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县旅游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01:16: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共和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共和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十二五”期间共和县旅游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致力将共和县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基础

一、共和县“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共和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缓。进入“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关心和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加大旅游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强化旅游宣传推介,着力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全县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产业效益稳步提高,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旅游业稳步发展

“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是共和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0.5亿元。目前,全县现有3A级旅游景区1个,4家星级饭店。旅游业发展带动了 “农家乐”、“牧家乐”、“藏家风情游”等快速发展,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共有30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170余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共和旅游的接待能力。

(二)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成果

1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针,结合共和县旅游发展现状,先后编制完成了《共和县旅游发展规划》、《龙羊峡镇总体规划》和《共和县恰卜恰镇总体规划》,这些前期工作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紧密依托共和处于“三江源”生态旅游区重要过境地的区位优势和沿黄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地理优势资源,通过争取,将我县的主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青海省“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总体规划》之中,为全县今后旅游产业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收益回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共和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投资5万元修建了旅游标示牌;投资80万元对倒淌河镇旅游公厕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对景区房屋、地面、给排水、绿化、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四)旅游品牌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通过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的开展,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逐步提升。一是“青海湖杯”全省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等区域性大型旅游文化体育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搭台唱戏、借事造势、积极推介,不断扩大社会宣传面,提升了共和的旅游知名度;二是制作了旅游宣传推介和招商光碟在各省地市电视台播放,增加了外界了解和走进共和的“窗口”;三是积极主动参加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青海旅游名省建设、推介及“大美青海——香港行、北京行”等对外宣传促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外宣传共和旅游资源禀赋;四是在《人民日报》、《青海日报》、《中国旅游报》和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上宣传推介我县旅游资源,收到了宣传共和、挖掘潜在市场的

2 良好效果。

(五)旅游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

共和已形成了以县城恰卜恰镇为中心,七乡四镇为重点,依托省道和县际公路、县乡公路为主骨架,乡村公路和自然村公路为网络的公路网体系,大大改善了共和旅游对外交通环境。同时,开工建设的倒—茶高速和即将兴建恰—结高速路,将使得困扰共和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六)旅游带动效益日趋凸现

“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0.03多万人,据初步统计,2009年底县内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13.93人,旅游间接就业人数达到了173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增收致富,大大提高了全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效益更加明显。

(七)旅游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县旅游行业管理围绕“三创”(即景区创A、饭店创星、旅行社创强)的理念,深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年”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全县旅游进入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一是龙头峡景区升AAA已通过省旅游局初步验收。二是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全县旅游干部参加了业务培训,提高了旅游干部的管理水平。三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认真开展旅游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旅游安全警示教育活动。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一)机遇和条件

---政策支持。2009年11月份,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旅游产业发展,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

3 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都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等相关保障措施,并在加大金融政策支持、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方面予以优惠予以明确,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为共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

---资源优势。目前,共和境内有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资源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高原明珠青海湖;青藏与黄土两大高原、农区和牧区的分水岭、象征藏汉文明交融和民族团结的西海屏障日月山;标志着人类科技与智慧的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唐蕃古道、丝绸辅道、羌中道穿越全境,迤逦西去;有冬虫夏草、雪鸡、雪莲、雪豹、鹿、麝、湟鱼等名贵动植物;藏、汉、回、蒙、撒拉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浓郁淳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区位优势。共和县地处青南交通要冲,青康公路(214国道)、109国道横穿全县,地理位臵优越,是进出青藏南牧区的重要驿站。共和县西与海西州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相连,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海晏县相望,东北、东南与湟源、贵德两县毗连,东南隔黄河与贵南县为邻,西南与兴海县接壤。全省确定的近期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为“两圈两带”:环西宁旅游经济圈、环青海湖民族文化体育圈、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游览带,共和县位于该“两圈两带”之中,为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而且著名的唐蕃古道也经过共和境内,充分证明了共和县旅游在省内拥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共和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自然景观众多,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异彩纷呈, 人为破坏

4 和野蛮开发范围较小,使独特的高原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得到了较好地保留。2006年在编制《共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经规划组调查,全县记录在案的旅游资源数量达178个,类型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湖泊、高山、河流等自然旅游资源及宗教文化、古建筑,古遗址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资源和资源类型丰富。核心资源有青海湖和黄河景观为主景区的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周边分布有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水域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相结合,遗址遗迹、古建筑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温泉旅游资源富集的景观资源特点。。

