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内比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20:30: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公安县章田寺乡中心学校“课内比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综合评议 章田寺乡中心学校数学组

为深入推进全省中小学“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校数学组认真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在全体数学教师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课外走访学生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归纳总结出评课的“十评”、“六要”;赛课时着眼高效课堂构建的“四大支撑点”,并在全体数学教师中推行,避免教学大比武流于形式。

评课的“十评”即一评教学目标;二评教材处理;三评课堂结构;四评教法运用;五评学法指导;六评教学过程;七评教学思想;八评教学基本功;九评多媒体运用;十评学生参与度。做到“六要”,即一要抓住教学亮点;二要抓住评课着力点;三要因人而宜、因课而异;四要坚持激励原则;五要注重理性分析;六要倾听教学意图。

赛课构建高效课堂着眼“四大支撑点”,一是提问有效,以大问牵全文、以小问抓重点,反对一课问到底。二是合作学习有效,把课堂还给学生时,教师给定的话题要小,分工要明,达成目标要清楚,真正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合作的力量。三是电教手段运用高效,倡导形象演示、场景再现、历史回放、文字圈点等选择运用多媒体课件,反对没有针对性的滥用。四是有效作业和有效评价。布置作业有针对性,作业适量并限定时间完成,全批全改,并有恰当的人性化评语。

2011年9月30日,“课内比教学”第一阶段赛课顺利结束。这一阶段,全组老师积极参与,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课堂教学亮点异彩纷呈。

一、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样要体现享受教育的平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严劲松老师《直线、射线和角》力求改革单一的课堂交往形式,建立多向的课堂交往形式;孙盛法老师《倒数的认识》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张慧芳老师的《几和几》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一些“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位敏老师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特别是对学困生有没有特殊政策。

二、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严劲松老师执教的《直线、射线和角》一课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孙盛法老师《倒数的认识》十分注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张慧芳老师的《几和几》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位敏老师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能适时适宜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严劲松老师执教的《直线、射线和角》让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孙盛法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求倒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分三个层次教学,一是求一般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这是基本的;二是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都要有一个转化过程;三是关于0的倒数问题。这里把它混在其他数中让学生去碰“钉子”,在碰中加深理解。并且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不仅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表达的能力。位敏老师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通过动手画图,充分利用线段图的直观作用,通过前后线段图的展示和比较,弄清楚题目的问题要求,又通过比线段图来比较和解题的异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并通过对比,比较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张慧芳老师的《几和几》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4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介绍分析、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四、注重知识的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孙盛法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进行教学。位敏老师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用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严劲松老师执教的《直线、射线和角》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张慧芳老师的《几和几》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之,通过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比的不仅仅是上课,全体数学教师备课、评课、上课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最终,我校有六位老师参加了县第二阶段的说课、赛课活动。虽然,这一阶段的“课内比教学” 活动结束了,但我组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入,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作为契机,扎实工作,努力提高数学课堂质量。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
《课内比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课内比教学 课内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