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3:12: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 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 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 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也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早在2000年 就提出了“以课程革新为突破口,构建活动教育体系”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通过课程的革新、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探索出了一条 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先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 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 标准》为标尺,根据牡丹江市制订的《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 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验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八)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程理念

l、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研讨落实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联系,奠定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在国家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处理好课程的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的矛盾,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

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1)以现代人的素质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方式为依据,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方向研究。

(2)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立的综合课程的教学探讨,进行加强学科间联系,重组课程内容的研究。

(3)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研究。

2、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研究

(1)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实现课程结构的变通性,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验。

(2)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开展创造和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研究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依据和意义研究。 (2)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体现均衡性原则的研究。 (三)探索新课程的学与教,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具有我校持色的教学活动体系。

1、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总体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形成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

2、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研究。

3、师生交往,构建主体性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研究。

4、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素质的学习方式研究。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学习观的变革研究。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目的研究。

(3)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5、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根据我校实际,选择语文、美术等学科,应用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工具和资源,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实验,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师资保障及教师培训研究。 (3)探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经验。

6、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1)在网络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研究。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研究。 (3)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创造能力的研究。

(4)在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 (四)开展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1、以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各学科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的探索。

2、从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入手,逐步展开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

五、实验的原则: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在实验中必将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正确 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引导“课改”健康发展,实现“课 改”的既定目标。

(二)整体规则,全面推进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学科协同作战,紧密配合。所以,必须作好整体规划和分步计划,使参与课改实验者在空间上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时间上明确眼前任务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在推进过程中,学科之间会产生不平衡,要坚持抓好“点”——典型的发现、培养和总结,应坚持动态开放原则,保证典型与目标的一致性,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用。

(三)全员培训,观念行为互动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创造性工程。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牵扯到多方人员的参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员培训的原则,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将各参与者的培训协 调统一。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实验进行的前提。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和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使转变观念和转变行为互促 互动。及时宣传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并巩固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

(四)畅通交流,及时反馈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验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验信息的及时畅通交流,实验问题的及时研讨反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创设多种途径、形式和方法进行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互相作用中得以实施。

六、实验的步骤:

(1)开展构建新课程体系下的我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2)建立并完善新课程的教学常规、教育评价、教师教育等机制。 (3)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4)开展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的实验研究。 (5)开展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6)根据前述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调查、测试、记录、交流反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实验的情况。

七、实验的措施:

1、师资培训。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师观念的变革,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学习掌握科学的课程管理方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研究、开发和执 行能力的队伍。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 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学校制订校级培训方案,培训内容:①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请进走出、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等。

2、课题研究。

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打一场攻坚战。

校级课题研究:①《评价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评价体系。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研究目标:分学 科探讨学生探究学习的模式,研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途径以及评价策略。③《课程综合化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走向融合、开放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 力、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④《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目标: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与途径。⑤《新课程研究》,研 究目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的研究。

3、教学研讨。

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4)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八、实验的组织与保障:

1、实验的组织

为加强实验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领导、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1]制度与管理

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验的组织研究、管理协调和实施。每半月召开工作会议,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2)培训制度。每月组织专题性学习,形成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题实验健康发展。

4 (3)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组织学校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听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4)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对新课程实验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 [2]评价与考核: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学生评价。 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 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 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以好的一次作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 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课程改革先进事迹

中学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中学课程改革先进事迹

中学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学年度.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