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2:56: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昆山市大渔村调查

唐 琨

1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整个苏南在城市化的实践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山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本文结合昆山市大渔村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平地起新城”的新颖模式、全面奔小康和注重环境建设等特点,分析了农村建设在行业深度与广度发展、规划中的现实与未来以及教育中政府计划与投入三方面的矛盾与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深度与广度有序反展、生活环境改造不能取代生产发展、教育投入城乡兼顾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

一、调研简介

2008年8月23日,我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组”,来到家乡近郊的大渔村。大渔村,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城北,村前有一条红祺路直通市中心。该村由以前的三邻村、大渔村、斜泾村合并而成。占地面积原先达3.5平方公里,由于近来大学园区建设征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村里常住人口约2800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在2006年到2007 年之间,该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 。全镇22个行政村中,大渔村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排名中上游。

调查过程中,大渔村的新农村新景象让人印象深刻。进村的交通状况很好,马路宽阔平整,公共交通方便快捷,来往自如。整个村的生态自然环境良好,一派新农村的社区新面貌。

此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村长访谈的形式展开。村妇女主任为我们联系好村民并引路到各户人家,十户村民都很配合我们的问卷调查。沿途我们拍摄了大渔新村的风景以及农民的新居,收获了所需的图片资料,调研访查活动顺利告罄。

二、调研分析

(一)大渔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

第一、从农民到市民的过渡,这是整个昆山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首先实现农民的职业城镇化,比如:到企业就职、发展工商业、服务业等。目前政府已经减免了大渔村的农业税,农民不忙农活了,没有税务负担,成为了“市级农民”。

第二、不是让农民远离家园涌入别的城市完成身份转变,而是无中生有,“让

2农民就地‘市民化’。”这是农村城镇化的一个过渡,是城市化进程的特殊产物。

“平地起新城”的发展模式,即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农村聚居特征和自然外貌特征,不是弘扬以农业为重的建设格局,而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重,宣传增加农民物业收入(即财产性、投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从人的就地转变开始的发展模式。大渔村放弃了农业主线,以租赁服务业为主,这一大胆的尝试收效显著。村沿江码1

2作者简介:唐琨,1988年1月,女,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注释:傅治平、文丽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06页。

- 1 -

头堆货场以及厂房租赁所获收入一年达200万元,足够维持村里大小事务的日常开支。村民积极将以前居住而未拆除的平房出租。农民在向市民“就地转换”中确实享受到了实惠。

第三、大渔村不满足于农民“非农化”之后的温饱水平,而是缔造了占绝大多数的小康家庭。这不仅是为了响应昆山市政府号召的坚持走“两个率先”先进道路,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理想做出的不懈努力。

第四、始终注重环保,发展生态。大渔村前年和去年分别获得了荣誉称号,为了荣誉的传承,为了突出投资环境的生态优势,也为了村民优美的居住环境,村组织不断投入,聘用专人做生态环保工作,每年一次的复查以及镇政府不定期的暗查,在村里不放松环卫工作的努力下都顺利通过。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困境

1、行业发展深度与广度的矛盾。同一类行业有细分,如果深度挖掘,可能发现潜在的经济增长因素。行业发展也不应忽视多样性,即广度要求。发展不同类别民营企业,鼓励不同行业发展既可以吸收多余劳动力,创造更多财富,又可以调动村民积极性。跨行跨业可以转移单一类别投资,减轻对单一类别行业的依赖,以免一旦该行业整体不景气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但是,行业多样了投资自然分散化,对于同一类有望打造为农村特色品牌的企业,深度拓展势必造成影响,不利于扩大生产,而且转移行业领域也不一定能带来可观回报,存在风险。

大渔村全村基本靠租赁业、民办企业寥寥无几,租赁行业形式又过于单一和集中,深度广度都有欠缺。房屋、厂房租赁服务业近期内发展前景被看好,不意味永远是康庄大道。该村的租赁业依赖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投资,然而一个地方毕竟容纳度有限,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发生变数,那么该村将会陷入经济来源的僵局,而且长此以往只能稳定收入来源,无法创造新的收入。

2、规划中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村容整洁集中居住与生产发展产业发展的矛盾。”3这其实是生活与生产的矛盾。如果只追求居住环境的改善,忽视影响生活改善的根本途径和渠道,即生产,那么势必会造成停滞不前的困境。

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大渔村新农村建设显著的成绩,尤其是村容整洁适宜居住投资,但是并没有看到生产发展的亮点。因为该村确实缺少可圈可点的民办企业实例。本来该村民办企业就少,再加之都基本固定了收入来源的思维模式,近期难有突破。

