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03:07: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0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题

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答:“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它们间的区别,而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的联结。这应该是一个着眼点和立脚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内容,融进了民族的性格和情感。换言之,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功能。由于汉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我国自古以来的阅读和写作传统,在重视识字写字和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向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它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会到一起的。

就特殊情况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在任何语文教育工作那里总是自然而然地统一的,这既需要具备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即统一观、融会观、联结观,又需要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及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是说,仅仅理解词语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不难做到,而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有自觉的意识了。

基于此,语文工具的学习必须同人文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工具的掌握必须同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一致起来,这道理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语文课程实施的一切过程,不论是听和说还是读和写,都既是工具教育,又是人文教育。从总体而论,应该始终顾及这两个方面。教《最后一课》,只着眼于语言的朴素自然,情节的紧凑动人,而不涉及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去,是说不过去的。教《给青年们一封信》而不把作者提出的三点希望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并引导学生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也是说不通的。总之,“课标”所指引的语文课程,是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的人文性的统一体,既不可简单片面地把它归为工具课程,也不可简单片面地视之为社会学科。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二者择一的关系。

2、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答:语文课程目标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目标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一致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把“知识和能力”放在首位,可见其对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然而实际上,能力的目标几乎处处可见,而知识的目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只有一句肯定性的话:“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和作为《附录》的一项内容,简述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而在还未肯定语文知识教学之前,“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首先提醒教师“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所以如此看待和处理语文知识,“课标”也阐述得清清楚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依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语文知识指的只是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第二,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数量和程度,要以“必要的”为限; 第三,衡量“必要的”的尺度,是“随文”理解的需要。 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第一,在普通教育阶段,教学生语文知识是出于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其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自然不应该也不必要系统和完整。

第二,语文知识不单为阅读所需要,也为写作、口语交际所需要,并非只“随文学习”就可得到满足。 第三,语文知识的范围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也不可能只限于语法和修辞知识,比如文章构成要素知识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依据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植的需要,普通教育阶段的语文知识应包括如下内容:

1.汉字知识 2.语法知识 3.修辞知识

4.读写、口语交际知识

5.文学知识语文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中最具有实际意义的目标,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也是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基本标志。

语文能力目标分别体现为: 1.阅读能力目标 2.写作能力目标 3.口语交际能力目标 4.综合性语文学习能力目标 5.思维能力目标

以上这些目标将分别在读、写等教学领域列举,这里从略。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同“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样,“过程和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并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下来。但在两个“课程”关于目标的文字表述中,却很难找到表述“过程”目标的确切语句,这里也就只好空缺。

方法的目标可以表达如下: 1.阅读方法 2.写作方法 3.口语交际方法 4.思维方法

以上是对语文课程方法目标的最基本的概括表述,其从属的方法自然还能列出几个层次。因相关章、节中会有具体叙述,这里也从略。

这里似有必要简述我们的看法。

两个语文“课标”都看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了理念的新颖和视角的独特。方法无需说,过程也确实重要,它和结果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是目标体现为结果,即使是长远的理想目标,最终也还是要体现为结果。而过程则是动态的、变化的,是实现结果的途径,因而也就难以作为目标予以确切把握。因此,依我们之见,它虽十分重要并可以追求,却不宜作为目标表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作课程的基本目标提出,同语文能力目标并列,成为语文课程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两个语文“课标”的一大特色。它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然产物,也是构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必然产物。

情感目标。按照心理学的界定,情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界接触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它是和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需要相联系的。它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影响,或者是积极的影响,或者是消极的影响。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标”充分意识到情感的意义和作用,以至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之一。

分别说来,情感目标应包括如下内容: 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热爱祖国科学文化的情感 3.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 4.热爱学习和读写的情感 5.体味自然界的情感 6.关心世界多样文化的情感

态度目标。所谓态度,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持续性的行为反应,它也是两个语文“课标”重点追求的一个目标。从两个“课标”的全部文字表述看,态度目标主要包括:

1.热爱国家、民族的态度 2.热爱社会、人群的态度 3.热爱生活的态度 4.关注生存环境的态度 5.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6.自觉学习的态度

价值观目标。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标”也都把价值观目标当作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给以追求。在语文课本中,不单文学作品、议论文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即使是说明类课文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社会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产生和形成。

语文“课标”并未对价值观的内涵作出直接解释,但从对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等一系列说明文字中,可以判断其价值观目标当包括下列基本观念:

1.正确的人生观 2.正确的社会观 3.正确的文化观 4.正确的民族观 5.正确的国家观 6.正确的自然观

3、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语文教科书?

