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绿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18:11: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绿》赏析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文章结构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约有一千二百字。这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而是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突兀,却点了题,使读者对本文抒写的中心一目了然。“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可爱的潭水;写梅雨亭,正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这都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所以,作者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而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这样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既交代了出游的时节,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要描写的中心相照应。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语骤然刹笔,仍然归结到“绿”字上,与开头相映照。起笔不凡,收束利索。结尾与开头的不同处,只加了“不禁”二字,却是传神之笔。经过作者的一番描绘,连读者也“不禁”要为梅雨潭的绿所惊诧。

“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作者通过比喻不仅描绘了潭水静态的美,“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随着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感情柔美到了极点。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

1 “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我认为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绿》虽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同时,作者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象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构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笔法。先以“惊诧”一词道出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也象征着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胜景的内在驱力。然后,通过拟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

在《绿》一文中,作者还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如诗似画般的艺术境界,也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真挚充沛地情感,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颇有造诣。其散文语言多用口语,简洁朴素,平易自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加工,注重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而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于朴素之中见风华,达到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绘画美,体现在作者描写山间瀑布,只用了一句话“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以一个“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音乐美,《绿》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明朗、和谐的旋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能使读者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产生“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绿》赏析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善于像画家一样用精雕细刻的笔法绘制一幅幅精美动人意味隽永的画面。画面之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意趣和性格志向,使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变得耳闻其声目睹其形身临其景心受其情。赏读朱自清散文名品《绿》,又一次惊诧于作

2 者笔下梅雨潭如此可爱而醉人的“绿”,尤其叹服于作者女性化手法所表现的奇妙神韵,不妨先来分析《绿》中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中学教材选文时曾被删去的两句原话。作者来到梅雨潭边,面对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对她进行了详细地描绘,可能考虑到阅读对象的关系,把两句原话(画线句子)去掉了,真正的原文是这样的: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绿色的潭水在“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与上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承接起来有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作者的意象中首先出现了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穿着曳地的长裙款款走来,那摇曳多姿的举止散发出成熟而无穷的韵致,表面是在通过长长的裙幅状写潭水的波纹,其实是在表白一种心醉神迷的神情。紧接着又用“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来比喻潭水的鲜嫩、清亮、年轻与躁动,以此来形容水波“轻轻的摆弄”的姿态,想象中那是一位清纯美丽初涉爱河的人儿。至于在描写潭水的光泽时写道“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之后形容“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明显运用了通感手法,使原本的视觉和触觉、感觉融为一体,并且更为具体明确,使人马上联想到女孩皮肤的柔美、娇嫩和滑软,由此突出潭水的质感,暗含着少女水样的形象。可以这样说,作者的思想完全是心灵深处的联想决定着自己的笔触,或许这是年轻人勃发出的一种自然的气息所决定的。

二是作者呼唤“那醉人的绿”时直接把她叫做“女儿绿”。我们可以不谈作者这个时候由“她”而“你”的直呼一下子进入面对面的亲切交流,是一种卿卿私语,乃至一种亲切的爱抚和拥吻;但是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会把潭水呼做“女儿绿”?资料上一般的解释是,作者祖籍浙江绍兴,而绍兴之地有一种风俗,说的是父母生下女儿后,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将蒙上红盖头出嫁的时候,父母就取出已经醇厚芳香的米酒,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因此叫做“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作者送给潭水“女儿绿”的美名,让潭水像美女一样年轻妩媚娇美水灵,饱含着浓厚的纯洁的真情,那绿水不就是和醇酒一般清冽甘甜醇厚醉人吗,喝酒的滋味不就是潭水的感觉吗。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论,满眼醉人的绿惹得朱自清涌动起倾慕与痴恋之情,眼前的潭水分明不再是柔美娇嫩的绿,而是面对着自己心爱的宝贝女儿,甚至就是一位十分向往而倾情的女子。那随着绿色而摇荡起的心襟和忍不住想要“张开两臂抱住她”的冲动,他很自然很亲密很幸福地作出“拍着你,抚摩着你”的举动和“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的感觉,完全是一种言不由己的心志,是倾心倾爱所产生的绵密深厚

