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1: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如何关键看贫困山区,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贫困山区相对而言,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力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等。因此,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意义重大。

关键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调查思考

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6%,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327个,其中有225个在山区,所占比例为68.8%,贫困发生率达23%。⑴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重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行一年后,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样?如果有困难,难点又在哪里?为此 ,我们对沅陵、通道县部分乡镇的2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作为国家贫困山区县的沅陵、通道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是较快的,农村的变化是巨大的 ,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 农村的人居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 但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2005年沅陵、通道人均GDP分别为7738元和3854元,比全国分别低6567元和10451元,比全省分别低2628元和6512元。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74.7元和1465元,比全国分别低1780.3元和1790元,比全省分别低1643.3元和1653元。⑵与新农村建设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标准相比较仍然相距甚远。通过调查 , 我们感到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四大难题。

一、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急需投入与资金难保证

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投入。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有关专家在江西、四川的25个村调查的基础上预测,按照一定标准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经建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至4900元,其中贫困地区和一般地区投资需求较大,城市近郊投资需求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平均每户8265元,农民希望政府补助资金4158元。仅农村基础设施,包括自来水、沼气、道路硬化等,全国都搞起来,大概需要4万亿元。⑶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多方面, 都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2006年开始, 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中央对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⑷国家在这方面开始迈出重要步伐, 较多地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即便如此,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感觉仍不解渴。

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虽然是带普遍性的问题 , 但贫困山区表现更为突出。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 绝大多数贫困山区乡镇都存在着负债运转的现象 , 乡镇财政保运转尚且存在问题 , 根本无力投入资金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而村级集体经济大多为零 , 即使列入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 29 个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村 , 有集体经济的村也只有14 个 , 其中

最多的 19 万元 , 最少的仅有2000 元。依靠村级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 , 对绝大多数村来说是不现实的事情 ;近几年来农民年均纯收入虽有所增长 , 但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和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费用也同步增长 , 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 ,2005年农民年纯收入较 2004年增长 1.9%, 而人均总支出增长了 2.6%, 农民口袋并无余钱。由于资金困难 , 再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只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 无法落实在行动上。

今后应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市管县体制的初衷,城市应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动员城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这个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创新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与人力难解决

要顺利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农村全面发展之最深刻的内涵,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必须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素质,以便能创造性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建新屋、铺新路就能完成,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经济发展问题,又有社会进步问题;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层面的内容,又有体制改革深化层面的内容;既有科技手段的运用,又有经营方式的选择。因而,需要农民不断提高素质,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客观要求。只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农村的建设才能持续地进行并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轨道,快速、有效地推进,才能在低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理想的“新面貌”。

事实上,当前中国农村的落后,根本上还是人的落后,贫困山区更是如此。目前,由于农民受生计所迫,外出务工多和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加上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等等。贫困山区陷入了人口多但新农村建设合格主体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具体表现为 : ①、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所调研的 29 个示范村只有劳动力 22301 人 , 其中外出务工的达9155 人 , 占劳动力的 41.5%, 其中 3 个村外出务工人口占到劳动力的 71% 以上 ,4个村外出务工人口在劳动力的 60%-70% 之间。有的甚至举家外出打工。目前 , 在农村很少能见到青壮年劳动力 , 稍有一点文化和门路的都离开农村外出谋生。留在农村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妇女儿童 , 要么就是文化素质太差无法在外谋生的,即人们戏称的“993861”(老人、妇女、儿童)部队。②、乡土人才极度缺乏。 据对 100 个家庭主要劳力调查统计 , 是文盲和半文盲的有18 人 , 占 18%,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 小学文化程度的有 56 人 , 占 5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 20 人 , 占 2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7个百分点;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 6 人 , 占 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2个百分点。⑸③、农村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 但也助长了小农意识。调查显示 ,70% 以上的农民对集体缺乏认同 , 只关心自己家庭的生活如何提高 , 对投工投劳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村支两委很难调动劳动力从事农村公益事业。这样