---乡村旅游优势。共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基础条件。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民居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生产生活活动,地标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等资源基础都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在休闲农庄提供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避暑、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使游客接近自然的旅游活动中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休闲养生的效果。

(二)困难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共和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旅游发展起步晚,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旅游总量低,发展较为滞后。共和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缺乏拳头产品,旅游总量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少有利开发条件,一些知名旅游景区景点尚未得到整体开发,个别有价值的景区景点尚处于发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5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共和县目前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旅游接待设施薄弱,数量有限,质量不高,有些景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因素使共和难以引起旅游开发商的兴趣。

----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共和开发旅游的积极性较高,但对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不足,高层次定位不够,没有确定重点的建设项目。无法树立起一个有鲜明特点的旅游形象,在省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外,虽然共和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部分旅游产品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旅游产品仍有相似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高原环境对旅游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旺季短、淡季长的明显问题。旅游淡季长达8—9个月,在此期间,旅游人数寥寥无几,设施大量闲臵。而旺季集中在6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4个月,此时,旅游人数较多,旅游接待存在明显压力。

---周边景区的竞争压力。共和县周边存在很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景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如共和周边的贵德、湟源、海北等景区的发展势头迅猛,省内的玉树、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等具有较大的潜力;黄河流域有贵德、循化、尖扎等县走在了共和县的前面,对共和旅游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

资源的同质性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其一,两大王牌旅游资源青海湖和龙羊峡不是共和县特有、独有的旅游资源,如青海湖北岸有海北州的刚察县、海晏县,龙羊峡库区南岸还有贵南县;其二,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在果洛、玉树有明显的优势,增加了我县旅游发展的难度和压力。

6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树立品牌,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坚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核心,对现有景点新建、扩建一批旅游项目,配套建设一批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增强共和旅游的整体吸引力,逐步树立起共和县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我县旅游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加快旅游开发,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群众。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保护生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以规划主导旅游开发,确保景区景点发挥最优效能。对前期工作由政府先期注入启动资金和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予以解决。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旅游业的集约化发展。

7 (四)乡土化原则。将全县及周边特有的民风民俗文化真实有效地保存下来,并在景点建设、游赏展示、建设风貌等方面充分展现出来。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特色农牧业,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五)差异性原则。

从资源本身特色和景区综合现状条件出发,充分挖掘各个景区,形成自身的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发挥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特殊多样、多元文化融合交互、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明清古城保存完整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带动黄河流域、和214线旅游业的发展。突出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强化区域旅游业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六)跨越发展的原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引进有实力、守诚信的企业参与或自主开发经营重点景区景点,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进旅游发展良性互动的跨越式发展格局。

三、发展定位

我县发展旅游业定什么样的位,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支柱产业”,对于我县旅游发展的定位,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将旅游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

---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依托青海湖、温泉、龙羊峡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和完善观光游览、避暑疗养、休闲度假、宗教朝拜、科学考察、商务会议等系列旅游产品,构建种类多样、吸引力强、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8 ---形象定位:高原湖滨温泉,度假休闲天堂,服务人的地方

---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名牌精品。

---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行业结构体系。合理配臵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资源,形成完整的、关联紧密的行业结构,构建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疗保健旅游、观光旅游、体育文化旅游和商务会议旅游相适应的旅游行业结构体系。

四、发展目标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能力,争取我县“十二五”未旅游业目标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4亿元,年平均增长25%和50%,相当于全县GDP的0.66%左右,旅游业发展成为共和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五、发展战略

---跨越发展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实行社会成本与经济生态成本的有效配臵,优化区域内旅游投资创业环境,聚集公共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共和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资本集聚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十二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培育产业来优先发展,在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的同时,通过政策、服务、环境和社会氛围的营造,努力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全力招商选资,建设旅游资本聚集高地。

---区域合作战略。实施同西宁、贵德、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区域合作战略,接受整个青海省区域的辐射,逐步实现区域间的旅游产品互补、客源互流、信息共享、营销合作,促进共和自身旅游业的成长壮大。

