一定看过特工的工作吧。现在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特工的故事:一个特工半夜接到一份情报,敌人将在15分钟后对他的居住地进行拉网式的搜索,为避免暴露身份被抓,他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件事(课件出示:

1、寻找资料2分钟

2、烧毁资料10分钟 3飞鸽传书2分钟

4、清理现场2分钟),时间很紧啊!只有15分钟,同学们,你能运用预习中所学的知识帮特工巧妙安排这几件事吗? 要求:

1、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举手表达。

2、生汇报

3、还有很多同学也想说,请你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并用数学算式算出共需时间?

4、展示学生作品。师:这种写法是用什么来表示事情的先后顺序的?

5、哪一种既简洁,又便于计算呢?

6、我们通常把这样的示意图叫做流程示意图。他可以清楚地、一目了然地表示事情的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沏茶的经验较少,而且沏茶程序较多。不利于对新知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我大胆的处理了教材,创设了怎样巧妙安排才能让特工脱险的情境作为例题情境,觉得这个情境比书上提供的沏茶情境更能体现统筹的价值和学习此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统筹作好了铺垫。我想,多数学生曾在电视中看过这样的镜头,特别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大家会踊跃地自觉投入到怎样安排最合理、省时的探究活动中。从而感悟到“当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几件事可以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二、合作探索,再次感知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象特工一样善于安排时间,而且还会用流程示意图来表示事情的先后顺序。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下面这道题,这道题可复杂了,请看:星期天,李阿姨到家来做客,妈妈请小明泡杯茶接待她,泡茶的程序一般有以下几项:出示书上的图片:

1、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泡过茶吗?这些程序都熟悉吗?有什么不理解的?

3、这么多程序,同学们,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合理安排,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呢?

同桌合作:(要求:拿出工序图片摆一摆,写出流程示意图,并算出你们安排的方案共需多长时间?)

4、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5、师:设计出方案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案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分享?

6、小组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案。

7、师:比较上面几种方案,哪一种方法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为什么?

8、师:你在设计时是怎么想的呢?

9、教师小结:“对!今后我们在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只要能合理安排做事情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后顺序)(把能同时做的事情尽可能的同时做(板书:同时做)就可以节约时间。

10、师:想想李阿姨这么快就喝上了小明泡的茶,会怎样称赞小明呢? (设计意图:书上沏茶的例子我把它作为一道拓展性的练习安排在这个环节中。。这个例子所需要做的事情比前一个多,(6项)难度要稍大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摆工序图,小组讨论,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讨、进一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研究,体会到合理安排应该把事情分为两类,即必须先后做的和可以同时做的,归纳出方法,进一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运用知识,深化感知

师:李阿姨直夸小明是个善于动脑,做事讲究效率的好孩子。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老师相信同学们也能合理安排。

试试看:周末东东要好好放松一下,准备做以下几件事情

: 玩电脑:30分钟 听音乐:20分钟 玩滑轮:35分钟 打扫房间:20分钟

熬粥:15分钟

怎样安排才能尽快做完这些事情?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体验合理安排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也检验了孩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师:学到这,同学们都有了哪些收获呢?(师生交流)

师:这几个同学很会节省时间,对他们的安排,你们有何想法? 出示:

1、强强在乘车时看书。

2、红红一边听课一边做其他科目作业。

师:可见,在安排时间上,不能只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加强辨析,让学生强烈感受并明确“合理安排”的“合理性。”)

五、:课外延伸,熏陶思想

师:合理安排时间实际上是“最优化问题”,这种思维方法最早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来的。在数学中叫“统筹方法。”刚才,我们感受到的统筹方法只是节省了几分钟的时间,但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就能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老师希望大家也能运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合理地安排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最后,老师把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认识做了总结提升,让学生理解统筹最优化的思想,感悟统筹方法的初步应用与价值。)

第14篇:小学数学《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前思考:

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

2、正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认识时间教学之前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一个正确地把握,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也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由于还没有学过乘法,所以在教学分钟的时候,只能让他们5个5个的数。但是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而且已经知道分针指向6是30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教学生不到30可用5、10、15―――依次数下去;而对于超过30分,可以教他们从分针指向30分处开始数30、35。也可以记住特殊的数字

3、

6、9指向的分别是15分、30分、45分,然后接着数较快。

4、接近整点钟时刻的认读,例如7时5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如把7:55分看作8:55。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通过讨论、辩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让学生明确7时55分也就是7时又过了55分,由于1时等于60分,55分已经接近60分了,所以时针也快到了8时,不能搞混。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对时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正确率应该有

一定的提高。

精品教案:

认识时间(1)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82页的做一做第1题和8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知道1时=60分;会认几时几分(分钟数是5的倍数), 学会时刻的两种记录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出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空间能力。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验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起对生活中的数学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准确地说出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时间,并学会时刻的两各种记录方法、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钟面模型。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半时。下面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1时的钟表)这是什么时刻?为什么? 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师:(电脑出示4时的钟表) 这是什么时刻? 学:4时。

师:那这个时刻又怎样看呢?(电脑出示2时半的钟表)

学:分针指着6,时针指2和3中间,所以就是2时半。

师:(电脑出示10时半的钟表) 这是什么时刻? 学:10时半。

2、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表示“几时半” 要在冒号后面写“30”? 像8时15分、12时55分这样的时刻,时针和分针又在什么位置呢?今天我们继续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进行旧知识的复习,为正确的新知探讨打好了知识基础。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1、认识大格、小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钟表,仔细数数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每一个大格子里有多少个小格。

师:你是怎样数的?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学生:同桌交流

师: 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学:12个大格。

师:你是怎样数的?

学:从12到1是一个大格。从1到2又是一个大格。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数。(课件演示:钟面分成12个大格)

师:每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

学: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每个大格里有4个小格子。 或师:小明认为每个大格里有4个小格子。

师:你是怎样数的? 或 你瞧!

1、

2、

3、4(边指刻度边数)

师:他数对了吗?为什么? 学:两个小点之间才是一个小格。

师:对。我们数小格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刻度之间才是一个小格。大家一起来数数吧。 (课件演示,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

师:从12走到1经过几个小格? 学:5个。

师:从12走到2经过多少个小格?你是怎样想?

学: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从12走到2经过2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所以5和5合起来是10个小格。

学: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一个小格地数的„„

师:从12走到3经过多少个小格?你是怎样想?

学: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从12走到3经过3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所以3个5合起来是15个小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各经过多少个小格?完成练习纸第1题。

学:汇报结果。(课件演示:

10、

15、20„„) 学生齐读

5、

10、15„„60。

师:分针走了一圈经过多少个小格?

学: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先观察,再交流,完善对钟面的认识,自己准备的各式钟做一便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共性。用自己的方法来数小格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现了以新课程为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2、认识时、分:

师:同学们,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那么,分针走一个大格又是几分呢?为什么?

学:因为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所以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

师:分针从12走到1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2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3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从12走到8经过多少分

钟?

学:5 10 15 20 25 30 35 40

师:这样数非常麻烦。我有一个绝招。你想学吗?

师:分针指向

3、

6、9这几个特殊的数是多少分,请大家一定要记住。

分针指向3是多少分?分针指向6是多少分?分针指向9是多少分?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分 30分 45分 师:分针从12走到10经过多少分钟? 学1:30 35 40 学2:45 – 5 = 40分

师:分针从12走一圈回到12,经过多少分钟? 学:分针走一圈,经过了60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 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通过交流,提高认识。]

3、时、分的关系:

师:第一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观察:当分针转动时,时针转动吗? 师:第二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谁转动得快? 师:第三次拨钟12 :00走到1 :00。

要求学生数数从12时到1时,分针转动了多少小格,时针转动了多少大格?

学:把钟拿出来,拨出12时、12时半、1时。要求学生一边拨钟,一边数数从12时到1时,分针转动了多少小格,时针转动了多少大格?

学:同桌讨论,汇报: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这说明1小时和60分有什么关系?

板书 1时=60分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分针指向刻度“6”就是“几时半”吗?

你知道为什么表示“几时半” 要在冒号后面写“30”?

[设计意图:通过拨自己喜欢的钟表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分针、时针所处的位置的数学思考,培养动手、动脑、观察等多种能力.让学生汇报经验,让学生尝试到自己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不甘人后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读写时间 (1)猜一猜

师:我们都知道时针走一个大格是一小时。下面玩一个游戏:猜一猜

只看时针,猜一猜是几时多。

2时多 5时多 8时多 10时多„„ 现在来考考你会不会认识时间。

(2)认识时间

(课件出示2 :30钟表) 分针时针继续转动变成2 : 40 师:这是什么时刻?

学:2:40 板书 2时4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我是这样看的,先看时针指向2和3之间,表示2时多,再看分针指向数字8,说明是40分。

师:你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愿意说说?

师:2时40分可以这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谁上来写一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板书)

师:出示8:35钟面和7:05钟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练习纸的反面。用两种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请两人板演。

写好后,集体订正。

共同评价,特别让学生指出用电子表表示时,分的数要占两个位,不够10才用0占一个位。

师: 7时55分接近几时?时针接近数字几?你能拨出7时55分吗? 学:拨钟

拨好后,集体订正。重点指出时针接近8,分针指向数字11,表示还没到8时,仍然是7时多。 师:出示6 :55钟面,

小明认为这才是7:55.你同意吗?你能告诉小明他为什么错了?这是什么时刻吗?