3 真挚热烈的心灵之声。 在《绿》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调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和联想、想象、衬托等写作技巧,从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梅雨潭的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的倾慕欢愉陶醉神往之情融汇在一片绿色之中。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无论何种修辞手法或写作技巧,无不把她想象成一个美丽的女人,抑或是一个可爱的女儿。即使是作者荡开一笔,运用联想展开对比映衬,将之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的波和秦淮河的水相比较,也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称东家之子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引发出“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着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的意境,真所谓恰倒好处,没有一个地方的绿能与之比美,在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中产生明暗相适浓淡相宜的美,使汪汪一碧之潭平添了意蕴丰富的立体美。这里,既写作者眼中美丽无比的风光之美,同样写作者心中爱恋无比的女子之美。在男人的眼中,美丽的女人(或者女孩)应该有着独特的风姿和神韵,在朱自清的笔下,就应该是具有潭水之绿的美感,绿得轻盈优美(如带如裙),绿得清亮明净(如眼如油),绿得纯净典雅(如处女如蛋清如碧玉如蔚蓝的天),女人之味,尽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中。

古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之美在形,在于潭水之绿的颜色;“淑女”之美在心,在于潭水之绿的韵味。很多时候,女人之美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正如潭水之美一样,“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所以,真正的美是外形与内涵的和谐统一,归根结底是作者的性情所致,是绵绵不绝地散发出来的诗意,是青春品尝之时生命律动之中的一道神采。

我们再可以作一番联想阅读,看朱自清的散文之中是否也有类似于通过女人的比喻来描摹眼中景物的例子。先看他《温州的踪迹》的第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描绘小小横幅的画景:“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此文写于《绿》之前一个星期,是作者面对好友马盂容的赠画画面的色彩勾画和情韵意境进行的精心品赏,作者用“睡美人的脸”形容圆月的形貌,立马使画作栩栩如生;而那“少女的臂膊”,正把枝丫的脆嫩嫣润随意伸展的样子暴露无遗。再看,作者迫于生计离开温州到浙江国立第四中学和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期间游历白马湖后创作的《春晖的一月》中的一个句子:“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借姑娘的淡妆来表现山色若隐若现羞涩地披着晨纱的神秘,于是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的空间。三看,1925年2月15日朱自清以《女人》为题写下一篇难得的散文,虽然作者在文首说明自己只是对朋友白水谈论女人的看法进行整理,但是,我们同样从文中可以清晰地读到朱自清对“女人”的欣赏、欢喜和陶醉,文中说:“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到了感到‘自己圆满’的女人。这里有一块天然的界碑,我所

4 说的只是处女,少妇,中年妇人,那些老太太们,为她们的年岁所侵蚀,已上了凋零与枯萎的路途,在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女人》的文字几乎全在“艺术的女人”的话题中展开,通篇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欣羡的赞叹,把朋友之间的审美观感落实在女人的一切行为相貌之上。可见,作者在《绿》中为何把潭水之绿比做少妇的裙幅和处女的心,比做十二三岁豆蔻年华的小姑娘了。面对着这样的女子和心爱的可人儿,不难理解作者的心会“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产生“张开两臂抱住她”的冲动,以后的一系列行为和激情,全在情不自禁的自然抒发而已。四看,作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作者同样通过对女人的细腻生动地描绘来体现如泻月色之下的荷塘的具体形象,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叶,化静为动,呈现她的秀美姿态;以“袅娜”和“羞涩”来写荷花,表现其含韵神态;以“刚出浴的美人”再现荷花的润泽之美,天生丽质;以“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写月色下的树影,俨然一幅工笔画的杰作。如此反复用“女人”的形象姿态来比喻荷塘月色的美景和烘托宁静超脱的情绪,那样的和谐之美实属罕见。

