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4:53: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站在“十一五”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乡根据“二十字”方针要求,紧扣乡情实际,按照“一次规划、分批实施、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以我乡为例对新农村建设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其目的是了解掌握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一、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一)抓统一规划,突出循序渐进。

近年来,我乡把新农村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成立了勺米乡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邀请市县建设部门专家深入全乡8各村作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批实施、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思路,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对全乡8个行政村、80多个自然院落分批分阶段进行建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生态环境优美、社会风尚良好、公共服务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目标。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我乡坚持资源共享、节约用地、突出特色、尊重民意四项原则,按照乡村一体化的理念编制规划,充分发挥以乡带村、以企带村的作用;合理、节约使用每寸土地,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尽可能地安排农户集中建房;合理确定村庄发展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形成各自风格;坚持以民为本,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使村庄规划既符合全乡整体发展规划,又符合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意愿。目前,已完成坡脚、红布、果立普等3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正朝着既定的目标,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环保型、自然风光型、工业带动型的文明、富裕、和谐新农村。

(二)抓组织领导,突出政府引导。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我乡成立了以乡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六个工作组,即综合协调组、乡村文明建设组、民主管理建设组、农村经济发展组、乡村规划建设组和督查考核验收组,并把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将任务具体落实到单位和人员头上;在资金投入方面,一是从2010年起,每年从乡财政拿出100万元以上资金(预算外收入)投入新农村建设;二是积极争取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投入我乡新农村建设。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村之间开展以“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村企结对共建”工作,争取企业支持,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抓基础先行,突出农民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所需资金完全靠政府财政投入不太现实。因此,我乡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乡在以工代赈、人畜饮水、通村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自愿投入率达95%以上,投入资金占20%-30%,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截止现在,全乡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86.5公里,通畅率达72%,实现全乡“内有好路、外有出路”的交通目标;累计完成水利建设工程7处,实现了组组通自来水;2009年,全面实施村村通网络工程,实现了全乡村村通程控电话、通电信光缆、通广播电视;完成农村电网改造26公里,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用电问题。

(四)抓产业发展,突出龙头带动。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以特色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动力,以技术为依托,以质量为保证,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烤烟稳产高产。烤烟是我乡海坝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烤烟产业是促进海坝村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也是

推进海坝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2009年,乡委乡政府争取项目资金374.5万元,实施海坝村3200亩(浇灌面积)的烟水配套工程,为海坝村烤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大力推广杂交玉米良种种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我乡充分发挥现有的耕地资源优势和立体型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的分带轮作,进一步规范种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立足区位优势、气候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果蔬产业。2009年12月,我乡聘请了省农科院专家深入全乡8个行政村实地考察,将玉马公路沿线的范家寨、坡脚、红布、梭沙、果立普等5个村规划为名、优、特果蔬产业发展基地,致力于打好绿色、特色、生态三张牌。目前,已在坡脚村规划种植蔬菜500亩、清香核桃500亩;在果立普村规划种植清香核桃500亩、板栗500亩、巨丰蜜梨200亩、布朗李200亩;在梭沙村规划蔬菜大棚50个。计划在3年内以“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蔬菜1000亩,水果1000亩,干果2000亩,全力打造“玉马经济带”,使其在我乡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五)抓“村企结对共建”,突出合力共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投入是关键。为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我乡出台了《关于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村之间积极开展“村企结对共建”,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村企结对共建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企制宜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大小、所有制不拘一格,以一企一村、一企多村、多企一村等形式开展以企带村型、互利协作型、公益捐助型等不同类型的结对共建。一是联合发展农村产业。鼓励企业到结对村投资发展

一、

二、三产业,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二是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励企业帮助结对村理清思路、谋划发展、传授经验,通过帮项目、帮资金、帮技术及合作开发等途径,支持村级建立稳固的经济收入来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三是支持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农村交通、水利、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建设,参与村庄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四是促进农民转岗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就业。鼓励企业定点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结对村形成长期稳定的技能培训、就业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资源吸纳与提供渠道,帮助结对村农民提高转移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五是帮扶农村弱势困难群体。鼓励企业热心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以公益性专项募捐基金或结对帮困、困难救助、爱心援助等形式,积极捐资帮扶困难、弱势群众,共同建设和谐新农村;六是及时有效解决农村民用煤供应等问题。

