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讨论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00:14: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你认同吗?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以划等号?)

参考答案:

不可以。因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大的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仅包括理论成果,还包括实践成果、要解决实际问题,即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大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涉及的内容多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包括的方面。联系:这两者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可以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结果,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主题: 旗帜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你认为举旗必要吗?怎样认识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的重要性?

批注:

从旗帜的方向作用和形象展示作用出发,大家基本上都赞成举旗;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举旗方式的质疑,二是质疑自己选择旗帜的权利如何保障(或者是认为自己对旗帜内容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对这一问题漠不关心)。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3、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把握?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几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4、主题: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以来,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 ,弄清两者关系。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要分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 (参考课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三次课

讨论题点评(网络课堂)

1、主题: 关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

结合你对邓小平的了解,试分析他何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及何以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答案: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邓小平深厚的理论功底,二是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特殊经历,三是他

非凡的个人品质。

1、首先是他深厚的理论功底。邓小平很早参加革命工作,曾留学国外,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具备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中流放江西,又带着思想上的问题,以总结和思考的态度,重新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相当熟悉。更重要的是,邓小平从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本本和个别词句出发,而是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这为他创造性地以革命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2、其次是他传奇的斗争经历。邓小平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经历。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白色恐怖的都市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领导过广西百色武装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独挡一面的指挥员,建国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一生之中“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经验、磨难都是财富。这些富于传奇的个人经历和十分全面的工作经验,不但使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具备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统揽全局、驾驭各方、审时度势、处事果断的非凡才能。

3、再次是非凡的个性品质。邓小平的个性品质是具有创新的心理和品格素质。坚定坚韧,不屈不挠;大胆果断,善抓时机;勇于探索,敢破陈规;高屋建瓴,敏行纳言„„不迷信古人、洋人和“圣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一贯的工作作风。

2、主题: 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

怎样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如何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分析思路:

(1)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现代社会,管理、信息、科技也成为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反映生产力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强调的则是中国实际,尤其是指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容与途径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来选择。 (2)对执政党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按照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一个中心;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1)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科学范畴,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生产力;社会先进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创新性、高效性和革命性等主要特征;

中国先进生产力是指中国生产力中, 代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有利于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 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符合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社会化、全球化要求, 并且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那一部分生产力。它相对于一般生产力而言, 具有时间性,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涵和标准, 是一个历史范畴。(2)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先进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三、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

第一次作业(第三章作业)解析

一、辨析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2、从革命对象来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3、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一)答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先辨别正误,再围绕命题加以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有理。

(二)解析:

1、解析:本命题错误。需注意:

(1)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为界)。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属范畴需要从不同角度看。从革命的性质来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从革命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属范畴的变化。(具体分析参见教材P66第一段)。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解析:本命题错误。需注意: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正确表述(参见教材P69-71第1点的分析)。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不以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参见教材P74第4点第2段以及P77第2点第3段的分析)

3、解析:

(1)本命题错误。错在对“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不理解。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是从两个不同视角分析得到的结论。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力量,转变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成为国营经济,因而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所以,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3)结论: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二、论述题

1、为什么将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二)基本分析思路及参考答案:

1、基本分析思路(1)“新式的、特殊的”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2)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和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将两者进行比较,概括其区别(见课件)。

(3)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了解到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的新的特点。 (4)结论

2、参考答案: 因为:五四后的中国革命具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有新的革命阵营:世界无产阶级阵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新的革命前途:即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二)基本分析思路:

1、基本分析思路:(1)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比较。 (2)概括其区别(见教材P74-75)。 (3)找出其联系(见教材P75第二段)。 (4)结论

1、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解析

(1)①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人为本”。 (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②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诠释。③说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及具体体现。

(2)选取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某一个层次,联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日常生活事例谈对于科学发展观具体措施的认识。如:从高校科学发展的视角谈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结合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化工项目上马遭民众抵制等案例谈如何“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的高官落马、信仰迷失、贫富分化等现象谈如何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等等。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题提示: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考教材P48第一段) (2)其内容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50最后一段至P51第一段) (3)把握四个概念:实事求是的内涵?(参考教材P50第四段) 解放思想的内涵?(参考教材P55倒数第二段) 与时俱进的内涵?(参考教材P51第二段)