朱自清的散文,善于以形为本,孜孜以求一种工笔绘画的美,让读者能从中体验到“拆开来看,拆穿来看”的细致绮丽,足见他的语言艺术的典雅清新,朴素动人。回头再看《绿》中结尾部分的几个句子: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昧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作者多次反复“那醉人的绿”,其情感一次比一次深入,其感叹一次比一次深邃。随后,作者展开更深远的联想与想象来抒情,用“裁带”和“挹眼”来反映潭水的轻盈、清澈和含情;用“拍你”“抚摩着你”来表示自己的亲切、真挚和眷恋;用“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来突出绿水的纯真、鲜润和美妙。作者由开始时的喜爱、独钟之情到了如痴如醉忘乎所以的境界,忍不住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

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感情热烈、真挚而细腻,绿在心中,情在景中,那是一种何等的痴爱狂恋之情。

《绿》是一首朱自清先生年轻时期青春心灵的歌声,表面没有恣肆汪洋般的汹涌波涛,内里却蕴涵着心灵世界的稠密情怀,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卷轴。意蕴之中,尽现作者女性化艺术之美,这是否就是作者热爱生活倾情山水的又一种神韵呢。

对《绿》与《荷塘月色》审美赏析

5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文坛的散文大家,《绿》、《荷塘月色》是他笔下两篇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两篇散文的情感表现法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色彩浓丽明亮,情调明朗奔放的《绿》

描写景物要符合景物特点,写得自然逼真,但同时也要写出作者感情的波澜,独特情思,这种独特情思与客观景物形象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便产生诗情画意。

在《绿》里,当作者一见到那一汪碧绿的清水,便把胸中最美好的情思倾注其间,一面描绘,一面赞叹:“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作者神与物游,也就禁不住如痴如醉,于是一面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加以刻画,着意渲染;一面寄托情思抒发自己特有的感受。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感情宣泄比较彰显。

二、色彩素淡朦胧,情调隐曲含蓄的《荷》

寓情于景把自己深沉的感情蕴含于景物描写之中。

在《荷塘月色》里,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把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从“我”因心头烦闷而独步塘边开始,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再遥想古代采莲美景,最后以独步回家结束,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寻求不到出路的那种徘徊怅惘的矛盾心理。

写那些可爱的荷叶,饱含着情,写那美妙的月光,也饱含着情,写那些荷塘周围的景物也含着情。无情写不出美,无情表现不了爱。情在哪里,情在景物之中。在《荷》中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惘郁闷之情融会于细腻的景色描写之中。

三、精巧构思的《绿》

《绿》作为一篇以描写为主的散文,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善于抓住对象的特点,整篇文章都围绕这一点来写。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都突出梅雨潭的“绿”。瀑布潭,很多地方都有,如果抓不住特点,平平写来,就像一张拙劣的风景照片,读者看了,过眼即忘。《绿》落笔不凡,你看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惊诧?绿有什么好惊诧的?一下子就把特点点出来,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接下来,文章没有马上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

为什么要先写亭和瀑呢?因为登上梅雨亭,才能看清梅雨瀑,写了梅雨瀑,才知道梅雨潭的由来和得名。这时再写梅雨潭的绿,就显得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那么,作者怎样精雕细刻梅雨潭的绿呢?

a.通过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梅雨潭的特点鲜明展现出来。

b.比较,通过与一般读者较熟悉的事物对照,来衬托所要描写的事物的特征。

c.《绿》文的文字准确优美,丰富多变。动词:踞、浮、拥、流。

形容词叠用:花花花的、温温、空空儿的、油油的、闪闪的、松松的、滑滑的、清清的。

比喻词:像、仿佛、如、宛然、相同之中又显出变化。 例:“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笼着轻纱的梦”。体现荷塘月色朦胧之美、阴柔之美。

