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1:34: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

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 “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

1.年例的起源

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她为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冼太夫人所到之

处,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的。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并逐渐演变为年例。所以在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2.做年例的地区和时间

年例主要分布在:茂名(现管辖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和旁边的化州市以及湛江、吴川一带, 还有广西桂东南少部分地区。各村的年例日起都是约定俗成的,各地区都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至清明前后(个别地区的年例日在秋季),尤十三至十八日为最多。一般同一个村庄或附近几条村的年里日为同一日。年例是一年一次的,但有个别地方是一年两次,但第二次的年例是小年例,不会大肆宴请宾客。

3.年例的习俗

贯穿年例始终的是“吃”和“睇”。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 ,祭祀仪式主要包括扫尘、接灯、拜神、游神、摆醮、烧船等仪式。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是游神和摆醮。其间伴随着唱大戏、舞狮、飘色等颇具粤西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

“起年例”有游神活动,早上道士会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照预定的路线媛媛前进。家家户户都早以好准备三牲(猪肉、鸡、鱼)以及各种水果迎接神架,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这种敬神形式叫“摆醮”。各家各户摆醮完毕再转回庙里。游神队伍非常庞大,按放铳队、扛旗队、锣、灯笼、肃静回避牌、罗线队、神轿、狮队(陶鼓队)、大鼓等仪仗队列排好顺序,鸣炮起身,出行游神,八音齐奏,一路鞭炮声、锣鼓唢呐声、铁铳声不绝于耳。

“正年例”那天家里的成员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同学来大吃一餐,主人热情款待亲朋好友、互致问候,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走年例),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无论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主人都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来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因为人越多代表那年会越兴旺。

“年例尾”有送灯、游灯、烧纸船等仪式。烧纸船时,小孩们会将 “草鬼”( 草扎的鬼魅)放进纸船里,这个仪式意味着将家里不好的东西交给纸船押走,驱邪除妖。仪式结束后,道士会焚烧灵符。村民则纷纷去抢灵符灰烬,将其融入

开水里,给小孩喝。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会好起来。活动结束后,每家都可以获得一张由道士施过法术的灵符。村民将灵符贴在自家大厅香案后方的墙壁上,这张灵符将保佑村民全年五谷丰登、人财两旺。

晚上,村里会邀请一些粤剧团、歌舞团演出,俗称“唱大戏”。全村男女老少都会集中在预先布置好的舞台前观看,热闹非凡。例如笔者今年在高州某同学家所见,从傍晚开始舞台上便有类似粤剧的“木头戏”看,“木头戏”由傍晚一直到演出至深夜12点,12点后便换成某歌舞团演出。起初演“木头戏”时,观众基本都是老人,且人数不多,但到歌舞团演出时现场却已是人山人海,站在后面的观众完全看不清楚,笔者亦唯有爬上够高的地方观看。表演现场气氛十分火爆。

年例影响

1.年例的正面影响

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习俗,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年例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粤西地区人们敬神信仰的表现。可以看到,年例的仪式几乎都和“神”有关,即使现代社会中神灵已经失去了部分传统功能,即使科学知识大大减低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心怵感,但人们依然试图以仪式来实现自身与外在环境的谐调,即构建天人和谐关系。剥去宗教的外衣,粤西人民在神圣的祭祀仪式中,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其次,人们以年例作为一年的开始,把不干净的东西丢走,期盼美好的一年,从心理上走向新的一年。在年例的准备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使宗族的凝聚力和族群认同感得到增强,这个比神灵的庇佑更为重要。

每一个民族节日都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年例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例已经从最初的娱神节目到发展成后来的娱神娱人节目,再到现在的融入地区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目。在传统的年例仪式中,年例筵席并不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例的宴席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年例筵席兴盛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人们纷纷外出,或打工,或读书,不再固守乡土,年例作为当地独特的民俗节日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共聚一堂、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某村村民说“春节的团聚是家庭内部的,而年例的聚会则是面向外界更广泛的关系的”。茂名人对年例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春节,外出的人春节期间未必回家,但年例期间肯定要回家。所以农村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人们把年例当作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团圆饭形式是乡土社会沟通感情的最好途径,于是,年例筵席逐渐演变为年例中

的重要仪式。这是建立在宗族基础上,不断往外延伸的社会关系总和的确认。年例筵席有个待客原则:来者皆是客。就算不认识的人,主人家也热情接待。客人越多,表明这个家庭来年越兴旺。主人家的家庭成员都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赴宴,亲朋好友还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前往。因此,有些客人连主人都不认识。在一些人看来,免费请那么多人吃大餐,是一种浪费又毫无意义的做法,属于纯粹的炫耀行为。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深刻仪式意义,即通过年例筵席,形成社会关系圈。这个关系圈是家族关系的延伸化,也是年例适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趋势的一种应对措施。

年例仪式的繁杂多样,体现出了民众抛弃了平时节约、精打细算的消费观念,而是大方宴请神灵、祖先,大方宴请客人,不计较客人的到来将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反而客人来的越多越开心。人们用狂欢的态度来庆祝这喜庆的日子,在过了一年寻常平凡的日子后,人们在年例期间切底抛开平时负担的压力,尽情吃喝,调节了平日里的单调和压力,增添了乐趣和生机,让大家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不至于迷失在日常繁琐的生活中,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是一种合理的情感宣泄方式,这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呼应的影响。

