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设计《勉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16:06: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勉学》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性

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定义,体会它们在论证中的作用。

积累文言实词(说、玩、登、秉、经、注、疏、济、间)虚词(之,以,所以,宁)

教学重点:

1、识记文言常用词: 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从学习目的、学习时机、学习的方法三个角度勉励后学的行文脉络

2、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中国的家教传统

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这个单元课文的设置都是围绕学习的方法展开的。同学们读了八年的书,八年下来,抗战都胜利了。大家在读书这场“战斗”中,也一定多少摸索出一些方式方法、心得体会。其实,我一直都坚信我们中国的学生是最懂得教育的,甚至比外国那些教育家都要更懂教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从小都读过一本世界闻名的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这是外国小朋友想都不敢想的,是哪一本呢?——《三字经》。同学们小时候都多少背过一些《三字经》,即使没有特意背过,但《三字经》的前几句总还是知道的,有没有同学为我们背一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三字经》一开篇除了简单介绍了教育的基本理论,之后便为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而且在编排的次序上还特意先说“养不教,父之过”,之后才提:“教不严,师之惰”。请问各位小教育家,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预设: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是家庭教育。

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被看作教育最最基本的模式,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石。直到现在,我们说一个人没文化,不懂礼貌,都是说这人“没家教”“没教养”。可见,中国人历来看中家庭教育,甚至把“教”放在了“养”的前面,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1 中国古代历来有注重家庭教育的传统,其中有一个叫做颜之推的人,也写了一本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而且本成为中国家训专著鼻祖,这本专著就叫《颜氏家训》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颜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颜之推“三为亡国之人”虽然自己身在乱世没有能够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的后代却人才辈出,如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可见他所撰写的《颜氏家训》确实很有一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勉学》便是其中的一篇。请在座的年轻的教育家们也来分析分析颜之推对于学习有哪些见解。

二、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查看注释,正音正字。辨明文体。

二、齐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中,颜之推给读者说明了哪些道理?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勉学”的?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地看一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论证这些教育观点的。

三、课文串讲

第一段

1、落实字词

第一节中,作者是论证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应当是修身利行。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让我们进入课文。

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为己”的翻译需要参照“以补不足”进行补充以使其易于理解:,后面是要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前面的“为己”是指为了充实自己。

“为人”的解释也需要参考后面的“但能说之”才能理解得通。但:只

说之:夸说自己的学问。

所以前面的为人是指为了向别人夸耀。

请同学自己串连起这句话的翻译: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2 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

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看后面这句相似的话应当怎样来理解

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这里“为人”的理解与前面一样,需要按照后面的“行道以利世”来理解。行:推行。道:理想主张。以:介词;来。 利世:对社会有利。利:利益,名词作动词。 从后面古代求学人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我们可以明确,这里的“为人”是指为了有利于他人。 今天的“学者”“为己”。同样的,我们看后面一句话以此判断这里的为己是什么意思。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介词;来

求进:谋求做官。

中国古代“进“有做官的意思。

我们知道如今求学的人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自身修养的手段来谋求做官。

请同学自己串连起这句话的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有利于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来求做官。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犹:如同。

玩:赏玩

华:本意“花”

登:de,五谷丰登,得到,收获。 利行:以利于行

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解讨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涵养德性提高自己的操行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2、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作者介绍的是学习的目的,请用文中的四个字概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修身利行”

2、第一段中的哪些地方点明了“修身利行”具体指的内容?

为己,以补不足也。 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3、第一段中作者说明的道理就是学习应该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涵养自己的德性,通过提高自己的操行来造福社会

3、写作手法赏析

(举例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作者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一、赏析对比论证

1、作者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

将古代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与如今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进行对比。

2、你认为古代求学的人的求学目的与今天求学的人的求学目的从根本上说有什么不同?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出于崇高纯洁的目的,今天求学的人学习是出于的世俗功利的目的

3、作者赞同古代求学的人的学习目的还是今天求学的人的学习目的?

作者赞同古人的学习目的。

4、你认为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将古今求学的人的求学目标进行对比,突出古今求学的人在目标上的鲜明差异,

清楚明确地表现作者的态度。

总结:对比论证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两件事物之间的差异,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态度。

二、赏析比喻论证

1、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

将学习比作种树,将讲论文章比作春天赏玩花朵。将修身利行比作秋天收获果实。

2、设置这样的一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和什么的关系?