3、教育中政府规划与投入的矛盾。以前,“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教育负担不公平。”4即使绝对负担数值一样,农民的相对负担总是过重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全免,解决了农民的心头之患。但是不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城里的学校建校起步早,发展好,软件硬件设施都齐全,教出来的学生普遍升学率高且成绩较好。乡镇的学校建校起步晚,发展不如城里,设施水平跟上了,师资力量又不够,教学水平仍有一定差异。好的师资力量容易集聚在好学校,政府宁愿在好的学校投入更多锦上添花,以促进升学率的稳步攀升。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战略是倡导文化教育趋同的,但事实上难以实现。许多农村区域的家庭想送子女到城里好的学校念书不得不交跨区赞助费,这一直以来是城乡教育不公平发展的困境。

大渔村里的小孩被寄于厚望,有能力的都想上好学校。附近没有好的中学,3

4 注释:朱有志、胡正扬,《中国乡村发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辑,第89页。 注释:傅治平、文丽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24页。

- 2 -

大多孩子都要到城区就读,赞助费自然就少不了。大多学校的跨区赞助费指向不在招收户籍范围内的学生,城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也有同样的烦恼。能够在所在区上到理想学校的实在是相当幸运,这部分都是城里人。而农村里的学生则注定要背负额外的负担,不存在城里人的这种侥幸。另外由于政府投入失衡,注定了他们不能享受到在家附近上学的便利,上学要跑很远,只能住宿不能像走读生那样享受家的温暖。相对与城里的孩子,他们仍然遭遇了城乡教育的负担不公平。

(三)思考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文结合大渔村的实际总结建议如下:

第一、针对行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问题,我们不应该片面的追求其中任何一方面,要跟据不同村的自然禀赋、发展历史以及经济特点做出有侧重性的选择,争取达到深度与广度平衡状态。首先,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并正确引导,政府统计局掌握了农村历年发展的全方位数据,有研究和决策的优先权,因而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是必要的。其次,努力培养创新的理念与技术。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农村发展走入穷途末路与不思改革,不求变化的保守和惰性有关。

具体分析,大渔村由于已走惯了租赁业的道路,一下子大改行容易造成民心不安。因此可以先深度拓展租赁业务,以求革新。除了房屋厂房出租外,租赁还可以涉及建筑器材,陆陆续续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宅都有翻新重建需求,建筑器材自然有用武之地。还可以涉及农业机械租赁服务,有闲置不用但仍有使用寿命的农业机械,用于出租既可以有持续回报,又不浪费资源。在深度探索到一定程度后,村民经历了经济观念上的更新,再慢慢铺就广度,向其它行业延伸。

第二、针对农村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问题,我们依然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能盲目地搞村容整洁,过分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生产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信在昆山市委“两个率先,环保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走出一条生产与生活交相辉映的和谐发展道路。

大渔村目前的情况是,比较偏向生活问题解决,淡化了生产问题的重要性。解决症结自然就是不能忽视生产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村委宣传,鼓励村民开始新的致富旅程。增强民办企业的实力,不求多而要求精,借鉴像昆山市千灯镇大唐村以生态为重点、发展民办企业造福一方的成功经验,比较相似点与差异点,做出合理的生产发展计划,力争打造如同华西村村办企业一样的明星企业。

第三、针对教育计划与投入的问题,我们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政府短期内不可能在乡镇建成新校舍来分散城市学校教育的压力。由于人口数量控制工作到位,目前学生总数规模有减少的趋势,校舍容纳度和规模都符合要求,没有增加新校舍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村干部可以通过代表大会及时反映民众的声音,希望政府能够适当增加乡村相对落后学校的投入比例,以缓解城乡不平衡的现状,实现实质公平。其次,学校如果能够适当降低农村学生跨区赞助费,尤其是对农村优秀的学生降低赞助费,一方面有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农民子女教育负担减轻起到实质性作用。

对于大渔村全面奔小康“市级村民”来讲,教育费用完全是承担得起的,只不过子女因为地域关系要多缴费总觉得不平,这也是人之常情。那么学校应当努力改善住宿条件学习环境,为这些大老远跑来读书的跨学区农村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以减少心理落差,这是短期的办法。从长远来看,随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渐渐融入城市,那么自然而然,教育体系 - 3 -

也会随之完善起来,一切都需要时间来发展。

四、农户家庭案例:全社长笑看农村城镇化巨变

访问对象是大渔村村委会全福元社长家。全福元原为玉山镇三邻村社长,主管田地事务,后三邻村并入大渔村,全社长仍然担任社长一职,主管综合事务。

(一)改革开放30年,生活水平翻天覆地之变化

全社长说二十年前家里住的是四间房的平房,跟其他村民住得差不多。谈不上舒适的小居,也挡风遮雨伴他迈出了青春年少。现在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新居。全社长所在的大渔新村,是一个拥有500家住户的联排式别墅小区。虽然是各家建各家的房子,但是在整体规划、统一设计下,小区看上去相当整齐。全社长一家三口搬到别墅式小楼房中,居住空间宽敞舒适多了。调查过程拍摄的图片中,灰色墙砖金色门牌号,漂亮的小洋楼就是全社长家。这间楼房毛胚造价15万左右,加上装修费用约莫40万。家里的家电从彩色电视机、DVD到联网电脑、立体音响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住有小楼房,行有私家车,和城里人差不多。

