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5: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说 明

一、古代汉语是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以及图书馆、政史、文秘等非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非中文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免学古书的注解、古代的文体、诗律及词律等四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定为学年课,中文专业讲授120学时,非中文专业讲授,80学时。

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组成。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防止相互脱节。

五、选文多为散文,少数为韵文。选文以先秦两汉为主,以源带流,适当选取后世名篇。选文要健康,语言要典范。

六、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选文48篇(非中文专业42篇),以中短篇为宜,少量优秀长篇可节选。除讲授篇章外,还包括学生自学篇目。

八、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

九、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十、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讲授要并重,避免感性与理性相割裂.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

一、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

十二、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教 学 内 容

绪 论

【教学要求】

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二、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⑴文言文。

⑵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提高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文 字

【教学要求】

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形体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熟悉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由来与次 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

㈠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㈡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⑴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

⑵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

一、古今字:

㈠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㈡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1.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2.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㈢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代词义; 2.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二、异体字:

㈠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㈡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

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㈢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异体; 2.繁简异体。

三、繁简字:

㈠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㈡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㈢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 1.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 2.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 3.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汉字的通假

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

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 2.秦汉以后汉字兼差逐渐减少。

二、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

三、汉字通假的条件: 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2.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

词 汇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能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同中有异;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认识古汉语词构成的特点。

词的古义和今义

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今词义。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

㈠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 1.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

2.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 ⑴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

⑵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

㈡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

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

⑴词义变化显著的;

⑵词义变化微殊的。 2.词义范围上的差异:

⑴词义扩大;

⑵词义缩小;

⑶词义转移。

3.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⑴词义褒贬的差异;

⑵词义轻重的差异。

三、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 1.要有词义发展变化的历史主义观点; 2.辨析的重点不在同,而在异,在同中之异; 3,要掌握较多的语言材料,经常进行比较归纳; 4.充分利用工具书,有条件的可参阅古注。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

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2.引申义: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生的意义。可以分为:

⑴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⑵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

本义是引伸义的根据,引伸义是本义的延申。

三、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

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义归纳比较中求得。二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

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词义引伸的途径: 1.延展弓申。 2.条件引申。 3.比喻引申。 4.关联引申。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单音词:

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 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㈠单纯词

1.迭音词(重言词):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

送音词不同于用词上的重迭。 2.联绵词(连语)

⑴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兼迭韵的关系,也有非双声送韵的关系。

⑵书写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

⑶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 3.音译外来词

㈡复合同

1.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同凝结而成的。

2.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其它类型的复合词。

3.判定复合同时要防止两种偏向

⑴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同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为复合饲。

⑵也不能以古拟今,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同组。

语 法 ㈠

虚词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它们在相应结构中的主要用法。

一、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常用虚词:

㈠之、其、者、所;是、或、莫。

㈡曾、且、乃、非、勿、毋、弗。

㈢于(於)、以、为、与、因;诸。

㈣而、则、虽、然。

㈤唯(惟)、盖、夫;也、矣、乎、焉、哉;欤(与)、邪(耶)、耳。

为便于掌握,虚词讲授可以以字为纲,兼顾词类。

语 法 ㈡

实词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着重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

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

二、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

㈠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1.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判定。

㈡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㈢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句意结合起来。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三、名同用作状语:

㈠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状态; 2.表示行为的处所; 3.表示行为的凭依; 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㈡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处所; 2.表示行为的方向。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

语 法 ㈢

句法部分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句式,并能正确分析一般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格式: 1.“„„者,„„也” 2.“„„,„„也” 3.“„„者,„„” 4.“„„,„„”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表示判断。

其中以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

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1,动词后用介词“于购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 5.谓语动同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宾语前置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前; 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 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唯)宾语十是十动词”

“(唯)宾语十之十动词”

习惯句式

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结构。

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1.“如(奈、若)„„何”。 2.“„„孰与(孰若)„„” 3.“何(何以)„„为”。

4.“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

成分省略

一、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

二、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 1.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 2.宾语承前省略; 3.兼语省略;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综合运用

【教学要求】

熟悉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编纂体例,掌握查检工具书的方法;认识古书注解的意义,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方法和常用术语;明确标点古文是一项基本功,了解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其危害,掌握正确标点的方法;明了直译和意译,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古汉语知识进行较为准确的对译;熟悉诗律与词律的基本内容。

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㈠字词类工具书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3.辞源。 4.辞 海。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㈡虚词类工具书

1.助字辨略。 2.经传释词。 3.词诠。

4.古汉语虚词通释。

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㈠熟悉工具书的编纂体例;

㈡掌握查字、定音、选义的要领;

㈢发挥工具书的效能,挖掘工具书的潜力。

古书的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创造了多种注解体例与方法,为今注提供借鉴。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

㈠传注体。

㈡义疏体。

㈢集解体。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

㈠释词。

㈡通句。

㈢疏释全章大意。

㈣评说。

四、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

㈠释义术语。

㈡声训术语。

㈢注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局限。

古文的标点

一、标点古书的意义:

标点古书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之一。

二、标点错误的类型。

三、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四、怎样正确地进行标点:

㈠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

㈡要注意语言分析;

㈢要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判断。

古代的文体

一、古代文体研究简况。

二、姚鼎文体的分类。

三、今天按语言形式的分类。

(一)散文。

(二)韵文。

(三)骄文。

古文今译

一、古文今译的意义。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直译和意译;

2.注意对文言词语的保留、增补、替换和调整。

三、古文今译的标准一信、达、雅。

诗律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诗律的基本内容。

㈠句数的规定: 1.律诗。 2.绝句。 3.排律。

㈡押韵的要求。

㈢平仄的格式: 1.平仄的句式与规则; 2.平仄的变通与拗救。

㈣对仗的安排: l.工对。 2.邻对。 3.宽对。

词律

一、词调、词牌、词谱: 1.词调。 2.词牌。 3.同谱。

二、词的字数与分段:

㈠依据字数,词可分为: 1.小令。 2.中调。 3.长调。

㈡依据段数,词可以称为: 1.一段叫“一片”或“阙”。 2.不分段的词称作“单调”。 3.分两段的词称作“双调”。

4.分三段、四段的词称作“三叠”、“四叠”。

三、词的用韵

四、词的平仄

五、词的对仗。

教 学 安 排

见课程辅助教材《古代汉语学习辅导》p19—24。

古代汉语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 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本科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古代汉语课程总结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