学:7 :55快到8时了,时针应该接近8,但是还没到8时。而钟面上的时针接近7,还不到7,说明钟面上是6时多,分针指向11,所以是6 :55。

师:出示几个类似练习题,学生自选喜爱一小题做练习。 师生共同总结读写时间的方法。

[设计意图:示范讲解,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共同总结出规律,从而有效地突出难点。 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反馈认识时间的情况。提高学生对时间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课间休息:你一分钟能干什么?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选择回答。(学生认识时间)

7 :15 1 :20 5 :25 8 :55 10 :45 学生练习时,先说一说: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再把时间写在每个钟面的下面。 2.一天的生活。

7:00 11:50 5:20 8:45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再说一说第一幅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完成后,两人为一小组,相互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边说边用小闹钟把时间拨出来。 3.思考题:找规律,画一画。

出示 9 :10 9 :15 9 :25 9 :40 的钟面,要求学生画出下一个钟面。

(1) 先让学生写出钟面的时刻 。 (2) 再找出排列规律。 (3) 最后根据规律画出钟面。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怎样学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五、课外延伸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到生活中找一找时间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车站牌、商店的营业时间等。) [设计意图:打通书本与生活之间,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知识,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了。]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一共有12个大格 1时=60分

每个大格有5小格 6时40分 7时05分 7时55分

一共有60个小格 6:40 7:05 7:55

教后反思: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 10

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1、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练习“一天的生活”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2、动手操作、直观呈现

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

3、分析学生、突破难点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由于还没有学过乘法,所以在教学分钟的时候,只能让他们5个5个的数。但是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而且已经知道分针指向6是30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记住特殊的数字

3、

6、9指向的分别是15分、30分、45分,然后接着数较快。对于个别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教他们不到30可用5、10、15―――依次数下去;而对于超过30分,可以教他们从分针指向30分处开始数30、3

5。

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是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以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时的内在联系。

学生认识时间比较困难。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措施:

1、先认识几分,再只看时针估计是几时多。

2、从以前认识的2 :30过渡到2 :40的认识,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来学习认识时间。

接近整点钟时刻的认读,例如7时5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如把7:55分看作8:55。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通过讨论、辩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让学生明确7时55分也就是7时又过了55分,由于1时等于60分,55分已经接近60分了,所以时针也快到了8时,不能搞混。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对时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正确率应该有一定的提高。

4、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分钟你能干什么?”环节,调查了学生一分钟能拍多少下球、能跳多少下绳、能跑多少米、能口算多少道题。让

学生体会到一分钟的价值,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锻炼、享受生活。

整节课,我把生活实际和学生动手操作结合在一起,学生的眼、脑、手都充分地动起来了,课堂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美中不足,例如从以前认识的2 :30过渡到2 :40的认识,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来学习认识时间时,课件要做成动态的,从2:30转动到2 :40就好了。

第15篇:301.7.6.1《时间与数学》

301.7.6.1时间与数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78—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集合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任务一(共同休息日)

1、出示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是周

六、周日休息。

2、说一说每个人的休息日都有什么规律?

如何能从日历中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是哪几天?

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标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

3、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刚才我们是如何找到全家的共同休息日的?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到父子或母子的休息日吗? 出示集合圈。

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父母的共同休息日。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出其他的共同休息日吗?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完成后的小组在组内轮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并讨论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

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共同的休息日有什么好处?

二、任务二(日历中的规律)

1、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观察方框中的4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换一组数,同学们可以自己圈一组数,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看来这样的一组数中蕴含着相同的规律。

2、出示日历。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三、猜一猜、说一说

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什么?

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了什么?

斜着看又发现了什么?

换一组数。

同学们自己圈一组数,验证一下,刚才的规律是否准确。

教师提问:选了横着两个相邻的日期,它们的和是25,你知道我选的是哪两个日期吗?

看来日历中有这么多有趣的学问,请同学们自己给同伴出一个问题,让你的同伴来猜一猜吧!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6篇:时间与数学(二)

时间与数学

(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休息日,你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玩儿?”学生有的说我希望他们带我去森林动物园,有的说去圣亚海洋世界,还有的说去老虎滩极地馆„„此时,我随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道:“有一个小朋友叫飞飞,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带他到极地馆去玩儿。可是他们工作太忙,飞飞只知道他们各自在哪一天休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家三口才能同时休息,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

学生对日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先出示书中第74页的9月份日历给学生看,然后介绍: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是一名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飞飞跟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快速而准确地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顿时议论起来,有的冥思苦想,有的交头接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可以先分别找出爸爸、妈妈和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一天一起休息。

生2:边找边做上记号,不容易出错。

生3:我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更好一些。

看来小组合作的需求有了,简单的数学方法也产生了,于是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出飞飞一家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并填在集合图里。