9 ---旅游精品战略。分地区、分类型进行旅游产品梯度开发,由南至北逐步推进,突出史迹、宗教、生态、休闲等各种旅游特色精品,打造旅游形象,带动共和整体旅游的发展。

---旅游形象战略。打响“中国最美丽的湖—青海湖、黄河第一大坝、青藏高原重镇、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的旅游形象。

---人才培育战略。重视各级旅游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市场的旅游人才队伍。同时,开通多渠道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并以法律、经济和制度手段,营造重视人才、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氛围。

第三章 “十二五” 旅游业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根据对共和县旅游资源特色、资源空间组合关系、区位及交通条件,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再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区域旅游功能合理分工的总体规划结构。总体规划结构为:“一个中心,一条景观带,两条环线,两个旅游区。”

一个中心:即恰卜恰旅游中心。 一条景观带:唐蕃古道旅游带。

两条环线:青海南山旅游环线、青海湖至龙羊峡旅游环线。 两个旅游区:龙羊峡旅游区、青海湖旅游区。

二、布局规划 (一)一个中心

恰卜恰镇作为海南州州府、共和县县城两级的中心城镇,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交通中心,此中心将为旅游市场提供完善的交通、接待、旅游服务等设施,树立具有特

10 色的城镇形象,成为展示共和县旅游的一个窗口。

---发展基础。突出中心地位,重点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加强景点的建设,改善城区周边环境;满足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需求。旅游业的发展,应成为改善人居环境、树立城市形象的有力手段和契机。主要旅游产品有温泉宾馆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宗教朝觐旅游等。

---发展定位。共和县的旅游中心景区和旅游服务中心,以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成为旅游文化活动的中心,并以旅游业来带动城镇的发展,具有游览、度假、购物及工艺品加工、特色饮食、各类艺术展演、旅游信息服务等功能。

(二)一条景观带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至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是唐朝汉藏友好的见证。此景观带可开展观光旅游、宗教朝觐、民族风情旅游等。景观带内的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

---区域范围。以日月山、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和民俗活动为突破口,重点突出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的特色,以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样化,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功能定位。汉藏文化旅游

---主要任务。做好唐蕃古道开发规划,挖掘古道文化,激活古道在文化、生活与环境等方面的活力。做好对传统村镇、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

(三)两条旅游环线

11 ---青海南山旅游环线。是环青海南山的一条旅游大环线,将共和县境内青海南山的北侧青海湖和南侧恰卜恰镇周边地区联系起来。线路为日月山、倒淌河、湖东景区(包括种羊场、渔场)、151景区(包括1

51、二郎剑)、南山、江西沟乡、黑马河*敖包、大水桥、哇玉香卡农场、切吉乡、英德尔乡、廿地乡、千卜录寺、恰卜恰镇、倒淌河、日月山。

该旅游环线以青海湖为游览主体,主题明确,旅游形象鲜明,旅游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已具有一定的旅游规模。

---恰卜恰镇至龙羊峡旅游环线。联系共和县北、中、南精品旅游资源的环线,线路为恰卜恰镇、曲沟、龙羊峡、倒淌河、1

51、南山、恰卜恰镇。该旅游环线以恰卜恰镇为中心,青海湖、龙羊峡为两翼,形成游览区域,环线内旅游资源集中、类型丰富、品位较高,且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是一条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环线。

(四)两个旅游区

两大旅游区依据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代表性、独立性等各种因素划分,分别为青海湖旅游区、龙羊峡旅游区。

1、青海湖旅游区

青海湖旅游区即共和县境内的青海湖,还包括青藏公路沿线聚集的寺院、特色民族村寨及南山的高原湿地和牧家风情体验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青海湖沿湖景点、麻尼石城、元者寺、甲乙寺、黑马河、*敖包等。

---发展目标。充分开发现有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以特色乡镇、村寨为依托,通过有效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办“农家乐”接待游客。

---发展定位。青海湖旅游

2、龙羊峡旅游区

龙羊峡位于共和、贵南、贵德三县交界处,全长约40公里,

12 谷深约400米,水面宽40—60米,呈V型。龙羊峡旅游区,总面积1675.4平方公里,黄河由北至南紧临共和县,气候环境宜人,有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龙羊峡水电站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开发有一定基础。

