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季氏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2:16: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对孔子提倡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抄检大观园”的一个片段,当时探春说了这么一句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老先生说季康子的担忧,是在萧墙之内,也就是说在鲁国内部,换句话说就是乱自内生,如果这样,那么一个国家或一个家族走向倾覆的厄运也就不远了。

那么我们就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看看我们先人的仁义与智慧。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三、简介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把不熟悉的字标注读音。

①论语

(

)

②颛臾

(

)③社稷

(

)

④虎兕

(

)⑤ 出于柙(

)

⑥焉用彼相矣(

)⑦干戈

(

)

⑧冉有

(

)⑨椟

(

)

1 2.全班齐读。

3.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4.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来。 5.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作业 1.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3.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4.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5.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 6.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 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 __,二是__ 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 ,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 。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2 E.以上都不是

⑸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多选)

( )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⑹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 ______。 答案:

1.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2.A 3.D 4.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5.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6.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⑷D ⑸bcd ⑹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合作、思考、讨论

1、说说你对孔子的印象(可以穿插讲孔子“三怒”)

2、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 义正词严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不能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一段 )

3、提问:孔子与自己的弟子的第二次谈话中,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请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类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类比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4、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5.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学生个别朗读、集体背诵。 )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三、归纳、整理

1.教师板书课堂要点

2.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

3.全班同学诵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本文是典型的孔子和学生的“攻防演习”,学

4 生三次陈述,步步设防;老师三次反驳,针针见血。学生陈述得闪烁退让,振振有辞,孔子驳斥得有理有据,切中肯綮,让人心悦诚服。这都是围绕“仁”字做文章。

孟子曰“仁者无敌”,古人也经常讲“战胜于朝廷”,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和我们国家当今奉行的对内实行韬光养晦,对外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真是:仁哉,孔子!大哉,孔子!伟哉,孔子!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第二教材练习。

季氏将伐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推荐]

公开课教案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教案
《季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