求真务实的内涵?(参考教材P58最后一段至P59第一段)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50第一句话,P51第二段)

第九次课(第四章)讨论题解析

1.主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本题的回复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像上次作业一样,大多数同学尚不懂得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为解决问题来服务,而仅仅是将资料罗列出来而已。其二,做问答题关键得看分析视角是否符合题意需要,逻辑层次是否清晰,而非字数越多越好。在这方面大家也尚有欠缺。 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 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

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 2.主题: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基本分析思路:(1)在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点及阅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可以了解到: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急剧转变的发生不是中共领导人头脑一时发热,而是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晶,是当时我国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2)分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国际条件。

解析:对于这一知识点,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 1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原先中共认为,需要先进行 15-20 年“劳资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之后,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然而,从 1952 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的设想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从“现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路。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问题来看,这一调整并非中共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完成后,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任务便是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受到了许多现实制约。

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在冷战阴云中启动工业化的。在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上,面对着美国的大棒和苏联的支援,决策者很容易在情感天平上倒向后者;而且,理智地看,欧美国家海外掠夺 + 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耗时较长)也不适合当时想迅速实现自强自立的中国。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路径上选择了学习以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废私立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归国家掌控)成为了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当时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粮棉危机”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参阅扩展资源孙代尧: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央采取了从“统购统销”到农业集体化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等多种变革措施,应当也是应对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一系列现实条件(具体参见教材 P95-96 )。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综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

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总路线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逐步实现工业化;一是逐步实现“三大改造”。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从大家的回复看,仍需要加强概括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1、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当时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无法维持新政权;二是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使我国必须对与工业化不相适应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教材P94第三段指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三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外在原因。

这一急剧转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业化与建设资金不足、粮食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历史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人民在100 多年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2)现实原因:(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2)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政治条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3)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4 实践条件: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这些初步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5)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

3、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则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试结合对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基本分析思路:(1)将改造与改革进行比较:找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2)运用两者关系分析上述观点。(3)总结: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参见本章资源)。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否定(或者说是扬弃)。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还有所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变计划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结构等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状态,而只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坚持和发展。

参考答案:(1)“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将社会主义改革看作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反过程。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怎样?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和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两者关系: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改革是对改造的遗留问题以及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改革对改造不是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3)总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是不正确的。

4、主题: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见第二节扩展资源),了解1949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那段激情岁月;与此同时,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

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正确评价,并总结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启示。 从论述题的视角来看这一知识点,可采取以下分析思路: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4),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105最后一段话。

当然,上述四点也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二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采取上述两种思路答题均可。 注意:现实启示或反思并无固定答案,大家能懂得联系实际进行展开分析就好。另外,这一知识点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请大家务必着重把握。

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从1956到1976年,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为帮助大家回顾那段历史,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第18-19集较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场景。 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这段艰辛探索历程的认知吧,并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示:

一方面,总的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误和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党内普遍存在左倾冒进主义的情绪,急于在较短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这一时期我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从理论探索方面看,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思想成果。如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三个世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

(2)从实践发展进程看,尽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前几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主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怎样理解“不够格”?

1.基本分析思路:(1)什么是够格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2)将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比较。 2.参考答案:

“不够格”不是说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而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阐明的那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熟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各个方面都已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更富裕,真正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够格的,才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 “不够格”也是指现实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里所描述的社会主义。 从同学们的回复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认真研读教材(教材P141),了解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但有少数同学忽略了将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

主题: 关于发展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

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所有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注意:命题错误。理由见概念。

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 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13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参见教材P137表述)。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41-142或我的课件) 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什么区别?

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根本区别(参见教材P138第一段)。

毛概讨论题

毛概讨论题(3)

毛概第一章第一节讨论题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

毛概讨论题
《毛概讨论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毛概的讨论题 论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