谈起收入,社长回忆起那时候家里还是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一年到头种田忙活。收入分配一部分上交集体,一部分归自己。因为是以生产队的形式集结劳作的,每个人都责任重大,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机会微乎其微,队里批准很艰难,到了之后实行承包责任制才相对自由很多。那时人均耕地2亩多一点,一亩地一年赚个300来元钱算是很好的。除了种粮食蔬菜外,那时村里也兴养殖鱼虾。农产品算是种类丰富的,但是农民真正可以自己享用的却不多,辛辛苦苦劳作的成果,自己舍不得吃,总想着多换些钱养家。饭桌上基本是素菜,难得有个大荤就觉着特别幸福。总体来说生活水平比较艰苦。社长说自己读高中的时候一年的生活费200多,过得相当拮据。当时家里两个男孩,生长发育时期食量大,米耗得快,粮食紧张些的时候不得不问邻居借点米来,温饱问题这一燃眉之急也就凑合解决。后来全社长高中毕业的时候到工厂里做员工一年赚个七八百,辗转又到村里的校舍教了两年书,到了89年当社长,工资长到了2400元/年。一年忙下来赚的钱,扣除生活开支,基本上没什么结余。现在则大不同了,家里没有人务农了,靠租赁投资赚的那些钱足以维持家里的正常开销,全社长家每年不仅收入抵减支出后有结余,物质方面也相当的充裕。不用农忙了,精神文化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看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家里还有个乒乓球桌,他和家人经常摩拳擦掌一决高下,生活由此绚丽多姿。

(二)生活有了保障,过日子不发愁

生活保障水平提高是让全社长觉得很可喜的一件事。以前保障方面可谓一片空白:没有社保、没有合作组织;出事了,完全风险自担,依靠亲朋相助。当时医疗费用普遍较低,遇上了大病,往往束手无策。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每人每月350元;对于丧失劳动力的农民,每人每月也有350元的救济金。现在,村民在村里卫生服务社看小毛小病基本不用出钱。家里的老人一般一个月可以从村里拿到400到500元的养老金。另外,近年来因为大学园区建设征用了大渔村广大百姓的土地,政府十分重视全面实施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征用责任田、自留田、口粮田分别按照每年每亩400、800、1200元的标准由镇政府支付失地农民。”5 社长笑言生活明显宽裕起来,余下的钱有存银行的,也有买商业保险加固保障的。全社长买商业保险去年一年花了4200元。所有日常开销、子女教育费用等等,家里完全承担得起,5 注释:昆山市人才学会编,《今日昆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68页。

- 4 -

而且绰绰有余。有保障,日子过得踏实安心了许多。

(三)村前小路的故事

全社长童年的记忆至今仍然清晰地印在脑海里,特别是村前的小路。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村里的条件还是相对落后的,那条不足五米宽的土路是村里人与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那时交通基本靠两只脚。如果家里要到镇上去,有时可能划着小船沿河前行,少数人骑自行车,但毕竟还是走得多。村里没有中学,全社长所上的昆山中学在镇上,每周一他都要沿着这条路上学,每周六又沿着这条路返回,一年徒步走很多个来回。一到下雨天,土路变得泥泞难走。对于干农活的大人们来说,坑洼狭窄的路面增加了劳作的难度。赶上雨季,雨水冲刷后,小路更加泥泞不堪,出入极不方便。全社长就如广大村民一样特别希望有条像样的路。过了些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东一家西一家地凑钱,齐心协力铺就了砂石路,村民别提多高兴了。一晃30年过去了,村前的路目睹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身也由砂石路更新换代变为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进村调查就是沿着这条路进来的,公交车一直开过来,十分方便,站牌就在居委会附近。现在即使下雨也没有太大影响了,村里部分居民可以开私车到镇上,还有方便的公共交通。村前路上的痕迹已由大片车轮印替代以往的大片脚印,标志着大渔村的交通乃至各方面的建设正加速迈向现代化与城镇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全社长家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农民的孩子,他从艰苦中走来,有过苦有过累有过渴望有过烦恼,一切源于经济的不发达。但是作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华夏第一镇玉山镇中大渔村的一员,他又是幸福的,不仅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切实体会到了这一变化带来物质精神双丰收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昆山市人才学会编,《今日昆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傅治平、文丽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朱有志、胡正扬,《中国乡村发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辑。

4.汝信,《城市化 苏南现代化的新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5.张卉春,《玉山经济发展“逆势走高” 》,《昆山日报》,2008年8月21日第194期。

6.成春到,《农村发展租赁业有前途》,《农家之友》,2001年11月。- 5 -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材料)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