(2)再讨论填写父母、父子、母子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集合图。

(3)填完以后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告诉飞飞他哪一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4)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得好。

听清要求后,同学们迅速拿出了9月份的日历,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好工,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发现有的小组每人一项任务,同时行动;有的小组一人记录,其余的人认真讨论。但也发现有的小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在一边,因为他回答不出,就不用他了,这时教师提醒组长给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机会,帮助他把想法说清楚。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然后再汇报结论。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及时补充、纠正,或向他们提问,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生(组长):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我请他们三个人先用做记号的方法,每人找出一个人的休息日,填在图中,再相互交流,把(1)中的三个图补充完整;然后把三个图中的日期对照起来,找出并填写父母、父子和母子共同的休息日,也是每人完成一个;最后对照日期一起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负责帮助最慢的同学,我请他们三个人分别汇报一下。

组内学生汇报。

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8,12,16,20,24,28日。

生2:母亲的休息日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日。

生3:飞飞的休息日是3,4,10,11,17,18,24,25日。

生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是4,8,12,20,24,28日。

生2: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24日。

生3:母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10,18日。

生(组长):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4日。

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便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组同学,他们边听边对照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做记录。汇报一结束,他们便举手补充纠正。

生4:我补充,你们组的答案有错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还有16日,母子共同休息日还有24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9月4日和24日两天。所以这两天飞飞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我立刻表扬他,你很会倾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给予评价。第一个小组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期待能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他们组这样分工虽然速度快,但是容易出错,漏掉几天。我们组认为这样分工比较好,我们先在9月份日历上自己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再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这样从日历上一下子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休息日在哪几天,共同的休息日有哪几天,不会轻易漏掉,然后再像他们组那样分工合作,填写集合图。

生6:我们组的方法和你们(生5)差不多,不过我们组先选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然后其他人负责观察,说答案,这样,一个人回答,有两个人监督,一个人记录,既节省时间也不容易出错。

他们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响应,看来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我表扬了学生,同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小组合作时不仅要快,更重要的是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从中发现的信息。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而且都是双数。

生2:我知道原因,这是因为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2天休息1天。

课前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我的灵感,对啊,还可以利用倍数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特点来很快找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学生听了也恍然大悟。

生3:我知道了,根据这个特点,利用4和2的乘法口诀,爸爸的休息日就是4,8,12„„妈妈的休息日就是2,4,6,8„„再互相对照找出共同的休息日。

生4:我发现飞飞的休息日就是把3和4分别加7,再加7„„

生5:我还发现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和爸爸自己的休息日是一样的,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和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一样的。

„„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敢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战? 2.观察日历找规律。

为了让学生对找规律产生兴趣,我出示第75页第3题的9月份日历,带领他们举办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息、发现规律。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和有阴影的9个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再分别另换一组试一试,仔细观察,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2)以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要求进行讨论,获取信息,记录下来,限时5分;

(3)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不重复;

(4)每发布一条信息小组得10分,得分最高小组获得“最佳发布信息奖”。

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学生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迅速把信息记录在题单上。5分后,我先询问了各组信息整理的情况,然后请一个获得信息最多的小组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组长1:我们组发现的信息有14条。

生1:观察加框的4个数,横看,12比11多1,19比18多1;竖看,18比11多7,19比12多7;交叉看,11+19=30,18+12=30,和相等„„

生2:我补充,我们另选一组,6,7,13,14。横看,7比6多1,14比13多1;竖看,13-6=7,14-7=7;斜看,13+7=20,6+14=20,和相等„„

生3:观察有阴影的9个数字,横看,每一行一个比一个多1;竖看,一个比一个多7;斜看,7+15+23=45,9+15+21=45,和相等„„

生4:我换另一组8,9,10,15,16,17,22,23,24,横看„„

组长1:我们在日历中还找到了这些规律,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竖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这是因为日历一行是7天„„

组长2:我们组补充,可以斜着看。从左向右斜,如5,13,21,29或6,14,22,30,一个比一个多8,从右向左斜,如7,13,19,25,一个比一个多6„„

„„

学生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发现了很多信息,找出了很多规律。汇报结束后,我们一起评选了“最佳发布信息奖”。我鼓励其他小组也要像他们这样,开动脑筋,善于发现信息,寻找规律。

三、实践应用

1.第76页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父亲踏到的台阶有1,4,7,10,13

儿子踏到的台阶有1,3,5,7,9,11,13

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有1,7,13

(3)师:观察一下,还有什么规律?如果接着走上去,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还可能有哪些?