---发展目标。以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景观为背景,开发龙羊湖、龙羊峡电站、龙羊峡谷风光、沿库区特色村庄、塔拉沙滩等旅游项目,形成高原湖泊观光旅游、黄河峡谷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旅游产品,发展成为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游览带旅游主入口区。

以龙羊峡景区为龙头,带动周边其它景区景点的建设,扩大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区域范围。强化龙羊峡景区在省内重点旅游区的地位,针对高原植被、藏民族宗教文化、现代大型水电工程等特色景源,深入挖掘,开发出适宜各种游客的不同旅游产品。

注重重点城镇的发展,龙羊峡镇要与黄河景观带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沿库区特色村庄的发展,每个村庄都要有各自的优势产品,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

利用龙羊峡库区广阔的水域面积,大力发展适合本区域的特色水产如鱼、虾、蟹等养殖、开发特色餐饮。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旅游监督管理机制,形成一个游览内容丰富、游览组织合理的高品位游览区。

---发展定位。高峡平湖,黄河奇观

---主要规划项目。龙羊峡旅游区全面建设、黄河水上开发项目、黄河岸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沿黄特色旅游村寨和农家乐建设项目、保护母亲河生态旅游项目、主要寺院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和沙漠绿洲的建设项目。

三、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业

13 (一)旅游交通

提高旅游道路等级,优化旅游交通结构,合理布局交通线路,构建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高水平、布局合理,现代化的旅游综合运输体系。

---旅游动脉系统改进措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改善和提高两条环线的交通状况和交通等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旅游交通中枢建设。共和旅游交通中枢主要有四个:恰卜恰镇、倒淌河镇、151和龙羊峡镇。交通中枢是旅游交通的节点,对于自助旅游者其作用极其明显。根据需要,建立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客运中心站,增加短途班线发车密度。恰卜恰镇交是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科学合理进行线路设计,方便游客。 ---旅游交通工具改善。扶持专业旅游汽车运输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旅游公司规范组建运输企业,不断提高旅游车辆的档次和舒适性,保证游客游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二)旅游住宿业

酒店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以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品牌经营为原则,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即:饭店服务产品向功能化转变、管理手段向智能化转变、饭店服务向个性化转变、人力资源开发和用工制度向社会方向转变、饭店环境向绿色化转变。根据预测游客接待规模,接待游客42万,根据以上分析,入住比例近期按30%计算,需床位数为8000张左右。积极发展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和景区住宿接待设施,满足细分市场的住宿需求。

(三)旅行社行业

共和县现无一家旅行社,应扶植培育一批专业强、业务精的旅行社,开发引导特色化经营,积极推广本地旅游产品,加强与外地旅行社的广泛合作。提高管理人员和导游的素质水平,加强旅行社导游队伍建设,规范导游活动,提高导游素质,

14 树立共和导游形象。

(四)旅游餐饮业

培养和建立更适应游客和当地居民消费的各种品种、档次、质量、风味等需求的旅游餐饮业。强化餐饮的特色吸引力,形成酒店餐饮、景区餐饮、社会餐饮的合理结构,使餐饮业成为共和旅游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五)旅游文娱业

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型实景表演节目,提升知名度;加强娱乐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综合性娱乐中心和风情长廊,形成丰富多元的娱乐空间;加强对旅游娱乐市场监管力度,成立旅游娱乐行业协会。

(六)旅游商品开发

积极发展旅游购物,增强旅游商品竞争力,促进旅游购物,稳步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打造出反映或表现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设计、开发和生产,在内容选材上,主要以“果、石、”为主,在加工方面,突出地方性、文化性、审美性和纪念性,突出地方特色。除突出其地方特色外,还要改进包装、拉开档次,具有共和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

(七)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建设旅游网站栏目,主要内容有旅游动态、旅游介绍、精品景点展示、旅游项目招商、餐饮美食、特色商品、精品线路、旅游服务等栏目,通过开通旅游网站,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旅游咨询、出行等优质服务。充分展示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藏民族文化,大力推介特色旅游商品,吸引国内外游客,扩大旅游宣传面,提高游客接待量,进一步提升旅游知名度。

15 第四章 “十二五”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时期,围绕将共和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服务配套基地和游客集散中心这一目标,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努力完成重点建设项目。