设置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学习与种树”的关系(什么关系?具有相似性的关系)。“讲论文章”和“修身利行”的关系

3、你认为学习和种树有什么相似性?

明确:学习和种树一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默默的耕耘才能在最后得到甜美的收获

4、作者是要说明“讲论文章”与“修身利行”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重点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讲论文章是过程和手段,修身利行是结果和目的。重点说明学习应当把“修身利行”作为目的,不能误把“讲论文章”作为目的

5、你认为这里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将枯燥的道理讲解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更有说服力。

小结:第一节,作者将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说明了学习的正确目的应当是“修身利行”。这是从学习的目的的角度来讨论的

4

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的注释

2、找出第二第三节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在相应句子边注明

板书设计

角度 第一节:学习的目的

第二节:学习的时机

第三节:学习的方法

观点 \"修身利行\"。

\"固须早教\"。

\"博览机要,以济功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定义,体会它们在论证中的作用。 积累文言实词(秉、经、注、疏、济、间)虚词(之,以,所以,宁)

教学重点:

1、识记文言常用词: 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 教学难点:

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引入: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整体把握

1、请将第二节划分层次,说说划分的理由。

明确:分为两段,“人生小幼”——“便至荒芜矣”为第一层次。“然人有坎壈”为第二层次。

依据:第一层次说明求学的人应当及早学习接受教育。第二层次说明即使壮年时没有学习,年纪大了也不能自暴自弃。

三、课文串讲

第二段前半段

1、落实字词

明确:“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固:故,因此

勿:不要

机:时机

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错失时机。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专利:古:专一,敏锐,今:

已后:以后

散逸:发散、分散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容易分散,

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

6 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理:整理,引申为温习

二十以外:二十岁之后,

荒芜:荒废。

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2、理解文意

1、第二段前半部分的议论的中心是那几个字? “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2、“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逻辑上是什么关系?

前一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的原因。

3、作者自己的读书的经历体会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之间是什么关系?

通过一个例子补充证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作者以自己读书的经历体会,说明了少年时读书与年长后读书在效率上的差异。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求学的人应当抓住少年时光及早学

3、写作手法赏析

1、作者为了证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的道理,运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3、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

明确:将自己七岁时学习的效率与如今学习的效率进行对比。

4、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突出说明年轻时学习效率比年长后大得多,从而有力地证明“固须早教”的道理。

5、结合在《黄生借书说》中学习的知识,说说作者在这里举自己的例子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真实更亲切更有说服力

第二段后半段

作者希望求学的人抓住少年时光及早学习的意思已经表明得很清楚了,那接下来作者 又说了什么呢?有什么用意?带着问题看下面的句子

1、落实字词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然:但是

坎壈:困顿

失于盛年:于盛年失:在盛年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在晚年学习,不能自暴自

7 弃。……

原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秉:拿着,手执。

瞑目:死不瞑目,闭眼

翻译:从小学习的人,如同太阳初升的光芒,老了学习的人,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仍然胜过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2、理解文意

1、你认为作者进一步说明人即使在年长之后还需要抓紧学习的道理有什么原因? 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严谨,排除已经错过时机就可以不学习的错误认识。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3、论证手法赏析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主要论证了什么道理?

运用对比论证论证和比喻论证。通过对比和比喻形象而鲜明的表现出了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学习效率上的差异,也更清楚地说明了即使人到老年也不应该放弃学习的道理

小结:第二段作者从学习的时机角度,阐述了年幼时勿失良机,年老时不可自弃的学习态度。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说自己的读书经历,七岁诵读,十年不忘,二十以后,“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从而阐明“须早教,勿失机”的道理;再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说“日出之光”、“秉烛夜行”与“瞑目而无见”的不同,从而阐明“幼而学”有余“老而学”、“老而学”由于不学习的道理。言之谆谆,情之殷殷,通俗形象,说服力强。

第三节

1、落实字词

在前两节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清楚的向我们阐明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学习的时机上应当“固须早教”“不可自弃”。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在文章最后最关键的地方,作者要讨论什么样的问题。 原文: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所以:用来„„的。