(4)生讨论汇报:每6级台阶他俩就会同时踏到一级,因此还有19,25,31,37,43,49。

2.第77页第2题。

(1)先独立完成,提醒注意,弄清题目要求。

(2)全班交流反馈:1路车和2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15,从7时起,1时内1路车和2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5次,分别为7:00,7:15,7:30,7:45,8:0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小练习册

第17篇:时间与数学(二)

时间与数学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居民身份证编号,使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数字的感受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能力。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节约时间的观念。

3..经历实验、观察、记录、预测等科学的探究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统筹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如果生活中你碰到一个陌生人什么东西可以证明他的身份? 生:户口、身份证、指纹„„

师:对了,这些东西都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

(二)认识身份证

(设计说明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引导学生获取身份证上的相关信息,达到对年、月、日及其计算等这些旧知的一个很好的整合。设计环节中包括了“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并计算年龄。另外,还向学生简单介绍身份证编号的含义。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联系,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师:瞧!这位小朋友叫小红!星期天小红家来了一位漂亮的阿姨。这是她的身份证。(CAI)从身份证上你知道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吗?

生1:在身份证上第三排出生的后面写了1975年1月10日,这就是阿姨的出生时间。

生2:我也是在这里找到的,阿姨是在1975年出生的,1975年是个平年,不是闰年。

生3:我会认身份证,所以我知道在它下面的编号里也有阿姨的出生年月日„„

(让学生在编号中找一找,然后汇报。)

生1:我在编号的中间找到有1975和上面阿姨出生的年份一样,所以我想这代表阿姨出生的年份。

生2:我找到代表月的数字是1,代表日期的数字是10。

生3: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代表月份的数字应该是01。因为我们学过,一年有12个月,虽然这位阿姨是一月出生的,可是得用0把位子占着。

生4:我爸爸是12月出生的,我看过他的身份证,上面就是写的12。是两个数字,所以我同意他的说法。

师:你们同意他们两个的说法吗?

生:老师我还发现身份证编号的前六个数字和后4个数字与出生年月日没有关系。

师:很好,其实他们也是有含义的。

(介绍:身份证编号的其他数字含义)

师:看了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阿姨的年纪。

师:阿姨有多大年纪呢?请你算算,怎样算的?

生1:用今年的2003减去1975,我算出阿姨今年28岁。

生2:我是推算出来的„„

师小结:身份证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我们从上面找到了很多和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像这样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很多。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和小红一起体会一下生活中时间和数学的关系。(板:课题)

(三)统筹安排时间

1.创设情境:郜欣阿姨来之前,小红帮妈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CAI示情境和时间表)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瞧!这是她的工作时间表。从表上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这些信息都和时间有关系,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红做完这些事情一共要用多长时间?

生2:她最少用多长时间?

„„

3.讨论如何统筹安排时间。

师: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样安排这些工作来节约时间?

师:请你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位的同学交流一下。

4.汇报。(学生汇报想法,老师用CAI将其想法画图表示。)

生1:我先烧开水10分,再洗茶杯5分,最后擦地8分,共需要23分。

生2:我是先烧开水需要10分,在烧开水的同时洗茶杯。开水烧好后再擦地。需要18分。比他的时间用得少。

生3:我还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还是先烧上开水,并同时擦地,这样做这两件事情就只用了10分,最后洗茶杯需要5分,一共只用了15分。

师:又节约了3分,你真棒!

(下面的学生显得很不服气,并跃跃欲试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时间。)

生4:我还有一种最节约时间的方法。就是在烧开水的同时擦地,用去8分,那烧开水还有2分,就接着洗2分茶杯。等开水烧好后再洗3分茶杯。一共用了13分。

师:你真会利用时间。

生5:我和他思路差不多,也是用了13分,但是我是在烧开水的同时先洗的茶杯5分,再接着擦地。

师:(问其他的同学)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6:他们很聪明,想的方法很节约时间。

师:这些设计都是合理的,(生4)和(生5)的想法为小红节约了不少的时间,有哪些同学和他们想的一样啊?(很多人举手)你们都是很有时间概念的小朋友。

(四)喝水的问题

1.情境创设(CAI展示情境内容):小红为阿姨倒了茶,她们开始聊天了,阿姨告诉小红,像你们这样的小朋友一天至少喝5杯水。

2.提问题,并计算。

师:听到这个信息,小红想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猜她想到了什么?

生1:她可能会想到,2天喝几杯水。我知道答案,2天喝10杯水,因为2乘5等于10。

生2:我猜她想知道,她一个星期喝多少杯水?

师:多少?你知道吗?

生2:知道,35杯。因为一个星期有7天,每天喝5杯水正好喝35杯。

„„

生3:她想知道,我们一个月可以喝多少杯水?

师:你知道吗?

生:我可以算出来。

师:怎样算?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不知道要算哪一个月的啊!因为我们学过月份有大月和小月,大月和小月的天数不同,喝水的杯数是不同的啊!

