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名校小升初精短文言文阅读与训练

发布时间:2020-03-01 21:38: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校小升初精短文言文阅读与训练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雪涛小说·知无涯》)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啖( )

去(

欲(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 仕于南方。不得已而从仕。 B 或曰:啖菱须去壳。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尝射于家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1)曰:“卿(2)今当涂(3)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事多。权曰:“孤岂欲卿治经(4)为博士邪!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6),非复吴下阿蒙(7)!”蒙曰:“士别三日,即更(8)刮目相待(9),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1)[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2)[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3)[当涂]当权、当政。(4)[治经]钻研儒家经典(四书五经)。(5)[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7)[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吴下,吴县那地方。阿蒙,名字前面加个“阿”,有亲昵的意味。(8)[更]重新。(9)[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1、选出加点词的正确意思。

(1)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A、告诉,对……说 B、叫做,称为 C、认为,以为 D、所谓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A、拜见 B、见解 C、接触 D、出现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A、男子 B、士兵 C、读书人 D、具有某种品质或技能的人 (4)非复吴下阿蒙( )

A、从高处到低处 B、颁布,下达 C、处所 D、攻克,攻下

2、解释加点的词。

及鲁肃过寻阳(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即更刮目相待(

) 子能更鸣( )

蒙辞以军中多务(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短语和句子:

(1) 刮目相看:

1 (2) 孙权劝学: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方舆胜览》)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

去( )

方(

欲(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胸有成竹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 1 耳,而节叶具焉 2 。自 3 蜩蝮蛇 4 。以至于剑拔十寻 5 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6 ,执笔熟视 7 ,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8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 9 ,少纵则逝 10 矣。

赏析:大家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一定了解,但未必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读了上面这则短文,你对这个成语的含义会有进一步理解,同时还能获得其他的启示。

一、文中用了两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比喻义。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

)(

) 2.岂复有竹乎(

) (

3.少纵则逝矣 (

)(

) 4.苛政猛于虎也(

) (

三、解释加点的词。

1.竹这始生,一寸之萌耳 (

) 2.岂复有竹乎(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 ( ) 4.以追其所见(

四、这则短文对你有何启示。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1)[木兰]一种香木。[柜]这里指小匣子。(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3)[玫瑰]一种美石。(4)[缉]装饰边沿。(5)[还]退还。

赏析: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 ) 缀( )

饰(

) 还(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3、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2 ① 楚人:

② 郑人: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1)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2),迨(3)能倍讽(4)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赠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2)[下帷绝编]这是两个勤学的故事。“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即孔子的“韦编三绝”。(3)[迨]dài,等到。(4)[倍讽]“倍”通“背”,背诵。

赏析: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患(

既(

尝(

或(

成诵(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诵

众兄弟既已成诵

书不可不成诵 B、或

或在马上 或中夜不寝时

C、乃

迢能倍讽乃止

乃终身不忘也 D、思

咏其文、思其义 思而不学则殆

3、学了这篇短文,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西京杂记》)

【注释】(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大姓(

偿(

怪(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韩诗外传》)

【注释】(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赏析: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何有于我哉?( )

3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刻舟求剑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0 分)

(1)涉江(

) (2)遽契其舟(

)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4)是吾剑之所从坠(

) (5)求剑若此(

) (6)不亦惑乎(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且]将要。[置]购置。(2)[度(duó)]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d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3)[至]等到。[之]往,到。(4)[返]同“返”。(5)[罢]结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而置之其坐。 (同 ) ② 反归取之。 ( 同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 先自度其足 吾忘其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

(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而忘操之(

)(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答:

【阅读提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4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 而或长烟一空 B.以子之矛父以足受

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 D.不可同世而立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日的官员。 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ì):古代酒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引酒且饮之:_______(2)夺其卮曰:____(3)遂饮其酒:______(4)终亡其酒: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主要考查点有:

1,故事内容大意(常以寓言,成语故事出现) 2,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3,文中的重要词语意思 二,主要篇目 1,《杨氏之子》 2,《晏子使楚》 3《两小儿辩日》 4《学奕》

5,《滥竽充数》 6,《刻舟求剑》 7,《叶公好龙》 8《东施效颦》

9《矛与盾》

5 10,《鹬蚌(yu beng))相争》 1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 12《蜀鄙二僧》 13,《伯牙绝弦》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

寓意: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害自己。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听独奏,而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寓意: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何氏献璧——《韩非子﹒何氏》

