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金色的脚印我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8: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衡阳市衡东县城关三小 杜晓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搜集有关狐狸的材料,你们都了解到什么?咱们交流交流吧。

(预设:生1:我来介绍狐狸的种类。

生2:我来介绍狐狸的生活习性。

生3:我给大家讲一下有关狐狸的小故事。)

师:搜集信息的途径很多,同时能把搜集到的信息服务于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了。今天,老师还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狐狸的故事,希望同学们学习后对狐狸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师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学生则可通过书籍、电视、电脑、互联网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并加以合理的处理,培养了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把广泛的信息择优汇报,更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故事是这样的„„

(播放课件“故事起因”的部分,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了解了故事的起因,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预设:生1:我最关心的是小狐狸的命运如何。)

3.师:那大家就快翻开书,继续读完这个故事,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吧。

4.学生汇报故事主要内容

5.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老狐狸为救小狐狸想尽一切办法,正太郎感动于动物间的亲情,帮助老狐狸救出小狐狸并在摔落悬崖时意外地得到了老狐狸的救助的感人的故事。(板书)

三、自读自悟、小组探究、汇报感受

1.师:此时此刻,这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相信同学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地震撼,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动笔画出你最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体会,开始吧。

(给学生们充分地自读自悟的时间,并且全力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能说、敢说、善说、乐说。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生汇报,老师引导。

(1)(预设:生:我想谈谈动物与动物之间也存在着浓浓的亲情。)

师:你是从哪些细节体会到的呢?请找到句子来印证你的看法。 (学生会找到以下句子)

A.“这时,另一只老狐狸悄悄地出现了。小狐狸一见老狐狸,就不停地哼叫着,用鼻子蹭着老狐狸的身子。它想跟老狐狸走,但是,刚迈出两三步就被铁链拽住了。这样反复了两次,老狐狸才发现了铁链。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

师: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师:这段话写到了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想尽一切办法,冒着危险引开了狗给小狐狸喂奶,咬铁链,多么伟大的父母啊,你能用你的朗读传达这浓浓的亲情吗?(可以个别读,齐读等方式) B.“正太郎探头往地板下面看时,不禁吓了一跳。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他。那正是小狐狸的父母。它们瞪了正太郎一会儿,就悄悄地攀着从地板地下通向上面房间的砖块,爬到镶着地炉的地方,不见了。老狐狸在地板下面做了窝!”

师:这两段写了什么?

师:想象一下,两只老狐狸瞪了正太郎一会儿,那眼神里包含什么?它们想对正太郎说什么?

师:为了自己的孩子,老狐狸竟然把家也搬过来了,这一切都因为小狐狸在这儿,多么伟大的父母啊!让我们就带着感动读读这段话。

C.“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

师:你从这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D.“正太郎真想替小狐狸解开铁链子。就在这时,老狐狸开始做一件不寻常的工作,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老狐狸觉察到无论如何也咬不断那铁链,就咬那根栓铁链的木桩。”

师:多聪明的狐狸,为了孩子,从来不曾放弃,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E.师:同学们真是读书的有心人,能抓住重点词句把握人物形象,领悟感情,这是阅读的好方法。

师:小狐狸不幸被捉了,老狐狸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救他的孩子,咬铁链、咬木桩,在地板上做窝,还给小狐狸喂奶,以至于毛色黯淡,日渐消瘦,多伟大的父母啊,我想他们也一定知道他们去救小狐狸也充满着生命的危险,可是他们还是去了,因为他们知道,陷于困境的孩子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他们。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已经懂得了深厚的父母之爱,那么,我们就在音乐声中用心地朗读这些段落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用心地朗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

F师:读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我们学过的有关歌颂亲情和母爱的课文,你想起了什么课文?

(预设:生:老师,我想到了一个小动物间的亲情故事——《麻雀》。) 师:是啊,对于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我是怀着虔敬之情,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只有她,只有爱,才能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师:同学们,亲情是美好而可贵的,母爱更是无私而伟大的,正像肖复兴在他的散文《母亲》一文中写到的“世上有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此时此刻,在这伟大的父母之爱面前,我们的任何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让我们静静地体会这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吧!

(音乐声响起,屏幕上播放一个孩子由婴儿开始的整个成长过程,此时此刻,课堂进入高潮,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氛围,让每个孩子心中要有爱,要学会去悉心体会这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

(2)A.师:有时,从同样的故事当中,也会体会到多种不同的感受,在这个故事之中,你除了感受到那无私,质朴又伟大的亲情外,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预设:生:我还体会到了动物和人之间也存在着真挚的友情。) B.师:你从哪些事情体会到了动物和人之间的真挚友情? (预设:生1:我从正太郎给狐狸投送食物体会到了。

生2:我从正太郎想放小狐狸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友情。 生3:我从狐狸搭救正太郎读出了动物和人之间也有感情。) C.师:都是些细心的、善于归纳的好孩子,这些内容基本上集中在课文的第18至22自然段中,让我们再次在咱们有感情的朗读中细细体悟人与动物的浓浓情谊。与老师合作读,我读一段,你们读一段,好吗?

D.师:大家一定都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小狮子爱尔莎》和《珍珠鸟》,大自然就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动物与人类相守相依,让我们与动物友好相处,让这个大家庭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友情吧。

(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指导学生在读文时要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阅读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阅读见解,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A.师:从同一个故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不同的感受,再来说说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预设:生1:我通过这个故事看到了原以为狡猾的狐狸那善良,充满母性的一面,所以我明白了分析事情也应多角度,辩证地去看,不能老眼光看人,看事。

生2:我觉得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动物是我们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我们应该维持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

生3:我们更应该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弱者,使真情时时温暖人间。) B.师:同学们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太让老师意外和惊喜了,你们也给了老师许多知识和启迪,谢谢你们!

(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大家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此时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积极鼓励,并给予适时的帮助和点拔,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理解,学会表达。)

四、升华主题,巧妙延伸

(1)师:文章的结尾,正太郎把小狡猾要了回来,放归了山林,能够回到属于自己的家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看看这幸福的一家(出示课件图片),想象他们团聚的一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发挥学生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2)理解“金色的脚印”。

(出示最后一段)师: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文章写的是狐狸,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呢? 学生发言后老师小结:

这正是文章的妙笔生花之处,“金色的脚印”本来指狐狸的脚印在阳光照耀下的颜色,“金色”一般指美好永恒的事物,“金色的光芒”是友谊的光芒,是爱的光芒,以“金色”预示着在人类爱护下的动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师:从同学的目光中,看到你们依然还沉浸在这个故事之中,是的,我们从中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迪,老狐狸对小狐狸的那份爱让我们感受到动物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正太郎的善良,关爱,让我们更真切的体会到友情不仅在人间,它的含义更为深远„„让我们再次把感情融入课题,齐读课题。

(4)布置课后作业

师:同学们,看着这幸福的三口人,请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为题,续写这个故事,并把它讲给心中有爱的人听。

(学语文,不仅在课本,更在生活中,把这种爱带到学生的课后生活中,达到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金色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金色的脚印我的教案
《金色的脚印我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