年例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岭南特色文化的符号,年里中有大戏、木偶戏、八音、跳花棚、飘色、舞狮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在当今物质时代,这些地方性民俗艺术活动在生活中出现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年例习俗的传承,让这些文化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使这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空间展现给大家,也让大家有机会接触这些祖先留下来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能好好重视并珍惜它们。

2.年例的负面影响

当然,在我们传承年例习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年例活动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它是人们敬神、畏神的表现,其中总会有一些糟粕在里面。例如上文提到的村民抢灵符的灰烬,然后融在开水里喂给小孩吃,这便是十分不可取的行为。这些仪式中,如果只是一种基本的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愿当然并不伤大雅,但如果一味迷信鬼神的力量,便变成了腐朽的封建迷信思想了。

其次,年例大方宴请客人导致了一些攀比心理出现,造成奢侈浪费的现象。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说法:“一年挣钱年例花”。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手里的钱财总有些剩余,于是在年例期间过度宴请客人,为的便是争个面子。甚至有人花几十万来做一次年例,比的就是排场。谁家的小车多,谁家就有

面子。这就导致了一些并不富裕的人打肿脸来充胖子,倾其所有来宴请客人,导致年例过后,家里的钱财所剩无几。于是,在笔者坐车去看年例的路上,听到司机这样说,这些年例其实还不如不做,大家都是农村人,本来就没几分钱,再被年例这样一弄,年例过后便穷上加穷了,这样又有什么意思。本来做年例,亲朋戚友共聚一堂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传统习俗也添上这些恶俗,把铺张浪费当成是荣耀的话,未免就本末倒置了。如其这样“大手笔”还不如把这些钱捐给慈善机构,或者捐赠给村里困难的家庭,也总比铺张浪费好。

年例的发展前景

何火权在《关注传统民俗丰富多元文化》一文中提到,年例习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前后后被禁止了好几次。因为具有浓重的鬼神色彩,年例习俗在新中国一直被打压,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思想还没解放,这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是绝对禁止的,当时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村村拆公庙,弄得沸沸腾腾。但农村的民间习俗就是这样奇怪,可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直没能完全把年例消除,到后来一些政府机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种状态一直延至今时今日。

而现在,在广东在大力建设文化大省的时候,我们应对年例文化加以引导,发展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年例特色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想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年例文化得以保留以及发展壮大。继承和发展年例文化是丰富农村活动的需要。农村的文化活动可谓少之又少,而年例是农村活动的重头戏。但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迷信的旧风俗、坏习惯。有人认为它是铺张浪费,拉关系搞宗派、滋生腐败的根源,应该禁止其发展。有的人对年例不屑一顾,认为是民间的“小文化”上不了档次,没必要认真对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大力打造“年例文化”品牌,用政策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内容、形式上加进当代的一些多元化因素,使其不断地在传承中丰富和进步。

高州的大王岭村也在旧传统里增加了新内容。年例期间村里除了传统活动还组织了儿童和妇女的拔河比赛、男子篮球赛、武术表演和给上一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新时期,有的村庄取消了年例。廉江飘塘村2005开始,便没有做年例了,而是用以往做年例的钱用来奖励优秀学生和激励后进学生,奖励率达80%。4年里,共发放14080元奖学金,4年里,小山村先后走出了8名大学生,130多人次顺利升学。新时期也有原来不做年例的村子在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下做起了年例。高州市大井镇竹码坡村原本是不做“年例”的,但近年来村民的生活普遍提高了,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实行富民强国政策的

感激之情,也为了表达对摆脱穷困步入小康生活的庆贺之意,更为了祝福今后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富裕,因而村民们集体决定选择了一个“年例日”,也做起“年例”。而吴川市人们就凭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资”的文 章,搞“一节一会”,一节就是“吴川市元宵民间艺术节” ,一会就是“吴川市经 贸洽谈会”,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这些都是发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

政府应该认真重视年例文化,应该打造年例文化品牌,把它作为建设文化城市的重要符号,而不是听之任之或者加以禁止。这样,年例文化才能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不断传承和完善,这样岭南文化才能发扬光大,真正的为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结语

年例祭祀活动集祭祀风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戏剧演出于一体,对我们研究风俗、戏剧、民间娱乐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全民性的节日,我们应该了解其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因此,发掘、整理、研究这一民俗形成的始末及现状,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来说,还是对于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来说,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罗远玲.仪式叙事中粤西年例的变迁与当代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0,30(5):22-25

[2] 吴汉林.谈年例的渊源与展望[J].南方论刊,2010,(09):98

[3] 张来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J].南方论刊,2007,

(11):96-97

[4] 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8,28(02):5-9

[5] 何火权.关注传统民俗 丰富多元文化[J].南方论刊,2011,(02):92-94

[6] 刘岚,张文江.吴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J].季刊,2002,(03):52-64

[7] 将明智,吕玉东.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一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J].民俗研

究,2008,(03):84-99

粤西年例习俗

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关于粤西年例文化活动的调查问卷

年例

年例

茂名年例风俗的调查报告

茂名年例风俗的调查报告

粤西游记

化州年例

调查报告样例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