答: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语文教科书,广义的语文教材包括以语文教科书为主体的一切可以用作语文教学媒体的材料,它构成了一个系列。语文科的教材是多种多样的,它反映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它可以区分为如下一些方面:(1)语文教科书、语文副读本、讲授提纲、教学辅导书、学习手册、学习报刊、字帖;(2)教师的板书,教师在学生作业中的改笔、评语,学生作文集;(3)图像、照片、表解、卡片;(4)字典、词典、事典、年鉴;(5)录音磁带、电视节目、电脑软件、网络等等。

上列情况表明,语文教科书只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当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一般认为,教学的基本构成因素有三个: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者间的关系,人们称之为“教学论三角形”。而在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材则是可以凭借的媒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在这里,传授和学习的内容主要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源于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教材,组织教材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以掌握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语文教材的多方面价值

在诸种教材中,语文教材特别是教科书,其价值是极大的。它承袭民族的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传递知识,培育语文的能力,发展思维,建立人生观。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事实正是这样:国家要通过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形象,反映出历史、现实与发展,要从中看出本国的状况;对于编辑者来说,他们用这面镜子,表达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艺术水平和编辑能力;从出版部门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利用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出版发行水平,进而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获得社会的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这面镜子,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范围,一方面,又要使教科书成为最好的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从而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至于学生,语文教材特别是教科书的价值就尤为重大了。

2.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价值 语文教材是为学生编写的,其价值最终也最显著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分别说来,其对学生学习的价值体现为思想情感的、知识传递的和技能训练的三种价值。《现代教学论发展》一书中,曾这样指出语文等学科教材的三个方面:“教材总体正如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若干重内部层一般,它也有几重内部层。所谓教材总体所具有的内部层,恐怕就是情感教材层、技术教材层、知识教材层。”因此,我们对语文教材的价值也就可以从这三个层面来认识。

(1)思想情感教育价值

从思想情感教育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其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价值,伦理道德教育价值,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教育价值。在语文教材里,这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大都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的,因而也就格外充实而有力。其体现世界观人生观教材的教育价值,可能不亚于政治教材,体现伦理道德内容的教材教育价值可能不亚于思想品德教材,而表达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的教材的价值,可能超过音乐、美术教材。当然,要切实衡量出这三方面价值所体现出的结果往往是有困难的,然而却是重要的。我们应用各种方式衡量其体现价值的结果,并力求其结论的可靠性。

(2)知识传播教育价值

从知识传播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它的教育价值体现为认识教育价值和智力发展教育价值两方面。语文教材中的认识教育亦即知识教育,其价值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是它的知识包容的广泛性。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面之广,大概除了百科全书,是没有什么书籍能与之相比的。第二,是它的知识的科学可靠。凡是教材特别是教科书无不把知识的科学性当作首要实现的目标,以使教材中的知识具有最高的正确度和可信度。第三,是它的知识最为纯正健康。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书籍内容的纯正健康能够超过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第四,是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往往是包含着感情或者是伴随着感情而出现的,其教育作用也就分外有力。语文教材在显示出知识教育价值的同时,还有着非同寻常的发展智力的作用。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本来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启发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这些内容足以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再经过编者的提示,语文课文引发思考和培育智慧的作用就得到了更完满的发挥。

(3)技能训练教育价值

从技能训练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它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它能最直接而又最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在语文教材中,这两方面的价值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小学各种教材中,能够起到这两种技能训练作用的当然并非语文一科,但只有语文科是这两种技能训练的基本所在。在语文教材中,不管是课文、注释、语文知识,还是编者提出问题,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功能,大都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这也就使它同其他任何一种教材区别了开来。

总起来说,语文教材兼具思想情感教育、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三种价值,它是这些价值的统一体。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它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语文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凭借它进行教学,各种文字资料,其他教学工具都只能围绕着它加以利用。

4、怎样认识语文教学过程?

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一向是相当复杂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对立统一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等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些关系是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又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动力。因此,依据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明确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文本、教师、生活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对这一本质的把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