所以设教:是用来教育人的

明练:明白熟悉

注:注解经书的文字

使言行有得:使自己的言行能从中得到指导。

为人:俗话“做人”,在社会上立身。

翻译: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经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常常使自己的言行能从书中得到指导,也足够在社会上立身。

8

原文: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仲尼居”为《孝经-开宗明义》中的三个字,后来的研究者不断对这三句话进行注解。最后竟然长达两页纸之多。仅仅一个“居”字,后来的学者就为了到底是解释作“燕居”(闲居之所)还是“讲堂”(讲习之所)争论不休。作者是什么态度呢?“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作者对此是否定的态度。

翻译:何必\"仲尼居\"要用两页纸疏通意义,说它是起居的处所或者讲课的地方,根据又在哪里呢?凭这些取胜,难道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可惜:值得珍惜

譬:像,如

诸:之于

机要:指书中的机要之处,精华。 济:完成

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翻译:光阴值得珍惜,好像流水。应当广泛浏览重要的东西,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果(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我就没有指责的了。

2、理解文意

1、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在这一节中作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读书要博览书中的精要之处,不要拘泥与细枝末节。

2、作者认为读书学习最重的目的是什么?

“以济功业”——成就一番对社会有意的事业。

3、这与文章中哪一句话是相呼应的?

与“修身利行”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通过这个地方,作者在此强调了学习的最终目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3、写作手法鉴赏

分析反问句的作用

1、作者在这里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你认为这里运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使用反问句,加强语气,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鲜明更有力。反问句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使读者更容易认同作者的观点。 分析举例论证

2、“仲尼居”一句,作者运用了的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3、作者举的例子是正面例子还是反面例子?

9 反面例子

4、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个反面例子否定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可以用自己的话谈谈。

否定了只关注文章的字面意思和细枝末节的地方,死读书的学习方式。

从反面说明了对于书本知识,应当着眼于是否能够提高自己立身处世的能力,只关注书本上的字词,死读书是没有益处的。

5、你觉得通过举这样一个反面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

通过呈现反面的例子让读者看到死读书的荒唐和可笑,从而从反面阐明了“当博览机要”的道理,更有说服了 分析比喻论证

1、有哪位同学自愿为我们分析一下,“光阴可惜,譬诸流水”一句论证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2、“光阴可惜,譬诸逝水。”一句与下面一句在层次上是怎样的关系

作者通过说明光阴易逝,告诉我们,人们应到用有限的时间广泛地学习书中的精要,汲取各种精华,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字句知识

思考:从最后一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一些什么?

应当为自己的学习立一个大志向,大目标。为着这个志向目标而努力。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小节:第三段,阐述学习的方法:博览书中精要之处,不要拘泥细枝末节。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哪些解释经书的人对“居” 字,有的解释为“燕寝”有的解释为“讲堂”,各执一端。作者认为,这是浪费时光。从反面论述了“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的道理。

四、写作方法总结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理论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论证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证明作者观点服务的。

五、课堂练习(依课堂进度而定)

词语解释:

1.《勉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2.但能说之也。

(夸说 )

10 3.春玩其华。

(同“花”

) 4.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

5.所以设教。

(用来„„的

) 6.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

7.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8.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9.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句子

1.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 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3.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4.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6.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7.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六、总结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的《颜氏家训》,讲述立身治家、辨正世俗谬误、训诫后世子孙及世人,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寄予在优美的言词、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学问之中。其中《勉学》篇更为广泛传颂,是因为它不仅仅说了“勉学”,也阐明了做人的一般道理,融入了作者对后世子孙及世人浓浓的关爱之情。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贴切的比喻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方法——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学习态度要“早教”且“不可自弃”、学习方法能使“言行有得”并“博览机要”。

作业设计

1、背诵“然人有坎壈„„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2、抄写《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的翻译

11 拓展: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这段文字的主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这段文字是原文中的一段,你认为应当还原在哪里,为什么?

明确:还原在省略号处,因为这段文字用具体的例子(举例论证的方法)补充说明的老年学习仍然不晚的道理

勉学

勉学

勉学教案

九年级语文勉学

“《颜氏家训》勉学篇”节选阅读及答案

李学勉 “雷锋精神班集体”学生代表发言稿

曹勉演讲稿

《勉一中》读后感

教子勉学联

《学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勉学》
《教学设计《勉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勉学教案 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