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育人

发布时间:2020-03-01 23:50: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育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经过了近30年的探索、研究、实践,各个高校已经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基本做法。而三育人的研究理论,更是在高校中的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与实践。为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培养高素质的合格高校人才、社会栋梁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作为一名辅导员、同时作为授课教师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三方面都深有体会。一个高校,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才能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才能在大学中开展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和社会教育。

但是,今天的社会环境发展日新月异,高校的教育所面临的的内外环境和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育对象从“80后”已经全部过渡到了“90后”,中国社会在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等方面也在发生着改变。这就要求高校在重视专业发展、专业培养、专业研究的同时,兼顾学生综合全面素质的提升,把“三育人”的基础理论,发展、延伸、升华。通过,新机制、新途径、新办法,切实加强理论的新应用。建立健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为人才未来步入社会后,尽快的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三育人”模式下的背景分析

首先,社会的发展变迁在任何时候都会对高校的思想,教育,人文等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大环境的思想意识趋于活跃化,多元化。这样的变化,同样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都促使高校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在高校的年轻学生当中都会有所体现。

其次,大学生已经并不仅仅局限于从书本上获得相关的知识。报纸、杂志、网络等都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网络上的各种事件,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判断。同时,大学生接受来自各个方面信息后,会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布在网络上,对现有的事件形成舆论的放大效应。这种以网络为首的新兴现阶段,国家对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展开了诸多的整治活动。但是,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随地的接受来自网络的信息。而网络信息有着时效性和真假难辨的特点。很多假信息、错误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尤为突出和明显。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正确的信息,并且有效的促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三育人”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规模不断的扩大。“三育人”工作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90后”、“0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纪律性差,集体性,与他人的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等综合能力较差。这些都是“三育人”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而高校所面临的“三育人”教育工作模式既要适应新的环境、面对新的问题、同时又亟待创新。教书,管理,服务,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同时也相互影响。而在每一个方面,都需要通过创新来达到新时代的要求。我国高校“三育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从发生到它的全部实践过程,都包含着提倡对学生的负责精神,提倡对学生从思想到学习到生活的细致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鼓励先进扶住后进,给学生创造一个正确和良好的思想上进、学业有成、生活顺利的环境,帮助学生走正确成才之路。接下来,我会就“三育”中的创新进行阐述。

三 “三育人”之教育育人

大学是让广大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三育人中的教育育人是重中之重。我们现行的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在知识领域的教育,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书本中的知识点得不到具体的体现。书中的知识点固然重要,而怎样通过日常的课堂教育,让学生了解到现在所学习的知识的实际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当以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视角审视高校的“三育人”工作时不难发现,在非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高校的“三育人”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与非素质教育的要求比较和谐一致的,不可避免地同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矛盾。越来越多的学生仅仅通过课堂的单纯知识点学习和自学等,无法适应和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所以,更多的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入实际工作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同时加强学生未来工作素养就成为了教育育人的重点。这种变革实际上是需要高校教师具备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才能够更加深刻和细致的通过知识点而辐射到课堂的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到知识点的实际用,并且为未来打上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这种职业素养教育对三育人来说,是一项新的发展趋势。这对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更快更好的适应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企业更多的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素养则逐渐淡化,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会给公司带来非常多的经济效益,单纯的只是知识强无法满足公司对人才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即使到了工作单位也总是会出现,会看不会做,懂事不懂行的问题,适应期也越来越长。这实际上“三育人”中,教育育人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这项改革不仅仅是需要对教师工作专业的深度有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同样要有侧面的教育和渗透。如何让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这种教育变革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四 “三育人”之管理育人

传统学生管理是机械管理,即为管理而管理,学校作为管理者仅仅就起着一个看管作用。而现在的管理育人意味着学校全面的承担起了通过管理而全面育人的作用。学校需要遵循着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自己做主,发扬民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

作为当代大学管理性的一个前提即为爱人之心。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爱人之心就连结师生最有力的感情纽带。同时可以塑造学生们的良好情操。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意义上的尊敬老师,接受教育。而当代高校,由于体系的缘故,对学生的关心越来越少,而老师逐渐专注于科研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总是以家长式的管理者自居,更多的是提倡师生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思想教育同样也是管理从严的体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常会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表现出来。疏导思想,管教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对优等生和差生,要做到公平对待。在学习上让他们结成互助小组、在生活中能相互督促。严格的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学风的基础。管理本身应该倡导的是激励性的、鞭策性的制度。与在学生中提倡“三自”精神、培养创造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抵触。面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高校“三育人”工作必须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使其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相适应。若不及时调整和变革,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五、“三育人”之服务育人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的工作实践当中,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而“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更是要体现在为学生热情、耐心、周到的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为学生排除生活困难的核心理念。具体的工作体现在生活服务、学习服务、心理服务、就业服务,四个大的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学习、交友择业、心理矛盾、生活困难、人际交往、生活习惯、人格塑造等各个方面都会在不同时期遇到不同的问题。而服务育人的宗旨也是在这样多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因人施教、因势利导。这些都是对大学生服务新的拓展。学生工作的服务创新,同样也在服务育人中得到体现。怎样将服务和管理相结合,并且在“严而不烦,宽而得益”的氛围中,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更多的研究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规律,适时的找出相应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在服务育人中得到温暖关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六、“三育人”工作总结

“三育人”总的来说,是要解决好“育什么人和怎么育人”的问题。在当前社会压力与就业眼里的双重压力形势下,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才,必须加强“三育人”方面的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正能量的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提高大学生的鉴别力和判断性,使他们无论经历什么挫折与考验,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正确清醒的头脑。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是教育实施的同一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是不能分割的。所以,从教书育人原则提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来看,其“三育人”的着重点显然是指在原有的意义上进行“创新育人”。其真谛就在于把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有机统一于教育教学时间过程中。“三育人”的目的也是让当代的大学生,怀揣着积极向上的思想,抱着爱祖国,爱家乡服务人民的信念,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通过自己的实践而体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些都是在“三育人”工作当中通过不断的细化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的。所以,“三育人”理论研究是基础,更多的是接触大学生,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所想所做。并且把自己的“三育人”工作中的创新想法反复的验证才是新时代“三育人”工作的核心。

三育人

三育人

三育人

三育人

三育人

三育人材料

三育人辅导材料

三育人工作方案

三育人先进事迹

三育人事迹材料

三育人
《三育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三育人材料 三育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