一、恰卜恰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中心地位,重点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加强景点的建设,改善城区周边环境;满足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需求。恰卜恰镇是旅游文化活动的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具有游览、度假、购物及工艺品加工、特色饮食、各类艺术展演、旅游信息服务等功能。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游客中心、四星级宾馆、民族歌舞演艺厅、中藏药、农畜土特产、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等销售中心等项目。

二、地热综合开发项目

在恰卜恰镇及周边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以青年公园为中心,整合现有有曲沟等地热资源和设施形成上规模、上档次,以休闲、疗养、商务为一体的综合体。

“十二五”期间恰卜恰镇重点建设宾馆、会议中心、商业服务、旅游接待和配套附属设施等。周边以建设度假别墅、度假公寓、帐房村、餐饮城建设、疗养院、藏医(药)浴、医疗美容中心和室内温泉游泳馆的建设。

三、龙羊峡旅游开发项目

龙羊湖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接面上,西、北为青藏高原的塔拉滩,南边为黄土高原的边缘隆起地带,两侧景观不同,观赏性强。龙羊峡水库旅游区是以龙羊峡水库大坝、龙羊峡谷景观为主,建设围绕观光,水上运动、休闲度假等。

16 “十二五”期间已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开发水上游览服务、水上运动项目和黄河峡谷探险旅游项目。同时沿龙羊峡库区开展农家乐、民族村寨旅游和塔拉沙滩开展沙上活动等。

四、夏拉滩草原旅游开发项目

夏拉滩草原是一片风光旖妮的辽阔草原,地处青海南山的峰峦之间。每到夏季,草场风景迷人,绿草如茵,野花遍地,夏拉滩草原距恰卜恰镇北20余公里,是夏秋季节野外旅游的好去处。

主要规划建设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排水、电力、电讯、环卫等设施。 二是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停车场、大门、管理、服务、休憩等设施。三是建设具有藏族特色的牧家风情体验区域,开展高原跑马、放牧体验、草原竞技、射箭、民歌等活动内容,感受牧民生活。四是滩草原账房宾馆建设。

五、塔拉沙滩旅游开发项目

沙滩位于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库区与塔拉草原的交接处,区内沙漠和草原形成了独特景观,该项目区交通、通讯便利,知名度较高,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主要规划建设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二是景区入口大门、停车场、售票房、管理机构等服务设施等。三是沙滩水上活动项目开发。四是沙漠活动项目,开展骑骆驼、骑马、沙地摩托车、滑沙、沙地步行等旅游活动。

六、德吉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德吉滩是恰卜恰镇的北出口,关系到恰卜恰镇的形象。项目以广场、停车场、水、电、路、亮化工程、环卫配套设施、绿化、德吉滩寺院扩建等项目,依托射箭大赛、民间体育(民

17 歌、赛马、锅庄)等活动,使德吉滩成为海南州的对外宣传、民俗风情的窗口之一。

七、景区景点道路改造提升项目

主要建设日月山至龙羊峡70公里三级油路建设项目;151至共和、龙羊、拉西瓦、贵德267公里二级油路建设项目;共和至委曲34公里公路改造提升项目;龙羊库区沿岸60公里旅游公路建设项目;龙羊库区码头建设项目。

八、乡村旅游建设

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特别是青海湖周边地区,扶持乡村旅馆发展,规范服务标准,拓宽贷款渠道,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培育特色旅游接待村,截至“十二五”末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70户。

第五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措施

在全面实施和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加大力度,众多的机遇给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当前的任务是完善机制体制,出台保障措施,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立足已有发展基础,突出主体品牌,做强旅游。

一、优化体制与机制建设,完善旅游发展环境与发展模式 一是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共和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推动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二是把旅游经济发展列入县直相关部门、相关乡镇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增强政府主导力度。三是加大对县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培育壮大一家旅游龙头企业,逐步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构建大的融资平台,变分散的开发经营模式为集团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全县旅