生:还有2月更特殊。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那大月多少天?小月呢?2月呢?

生:(略)

师: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是哪一个月,我们可以按照每月30天来计算。那一个月至少喝多少杯水呢?

生:150杯(算法略)。

师:那半年呢?一年呢?你会算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计算)

汇报算法。

生1:一月,30×5=150(杯);半年,150×6=900(杯);一年,900×2=1800(杯)。

(想法略)

生2:一月,30×5=150(杯);半年,30×6×5=900(杯);一年,900×2=1800(杯)。

生3:(分上半年和下半年算的,算法略)。

3.小结。

通过计算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一年就要喝1800多杯水。那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如果一起喝上10年、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呢?那得消耗多少水啊!

生:说出自己对这个结论的简单看法,体会到要节约用水,爱惜资源。(具体说法略)

师:一天浪费一点点水,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爱惜水资源。

(四)小实验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会造成多大浪费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预测一下。

2.实验介绍(CAI显示图文):

第一,往一个用大头针在底部扎好洞的纸杯里注满水,用手堵住小洞;

第二,放手让水漏进小桶里,开始观察一分钟时间大约漏掉纸杯里的多少水;

第三,估计漏完一杯水的时间(用整分计算);

第四,完成“填一填”。

3.做实验并进行合理推算。

4.汇报。

师:你的实验结论如何?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生:(结论略)

想法汇报。

生1:我发现一时漏掉的水,可以够像我们这样的小朋友喝2天。

生2:我发现虽然一点水不算多,可是时间长了会浪费很多的水。

生3:我想像这样浪费下去一年会浪费多少水啊!

生4:我想如果我们学校的所有水龙头都漏水,很多年后,就会漏完一条长江的。地球上的水也会越来越少。

„„

师:是啊!那你还能想得更深入一些吗?

生5:我们地球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很缺水,珍惜水,就是在爱护我们的地球。

生6:我们喝的淡水是需要加工的,浪费水也是在浪费许多的资源。

生7:我们不但要自己节约用水,还要号召大家都能节约用水。

„„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小练习册

第18篇:鲁迅与时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繁忙、勤勉、懒散”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2、读清文中的数据,体会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写出了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理解描写时间的两句句句子的含义。

3、了解文章的取材特点,感受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树立对大师的崇敬和学习的愿望。

4、积累文中的两句名言,并能够收集几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和诗句。

2.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这两句句子的含义。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取材特点,感受鲁迅的珍惜时间和善于利用时间,树立对大师的崇敬和学习的愿望。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1、板书:鲁迅

2、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或者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学过的作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分不开的。

4、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课《鲁迅与时间》

5、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1.注意读音 2.注意字形 3.理解说明:

①教师说明《华盖集》、《南腔北调》、《且介亭杂文二集》以及《少年别》都是鲁迅的作品(包括翻译的作品)。 ②教师简要解释: ③填空答案

作者 “开门见山”,先通过具体的数据介绍鲁迅短暂的一生,却给人类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接着分别从平时和除夕夜两个方面具体描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善挤时间。最后又用鲁迅的话说明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④边听边思边划,划出鲁迅先生说的话。 读后交流,鲁迅对待时间的两句话:

5.学生质疑。学生将在预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一般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重要的问题,可暂时“存疑”,留待讲解课文时讨论解决。)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1.出示句子:

①自由轻声读。②指名读。③集体读。

2.学习句子:

①找出一对反义词。

勤勉——懒散。在这些词语下圈上小圆圈。 ②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散读第三声。

③再轻声读课文第一节内容。思考:哪些地方能看出鲁迅非常勤奋? 出示填空练习:

(数字由学生填写。) ④讨论:

Ⅰ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 (生命比较短暂。) 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了什么? (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Ⅱ 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先生带来智慧与力量。) ⑤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齐读句子

2、小结: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他有哪些巨大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节。 (1)齐读

(2)短短十八年写了640万字,每年35万,多么不容易啊!难怪作者要说这是——巨大的贡献。你能够看着板书来说说鲁迅的巨大贡献吗? 板书:(1881---1936)55岁 作品:640万字

3、总结:课文的第一小节通过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丰富的文化遗产。鲁迅先生还有哪些巨大的贡献?他又是如何与“时间老人”争时间?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习题

五、适时拓展,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遗产

繁忙

凌晨

除夕

勤勉

懒散

虚度年华

2、抄写句子并理解

出示: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含义:

3、拓展练习

找找有关时间的名言(3句)

第19篇:《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贴近生活 提升感受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设计理念】: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12—114页的一节课,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例题是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交给学生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方案,教给学生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3、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想要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里去学习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哲理名言谈话导入,能够很自然地与今天所要学的新课题联系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我们来观看一幅情景图:投影出示课件)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去做客,观察下面这幅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指名学生说明图意。

2、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3、看一看,小明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分别是多长时间呢?谁能说给大家听。(出示课件,指几名学生说图意 )

4、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事情能同时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赞扬、鼓励。

5、怎样做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现在请拿出手中的工序图片摆一摆,并算一算你们设计的方案需要用多长时间?