的人口结构和心理状态 ,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 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正是“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培育新型农民,需要从教育入手。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和教育模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而,解决我国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突破体制性障碍,变革单一的教育模式,进行制度创新。一是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制度保证。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格局。二是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搭建培育新型农民的广阔平台。要转变单一的农村应试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村的居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三、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需整洁村容与环境难保护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 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 , 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 , 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 , 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 , 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按理说,贫困山区经济开发不够,资源生态少有破坏,应该是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住居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整洁村容是没有什么任务的,其实不然。近年来 , 为了发展贫困山区经济 , 各地都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 , 不少贫困山区乡村都成功地引进了一些外来投资者。但投资顶目多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的。据对近几年进入这两个县乡村的外来企业分析统计 ,95% 以上的外来企业都是从事矿产开发、林木加工的 , 真正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化、有助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企业微乎其微。部分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 , 在外来企业投资热情高涨、乡镇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的同时 , 生态环境也在急剧恶化 , 个别地方已到了必须彻底治理的地步。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个问题上 , 乡村两级干部普遍感到左右为难 : 贫困山区的优势在生态 , 但生态直接变不成黄金白银, 没有钱就无法发展 ; 而引进企业投资兴业, 发展有了经济基础 , 生态环境又可能遭受破坏。一边是国策 , 一边是发展 , 顾得这头顾不了那头 , 最后大多不得已选择了牺牲环镜 , 换取发展。既要建设新农村又要保护环境成为贫困山区面临的两难选择。

基于这种现实,贫困山区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资源性经济时要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同时,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一是要启动实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 , 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 ,变废为宝 , 化害为利。以村为单位 , 用经济的手段、市场的机制和物业管理的模式进村人户 , 示范带动 , 推进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 ,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 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 , 净化水源、净化庭院 ,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二是要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太阳灶、太阳房、小型风力发电、小水电和省柴节煤等 , 减少农村室内空气污染 ,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 创造舒适、清洁、方便的农村生活环境。在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 , 支持开展太阳灶、太阳房、小型风力发电、小水电建设 ; 在传统炉灶为主要炊事取暖设施的地区 , 大力普及高效低排放的省柴节煤炉灶 , 进一步提高省柴节煤炉灶的标准化制造和商品化水平;三是要建设生态富民家园。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 建设包括沼气池、猪圈、厕所和果园在内的“猪一沼一果”能源生态模式 ,充分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技术 , 建设各类能源生态模式 , 挖掘农民家庭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潜力 , 形成能流和物流良性循

环 , 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需文明乡风与陈规陋习难根除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而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产和活动的总称 , 包含思想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 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 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个社会形态 , 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经济是基础 ,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根本保证 , 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政治和文化反过来又给予经济以很大的影响。与此相适应 , 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 任何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都是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 是随着一定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又能动地作用于物质文明 ,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 决定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 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 , 在抓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 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农村经济 , 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而当前一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 一些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 , 一些农民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还滞后于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要求。调研中, 我们发现目前在农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陈规陋习有如下一些 : 一是打牌赌博成风 , 二是封建迷信盛行 , 三是人情消费成灾 , 四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五是语言、行为方式不够文明 , 六是没有养成文明卫生习惯。通过调研 , 我们发现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的农民 , 在维系农村社会平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伦理道理 , 对外来的先进的文化风尚有着天然的抵触心理 , 建设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 自然会受到来自旧的传统陋习的阻挠和冲击。特别是部分乡村宗族势力抬头 ,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乡村经济、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应当移风易俗 , 发扬传统美德 , 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要大力弘扬公民道德规范 ,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家庭为立足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 广泛宣传农村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 , 逐步形成扬善惩恶、争先创优的文明新风。建立健全乡规民约 , 注意发挥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 运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 弘扬正气 , 鞭鞑丑恶 , 增强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 突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 采取有效措施 ,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要针对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首位。着力提高农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 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 , 加速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机制。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 ,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以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为核心 , 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加大政府投入 , 调整资源配置 , 深化体制改革 , 加

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加强政策调控 ,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 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 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作者简介:黄贻修(1963-)男 湖南溆浦人 怀化市委党校副教授 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⑴ 赵文智山区发展概论 〔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⑵ 怀化市统计局 〔C〕怀化统计年鉴2006

⑶ 李健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 〔N〕中国青年报 2005.12.12

⑷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真金白银” 〔N〕 经济日报 2006.7.13

⑸ 李官生 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 〔N〕 湖南日报 2006.2.14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材料)

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版)

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对丹凤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推荐)

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