18 游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加大旅游投入,推进旅游产品提档升级。

一是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国家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对口支援资金的争取力度。二是县政府要在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商品开发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三是构建投融资平台,多元化融资。除政府财政投入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激活民间资本投入到旅游开发建设中。四是做好景点景区规划工作。用规划指导全县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要将旅游品牌建设作为重要大事来抓,在全国造成深远影响,不断吸引外地游客来我县观光旅游。五是积极参与省内外举办的各种旅游产品交易会和旅游推介会,宣传文化品牌,扩大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适时引进会议旅游,通过办节或举行各种活动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力度。

三、推进品牌建设

(一)科学编制旅游促销规划

在与周边和全国同类地区比较的基础上,找准共和旅游位臵,确立我县旅游业发展目标、品牌形象,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品牌建设和宣传促销策略及重点。吸收先进的营销和策划理念,广泛咨询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人士意见,聘请专业的策划设计机构,从主题形象、市场定位、客源市场拓展、营销手段、节庆活动举办、媒体选择、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科学编制共和旅游宣传促销中远期规划

(二)科学系统地拓展客源地市场

一是稳定巩固“本土市场”,重点是建立起与周边旅游有效利益链机制,并加强周边景区的组合打包。二是重点扩大自身客源及其周边潜在市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旅游的主客源市场。三是逐步开拓省外客源市场。积极引导县域内各旅游企

19 业加强与全国各地旅行社合作,寻找共同的利益结合点,实现自我发展,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

(三)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

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详细普查和登记,列出保护开发名录,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创造条件让部分文物和文化遗址成为储备旅游资源和现实旅游资源,丰富我县旅游品牌。加强对山林资源和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明确风景区界线,禁止毁林开荒、乱砍乱伐、开山炸石和违规采矿作业。

(四)发挥好政府的主体作用

1、要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年增加投入。重点建设与旅游业配套的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设施。以规划实施为契机,立足规划编制的招商项目书,实现整体支撑、整体打造。进一步制定旅游创新、吸引投资、保护发展等政策措施;强化旅游局的行业管理职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2、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争取省、州相关部门支持,结合旅游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对口支援政策,重点争取国家及省州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同时,县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根据财力状况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公益设施的建设,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推介宣传,并视财力增长逐年增加。发展改革部门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政策扶持上有所增加。

3、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纳入扶贫计划。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和扶贫信贷资金,用于旅游区规划、农户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

4、国家及省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

20 村公路、民族发展、以工代赈和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要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

5、把发展乡村旅游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有条件的乡镇,把乡村旅游的清洁、环保、道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纳入“乡村清洁工程”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等支农工程中加以解决;推动农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解决农户在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五)不断提升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着眼于推进共和县旅游业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进一步夯实行业管理、人才培养、规划推进和区域合作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基础。一是整合资源搞好培训。通过建设教育培训基地和进修基地、借用外地专家、引进旅游人才、旅游业务考察、旅游企业自我培训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领导干部、管理人才、从业者等三类重点人才。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安排专用经费对旅游管理人员有计划的组织到外地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支持鼓励劳动局、职教中心开设旅游班,为全县旅游发展培养定向人才。二是强化旅游局的行业管理职能。将经济型酒店和社会旅馆纳入行业管理范围,推进行业标准建设,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管理。适度扩大旅游部门的横向参与,增强旅游部门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参与度和发言权。三是加大资源普查和保护力度。重点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动植物资源等方面进行普查和保护,进行分级分类保护,立足深入的资源调查分析,遴选重点、提出空间整合建议,为纳入各级各类规划打好工作基础。四是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谋求与贵德等周边旅游区域的合作,共同结成旅游线路联盟和旅行社联盟,确立景区、宾馆、旅行社的共同优惠制

21 度和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等,实现优势互补和景区互动,整体打造区域旅游服务拓展基地。

第六章 规划编制的依据

一、《共和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06-2020)

二、《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国务院 1985。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国务院 1994。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

六、《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国家标准GB 50298—1999。

七、《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八、《青海湖旅游区总体规划》 青海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九、《环西宁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

十、《青海省环西宁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青海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十一、《共和县恰卜恰镇总体规划》 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

十二、国家、省、市发展旅游的有关法规、规定。

三、其它旅游相关资料。

22

县旅游规划中期汇报会主持词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

XX县旅游规划中期汇报会主持词

旅游规划重点

旅游规划知识

旅游规划院

旅游开发规划

旅游项目规划

县旅游规划
《县旅游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