6、展示不同的方案,并让学生述说设计过程: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用工序图片摆一摆):

方案A: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用14分钟)

方案B:洗水壶→接水→洗茶杯→烧水→沏茶(用13分钟)

找茶叶

方案C: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用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方案 C 所需时间最少。用这个方案才能让李阿姨尽快的喝上茶。这个方案还可以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老师展示给学生看。

7、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设计我们知道:在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沏茶,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同样的理念去解决。请看下面的生活小问题。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原则,我首先创设了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为客人沏茶,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这样设计能巧妙地拉近学生和小明之间的距离,使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通过观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一想,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这样就为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

(三)、我是设计小行家,我会合理安排事情!

1、做114页“做一做”2

(1)、投影出示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同桌共同设计“合理安排吃药的过程”,然后指几名学生述说自己的设计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最合理,最节省时间。并展示最合理的方案是:找杯子倒开水→等开水变温(同时做量体温→找感冒药用7分钟)。

2、妈妈下班回家做饭,炒菜10分钟,煮饭30分钟,洗菜要8分钟,淘米3分钟,切菜要10分钟,如果煮饭和炒菜用不同的锅和炉子,妈妈将饭、菜都做好至少要多少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设计方案,找出妈妈做好饭、菜用时最少的最佳方案。最后老师展示正确方案: 淘米 → 煮饭

洗菜

切菜

炒菜 (共用33分钟)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设计,我们对设计优化方案、合理安排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提升对合理安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又设计了“我是设计小行家”的生活小问题。让学生能运用新掌握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最优化的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提升对“合理”安排的认识:

对于他们的“合理”安排,请你说看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张小乐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王小亮边吃饭边看电视节目《学英语》。

(生:乘车看书时,车子在行驶中会使车内的光线忽明忽暗,车子在行驶中摇晃,会使眼睛与书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会影响视力,损害眼睛健康;看电视学英语,是大脑在进行活动,大脑活动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而人在吃饭时,也需要有大量的血液和消化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两者相互争着血液的供应,结果两者都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因此,既防碍了食物消化,影响了健康,也看不好电视,不能很好地学习知识。所以说这样的“合理”安排都是不科学的。)

师小结:通过分析上面的事情,我们明白了,合理安排事情,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人身的健康和安全,更要讲究科学。在生活中需要合理安排的事情有很多。请看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对合理安排事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再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升。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并合理安排事情的真谛。]

(五)、思维拓展 做教材114页第3题。 请你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请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例子,让同学们再一次的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不

可分的关系。]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帮助小明和小明的妈妈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有了自获。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教学反思: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激趣导激趣引入——探究新知—自学汇报——解释应用——全课总结”五步的课堂模式。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本节课我在教学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一课之后给我的启示很多,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认真地反思 :

1、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理念,上课一开始我采用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同学们,家里来了客人,你准备怎么做?沏茶。这样导入新课,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接又富有情趣,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为客人沏茶,了解到小明茶要做六件事及做每件事所需的时间后,老师请同学们“帮小明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放手让学生思考设计沏茶方案,各小组热烈讨论、认真计算,形成共同的方案。至此,请同学上台展示本组设计的方案,上台的学生兴奋地边用图片表示沏茶中每件事的顺序,边讲述本组的方案。其余的学生在认真看、认真听,在与本组的方案进行比较,欣赏着展示的方案,也欣赏着本组的设计,共享成功的喜悦。借此有利时机,老师提出“你认为哪一种设计方案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请学生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问题中,让学生亲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从中明白:节省时间的道理,理解最优方案。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把课本知识运用生活中,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练习设计中,习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突破了难点。对合理安排事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再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升,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并合理安排事情的真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告诉我们在完成一系列程序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又要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完成,从中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一定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把工作完成好。

总之,这节课我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从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开始,让学生面对沏茶、小红吃感冒药等实际问题,主动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案。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

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的教学要反思的太多太多,只有不断加强学科本位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驾驭新教材。

第20篇:16、《与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16 与时间赛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从“我”对时间的感悟中受到启发,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我来到了这里给同学们上课,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

2、第一次,肯定什么滋味都会有点,看到你们兴奋激动的样子,让老师想起我第一次上讲台当老师的日子。那已经

1页

.是1997年的事了,哪位同学能帮帮我,让我回到1997年的那一天吗?