(六)抓典型示范,突出分类施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乡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对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每年从乡财政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同时,按照“一个示范村、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个规划”的模式认真抓好示范村的建设工作。针对各村的条件和特点,分类施策。对条件好的村,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跑者”角色,对条件差的村,提倡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帮助培育一批富民产业,重点做好环境整治和绿化等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全乡3个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有所改观,新农村总体架构初步形成。一是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示范村的清香核桃、巨丰蜜梨、布朗李等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有望在2—3年内产生经济效益,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截至现在,完成示范村连户道路硬化1.5公里,电网改造12公里,解决安全卫生饮水1520户,完成“五改”858户,完成沼气池建设20口;手机电话入户率为88%,电视入户率为92%;三是村级活动场所逐步优化。2009年,从乡财政拿出资金5.1万元建成了坡脚村“国策”大院;2010年,从乡财政拿出资金48万元,争取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87万元,启动实施红布、果立普两村的(第二轮)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四是人居环境有所改善。对示范村100户农户住房实施“黔北民居”美化靓化改造,对村巷院落的环境卫生实行“三改”(改厨、改圈、改厕)、“四清”(清土堆、清垃圾、清粪堆、清杂草)、“五化”(硬化、净化、美化、亮化、绿化)、“治六乱”(污水乱泼、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禽兽乱跑、杂物乱扔)专项整治,已取得良好效果。

(七)抓技能培训,突出素质提高。一是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执行者和参与者,是促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中坚力量。其队伍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我乡以“强基”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双强、双带”型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村干部的致富能力和带富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真正把那些开拓意识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村致富能手、创业能人吸收进村干部队伍,努力提升村干部整体领导水平,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不断增强农民新农村建设意识和致富技能。我乡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拓展培训渠道,加大培训投入,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养殖、种植实用技术的培训、确保大多数农民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此外,组织农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的致富技术和务工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目前,有600多个农民已撑握烤烟种植技术,有7000多个农民已撑握生猪饲养技术,有300多个农民通过技能培训被转移到沿海地区务工。

(八)抓文明建设,突出塑造新风尚 。 在文明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各村文化室、广播室和图书室,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风尚,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文体活动,如篮球比赛、歌咏比赛等,让农民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净化思想,受到教育;二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修养。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农民新的道德意识,使他们从陈旧的思想观念、习俗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新思想、新道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是加强法规政策教育,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充分利用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的优势,坚持不懈地开展民主法制教育,让农民学习宪法和法律基本知识,引导农民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维护集体利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现在,献计献策的多了,无理取闹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集体上访的少了;谋划发展的多了,民间纠纷少了;知法守法的多了,坏人坏事少了。

(九)抓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发挥堡垒作用。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乡坚持把加强组织建设、班子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来抓,着力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配强村级党组织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村党组织书记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将决定着一个村的前途和命运。在村支部换届工作中,我乡结合实际,采取“公推直选”的办法,把5名党性好、能力强、作风正、素质高的党员干部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增强了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我乡对村干部实行结构薪酬制度,村干部报酬由基本报酬和绩效报酬两个部分组成,基本报酬按月发放,绩效报酬通过年度目标考核合格后发放。2009年,支书、主任月基本报酬为600元,文书月基本报酬为500元,年度目标考核为一等村的,每月追加支书、主任、文书绩效报酬各400元。三是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村干部素质。结合农村中心工作,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重点就思想作风、政策理论、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和协调能力等方面对村干部进行培训;为

提升村干部学历,由乡政府报销学费,推荐村干部到县委党校参加函授学习,目前已有6名村干部完成学业拿到大专文凭,有3名还在就读;为开阔村干部视野,提高村干部建新农村的能力,分批分次组织村干部到县内外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学习,充分借鉴外地建设新农村的新鲜经验;四是扩大基层民主,着力提高村干部公信度。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认真落实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目标考核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测评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议事制度、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村内重大事项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使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工作规范化,从而扩大了基层民主,提高了村干部公信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农村生产力低下,农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型状态,产业化尚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二是财力投入较困难。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在新农村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设施建设上资金短缺。三是村集体经济较薄弱。受诸多因素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尚未走出一条质量好、速度快、效益高、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多数村只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可谓“杯水车薪”。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低。新产业、新项目与新型服务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现有的素质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转移到小城镇的部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就业渠道面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要求,结合我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躁冒进、盲目蛮干,必须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不能照搬照套城市标准来搞农村建设,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建设规划,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扎实稳步推进。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规划上,要从当地山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突出农村山水田园风光,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体现文化内涵,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防止千村一面;在建设模式上,力求形式多样,体现特色;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三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第二,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只有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因此,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和专业大户,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引导农民闯市场,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加强农民培训力度,把农民培育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加快农民向

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并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要处理好两个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首先要把农民发动起来,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使农民通过参加新农村建设,转变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改变农村面貌。在充分发动农民的同时,政府要通过政策推动、资金启动、示范带动,特别是应加大农田水利、乡村道路、能源通讯、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等投入,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改善农村基本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干部引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在强化干部引导的同时,注重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重点要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第四,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当前,重点要建立三种机制。一是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自主管理机制。通过成立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聘请卫生专管监督员,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奖罚机制,组织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规范村民文明卫生行为,逐步使新农村建设转入日常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协调服务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形成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第五,新农村建设最终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不能就一个镇、一个村孤立地抓新农村建设,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立足于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新农村建设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大格局中,加大统筹整合城乡资源的力度,统筹规划,统筹基础设施,统筹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统筹就业及产业布局,焕发农村社会活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走出一条以新农村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材料)

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