宝玉而题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译文:明明是宝石,却被人说成了石头,明明是忠贞的人,却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寓意:表现坚贞之人受人误解的痛苦。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晏子离开坐着的位子回答说:“我听说,橘生长在淮南就成了橘,生长在淮北就成了枳,只是叶子相同,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致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寓意: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井底之蛙——《庄子﹒秋水》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文: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寓意: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开阔眼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译文: 齐国国王景公在少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城中来报告说:“晏婴病重,快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见得到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骑马传信的侍从赶到。景公说:“快驾烦且(拉的)那辆马车,让主管韩枢驾车。”跑了几百步,认为马主管赶得不快,夺过缰

6 绳代替他(赶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得更快,干脆下车去跑。 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相关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译文:蜀国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前就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

寓意: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要勇于实践,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浙江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往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一般。

寓意:本文描写了浙江潮的宏伟气势。 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叶公好龙——汉《新序》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7 译文: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寓意: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崂山道士

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一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辄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 译文:王七说:“我常见师父行走时,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隔你,只要学到这一法术我就满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就把穿墙的口诀传授给他,叫他自己念咒语,念完,喊了声“过去!”王七面对墙壁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往里去。”王七便不慌不忙地往墙里走去。等他走到墙根边却止步不进。道士说:“你要低着头猛然朝里进,不要犹豫!”王七按照师父的话做,果然在离墙几步时,猛地向墙壁冲去。到了墙边,就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待他回头一看,自己已站在墙外了。他心中大喜,进去谢过师父。

寓意: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肯下功夫,肯吃苦,否则一事无成。同时也告诉人们,那些想投要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没有好下场。 活见鬼——(明)冯梦龙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译文: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又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了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走起来。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道理:干什么事都不能疑神疑鬼,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杨震暮夜却金

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邓骘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翻译: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渊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却不了解我,这

8 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从不浪费钱。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于富裕为后代,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百姓连连称赞。

启示:做人要像杨震那样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为民为官,都要严于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

东施效颦《庄子》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翻译: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她)走。(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寓意:不能盲目的去模仿,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楚王好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解释: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黄色了。

寓意:《墨子》引用这一故事说明统治者提倡、崇尚的事情再难也会办到。以此劝说统治者应该提倡“兼爱”。如果统治者提倡、崇尚“兼爱”,那么就算再难也会使举国去实行。也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 吾腰千钱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解释: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

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铜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我写下了《哀溺》。

寓意:讽刺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重视钱财!

孟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9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

寓意:通过对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的在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选择“舍生取义”。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寓意:《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鹬蚌相争——《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解释: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寓意: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相互谦证,以免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其寓意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一定联系。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翻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寓意:文章先写了奕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奕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的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就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

10 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离人远的感觉小,而离人近的感觉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非常的凉爽,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近处的感觉热,远处的感觉凉爽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六、文言文阅读题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 ②辄默记 辄 (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附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

11 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例文

王戒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戒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一、翻译句子

(1)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戒不动。

(2)取之信然。

二、说说王戒怎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用原文回答)

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试着给这篇文言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1、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2、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二、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三、

1、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

王戎识李

12 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翻译法

(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

(二)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

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

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文言文阅读方法

首先,内心不要怕,要有信心去战胜这一困难,文言文阅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有好方法,是能够学好它的。

然后在了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下,多多强化训练。因为文言文同现代文是有很多区别的。特别在理解句子意思上要去努力搞通意思。 (1)注释研读法。

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

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

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

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一句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1 译文:一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⑵之:到 ⑶泣:小声哭。 ⑷彘(zhì):大猪。 ⑸适:往,到„„去。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⑹止:阻止。 ⑺特:不过,只是。 ⑻婴儿:小孩子。 ⑼戏:开玩笑。 ⑽今:现在。 ⑾女:同“汝” 意

13 为你,对对方的尊称。 ⑿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⒀烹(pēng):煮。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她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随便戏弄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育。如今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于是就把猪煮了。 1.C 2.(1)止:阻止(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参考译文】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三 愚人食盐 注释:①食:食物 ②闻已:听罢 ③益:增加 ④更:改变 ⑤空:空口 ⑥口爽:口味败坏 ⑦返是通假字,同反,反而的意思。

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参考答案: 2 23.(4分)(1)从前 (2) 已经(3)尚且(4)同“反”,反而 24.(2分)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些盐。

25.(2分)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愚人食盐阅读答案 方言文翻译注意积累 实词,虚词。一词多义 古今异议。。。。 3 实战训练 一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4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 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 )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4 二 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1.解释:

①为 ②如故: ; ③鸣: ④奋: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三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选自《百喻经》)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 ①昔有愚人 ②既得盐美 ③少有尚尔 ④返为其患

二、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三、这则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15

名校小升初经典文言文阅读与训练

高考精短文言文阅读题训练精编

小升初阅读_文言文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

精短文言文翻译练习

小升初阅读作文训练

小升初阅读训练(一)

文言文阅读训练自编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名校小升初精短文言文阅读与训练
《名校小升初精短文言文阅读与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