3、是啊,时间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了。它只能往前走,没有人能让时间停下来,也没有人能让它回过头来。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与时间有关,它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启迪呢?随老师写出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4、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学会思考,还要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质疑就是最简单的提问方法。(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5、梳理问题: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结果怎样?

6、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其它互相倾听,互相补充。

2页

.

(二)班级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补充。(先讲外祖母去世,我无法排遣内心的悲伤,爸爸劝导”我”要珍惜时间, 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这中.接着,讲了”我”看太阳能下山、小鸟归窠,想到明天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明天的小鸟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真切感到时间的飞逝。然后讲了“我”和时间比赛,每一次胜利,“我”都无限快乐,最后讲和时间赛跑的习惯使我一生受益无穷。)

(三)班级汇报交流第二个大问题(和时间赛跑的原因、经过、结果)

A、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1、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读书,交流)

2、爸爸说了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

3、“所有……永远不……”是什么意思?

(生轻声读这段话,联系下面三句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3页

.

4、好的朗读要能读出词句的意思,同学们再读一读,休会一下,怎样读?(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两名同学读一读,评一评)

5、过渡:同学们读明白了爸爸的话,可是当时的我明白了吗?从哪儿知道的?

6、我没有读明白爸爸的话,当时的感觉是:可怕、说不出滋味。

7、为什么有可怕、说不出滋味?

学生:我害怕,因为时间过得太快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我着急、悲伤,因为我只能看到时间过去,却无能为力。

8、后来,我是怎么明白了爸爸的话呢?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以下句子: (我看到了太阳,明白了今天的太阳落下去了,明天太阳会再升起来,可是时间却一去不复返了。我看小鸟在天空中飞行,明白了即使飞过的是同样的路线,但时间已经过去了,不会再是昨天的小鸟了。) 小结:作者看到太阳、小鸟知道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你能结合你在学习、生活中的休会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时间里的事物,永远不会回来了”吗? 学生交流汇报。

4页

.(就像老师想要回到刚上班的那一天,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时间里的事物,永远都不能回来。)

B、和时间赛跑的经过、结果

过渡:当明白了时间过得飞快这个道理时,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把一切带走吗?难道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同学们,有没有办法?

对,作者明白了时间一去不复返后,又不愿意白白浪费时间,这就是他和时间赛跑的原因。

1、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和时间赛跑的?

2、赛跑,是不是就是跟时间跑?对, 就是在很短时间内做更多更有益的事情。

3、作者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做那些有益的事情?

交流:和时间赛跑,和太阳比,和西北风比,一个假期的作业几天做完,三年级常常做五年级的作业。和时间赛跑,使作者得到了很多好处。

4、我跑赢了太阳,跑赢了时间,你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读的时候节奏稍微快一点就更能突出作者这种愉快、兴奋的心情了。

5页

.

5、因为他时常能够赛过时间。这种游戏可能就是最好的珍惜时间的方法了。听了爸爸的话,不仅不为外祖母的去世而伤心了,反而更加懂得了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他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6、学习中你有作者和时间赛跑那样的经历吗?在小组内交流 是啊,就是因为作者时常做与时间赛跑的游戏,才因此受益无穷,一起来读读作者与时间赛跑的感受吧。

7、理解: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是用途却很大很大。(出示借助一段资料帮助大家理解)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

10岁:立志做一名作家;

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

30岁:获遍台湾重要文学奖;

57岁:写出了100多本著作;这都是他经常的,不断的和时间赛跑的结果,因此,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散文家。

8、生命在继续,写作也在继续……现在你一定明白了,“为什么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用途却很大很大”了吧。

9、林清玄在文章的结尾把他对时间的感悟归结成了一句话,一起读读。(出示假若。。。。。。。)现在我们把这个句子

6页

.改写一下:把第二人称换成第一人称。再读读,希望大家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做一个一直和时间赛跑的人。板书:与时间赛跑,你就能成功!

10、你能用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11、这么多人都懂得珍惜时间,那我们做得如何呢?我们算一算: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9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上学时间用6小时。那大概还剩7个小时,哪里去了?我们来做个实验:我计时间,你们轮流来读这篇课文,看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我们算一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7小时呢?(十多万字!)带着你们新的感受再来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质疑再探:

1、回顾课文内容,课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2、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预设:林清玄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运用拓展:

1、自编题,展示有关珍惜时间的照片(引导学生自编题,学生展示。)

7页

.

2、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3、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谚语、诗歌、散文在阅读课上交流。

小结:时间就是这么无情,转眼间下课了。其实,今天我们也在和时间赛了一次跑,最后老师想送给你们一句话:失去了眼前的时间,你就失去了一切。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板书设计:

16 与时间赛跑 *

悲伤

珍惜时间

快乐

8页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