“这个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生动体现梅雨亭的雄浑、阳刚之美。

第三自然段写作者为潭水的绿所折服,下潭追捉绿的踪迹。先写被梅雨潭的绿色招引,下到潭边,与潭水近在咫尺,作者的心和潭水的绿融为一体,随之摇荡,瀑布仿佛不再存在了。接着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然后用“荷叶”、“裙幅”、“鸡蛋清”、“碧玉”等比喻和准确而传神的词语,写出潭水“绿”的奇异、可爱、飘逸、明亮、软嫩、洁净和纯粹。调动了视觉、触觉和味觉等形象,极写潭水的形状、质地、光泽、色彩,突出梅雨潭的绿美得“奇异”,美得“醉人”的情态。这样写,作者还嫌不足,又将潭水之绿与什刹海的“绿杨”,虎跑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作比较,进一步衬托出梅雨潭水绿得浓淡相宜、明暗适中,集天下绿之大成,是其他绿所无法比拟的。紧接着,作者用“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进一步刻画“绿”的“鲜润”。把“绿”的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的特点揭示出来。

最后,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比拟的手法,要以绿为带,以绿为眼,使舞女“临风飘举”,使盲妹“明眸善睐”。又以一系列抚爱的动作及赠以美名的雅趣,写出作者为绿动情,如痴如醉的情态。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爱国主义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

四、静与不静的《荷》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同样是一篇讲究艺术构思的写景抒情名篇。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像是抒情,又不是抒情,类似议论,又不纯是议论的笔法表现自己的情感。最集中突出的是这个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好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段文字,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这是作者朱自清先生情感的凝结,灵

7 魂的慰藉,精神的火花,愤怒的宣泄。离开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历史氛围,特定的感受,就绝然写不出这一段精彩的文字。即使是天才的画家,妙笔生花的巨匠,假如离开了那特定的时代氛围,再绕清华园的那方荷塘走上十来圈,也还是写不出来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不满现实而追慕自然,返璞归真。朱自清先生也不例外。他陶醉于“这一片天地”,他幻想“到了另一世界”,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此情此景颇似前唐诗仙李白笔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仙境之再现。

作者写小路的“静”,写自己踽踽独行的“静”,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又以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从表面上看,作品处处扣住一个“静”字,从各个侧面,用各种手法,抒写,点染荷塘的“静”,从实质上,处处扣住“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正是为了突出地抒写心灵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不静”,正是为了抒写回首江南斗争生涯的苦闷和彷徨。这样一来,“荷塘月色”这幅风景画就成了一幅作者抒情的画卷,具有特有的音韵和色彩。文学的力量就在于通过形象和语言,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让读者去领悟,去联想。这样的艺术构思有着多么动人的感染力量!

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两篇散文《绿》、《荷塘月色》的情感表现法各有千秋,透过优美的文字酣畅淋漓地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心境,各具文学魅力。

《绿》的语言赏析

例如:总写潭瀑一句:“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花花花花”,叠字,摹声,悦耳动听,韵味无穷。 “镶”字炼得妙,将用于工艺品制作的动词移用于自然造化之奇景,显出天工神斧,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就像一件工艺品般美妙无比。不说崖壁而说“两条湿湿的黑边”,不言瀑布而称“一带白而发亮的水”,将眼前之景喻为一幅嵌于深色画框之中闪光的画幅,湿而黑之框,白而亮之图,俨然一幅巨幅泼墨瀑布图,淋淋漓漓,荡人心魄。

1.作者写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一个“踞”字,气势尽出,一个“浮”字,神态毕现,一“踞”一“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2.“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微微的云”照应“薄阴”的天气,“流”字写出了云的飘逸、轻柔;“岩面

8 与草丛”“透着几分绿意”,暗写了水,也写出了梅雨瀑环境的美,充满生机。 3.“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扯”字写出了瀑布的气势,让人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的比喻写出了梅雨瀑水花飞溅的壮观。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批注语1:“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写出了水花的形状;“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写出了水花的多和不断舞动的姿态。

