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发布时间:2020-03-03 03:50: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家普遍把学习看做是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刺激所作出的行为上的被动反应,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 R)联结公式,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因此称为“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第三,有机体的任何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二)课程内容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四)测量评价

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三、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提出了程序教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消极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模仿和练习

第二,客观性测验只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级技能(如篇章的阅读理解、对诗歌的鉴赏、写作等)是不适当的。客观性测验的标准化强调学生对文学问题看法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制定灵活的教学和测评内容成为了语文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其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

(二)关注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

(三)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尤其反对行为主义依靠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对人的心理进行推论的简单做法。

总之,兴起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从各个方面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进行了反驳,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

(二)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3.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 4.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 5.异质分组

6.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 7.从做中学

(四)教育评价

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

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重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及个体差异,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消极方面

1.忽视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只注重课程要符合学生个人的自发兴趣和爱好,忽视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已有知识对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第二,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设计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课程设计观主张,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要做到:

1.目标设置三维化

语文内容知识(陈述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和语文高级技能(策略性知识);

2.教材编制结构化 认知心理学家强调教材结构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符,编制教材要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具体包括布鲁纳的“螺旋式上升”、奥苏贝尔的“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图式理论的教材要促进学生图式的习得和精致。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实施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在实施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加工语言信息的内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活动方式要能够为学生顺利展开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

(三)关于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

认知心理学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

第四节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的一种认识论范畴。该理论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创造的,不存在唯一的、真实的和客观的实在;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景;

第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于社会协商; 第三,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第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 第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第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设置

1.语文课程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要用真是复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

2.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拓学生的课程资源; 3.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通过实践学习;

4.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二)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的;

2.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分析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并将伴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3.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教学策略。

(三)课堂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四)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这样几条基本原则:

1.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

2.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3.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4.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 5.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6.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九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四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