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9: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曾林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4期

【摘要】概述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与主要成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问题 ;思考; 白龙井

瓦房乡白龙井村是保山市隆阳区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之一,该村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61户,农业人口1928人。全村辖区海拔1310~2207 m,农业耕地(旱地)126hm2,粮食总产1744 t,人均有粮904.7 kg,农村经济总收入5877.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2008年首次在古戛自然村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投资10万元,整合资金20万元,建设示范户92户,惠及村民408人,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初步显现,但随着新农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制约和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深层问题不断凸现,为此,我们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1建设成效

1.1农业结构调整成型,夯实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

隆阳区西山“3+2”扶贫战略实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户均有1名农业科技明白人,农业结构调整已成型,具体表现在稳定种植杂交玉米165.4hm2(其中泡核桃套种27.4hm2),实现人均667m2以上杂交玉米;泡核桃定植成型面积295.4hm2,人均667m2以上;大牲畜989头,能繁母猪335头;小春作物冬早豌豆34hm2,红花100hm2,目前,农民在产业调整中得到了切实的收入。

1.2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有了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1.2.1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整体推进

自实施乡村公路村村通、通达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后,沙瓦线公路豹子洞至四棵树乡村公路15.6 km于2009年全线通车,改变了过去路面窄,晴天通路通车,路难走,雨天通路不通车的现象,全村3个自然村村通路通车,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2.2新农村建设试点,旧貌换新颜

古戛自然村是属白龙井村一个村民小组,该组有92户,408人,自实施“新农村试点村建设”项目后,以村级活动室为中心的半山坡上,户户通水泥路,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的“路难走”现象,家家住上了新瓦房,出行有摩托车代步,户户通了电,有了彩电、手机,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自来水;沼气池、卫生厕、卫生厩,节能灶样样具有,大部分农户还使用上了太阳能淋浴,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换了新颜。

1.3医疗卫生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在上级卫生项目的支持下,白龙井村级卫生室已建成,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现在的80%,解决农民看病难,费用高,小病不出村的问题。2010年全村农民192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857人,参保比例96.3%,同时确定了散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人员的为“五保”人员,保障了他们的生活。

1.4教育文化事业有了新的突破

白龙井村由于地理环境距乡政府远,交通又不方便,加之村民小农思想等问题的存在,全村3个自然村,3所单小,共有教师8人,学生143人,分布在四棵树教师6人,学生97人;白龙井教师1人,学生22人;古戛教师1人,学生11人;无完小、教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为此,今年初瓦房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积极申报建校项目,并获得批准。该项目村级投资土地及资金4万元,区教育局投资150多万元,新建白龙井村完小教学楼,实现了集中办学,优化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

2存在的问题

白龙村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1长效产业效益还不明显

在西山“3+2”扶贫战略实施后,虽然在杂交玉米,生猪养殖、红花、冬旱豌豆等方面农民收益显著提升,但是长效产业泡核桃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发展到295.4hm2,仅有2hm2挂果,客观原因是泡核桃种在海拔1900 m以下,生长相对高海拔地区较慢,主观因素是农民的管理问题,泡核桃间作在玉米地,未留足生长空间,耕种玉米时影响了泡核桃根系生产,加之部分农户把泡核桃氮、钾专用复合肥施在了玉米地,致使长效产业泡核桃目前效益不明显。

2.2基础设施管理滞后,农民产生生活还不够方便

全村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公路15.6 km,虽然路修通了,但白龙井、四棵树入户道路未解决;人畜饮水四棵树4个村民小组实行拍卖管理权,适当向农户收取水费,期限满后,保持户外管道完好,干旱季节实行分路开水,保证了农户饮水安全,特别是2010年百年一遇的干旱,由于建立管理制度,均未影响农民的人畜饮水;白龙井和古戛虽然水源充足,管道完好,但是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农户的人畜饮水时有影响,生产生活还不够方便。

2.3资金不足,农民的期望值过高

近几年来,尽管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明显,但是由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的心理认识严重,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人),上级的有限资金只能投入“村容村貌”上,农民不能很好的主动配合投工投劳投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对上级投资期望过高,农民主体意识、村风文明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对策及建议

瓦房乡白龙井村是隆阳区典型的贫困村之一,耕地126hm2均为旱地,无水浇灌,靠天吃饭,针对这样的贫困山区的村情民意,为改变山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旧面貌、旧思路、旧观念、旧模式、旧形象,吸取古戛村试点的经验,积极争取各种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资金,按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分别在白龙井(127户、527人),四棵树

1、2组(94户、364人)和

3、4组(148户、629人)三个自然村,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从建设新村庄,培植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立健全新机制,塑造新形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3.1建设新村庄,创建山区中的“村中城”

在没有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白龙井、四棵树,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围绕“美丽村庄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的目标,做好规划,首先规划要做到户户通路、通电,家家有小水窖,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饮用水,卫生厩、卫生所、节能灶、太阳能淋浴样样具有;其次按规划报告积极申报项目实施,第三即使在无项目支持情况下,各户房屋新建、道路建设也要按规划实施,便于新农村建设后形成山区农村的美丽转身。

3.2培植新产业,发展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在巩固提投升西山杂交玉米、泡核桃、养猪业、冬早豌豆和红花产业的同时,成立协会,寻找农产品经纪人,把村里农产品收集起来后带头远销各地。积极引导农民试种烤烟,申报项目,依托项目建设高稳水浇农地,改善农地硬件建设,增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实现特色产业经济。

3.3培养新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劳动人口整体素质又起决定作用,从长远着想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诚实守信、有专长”的新型农民,并且通过培训,引导部分农民带着到外地长见识,接受信息、学技术、学经营、集资本的目的外出务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3.4建立健全新机制,构建和谐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持续发展又在于机制保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农村土地山林经营机制,山区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土地山林资源,土地山林资源可以参照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土地山林有序合法流转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区直机关单位与村委会对口帮扶制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低保、五保动态管理机制;五是继续加强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及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六是建立健全农村道路、村民活动室、饮水设施等公益性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

3.5塑造新形象,促进乡风文明

新农村建设成绩不能单独体现在宽畅的水泥大道,新房屋(洋楼)等工程项目上,还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统一协调发展,最终建设形成文明、和谐、发展、进步山村的新形象。

作者简介:

曾林,男,(1965-),大学专科,农艺师,中共党员,连续5年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并在工作中取得佳绩,2008年考核隆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2009年考核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材料)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版)

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切实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