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发布时间:2020-03-03 12:45: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

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

(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 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

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 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

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

一、科学

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

二、哲学

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

三、文学

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

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因此,语言对文学的背景作用最强。

总之,语言既是科学的“背景”、哲学的“背景”,也是文学的“背景”。科学、哲学、文学等等,都是在语言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语言与它们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

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中,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处理方式

首先分立语言与文学,然后在分立的基础上组合为一门课程,就是在保留“语文课”这样的外壳的前提下,重组语文课的内容要素,即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这样的观点相当于把语言和文学当作语文课的两大内容要素)。

二、语文课的内容和结构

(一)文学课: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教育上。

1.文学阅读教学;2.文学写作教学

(二)语言课:即母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汉语语用知识;2.文章教学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九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四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