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评价的改革

发布时间:2020-03-02 05:51: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 作者:苏芷凡单位:西南大学邮编:400715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十年了,有成果也有很多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教育评价,也深有值得探讨和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教育评价 地位 底线评价 自我评价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一. 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教育评价有非常巨大的导向作用。通过让个体在向某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以及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还可以帮助被评者通过反思、调整,不断改善,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第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同时指导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之中。当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同步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易于实现,而当两者不同步、不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并且可能导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是评价指导、影响教育教学实践这样一种现象。

第三,教育评价改革已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上讲,

教育评价改革应该与新课程改革实践同步甚至先行,而现实则不是这样。在一些地方,由于原有评价标准、内容、方法没有改革,已出现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已对课程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

作为“美国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他把评价理解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1】也即“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过程。”【2】教育评价的本质应是价值判断,应具有主体多元性、对象多元性、功能多元性及类型多元性等特点。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存在,需要在价值判断中得到认可,需要在评价中体现价值。教育活动亦如此。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宏观层次的教育这一动态大系统中包括以下,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这些要素在实然状态下不仅独立的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模式。目标犹如不断改进的“灯塔”,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中指明前进的方向;内容以教材为文本,在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中共同建构;方法是工具,搭建着各要素之间的桥梁,评价是导向,像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其他要素的方向。

三. 建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观:底线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圆融互设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

是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人有缺点,会犯错误,但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3】教育发展到今日,其合理的真正的和实际的目的应该在平常人中寻找,也只有在平常人那里,才能找到有痛心和烦闷、苦恼和期望、悲哀和向往的真正的人。而作为具有“突破口”使命的教育评价观向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的转变,可以协助教育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追求一种“底线评价”,这种评价观不仅抛弃了长期以来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追求“高、大、全”的圣人、君子的人才观,也摈弃了科技革命以来“知识就是力量”的仅仅对知识和学历追求的片面的观点,而把学生拉回到真实的完整的生活中,让学生懂得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可以追求和向往一种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生活,但我必须具有适应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的素养,具有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因为这是我能够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基石。“评价底线”的主体主要是整个社会、学校和家长。整个社会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自由发展的氛围,对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评价,其主旨在于树立他们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促进他们发展。只要他们达到了要求的最基本的东西,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在这时,学校和家长应该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而不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压抑他们的个性。所以,“评价底线”反对单一

的考试评价方式,更注重质性的评价,反对有好班和差班之分,反对层层升学的压力,提倡打通十二年的做法,提倡给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学生以平等的待遇,给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业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业里自我实现。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契机.“底线评价”所暗含的理念正好与这一情况相契合。在这种评价观的判断下成长的学生,将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到“我就是我自己”,“我就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关系网中”,“我不和任何人攀比什么,只求自我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这样因为嫉妒而用一种扭曲的行为来抗争,因而追求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而致使人格分裂等事实将慢慢减少。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自我接受评价”的这一终身享有的财富。

“自我接受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本人,但它并不排斥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而孤立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评价观,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最终实现样态。这种评价观不是要求学生孤芳自赏,追求个人意义上的解放,而是倡导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真实的善待自己,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反思和实践的交互作用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并于此同时,友善的对待他人,在社会要求的伦理、道德、法律等规范中,随心所欲而不逾规。人最为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只有在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别人,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通过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底线评价”,旨在养成学生的“自我接受评价“,这不仅说明评价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而且

与我们现在要求培养一种的平民化自由的人格相契合。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里,在竞争激烈,科学化、制度化浓郁的社会里,如果学生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现在,憧憬自己的未来,能在“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升,那么就会减少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的事情的发生。进而,在保持学生的内生态学生与自然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三重生态和谐的同时,回归接受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完整和丰满,提升学生的生存境界。“自我评价”和“底线评价”之间是圆融互设的关系,二者评价主体侧重点不同,“底线评价”是“自我接受评价”生长的土壤,为“自我接受评价”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自我接受评价”又是“底线评价”所要追求的结果,没有“自我接受评价”, “底线评价”将失去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也不会真实的存在。

“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作为一种评价观,力求告诉我们,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可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他首先应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而具有“自我接受评价”的能力,在接受自己缺点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时的学生可以是科学家、哲学家,也可以是园艺师、理发师,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自我实现的样态也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1】陈玉锟等.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王琰春.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现代化,2003,(01)

【3】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A】.冯契文集:第三卷【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英语组)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评价方式

改革教师评价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评价的改革论文

教育评价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

新技术企业会计改革评价

教育评价的改革
《教育评价的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