批注语2:描写形象,比喻传神,化静为动,把溅着的水花写得富有情趣。 5.“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扬花了。”

“白梅”喻其莹洁,“微雨”喻其细密,“杨花”则喻其轻盈、灵动,三喻相协,将梅雨瀑莹洁、细密、轻盈、灵动的神态写活了。 6.“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送”、“钻”二字,将细密、轻盈的瀑流,拟为具有生命的善解人意而又带点顽皮的孩童,娇憨之态可掬,令人不由不动情。

7.“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闪闪的绿”突出了梅雨潭绿的光泽,“招引”把绿拟人化了,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更能突出梅雨潭的绿的魅力,及其对“我”的强烈的吸引。“吸引”则显得一般。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那“离合的神光”老远就让人心生爱意,禁不住想伸手去捕捉了,这个词更能突出“我”对这绿色的倾心的喜爱。“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8.“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这些动词极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我”一探那“离合的神光”的急迫,以及对“闪闪的绿色”追求的努力。来到梅雨潭是那么不容易,可见梅雨潭的绿真是令人神往啊!

9.(1)运用多角度的比喻将绿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松松”表现其厚度和动态,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皱缬”让人感觉到她的涟漪,而且也有一种丝绸一般轻柔的感觉,“少妇”很有风韵,(这个比喻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整个句子

9 让人仿佛看到了微风吹来,柔波荡漾,一位风韵可人的少妇拖着曳地的长裙,神态安闲雍容地向你款款走来,那么飘逸、轻柔。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轻轻”表现其轻盈的情态,“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给人一种动态的美,仿佛一位羞涩、可爱,表面矜持而内心却有点悸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绿得那么娇嫩、纯洁,那么动人。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滑滑”表现其质感,如丝绸一般的感觉,“明油”突出了绿的清亮,光泽,“鸡蛋清”比喻其质地柔软、鲜嫩,绿得透明。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温润”即温和细润(细腻、光滑);“碧玉”为青绿色的玉石,色泽通透、纯净、深邃可人,质地细腻而有光泽。“清清的一色”,绿得多纯净啊。

——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视觉,感觉,触觉等)再现了梅雨潭的涟漪及梅雨潭之绿的轻柔、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 还通过叠词和助词、语气词来表达自己对梅雨潭的绿的倾心的喜爱。比如 “松松的”、“轻轻的”、“滑滑的”等,不仅细腻而丰富地表现了绿的特点,而且增添了音韵感,还用了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使绿更富动的情态。

(2)运用对比突出表现梅雨潭绿的奇异、醉人。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绿得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减之一分皆不可。

(3)大胆联想、想像,突出绿的奇异、醉人。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将绿想像成舞女的飘带,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荡;将绿想像成让盲妹双目复明的圣水,让她明眸善睐,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4)作者对绿的称呼有何变化?为何变化?

——改“她”为“你”——昵称,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内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他已经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完全沉醉在这“奇异”“醉人”的绿中,甚至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般,情不自禁地想要用手“拍”她、“抚摩”她,“掬”入口“吻”她了,作者实在太

10 爱这奇异、醉人的绿了。

(5)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照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充满青春的活力,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0.作者写绿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而且把梅雨瀑写得那么美?

——梅雨潭之所以蕴涵了这样丰富而美丽的“绿”,是因为有梅雨瀑这样的源头活水;写梅雨瀑的美就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更令人惊诧。 11.作者将梅雨潭的绿描写得如此之美,想一想,作者如此不遗余力地描写绿,在这些描写中寄寓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绿是大自然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作者热情地描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新生活的希望,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囚绿记》的赏析

《西湖的“绿”》赏析作文

西湖的绿赏析5

《西湖的“绿”》美文赏析作文

《西湖的“绿”》赏析韦苏静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文及赏析

《绿》

绿

绿

绿

绿赏析
《绿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