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原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03 15:31: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辩证法,请列举实际例子

唯物论,同于唯物主义,是将物质视为世界的本源(第一性),将精神和意识视为人对物质的反应的(第二性)的、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

例子:唯物者坚持物质第一性,也就是说认为物质是终极基础,他们会认为“只有水存在,人才可以喝水解渴”,因为水这种物质客观存在,人才可以发挥精神意识去饮水,所以物质最重要。 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例子:教学过程

教与学或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双方,两者是对立的:教不是学,学也不是教,两者明各自的规定性,不能等同;两者又是统一的、不能分离的:有教就有学,有学就有教,有一方存在就有另一方相伴,没有了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即不存在。教与学两者又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教学相长,教的一方感觉知识不足了,就要去学,学的一方学识超过教的一方,也可反过来变学为教。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知识增长量的积累过程,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和足够数量,就可以学成毕业了,这是量变引起质变。在教学过程中,温故而知新,要克服困难和挫折,不会一帆风顺,会有反复,每经一次反复,都会有新的收获和跃进,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2.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P1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物质和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物质的含义——P24第八行

意识的含义——P28最后一段第一行 辩证关系——P28

1 / 11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运动的基本观点(P34) 联系的观点是: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3坚持系统优化原理。

发展的观点是: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4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P38-39)

7.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对立统一含义P40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 ①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③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B.实践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既要重视斗争的一面,也要善于调和和妥协,进而解决矛盾。

③党的十七大深入系统阐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以及“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理念,正是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2 / 11 这一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①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认识事物不仅是把握现象,而是分析其内部的矛盾关系,分析事物矛盾内部的对立因素的关系和作用。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要深入到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发现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因。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质。

③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仅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理论是从具体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共性,而具体实践则表现为个性。

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量变质变P44 方法论意义

⑴、要坚持适度原则 ⑵、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⑶、要重视量的积累

⑷.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会发生。

⑸既然质变能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要高度重视质变,在量变达到能够引起质变时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敢于破旧立新的精神,把工作和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不要做满足于微小进步的庸人。

否定P44 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1)辩证的否定观是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的哲学依据。

3 / 11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①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了未来的发展条件应运而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旧事物则相反。

②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成为新事物,正是因其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③新生事物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就社会领域而言,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所以,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2)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扬弃的分析方法。 ①必须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看到肯定方面以把握事物的当前性质;看到否定方面以展望事物的发展前途。

②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避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3.否定之否定

①第一次否定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

②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扬弃了片面性,继承了合理性。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完善。

③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这一规律启示我们克服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直线性。

8.内因外因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辩证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实践和认识的含义、特征及其辩证关系 实践的含义P58 特征:P60 认识的含义P64

4 / 11 特征: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还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辩证关系P62 +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推动实践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发展。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现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实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6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现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11.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特征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1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的两次飞跃 P67 两次飞跃:一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二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运动是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69

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

5 / 11 义及其辩证关系。P103-108.P110-P114.P115-P119 答: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从哲学角度来说属于物质(可以理解为社会中的物质),其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属于哲学中的意识,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现象的总称,如政治思想,道德科学等。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

会存在。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6)、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

展的趋势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

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8)、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辩证关系: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

6 / 11 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表现: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124 答: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社会革命

16、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P152 答: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17、货币的含义及职能

答: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8、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

7 / 11 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含义一:商品生产上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的单个产品及其总量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二:满足社会现有需要应该投入的劳动时间,或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应分给该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

20.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书P173)

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1)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2)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基本上符合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剩余价值理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认同。计算公式: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商品售价-成本(原材料成本+生产资料折旧)-工人工资;也可以看作是剩余价值=工人创造价值-工人工资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2.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的实质: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3.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政权

24.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作用(书P207) 垄断资本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政治家、革命家列宁对于帝国主义的定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8 / 11 25.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 26.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书P232)

27.互联网对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和行为方式有何影响?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应对?

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 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互联网技术对人的思想的冲击证明了这个原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增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运行、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空间。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源自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一是数字化,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成数字进行加工处理;二是网络化,能把世界各地的用户“一网打尽”,形成即时互联互通;三是高速化,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极高的传输速度,把距离和时间瞬间融化;四是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了双向互动;五是海量化,带宽和容量很大,为信息洪流提供了充足的快速通道和存储港湾.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传统的三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主要以“平面传播”信息的方式不同,被称为“第四种媒体”的互联网是一种“立体媒体”。它能使声音、文字、图像等综合性很强的各种知识信息在瞬间生成、光速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人们坐在家中,凭借着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就可以在信息海洋里遨游,达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境地。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想观念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互联网也扩大了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互联网还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从未体验过的虚拟空间。在网上,网民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使人们更容易在互联网上比较真实地自由地表达意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任何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往往会带来麻烦。互联网也同样具有这样的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

9 / 11 和观念,也可以被利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充分肯定互联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如许多现今人们所议论的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习惯。网络成瘾;信息垃圾;人际淡化。互联网的传播使得人们了解的越多,好的学到的同时,不良风气也学到了不少,如现今活跃的非主流风潮,使得大多数未成年人盲目跟风。网络成瘾使人性情躁动,在游戏中遇到的不顺易带入现实生活。信息充斥使人与人信任度不断降低,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不可不谓巨大。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容易造成人际隔离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今天互

联网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已经大大超越任何一种传统的媒体。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有些人完全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应看到。此外,还有一些低级庸俗、淫秽色情、虚假欺诈等有害信息在网上不断出现,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工具本身。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互联网似乎自在自为;但人们使用网络的行为,则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前者是正确的思想认识,它会促进互联网世界更好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人们的正确认识,如此良性循环;后者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会阻碍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导致恶性循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带给人们各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辩证地看待问题,人们的认识必然越来越理智,思想观念也将会趋于成熟。互联网正对社会舆论和人们思想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要立足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的有效做法,深入探索和遵循互联网发展的规律,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互联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

10 / 11 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基固本才能增强竞争力。要不断增强正面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办好重点新闻网站,壮大网上评论队伍,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总之,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又要正确应对、趋利避害,使互联网建设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强大武器。大学生对于互联网,一定要辩证地认识,既要发挥它的优势,更要克服它的缺点,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 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进整个社会,而对于正处于社会潮流,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学习、生活上都比较自主,而年龄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左右,对待新鲜事物无所畏惧,敢作敢为。而且特别是中国大学生,经过高考那座独木桥后,在强压后突然得到的轻松,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走上极端。所以,面对互联网正确树立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不要受网络迷惑而去侵犯他人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

11 / 11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终极版

马原期末复习总结

马原复习参考2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复习
《马原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马原复习要求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