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讨论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18:52: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20世纪20年代以来,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视角并加以论证。

解析:

这个问题教材上有较清晰的分析思路,即从历史、现实以及理论本身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1)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为明证。

(2)从现实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特殊国情和特定实践任务出发加以展开分析。

(3)从理论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加以论证。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教材上指出了三层含义,请大家归纳一下它的分析视角。

解析:

概括起来,教材上的三层含义实则是两大分析视角:

(1)从狭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教材的前两个层次合并起来就是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分析:一是运用既有的理论指导实际;二是从实际(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理论)。

(2)从广义上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文化,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轨的视角进行分析。即教材上的第三个层次所指出:既要使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内容),又要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

4.请大家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四集(),同时自学第三节第一点,在此基础上试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提示: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本章课件已为大家提供了基本思路,请大家结合课件进行整理。

5.无庸置疑,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邓小平身上具备哪些气质或性格特征,有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或者说可以为我们个人的发展带来某些启发?在这一主题下,请大家畅谈对邓小平这位历史伟人的印象和看法。

本题点评: 我总认为,在承认“时势造英雄”的同时,我们还得承认“英雄造时势”。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其为伟人,必有其伟大之处——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关注历史伟人的原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年谱》以及邓榕所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细心体会下邓小平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气质和能力。

6.对比1978-1989时段,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有哪些新变化和新问题?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来说提出了怎

样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长历程有何经验教

训值得我们铭记?

结合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之客观必然性进行分析。

提示:对世情的新变化和新挑战的梳理,旨在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对国情和党情方面新变化和新问题的认识,旨在弄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

和现实依据;而对党的建设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回顾总结,则在于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提出的历史依据。大家可以结合教材P23-25以及课件的思路对本题进行把握。

7.在当代大学生眼中,应以何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中国先进文化”应具备

哪些特质? 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分析:

关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及内涵,大家可以参考下理论的分析(参见教材第十章),其

中提到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应该是“面向现代化(时代性)、面向世界(开放性)、面向未来

(创新性)”,表现形态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我觉得与许多同学的分析实质

上是相通的。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的关系处

理不顺(文化成为了经济、政治的工具);文化产品供给上的市场(利润)导向;道德文化、

制度文化的严重缺失等等。同学们可以继续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8.1)如何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执政党怎样做才能代表好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如何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党怎样做才能代表好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

分析思路:

(1)A、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

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现代社会,管理、信息、科技也成为了

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反映生产力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

强调的则是中国实际,尤其是指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容与途径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来选择。

B、对执政党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

本任务来抓,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按照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一个中心;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2)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其中,最根本的

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权益的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执政党必须始

终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发展中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必须要引导人民正确处

理好各种具体利益、眼前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

何把握?

这一题几乎是近几年期末考试的必考题,可从参与同学回答的情况来看,实在是有些不尽如

人意啊。。。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表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共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

略思想)——(具体参见教材P7第三段)——关于这一表述,上面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说准

确,这是为什么呢

其次是关于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大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展开分析:

1、在根本方法、政治立场以及理论品质等方面的一脉相承性(具体参见教材P11-12)。

2、发展与创新性。可抓住两点来进行展开分析:一是时代、实践有何发展变化,从而要求

理论做出发展和创新;二是理论的主题和内容有何具体变化。——理论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大多数同学们基本上把握住了,但一定要深入分析论证,否则对问题的论述就会显得缺乏深

度。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

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十八大再次强调:我们

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

邪路。

10.你认为举旗必要吗?怎样认识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的重要性?

解析:

这个问题在一般课堂中是我安排大家讨论的话题,从现场同学的讨论来看,他们的看法可远

没有楼下的同学意见那么“惊人的一致”

从旗帜的方向作用和形象展示作用出发,大家基本上都赞成举旗;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质疑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举旗方式的质疑,二是质疑自己选择旗帜的权利如何保障(或

者是认为自己对旗帜内容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对这一问题漠不关心)。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

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

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

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

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

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

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

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1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请结合现实谈谈怎样才能

做到“以人为本”。

12.结合视频《对话:科学发展观》,试分析当前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必然性。

注:本题参见教材及课件的相关解析。

13.如何科学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涵及其关系?联系自己

生活和学习实际,举例说明如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

15.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点,阅读参考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工业化背景分析》(见课程资源库),把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及内容特点。

思考: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

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

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16.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了解1949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那段激情岁月;与此同时,自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

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评价,并总结这段历程可能带来的现实启示。

如果本题是论述题的话,具体分析思路可为: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4),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105最后一段话。

也可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

二、结合现实进行反思。

这一题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点问题哦,大家一定要着重把握。

17.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点,把握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本题的回答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像前面大多数思考题的回答一样,大多数同学尚不懂得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为解决问题来服务,而仅仅是将资料罗列出来而已。其二,做问答题关键得看分析视角是否符合题意需要,逻辑层次是否清晰,而非字数越多越好。在这方面大家也尚有欠缺。

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

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

18.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从1956到1976年,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为帮助大家回顾那段历史,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第18-19集较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场景。

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这段艰辛探索历程的认知吧,并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示:

一方面,总的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误和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党内普遍存在左倾冒进主义的情绪,急于在较短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这一时期我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从理论探索方面看,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思想成果。如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三个世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

(2)从实践发展进程看,尽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前几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

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20.

对照之前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描述有何创新之处?这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本题答案请大家参照教材P118-122的分析。

21.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则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对这一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表述,十八大则在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那么,“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何联系与区别?怎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注意:本题为教材上第六章课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题。关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关系的分析请大家参考郭颖同学答案;关于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方式大家可以按照教材P157-158的框架以及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22.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41-142或我的课件)——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都没能正确把握这一点

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

2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13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联,请查阅十八大报告第二点。

24.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试联系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谈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5.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以及理论基石的。试结合理论背景及实际背景,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26.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回首这30年,你会对我国的改革作出怎样的评价?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基本经验?

27.试结合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谈谈你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以及缩小差距的对策的思考与认识。

1、由于区位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

2、随着现行分配制度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个人收入易产生并拉大差距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如某些行业搞垄断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4、现阶段的再分配手段仍不完善

5、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土壤

指导方针: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积极扩大就业

健全法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联系与区别?当前我国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毛概讨论题

毛概讨论题(3)

毛概第一章第一节讨论题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讨论题
《毛概讨论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毛概的讨论题 论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